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改革创新精神内涵

改革创新精神内涵

改革创新精神内涵

改革创新精神内涵范文第1篇

    [关键词]红色文化 红色精神 内涵 特征

    文/管仕廷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积淀、创造、整合形成起来的一种特定的文化类型。它蛰伏于近代,形成于“五四”以后,成熟和发展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红色文化在形式与内容上有着特定的物质载体与丰富的精神内涵。红色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机统一体:物质文化一般包括革命战争遗址、纪念地等实物;精神文化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政治制度(如革命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政治信仰、政治作风、政治道德、革命精神、革命传统等。物质文化是红色文化的载体,精神文化是红色文化的核心与灵魂。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汲取人类先进文化的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支撑。

    红色文化反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文化形态和价值体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文化追求。红色文化是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的文化;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主旨、精神与要义;红色文化也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内涵着党的政治意识形态;红色文化是与时俱进的开放性的文化;红色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华民族精神有着天然的内在关联。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一提到红色文化,人们就会联想到革命、战争、流血、牺牲、解放等概念,认为红色文化就是与这些概念相联系的文化,它首先是一种革命文化,革命是红色文化的主题与主要内容,这是红色文化带给人们的第一印象与初步认知,也是人们对红色文化最直观的理解。其实,红色文化以“红色”为主题、为核心,在内涵上有广义与狭义之区分。在狭义上,红色文化是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产生、形成,在中国革命的红土地上孕育出来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也包括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反映党领导人民群众艰苦创业、建设国家、创造美好生活、发展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文化思想与价值体系,它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可以说,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我国红色文化的主流、源泉。而在更广义的范畴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红色文化的传承、丰富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有些特定的内容如关于理想、信仰、道德追求、奋斗目标、奉献精神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等都属于红色文化的范畴。

    (一)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及表现

    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是指红色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即必须要有一定的载体,它是革命理论、革命精神、革命传统等精神遗产的物质载体。红色文化在形式上是具有一定物质形态(或载体)的文化,这种形态具有一定的外在表现,如表现革命内容、革命思想、革命过程的文化作品,包括小说、文章、诗歌、戏剧、标语、歌曲、出版物和革命文献;也包括革命遗迹、纪念地、标志性物件等,如战场纪念地,革命会议遗址、领袖的故居、旧居等纪念馆,革命前辈用过的物品或穿过的遗物等(也包括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重要遗址、纪念地、物品等)。这些物质载体承载着红色文化的丰富的思想内涵,人们一接触到这些东西就会联想到红色的、革命的主题、历史、事件及革命思想、意识与观念。

    (二)红色文化的精神形态及内涵

    红色文化的内容即红色文化的精神形态,指的是红色文化的内在构成要素,包括理想、信仰、思想、道德规范、价值观念体系和科学文化知识。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红色文化的精神在早期等同于革命精神,其后内涵在不断丰富拓展。红色精神大致分三个历史时期:在1949年之前是名副其实的革命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日精神、西柏坡精神等;1949年之后转向社会主义建设,红色文化精神的内涵已超越了革命主题,出现了“建设精神”或“创业精神”,如“两弹一星”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雷锋精神;1978年之后进入改革开放,又出现了改革创新精神、开放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红色文化蕴涵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理想、爱国情怀、思想观念和道德追求,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和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新形势下加强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人民群众理想信念教育的优秀资源。在当今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中,“红色文化”愈发凸显其作为主流价值的突出地位,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强大的持续精神动力和软实力,并承担着引领大众文化健康发展的责任与使命。也有人将“红色文化”概括为革命年代中的“人、物、事、魂”:其中的“人”是在革命时期对革命有着一定影响的革命志士和为革命事业而牺牲的革命烈士;“物”是革命志士或烈士所用之物,也包括他们生活或战斗过的革命旧址和遗址;“事”是有着重大影响的革命活动或历史事件;“魂”则体现为革命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红色精神的内涵愈益丰富,如体现红色文化内涵的“红歌”在今天已不仅仅局限于革命历史题材的歌曲,只要是积极向上的、弘扬真善美的、体现我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歌曲都是“红歌”,这表明人们对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已有了新的诠释。

