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政治思想

大学政治思想范文精选

大学政治思想

大学政治思想范文第1篇

思想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有意识的主观精神,包括政治、道德,法纪等内容。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思想观念的形成是人在实践基础上的切身体验和思维活动的结果,是伴随着认识、情感、情绪、意志的转移而完成的。所以,人的知、情、意等心理因素是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先导,并直接影响思想道德观念的转变,关系着人的内心政治、思想、道德等信念转移的方向和程度。可见,如何捕捉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原理去观察、认识、分析,解决其思想、观点、立场和行为,确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进而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就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又一重要途径。

一、遵循认识规律,引导个人认识

人的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和人对社会的体验。人的认识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也是一个心理体验、积淀的过程。个体的政治、思想、道德等认识都是由社会存在而来,是由社会存在经过人脑的反映及一系列心理过程而形成的观念。所以,认识也是心理倾向定势的表现之一。当代大学生处于时代瞬息万变、信息急剧膨胀、各种思想纷至沓来的特定时代,这对于思维敏捷、思想活跃的大学生来说往往会由此引起深层次的思考,形成诸多“热点”,在思想上产生飞跃式迷惘,认识出现多元化倾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从改革开放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实际出发,不但要有敏锐的目光和扎实的科学理论功底,施以适当的方式方法,还要努力研究大学生认识的心理过程,从认识心理的规律出发,纠正大学生认识上的偏差,进行科学引导,以实现大学生内心信念的科学转移。为此,需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实事求是面对现实。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敢于正视社会现实的诸多矛盾,直面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以科学的理论为导向,坚持从实际出发,解答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努力化解学生的困惑和迷惘,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自我教育方法。第二,坚持双向交流。即师生间相互尊重,以平等的关系进行交流。教师要以理服人,着重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不能搞居高临下的“我打你通”。应从学生的认识基础出发,努力在思想情感的交流中形成共振,以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第三,启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教育学生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要求指导自己的行为,在实践中锻炼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努力发展开放性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二、适应需要动机,激发人生追求

需要是人生的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当人的需要有了可以达到满足的条件时,就产生一种满足这种需要的主观愿望和动机,进而产生为实现这种主观愿望而进行的行动。因此,需要是人行为的基础和根源,而动机是人从事某种活动的直接原因。

需要、动机、行为三者的关系是:

需要→心理紧张→动机→行为→需要满足→紧张→解除→产生新的需要

不难看出,需要在人的生活实践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了解和认真解决大学生的需要,以形成高尚的动机,对转变学生的思想,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大学生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大体上可分为两类:即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对在校学生来说,最突出的需要就是生活上的需要(主要是饮食需要)、求知需要、健康需要、求助需要、荣誉需要、文艺娱乐和体育锻炼的需要、恋爱的需要等等。只有正确对待学生的多种需要,并承认其合理性,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有坚实的思想基础。应该看到,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思想问题,往往是由于我们没有正确对待学生的某些需要,对学生提出的某些需要表现出厌烦、冷漠的态度,甚至认为学生多事,强调客观理由太多,太强调个人利益,这种思想有碍于学生正当需要的解决,甚至会激发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我们首先要学会调节平衡,做好需要的转化工作。对不合理、不切实际或者合理、但又一时不能满足的需要,要以党的政策、法令和规定加以限制和否定,使学生的需要保持平衡,有所抑制。因为人的需要从低级向高低不断发展,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思想政治工作也是如此。其次,思想政治工作者还要善于把学生的知识需要、成才需要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身需要,形成群体的内在动机,把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发挥到为四化而奋发努力学习上来。第三,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及时正确引导学生个人与集体需要发生矛盾时,能把社会需要转化为个人的实际行动,使个人行为与集体的需要协调一致,而不为一时利益所束缚。

三、实施情感渗透,升化理想信念

情感是心理的动力因素,是以个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和对客观事物表示爱憎好恶的内心体验。人的情感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高级心理因素,具有社会的本质属性,它包含着人类所特有的社会意义。对于个人和集体而言,情感具有强烈的驱动力、凝聚力。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情感是认识活动的基本因素之一,是认识结构中最为活跃、最为恒定的因素,它伴随着人类认识发生过程的始终。情感使人际交往变得深入、丰富、细腻。它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是沟通心灵的桥梁,也是德育成功的前提。强烈的情感可以舒展情怀,净化心灵、催人奋进、形成较强的意志。

