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改革创新不足的整改措施

改革创新不足的整改措施

改革创新不足的整改措施

改革创新不足的整改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供给侧 结构性 改革 政府 市场

伴随改革开放的实施推进,我国经济实现了长达30余年的快速增长,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宏观调控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加之人工成本优势,外资大量涌入,产业经济实现了较为“野蛮”的粗放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经济也暴露了诸如环境污染、高新技术匮乏、区域发展不均衡等突出的经济问题。为优化经济结构,实现均衡可持续发展,我国深刻分析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提出实施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的重大命题,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实现资源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质量。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述

(一)改革定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供给侧与结构性两方面改革的融合,目的在于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实现我国经济“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质转型,成为经济根基稳固、发展动力十足的经济强国。一是定位于政府职能转变,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使“无形的手”与“有形的手”相互作用,协调发展。二是定位于产业结构调整,消化过剩产能,促进产业向高端化发展,具备引领世界的核心竞争优势。三是定位于区域均衡发展,彻底改变国家各区域间的不协调发展,实现东西区域统筹快速发展。四是定位于人民收入的跨越发展,成功跨过“中等收入陷井”,实现人民收入的稳步持续提升。

(二)改革内容

结构性供给侧改革不是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改革,而是对重要关键性领域的改革。结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的表述以及讲话精神,当前,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从“需求侧管理”到“供给侧管理”的重大调整。一是政府管理经济方式改革,逐步实现简政放权,实现管理向服务转变。二是财税政策改革,实现国民平等待遇,降低企业税收负担,增加企业发展活力。三是推进重要关键领域改革,如金融领域、高新技术领域,促进资源有效优化配置,创造新增需求,以体制调整促进结构调整,最终取得经济转型带来的持续发展效果。

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认识不到位

笔者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在于政府,政府要在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制定有效政策,促进市场作用的发挥,以取得改革的实效。因此,如果政府认识不到位,将直接影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效。一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只看到眼前利益,认为区域内经济发展形势一片大好,缺乏长远考虑。二是随着政府层级降低认识程度逐级递减,认为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是中央的事,是上级的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二)政府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不到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型,对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效的改革措施是实现改革目标的重要抓手。因此,改革措施不到位,将使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一纸空谈”。一是改革措施制定不到位,具体表现在满足于刷标语、喊口号,制定措施浮于表面,药不对症,起不到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二是改革措施执行不到位,具体表现在政策措施缺乏宣贯,市场主题对政策不了解、不知晓,难以起到改革措施的真正作用。

(三)市场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反应不到位

市场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作用的着力点,是改革的最终目的地。如果市场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不敏感,将难以发挥改革的作用。一是市场主体没有认知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信号,具体表现在对改革政策与措施无动于衷,没有认识到自身所处发展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型变化。二是市场主体满足于发展现状,具体表现在虽然感知到改革的信号,却安于现状,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自身]有作用,不愿意主动实施变革,获得政策红利,使得发展缺乏后劲。

三、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主要措施

(一)正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意义

正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意义,不仅是政府要做的事,而且也是市场要做的事。一是各级政府应认真学习中央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文件、领导的重要讲话,领会国家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政方针。如自2015年初,国家提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三去一将一补”改革政策,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政策。二是各市场主体应对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深刻认知,结合自身生产经营实际情况,评估自身风险,有针对性的加强对各级政府相关制度政策的学习,并积极将其应用于经济实体本身,促进转型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二)发挥政府主观能动性,制定有效措施,将改革落实到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的是改变政府职能,通过服务经济,有效配置社会资源,将资源配置于最需要的地方,使资源创造最大的效益。作为政府,一是要加强管理经济方式转变,突出服务经济作用发挥,简政放权,发挥市场调节经济的作用,将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有机融合。二是要加强财税改革与政策建立,通过财政扶持政策鼓励经济主体核心竞争优势的建立,提升经济质量;通过税收政策的建立,改善企业等经济实体经营行为,降低税收负担,促进经济发展活力的提升。

(三)提高市场主体快速反应能力,紧跟改革实施,享受政策红利

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市场主体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区别于国际其他国家的关键优势。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我国市场主体体量大、发展情况复杂,要发挥改革实效,关键在于市场主体主动谋变,适应改革。一方面,市场主体应加强对改革政策的敏锐性,及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实施业务转型,注重市场主体发展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市场主体应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利用听证、会议等政治途径,向政府提出符合市场主体发展需求的政策要求,为政府制定有效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出谋划策,实现政府与市场的良性互动,促进我国经济的真正转型与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常艳.解读“供给侧改革”[J].商周刊.2015.25.