    二、红色文化的主要特征

    (一)红色文化是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的文化

    红色文化是革命的文化,是反帝反封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革命文化,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艰苦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体系,是在汲取中华民族精神、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的新文化体系,因此,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民族精神是红色文化的天然成分、养料和重要构成。红色文化是一种具有中华民族特性的文化,民族性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科学性即它是反对一切封建迷信思想,坚持了唯物史观与辩证法,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坚守客观真理的科学品格,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正确地揭示和反映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内在本质及其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红色文化又是一种科学的文化。红色文化坚持为最广大人民服务,具有鲜明的人民性。红色文化不是为少数人垄断的精神产品,而是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由人民中的先进分子创造的思想文化,是一种大众性的文化。它着眼培育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和道德追求的时代新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红色文化既是主流文化,也是大众文化。红色文化始终反映了人民大众的意志和愿望,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要求,服务于人民大众,满足着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发挥着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养的作用与功能。

    (二)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主旨、精神与要义

    “红色文化”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先进思想文化顺应历史潮流,反映时代精神,代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方向,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迄今最先进、最科学的思想体系,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指引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民大众提供了新的世界观、新的理想、新的道德和新的精神。红色文化极大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成果,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精神,为全社会提供着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红色文化与一定的政治、经济相适应,就是因为它适应了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红色文化始终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主旨、精神与要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而这个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则是体现马克思主义主旨精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是占主导地位的主流文化与意识形态。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源泉和优秀资源,为后者输送土壤、空气与精神养分,决定并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

    (三)红色文化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内涵着党的政治意识形态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新的革命意识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性革命文化运动的产物,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内涵着党的政治意识形态。红色文化是引领中国人民沿着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前进的意识形态,是共产党人根本宗旨和核心价值观的科学表达,红色文化因此而成为中国社会进步、变革创新、文明发展的内在灵魂、精神支柱和不竭动力。“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而革命的文化工作者,就是这个文化战线上的各级指挥员。‘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可见革命的文化运动对于革命的实践运动具有何等的重要性。”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革命文化(红色文化)的政治意识形态特性的论述。红色文化服务于无产阶级的政治路线和政治斗争,服务于共产党的政治纲领,内涵并体现着我们党的意识形态。红色文化属于无产阶级的文化,是为人民大众服务并为之享用的文化,体现着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核心与宗旨,是我们党在革命与建设的各个时期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的文化表达,是共产党人世界观的文化宣示。红色文化又是红色政治,是我们党的主流意识形态。红色文化蕴涵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哲学、历史意识、政治追求和道德取向,彰显并表达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与价值体系。红色文化的广泛传播,可以凝聚时代人心、彰显时代精神、锤炼民族性格、锻造民族风骨、提升民族品格,红色文化具有塑造新人、涵养人心、促进民族自新的价值与功能。

改革创新精神内涵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苏区精神 赣州 红色文化软实力

赣州是“红色故都”,中国共产党人在这里创建了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国家建设的伟大尝试。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是第五次反“围剿”的主战场和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战斗和生活过,留下了众多的革命历史文化遗迹。赣南作为当时“全国苏维埃运动的大本营”和中心区域,革命前辈和赣南人民孕育和创造了伟大的的苏区精神。

一、苏区精神的基本内涵

苏区精神是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苏区共产党人和广大军民在波澜壮阔的苏维埃革命运动中培育形成的一种伟大革命精神。它是我党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井冈山精神在苏区时期的深化和发展,是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的先河和源泉,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现在讲苏区精神,大都是讲中央苏区以为代表的革命精神。对于苏区精神的基本内涵,一些学者已经作了概括,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石仲泉将苏区精神的的内涵概括为五个方面:(1)深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革命必然胜利的坚定信念;(2)反对“本本主义”,深入实际调查,“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开拓进取理念;(3)民主建政、“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创造“第一等工作”的执著追求;(4)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5)无私奉献、不怕牺牲、一往无前、勇于捐躯的彻底革命精神。[1]

郭德宏认为苏区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深入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实精神;二是“真心真意地为群众谋利益”的为民精神;三是严于律已,艰苦奋斗,加强监督,保持优良作风的廉洁精神;四是“第一等工作”的进取精神。[2]

余伯流认为应从原生态上去把握苏区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反对“本本主义”的思想路线;(2)“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的宗旨意识;(3)创造“第一等工作”的创业精神;(4)“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民主传统;(5)“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念。[3]

凌步机认为苏区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至少应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深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念;二是反对“本本主义”,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三是“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执政为民的宗旨观念;四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政治本色;五是廉洁奉公的自律意识;六是创造“第一等到工作”的进取精神。[4]

