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改革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改革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改革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改革创新精神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要有改革创新的精神状态。党的先进性建设中的任何改革创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阻力和障碍,必须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才能不断取得突破和进展。这就要求我们具有强烈的改革创新意识和除旧布新的内在动力,以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勇气和毅力,克服各种传统观念和陈规陋习的影响,克服不思进取、满足现状的惰性。这是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改革创新的重要精神动力。

要有改革创新的思维方式。在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应当采取开放式、创造性的思维方式,而不能采取封闭式、保守性的思维方式。什么是改革创新的思维方式?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敢于突破各种落后于时代的条条框框的束缚,不断推陈出新;有宽广的胸怀、开阔的视野,树立世界眼光,增强全局观念,从共产党执政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来研究和思考党的建设问题;善于辩证地看问题,了解我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培养战略思维,全面认识和把握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给党的建设带来的深刻影响和提出的新要求;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气度,积极学习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大胆借鉴其他国家及政党治国理政的好经验好做法。

要有改革创新的思想作风。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落实到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树立改革创新的思想作风。就是要勇于实践、锐意进取,坚持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要讲究科学,尊重规律,将饱满的改革创新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提倡埋头苦干、扎实工作,不图虚名,不做虚功,努力取得改革创新的实效。尤其要尊重广大党员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集中群众智慧,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依靠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来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

改革创新精神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作了充分论述,明确提出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要战略任务,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他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着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保障党员民利,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在党的建设方面取得的重大认识和成果。”同时,党的十七大把这些内容写进了,这将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是当今时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创新是当今时代潮流,是大势所趋。任何政党,如果因循守旧,无视时代潮流和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就必然要落伍甚至被时代所淘汰。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这正是我们党准确把握时代要求和世界大势、坚持与时俱进、具有远见卓识的反映。

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是我们党更好地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必然要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一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改革史,一部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其他方面创新史。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要带领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根本动力在于改革创新。

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也是适应党的队伍不断发展变化、切实解决党的自身建设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的必然要求。党领导的改革开放给党注入巨大活力,也使党在深刻变化的社会环境中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我们党已拥有7000多万名党员,新党员数量大量增加,新老干部队伍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这给党不断增添了新的血液,也使党的教育和管理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紧迫。”

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就要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体系,是党在思想理论建设上的最新重大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我们要按照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宏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努力用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创新,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坚信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

改革创新精神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党的建设部分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并且提出了体现改革创新精神的总要求和一系列创新举措。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准确把握时代潮流和世界大势、具有与时俱进的远见卓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为新世纪新阶段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指导原则和行动纲领。

首先,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顺利完成党肩负的执政使命的现实需要。改革创新是当今时代精神的核心,也是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要靠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来保证。我们党作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要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团结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党的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党的工作必须改革创新。这是新的形势下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关键所在。

其次,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党正确应对新课题新考验的现实需要。改革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的奋斗历史,实质上就是一部适应党的历史方位和目标任务的发展变化,不断创新党的理论、丰富党的实践、完善党的制度的历史。我们党已经成立*年,在全国执政*年,这使我们党积累了治国理政和加强自身建设的宝贵经验,但也容易使一些党员、干部产生惰性和脱离群众的倾向。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既给党注入巨大活力,也使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我们党已经拥有*多万名党员,新党员数量大量增加,新老干部队伍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这给党不断增添了新鲜血液,也使党的自身建设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要适应新变化、经受新考验、解决新课题,就必须在党的建设中大力倡导改革创新精神,不断进行党的建设制度、机制和工作方式等方面的创新。

第三,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解决党的建设自身存在问题的现实需要。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结合起来,以改革创新的思路谋划和推进党的建设,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抓好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的落实,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进一步加强,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进一步密切,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我们党的建设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党的执政能力同新形势新任务不完全适应;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形式主义、问题比较突出,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等等。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之中,以改革的思路寻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举措,以创新的精神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和办法。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紧迫。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始终成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改革创新精神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一、时代精神的整体呈现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创新

