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改革开放后蒙古族声乐教育的回顾思考

改革开放后蒙古族声乐教育的回顾思考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蒙古族声乐教育教学迅速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逐步走向规范化。蒙古族声乐教育教学蓬勃发展,体现了“在草原文化的根基上,融入人文因素,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蒙古族音乐文化”的突出特点。本文结合蒙古族声乐教育的发展历程,以音乐的人类学视角、社会学视角、音乐传播学视角,对蒙古族声乐教育的声乐属性、本体规律进行了研究探讨,查摆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策略。

关键词:改革开放;蒙古族;声乐教育

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华文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加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凝聚力。蒙古族是少数民族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北方民族,在蒙古族文化中,蒙古族歌曲的传承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新中国声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改革开放以来蒙古族声乐教育的变迁

(一)改革开放初期,蒙古族声乐教育发展概况(1978—1992)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艺术人才的需要,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提请国家教委批准成立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艺术院校的成立,标志着蒙古族声乐人才的培养,从民间的传承步入了正规的高等教育体系,从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和口耳相传的民间艺术,走向了更加规范的学校教育,为蒙古族声乐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为蒙古族声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世纪七十年代末,哲里木盟、呼伦贝尔盟、伊克昭盟、赤峰市等地相继成立了艺术学校,蒙古族声乐教育开始不断发展壮大。

(二)改革开放中期蒙古族声乐教育蓬勃发展阶段(1992—2013)

1.高等教育及其他类型学校教育中的蒙古族声乐教育

20世纪九十年代后,蒙古族声乐人才培养从稚嫩走向成熟,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蒙古族声乐人才培养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基础和更加完善的教育体系。在此期间,如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赤峰学院、内蒙古民族大学、呼伦贝尔学院,声乐教育专业相继开展了民族声乐教育方向,其中蒙古族声乐教育是民族声乐教育的重要方向。1994年,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开始招收本科学生,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声乐教育领域有了自己的本科教育,对提升蒙古族声乐人才层次来说是重要的突破。

2.民间团体及个人的蒙古族声乐教育

除高校以外,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学校也为蒙古族声乐教育做出了贡献。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中小学所开设的音乐课程和各种文艺演出活动中,无论是传统的蒙古族歌曲还是蒙古族新民歌,是课堂教学和演出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一时期涌现了很多优秀的蒙古族歌曲,为声乐教学带来了新的教育内容。在中等教育学校中,部分音乐专业在教学中以蒙古族歌曲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培养了一批具有专业素质的蒙古族民歌演唱人才。在民间,蒙古族声乐教育也以其独特的形式进行着传承,民间传播以家族亲缘传承、师徒授艺传承、社会民俗传承三种主要的方式保留了下来,除此之外,也有“宫廷———文人———乐师”“寺院———庙会———乐僧”两种特殊的传承机制。内蒙古地区很多著名的民间艺人,学艺成名的道路很多都是开始于自己的家庭,例如,老一辈歌唱家哈扎布、宝音德力格尔;中年歌唱家拉苏荣、阿拉坦琪琪格、德德玛等。改革开放后,草原上的孩子受到外界的吸引,选择走出草原,他们在青少年时期在家庭中学习到的民歌,也被带到草原之外的广阔世界。师徒授艺的形式受到改革开放的影响很大,蒙古族音乐教育领域出现了一种新的办学模式:有些退出舞台的著名艺术家,回到草原上集资兴办群众性音乐学校,从牧民中招收学员,为当地培养音乐人才。例如,著名歌唱家哈扎布和宝音德力格尔,先后在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建起这样的音乐学校,重点传授蒙古族特有的草原长调民歌唱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社会民俗传承的方式依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蒙古族传统民俗活动中,如,那达慕、祭敖包等民俗活动中,都有大量的民间歌曲传播和传承。随着改革开放后旅游事业的发展,更多的草原之外的人们参与到蒙古族传统民俗活动中来,也促进了蒙古族民歌本身的发展。同时,外来游客对蒙古族歌曲的喜爱,也促进了蒙古族民歌在草原以外的传播。新中国成立后,“宫廷———文人———乐师”的传承机制消失,“寺院———庙会———乐僧”传承机制部分保留下来。改革开放后,“寺院———庙会———乐僧”传承机制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以萨满教和藏传佛教为主的蒙古族人信奉的宗教,每年春秋在蒙古草原上举行盛大的庙会,除了宗教功能以外,庙会具有文化娱乐功能,在庙会上传唱的蒙古族民歌,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蒙古族声乐的发展。除学校和民间传承以外,以乌兰牧骑、民族歌舞剧院为代表的草原艺术团体,为蒙古族声乐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46年4月1日成立的内蒙古歌舞团,标志着蒙古族有了自己专业化的新文艺队伍。改革开放后,内蒙古歌舞团的演出,也随之产生了乌兰牧骑,意为红色文化工作队,1957年诞生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它从成立至今一直活跃于农村牧区。经过几代队员的艰苦努力,乌兰牧骑不断取得新的发展。他们始终秉承“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传统,活跃在千里草原。火热的生活和深厚民族文化艺术底蕴,极大地丰富了乌兰牧骑的创作内容,其中,蒙古族传统民歌、新民歌等具有民族特色和鲜明的时代精神的作品蜚声中外,并日益显示出她强大的生命力。同时,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培养一批具有蒙古族特色的声乐人才,促进了蒙古族声乐人才的培养和蒙古族声乐教育的发展,造就了一批与人民群众有密切相联的民族艺术家。

