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素质培养探析

素质培养探析

素质培养探析1

【摘 要】在高校开展古典舞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四肢协调能力。但是,一些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常常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舞蹈动作方面,而忽略了学生表演素质的培养,这样的情况给古典舞教学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教师要采用科学的培养方法,大幅提高古典舞教学的质量。本文主要分析高校古典舞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表演素质。

【关键词】高校;古典舞教学;表演素质;培养一些古典舞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经验来开展相关教学活动,常常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舞蹈动作方面,但是古典舞不是单纯的动作表演,在完成相关动作的基础之上,舞者还需把舞蹈所传递的精神、内涵完美展示,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展现古典舞的魅力,所以学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表演素质,确保自己可以真正理解古典舞的精神和内涵,日后将其更好地呈现出来。基于此,本文主要对高校古典舞教学如何进行表演素质培养展开深入探讨。

一、古典舞的含义与特点

据了解,古典舞以我国传统舞蹈为基础,之后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古典舞得到了迅速发展,舞蹈工作者不断对其创新、加工,最终使古典舞呈现出如今的样子。舞者在表演的过程中,需要达到刚柔并济的状态,才能够将古典舞的内涵展现出来。同时,古典舞的内容与形式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其将武术、美术、音乐等融合在一起,并全面地表达出来。

二、古典舞表演素质培养的主要内容

(一)敏锐的洞察力

高校学生在学习古典舞的过程中,要通过自身敏锐的洞察力找到舞蹈最基本的技法以及表演方法。学生具备了敏锐的洞察力,才能够在观察当中全面掌握和领悟古典舞的要点、重点,只有抓住了精髓,才能够迅速地投入练习中,最终完成学习目标。这样的学习方法能够加快学习的速度。在舞蹈编创的过程中,敏锐的洞察力还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中找到更多有价值、有意义的素材,升华舞蹈内容,使舞蹈作品变得更加具有美感。

(二)想象力

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帮助舞者不断对舞蹈的内容、形式进行改编、创作。舞蹈想象力与舞蹈的内涵、层次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实现对舞蹈内涵的深层次理解。舞者在表演的过程当中,发挥想象力,能够深刻理解舞蹈的精髓,跳出舞蹈的唯美感,让舞蹈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鲜明,给观众带来视觉的震撼,使古典舞的魅力展露无遗。

(三)感受力

与自制能力众所周知,在舞蹈表演过程中,舞者通过肢体动作以及舞蹈情节将观众迅速带入情境中。舞者抒发情感,能够带来强烈的感染力,尤其是古典舞,舞者将身法和韵律完美结合,二者相互影响,将更加细腻的情感呈现在观众的眼前。此外,当舞者将自己和古典舞完全融合在一起,也会让舞蹈变得更具内涵和感染力,同时,舞者提高自制力,也可以迸发出巨大的能量,能够将具有丰富情感的舞蹈传递给大众。

(四)思维能力

一个舞者必须具备灵活的思维能力,同时,这也是古典舞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在学习古典舞基本功的过程中,舞者不仅要全面掌握最基本的技法,还要能够将历史文化作为着手点,更深层次地理解舞蹈的内容。灵活的思维能力帮助舞者在进行舞蹈创作时,将自身的情感更迅速地融入古典舞演绎过程中,让舞者成为古典舞中的灵魂,在表演时将古典舞的精髓展示出来,提高舞蹈表演水平。

(五)表现能力

古典舞的最终目标是将舞蹈艺术魅力展示在大众的眼前,与观众进行心灵沟通,直击观众内心,寻找感情上的共鸣。舞蹈能够将舞者的个人魅力全面展示出来,所以舞者要拥有极高的综合素养。一个人长时间学习文化艺术,自己的艺术修养会越来越高,这时他对舞蹈的理解会更深刻。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也是古典舞素质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古典舞的特质古典舞的特质