时代精神是历史的,又是普遍的。它是在时代变革实践中孕育、形成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推动社会进步、引领时代潮流的一种价值取向和行为范式。时代精神以整体性的形式集中、综合地表现人们的共同愿望、价值追求和前进动因。单一个体的单一活动以及某些群体的局部实践或阶段性实践只有融汇到社会的具有普遍性的时代性实践中,才能将其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呈现出来,也才能真正成其为时代精神。当今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运行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将自身汇入以改革创新为精神核心的时代潮流中,另一方面。就其本身而言,必须以整体性的系统的创新实践才能真正反映时代精神的要求。①机械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改革”、“创新”,都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代表或反映时代精神的改革创新。

许多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创新”不可谓不多。但却总是难以取得明显效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将自身的创新看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全面地、整体性地实施,而是各个环节相脱离地进行改革和创新。这样的改革和创新,我们不能说它就绝对不是改革与创新,但显然不能体现当今时代精神的整体性要求,因而也就难以产生令人满意的实际效果。许多时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表面上也似乎是全面的、整体性,但只是在改革创新的“计划表”里将思想政治教育所涉及的各个部分尽量地罗列进去,并提出改革创新的要求和设想,有时候还有具体措施,但并没有把各个部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整体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科学地统一起来,没有充分、认真地思考和研究各个部分的联系及其相互影响。这就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终究还是部分的、机械的,而不是整体的、有机的。例如,在筹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教材的改革与创新时,就必须紧密联系教学方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观念变革和素质提升,以及教育环境的优化等等。否则,课程、教材的任何改革创新都不可能是有效的。也是不可能体现和反映时代精神的整体性要求的。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创新的整体性和要素创新的有机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是一个由许多要素组成的有机系统。这一系统的创新必然是整体性的。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创新必须同其它要素的创新紧密联系、相互统一,才能融合成为系统的整体创新。要素创新是为系统创新服务的,必须有机地融合到系统创新之中。脱离系统的整体,离开与其它要素或组成部分的有机联系.任何单一要素的创新都不是真正的创新,或者说不可能实现整体创新的目的。

1.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方法为导引,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教材

课程和教材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载体。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必须从课程和教材的改革创新人手。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教材的创新绝不能孤立地、机械地进行,而必须系统地、有机地开展和推进。所谓课程和教材创新不能孤立进行而必须系统开展,指的是不能单纯地就课程和教材来改革课程和教材,而必须将课程和教材当作是国家教育行政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以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心理特征及价值取向为依据,将其同教师队伍思想观念革新、教学方式方法创新等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性的整体创新效应。如果仅就课程改革而改革.就教材创新而创新,是无法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创新的,因而也是无法提高其实效性的。

课程总是供学生学习的,教材永远是由教师讲授的,并且是以一定的方式方法讲授的只有把课程和教材的改革与创新与大学生的思想变化、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发生、协同进行,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教材的创新发生实际的创新效应。试想,一种不适应大学生思想变化和心理特征,不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所认同的课程和教材,再怎么创新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这种创新又怎么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呢?所谓课程和教材创新不能机械进行而必须有机开展,指的是课程和教材的每一个环节和内容的改革与创新都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教师的授课能力,是把课程和教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大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以服务和实现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和实效性为最终目的来开展的创新。就是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教材的创新是心中有人(学生和教师)的创新,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并以教师的教学方法为导引的创新。那种脱离学生、脱离教师的课程和教材创新显然是毫无意义的。只有在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和教材的基础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效果也符合时代的要求。一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总是难以提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课程和教材体系没有与时俱进,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容和形式。科学的课程设置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环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要具有科学性,就必须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更好地适应时展的要求。要通过充实教学内容,完善课程设置,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成这样的课程体系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我们做大量的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线教师以及专家学者的意见,然后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努力求同舍异.编写出符合当代大学生成长特点和发展需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切忌以少数领导和专家的缺乏调查研究的武断意见,去为全国的大学生设置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高质量的教材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所谓“高质量的教材”,首先必须充分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全面反映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和基本经验,全面反映在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简言之,必须符合时代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写.已经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为重大项目集中全国教学科研力量组织编写。⑧、教育部联合成立了教材编写领导小组。问题的关键在于.教材的编写同样需要我们做大量的调查研究.认真听取大学生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意见。仅仅依靠编写小组和少数专家呆在书斋里是不可能编写出符合时代精神要求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