改革创新不足的整改措施范文第2篇

关于贯彻落实重大决策部署的自查报告篇【一】

9月13日下午,省委副书记、省长林铎主持召开省政府第128次常务会议,研究了我省贯彻落实国务院重大政策措施情况自查报告,审议通过《甘肃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及第四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和第五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推荐名单。

会议强调,国务院第三次大督查,是对我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的一次大检阅。近日,省政府派出的10个督查组分赴14个市州和省直有关部门开展实地督查。从督查反馈情况看,我省在保持经济平稳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政策措施落实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还有很多差距和不足。各地各部门要以高度的责任感,按照国务院督查要求,抓紧、抓细、抓实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地,认真做好自查整改工作,向党中央国务院和全省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会议要求,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第三次大督查动员部署会议精神,在前期自查的基础上持续发力,突出深化放管服改革、促进社会投资尤其是民间投资持续健康发展、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施结构性减税降费、公租房建设分配管理和化解房地产库存等督查重点,继续深挖细查,对发现的问题拉出清单、建立台帐,明确整改时限,落实整改措施,做到边查边改、立行立改,务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要把接受督查的过程变成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推动工作的过程,既要注意发现和总结我省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更要坚持问题导向,查补薄弱环节,以此次国务院大督查为契机,进一步健全完善政策措施和体制机制,推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抓实见效。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大督查的通知》精神,对照国务院督查重点和口径要求,分清逻辑层次,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进一步修改完善我省自查报告。自查报告要体现我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的做法、取得的明显效果,尤其要用典型的案例、准确翔实的数字来说明情况、陈述事实,确保工作评价能经得起检查。对一些具有普遍性、落实不到位、整改不彻底的问题,也要如实反映。省政府督查组要继续指导相关市州和省直有关部门,按督查要求持续推进整改、完善基础资料,诚恳接受国务院大督查。同时,要统筹兼顾,把抓好督查落实与举办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等重点工作结合起来,做到两不误、两促进。

会议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和《甘肃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的落实,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质量和效率。要完善政策体系,加强政策协同,在实践中规范相关科技成果转化活动。要强化激励措施,将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情况作为评价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和科技人员绩效考评的重要指标,评价结果作为对其予以支持的参考依据之一,促进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全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会议审议了《甘肃省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措施》,修改完善后报省委审定。

关于贯彻落实重大决策部署的自查报告篇【二】

今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20xx年下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围绕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出台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是否已在基层收到实效?目前已是年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对20xx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任务作出的重要部署,实施情况如何?

针对这些问题,国务院日前派出督查组赴部分省份进行督查。此前,各地开展了自查并向国务院上报了自查报告。自查时间虽短,但各地高度重视,摆事实、找差距、寻症结,积极推动重大政策落地生根,深化改革呈现次第花开的好局面。

树立责任意识,重大稳增长工程加快实施初见成效

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就业、物价等主要指标始终保持在合理区间。然而,经济结构调整的阵痛与新旧动力转换的拉锯,让不少地区感受到了三期叠加的压力,一些地区的部分经济指标回落幅度较大。

适应新常态,各地把稳增长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树立责任意识,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增长政策措施,推动重大稳增长工程尽快实施。

稳增长,增加合理有效投资,重在落实。今年一季度辽宁地区经济增速仅为1.9%,全国垫底。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辽宁省委省政府把稳增长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扩大合理有效投资作为稳增长的重要抓手,建立项目推进责任制。为推动国务院重大政策措施落地生效,辽宁先后组织召开相关会议68次,实施重点督查58次。最新统计显示,今年4月,辽宁省固定资产投资降幅比3月已收窄7.1个百分点。

稳增长,扩大国内消费需求,马上行动。北京立足消费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扩大内需,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今年新能源小客车配置指标比去年增加1万个,五环路内建成5公里半径充电网。前4月,北京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2006辆,成为全国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力度最大的城市。

稳增长,促进外贸稳定增长,争分夺秒。湖南把发展开放型经济作为稳增长的重要方面,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主动参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完善落实出口退税负担机制,支持湘企走出去。今年14月,湖南省进出口总额增幅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27.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额增长50%,增幅高于全国48.7个百分点。

稳增长,国有企业发挥主力军作用。江苏强化国有企业稳增长主体责任,完善经营考核制度,提高净资产收益率等权重,增加针对不同企业的分类指标,引导企业由注重规模向注重质量和效益转变。今年一季度,江苏省属企业完成营业收入644亿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实现利润87亿元,同比增长69.9%。

