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实验室管理

大学实验室管理范文精选

大学实验室管理

大学实验室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实验室设备;精准管理;智慧化管理

高校实验室是学校培养学生,开展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是科学研究,进行科学实验的前沿阵地;是成果转化,服务于社会的试验基地[1]。高校教学、科研、实验室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开展,均离不开实验室设备的支持与保障。实验室设备作为开展各类实验的硬件支撑,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的好坏。简而言之,实验室设备管理在高校发展与建设中意义重大、非常关键。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化,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逐渐明确,实验室建设工作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实验室设备管理也被管理者重视起来。同时,高校对实验室设备的经费投入不断增加。如何充分利用实验室设备,做到实验室设备的精准管理,提高高校实验教学及科研水平,是一个值得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分析实验室设备管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以实现实验室设备精准管理为目标,提出相关举措及解决办法,提高实验室设备的管理水平。

1实验室设备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实验室设备为高校教学及科研工作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障,是教学工作、科学实验的重要基础条件。但是根据高校实验室设备管理现状分析,不难看出存在一些共性的、有待解决的问题。实现实验室设备的精准管理,需要认清阻碍发展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原因和找到解决办法,有的放矢地建设一套新型的、有效的管理体系。

1.1管理观念落后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负责实验室设备管理工作队伍的年龄结构趋于高龄化,管理人员的观念停留在10多年前,管理目标较为单一。管理人员只专注于实验室设备的基本管理,认为只要保证账实相符、设备可运行即可。同时,教师对实验室设备资产的认知基本停留在使用层面,仅仅将其作为一个工具进行利用。由此可见,对于实验室设备管理工作,在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管理理念较为落后。

1.2管理制度缺失体系建设不够全面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要求的改变,高校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提升较为明显,不断完善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健全资产管理体系。然而,通过查询各高校的资产管理制度不难发现,许多高校忽略了实验室设备的独立管理,没有针对实验室设备的专项管理制度,导致管理制度存在缺失的同时,更无法形成一套采购、建账、使用、维护、报废等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体系。

1.3管理手段落后方式方法亟须更新

实验室设备管理基本是在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基础上建立的,并没有针对实验室设备管理单独的管理体系,导致其管理方式方法较为原始。对于实验室设备的使用记录、维护维修等特殊性管理,管理人员只能依赖手工记账的方式,未能有效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在数据的准确性、时效性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实验室设备管理效率及效益较低。

2实现实验室设备的精准管理

实验室设备管理包括两个方面:实验设备的实物管理与实验室管理队伍建设。实验设备是管理对象,多方面统筹考虑,多角度更新方法,多维度提升水平,可依托信息化管理手段,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管理队伍是管理工作的实施者,思考如何加强队伍建设,不断吸引优秀人员参与到实验设备的管理工作中,从而提升实验室队伍管理水平。通过物与人的双重建设,最终实现实验室设备的精准化管理。

2.1重视实物管理完善管理制度

夯实实验室设备全生命周期的基础管理工作高校可以通过增设专门的实验室设备管理机构,成立专业委员会,形成一套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一是增强管理意识,要使管理人员认识到实验室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二是成立专业的管理队伍,监督学校实验室设备的管理。但是监督不是目的,是为了能够定期对实验室设备管理工作的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不断改进管理方法。针对实验室设备管理工作,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实验室设备从使用方向可分为科研设备、教学设备及其他设备;从使用价值可分为精密贵重仪器设备和大型仪器设备[2];从管理角度出发又可分为设备的采购与验收、使用、维护维修、安全等。因此,为健全管理制度,实现全方位的立体化管理,管理制度应该包括:科研与教学设备管理办法、贵重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实验室设备验收制度、保管要求、规范操作章程、维护与维修制度、贵重仪器设备考核制度、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等[3]。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其目的是使验室设备管理工作更加规范、更加科学,因此,在制度制订后,还要紧抓落实。通过主管部门及专业委员会的监督与检查,科学有序地执行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制度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从而实现实验室设备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精准化。实验室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是基础性的管理工作,夯实基础管理是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然而做好基础管理也离不开科学的管理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所以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全生命周期的基础管理可分为设备的采购、验收、建账、使用、维护以及报废等工作。其中,设备采购应该做到合理采购,充分论证,防止重复采购、超预算采购等行为。设备验收要严格把关、对照合同确认其规格型号、技术及性能指标,严控质量关,杜绝以次充好。切实履行上账流程,做好设备档案资料的管理,翔实记录实验室设备采购方式、经费来源、合同信息、验收情况、发票信息等内容,为日后的管理工作提供基础信息。针对维修与维护工作,要做到数据记录的实时性与准确性,尤其是对维修过程的记录,需要更加详细与准确,形成科学规范的技术档案信息,以便应对设备使用过程中的各种突发状况。实验室设备的使用与维护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关键因素,尤其是针对大型仪器设备,其使用要建立培训与考核机制,对上机操作人员有严格要求[4],同时完成定期维护保养工作,保证设备状态完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5]。设备的报废工作是实验室设备管理工作的最后一环,要按照报废管理流程的要求完成报废手续,并将残值收入上缴国库,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2.2加强激励政策