当代大学生的情感是复杂、动荡、微妙的。他们常常因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而欢欣鼓舞,也会因一时得不到满足而悲观失望。他们的情感一般易于外露,喜怒哀乐溢于言表,但有时也表现为内向性和闭锁性,这是由于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自尊心、自信心很强,不愿望把内心秘密和真实思想轻易向别人吐露。

如果学生不愿和领导或辅导老师说心理话,认为说了也不解决问题,心门紧锁,那么,思想政治工作就难以奏效。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情感操纵着人心灵大门的启闭,对接受外来的教育影响起着过滤和催化作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情感心理过程的规律,注意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进行情通理顺、顺情入理的教育。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以高尚、炽热的情感,真心实意去关心、感化、激发、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克服消极情感,发挥情感在生活实践中积极作用。同时应对学生充满爱心,争取以情感叩开学生的心扉,努力进入他们的精神天地,从而引导大学生在理智上不断升华理想、信念的境界,确立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志向和抱负;在情感上不断升华对祖国和民族的自豪感、责任感和对学校班级集体的荣誉感、义务感,把能为祖国和集体贡献一份力量作为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在审美上不断升华对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和仪表美的追求和修养,以健康、稳定、高尚的情感去塑造自己的人生。只有通过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才能较深刻地了解德育对象的情感、情绪倾向和状态,才可能启动情感、引导爱憎、培养意志,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大学政治思想范文第2篇

1.1国家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

国家一直以来对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非常重视的。伟大的同志也说过,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而建国初期的制定的《政治工作条例》初步确立了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后来,邓小平同志等吸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教训和经验。后来在1979年,1982年再度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直至1999年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再到后来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提出了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路线和方针。

1.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

建国以来,党和政府一直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全国高校积极响应党和政府政策,切实抓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积极研究,结合新形势,新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断的改进。一路走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化

近年来,各高校结合实际教育情况,引导大学生结合现今新形势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对于思想政治的教育,不再是坐在课堂上聆听枯燥的理论,而是带领学生到工厂、部队、农村以及社区等地去参加实践活动。校内也会组织各社团,丰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2、对于当今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和对策

2.1当前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问题

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提高,许多大学生暴露出许多的思想问题。

(一)思想不成熟,因为大学生尚未涉足社会,而校园环境相对安逸。使得许多大学生认为世界上的事都能很简单就办成。致使许多大学生刚出社会,在社会经验不足时就盲目创业,导致失败。对政治也不能有成熟的见解,空有一腔爱国热情,却不能理解社会产生的种种问题以及对党和政府的政策认知不够。而对于政治的学习,热情不够,甚至不重视思想政治的学习。

(二)信念薄弱。许多大学生,开始时对思想政治保有很高的热情,积极学习。但随着涉足社会越深,受到利益的诱惑,很容易改变自己的立场。面对大千世界的金钱、名利、地位的诱惑很容易丧失原则。

(三)心里问题。许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自由受到父母及家人的宠爱。在社会上受到小小的挫折,就变得内向、易紧张、沉默、厌世、放任自流。过一天算一天的混日子。更有甚者,染上网瘾、烟瘾甚至赌瘾。整日留恋网吧、酒吧、游戏室等娱乐场所。害了自己又连累家人。

2.2当前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问题

1.缺乏重视。虽然党和政府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度重视,但具体到各高校,还是相对的,更重视教学科研工作,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几乎无暇理会。虽然大部分高校、教师、学生都认为应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但受到现实社会的利益驱使,大家都忙着搞教学科研了。

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单一。思想政治的教育内容千篇一律。没有课吸引人的亮点。致使大多数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提不起兴趣来。我曾专门问过一百名在校大学生,其中,18人表示无所谓,12表示有兴趣学习,其余70人均表示对此科无兴趣,听了想睡觉。

3.教育方式方法刻板。思想政治教育大多照本宣科,敷衍了事。对一些教材只是读给同学们听。去不去理解,能不能理解,理解有多少,全凭个人兴趣和悟性。而学生本身对此学科并无多少兴趣,再加上刻板的教育教学方式,就让人更难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了。