(三)改革开放后,蒙古族声乐教育全面深化阶段(2013—2017)

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发文正式批准独立设置内蒙古艺术学院。独立艺术学院的设立,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民族艺术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为自治区的蒙古族声乐教育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遇。蒙古族声乐教育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中,内蒙古高校声乐教育和蒙古族声乐教育都进行了规范的建设与提升,原有的专科学校进行合并,设立本科专业,建设具有较强实力的音乐专业,提升教学层次。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各个地区新建的本科院校中,蒙古族声乐教学得到了蓬勃发展。在学术交流方面,各个院校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国内外关于蒙古族声乐的交流活动,把本学校的教师派出到国外进行学习,如赤峰学院音乐学院与蒙古国立大学进行联合办学,不仅派出教师到蒙古国学习蒙古族声乐,而且也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其中,大大提升了国内外蒙古族声乐方面的交流。

二、蒙古族声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蒙古族声乐教育形式的演变、民歌史诗挖掘整理、传统蒙古族歌曲融入演唱教学,以及借鉴西洋音乐演唱技法改编、创作的蒙古族新民歌的出现,蒙古族声乐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演唱及表演的研究呈现出多样化。但是,蒙古族声乐教育要紧跟时代潮流,得到更好的传承发展,仍然需要不断完善和解决蒙古族声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蒙古族声乐教学体系建设亟待完善

教育教学改革论坛在蒙古族传统文化发展前期,民族文化是利用口耳相传的方式,通过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英雄史诗、各种庆典礼仪和祭祀活动等延续下来的。现阶段,蒙古族声乐教学体系还在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教学体系,随着文化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蒙古族声乐专业方向课程必然要与时俱进进行调整和重组,进行声乐教育教学的一系列变革。

(二)现阶段蒙古族声乐教学定位模糊

教育机构的声乐教学模式承用以往声乐教学的单一教学模式,习惯性照搬照抄专业音乐教育的教学机制,学生的自身学习难以摆脱知识固定化。同时,多以家族亲缘传承、师徒授艺传承、社会民俗传承的教育方式,没有固定的专业标准。以乌兰牧骑、民族歌舞剧院为代表的草原艺术团体,教学服从演出,对专业培养的专注度不足。

(三)课程设置需优化

目前的课程安排中,蒙古族声乐还是以一对一地进行讲授的声乐小课堂,这种课堂教学安排长期发展,其弊端也显现出来,学生容易模仿一个人的声音,使学生的声音缺乏特点,缺乏张力。同时,以家族亲缘传承、师徒授艺传承、社会民俗传承的课程设置,不能遵循先进的教学规律,随意性较强。以乌兰牧骑、民族歌舞剧院为代表的草原艺术团体,教学课程设置不能形成标准化的模式,导致被传授者(学员)的专业知识框架不够全面。