吸引人才加入不断提升管理队伍素质实验室管理队伍是实验室设备管理工作的实施者,实验室管理队伍的管理素质是管理水平、管理效率与效益的基础保障。相比于理论教师,实验技术系列人员的工作显得默默无闻,发表顶级论文、拿下重大项目的机会微乎其微,但其对于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科研工作的运转起着不可或缺的至关重要的作用[6]。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搭建丰富多彩的展示舞台,创造更加广阔的发展与上升空间。壮大和稳定这支实验室管理队伍,是实验室设备实现精准管理的重要因素[7]。2.2.1合理完善队伍配置。分层次设置管理岗位根据岗位责任和技术能力的要求,将实验室岗位分为关键、重点和普通三个类型;按照岗位的工作性质和承担任务,将实验室岗位分为实验教学为主、平台建设为主和实验室管理为主三个类型[8-9]。充分发挥现有实验室管理人员的技术专长,寻求体现管理人员自身价值的合理定位,使其胜任与自身技能相匹配的岗位,从而吸引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到实验室管理队伍中来。2.2.2加强政策导向。打通晋升通道在岗位晋升的政策制订中,要真正做到对实验室管理队伍与教师队伍一视同仁,尤其是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实验教师与理论教师、实验室研究成果与科研成果同等重要[1]。以北京交通大学为例,为吸引和稳定实验室高技能优秀人才,学校特为已取得高级实验师任职资格的优秀专职实验室管理人员设置少量研究员(正高级)职位,为其提供晋升正高级职位机会和拓展职业发展空间。2.2.3创造条件。激励实验专职人员的研究工作为了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师和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鼓励实验室专职人员在本岗位工作的基础上,潜心实验室工作的研究,用更多的研究成果带动自身能力的提升,促进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10]。以北京交通大学为例,2012年至2016年,通过设立实验室研究课题专项基金,专门用于资助专职从事实验教学、实验技术及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实验室人员,开展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方面的课题研究。2013年9月至2016年7月,通过立项的实验室研究课题共有49项,其中重点研究课题11项,项目资助金额共计29万元。通过本资助项目撰写的学术论文,相继获得北京市高教学会相关专业研究会的优秀及以上奖项11篇,其中有5篇论文在核心期刊公开发表。

3信息化管理手段在实验室设备管理中的应用

实验室设备的实物管理与实验室管理队伍建设都是实验室设备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通过全方位设计实施内容,实现精准化管理。但是,实施方法各有利弊,研究通过采用哪种手段或者方式达到快速准确的实施,完成精准化管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是该课题的一个重要内容。

3.1强化信息化管理理念

普及信息化管理知识加强宣传,重视信息化管理手段,介绍相关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实施经验,使管理人员发自内心接受新的管理方法。信息化管理手段是一种快捷、方便的管理方式,建设实验室设备管理系统是时代进步的必然结果,是文明发展的时代趋势,是互联网技术发展成熟的体现[11]。

3.2完成需求分析

明确建设目标精准化管理的基础是全方位的制度化建设,其包含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的管理要求与管理流程。基于B/S结构,按照线下管理的流程,整体设计信息化管理系统,区分功能模块,完成实验室设备管理系统的建设。实验室设备管理系统包括采购情况管理、验收管理、维修管理、使用及维护管理、信息统计等功能模块,通过网络化、数字化信息系统,实现实验室设备的线上流程化管理,形成规范、科学、可持续的管理体系,最终实现实验室设备的精准管理。

3.3加强信息化管理队伍建设

做好信息系统后期维护工作为保障系统化管理的可持续性以及实验室设备管理系统的平稳运行,需要配备相应的系统维护工程师。同时为方便系统的升级改造工作,实验室人员不仅要熟知实验室设备管理的业务性工作,还要对信息系统建设有一定的了解。信息化管理的专业人员是实验室设备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验室设备管理系统的顺利上线及使用,学校要做好人才培养的准备工作。