坚持问题导向,重大改革政策迎难而上加速落地

改革创新是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不竭动力。去年以来,财税改革重磅推出,价格改革稳步前行,金融改革拉开大幕,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坚冰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涉及深层次利益调整、具有结构支撑作用的重头戏,发动改革攻坚战。那么各地是否及时制定贯彻意见、实施办法?打破利益藩篱,划清权力边界,究竟是马上就办,真抓实干,还是出现了中梗阻?自查坚持问题导向,各地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纠正问题。

下好简政放权先手棋,各地不拖时间。行政审批繁琐长期被企业诟病。去年3月,中央政府首次晒出权力清单,此后各地纷纷公布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等,其中,四川加大清理力度,公布省、市、县三级行政许可项目清单,省级行政许可事项由过去的700多项精简至280项,是全国精简力度最大省份之一。

唱好财税改革重头戏,各地不打折扣。财政问题实质就是公共资源配置的体制机制问题。如何避免财政资金撒胡椒面?如何既利用税收杠杆激活经济,又不制造税收洼地?针对这些企业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各地严格执行国家减税降费政策,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让更多企业卸包袱、得实惠。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河北省出台了一批减免小微企业行政性收费的优惠政策。今年一季度,河北省小微企业受惠面已达99.95%,减免税额1.77亿元。

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推进金融改革,各地不搞变通。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融资难、融资贵一直令实体经济叫苦不迭。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部署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各地的具体实施细则也相继出台。以贵州为例,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已累计取消收费718项,降低收费标准178项。在积极引导金融机构科学合理定价下,今年4月贵州省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水平为7.73%,较去年同期、今年初分别下降57个和22.4个基点。

自查总结进步,也发现不足。当前国家稳增长政策措施密集出台,对地方全面、及时、高效贯彻落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少地区自省还存在政策执行重布置、轻落实,配套措施操作性不强,部门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和协调配合,政策落实评估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影响了政策落实的效果。

增强攻坚信心,结构调整立足实际稳中有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实现较长时期的中高速增长,必须推动经济提质增效、迈向中高端水平。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进入结构调整胶着期,各地增强攻坚信心,打出转型升级组合拳,列出转型升级时间表,力求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

结构调整,需要破旧立新,淘汰落后产能、消化过剩产能,刻不容缓。内蒙古自治区积极清理钢铁、水泥、电解铝违规项目87个,停建产能严重过剩项目8个,涉及钢铁产能55万吨、水泥熟料558万吨、水泥520万吨。

结构调整,就是有进有退,让资源环境约束硬起来、强起来。要向雾霾宣战,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是本届政府的郑重承诺。污染在空中,根子在地上。煤炭大省山西今年将全面完成火电、钢铁、水泥、焦化企业及燃煤锅炉大气污染物防治设施提标改造;城市建成区将全部淘汰10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提前两年完成《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的相关目标任务。

结构调整,有待补足短板,特别是让农业跟上来,让农民富起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专门出台精准扶贫实施细则,明确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用于精准扶贫的投资比重不低于30%,以后每年递增10%,采取以贫困户股份、贷款贴息等形式,扶持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增收项目。

结构调整,依靠创新驱动,关键是扭转阻碍创新的机制体制。河南完善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措施,从今年起对企业技术创新由原来的评项目、前补助转变为定门槛、后补助、普惠制,对科技研发和服务平台建设以奖代补,对创投机构实行风险补偿,推动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强调民生为本,重大举措杜绝花架子空壳子

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一个小小的户口本,却如同城市和农村之间横亘的高墙。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不仅关系着亿万农业转移人口的生存发展,更关系着新型城镇化的质量,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

去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出台后,各地区认真贯彻,注重统筹谋划,密切结合实际,加快改革步伐,努力让户籍制度改革成果更多更早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截至5月底,河北、山西、吉林等18个省(区、市)已出台了具体实施意见,其它省区市也正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抓紧推出本地户籍制度改革政策措施。从已出台的政策措施看,各地普遍放宽了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落户城镇的政策,不少大城市还降低了落户门槛。

户籍制度改革只是重大民生举措加快落地的一个缩影。重大民生举措在基层落地,不仅注重效率,还更看重效果,杜绝花架子空壳子。

政府伸出缺位的手,民生投入更舍得。今年广东省各级财政投入1900亿元,集中力量提高底线民生保障水平、完成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目标。从5月起,每月跟踪协调民生实事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每季度通过媒体公布进展情况,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政府收回越位的手,变救企业为救人,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最大程度保护劳动者。今年2月,浙江制定出台失业保险支持企业稳定岗位有关问题的实施意见,对采取有效措施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兼并重组、化解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企业给予稳岗补贴。

改革创新不足的整改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 国际金融格局调整 国家政策调整 金融改革创新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主要经济体出现多年未有的同步衰退。本文拟从国际金融格局调整和国家政策调整两个层面,分析新形势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面临的机遇,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新形势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机遇