2.3对于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建议

首先,党和政府应该加大政策力度,使得各高校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再由各地教育机构和部门紧抓当地思想政治教育。让教师和学生也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可以多样化。不单只介绍教材内容,还要带领同学们去部队、工厂、农村、小区等地去实地感受和实践。对于教育的方式方法,可以利用各位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式,趣味式教育。引导学生去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让他们到相关的公共场所去参观讲解,提高各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

3、结束语

大学政治思想范文第3篇

需要是人生的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当人的需要有了可以达到满足的条件时,就产生一种满足这种需要的主观愿望和动机,进而产生为实现这种主观愿望而进行的行动。因此,需要是人行为的基础和根源,而动机是人从事某种活动的直接原因。

需要、动机、行为三者的关系是:

需要→心理紧张→动机→行为→需要满足→紧张→解除→产生新的需要

不难看出,需要在人的生活实践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了解和认真解决大学生的需要,以形成高尚的动机,对转变学生的思想,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大学生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大体上可分为两类:即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对在校学生来说,最突出的需要就是生活上的需要(主要是饮食需要)、求知需要、健康需要、求助需要、荣誉需要、文艺娱乐和体育锻炼的需要、恋爱的需要等等。只有正确对待学生的多种需要,并承认其合理性,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有坚实的思想基础。应该看到,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思想问题,往往是由于我们没有正确对待学生的某些需要,对学生提出的某些需要表现出厌烦、冷漠的态度,甚至认为学生多事,强调客观理由太多,太强调个人利益,这种思想有碍于学生正当需要的解决,甚至会激发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我们首先要学会调节平衡,做好需要的转化工作。对不合理、不切实际或者合理、但又一时不能满足的需要,要以党的政策、法令和规定加以限制和否定,使学生的需要保持平衡,有所抑制。因为人的需要从低级向高低不断发展,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思想政治工作也是如此。其次,思想政治工作者还要善于把学生的知识需要、成才需要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身需要,形成群体的内在动机,把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发挥到为四化而奋发努力学习上来。第三,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及时正确引导学生个人与集体需要发生矛盾时,能把社会需要转化为个人的实际行动,使个人行为与集体的需要协调一致,而不为一时利益所束缚。

二、遵循认识规律,引导个人认识

人的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和人对社会的体验。人的认识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也是一个心理体验、积淀的过程。个体的政治、思想、道德等认识都是由社会存在而来,是由社会存在经过人脑的反映及一系列心理过程而形成的观念。所以,认识也是心理倾向定势的表现之一。当代大学生处于时代瞬息万变、信息急剧膨胀、各种思想纷至沓来的特定时代,这对于思维敏捷、思想活跃的大学生来说往往会由此引起深层次的思考,形成诸多“热点”,在思想上产生飞跃式迷惘,认识出现多元化倾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从改革开放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实际出发,不但要有敏锐的目光和扎实的科学理论功底,施以适当的方式方法,还要努力研究大学生认识的心理过程,从认识心理的规律出发,纠正大学生认识上的偏差,进行科学引导,以实现大学生内心信念的科学转移。为此,需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实事求是面对现实。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敢于正视社会现实的诸多矛盾,直面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以科学的理论为导向,坚持从实际出发,解答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努力化解学生的困惑和迷惘,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自我教育方法。第二,坚持双向交流。即师生间相互尊重,以平等的关系进行交流。教师要以理服人,着重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不能搞居高临下的“我打你通”。应从学生的认识基础出发,努力在思想情感的交流中形成共振,以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第三,启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教育学生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要求指导自己的行为,在实践中锻炼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努力发展开放性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三、实施情感渗透,升化理想信念

情感是心理的动力因素,是以个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和对客观事物表示爱憎好恶的内心体验。人的情感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高级心理因素,具有社会的本质属性,它包含着人类所特有的社会意义。对于个人和集体而言,情感具有强烈的驱动力、凝聚力。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情感是认识活动的基本因素之一,是认识结构中最为活跃、最为恒定的因素,它伴随着人类认识发生过程的始终。情感使人际交往变得深入、丰富、细腻。它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是沟通心灵的桥梁,也是德育成功的前提。强烈的情感可以舒展情怀,净化心灵、催人奋进、形成较强的意志。

当代大学生的情感是复杂、动荡、微妙的。他们常常因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而欢欣鼓舞,也会因一时得不到满足而悲观失望。他们的情感一般易于外露,喜怒哀乐溢于言表,但有时也表现为内向性和闭锁性,这是由于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自尊心、自信心很强,不愿望把内心秘密和真实思想轻易向别人吐露。