4结语

大学实验室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数据;大学生管理;创新

在大数据时代,随着大数据价值的战略提升以及大数据技术的普遍应用,各领域一些未知的规律可以被不断发现,一些未知的相关关系将不断显现,这为人类认识世界、改变世界带来新的理念、新的视角。对于高校大学生管理而言,通过大学生管理数据的收集和挖掘,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不断完善各项学生管理制度,改进学生的管理方式,优化学生的管理内容,提升大学生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大数据带来的变革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迅速普及和应用,巨大的数据随之产生;而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普遍使用,大数据的价值逐渐获得了各领域的认可。2012年美国《大数据研究和发展倡议》的标志着大数据的战略价值正式以官方形式被予以确认。这一倡议迅速聚焦了世界的目光,大数据开始进入各个国家、各行各业的视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为人类认知社会、治理社会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视角以及新的手段,通过大数据,可以提炼一些新的未知的规律,发现一些未知的相关关系,人类对现实的认知将变得更加系统,对未来的预测也将变得更加科学。体量巨大、种类繁多、生成速度快、技术门槛高等都是大数据的重要特征,而且大数据收集的经济成本很高,对于很多单位和组织来说,其应用实践存在很大的难度,但大数据所产生的价值却是无法估量的,正如舍恩伯格所描绘的:“大数据的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正是体现在这里。一方面,对大数据的掌握程度可以转化为经济价值的来源。另一方面,大数据时代已经撼动了世界的方方面面,从商业科技到医疗、政府、教育、经济、人文以及社会的其他各个领域。”[1]换句话说,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大数据的影响力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它能够帮助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科学推进,而对于高校大学生管理而言,大数据可以帮助高校形成更加科学有效的大学生管理体系,可以更加高效的推动高校育人目标的实现。

二、大数据对大学生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提升大学生管理的针对性

科学地预测是大数据的核心功能,它是通过数学算法对海量的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并以此来预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可以预见,随着大数据应用技术的不断成熟,计算机系统将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甚至在某些领域将帮助或替代人类去做出判断。[2]对于高校大学生管理而言,通过对学生学习、生活以及社会实践等各类信息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处理,可以对其之前以及当下的行为、心理等现状进行客观的分析和研判,进而可以对其将来的行为倾向进行进行科学的预测。在此基础上,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可以前瞻性地开展各项极具针对性的管理措施,提升对学生的服务能力,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体系,保障管理目标成功实现。进一步而言,通过对学生管理数据的分析,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可以不断完善各项学生管理制度,改进学生的管理方式,优化学生的管理内容,提升大学生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提升大学生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管理决策是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项核心内容,事关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就业,事关学生价值观念的培养,更是关系到高校总体教育目标的实现,一旦出现大的偏差,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提升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始终是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命题。高校大学生管理决策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决策依据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管理数据的收集和挖掘不仅可以帮助管理决策者更加清晰地了解大学生的现状,还可以帮助其更加科学地制定各项管理措施,换言之,对于高校大学生管理而言,通过大量的结构性或非结构性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学生行为中的一些新的规律,可以发现一些借助以往管理经验难以捕捉到的新的相关关系,而这些规律和关系可以为学生管理提供新的视角和依据,并帮助学生管理部门提升大学生管理决策的科学性。正如别敦荣所指出的:“院校研究中的数据分析,不仅可以帮助院校研究人员和管理者获取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认知,还可以获取对研究对象的本质认知和未来认知,从而帮助大学的决策者从传统的主观决策、经验决策和指令决策走向理性决策和科学管理。”

(三)对大学生管理效果进行科学评估

效果评估机制是高校大学生管理事务中的关键环节。高校大学生管理决策是否科学、管理内容是否优质、管理方式是否合理以及管理目标是否实现,最终都需要通过效果评估机制进行检测。大学生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具有周期性强、重复性强等特点,在整体的管理实践中,大学生管理效果评估既是上一管理阶段的终点,又是下一阶段管理实践的起点,通过效果评估,可以全面总结前一阶段经验教训,又可以对后期的管理决策、计划提供可靠的依据。而在大数据时代,这一效果评估实践将变得更加科学有效,通过大数据技术,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可以对大学生所产生的大量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进行分析,并依此为基础对高校管理效果进行量化评估,这既可以检验高校大学生管理体系的完善程度,又可以为高校大学生管理今后的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三、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应对

对于高校大学生管理而言,大数据意味着新的改革机遇,也意味着新的挑战,这是大数据时展的必然趋势,在大数据技术等因素的推动下,高校大学生管理将出现一些方向性调整,如管理决策、管理方式、管理制度以及管理效果评估等。目前在大数据技术应用方面,高校还存在着驱动力不足和人才瓶颈等问题。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注重从提升大数据应用意识、培养大数据技术人才、建设大学生管理数据平台、完善大学生管理评估体系等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一)提升大数据应用意识

就我国高校大学生管理而言,存在对大数据的战略价值认识不足、大数据意识不强等现象,对大数据的应用还处于较浅的层次,缺少大数据技术深层次的应用,究其原因,对大数据价值认识不足以及成本过高成为制约高校大学生管理大数据意识不强的主要原因,首先,用大数据技术提升高校学生管理水平尚属一个新的管理理念,高校对其管理价值的认知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而其落地实践也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次是在大数据应用方面,很多行业和部门选择积极地跟进是源于巨大的经济利益驱使、高额的回报预期,而对于高校而言,其大学生管理不是以经济利益为价值取向的,而是最大限度的实现高校的教育教学目标,这更多地是体现出一种公共文化服务性质,由此,在大数据应用的巨大成本及投入面前,高校只能是量力而为。基于此,提升高校数据化的大学生管理意识当成为首要的任务。