主要指舞者在表演的过程中,需要对舞蹈的整体性进行全面把握。一个舞者掌握了良好的方法,才能够将古典舞的魅力、美感、内涵全面展示出来,同时显示出自己的艺术水平。在正常的情况下,舞者在表演的过程中,需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洞察力、思维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等,例如,在表演的过程中,舞者发挥自己的洞察力就能够迅速地捕捉到古典舞中那些具有难度、最具特点的动作以及技能,并在观察他人表演的过程中,将自身的舞蹈表演与他人的舞蹈进行科学、合理的比较,发现二者之间的差异,之后不断改进自己的不足,所以,在学习古典舞的过程中,舞者的想象力非常关键。当一个舞者拥有了非常丰富的想象力之后,他就会走在不断探索的路上,寻找古典舞的魅力,例如,结合舞蹈曲目,联想相关的情节以及基本的动作,想象力能够帮助舞者大幅度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在古典舞表演过程中,舞者具备了思维能力、感受能力,便能够快速、完美地完成相关的动作。另外,古典舞最关键的还是要有艺术创造能力,以原有作品为基础,之后不断创新,将舞蹈的魅力全部展现出来,更能够打动台下的观众。总而言之,在古典舞表演的过程中,舞者的表演素质非常关键,高校教师需要在日常的工作中,对高校古典舞教学如何进行表演素质培养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四、高校古典舞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具有单一性

古典舞包含许多元素,例如审美元素、艺术文化气息等,种种内容都可以为高校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高校开设古典舞课程,需要站在学生表演素质培养的角度,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洞察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想象能力等,让高校中学习古典舞的学生与艺术成为朋友、知己,并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学习能力,从而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但是通过对各大高校古典舞教学情况进行分析,笔者发现其中存在着些许问题,例如教学方式具有单一性,这种情况对培养学生的表演素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教学的过程中,部分教师会将自己关注的重点放在学生如何学习古典舞技能等方面,而忽视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所以导致教学效率不断下降。

(二)古典舞艺术信息渗透能力不强

古典舞的文化信息和内涵丰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将古典舞文化信息以科学的方法融入教学过程中,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真正地认识到古典舞作品的魅力和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教学效率。据了解,现阶段高校古典舞教学过程中,存在信息渗透力不足等问题,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对古典舞文化进行深入挖掘以及探索,这对培养学生的表演素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五、高校古典舞教学中培养学生表演素质的方法

(一)更新传统的古典舞教学理念

与思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紧紧跟随时展的脚步,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教学方法,真正认识到培养学生表演素质的重要性。高校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重点关注学生表演素质的培养,树立新的古典舞教学理念,使古典舞教学体系不断革新、不断优化,发挥古典舞育人的作用。首先,在古典舞教学的过程中,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真正认识到古典舞的教学价值和内涵,其中包括文化传承的含义、古典舞学习的价值等,将新的教学理念加入其中,不断创新古典舞教学方式。其次,现如今各大高校已经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古典舞教学过程中,也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结合古典舞教学的主要模式,对古典舞的教学方式进行变革,在古典舞教学过程中更好、更快地培养学生的表演素质。最后,在古典舞教学的过程中,还需明确教学的主要目标,按照古典舞艺术展示的要素,明确艺术洞察能力、想象能力等,然后以此来大幅度提高每一位学生的表演素质。

(二)让古典舞教学内容

更加饱满、更加丰富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表演素质,还需要以教学内容为出发点,之后进行有序的教学活动,大幅度提升古典舞教学的质量,让古典舞教学内容变得更加饱满、更加丰富。首先,需要重视古典文化信息融入情况,以文化信息为基础,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古典舞作品的含义、背后的故事,同时,这样的方法也能够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拓展自己的想象能力。其次,在古典舞教学过程中,融入民族舞蹈,能够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舞蹈知识与内容,还能够让学生仔细地观察民族舞与古典舞之间的差异和相同点,帮助学生学会分析、鉴赏众多的舞蹈作品,最终提高自己的表演素质,为学生以后提升舞技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高校古典舞教学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将生活元素加入教学过程中,这样能够拉近学生与古典舞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真正地认识到古典舞的魅力,并且学会欣赏、享受生活,大幅度提升学生对于幸福生活的向往程度,同时,帮助学生真正地实现全面发展。