(一)国际金融格局调整层面

从阿姆斯特丹、伦敦、纽约、法兰克福、东京、迪拜等国际金融中心的逐次崛起可以看到,国际金融格局调整常常产生新的国际金融中心。20世纪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使得华尔街迅速崛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70年代美元衰败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使得欧洲大陆国家的金融中心崛起,而20世纪80年代“亚洲四小龙”和日本等亚太国家经济兴起导致的国际金融格局变化,产生了东京、汉城等亚洲金融中心。同样,此次金融危机中世界金融格局虽不可能发生根本性变化,但世界金融格局会进行调整,国际金融市场调整、国际资金流向的调整、国际金融和实业资本转移、国际金融巨头区域战略布局调整、国际货币体系的调整、国际金融人才的迁移等都将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带来新机遇。

1.国际资金流向调整带来的机遇。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金融市场进入调整期,撤离美国市场资金需要寻求新的安全投资地,可能出现资金转移流入中国情况。根据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月度国际资本流动报告tic(见图1),国际资本净流入在2007年11月达该年最高水平1354亿美元之后,开始下滑,到2008年3月因股市大跌降到最低点-520亿美元,出现净流出,其后缓慢回升,7月份又因股市波动净流出250亿美元,其后快速回升,到2008年10月国际资本净流入达到2863亿美元。这些数据反映了近两年国际资金受到美国金融市场波动影响总体表现外流迹象。

在美国金融市场进入调整时期,中国经济受到冲击小,相对安全,撤离美国市场资金可能流入中国,这对加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资金集聚提供了新的机会。但是,还应关注国际金融机构出于自救而撤离部分资金情况的发生。

国家外汇储备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国际资本流动在中国的总体态势。2008年中国国际资本流动以7月份美元开始升值为界,表现出“冷暖两重天”的态势。2008年上半年延续着2007年外汇储备快速增长趋势,下半年增长趋势明显放慢,甚至出现自2003年12月份以来首次的负增长,这种趋势正好与8月后美国国际资本快速回流相吻合,反映了国际金融机构出于自救而从中国撤离部分资金。

2.国际资本转移带来的机遇。由于国外经济陷入衰退,实业投资需求降低,迫使大量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需要找到新的资金出口。中国经济相对发展较快,可能成为产业和金融资本转移目的地,这为加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资本集聚提供了新的机会。2002年以来,全球资本流动一直保持增长态势,2008年全球资本流动规模达到16773亿美元,但是,全球经济面临重大下滑,国际资本流动将受到较大影响。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估计,全球资本流动2009年总体规模将回落至14861亿。国际资本流动主要渠道是国际直接投资(包括创办新企业、直接收购、国外企业股票购买、利润再投资四种主要形式),国际证券投资(主要包括国际债券投资和股票投资)和国际借贷。近年来,私人股权投资基金的跨境投资发展迅速,成为一种国际资本流动新渠道,其投资方式包括风险投资、私人股权投资和收购三种形式。然而,我国资本项目没有完全开放,国外资本进入方式和渠道受到限制,因此,为抓住机遇,可以考虑以金融改革创新试点疏通国际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进入中国的渠道。

3.国际金融巨头区域战略布局调整带来的机遇。欧美经济的衰退迫使国际性金融机构加大其在亚太地区的业务投资,这就为上海国际金融机构进一步集聚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带来机遇。目前,国际金融巨头的收入来源基本已经全球化,收入来源区域分布相对平衡。在新的经济和国际市场形势下,国际金融巨头可能调整区域战略布局,将亚太地区作为新的业绩增长点,加大投资,提升在亚太地区机构的层次和能级,调整内部功能和职能部门区域布局,这将为加速高能级机构和功能性部门集聚浦东提供新的机会。

4.国际金融人才的迁移。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首先依赖的是具有全球视角的国际金融人才。美国金融人才市场在金融危机下产生巨大的人才溢出效应,这可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金融人才的集聚带来积极影响。

5.国际货币体系调整带来的机遇。国际货币体系调整中,人民币国际地位得到加强,国际化可能加快,人民币国际结算业务改革步伐加快,市场开放加速,离岸金融业务发展前景可待。这些将为上海作为外汇改革试点提供新的机会,也为提升上海国际化水平提供了机会。

(二)国家政策调整层面

金融危机以来,为保经济增长,国家密集出台新的经济政策,先后出台了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九条政策措施和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新经济政策的出台加大了金融支持力度,希望以金融发展和创新推动经济增长。国家政策调整为上海金融改革创新提供了更好的外部环境和相对宽松的创新环境。因此,上海应抓住国家政策面调整机遇,积极实施金融改革创新,加快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