(二)培养大数据技术人才

高校大学生管理部门应用大数据技术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全面、系统的数据分析来提升大学生管理的水平,并形成对高校学生管理方向的预测能力。在这里,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我国高校目前大数据技术人才普遍比较匮乏,严重制约了各高校大学生管理的数据化和智能化进程,因此,对于高校而言,培养大数据技术人才队伍成为当前一项重要的任务。当然,高校也可以通过引进的方式将一些数据分析专业人才进入到高校管理领域,或者是高校管理部门与专业数据分析机构加强合作。麦肯锡公司预测美国到2018年需要深度数据分析人才44-49万,缺口14-19万人;需要既熟悉本单位需求又了解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的管理者150万,这方面的人才缺口更大。中国是人才大国,但能理解与应用大数据的创新人才更是稀缺资源。[4]在国内大数据应用的实践中,相较于其他领域而言,我国教育领域大数据应用起步比较晚,其中大数据人才的缺乏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因此加强大数据技术人才队伍的培养对于高校数据化大学生管理而言是亟待解决的核心议程。

(三)建设大学生管理数据平台

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大学生的信息数据多为结构性的,收集起来比较方便,而在在网络应用不断普及、智能化发展越来越深入的今天,大学生生产的非结构性行为信息越来越多,传统的信息收集方式已无法适应现实的管理需求,因此高校必须成立专门的大数据部门进行大学生管理信息数据平台建设,同时,设置数据分析员或数据挖掘师等职位,负责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更重要是对学生管理的发展规划提出客观科学的数据化决策依据。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大学生管理信息收集的渠道也越来越丰富,这给大数据平台的信息收集和分析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也带来了很大的便利。首先要确立系统化的思维,面对海量的大学生管理信息数据,数据平台应尽可能地进行系统化的收集和整理,分门别类,便于后期的分析和研判;其次是明确重点,对一些事关大学生管理的重要信息数据要予以重点关注,以期对后期的大学生管理决策提供最重要的依据。

(四)完善大学生管理评估体系

对于高校大学生管理而言,无论采用何种管理模式,其最终的管理效果都需要通过相应的评估体系来加以验证,在大数据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高校大学生管理评估机制也迎来了新的创新机遇,即从“经验主义”评价走向“数据主义”评价,从结构性评价走向系统化评价。通过大数据技术,高校可以对大学生所产生的大量结构性和结构性数据进行全面的采集、存储和分析,并依此为基础对管理效果进行量化评估,这既可以检验高校大学生管理体系的完善程度,又可以为高校今后的大学生管理规划提供决策依据。由此,高校的大学生管理评估机制将在数据化、多元化的评估验证中得以不断的完善,其评估过程也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从粗放的结构性评价走向更加科学的系统化评价。在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应用技术为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的视角,在大数据应用的实践中,未知的规律可以被不断发现,未知的关系将不断显现,而基于这些数据、规律以及相关关系的科学决策、管理方式的改进、管理内容的优化等都将极大地提升高校大学生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斯•库克耶.盛杨燕,周涛.译.大数据时代[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5.

[2]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斯•库克耶.盛杨燕,周涛.译.大数据时代[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6-17.

[3]张俊超.院校研究如何通过数据分析为大学管理决策服务——“院校研究数据分析的对象、内容和方法”研讨会暨2013年中国院校研究会年会综述[J].高等教育研究,2013(8):105-109.

大学实验室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学生管理

现阶段,随着互联网的优化升级,互联网技术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医生要靠医院出具的数据分析报告来判断病人的病情,金融业的投手要根据电脑提供的大数据信息来判断投资的数额和方向。理所当然的,高校学生管理也离不开大数据的帮助。其管理理念、管理方式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大数据的影响,因此分析怎样利用大数据来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是现阶段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1大数据给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1.1大数据的定义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21世纪,每个国家都有人将大数据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且他们得出的研究结论各有不同,而笔者认为麦肯锡得出的研究结论最具科学性,因此笔者将以他对大数据做出的定义为基础对大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在麦肯锡看来,大数据实际上就是一种在信息获取、信息储存、信息管理、信息分析等多个方面具有优势的信息化数据库,其主要作用就是分析各类行情的走势。他的应用对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非同一般的重要意义。