如果学生不愿和领导或辅导老师说心理话,认为说了也不解决问题,心门紧锁,那么,思想政治工作就难以奏效。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情感操纵着人心灵大门的启闭,对接受外来的教育影响起着过滤和催化作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情感心理过程的规律,注意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进行情通理顺、顺情入理的教育。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以高尚、炽热的情感,真心实意去关心、感化、激发、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克服消极情感,发挥情感在生活实践中积极作用。同时应对学生充满爱心,争取以情感叩开学生的心扉,努力进入他们的精神天地,从而引导大学生在理智上不断升华理想、信念的境界,确立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志向和抱负;在情感上不断升华对祖国和民族的自豪感、责任感和对学校班级集体的荣誉感、义务感,把能为祖国和集体贡献一份力量作为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在审美上不断升华对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和仪表美的追求和修养,以健康、稳定、高尚的情感去塑造自己的人生。只有通过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才能较深刻地了解德育对象的情感、情绪倾向和状态,才可能启动情感、引导爱憎、培养意志,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四、重视意志品格,塑造完美个性

意志是人们自觉克服困难、完成预定任务的心理品格,是心理因素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人的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大学生属较高的社会知识层次,他们由于知识量逐年增加,实践能力日益增强,意志品格水平也不断提高。在学习竞争和社会生活中意志相应得到锻炼。但当代的大学生多数是在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应试教育的氛围下,他们的人生道路比较顺利,受挫折少。进入大学,他们的自我意识迅速增长,参与社会的意识逐年提高。面对社会急剧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刺激,面对大学生活的新特点,他们的心理定式被打破,意志脆弱的心理缺点有所暴露。当学习遇到困难、人际交往出现障碍、竞争遭受失败、恋爱受到挫折时,一些学生就会茫然失措,无所适从,从而产生失落感和困惑感。尤其是当挫折强度较强或时间较长时,如意志不强,不能及时对自己进行适应性调整,就可能由失落化为自卑、失望,甚至心灰意冷,精神上出现萎靡不振,心理上产生严重障碍,导致轻者休学、退学,重者出走、自杀。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遵循心理规律,重视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一要通过系统而有效的教育和实践,帮助大学生增强努力学习、刻苦锻炼、讲究道德、追求完善的自觉性,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乐于奉献的果断性,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锐意进取的坚持性和在情感与理智发生冲突时的自制力等,使其成为意志坚定的一代新人;二要通过用正确的思想道德理论指导学生,用英雄模范和先进人物的事迹鼓舞学生,用教育者自身的人格力量感召学生,使其追求的方向明确、目标具体。

大学政治思想范文第4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个领域进行了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整个社会正在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由计划经济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过渡和转型。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利益结构等器物层面的快速调整,促使着社会个体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价值标准、社会规范、生活方式以及行为方式等的快速变化。

2003年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社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国民经济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根据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人均GDP在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是实现现代化的紧要阶段,与此同时社会矛盾也相对突出。由此可见,当今我国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同时也进入了一个矛盾高发期和风险突现期,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正是处于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之下。

2.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规范、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等的快速变化,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使得一些在校生面临着学业、情感、就业、人际关系和外界环境刺激等方面的心理压力,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发生在高校校园里的一些非理性行为,更是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强烈反响,新时期、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刻不容缓。在这种大背景下,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2005年1月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同志在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提到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面前,这对于新时期、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包括本科生、专科生和研究生约有2000万人,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总体状况是积极的、健康向上的,主流是好的,但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亟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二、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从当前形势来看,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情况不容乐观,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结合时代特征,在校园里创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成长的具体环境,校园文化蕴涵着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大学的精神、校风、教风、行为准则等等,这些都对学生价值观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的健康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创建一个和谐、优美、宽松、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前所面临的艰巨任务。高校要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增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环境的有效互动,积极构建一个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重点,以深厚的校园人文底蕴为支撑,以健康向上、形式活泼、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阵地为载体,营造一个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互动对话的生态教育环境。

2.主动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同志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阵地”。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也成为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由于网络具有覆盖面广,信息容量大,信息传递速度快,直接面向对象,没有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等优点,而且对于好奇心强的学生也乐于接受,因此网络教育必将成为未来德育教育的新天地。

