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大学生道德教育社会支持系统管窥

大学生道德教育社会支持系统管窥

一、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文化支持

文化不同,行为也就不同,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属于禁忌,取决于文化生活中的文化。随着人的逐渐成长,文化作为一种隐性力量会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人们的价值取向,规定着人们的认知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情感认同,提供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决定着人们之间的交往和沟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人们的价值观通常是在情感认同的基础上形成的,涉及到人的情感态度的价值观常常表现为一个社会的道德观念。潜藏在人们头脑中的价值观,尽管人们在做出行为判断时并没有意识到,但它却自觉不自觉地左右着人。它不仅能支配和调节人的行为,而且它支配和影响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就是人社会化的过程之一。人类行为的形成与社会化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文化具有并发挥着社会控制的功能,这种社会控制是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内化为社会成员的个人道德素质,使之能自觉地运用各种社会规范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使自己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同时,文化控制具有自觉性、广泛性和非强制性的特点,它的影响力虽然不像政治、经济那样直接和强烈,但它的影响力往往更为持久和稳定,它往往能够跨越时代、超越空间,破除政治经济体制的制约而左右人的行为,进而影响政治、经济活动甚至社会历史的进程。由此可见,文化系统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将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建立和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文化支持系统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重要的。

二、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社会组织机构支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必然朝着“小政府、大社会”的方向演进,许多政府的职能逐渐被各种社会组织所取代,社会组织可以完成许多政府办不了、办不好和不该办的事务。各种社会组织都是基于成员共同的兴趣和利益而结成团体。具有组织性、自治性、民间性、志愿性、公益性、非营利性、非政治性等特性,决定并赋予了社会组织贴近群众、体察民情的天然优势。而且它们的特性决定了社会组织可以培养其成员合作和团结的习惯,造就更具社会信任感、更大行为能力和更多社会参与的公众。它们可以根据不同需求者的要求,提供形式多样的保障和服务。从而有利于整个社会形成诚信友爱、团结互助的道德风尚。由此,建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社会组织支持系统是极为必要的。首先,社会组织具有规范和约束社会行为的功能。一些社会组织内部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章程、规则、约定、自治能力等,不但能规范和约束其成员的行为,而且也能引导和规范一定范围内相关社会群体的行为,进而对其他社会群体产生辐射效应。其次,社会组织具有促进社会形成互帮互助风尚的功能。社会组织活动大多数是公益性活动,许多社会组织本身以尊老爱幼、扶贫济困为宗旨,通过社会工作、志愿服务,促进全社会形成互帮、互助、友爱、融洽的道德风尚。再次,社会组织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许多社会慈善机构、福利机构、文化艺术机构,通过其组织活动传播爱心、弘扬美德、传承文明、发展教育,能够围绕着社会公共事务建立起各种联系和沟通的渠道,形成互信、互助、互爱、互相理解的人际关系和氛围,从而带动整个社会和谐友爱。最后,社会组织具有缓解就业压力、化解社会矛盾的功能。人们的一切行为和追求都跟利益相关。随着高校的扩招和经济体制的逐步改革,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是社会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产生社会矛盾、道德败坏的主要原因之一。社会组织植根于民众和社会,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能从源头制止不良道德行为的衍生。

三、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家庭支持

家庭作为人最初的生活环境,它是个人与社会发生联系的第一场所,也是社会中最基本的单位。家庭中存在着血统和情感的天然纽带。所以,相对而言,家庭是所有组织和集体中关系最密切、感情最浓烈、责任最强烈、利益最一致的群体。这一切都决定了家庭教育是最早最宝贵的教育,它在人的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发挥着特殊的、决定性的作用,这种作用是其他任何教育方式都无法比拟和取代。一个合格的未来社会的主人,不仅要掌握一定程度的知识技能,还要有坚强的意志品格、良好的道德素质、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科学的思维方式,而且这些德育因素的发展将直接有助于人的知识技能的提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父母最大、最迫切的愿望,他们最早、最系统地把人类精神中最为宝贵、最有价值、最能激励人的美德输送给子女。同样,子女对父母有强烈的依赖感和信任感,易于接受父母的教育与指导。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在这方面的教育功能要比学校、社会都大得多。首先,人的伦理道德观念以及行为习惯,基本上是来自家庭的熏陶。人的善恶、真假、好坏、是非等一系列最初概念,都是从家庭集体成员间的道德、伦理、精神和心理等方面的关系中逐渐形成的。父母及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会在人的成长历程中留下深刻的烙印。正如马卡连柯所说:“主要的教育基础是五岁以前奠定的,你们在五岁以前所作的一切,等于整个教育过程的百分之九十的工作”。可见家庭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最初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其次,家庭是培养非智力因素的主要场所。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道德教育的又一重要内容。虽然学校道德教育也在着力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道德情操,但其内容与形式,均不如家庭教育丰富和灵活。

四、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同辈群体支持

按照威廉(Wilson)等人的观点,陪伴性支持是社会支持的内容和方式之一。同辈群体又称为同伴群体,他们的社会地位大体相当、年龄大体相仿,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心理体验、共同的价值观念以及共同的生活经历。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一个人最大的惩罚就是让他在众多的人群中感到孤独。这一研究表明融入同辈群体对人的心理、情感、道德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辈群体在大学里存在的比率最高,而且依据不同的目标和需求构成多种类型同辈群体。但各种同辈群体所发挥的基本功能和作用是一致的。首先,它具有满足大学生情感交流的需要和心理调适的功能。需要是人类心灵的驱动力。需要的满足可以激发人的创造力和自信心。需要的不满足导致体内长期处于空乏的状态,就会表现为紧张、孤独、怪癖、抑郁、不安等状况。同辈群体中成员之间自由平等、相互理解、相互关爱,能够共度时光,满足了大学生交流、归属及尊重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其次,它具有交流信息和培养能力的功能。信息化时代,各种信息错综复杂、良莠不齐,大学生的好奇心强和求知欲旺盛。同辈群体成员之间交往密切,交流自由,彼此可以从对方获得大量的社会信息和生活经验,有利于弥补学校教育和书本知识的不足。同时,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人们具备更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然而,每个大学生由于个性的差异,各个成员的能力有别,对环境的适应性也有很大的不同。通过同辈群体成员间的互动,培养能力,学会沟通与合作,提高对环境的认知和适应能力。所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把握和利用同辈群体的教育力量是非常必要的。

五、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自我支持

大学生道德教育最终成效必须体现在大学生对一系列道德要求的内化和外化。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性。教育者可以传授道德准则,可以引导受教育者如何去思考和认识,但是不能代替他们去接受和内化。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并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并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因此,自我教育在一个人的思想塑造、人格培养、行为养成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是道德教育的必然环节,也是道德教育的最终归宿。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同时,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是外因,受教育者是内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所以,教育者的作用最终要通过受教育者的自我接受、自我认知、自我约束,通过受教育者把教育者的要求积极地内化为个人的思想道德观念与行为习惯时才能体现和反映出来。换言之,没有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和觉悟,教育者的作用是徒劳无功的。由此,自我支持是大学生道德教育支持系统中重要的一部分。

作者:李月玲张莉单位:山西大同大学天津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