1.2大数据的特殊性

调查结果显示,与传统的信息搜集管理工具相比,大数据具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数据量大。调查结果显示,截至到2020年人们创造出的纸质版信息资料就已多达35.2zb,而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这些纸质材料还会大量增长。二是数据种类众多。随着大数据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信息的信息源变得越来越多,信息的展现方式也变得越来越多样[1]。具体来讲,在大数据发展成熟之前,书籍图片是信息传递的重要媒介,而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日益成熟,音频和视频都可以作为信息传递的载体,如何在不同的信息载体之间找到平衡,使它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信息传递的作用,是当今时代亟待解决的难题。三是信息价值低。在大数据时代,人们每分每秒都能接收大量的信息,在海量信息中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对处在大数据时代的人们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价值密度一般总是与数据量成反比,从海量数据中找到需要的信息,也是大数据时代前所未有的挑战。四是信息发展速度快。一些数据信息只在特定的时间段里是对人们有价值的,如果过了这段时间,数据中隐含的信息就会变成低价值或无价值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使用高效的方法来处理信息数据,才能及时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1.3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机遇与挑战

(1)传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弊端。传统高校学生管理效果不佳,教育者很难及时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举例来说,在大数据尚未应用到高校管理中时,教师只能通过班委和当事人的阐述来了解学生之间的争执情况,而这些阐述大多带有主观性,因此教师不能客观地了解到事情的真相,但大数据在学校管理中普及之后,教师完全可以通过监控了解高校内发生的所有事情,从而做出客观的、具有针对性的指导。

(2)现阶段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不足之处。数据显示,直到现在为止,我国各高校尚未设立专门负责学生信息管理的部门,负责此事的招生部门事务繁忙,搜集来的信息往往不够全面,不仅如此,由于没有专业的职能部门对信息搜集的工作进行统一分配,校内许多信息搜集人员负责的都是同样的工作,容易造成学校各类资源的浪费[2]。

(3)大数据给高校学生管理创造的有利条件。相关资料显示,大学生每天都会进行许多活动,如学习、图书馆阅读、在宿舍休憩、参与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等,他们在这些活动中的表现不仅能反映出他们的综合素质水平,还能反映出他们对大学生管理提出的需求。而大数据可以将他们的表现具象化为与其表现对应的数据,使高校的大学生管理工作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

2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实践模式探索

2.1使用大数据技术,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在互联网时代,绝大多数高校都建立属于自己的“云课堂”,学生可以在云课堂上进行在线学习、评论、留言等活动,正因如此,在这个平台上,每天都会有大量与学生行为有关的数据产生。这些数据不仅能为学生自学提供便利,还能帮助学校的管理负责人分析不同学生、不同班级、不同专业在学习方式、学习效果等方面的差异,并据此进行差异化、针对化的学生管理,从而提高高校大学生管理的效率。

2.2使用大数据技术,分析网络信息

互联网给各类新媒体平台提供了生存的空间,时至今日,这些新媒体已经成为学校向学生信息的主要渠道,这些平台的使用,既能让在校生及时了解学校的各种动态,又能让学校的相关负责人通过平台上的各种留言,实时了解学生对学校各种举措的看法,这对学校管理举措的优化具有非同一般的重要意义。需要注意的是,获取数据对于已经成型的新媒体平台而言是一件极为简单的事情,运营者能了解学生对平台信息的阅读量、对平台的关注量,以及他们的留言数量和点赞数量。从表面上看,这些杂乱无章的数据并不能给人们带来什么有用的信息,但是只要专业的平台运营人能够按照顺序做好数据采集、信息处理、舆论分析和舆论结果展示工作,就能将这些数据转变为直观的统计结果,让学校管理者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正是因为有这种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功能,新媒体不但可以做信息传递的载体,还可以成为分析者和预测者帮助学校管理者有的放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管理措施。举例来说,当学校管理者发现考研类文章下的留言较多,那么学校的管理者就可以请考研成功的往届学子回来讲述学习的经验,重塑学生对考研的信心并为他们自学考研提供经验。

2.3应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学生资助

为了让家境困难的大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不少大学都设有专门的助学基金,然而由于基金有限,学校只能从学生中选出少数家境极为贫困的学生予以援助,而在大数据技术被应用到学校管理之前,教师只能让家境困难的学生在众人面前“比惨”,而后让班内同学评定出谁最需要帮助。而事实证明,这种特困生选拔方式并不客观,首先,让大学生在众人面前自揭疮疤很有可能会让他们感受到歧视和嘲笑,其次,学生评定助学金获得者时难免会带有主观情绪,而这容易让不善言辞的特困生与助学金失之交臂。而大数据技术被引入校园之后,学校领导可以获得各个学生的家境证明材料,还可以通过学生校园一卡通的消费数据来判断学生的实际经济情况,这为精准扶贫创造了条件。

2.4应用大数据技术,增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

现阶段,高校仍通过举办就业讲座来指导大学生就业。但事实证明,这种方式并不利于人才和岗位的对接。具体来说,这种形式和内容老旧的就业指导方式,没有办法让各专业的学生了解对口企业对员工专业素质的要求,导致许多大学生毕业后都找不到心仪的岗位,许多企业也因为人才稀缺而陷入经营困难。而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可以轻而易举地搜集到大量的相关信息,明确各对口企业对职业的要求以及学生的专业水平及求职意愿,从而实现就业指导的针对化和个性化。