学校在开展德育进网络工程中,首先要加大网络建设的投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科学及网络传媒技术,如互联网、闭路电视、录像等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将世界最前沿的科技动态、国内外形势发展动态以及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提出正确的观点,对学生进行正面地教育和引导;其次是建立专门的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全面加强高校的党建和团建网站、以及校园网、学院网、班级网的建设,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积极开展以网络为载体,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网络成为弘扬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最后是在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加大对网络的监控力度,规范网络行为,建立网络环境中的行为道德规范,帮助广大学生增强网络法制和网络伦理道德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防止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

3.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第一,开展基本国策和形势政策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设立形势资料报告库,定期在校园里组织形势报告会,让在校学生及时了解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最新成果,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第二,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总书记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它为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指明了方向。高校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才资源和理论研究优势,努力拓宽大学生荣辱观教育途径与形式,使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结合,让大学生群体知荣明耻,推进社会和谐发展。在高校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注重三个结合:(1)社会荣辱观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2)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3)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与师德建设紧密结合,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

第三,积极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和形式,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学习过程中,针对青年学生喜欢参与性活动和竞争性活动的特点,鼓励学生以勇于创新、敢于创造、善于创业的精神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如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志愿服务、业余科技发明、社会调查、勤工助学等等活动,来培养大学生坚韧不拔的品质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实现社会实践与校内教育、实践育人与理论育人的有机统一和良性互动4.有针对性的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手段和方法还有很多,但其最终落脚点还是要解决大学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只有最大程度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坚持以学生为本,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赢得了广大师生的认可,那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才是有效的、可行的;如果不能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达不到预期的目标,那么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也就是一句空话。

第一,解决经济困难问题。首先是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同加强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相结合,通过对学生的诚信等级进行评定和归档来降低银行贷款风险,调动银行贷款积极性,以确保每一个贫困大学生都能通过助学贷款来顺利完成学业;其次是将对大学生的经济助困与精神助困相结合。我国每年都要有几百万的贫困学生进入大学学习,这些学生光靠国家和学校的财力来解决他们上大学的费用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在当前我国教育体制下也是不现实的。作为高教工作者,要通过创设多种载体来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的立志教育,如创业教育、贫困生专访、“爱心家园”网站、立志专栏等,来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激励贫困大学生坦然面对困难、正视困难、在困难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品质,树立在逆境中立志成才的奋斗目标;同时开辟多种渠道,结合有意义的活动教育贫困生学会感恩、学会爱自己、爱他人,如结合“爱心助学”、爱心家长和贫困生的“合家欢”活动,结合回报社会的义务家教活动对贫困生进行爱心教育、立志教育等,努力使经济助困和精神助困同时取得良好的效应。

第二,解决就业压力问题。(1)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增强就业信心,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2)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信息服务体系,通过校园专场招聘会以及校园就业网将最新就业信息提供给广大毕业生;建立毕业生就业回访制度,通过定期回访,便于对本校毕业生的就业和工作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跟踪和调查,同时可借助往届校友的创业经历来激励即将走上社会的毕业生,形成一种良性的带动关系;(3)高校建立人力资源测评中心,对在校学生进行全面的测评,帮助他们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找准自己未来的职业目标定位;(4)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时,推动大学生就业关口前移,使大学生在社会实际就业之前,在学校期间就进行名义上的就业实习,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第三,解决心理问题。(1)建立专门的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模式,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预警机制,及时了解和掌握在校大学生心理状况,对存在心理危机倾向和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高危个体进行跟踪关注,并及时、有效地进行危机干预;(2)在进一步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高校还应该利用各种有效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价值观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广泛地开展各种积极向上的集体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人际交流,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大学政治思想范文第5篇

要做到宣讲说教与身体力行相统一。每一位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宣讲者,更应是先进思想的践行者,其自身的言行就是对大学生最有力的导向。教师如果言行不一,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大学生既希望教师学识渊博,又希望他们的人格高尚。因此,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教育者要“台上当老师、台下当模范”。

要做到理论讲解与实践求证相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重理论轻实践,不能一味地照本宣科。只有用事实阐明理论。才能让大学生信服。要讲求实效,克服形式主义,不能单纯以安排教育的次数、完成教育的人数作为评定思想政治教育好与差的依据,而要看大学生究竟弄懂了多少基本道理,解决了多少认识上的问题。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党团活动的启迪功能、学习生活群体的渗透功能。