2.以教材创新为载体,以观念更新为先导,以学生接受为尺度。努力建设一支体现时代精神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教师是实施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充分重视并努力建设一支体现时代精神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是构建符合时代精神要求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体系的非常重要、也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问题的关键在于,在以改革创新为精神核心的当今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决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业务素质的提高。或教学水平的提升。而是要贯穿、融汇一系列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才能使自身成为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创新的一部分。就是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也不能孤立地、机械地进行,而必须系统地、有机地开展。具体一些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必须以教材创新为载体。以观念更新为先导,以学生接受为尺度。才能培养出一支体现时代创新精神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才能使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整体创新,并进而提高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教师授课的原始和基本依据就是课程和教材。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创新必须紧密围绕相应的课程和教材进行。

教师如果不能对课程和教材有深人的理解和把握。并实际地参与到课程和教材的改革与创新之中去,那么即使其它方面的素质有再大的提高,也是难以同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创新协调发展的。④在此基础上,教师队伍的建设,必须以观念更新为先导。教师要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式和方法的变化,要实际地提高自身适应这种变化的能力。这种能力的重要表现就是,要使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方式方法所讲授的课程内容能够实际地为当代大学生所接受。毕竟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输系统的终端。大学生能否接受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时代性的最终检验标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否真正体现了时代精神、实现改革与创新的最终检验标准。很显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是仅靠教师自身能够完成的,首先必须引起各级党委特别是高校党委及行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各高校要认真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训体系。建立这样培训体系的方式可以有多种,例如采取脱产进修、攻读学位、名师指导、社会考察、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措施,等等,但是,很显然,为培训而培训是毫无意义的。关键还在于培训的内容必须符合时代要求、适合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培训的目标必须是建设一支符合时代要求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否则,即使培训出来的教师满腹经纶.也是难以适应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

3.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线索,以学生为对象。积极探索并科学运用符合时代精神要求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新体系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一方面需要教育内容符合时代要求,具有说服力另一方面还需要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接受特征,具有感染力。要鼓励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积极探索科学的符合时代特点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并将之有机地结合为一个统一的方法体系。⑧对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新体系的探索不是仅靠在书斋里、教室中翻阅书本、沉思默想就可以完成的.而必须密切关注当今社会的变化。深入研究和分析当今时代变迁对大学生的影响,广泛接触当翘代大学生群体,以平等的姿态和心态同他们进粥;行经常性的沟通与交流,从而发现和提炼符合他们接受特点的教学方法,并努力融入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活动。只有这样的探索才有可能活跃教学气氛,启发。

三、系统的环境制约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适应创新

任何系统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的综合状况对其内部的系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大系统的生存和发展同样要受到其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想体现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要求,在处理与环境的关系上必须进行相应创新。

1.要由被动适应环境变为主动适应环境

一般来说.纯自然系统的动植物的生存和发展只能被动地适应其环境,而作为主体的人.却可以主动地适应自身的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仅受自然文化环境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不仅受社会大文化环境的影响,而且要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内部小文化环境的影响。环境既影响受教育者的接受性,也制约着教育者所采用的方式。一般来说,社会文化环境既不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选择的,也不是其教育对象可以选择的。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这种情况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果’对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感到无所作为.只是一味地被动适应,那么,其教育效果就难以令人满意。他们必须在适应环境方面有所创新.即由被动适应转化为主动适应,才能不断提高其工作的实效性。怎样主动适应社会文化环境呢?一是要主动、科学地研究社会文化环境对教育内容的影响,改变那些与新的社会发展趋势不相一致的教学内容。二是要主动、科学、系统地研究社会环境对教育对象的影响.根据教育对象由这些影响所形成的思想和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

2.要积极地影响和改造环境

改革创新精神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传承与弘扬红船精神心得1

 

立足本职工作 弘扬“红船精神”

 