2.5应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学生思想的变化

每个学生的品性、成长经历和家庭背景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必须因材施教,才能让学生的未来更加光明。然而,在当前的集体教育制度下,每一个负有教育管理之责的一线辅导员都必须以一己之力负责几十人甚至几百人的管理,根本没有足够的精力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变化[3],而在大数据时代,人们完全可以通过建立思想模型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思想感情变化,从而进行针对性的管理指导[4]。需要强调的是,建立反映学生思想变化的模型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学校的相关负责人必须先搜集学生住宿信息和网上浏览信息,再将这些杂乱无章的信息进行系统化的分析,而后建立出一个可以反映学生思想情况的动态模型,以更好地引导学生。

3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相关建议

3.1将大数据与高校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在大数据背景下,数据能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巨大的作用。但是现阶段,一些高校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大数据的作用和管理方式革新对高校教育发展的积极作用。这也就意味着,身处互联网时代的学生管理者必须积极主动地将大数据应用到学生的管理工作中,从而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革新。

3.2利用大数据关注学生动态

相关负责人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整学生的培养计划,学校管理者要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恰当地进行针对性的管理。这要求管理者以学期或学年为限,对搜集到的学生信息进行汇总和分析,使品德、修养、审美、实践能力等无法通过考试成绩显现的学生素质情况,变得可视、可察。

3.3追踪热点,引导舆论

与其他人相比,身处象牙塔的大学生往往更容易接受新事物,也更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影响,因此学校管理者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的思想,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针对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热点进行正确引导[5]。3.4重视数据安全,保护学生隐私在大数据时代,人们不可避免地要通过信息搜集来实现管理的针对化[6]。因此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搜集到许多与学生隐私相关的数据,如果管理者管理不善,就很容易使这些隐私信息被不法分子所利用,而对学生健康成长造成影响,因此在使用大数据管理学生信息的过程中,管理者不仅要重视信息搜集、信息分析,更要高度重视信息保密及管理。

4结语

在大数据高速发展的时代,利用大数据对学生进行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高校管理方式改革的必然趋势,这样做能使高校的学生管理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需要强调的是,利用大数据提供的信息对习惯了传统管理方式的高校管理者来说是一个挑战,管理人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与专业水平,以更好地将大数据应用于学生管理工作中。

参考文献

[1]王芳.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实践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8(13):48-51.

[2]李忆华,阳小华.大数据对教育管理决策的影响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28(3):4-6.

[3]王周红.“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创新与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7(8):37-40.

[4]范华莉.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创新及探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8,39(32):178-179.

[5]顾永惠.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信息化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文教资料,2016(15):121-122.

大学实验室管理范文第4篇

1.1图书馆的被动型服务

大学图书馆的建设目的就是要做到藏书资料丰富、整体服务设施完善、创造良好的借阅环境,但是由于实际的机制、经费、设备等因素的实际制约,服务人员的的思想被束缚,服务工作也出现了被局限的现象,开展的服务也都是以图书馆为中心等待借阅者上门,缺乏主动服务的精神。

1.2浅层的文献服务

传统的大学图书管理的服务方式,所有的工作开展都是根据文献资料而进行的。大学图书馆的实际藏书多,是以印刷型图书、报刊、资料为主,电子图书相对较少,图书馆对这些纸质类的图书进行保管、收藏为借阅者提供原始的资料文献。图书馆提供给借阅者的大多数未进行归纳总结的原始文献资料,即使图书馆提供的专题文献也仅一次文献或者二次文献,并没有对文献进行加工提炼。

1.3图书馆服务缺少流通

大学图书馆受我国教育体制的影响,造成大学与大学之间缺少联系,大学图书馆的联系就更少。每个大学的图书馆都在尽量丰富自己的图书的馆藏数量,完善自身图书馆的服务体系,形成了封闭的图书管理服务模式,这就使大学间的图书不能进行互相借阅、共享。

1.4服务对象单一

高校图书馆不同于一个城市建设的图书馆。城市图书馆的服务人群更加众多,所涉及行业和领域也不同;大学图书馆的服务对像相对单一,只服务本校的老师和学生,这就导致了长期以来大学校园师生获得信息的途径的最主要方式就图书文献的借阅。针对这种现象就很难提出一些特殊的服务需求。图书馆的服务过于简单,进馆时借阅图书,出馆时就要按规定把图书进行归还,造成图书馆服务过于单一的特征。

1.5管理工作过于重复造成密集型服务

大学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要对馆内图书进行分类、加工、入库管理等重复性高、繁琐、劳动强度大的工作,图书馆重藏轻用的思想就导致了这种劳动密集型服务的出现。