(三)革新古典舞教学方法

教师在日常的工作中,要不断地总结经验以及认真学习,大幅度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与工作能力,不断革新古典舞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打造古典舞教学平台,使古典舞理论、信息、技能等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效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将情境教学模式加入古典舞表演素质培养过程中,以古典舞作品为基础,为学生创设相关的舞蹈教学情境,并且在情境中融入古典舞文化信息、艺术信息等,以此来增强学生古典舞表演的能力。例如,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表演情境之后,学生就会获得更多重要的古典舞信息,然后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古典舞展示平台,学生在这个平台中尽情地展示自己对古典舞内容的理解,教师进行适当引导,让学生的舞蹈动作变得更加专业、更加规范,为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表演素质打下基础。其次,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运用探究性的方法,将古典舞的理论信息、文化信息更好地传递给学生,但是教师要注意,这些信息都具有抽象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甚至有时学生会出现“畏难”的学习心理。对于那些偏理论性的古典舞教学信息,教师可以运用探究性的方法,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来进行实际的教学。多媒体教学方法能够将大量具有抽象性的知识立体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帮助学生快速地理解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大幅度提升表演素养。

六、结束语

简而言之,培养表演素质,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理解古典舞的内涵以及魅力,关系到古典舞未来的发展。在古典舞教学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需要将自己的作用全部发挥出来,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众多的舞蹈动作,还要加大表演素质培养的力度,否则,学生只能成为一个单纯的“匠人”,而不能将舞蹈的灵魂、舞蹈的魅力全面展示出来。因此,在古典舞教学中,教师要从观察力、想象力等各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表演素质,同时也不能忘记古典舞基本动作练习的重要性,要重视古典舞文化渗透的力量,帮助学生大幅度提高艺术修养,并且在探索古典舞艺术魅力的路上不断前行,将每一位学生培养成能真实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优秀舞者。

作者:田雪 单位:四川电影电视学院

素质培养探析2

让教育回归生活,全面实施教育生态化,是新课改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在如今新的教育形式下,人们的教育教学观念不断优化更新,对于小学生的培养,不仅仅是从前的应试教学,只注重学生语文、数学、科学等显性课程,而是逐渐认识到隐性课程有效教学的重要性,并积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培养,一方面是能为学生的其他学科学习,打下良好的学习习惯基础,另一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基于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需要教师优化教学方式,不断探索实践,以寻求高效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更好更全面的发展。

一、加强学生口语交际训练,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之一。在小学阶段,教师通过科学的方式,为学生开展具体的口语交际训练,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掌握观察、聆听、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不仅能直接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通过不断的训练,养成有礼貌、认真听别人说话的习惯,以及尊重他人、懂得合作的良好品质。在具体的训练活动开展中,教师一方面是需要立足教材,学生最为主要的学习,还是对于教材文本的学习,而在这一基础上,再进行知识的扩充。无论是语文、数学还是英语课本中,都有着关于学生口语交际的板块教学,而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板块,引导学生开展口语交际活动,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带领学生走进一个具体事情中,让学生以此进行交流与讨论;或是对于语文文本中的小说、故事,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交流对话。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借助重大节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口语交流活动。如在母亲节的时候,组织“我让妈妈笑一笑”的活动;在劳动节的时候,让学生“寻找身边的小雷锋”,引导学生当一个“小小记者”,沟通采访身边的同学与朋友;或者是开展“做家务该不该收钱”的主题表演活动,让学生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充分的意见发表,以此来有效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积极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热爱劳动意识

在小学阶段,许多学生的独立劳动能力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尤其是现在很多的独生子女,爷爷奶奶对其都是极度的疼爱,认为小孩子太小,不该做家务,久而久之学生的劳动意识,没有得到很好树立,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说,是极为不利的。为了有效避免这一情况,教师就可以在教育活动中,有意识地组织劳动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形成。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年龄过小,不能直接就让学生参与小学阶段的卫生打扫,劳动实践,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先在家庭生活中,为父母擦擦桌子、扫扫地,使得学生在父母的照护下,安全地进行劳动活动。而对于小学中段的学生,教师就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放学后的值日活动,通过班级学生的分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小组合作共同进行班级值日。通过合作劳动,不仅促进了学生劳动意识的树立,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的增强。而对于小学高段的学生,教师就可以将学生的劳动活动,扩展到课堂之外,引入到学校组织的劳动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课外实践之中,或是带领学生美化校园环境,进行绿树花朵的种植,以及校园垃圾的清扫。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劳动实践,使得学生从小就能树立劳动的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督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促进学生良好品质养成