1.货币政策的调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外部环境有利于金融发展和创新。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九条政策措施中第一条就提出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货币信贷稳定增长。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资金供给增加,债券市场和证券市场可能因资金供给增加,规模得到扩大,有利于上海金融发展。其次,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利于金融创新,资金成本过高可能会抑制金融创新积极性。

2.财政政策的调整。国家制定了四万亿的投资计划,国家投资项目兴建将推动融资需求扩张,推进融资模式和产品创新。首先,国家投资项目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资金来源将是多样化和多渠道的,这将有利于融资规模扩大和金融市场发展。其次,创新融资模式和产品也将得到利用。例如以涉农贷款、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贷款等为标的资产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试点。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推动上海债券、股票等各类金融市场发展,推进金融市场产品创新,为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3.外汇政策的调整。近期,面对出口快速下滑,国家推出了一系列针对出口企业的外汇改革政策,同时也加快了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境外机构和企业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在港人民币债券、人民币国际结算业务发展、人民币出口买方信贷业务等业务试点开办,将提升上海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上海可争取作为试点,发挥先行先试优势。

4.金融改革创新的政策调整。在《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显透露出加快金融改革创新的信号。农产品期货、延迟纳税型养老保险、项目收益债券、并购贷款、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保险公司对基础设施和国有大型龙头企业股权投资等一系列金融改革创新措施将在2009年实行或试点,可见这次金融改革力度之大。国家金融改革步伐的提速和逐渐宽松的金融环境将为上海金融改革创新提供广阔的空间,为新的金融市场组织形式、新兴金融机构、创新型产品集聚上海发展提供更好的机会。

加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抓住政策调整机遇且加大金融改革创新力度

上海应借助国家金融改革创新提速和金融经济政策调整的有利时机,发挥浦东“先行先试”优势,实施地方政府参与推进型金融改革创新,加速上海金融改革创新。这里有四层含义:

一是金融改革创新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最重要的核心手段之一。虽然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展是明显的,但还有不足。比如金融市场规模能级不够;金融国际化程度偏低;金融人才严重不足;金融创新相对抑制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金融改革创新。而在目前的国内外环境下,更需要加大金融改革创新力度,破除各种难题,开创新的局面。

二是充分抓住有利时机,利用国家经济政策相对宽松、金融审批管理相对宽松、试点工作积极推进的便利,加大上海金融改革和创新力度,实现转“危”为“机”。

三是利用地方政府在金融改革创新中的能动性,发挥“先行先试”的政策效应,做金融改革创新的推手。在中国市场化经济改革进程中,地方政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样,在近几年国内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中,地方政府也起着推动作用。因此,在中国现阶段体制和制度下,地方政府的参与和推动是金融改革创新的重要动力。

四是以重点创新项目和金融改革措施落实为契机,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推进上海金融改革创新。根据国家金融改革方案和上海市政府安排,考虑抓好重点创新项目和改革措施落实,使金融改革创新得到稳步推进。例如区域otc市场、金融租赁业务、全国性信托登记中心、reits试点、外资pe法人化、政府融资模式创新、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期货保税交割试点、并购贷款试点、资产证券化等改革创新项目和措施。金融改革创新是长期的工作,但是金融改革创新项目和措施的成功实施有助于开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新局面。

改革创新不足的整改措施范文第4篇

意义:加快改革创新

全面振兴广西教育

记者:2011年,我区已经召开了全区教育工作会议,时隔3年,我区再次召开全区教育发展大会的意义是什么?

秦斌:召开此次全区教育发展大会是自治区党委、政府根据当前广西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所做出的重大决策。

第一,当前广西正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不断深化,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加速推进,打造珠江―西江经济带即将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我区带来了难得机遇和广阔空间。特别是总理提出,广西要成为我国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为广西发展明确了新的战略定位。我区面临的这些发展机遇与发展任务,都需要我们加快发展教育事业,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撑。

第二,当前广西处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期,亟需教育为产业升级转型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打造广西经济升级版,核心在工业的转型升级,必须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跨越发展。而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短缺是制约我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瓶颈因素,迫切需要教育为产业发展培养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产业大军,为我区新型工业化跨越发展提供支撑。

第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原因,我区教育发展水平总体仍处于全国后位,离实现教育规划纲要的目标要求差距大,离满足各族群众“上好学”的新期盼差距大,离支撑“两个建成”的新要求差距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义务教育“农村弱、城市挤”,城镇“大班额”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大通铺”问题突出。二是高中阶段教育规模偏小,资源短缺。三是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服务扶贫富民和产业发展的能力较弱。同时,学前教育“入园难”,高等教育质量不高、特色不鲜明,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优、素质不高,教育体制机制缺乏活力,各级各类学校改革动力不足。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重大部署,其中围绕党的十报告提出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总体要求,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对于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因此,召开全区教育发展大会、制定并实施好《决定》,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迫切需要,是实现我区“两个建成”目标的迫切需要,是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新期盼的迫切需要,是推动我区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召开全区教育发展大会,制定出台管用有效的文件,目的就是针对教育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着力破除制约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我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理念:改革创新的精神贯穿文件始终

记者:《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这次全区教育发展大会是如何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文件精神的?改革体现在哪些方面?