“红船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是我们党战胜风险、夺取胜利的精神丰碑和磅礴力量。在新时代,我们要大力传承弘扬“红船精神”,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当好“红船精神”的坚定捍卫者、忠实传承者、自觉践行者,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精神力量生生不息。

 

“红船精神”正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无不与之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红船精神”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党的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是希望,也是机遇。在新时代弘扬“红船精神”,就能够在解决新时代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中,把希望和机遇变为光明的现实。

 

广大党员干部要弘扬“红船精神”,在百年不遇之大变局时期,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上,不可能都是平坦的康庄大道,我们将会面对新的许多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面对前进道路上的激流险滩,每进一步,都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新时期就需要我们要不断的从这艘小小红船中汲取精神力量,让“红船精神”放射灿烂的时代光芒。

 

弘扬“红船精神”的主要方式就是不断学习,最好的学习就是在奋斗、实践中学习。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奋斗中学习,作为9100万党员中的一员,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弘扬“红船精神”,就是要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不断创新、奋斗、奉献中继承、学习、实践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精神、奉献精神。

 

传承与弘扬红船精神心得2

 

我们是江南水乡的孩子,梦里总有一条船,总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驶过,在云雾茫茫中穿行;然而,梦外,的确有一条船——南湖红船,上面承载的不仅仅是嘉兴人,更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驶过,不时吹响前进的号角,给我们勇气与力量。

 

红船是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是一种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共产党拥有这种“红船精神”,我们青少年同样也要无时不刻学习。

 

上个寒假的末尾,冬末春初的时节,我们参加了社区的春泥计划,切实地体会到了垃圾分类宣传的过程。下午,阳光照射着大地,照着树木,照着公路,投射出一片斑驳的影像,气温还不太高,但我们的心跳跃着,热烈而活泼。十五个少年,整齐地排列成一路纵队。在社区的带领下,我们身穿一件件红马甲,鲜艳的颜色,富有生机与活力,我们手中拿着一张张鲜绿色的垃圾分类小妙招的宣传单。

 

我们沿着大马路行走,到了新建的小区,走进一栋栋房屋,有不少老人小孩围坐在院子里,看到我们的到来,他们停下了说笑和跑动,投来好奇但又和善的目光。我们递给了他们垃圾分类宣传单,向他们初步介绍了垃圾分类的动机与知识,老爷爷老奶奶向我们投来了敬佩的目光,小孩子们拿着一张张宣传单,问我们:“大哥哥、大姐姐,这是干嘛的呀?”我们不禁笑了,阳光很暖,连冬天的风都不是刺骨寒冷的了。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动,转眼间,我们走了二十几户人家,发出了八十几张宣传单。夕阳西下,天边晚霞浮现。我们十分累,但心里头依旧很快乐。

 

在推广垃圾分类宣传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培养了自己的能力,还潜移默化地学习着。用自己的寒假时间,穿上红马甲,成为一名志愿者,体验加强了奉献、忠诚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了人际交往、与人沟通的意识。

 

现在,在我的心中,红船不只是一个童年纯真而又美好的梦,它已经真真实实地出现在我的成长道路上,每逢冬末春初,她便吹响了春天的号角,使我们鼓起勇气,一直前进着……

 

传承与弘扬红船精神心得3

 

中国共产党的红船起航之后,我们党不断地劈波斩浪,向前发展,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过程中,相继培育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精神。

 

从党的精神的典型表现来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红旗渠精神等;改革开放之后,又有创业精神、奥运精神、抗洪精神、改革精神、创新精神、航天精神等。

 

建党将近百年来的所有这些精神,追根溯源,都源自“红船精神”。“红船精神”是我们的建党精神,万事都从建党始,所以,“红船精神”是我们党的精神的源头。其后的各种精神逻辑上都是“红船精神”的发展、演化,是“红船精神”的多样化展开、丰富和充实。

 

今天,我们大力倡导弘扬“红船精神”,归根结底,是为了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推动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发展。所以,对“红船精神”的研究不能光是停留在精神层面,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推动实践的进一步发展。换句话说,“红船精神”研究的大文章,既要写在书本上,更要写在田野里,写在实践中,写在大地上。