黄少群用四个“伟大”来概括苏区精神:一是在“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伟大创造精神;二是“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的伟大奉献精神;三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伟大斗争精神;四是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伟大拼搏精神。[5]

综合以上几位著名学者的概括,苏区精神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信仰信念方面,深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革命必然胜利;第二,在思想路线方面,反对“本本主义”,深入实际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求真务实和开拓进取的科学态度;第三,在政治民主方面,民主建政,讲究民主与法制,“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民主传统;第四,在执政理念上,“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的宗旨意识和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第五,在工作作风上,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创造“第一等工作”的执著追求。

二、苏区精神是赣州红色文化的灵魂

所谓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革命理论、革命经验和革命精神凝结而成的革命传统。赣州红色文化则专指在赣南革命历史上形成的革命理论、革命经验和革命精神凝结而成的革命传统”。[6]赣州红色文化也称中央苏区文化,既是始于井冈山的红色文化的全面展开和深入发展,又是后来长征精神和延安红色文化的先河和源泉,是中国革命文化和革命精神形成和发展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对赣南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和地位给予过高度评价。1951年8月,曾为南方老革命根据地人民题词“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这里的“南方老革命根据地”,无疑应当包括中央苏区。1996年9月,在视察赣南老区时题词:“发扬江西老区的光荣传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003年8月,在视察赣南老区时指出:革命前辈们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培育起来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对我们坚定信念、鼓舞斗志、做好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永远是我们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2003年12月,李长春到赣南考察时强调指出:“苏区精神是我们党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是我们党优良传统的集中体现,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赣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人文荟萃,先辈们在开拓赣州的历史进程中孕育、发展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赣州是一块革命的红土地,不仅拥有举世闻名的红色文化,还有底蕴深厚的客家文化和源远流长的宋城文化,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塑造了赣南人民纯朴、热情、勇敢、坚强的品格,培育了赣南人民向往革命、勇于牺牲的精神气质。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赣南的历史文化与共产党人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的远大理想,以及为革命敢于斗争、甘于牺牲的精神相结合,孕育、创造出了一种新型的苏区文化和精神。这种“星火燎原,信念坚定;反对‘本本’,开拓进取;执政为民,争创第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苏区精神就是赣州红色文化的核心与灵魂。[7]

三、大力弘扬苏区精神是提升赣州红色文化软实力的必然选择

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8]对一个区域来说,区域文化软实力是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为区域文化的特色吸引力、区域人文形象的辐射影响力、区域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力、区域文化产业的创新竞争力。在文化、经济日益结合和区域发展日趋人文化的今天,文化软实力的强弱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区域形象、品位和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标杆。一个地区要赢得区域竞争,一个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等硬实力,同样需要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以革命圣地和伟人遗迹为载体的红色文化是赣南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苏区精神为灵魂的赣州红色文化是赣州文化软实力的首要资源和重要载体。大力弘扬苏区精神,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赣州红色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赣州科学发展和跨越发展,提升赣州红色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弘扬苏区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客观需要。作为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精神重要组成部分的苏区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赣州优秀地域文化传统和共产党人的优秀品格相结合的产物。以苏区精神为灵魂的红色文化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思想内涵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具有一脉相承性。

苏区精神中的“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的宗旨意识与总书记提倡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脉相承的;苏区精神中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念与坚持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在内涵上是一致的;苏区精神中的不怕牺牲、一往无前、勇于捐躯的彻底革命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实现中华民族独立的社会变革实践中的集中体现;苏区精神中的反对“本本主义”、“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开拓进取理念既是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新时期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源头;苏区精神中的严于律已、艰苦奋斗、廉洁奉公、无私奉献和创造“第一等工作”的执著追求与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在价值取向上也是完全相符合的。

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其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整个文化建设中居于统摄和支配地位,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根本和核心。因此,大力弘扬苏区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应有之义。

2.弘扬苏区精神是塑造赣州新形象、提高城市知名度的有力手段。以苏区精神为灵魂的赣州红色文化既是塑造文化赣州的重要名片,又是赣州红色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依托。赣州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了纵深推进“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的发展战略。2009年又揭开了建设赣粤闽湘四省通衢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大幕。因此,从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上建设新赣州,提升赣州文化品位和地区形象,已成为“对接长珠闽”的必然要求。