秦斌:这个问题抓住了这次教育大会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决定》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改革创新,具体体现在3个层面上。

第一个层面是从《决定》的标题上奠定改革创新的基调。《关于加快改革创新全面振兴教育的决定》,从这个标题上可以看出,全面振兴教育是此次教育发展大会的目的,而改革创新就是实现这个目的的重要措施,从标题上就已经奠定依靠改革创新来推动广西教育事业发展的基调。

第二个层面从指导思想上确定改革创新的基本思路。《决定》的指导思想部分,提出的第一句话就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这个精神的核心就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并且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要把改革创新贯穿于教育发展各领域各环节,通过改革推动教育事业往前走。

第三个层面是把改革创新的精神贯穿文件始终。粗略统计一下,主文件中提到“改革”55次,提到“创新”20次,改革创新的精神体现在文件的基本原则、目标、各项重点任务和各项保障措施当中。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当然是具体的改革措施,根据初步统计,此次大会出台的改革创新措施有100多项,包括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学前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涵盖民办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管理体制、考试招生制度、落实政府责任、教育投入、教育用地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内容:统筹发展 重点推进

记者:这次大会上出台的文件主要框架是怎样的?《决定》包含了哪些主要内容?

秦斌:为了充分体现我区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次大会出台了系列文件,包括三大板块:一是以自治区党委、政府名义出台的主文件《决定》,二是以自治区政府名义出台的9个文件,三是分别以党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及有关部门名义出台的8个文件。

《决定》包含以下主要内容:

第一,《决定》提出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优先发展教育,把改革创新贯穿于教育发展各领域各环节,奋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以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重点,统筹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实施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重点工程,有效增加教育资源,努力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提高全体群众受教育程度,努力打造广西教育升级版,实现“三基本两提升一率先六达到”,为实现“两个建成”目标提供优质人力资源和强大人才支撑。

第二,《决定》提出了振兴教育要实现“三基本两提升一率先六达到”的总体目标与实施重点工程的重要举措。

总体目标:到2017年,教育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初步建成科学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管理运行机制和质量保障机制,实现“三基本两提升一率先六达到”的目标,即:多渠道筹措1 000亿元以上资金,新建1 000所以上学校,改扩建一批学校,基本解决“入园难”问题,基本消除“超大班额”“大通铺”,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现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明显提升、高等教育特色化办学水平明显提升;在民族地区率先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4%,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3%,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达到1 200万人次,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2年。

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西部人力资源强省(区)行列,建成国家民族教育示范区和面向东盟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高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教育目标。

重要举措:全面实施广西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实施“双千”计划,着力推进重点工程,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高中阶段教育突破发展工程、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工程、高等教育特色化上水平工程、学前教育发展工程、教师队伍强质增量工程、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教育扶贫富民工程。

特点:问题为导向 改革为抓手

记者:《决定》是一个系统和全面的文件,请问具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秦斌:《决定》具有以下几项突出的特点:

第一,强调问题意识。《决定》以问题为导向,着力解决教育难题,破解“农村弱”“城市挤”“择校热”等突出问题,从而补好我区教育发展的短板,加快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为此,全区将新建城乡义务教育学校390所,改扩建一批学校,解决城镇“超大班额”问题,逐步消除“大班额”现象;深入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新建学生宿舍350万平方米,保障寄宿学生每人1个床位,消除“大通铺”现象;推进学区制管理改革,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热”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从而有力推进我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第二,强调责任落实。《决定》指出,教育工作要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有关部门要分工合作,协调配合,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特别要指出的是,《决定》明确了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自治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领导小组;明确了我区教育事业发展主要指标和项目建设清单,自治区、市、县层层签订教育改革发展责任状,纳入自治区政府工作绩效考评体系,从而真正做到责任到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力保障了目标落实到位。与此同时,《决定》强调检查监督和定期评估,推行督学责任区制度,要求把本决定的实施作为各级政府督查部门和教育督导部门的重要任务,建立信息反馈、经验交流、定期通报等制度,督促教育改革发展工作顺利推进,取得实效。