组织学生课余时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充分了解社会的方方面面,有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革命实践意识,提高综合素质。因此,在一定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就要学会利用课外时间,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在植树节的时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中的植树造林活动,让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公益实践,以更多地接触社会环境,让学生逐步养成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同时教师也可以在清明节的时候,组织学生到革命学习基地参观,一是让学生感受革命先辈的坚韧品质,二是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受到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和残酷,并将其与现如今自己的美好生活做对比,以此来了解到这都是革命先烈的努力,进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珍惜当下的良好品质。总而言之,小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是一项刻不容缓的活动。教育部“双减”政策和“五项管理”的相关要求,让大家深刻认识到“双减”不是减责任,不是减质量,不是减成长,而是让孩子的学习回归学校,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以更适应社会发展的大潮流,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必须积极优化方式手段,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进行综合实践的开展,以促进学生更好更快的成长。

作者:叶素蜜 单位:陆河县实验小学

素质培养探析3

互联网信息为代表的信息化发展浪潮,已经很大程度改变了大众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其中,由于互联网信息的盛行,对出版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影响的同时,也为出版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与发展空间。“互联网+出版”环境应运而生,高校出版社是整个出版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获取新知识的核心途径。在目前的“互联网+出版”背景下,对高等院校编辑工作素质展开分析,具有一定的作用与意义。

一、"互联网+"时代编辑工作者素质现状分析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是对传统出版行业一次重大的创新与改革,编辑工作者应该具备以下的专业素质,才可以合理应对互联网技术对出版行业的挑战与影响,编辑工作者应该具备良好的现代化技术应用能力以及大数据分析应用能力;编辑工作者应该首先成为互联网复合型人才,这样才符合目前市场的主流发展,出版编辑工作者应该积极面对市场发展前景,主动寻求发展、寻求创新,从单一角色逐渐转换为综合性角色,成为一专多能的综合性人才。从多个方面着手开展编辑工作,既熟练掌握自身的出版工作流程,又具备现代化技术以及互联网思维。这样才可以成为社会发展所需的复合型出版人才,为高校出版社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助力[1]。

二、“互联网+出版”背景下高校出版社编辑工作特点

“互联网+出版”背景下,整个出版过程以及编辑过程都采用电子化手段、数字化手段来进行数字信息传递、数字信息储存。除此之外,还有部分高校出版社采用数字化信息加工的方式来节约人工成本,在整个工作环节,最为典型的特点就是内容模式、生产模式以及运作模式,通过技术化手段来分析阅读习惯,这种新型的出版方式与传统出版方式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同时也为高校出版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与挑战,现代化信息技术成为各项出版工作的核心,各个环节都依靠现代化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资源,这一点高等院校出版工作与其他出版工作有异曲同工之妙[2]。现代化信息技术与数字化技术贯穿整个出版工作的各个环节,因此,现代化技术应用能力是编辑工作者必备的职业能力之一,在此背景下所有出版信息以及编辑信息都应该以电子形式进行传播,这样可以节约组合成本以及查询时间。结合读者的阅读习惯来进行出版改革势必成为发展趋势,这种出版形式被称为按需出版,不仅在国外得到巨大的发展前景,在国内也有很多出版社积极采用这种模式。而将其应用到高校出版工作当中极为契合,满足了高校知识体系更新速度快的需求,通过互联网平台与全体读者展开积极沟通与交流,再结合读者的实际需求来进行印刷、出版以及零售的工作,这种沟通方式不仅降低了宣传成本,同时也提升了读者对知识需求的针对性。除此之外,编辑工作者除了在扮演自身角色外,同时需要承担服务读者的工作,由于互联网信息传播速度较快、传播力度较广,因此互联网出版环境下,知识更新速度与传播速度都明显提升,高等院校的出版工作主要以各类科技图书为主,这类纸质图书超过五年便很难产生作用,因此,编辑工作除了在完成正常的生产活动外,还需对现有的产品创新开展推广工作,以此提升出版工作的社会收益与经济收益[3]。

三、“互联网+出版”背景下高等院校出版社的转型发展

(一)工作内容

在互联网背景产生的影响下,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够了解各类新鲜事物,这就对高校出版社的日常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应当囊括经济发展、政治思想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内容,并在这些内容当中发表出自身的主要看法,这也是提升编辑工作水平的主要因素。同时,在进行转变的过程中,编辑更要进一步保证读者获取数据信息的准确性与稳定性,特别是在目前生活节奏逐步加快的背景下,群众的工作压力也在不断加大,这也使其关注的信息大多都与自身利益有着紧密联系,转移速度相对较快。所以,高校出版社编辑在进行工作时,就应当保证内容能够符合读者的基本需求,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完成工作转型。