赣州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之一,在赣州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中央苏区时期的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苏区精神和红色文化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是赣州市目前唯一具有相对垄断性和独特性的资源。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老区交通不便和经济欠发达,人们对苏区精神和红色资源的历史价值尽管有相当高度的认识,但是对苏区精神(以中央苏区为代表)的研究、学习、利用和宣传还相当有限,不仅不够系统,而且缺乏声势。苏区精神对当地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苏区精神所蕴涵的丰富宝藏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和利用。因此,加强苏区精神和红色文化的品牌宣传,扩大赣州红色文化的知名度,是塑造文化赣州,加快赣州成为区域性红色文化中心的必然要求。

3.弘扬苏区精神是促进赣州红色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举措。现阶段,加快文化发展,提高地区和城市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共识。赣州作为欠发达地区,红色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红色文化事业和红色文化产业还不强,主要表现在:红色文化发展意识与实施“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的发展战略不相适应,红色文化软实力建设步伐与赣州市近年来经济硬实力迅速发展的趋势不相协调,红色文化经济发展的现状与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不相匹配,红色文化体制机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比还有待改进,红色文化市场还有待培育。

面对赣州文化建设跨越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将以苏区精神为灵魂的红色文化摆到文化建设的核心地位,大力弘扬苏区精神,促进红色文化大发展,就成为改变赣州文化发展落后状况,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选择。一要深化对苏区精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根本,苏区精神在中国革命精神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内涵丰富的苏区精神是促进赣州红色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二要以“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开拓进取的科学态度,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苏区精神和红色文化发展对赣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推动作用,科学制定并有效实施赣州红色文化发展战略。统筹考虑红色文化事业与红色文化产业、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发展本地区红色文化与周边红色文化区域合作的关系,构建提高红色文化软实力的战略平台。三要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念,树立红色文化优先发展、重点发展、充分发展的理念,以红色文化发展影响和带动赣州其它文化的发展,把赣州丰厚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赣州的红色文化软实力,促进赣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四要以创造“第一等工作”的进取精神大力发展红色文化事业和红色文化产业,制定支持红色文化发展的政策,形成以红色文化设施、红色文化教育、红色文化旅游、红色文化艺术、红色文化产业为主要内容的红色文化发展格局。五要以“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的宗旨意识,加大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创新服务模式,扩大红色文化市场需求,鼓励和引导群众进行红色文化消费,实现赣州由红色文化资源大市向红色文化消费强市的历史性转变。

参考文献:

[1]石仲泉.中央苏区与苏区精神[J].中共党史研究,2006(1).

[2]郭德宏.苏区精神的内涵和特点[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6(1).

[3]余伯流.关于苏区精神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党史文苑.2006(1).

[4]凌步机.论苏区精神[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6(2).

[5]黄少群.论苏区精神[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6(4).

改革创新精神内涵范文第3篇

关键词:焦裕禄精神;“三平”精神

中原传统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中原人民有着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加强对焦裕禄精神的时代内涵及其现实意义的研究,能为振兴河南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源泉和精神支撑,为河南经济的发展增添腾飞的翅膀。

一、焦裕禄精神的时代内涵和渊源

中原传统文化孕育了焦裕禄精神,其核心是鞠躬尽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在实践中求真务实、锐意改革的创新精神;在困境中愈挫愈勇的拼搏精神。在当今时代改革大潮之下,它依然激励、鼓舞着勤劳朴实的河南人。河南人民在中原文化长期熏陶中,逐渐形成愚公移山精神、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正是焦裕禄的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感染、教育了千千万万河南人,这其中不仅有大批的干部更有无数的普通群众。47年来在焦裕禄同志无私奉献精神感染下,“三平”精神应时而生。

所谓“三平”精神,即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盛赞河南人是普普通通、踏踏实实、坚韧不拔、英勇无私的,河南人身上体现出了“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的责任感的“三平”精神。今天河南人身上反映的“三平”精神是与焦裕禄精神一脉相承的,二者内涵上具有一致性。

焦裕禄精神时代内涵与河南人的“三平”精神是河南人新时期的具体体现。在艰难困苦中不屈服却愈挫愈勇的拼搏精神,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正体现在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的责任感的“三平”精神中。其思想渊源是一致的。

二、焦裕禄精神与“三平”精神的一致性

一定时期的人民精神追求是与该时期的社会发展相辅相成的。焦裕禄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已被赋予新的要素。