第三,强调改革创新。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决定》全文贯穿改革创新精神,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改革举措。一是在投入机制上,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教育投入责任,不但要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关于教育经费投入的各项规定,而且强化县级政府、设区市政府的投入责任。二是在管理体制上,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改进教育管理方式,加快政府管理教育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更多运用法规、规划、标准、政策、公共财政、信息技术等手段引导和支持学校发展。三是在办学机制上,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探索学区制管理改革试点,推进学区内资源共享。同时积极开放教育投资领域,鼓励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兴办教育,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民办教育,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四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探索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等自主学习模式,推进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联动,促进学校与行业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在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方面深度合作。五是在教师管理模式上,努力探索教师管理新途径,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推进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落实教师管理职责,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教育、人社、财政、编制等部门密切配合的教师管理机制,落实教育行政部门在中小学教师招聘、培训、考核、交流等方面的管理职责。六是在职教综合改革上,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和多元办学,以产业为纽带、以专业为载体,推广产业、企业、学校融合发展的职教集团建设模式,重点建设20个示范性职教集团。鼓励探索引企业入职教园区、引职校入产业园区的建设模式,做强市级职教园区,实现职业教育和产业园区联动发展。七是在扶持政策上,本着优先发展教育的原则,在投入、金融税收、土地等方面优先、优惠教育。强调要把教育支出作为重点支出优先予以保障,加大金融税收支持力度,建立教育用地优先保障机制,制定教育用地专项规划,并纳入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第四,强调改革发展的协调性和整体性。这次大会出台的系列文件体现我区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决定》强调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明确各级政府是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责任主体,要切实做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分工合作、齐抓共管。《决定》强调顶层设计、全局谋划、因地制宜、推强扶弱,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发展,扶持基础薄弱地区加快发展,支持各级各类学校特色发展。通过分类指导、示范引领的办法,加强深入开展试点、示范创建,为教育改革发展探索路子、提供借鉴,从而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决定》不是把教育仅仅当作教育系统的问题,而是着眼于汇聚全区之力,动员各方力量,同心同德办好教育。

第五,强调特色发展。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原因,与发达省份相比我区经济基础相当薄弱,教育发展相当滞后,但是当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已发生了深刻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加快,特别是“两个建成”目标的提出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加快教育发展,《决定》立足我区实际,强调以特色发展破解难题的对策。一是深化普通高中办学体制改革,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办学。鼓励名校办分校、高校办高中、社会办高中,引导高中学校联合办学、集团化办学,并加强特色高中、综合高中建设。二是促进高等学校特色发展。《决定》指出,要促进高等学校“校校获支持,校校有发展,校校显特色”,推进高水平大学、特色大学建设,推进高等学校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建设,根据我区千亿元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重点支持60个优势特色学科和300个优势特色专业建设。

目标:打造广西教育升级版

记者:本次教育发展大会上,彭清华书记提到了“广西教育升级版”,请问具体指哪些方面的“升级”?如何“升级”?

秦斌: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优先发展教育,把改革创新贯穿于教育发展各领域各环节,实施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重点工程,有效增加教育资源,着力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提高全体劳动者受教育的程度,努力打造广西教育升级版,实现“三基本两提升一率先六达到”,为实现“两个建成”目标提供优质人力资源和强大人才支撑。

一是教育资源总量要升级。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力度,多渠道筹措1 000亿元以上资金、新建1 000所以上学校,改扩建一批学校,解决资源不足、办学条件差等突出问题,实现广西教育面貌的根本性改变。

二是教育质量要升级。通过加快信息化建设、学区制改革、以强带弱等多种途径,实现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全覆盖,支持示范幼儿园、示范高中、示范职业院校和示范基地建设,推动高等学校特色化上水平,进一步扩大优质资源总量,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上好学”的需要。

三是教育资源配置要升级。改革资源配置方式,统筹城乡教育资源,更加注重向农村地区特别是大石山区、贫困地区、民族聚居区、边境地区倾斜,更加注重向边远工矿企业、产业园区、城镇新区、城乡结合部、移民安置区等教育薄弱区域倾斜,更加注重向基础薄弱的学校倾斜,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四是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要升级。更加注重向特殊困难群体倾斜,切实解决困难家庭学生、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难问题,保障不同群体平等接受教育,尽最大努力让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五是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要升级。围绕“两区一带”主体功能区划及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规划,调整优化职业院校布局和专业,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根据我区千亿元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重点支持优势特色学科和优势特色专业建设,提升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能力,依托高校的科研力量,为建设创新型广西服务。面向“三农”做好职业技能培训,对贫困家庭学生实行从小学到职业教育全免费政策,增强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