要做到理想要求与现实需要相统一。当今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这给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应对这些挑战,关键是要敢于面对问题,正视矛盾,做到理想要求与现实需要相统一。要注意从当代大学生最关心、最关注的疑难问题人手,既要理直气壮地讲明大道理,同时,也要善于结合实际把大道理讲实、讲透、讲具体。对“歪道理”予以旗帜鲜明、针锋相对的批驳。

要力求政策导向与道德追求相统一。一个好的政策能解决大学生很多思想问题,坚持公开、公正和民主集中制原则,是引导大学生正确解读政策、树立公平竞争意识的治本之策。然而,只靠政策导向,同样不会取得好的效果。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对一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已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诚信缺失现象也已成为部分在校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为此,我们要摸清大学生思想实际,引导他们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讲求诚信。

二、要着眼人文关怀,注重情感投入,在和谐师生关系上下工夫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进而达到“敬而受教”的境界。增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必须注重情感关怀,从拉近师生情感距离人手,从改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入手,把功夫下在平时,以人性化的方式化解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触情绪,使其感到可亲。

要师生平等相待,给大学生多一些尊重。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才能保证交流沟通的畅通。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大学生的思想空前活跃,有着较强的民主意识,处处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教育者必须把握这一特点,放下架子,端正态度。与他们建立起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以从善如流的姿态开展教育,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要尊重大学生的人格尊严,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主动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积极营造宽松自由、民主和谐、畅所欲言的教育氛围。

要感情投入,给大学生多一些关心。感情投入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思想教育创造有利的环境。古语曰:“感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此,教师要以极大的热忱投入教育,对大学生要抱有足够的耐心和恒心,给予真诚的关爱,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中遇到的困惑、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要换位思考,给大学生多一些理解。教师要善于设身处地地替他们打算。将心比心地理解他们的冷暖疾苦。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情况。思想教育才能有的放矢。

三、要着眼与时俱进,注重灵活多样,在教育创新上下工夫

教育内容要创新。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信息发达的时代,他们对新生事物非常敏感。我们必须适应这一特点,与当前的形势和任务紧密结合。用党的创新理论回答大学生最关心的热点问题,用当今世界最前沿的科技信息武装大学生头脑。此外,教师还要做到老话题中有新视角,老问题中有新讲法,在出新出彩中让大学生受到启发。

教育方式要灵活。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大胆采用教育对象喜闻乐见、容易接受和乐意参与的“双向启发”教育方式。当前,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普遍提高,他们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传统的教育形式越来越不适应大学生的需要。这就要求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善于借助大学生的热情和活力,变过去教育者居高临下的灌输式教育为平等探讨、双向交流的教育方式,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形成教师指导、学生具体组织实施的局面。

教育手段要多样。当前,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跟形势,走出一条教育手段多样化、现代化的改革发展之路。我们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要充分汲取多媒体等现代传媒和技术手段,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直观化、形象化和生动化。要积极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深入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把网络的功能用足、用活,以新的载体和手段,牢牢占领教育阵地。

四、要着眼人的发展,注重服务功能,在解难排忧上下工夫

要善于分析研究,及时摸清大学生的需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校招生工作的改革,使知识和技术越来越成为大学生择业的资本。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大学生的根本需要出发,把解决大学生的正当发展需求作为重要责任。要善于分析研究,及时摸清大学生的需求,逐步探索实施个性化培养模式。进一步增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

要正确看待需求,尽力满足大学生的合理愿望。当前,大学生的需求主要表现为求知的需求,成才的需求,民主、自尊和消费需求等。对大学生合理、合法的需求,教师在开展教育过程中要给予充分的尊重。想方设法按照政策予以满足。对那些暂时无法实现的需求,对大学生要做好解释工作,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和矛盾。

要及时化解矛盾,善于解决大学生需求落空引发的思想问题。需求和现实之间永远存在着矛盾。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普遍具有自尊心强、上进心强、个性强的特点,这也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呈现出很强的竞争意识。这就要求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及时化解大学生需求上的矛盾。当在需求暂时不能满足的情形下,部分大学生往往会产生消极、悲观、不满的情绪。此时,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及时靠上去,并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疏导工作,及时化解大学生们因需求落空而引发的思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