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内容摘要: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传统上普遍采用“王朝分期法”或者“三古七段”式结构,结合作家作品风格流派进行讲授。随着古代文学地域性研究的深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融入地域因素有了更多的条件和可能。地域性教学的开展要考虑地方文化、院校自身优势等诸多条件。在设计过程中要灵活多变,既要体现地方文化主题,也要构建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环境、鼓励课外调研,还要能够做到多学科交叉互渗。

关键词:古代文学;地域性教学;广东贬谪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必修课,主要是通过对各个朝代作家作品的解读,展示文学的历史面貌及其成就、特色。古代的作家作品都带有一定的地域性特色,古代文学中的“地域研究”全面深入、成果众多,但古代文学课程的地域性教学开展的却比较缓慢,教学的应用比较少见。有些地方院校,如赣南师范学院、安庆师范学院分别依托于江西地区、皖南地区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性教学活动。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古代文学学科也开展了广东贬谪文化主题的教学活动,论文从教学实践出发,总结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

一.古代文学地域性教学中广东贬谪文化主题开展的条件

1.贬谪文学研究的丰富成果。贬谪文学研究是中国古代文学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的研究方法多样化,研究成果深入化。具体涉及广东贬谪文化研究的成果也比较突出,有的从宏观角度进行总体考察,刘庆华的《广东贬谪文人的时空考察》对汉末到明朝贬谪到广东的260多位文人从贬谪时间、分布地域等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和考察。也可以从某种具体体裁或者某个具体作家的研究,如《唐代岭南贬谪诗歌研究》《唐宋岭南词研究》等。多涉及唐代韩愈、刘禹锡,宋代苏轼、秦观等名家,对文学史上不知名的的作家研究的还不是特别充分。研究的角度也不断创新,如曾大兴《广东文学景观研究》从文学地理学角度对广东地区的文学、文化资源进行研究,成果突出。丰富的地域性研究为古代文学开展地域性教学提供了前提条件。

2.广东地方丰富的贬谪文化资源。古代贬谪到广东的文人不仅对地方发展做出了贡献,也创作了大量的反映内心贬谪情绪、歌咏贬所风物等内容的作品,不仅丰富了古代文学创作的题材和内容,也形成了一道岭南独有的文化景观。曾大兴《广东文学景观研究》一文指出的韶关梅岭、惠州西湖、罗浮山等著名文学景观,古代贬谪文人都有诗文歌咏。同时,岭南人为了纪念这些贬谪作家,也修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祠庙等建筑。如在雷州地区,纪念宋代贬谪十贤的历史遗迹尚存十贤祠、真武堂、寇公祠等七处。丰富的贬谪文化资源,为古代文学的地域性教学和调研都提供了必要的支撑。

3.地方性院校的自身优势和教师队伍的科研支持。古代文学的地域性教学要考虑当地高校自身的资源及基础。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是地方性高校,学生的主体来源是广东地区。对学生而言,在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过程中,能够结合自身地缘优势,发掘和研究广东地方文化,对提高学习兴趣、促进未来就业是非常有帮助的。对其他地方学生而言,开展地域性教学有利于帮助他们了解当地文化,更好地融入当地环境。地域性教学需要建立在地域文学研究的基础上,本校古代文学学科的老师开展了“广东古代贬谪文学与文化研究”等省级课题研究,这是开展地域性教学的强有力的科研支持。