六是教师队伍建设水平要升级。加强师德建设,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创新教师培养培训方式,完善准入退出机制,切实提高教师待遇,激励广大教师自觉学习,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学质量,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七是教育治理能力要升级。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改进教育管理方式,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扩大和落实学校办学自,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加快建设现代学校制度;进一步完善督学、督政、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充分发挥社会评价的作用,加快形成“政府管教育、学校办教育、社会评教育”的管办评分离新格局。

通过以上七个方面的升级,最终实现“三基本两提升一率先六达到”的升级目标,打造广西教育升级版,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教育目标。

保障之一:实施“双千”计划

记者:在此次大会上,陈武主席在讲话中提出要实施“双千”计划。请问什么是“双千”计划?4年如何筹集和安排1 000亿元资金?

秦斌:“双千”计划是指到2017年,4年间多渠道筹措1 000亿元以上资金,新建1 000所以上学校,改扩建一批学校。需要说明的是,“双千”计划不是一千亿元建一千所学校,一千亿元里面还包括了硬件和软件的投入。

1 000亿元以上资金筹措主要来源有四方面:一是根据国家教育投入有关政策,统筹中央和自治区目前正在实施的教育重大项目,例如:农村义务教育薄改计划、中西部高校综合和基础能力提升工程,等等,预计按照现有的来源渠道统筹各类资金650亿元,这是落实教育投入1 000亿元最大也是最有保障的部分;二是综合考虑教育经费法定增长、新增教育发展资金(含压缩党政机关“三公”经费和修建楼堂馆所的经费主要用于教育)等因素,预计新增教育投入60亿元以上;三是统筹考虑从各市县落实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按比例计提的教育资金等,多渠道筹措资金预计达到190亿元;四是通过贷款贴息、综合奖补等方式,预计拉动社会资金投入100亿元以上。总体上,通过各方努力,4年时间筹措1 000亿元以上教育资金是有把握的。

至于资金如何安排,概括地说,资金用途按照保基本、守底线、补短板、建机制的原则,集中财力、突出重点,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统筹解决全区教育事业发展薄弱环节,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支持全区教育事业均衡发展,为2017年我区教育改革发展实现“三基本两提升一率先六达到”目标提供坚实的保障。

保障之二:落实责任 强化考核

记者:大会召开后,如何贯彻落实是关键。请问如何确保会议与文件提出的各项举措得以有效落实?

改革创新不足的整改措施范文第5篇

1、认真组织了学习。精心组织推动。召开了教育实践活动推进会,2、学习规定篇目。采取召开学习讨论会、思想动员会等方式,找差距,挖根源,点不足,克服和纠正“怕”的思想、“混”的念头、“赶”的现象,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自觉。3、强化思想认识。

2、找准突出问题。“三堂会诊”。召开了查找问题专题会议,邀请“两代表一委员”、服务对象和群众代表,对自身存在的“”问题情况进行集体会诊、深查细究、见事明责。

3、撰写审核对照检查材料。对照检查材料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简明扼要、袒露思想,剖析深刻、触及灵魂,联系实际、具体实在。深入剖析“”方面的问题及具体表现、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研究提出整改落实的思路和措施,在整改措施上要突出“三公开两清单”内容。班子成员撰写对照检查材料认真按照邢群组办发〔2014〕37号文的相关要求。

4、"召开了高质量专题民主生活会"。动真格、有“辣味”。克服脸谱化倾向、表面化问题、程式化现象,自我批评抛开面子、抓住要害,相互批评直截了当、直奔主题。会后我局认真总结民主生活会情况,形成专题报告,经一把手审定、上级督导组审核后,以党组织名义向县纪检、县委组织部和县活动办呈报。

5、坚持边查边改制定了详细的整改措施。针对查找出的问题和生活会上提出的问题,逐一研究整改措施,立行立改、不等不拖,认真加以解决,紧紧围绕县委抓好整改落实“正风肃纪整治”、“八个专项行动”、“十件惠民实事”和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我局在这一环节取得明显成效。

二、下一步工作安排

根据市委、县委《关于开展“学讲话、转作风、优环境、抓改革、促发展”大讨论活动实施方案》通知精神的要求,结合我局实际,现我局下一步工作安排如下:

1.总体要求。深入贯彻党的十、十八届三种全会和省委八届五次、六次全会以及市委有关会议精神,落实张古江书记“三个面向、四个突破、五个一批、六种意识、六项重点”要求,切实增强忧患意识、机遇意识、担当意识、创新意识、转变工作作风、优化发展环境,聚焦综合改革、着力破解瓶颈,努力克服制约我局改革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积极探索加快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把我局全体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凝聚到加快改革发展实践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