焦裕禄精神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三平”精神因子。深入探析焦裕禄精神的“三平”精神内涵,科学把握二者各自的特征和内在联系,是在实践中,以焦裕禄精神推动“三平”精神建设的理论前提。为此应解读焦裕禄精神中的“三平”精神。焦裕禄精神的“三平”精神内涵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体现着不懈追求。焦裕禄深切相信战胜自然灾害的方法就在人民群众之中,是平凡的劳动人民在战天斗地,他们最了解自然,他们掌握着控制灾害,发展生产的法宝。焦裕禄同志发挥群众智慧的,群众路线工作方法鼓舞了河南亿万人民。使河南人民相信他们是创造社会的英雄,他们有责任,有能力改变现有的生活追求美好的梦想。这和“三平”精神之“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是一致的。平凡的人生,伟大的追求。

(二)体现着自强不息。这种精神和“三平”精神中的“平静之中满腔热血”是一致的。亿万河南人民在平静的工作和生活中满怀着创新热情。并将这种热情发挥在各行各业。河南是英雄辈出的沃土,他们是中华的骄傲,是平凡的伟人。时展呼唤英雄,也造就英雄。在河南经济崛起的关键时刻,以焦裕禄精神教育更多的平凡的英雄,体现了焦裕禄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反映了责任感。焦裕禄同志对工作极其负责,心中始终将群众放在第一位。“平静中的极强烈责任感”,在中原大地闪耀。新时代普通的矿工谢延信在这种影响下悉心照顾亡妻父母和呆傻弟弟30多年如一日演绎着感人故事。极强烈责任感在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中必将影响越来越多的河南人。

“三平”精神对河南人精神内涵进行了新的概括。从古代愚公移山神话传说,到当代的红旗渠、焦裕禄精神,河南人世代秉承着勤劳勇敢、诚实、热忱等优秀品质。从新时期河南人的代表洪战辉、李学生等身上,更彰显着一种自强不息、敢于担当的现代人特质, “三平”精神正是对这些精神品质的高度概括。

焦裕禄精神给河南人精神赋予了新的意义。焦裕禄同志克服重重困难,在实践中求真务实,改革创新。焦裕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精神素养,融入了河南人“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的责任感”中,更有利于“三平”精神的发扬。将弘扬焦裕禄精神与发扬“三平”精神是统一起来,必将为河南经济发展增添腾飞的翅膀。

三、“三平”精的实践性意义

(一)树报国志向。目前中原的发展要求河南人民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发展。因此就要像焦裕禄同志那样立足当前,放眼未来,把实现河南经济大发展的伟大设想和踏踏实实的努力奋斗结合起来。我们发展河南,最终目标是要提高河南的生产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平,进而为国家的富裕强盛做更多贡献。任何岗位上的河南人民无不应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立足平凡岗位实现报效国家之志。

为此发扬“三平”精神,把“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结合起来,持之以恒地发展河南事业。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中原儿女汲取了新时代的思想观念――解放思想,开放包容,胸怀博大。焦裕禄来兰考治理自然灾害,面对重重困难,他没有退缩。坚信困难可以克服,胜利必将呈现。河南人民发展家乡的过程之中将会遇到很多困难,可有了“在困难面前呈英雄”的气概,河南人民必将知难而进,在重重困难面前斗志昂扬,众志成城,使河南经济这一伟大而又布满荆棘的事业得以成就。在河南发展的道路上,河南人民将一腔热血付诸于平凡的实践,以积跬步至千里,积垒土成丘陵的耐心和滴水穿石之毅力使河南的经济实现了腾飞,必将在发展河南的伟大事业中发挥更大的威力!

(二)创辉煌业绩。河南现在所进行的经济建设,是全新的事业,河南人建设家乡必为的事业!在创业中必然会遇到无数以前未遇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河南人民要发挥智慧,群策群力才能解决。在建设的道路上,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会逐步突出,矛盾交织。河南人民凭借满腔的热血必将逐一化解矛盾,运用智慧举重若轻。

是焦裕禄沸腾的满腔热血温暖和鼓舞了兰考人民树立了战胜自然灾害,迎接新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焦裕禄精神极大地激发了的河南人民的思想、智慧、勇气、毅力:凸显了迎难而上、敢于担当、克难攻坚的精神境界。河南人民以“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在平常的工作中创造了奇迹!