(二)工作态度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版社的工作转型在本质上属于一种较为缓慢的过程,在这一工作阶段中,高校出版社必须要紧紧跟随时代的发展潮流。首先,必须要保证内部编辑人员有着正确的工作态度,具备更加优异的职业道德,这样就能够保证编辑出版的内容具备更高的规范性与准确性;其次,在“互联网+出版”的背景下,群众所关注的重点内容在于日常生活,这就需要编辑在开展工作时尽量结合生活元素,保证所编辑的内容对读者有着足够的吸引力,引起情感方面的共鸣;最后,高校出版社的编辑工作,其相对于传统的编辑工作来说更加广泛,不仅有着全新的工作形式,在素材方面也具备着多样化特征,这就需要及时改变出版社编辑人员的工作态度与工作理念,切实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对于那些所采用的素材,更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工作时保证客观性,避免出现过度依赖网络的情况。

(三)工作能力在“互联网+出版”背景下,对于高校出版社内部编辑人员的工作能力也提出了全新的需求,其不仅需要对各类文字进行高效处理,还要掌握基本的图片处理以及计算机操作技能。在互联网环境中,其存在着海量的数据信息,这部分数据信息是真是假,以及是否具备应用性都是很难判断的,编辑人员对于这部分信息更要形成独特的获取能力,利用好互联网这一双刃剑,在帮助编辑更加便捷地获取各类数据信息的同时,防止其过度依赖网络。除此之外,编辑在互联网所带来的冲击下,必须要时刻保证思维的活跃性,稳步提升创新意识,在工作能力的转型过程中进一步适应社会的发展。而编辑人员对于传统文化也要做到客观认知,对传统文化优秀内容应进行有效地弘扬,做好市场的调研,对不同出版方式的受众人群进行准确评估,并根据各类读者的喜好进行不同内容的出版。同时编辑自身的观念与思想也应正确树立起来,提高自身对于信息的鉴别能力,提高对于互联网的利用能力,通过出版工作传达积极的正能量,对读者精神世界有一个正确的引导作用。四、“互联网+出版”背景下高等院校出版社编辑人员素质培养策略高等院校出版社的编辑工作重心在于编辑工作者本身,所有的编辑工作都围绕着知识编辑来展开。在互联网背景下,编辑工作重心围绕市场需求展开,通过大数据来分析客户的阅读习惯,结合用户的实际需求来开展编辑出版工作。这一点符合互联网发展特点,对于高等院校出版工作而言,作者面积较广且读者集中率较高,面对市场需求更为明显,结合传统经验,国内的出版编辑工作在人员素质方面较为薄弱,因此无论是编辑工作者还是出版社,都应该加强对素质以及能力方面的提升与培养[4]。在对现有各类研究内容进行综合的基础上,应当将高校出版社在“互联网+出版”环境当中所具备的主要工作特点作为基础所在,进一步探究编辑人员综合素质的基本构成因素,从而建立起一种更加完善的高校出版社编辑素质体系。

(一)培养基础素质

在综合现有信息的基础上,结合高等院校出版社编辑工作特点,编辑工作者应该具备良好的基础素质,基础素质所指的主要就是任何一个编辑人员都需要掌握的基本素质,重点包括编辑业务知识、专业知识、思想政治理念、职业道德素质、职业素养、编辑能力以及专业知识储备等。由于涉及到的图书大多为不同专业领域当中的先进技术与理论,并且在内容方面具备极其显著的深度性。因此,编辑工作者还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储备以及思维能力才可以更好地服务高校师生,为高校师生带来更加高效、更加契合的优质出版作品。