2适应个性化服务的大学图书馆管理模式

大学图书馆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于个性化服务,个性化服务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服务,针对用户群的兴趣爱好、实际需求、学习专业及科研工作,提供全面、多源的信息及文献传达,使服务变得智能化和个性化。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就必跟上实际的发展需要,使管理模式向更加全面有效的个性化服务上转变。

2.1加大宣传使被动变主动只有了解借阅者的实际信息需求

激发借阅者的信息需求,才能更好地进行个性化服务。所以针对实际情况图书馆应该建设相应的机制,改变传统图书馆的被动式管理服务,适当地进行信息的营销宣传,从被动服务变成主动服务。图书馆可以对用户主体进行问卷调查察、直接交流的方式来了解用户主体对实际图书文献的需求,在足够了解图书馆资源的基础上,对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内容进行有效的宣传,以此来激发用户主体的信息需求,还可以对用户进行信息检索技巧进行培训,激发他们真实信息需求。

2.2完善专职管理制度

二次加工图书信息大学图书馆要开展个性化服务,就必须要拥有各学科的专业管理人员。大学图书馆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各学科内的专业人员,对图书文献的要求有明显的特点,这些专业管理人员能够真正了解本学科人员的真正信息需求,根据其自身的知识背景能帮助自己学科用户有效的利用图书馆里的文献资源,进一步提供有价值的咨询服务,这是各学科专业管理人员个性化服务的重点。

2.3增强与外界的联系

构建开放性服务管理体系由于大学间联系不多,没有进行资源共享,大学图书馆多是进行自身的完善,这就间接造成了一种资源浪费,打开与外界的联系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可以有效拓宽实际资源的边界,进一步使个性化服务有更加广泛的基础作为依据。加强各大学图书馆之间的相互联系,构建开放性的服务管理体系,使图书馆之间资源共享、实现平等的、互惠互利的服务模式,还可以开发软硬件平台,使用网络信息科学技术可以对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层次加深,使个性化服务水平得到更好的提升。

2.4提升工作人员素质

提高图书馆整体服务水平要有效减少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用户主体之间的实际差距,就要使丰富的图书资源和先进的设备设施进行有效的结合,使有效的资源得到最好的运用。针对实际情况,图书管理员的素质就被凸显了出来,个性服务要求其工作人员要善于归纳整理信息,成为善于探究深层次的文献资源的开发的人员,从以前单纯的工作信息人员,转变成信息的管理者,变成实际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培训加强馆员的自身修养,通过适当的奖励制度激励图书管理员向知知识水平高、业务水平强的专业人员靠近,做到真正满足个性化服务管理的要求。

2.5内部关系顺畅

更好的为师生服务大学图书馆可把不同类型的文献分配给不同的部门进行采购、整理、加工,这样就造成了各部门之间缺少直接的联系,协调起来难度大,既不利于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又不利于图书馆文献整理的标准及规范。随着管理手段的智能化、网络化导致知识的传递、交流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限制,所以图书馆内部之间的关系必须加以联系,使个性化服务具有一定的组织条件,也给图书馆流程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3结束语

大学实验室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管理创新模式

1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出现的新问题

1.1独生子女问题

由于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独生子女逐渐发展为现代大学生的主要群体。由于家庭条件优越,家长们都纷纷创造各种条件培养孩子的智力和兴趣,这些独生子女们兴趣广泛,知识面宽,接受新生事物相对简单。但是由于这些独生子女大都是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的,很少与社会接触,使他们对社会知之甚少,很难独自适应社会的生活。所以导致了不少的在校大学生眼高手低,高分低能,严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的能力相对较差。这样,一旦他们脱离父母,脱离学校,他们将很难适应社会上的各种复杂环境和来自生活的压力。高等学校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要帮助这些大学生们培养独立自强,自己解决生活难题的能力,独生子女的比例加大,也就加大了高等学校的管理难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独立自强,一方面又要将其培养成社会栋梁。

1.2贫富差距问题

由于大学校园里的学生都是来自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家庭,学生的家庭条件和社会背景差别较大,有些家庭条件优越,有些家庭条件却极为贫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这种贫富差距的问题也变得更加突出。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必然会导致学生的优越感差距,对于一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来说容易引发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形成自卑感,性格内向,自我封闭。这种贫富差距的存在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也给学校的管理和教育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既不能阻止这种差距的存在,又要充分考虑那些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的感受,尽量不要让他们产生心理上的自卑,需要不断的培养贫困生对未来生活的兴趣,看到未来生活的希望。

1.3就业问题

随着大学生数量的急剧上升,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想找到理想工作的难度在逐渐增大,很多大学生毕业后由于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的缺乏,被众多企业拒之门外,这给大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许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性格变得沉闷古怪,甚至有些大学生由于受到严重的刺激,性格偏激,报复社会。由于急于就业,很多大学生错位就业,由于所找的工作与在校所学专业不同,工作中所有的一切都要重新开始学习,这就意味着他们将在工作中经受更多的磨难,面对更多的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发展空间受到严重的限制,这种情况下,极易引发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发生。很多大学生都会有就业焦虑症,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尽快帮助学生排除焦虑,帮助在校生物色较为合适的就业岗位,不断培养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应该具有的沉着冷静的心态。