改革创新精神内涵范文第4篇

关键词:以人为本 综合创新 铁路文化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不仅对我国文化领域的改革发展做了纲领性部署,也为加快铁路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铁路文化创新,提升铁路服务品质,塑造铁路品牌形象,提升铁路文化软实力,增强铁路行业综合竞争力,越来越成为新时期铁路发展的重要主题和迫切任务。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引领铁路文化建设

铁路文化以服务价值观为核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方面,要以铁路职工文化培育为基础。高度重视铁路职工的作用,依靠干部职工,不断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形成共同的意志和行为。集中职工的智慧,尊重职工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其积极性、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促进铁路文化建设,只有激活人的因素,解决人的问题,才能真正解决铁路文化发展的动力问题。离开了铁路干部职工的参与,铁路文化将成为空中楼阁。另一方面,要以“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服务宗旨,坚持以“旅客货主”为中心,进一步拓展“人本服务”内涵。将铁路系统关注安全、准时、高速运营的内部管理文化向和谐、亲切、舒适的外部服务文化延伸,推进站车文化从“管制”向“服务”的转变、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的转变、从用力服务向用心服务的转变。进而将站车文化建设作为铁路服务文化建设的主阵地,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改变服务中“生、冷、硬、顶”的“铁老大”形象,打造服务型团队,通过优质服务创新,逐步培育铁路特色文化品牌。

二、传统铁路文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相得益彰,丰富铁路文化内涵

在铁路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广大铁路职工创造了体现不同时期要求、富有深厚底蕴的铁路文化,形成了光荣的二七精神、火车头精神,形成了“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和“勇攀科技高峰、争创世界一流”的高铁精神,这些是铁路系统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生命力所在。当今世界信息化已经成为发展潮流,成为衡量一个行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把握时代脉搏,加强信息化技术在铁路行业的应用,对于转变铁路运营和服务方式,促进铁路文化发展和提升铁路文化形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铁路信息化运营,效率提高、成本降低,将有利于新型铁路经营管理文化的形成。铁路信息网络化传播,将进一步丰富铁路行业的文化阵地,提高铁路信息的传播速度,扩大传统媒体的文化传播范围,延伸铁路职工文化教育培训途径,拓展铁路职工和旅客货主精神文化生活空间。加强铁路文化建设,必须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铁路文化,并结合现代先进的信息化网络传播,以此为立足点,博采众长,推陈出新,既弘扬传统铁路精神,又展现新时期铁路精神,不断丰富发展铁路文化内涵,为加快推进铁路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改革创新精神内涵范文第5篇

[摘要] 企业家精神培育从本质上说是一个文化创新问题。企业家精神的培育是赣文化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江西崛起的软实力、硬指标,它既关系到江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又关系到江西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创新革命精神、改革精神、学习精神是通过赣文化创新培育企业家精神的现实选择。

[关键词] 创业 文化创新 企业家精神

2005年8月20日至21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江西。殷切希望江西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富民兴赣”。他说:“江西可以而且应当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有更大的作为。”随之,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推动全民创业、加快富民兴赣”的战略举措及一系列重要文件,“鼓励、引导和支持百姓创家业,鼓励、引导和支持能人创企业,鼓励、引导和支持干部创事业。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大力推进全民创业。”此种背景下,创业成为江西发展的核心,全民创业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了江西的发展思路。

一、江西的发展亟需文化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培育

在当今中国,最为稀缺的资源是企业家精神。这是目前中国最严重、最突出、也是最容易让人忽视、最难以克服的一种对经济发展造成障碍的瓶颈制约因素(吕爱权,2006)。同样,江西在推进“三创”战略举措的过程中,企业家精神成为其必须突破的瓶颈问题。

企业家精神是优秀企业家内含的一种精神力量,是一种软实力。无论是企业家,还是干部、百姓,都需要学习、吸收这种力量源泉作为自己以及所在组织发展的动力。实现江西崛起,关键在于全面创新,而文化创新又贯穿于所有创新的全过程。故而,在全民创业的时代洪流中,企业家精神的培育问题需要从文化创新的视角进行理念提升。

二、阻碍江西企业家精神培育的文化因素分析

一些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形成的文化因素,成为江西企业家精神培育的主要障碍。其突出表现在:

1.优裕的农业社会环境与传统农业文化

从历史上看,纵观宋、元、明三代,江西的经济优势,特别是农业、手工业、商业的优势十分明显。可见,江西人身处一个多么优裕的农业社会环境。

从地理上看,江西的鄱阳湖平原及诸多红色盆地是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产地。江西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丰裕的鱼米之乡。田地水田多。分布于鄱阳湖、五大河流的冲积平原以及诸盆地的坪田和畈田,土地平坦,土壤肥沃,作物可一年二至三熟,多数为稳产高产田。即使像丘陵地区的垄田、排田和台田,需蓄水灌溉,作物亦可一年二熟。且雨水充沛,气候适宜。

上述历史情形和地理条件说明,江西拥有优裕的农业社会环境。该优势长期以来使江西人形成了强烈的依赖心理。许怀林(1999)指出,优裕的农业社会环境和小盆地环境结合一起,温饱却闭塞,恋土意识和安分守已观念比较浓厚。这种小富即安的心态和选择对企业家精神的培育是相当不利的。

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中表现出了强烈的重义轻利、农本商末、重农抑商的观念。这对于对中央政权有强烈向心意识的赣文化来说,观念意识里表现得更加浓重,也成为企业家精神培育的主要障碍。

2.传统的读书成才理念

中国古代读书人成才只有“仕途”一条路,也就只有“读书——做官”一种想法。《论语?子张》曰:“学而优则仕。”《论语·卫灵公》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对“仕”与“学”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解释:“然仕而学,则所以资其事者益深;学而仕,则所以验其学者益广。”总之,学习的目的是为做事或做官服务的,典型的传统读书成才观就是:读书——做官。

古代所谓四民,即士、农、工、商。士为四民之首。读书人或士大夫的社会地位比农、工、商要高,再加上士阶层有免征税赋、免服徭役的特权。可以说,读书相对收益较大,是很有诱惑力的。

在价值取向上,士与农、工、商,特别是与商,又是截然对立的。在义利问题上,士,舍生取义,极其贬低商人的唯利是图。举例如,朱熹所订《白鹿洞书院院规》中的“处世之道”言:“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就能很好地说明问题。

这种崇尚读书——做官,重义轻利的观念在中国古代影响很大。江西古代之所以读书成风,是契合这种社会氛围,最现实、最便捷,也是收益最大的最优选择。

从隋文帝杨坚创立科举制度,以此来选拔人才,任用官吏始,到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停止科举考试止,历代全国进士计98689人,江西进士10506人,占10.7%。全国状元724人,江西状元41人,占5.6%。江西另有武状元6人。进士最多的县是吉安县,有500余名,拥有400名进士以上的县有南昌、吉水、丰城、安福、婺源等县。

这样大的人才队伍全国罕有。但是功成名就之后,这些人才绝大多数是“走出去”,不在江西服务。江西长时间的人才“出超”,对江西自身发展影响无疑是极大的。

读书——做官、重义轻利、“走出去”等这些传统的读书成才理念甚至还在影响着现在的江西人。读书——做官从积极的一面看是创事业,但更多的是官本位驱使。所以,这对于立足于江西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企业家精神培育是不利的。

3.角色意识不强

受传统农业文化和传统礼教的影响,中国人有对男丁的偏好。江西省在这方面的表现比较明显。观察发现,江西男青年较大部分,身形通常清俊瘦弱,而女青年则健美挺拔或丰腴结实。调查发现,这与重男轻女观念关系密切。在子女较多的家庭中,男孩自小倍受优待,而女孩通常易被家庭忽视,较早从事家务或生产劳动。于此,男子依附家庭的意识较强,独立意识显弱。这对于男子社会角色定位产生一定影响,甚至影响区域人群。

从政治角度讲,江西文化也存在一种强烈的依附意识。这一点江西学者体会尤深(许怀林,1999;方志远,2007)。文化心理上的强烈依附意识是作为一种隐性的集体意识存在着的,并在文化传承过程中濡染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集体意识中较强的依附意识与独立意识较差,同样不利于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发展意识的培育,这也是影响江西“三创”战略举措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

企业家精神内涵中包含一种明确的角色定位。角色定位意识不仅是一种责任意识,更表现为一种强烈的创新意识、发展意识。有明确的角色定位,才有明确的创新意识;有明确的创新意识,才有明确的发展方向。明确了发展方向,就有了创业目标,才能产生创业内容,才能创新方法,才能积极主动地开拓进取。