(二)提升市场营销素质

在“互联网+”时代当中,知识更新速度正在逐步提升,这也使得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和时间要求等特征产生了不同的变化,在潜移默化之间加大了市场内部的竞争力度。由于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目前高校学生的知识获取途径有很大的拓展,学生可以通过联网设备在互联网中获取知识,因此,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相关出版工作者应该对现有的市场情形进行分析,将市场压力传导给每位编辑工作者,换句话说,市场类出版物的编辑素质主要通过以下两种因素进行判定:出版物市场服务能力以及出版物市场营销能力。这两种能力关系到编辑工作者能否处理好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前者是正向面对读者的需求,后者则关乎到对读者的管理以及服务工作是否可以顺利开展。而在市场化改革过后的国内出版社当中,为了更好地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就必须要将市场所带来的压力进一步传导至每一位编辑人员当中,简单来说,相对于传统的出版模式来说,这种“互联网+出版”在市场销售素质方面有着极高的需求,这也是两者之间存在的主要差异。市场营销素质主要包括了网络营销素质、作者关系管理素质以及读者服务素质等[5]。

(三)编辑业务要增强国际和历史视野。

编辑还要有国际和历史视野,在比较中借鉴和总结,新时代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阶段,各国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紧密。在当前的“互联网+出版”环境当中,最为重要的就在于信息沟通素质以及版权法律素质,前者属于保证读者服务水平不受影响,并维护好作者关系的关键内容,而后者则是针对各类风险因素进行控制的主要措施。在传统的编辑工作当中,其工作的重点就在于编辑工作,并进一步延伸至与编辑工作存在联系的选题分析以及作者联系等方面,所有的工作内容都围绕着知识编辑这一核心内容,但在“互联网+出版”环境带来的影响下,编辑工作的重点则转变为了市场,简单来说,就是要准确找寻出读者的需求,并进一步满足读者的基本需求,这点内容与“互联网+出版”所具备的特点有着重要联系。我国出版行业有比较久远的历史,出版行业和编辑们也积累了深厚的出版理念和方法,新时代的编辑要善于总结出版经验,挖掘历史资源,洞察当今互联网出版业态,巧妙构思出版行业新动向、新特征,从而更好地把握“互联网+”背景下的出版行业规律[6]。

(四)培养良好互联网物联网应用技术素质

互联网出版是建立在现代化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开展的一种创新模式,因此技术素质是整个编辑工作中必备的素质之一。在此背景下,编辑人员应该在具备基础素质的前提下,对自身的技术素质进行锻炼与培养。其中应该包括现代化信息收集以及数字化技术应用能力,通过必要的互联网技术与读者以及校内学生展开沟通,这里的技术类型不仅包含技术开发同样包括对现代化技术的熟练应用以及互联网信息的熟练掌握,如云计算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大数据挖掘技术以及物联网应用技术,都是编辑工作者必备的技术素质之一[7]。

结论

总而言之,“互联网+出版”背景与高校出版社编辑工作极为契合,二者之间具有诸多互通之处。高等院校出版社编辑工作者可以通过培养良好基础素质、培养良好技术素质、培养良好的市场类素质、培养良好保障素质等方式培养编辑素质,为高等院校编辑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稳固的基础[8]。

参考文献:

[1]徐文华,王景周,孙升云,等.新冠肺炎疫情时期高校学报编辑出版的实践与思考——以《暨南大学学报》的《新冠肺炎防治》专栏为例[J].编辑学报,2020,32(2):145-149.

[2]庞守贵,李刚存,黄涵琪.“五维人才培养模式”在地方性高校传媒课程中的应用探究——以红河学院《广播电视编辑》课程为例[J].红河学院学报,2019,17(2):104-106.

[3]杨建肖,刘伟霄,王雅娇,等.高校期刊编辑部文化建设的意义及途径——以《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编辑部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6,18(6):123-126.

[4]魏净,李仲先,付丽萍.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的打造策略——以《攀枝花学院学报》"金沙江文化研究"栏目为例[J].攀枝花学院学报,2021,38(1):108-112.

[5]郑慧淑.民族地区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育现状及途径研究——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区直高校汉文版学术期刊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16,45(3):440-444.

[6]李金玲,刘胤,翟凤茹,等.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探索高校基层党组织管理模式——以"超星智慧党建平台"开展天津体育学院图书编辑党支部管理模式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13(22):18-20.

[7]张京梅.从高被引论文看地方高校学报的编辑策略——以《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015年高被引论文分析为例[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9(6):127-132.

[8]YANJUN,颜峻,HUANGLI,等.高校学报编辑工作量化分析及岗位编制设置——以《信息工程大学学报》为例[C].//第11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术研讨会.2017(15):31-33.

作者:田丽贞 单位:河南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