(四)现代化资源引用较少

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各个高校的蒙古族声乐教学中,通常都是采用单一的现场教学模式,学生大多被动接受指定的教师(传者)进行授课。虽然在内蒙地区各高校的蒙古族声乐课程教学资源相对丰富,但远不及网络课程资源信息量。在融媒体时代,对于学生对网络资源的运用不够深入,无法克服传统的教学缺少多样性的缺点,难以突破空间上的连线。因此,蒙古族声乐的教育教学及传承,也应该利用强大的互联网媒体进行教学,丰富家族亲缘、师徒授艺、社会民俗以及乌兰牧骑的教育资源。

(五)蒙古族声乐作品缺乏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蒙古族原生态声乐艺术赖以生存的原生态环境遭到冲击,一些传统民歌、民乐失去了演唱、演奏的地位,传统功能日益丧失。以蒙古族长调为例,曾一度繁荣的科尔沁部、东土默特部、蒙郭勒斤部的长调基本消失,只有极少数的研究者和老人略知一二,长调的优秀作品在一天天离开草原,失去传承。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的课题。

(六)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瓶颈

蒙古族声乐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与其他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存在一定的不同之处。从蒙古族声乐产生来看,很多蒙古族民歌的流传都开始于民间,而民间蒙古族歌曲和声乐教育的传承人,很多都不具有专业的教育背景和较高的学历。

三、蒙古族声乐教育发展对策

(一)规范蒙古族声乐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蒙古族声乐教育中,不同课程门类按照门类顺序进行科学排列,课程体系建设包括蒙古族声乐教学内容和蒙古族声乐教学实践进程的总和。根据对培养目标的不同,分为声乐教育方向、声乐理论方向、声乐表演方向。又根据演唱技巧不同又分成蒙古族长调唱法、蒙古族短调唱法、蒙古族新民歌演唱方法等。教师(传承人)在进行声乐教学时,可以根据学习者的不同专业分类,不同状况进行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手段以及不同的教学进度。各类蒙古族声乐教育专业教师应加强蒙古族声乐教育领域内的学术交流活动,充分听取乌兰牧骑社会团体、传承人等意见和建议,推动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二)明确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一切教育行为开展的指导理念。设置科学、合理的多元化教学目标,促进蒙古族声乐教育的全面改革和创新,并以教学目标为指导,促进教学活动的改革。培养目标应当以提升学生(被传承人)蒙古族音乐文化服务能力为核心,通过蒙古族声乐专业知识、演唱表演技巧、基础音乐审美、组织协调能力等内容的教学,培养实用价值高的社会服务型人才。在声乐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当涉及基础音乐素养相关的全部内容,包括音乐审美、基础乐理、音乐情感感知等多项内容。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被传承人)音乐审美与情感感知培养进程中应当更加注重旋律情感、民族特色的感知。第二,蒙古族声乐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大众文化意识。要以学生(被传承人)音乐文化素养为核心,广泛选取多种音乐形式。包含蒙古族经典曲目、流行曲目、甚至于民间说唱艺术等,保证学生对于大众音乐审美与社会需求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使学生具有针对具体情况开展基层音乐文化服务的能力。第三,需要培养学生(被传承人)除专业声乐能力之外的综合素质。现代社会背景下,音乐文化服务更多以互动的形式开展,多举办一些特定的活动,除给予学生更多的组织协调锻炼空间外,也给予学生一定表演实践的机会。乌兰牧骑的培养形式在综合素质培养上具有独特的优势,高校蒙古族声乐教育应该借鉴。

(三)进行课程优化

内蒙古自治区各高校的蒙古族声乐教育和民间的教育中,教学内容没有形成固定的课程标准。在课程顺序的安排上,应该进行更加充分的论证,结合学习者的学习规律,从易到难,从基础到高级,安排课程顺序要具有科学性,循序渐进,让学生能够更科学化地学习知识。蒙古族声乐教育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除传统教学的模式外,还要发挥地域特色优势,突破传统教学中师生一对一教学等授课方式,让学生借助地域优势,走出课堂,走入真正的民间艺术舞台,体会民间艺术生长与传承的真实情境。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入真正的草原感受蒙古族民歌的艺术情境,从内心深处深刻理解民歌的文化内涵,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更具真情实感演绎好蒙古族民歌。因此,在蒙古族声乐教育中,要优化课程设置,在教学内容上尽量能够做到在统一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形成有自己学校特色、个人特色的教学内容,为蒙古族学生就业提供自主选择不同专业发展方向的机会。