1.4心理健康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些压力的存在,极大程度的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经调查,很多的大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的心理问题。在理想与现实、自尊与自卑、交往与封闭、家庭期望和个人意愿等多种压力和冲突面前,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极易引发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甚至会出现一些不正常的表现行为。时代的发展,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生活和社会的压力巨大,学校要密切关注在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这些大学生走出心理的阴影,让其健康积极的面向社会,走入社会。

2做好大学生教育工作应该遵循的原则

2.1信任关爱的原则

信任是对人的一种尊重。作为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给予学生最大的信任,放心大胆的让学生去承担本该就属于他自己的责任,让学生接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只有先相信学生,才能真正取得学生的信任,才能彼此真诚相待。同时,对学生的关爱也是不可缺少的,教育管理过程中情感的力量往往是巨大的。教育工作者在强调规章制度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师生之间的感情,用真诚和关怀去面对这些学生,用感情彼此沟通,增加教育管理的效果。

2.2公平激励的原则

在教育工作的进行过程中,公平和激励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工作者只有对待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公平、公正的去处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真正的受到学生的拥护和尊重,学生才会不断反思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问题。同时,公平和激励也有利于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相反,如果教育管理者总是带着有色的眼睛看待学生,必然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落差,加之学生周围给他带来的各种压力,一定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很多问题。整个教育管理工作将很难进行,同时也将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赞扬和激励会不断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但激励要适度,不能过分激励,过分激励,一定会给学生形成一种错觉,认为自己是最棒的,一旦真正走入社会,缺乏了周围人对他的激励,他就很有可能失去对生活的动力。

2.3尊重理解的原则

受到他人尊重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人人都渴望得到社会和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在校的大学生,由于没有经过太多来自社会的磨练,和各种来自生活的压力,渴望被理解和尊重的愿望更加的强烈。一旦失去了来自身边人的尊重和理解,极易磨灭他对社会的向往和激情。作为一名合格的教育者,就应该充分认识到人格平等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的尊重和理解自己的工作对象,站在学生的角度,处处为学生着想,才能得到较为理想的工作效果。即使是出于好心的帮助,也要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出于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而进行的。

2.4引导启迪的原则

教师与学生的每一次交流都要做好充分准备,谈话的内容能够较大程度的起到引导和启迪的作用,便于和学生达成一定程度的共鸣。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既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正在面临的实际情况,又要达到一定的高度,真正的起到启迪智慧,憧憬未来的作用。同时,教育工作者要注重自身水平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创新,使得每一次与学生的交流都能够带给学生焕然一新的感觉,都能够让自己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能够用自己的水平和能力成功的吸引和管理自己的学生,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

3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

3.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支持,突出对学生的关爱和服务。高等院校的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都要为了学生,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高校管理的效率。在学生的管理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师生之间的沟通,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营造积极健康的生活环境。通过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施,充分发挥教育管理工作的作用,使其获得更好的教育管理的效果。

3.2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主要是通过教育者的引导,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照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就需要在管理的过程中既要把学生看成是教育工作的客体,又不忽略他们的教育主体的作用。在新形势的要求下,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要从学校管理为主转变为学生的自我管理为主的教育理念,学校要帮助学生理解自我管理的意义,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使学生逐渐学会承担起一定的责任,将学生培养成为独立自强的栋梁之才。

3.3善于发现优点,开展赏识教育

对于犯错误以及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不能给予人身攻击,而是要尝试开展赏识教育,积极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以共同探索问题为目标,鼓励学生积极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通过充分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并对其优点给予一定的赞扬和鼓励,可以有效缓解学生对老师的心理抵触,通过彼此的交流沟通,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之后,再和学生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确定努力目标。在整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彼此信任,还更加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3.4促进德育教育的多样化,寓教于实践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学校要开展广泛的校企活动,带领学生去参观不同类型的企业,亲身感受一下企业的多元文化,逐渐增强学生的社会认知度和责任感。可以定期邀请企业成功人士在校举办一些讲座,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励志教育。通过专项奖助金的颁奖仪式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感恩教育。另外,老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到一些公益组织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走进社区切实为人民服务,使学生在实践中受到德育的熏陶。这种德育教育的工作,不仅对学生起到了更好的教育作用,同时也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社会的要求,高等院校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当代大学生存在的问题,相关的教育人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严格的遵守一定的工作原则,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才能够源源不断的向社会输送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徐剑.大学生教育管理方式创新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11:1-3.

[2]张振松.关于构建大学生教育管理创新机制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36: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