 

传承与弘扬红船精神心得4

 

学“红船”精神 当“红色”水手

 

“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导工农。”这是董必武重访嘉兴南湖后题下的诗句。诗中的“画舫”,就是红船,是1921年8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浙江嘉兴南湖胜利闭幕、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因而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那条游船。组工干部学“红船精神”,是拥抱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夺取新胜利、创造新辉煌的需要和时代精神的体现。

 

明“红船精神”要义,肩负神圣责任。红船精神的主要内涵,就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弘扬和传承“红船精神”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用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奋斗精神、为民精神、实践精神来推动新时期党的建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践行宗旨,继续前进。信仰不变,信念不改,初心不忘,精神不倒,不以过去的成绩为骄傲,不辜负组织的培养和人民的重托,不忘记上级的信任,不忘记肩负的使命,不畏惧新的任务和挑战,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尽心尽力为改革发展而奋斗,让“红船精神”迸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以“红船精神”指引,乐于开拓奉献。我们党在长期的实践中,因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为“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在教育、科技、体育、建筑等领域和行业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因为“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90多年来涌现了大批的好模范、好工匠、好“愚公”和“活雷锋”。以“红船精神”为指引,我们应当乐于开拓奉献、自强不息、自律自励、恪尽职守、苦干实干、开拓创新、甘于寂寞。

 

当“红船”出色“水手”,践行服务理念。当好“红船”上的“水手”,做思想和作风的排头兵、苦干和创新的领头雁、为民和清廉的先行者。做谦虚的“水手”,发扬成绩、巩固成果、传承精神,谦虚谨慎、当好先锋、做好表率;做实干的“水手”,弘扬和传承“红船”精神的首创、奋斗、奉献的要义;做自律的“水手”,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常显为民情怀、常拒贪腐之念、常弃非分之想;做群众的“水手”,在各项工作中服务群众;做教育的“水手”,把“红船精神”作为革命精神之源开展政治信仰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

 

“红船精神”是一部生动教材,是一面明亮的镜子,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组工干部要学“红船精神”,当“红色”水手,敢于担当、为民请命、公而忘私,艰苦奋斗、爱党爱国、竭尽忠诚,这就是“红船精神”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神圣责任。

 

传承与弘扬红船精神心得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将改革进行到底、继续扩大开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依靠人民、切实造福人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

 

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开放,具有理论依据、历史依据和现实依据。

 

从理论依据来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更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____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从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等四个方面凝练了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紧紧依靠人民,才能确保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航船始终破浪前进。

 

从历史依据来看,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灿烂历史文化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在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壮大的漫长历史长河中,一代又一代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接续奋斗、同舟共济,共同书写了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有了主心骨。中国共产党97年来的历史就是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也是紧紧依靠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取得一个个胜利的历史。

 

从现实依据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所取得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领域和环节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实践。特别是党的__大以来,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把最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总的来看,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坚持人民创造历史这一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紧紧依靠人民,最广泛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人民中汲取智慧,使党得到人民充分信赖和拥护,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凝聚起了强大力量、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

 

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开放,就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体现了人民立场和人民主体地位。____说过,“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可以说,“阅卷人”是坚守人民立场的生动表达。在新时代,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开放,就要坚持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背后查找体制机制弊端,找准深化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就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加快推进民生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

 

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开放,就要坚持一切依靠人民。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和执政基石。离开了人民的支持,共产党人就会像古希腊神话中的巨人安泰离开了大地母亲一样,失去力量。只有坚持一切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与人民群众风雨同舟、和衷共济,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获得不竭动力。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没有旁观者,也没有局外人,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一分子,都应当发出自己独特的光和热。也只有每个人都积极参与,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才能集众智、汇众力,解决“新长征”途中绕不开的拦路虎、搬开前进路上大大小小的绊脚石。

 

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开放,就要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要把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开放落到实处,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来,就是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善于把从人民群众中产生的好的想法和做法加以吸收、利用。到群众中去,就是要把从群众中总结、提炼出来的正确的、行之有效的想法和做法加以推广和检验,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