(四)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

融媒体时代的出现,打破传统声乐教学模式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瞬间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融,给声乐专业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学生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MOOCs、抖音等现代化信息平台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中外声乐名师的演唱和授课视频,包括一些被归纳总结好的歌唱技巧,极大的丰富了学生们的音乐素养。融媒体信息平台不仅增加了学生们学习的灵活性,更增加了他们在本科专业和学习方向上的自由度,更有利于培养出国际化的复合型人才。加强声乐教学方式创新。教师需要把民族音乐文化加入到高校声乐的教学当中,要更新教学观念,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体会到声乐的真情实感,创造出活灵活现的课堂氛围。例如讲到《鸿雁》这首歌时,教师先要了解创作背景、文化背景等,讲课时通过多媒体找到相关的短视频和讲述创作历程来集中同学们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安心地享受课堂学习的氛围。同时,让学生能够自己创作背景和寻找类似的歌曲曲目,总结出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慢慢试着自己创作出新的曲目,要求学生在改编时注意加入民族音乐文化,同时推动自身文化和艺术素养的共同提高。

(五)挖掘整理传统民歌,鼓励新民歌创作

蒙古族声乐教材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要有经典的蒙古族歌曲。蒙古族歌曲主要来源于两部分,一部分是对传统蒙古族歌曲的挖掘整理与创新,另一部分是创作具有时代特色的蒙古族新民歌。一个是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另一个是艺术的新生命的诞生。这两部分内容,缺一不可,都要着力建设,具有优秀的声乐作品,才能充实与完善教材和教育内容。蒙古族声乐教育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来调节其与世界文化的关系,促进蒙古族声乐教育的发展。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蒙古族声乐师资建设上,高校应考虑实际情况,适当突破学历限制,将真正的民间艺术家作为特殊人才引入高校,突破人才壁垒限制,最大限度地保护与传承蒙古族民歌,推动蒙古族声乐教育。让学生从学院派的学习走向真正民间艺术的传承,同时结合学校的系统化学习,从理论上深层次地理解民间艺术文化,更好地学习好蒙古族声乐。培养一个高素质的蒙古族声乐教师团队,教师要具有对蒙古族音乐文化知识不断完善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时不断探索新知识的方向,帮助学生掌握声乐的技巧。教师应当在教学时结合不同的教学实质与任务,通过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来传教声乐的知识,将蒙古族声乐教育推向一个更高的层面和更大的舞台。

四、结语

综上,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党和国家对民族艺术教育的重视,使蒙古族声乐教育不断发展创新,蒙古族音乐文化也从区域走向全国。蒙古族声乐也要紧跟时代更好地活跃于民间,更好地传承发展和发扬光大。这对保护和传承蒙古族文化、促进蒙古族声乐教育的发展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伍荣生,乌兰杰.《蒙古族音乐史》初步研究[J].艺术探索,2005(S2).

〔2〕刘魏巍.谈高师民族声乐多样化教学模式的构建[J].参花,2013(20).

〔3〕崔玲玲.翔实的资料丰富的内容———评乌兰杰《蒙古族音乐史》[J].音乐研究,2002(03).

〔4〕白宁.谈中国现代民族艺术的形成[J].交响,2004(01):88-93.

〔5〕陈伟贤.民族声乐的多样化教学模式[J].艺术教育,2015(01):199-200.

〔6〕李世相.蒙古族民歌的基本特征探微[J].内蒙古艺术,2005(02).

〔7〕郑巍.科尔沁蒙古族叙事民歌的形态特征研究[D].长春:吉林艺术学院,2012.

〔8〕姚瑶.中国民族声乐教育的历史回顾与现状思考[J].人民音乐,2020(02):68-71.

〔9〕阿丽玛.蒙古族音乐传承发展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5.

〔10〕珊丹.浅谈蒙古族音乐的风格、分类及发展状况[J].林区教学,2006(05).

作者: 张洪波  单位:赤峰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