二.广东贬谪文化主题的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宋历史时期的很多作家贬谪经历丰富,而且大部分南贬到广东或经过广东,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广东贬谪文化主题有较强的操作性。以唐代文学史诗歌部分为例,传统授课基本上是按照初盛中晚四个阶段来介绍唐诗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在保证基本脉络、诗人作品风格等内容讲解的同时,教学中可以加入“初唐中宗朝南贬诗人的心态、创作及影响”的讨论话题。尚永亮先生根据贬谪的性质,把古代官员的贬谪分为正向的罪有应得的贬谪,负向被冤枉的贬谪两类,中宗朝主要南贬诗人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等属于正向贬谪,他们遭贬的主要原因都是媚附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而南贬的生活使这群原本沉溺于宫廷唱酬的文人,摆脱了陈旧格套的束缚,丰富了人生的体验,释放了真实的心灵,写出了富于个性与生气的诗歌。中唐德宗、宪宗时期是唐代文人贬谪的高峰时期。尚永亮先生的《贬谪文学与贬谪文化》以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元稹、白居易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了他们的贬谪心态、贬谪文学的特色等。教学中,可以展开同类型贬谪诗人的横向比较研究,对比分析韩愈贬潮与柳宗元贬永的心态、诗文创作、历史影响等内容。也可以以作家个体的广东贬谪为例具体分析,比如,韩愈于贞元十九年底被贬阳山,待了约一年二个月;又于元和十四年被贬潮州,待了八个月。两次贬谪,韩愈的诗文创作达到100多首。教学中,可结合韩愈贬谪的原因、政绩、影响等,引导学生关注韩愈的刚毅的性格和为民的情怀;结合韩愈诗文创作,了解其贬谪的心态、创作风格的变化等。暨南大学博士金强在其《岭南谪宦研究》论文中统计出宋代贬往岭南的官员共493人,而实际遭贬的人数可能更多。宋代谪官的数量庞大,也带了贬谪文学创作的繁荣。在教学中,贬谪主题的切入点也比较多样化。比如,可以从作家群体的角度切入,考察分析北宋元祐文人贬谪群体的心态与创作,将秦观、苏辙等为代表的苦闷幽怨心态与苏轼、黄庭坚等为代表的旷达乐观的心态做对比;也可以从作家个体的角度切入,分析苏轼贬谪惠州、秦观贬谪雷州期间的诗文创作;也可以从文体的角度切入,比如“苏轼谪居惠州的诗、词、小品文创作”“宋代贬谪诗”“南宋四名臣词”等;也可以从唐宋文学对照的角度,分析不同诗人的创作,如将韩愈贬潮与苏轼贬惠期间的心态、创作、成就及影响进行对比分析;也可以从民俗学角度考察秦观的雷州诗文创作;从文学地理学角度考察苏轼、李纲等的广东景观歌咏等。

三.古代文学地域性教学的反思

1.构建学生有效参与的课堂环境。古代文学史传统课堂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为辅。教师讲授主要是以教材为依托,对入史作家的作品进行深入地解析、论述,揭明各自的创作风格和艺术成就。教改后的课堂在保证教师有效讲解的同时,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了相关主题活动,让学生承担课堂建构者的角色,通过有效的互动,提升学习的投入度。比如,在教师介绍韩愈生平之“阳山之贬”“潮州之贬”时,会适时插入几段学生现场表演,或提前拍摄的模拟视频,形象、直观的再现韩愈形象,提高学生的听课热情;在介绍苏轼时,会请几位学生分别扮演汴京、黄州、惠州、儋州等时期的苏轼,通过诗文诵读来展示苏轼不同精神时期的形象,揭示苏轼旷达人生的成长之路,感悟苏轼作品的艺术魅力。

2.鼓励进行课外调研与创作。古代文学教学的课堂时数有限,要想巩固学习效果,真正学以致用,还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与调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本校学生每年寒暑假有社会实践与调研的课程考核,我们建议对古代文学有兴趣的学生,根据家乡的资源优势,展开地域性调研活动。比如,雷州的同学可以开展对雷州十贤历史遗迹保存现状的调研;潮州的同学可以展开韩愈在潮州的影响、韩愈与祭鳄鱼习俗的调研;对戏曲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研究以贬谪名人为题材的戏曲作品,比如雷剧《寇准贬雷州》、潮剧《韩愈治潮》、粤剧《东坡与朝云》等。针对一些比较好的调研报告,指导老师给出修改意见,积极促成学生深入研究,写作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如学生目前已经完成毕业论文题目《浅谈苏轼贬谪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现状———以惠州、雷州、儋州为例》《雷州书院的开发与保存现状调研》等。

3.多学科交叉互渗。多学科交叉互渗是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的新视角。如文学与地方民俗文化的结合。秦观在哲宗元符元年九月,被徙雷州,寓雷期间,诗文创作近三十篇,其中生动地展现了雷州的民族、民俗事象。宋代先后谪居或路过雷州的名臣贤相有寇准、苏轼、李纲、赵鼎等十人,他们身上体现的清官文化在今天也值得推崇与弘扬。如文学与地理学的结合,贬谪文学存在着丰富的“地景书写”,发掘这方面内容,不仅可以增加地方景观的文化内涵,还可以促进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的创新结合。从传播学、旅游学、民俗学等角度展开跨学科交叉研究,这样不仅有利于拓展古代文学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也利于扩大学生的研究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古代文学在教学中采用地域性教学的方法,融入地方文化的主题,是对传统“作家生平与思想、作品与特色、地位与影响”固定教学模式的突破与尝试。不仅可以吸收和利用丰富的文学地域性研究的成果,还可以促进文学地域性研究的深入开展。古代文学的地域性教学不仅可以强化一些地方院校的专业特色,还可以促进院校和地方的有机合作,为地方输入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对学生来说,积极进行课外实践,文化调研与创作,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实践与创新能力,还可以增强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未来更好的投身到地方建设中去。

作者:邵言言 单位:中山大学新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