三、赣文化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培育

从意识形态角度言,企业家精神是一个文化问题,企业家精神培育从本质上说是一个文化创新问题。因而,企业家精神培育存在不确定性。必须将精神品质与行动能力相统一,才能较为可行地进行企业家精神的培育。

就江西目前企业家精神培育的现状言,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创新精神、开拓精神和学习精神的培育。构建江西特色文化创新内涵这三方面也是主要内容。基于此,能体现江西特色文化内容的主要集中在红色文化和古色文化方面。而其中的革命精神、改革精神、学习精神就是江西特色文化创新和企业家精神培育的主要立足点。

1.创新革命精神,培育企业家精神

众所周知,井冈山精神、“八一”精神等是江西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时期培育了井冈山精神;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残酷的白色恐怖下培育了“八一”精神。上述与企业家精神内涵所包括的执著、创新、开拓、敬业、合作精神高度一致。可以说,井冈山精神、“八一”精神能够为企业家精神培育提供充足的养分。江西人应该将这种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可贵精神品质,与当前促进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能力统一起来,通过培育企业家精神,激活全民创业的激情,创新创业文化,进而推进创新创业型企业、创新创业型城市、创新创业型社会建设。

2.创新改革精神,培育企业家精神

江西红色文化还培育了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改革精神。从1969年10月至1973年2月,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江西生活了三年多时间。毛毛(1984)后来回忆道:“在江西的这一段时间里,父亲有一个习惯,每天黄昏落日之前,总是十分规律地围着我们那个小小的院子散步……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我想,就在这一步一步之中,他的思想、他的信念、他的意志,随着前进的每一步而更加明确,更加坚定起来。这些思想的蕴育成熟,是否已为日后更加激烈的斗争做好了最充分的准备呢?” 当代改革精神所包括的革故鼎新、兴利除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自我批判、自我扬弃、甘于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同样与企业家精神内涵所包括的执著、创新、开拓、敬业、合作精神高度一致。改革精神不仅为企业家精神的培育提供了榜样的力量,而且作为时代潮流,迫切需要将之与当前促进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能力统一起来。

江西古色文化还培育了古代改革精神。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的王安石为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大力推行变法。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的新法,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从乡村到城市,展开了广泛的社会改革。改革由于所处的历史环境和自身的局限性,最终失败了,但其改革所包含的开拓、创新精神是积极的,应当作为当前企业家精神培育的合理成分加以吸收利用。至于其改革精神所欠缺的执著、敬业,特别是合作精神,也可以作为当前企业家精神培育的反面案例吸取教训。

3.创新学习精神,培育企业家精神

江西自古学习风气兴盛。江西古色文化中的学习精神,主要表现在:乐学、勤学、善学。北宋庐陵(今吉安)人欧阳修论作文“三多”、 “三上”体现出的学习精神,很显然包含着执著、创新、敬业精神。不仅如此,他强调的为文“商量多”——在切磋中学习、在磨合中学习,也是一种合作精神。江西古色文化中的学习精神同样是企业家精神培育应该汲取的养分。

当代社会,企业及社会要发展,企业家到整个企业,以及整个社会必须持续学习、全员学习、团队学习和终生学习。企业发展、社会发展均需要企业家精神。学习是企业家精神的关键。江西企业、江西的经济社会在发展进程中应该将这种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可贵精神品质,与自己的行动能力统一起来,继承创新,从而落实“全民创业、富民兴赣”的战略举措,实现江西及中部崛起。

四、结论

江西文化历史不为不悠久、底蕴不为不深厚、内容不为不丰富、形式不为不多样,但所缺者,鲜明之特色也!有学者将赣文化调侃为“摇篮文化”。我想,其着眼点正在于赣文化需要成长,需要培育,需要创新!其特色更需要挖掘、突出。赣文化创新在形式和内容上是多方面的,即使从物质、行为、制度、精神层面去创新,也可以是多角度、多侧面的。择其要者,创新革命精神、改革精神、学习精神是通过赣文化创新培育企业家精神的现实选择。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同时是赣文化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当前赣文化创新的当务之急。因为它既关系到江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又关系到江西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江西崛起的软实力、硬指标。

参考文献:

[1]汪丁丁:企业家精神[J].读者,2001.2

[2]贾良定等:论企业家精神及其五项修炼[J].经济学研究,2006.9

[3]吕爱权等:论企业家精神的内涵及其培育[J].商业研究,2006.7

[4]张瑛等:论企业家精神的培育[J].现代企业教育,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