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传统思政教育方法美学思想评析

传统思政教育方法美学思想评析

在先秦以至秦汉时期的人看来,“乐教”具有社会政治、道德和宗教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因此,作乐舞歌诗是历代先王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手段[3]。古人关于“乐教”的追述大多集中在舜帝时代。汉初陆贾说:“昔舜治天下,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抚民之心,然天下治。”[4]认为舜奏乐歌诗,而实现无为之治,音乐、歌诗已成为治国平天下的工具。《淮南子•诊言训》也有相近看法:“舜弹五弦之琴,而歌《南风》之诗,以治天下。”这里,乐舞歌诗成为舜教化天下的重要手段。《尚书•尧典》中关于舜命夔“典乐”以“教胄子”的说法,大概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古人所谓的“乐教”虽不以舜帝为始,但舜帝无疑在“乐教”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5]。在原始氏族时期,“事神”的宗教仪式,主要通过“事神”的乐舞等灌输给全部氏族成员,借以促进全体成员的整合、团结、互助、繁衍和兴盛,从而维系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秩序化。

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的产生,思想政治教育逐渐摆脱宗教神学的控制和束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逐渐采用诗歌、文章、音乐等礼乐教育方式。这可以看做是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美学思想的初步形成。当时教育家孔子教授弟子,曾提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等“六艺”及美育主张。孔子主张学诗,看重诗教的作用。他曾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观点。《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其中的《诗》就是指孔子在《论语》中一再提起的“诗三百篇”。诵诗不仅使人了解历史,还能从诗中领会到道德教化的伦理指向。学诗可以激发人的热情,产生联想,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比喻和联想,增加美感体验,振奋精神,从感性的“美”上升到理性的“善”。在当时这种道德教化的美学方法已成共识,比如“教之诗,而为之导广显德,以耀明其志”。孔子明确地将诗教与成就君子结合起来,“入其国,其教可知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6]。这是对诗歌社会作用最高度的赞颂,此说体现了诗歌的认识、教育、审美三大作用。孔子也十分重视乐教。正因如此,孔子在音乐实践上有相当的造诣。他学习音乐和唱歌,用音乐语言来表达各种感情,包括维护政治统治的所谓“雅乐”。综上可以看出,孔子的文艺思想所具有的教育目的和教育特色,也就是看中了文艺所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价值。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中国的诗歌、文章、音乐等都把道德和政治教化作为重要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尺度,从而产生了“诗言志”“文以载道”“乐以教化”等一系列美学及艺术命题,提高了公民的思想政治及道德素质和高尚人格。由此可见中国公民以善为美的传统积淀[7]。

汉代的董仲舒极力尊崇儒学,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8]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从知、情、意、行的结合上进行审美教化,儒家礼乐教化思想得以不断发扬光大。另外,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在思想政治道德教化方面提出了寓言的美学方法。通过拟人、比喻和夸张的语言修辞手段和令人神往的审美境界,把富有教育意义、构思巧妙的寓言故事广泛传播开去,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明王守仁认为,教育应包括书本知识、道德知识、审美能力的培养,所以教育内容应包括诗、书、礼、乐等文化课,认为“诱之歌诗”,可以“发其志意”。课程设置考虑人身心发展的规律,把学与习、动与静、智与德很好地协调起来。王守仁还主张教育的和谐之美,认为对学习者来说,教育就要“开其知觉”“调理其性情”“发其志意”或“顺导其志意”,就是使受教育者的知、情、意、行得到协调统一发展。不仅如此,还要“动荡其血脉”“固束其筋骸”,使心身也处于和谐发展之中,最终“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他并且指出,这种使人获得自由和谐发展的主张是教育的基本方法和根本目的。明末清初的戏剧家李渔认为,戏剧艺术对政治、经济有一定的能动作用,具有劝善惩恶的作用,能使人向善,使人避恶,能对大众进行道德教育。他主张戏剧应发挥思想道德教育作用,特别是对那些文化层次较低、目不识丁的乡村农民,是最直接、最有效、最广泛、最完美的艺术手段,是其他任何形式都无法比拟的思想道德教育手段,是使普通群众在轻松愉快、嬉笑诙谐中受到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方式。中国古代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美学及艺术思想并未给予深入研究和足够的重视。由于当时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宣传封建礼教和忠君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工具,具有历史的局限性。

近代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美学探索近代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方法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内外原因。从我国清末后期来看,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封建礼教已经阻碍社会的发展,需要先进的思想武装人们的头脑。另外,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加深,爱国之士寻找救国救民道路,发展科学与教育得到共识,在此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近代改良者把西方的学术及近代教育制度逐渐传入我国,美学和艺术理论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就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美学思想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条件。这个时期,倡导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应用的代表人物是梁启超、王国维和蔡元培。梁启超对于“美”的理解是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美学思想的基础,他曾说:“我确信‘美’是人类生活一种要素,或者还是各种要素之中最要者。倘若在生活全内容中把‘美’的成分抽去,恐怕便活得不自在,甚至活不成。”[9]梁启超认为情感与趣味是人类活动的原动力,他说:“天下最神圣的莫过于情感”;用情感来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般,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情感教育的目的,不外将情感善的美的方面尽量发挥,把那恶的丑的方面渐渐再压服淘汰下去。”梁启超认为“情感教育的最大的利器,就是艺术”,他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问题,主要针对小说这种形式。他主张“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他认为小说对人的情感影响有“四种力”,即“熏”“浸”“刺”“提”,就是通过小说,可以使人“入而与之俱化”,形成顿觉,增加感悟,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达到教育和提高境界的作用[10]113。清末学者王国维在把西方哲学与美学介绍到中国的过程中,十分重视美对人的作用,主张美育。他说:“盖人心之动,无不束缚于一己之利害,独美之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纯洁之域。”又说:“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又为教育者不可不留意也。”[11]王国维把美学与心理学结合起来,并作了许多深刻的心理分析,认为人的心理活动离不开“食色之欲”和“势力之欲”,而唯有高尚的“嗜好”,才能超功利,使人心获得真正的快乐[10]113。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第一个公开提倡以美育代替宗教说,认为美育可以陶冶人的情感和精神境界,使人受到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他说:“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12]蔡元培不仅对美育的理论作了系统的论述,而且对美育的实施,也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设想。他把美育的途径分为家庭美育、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三个方面,并分别提出了许多具体要求。近代以来虽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涉及了美学的内容,但由于当时大多数人对美学的认识不高,思想政治教育也没有科学的体系,加之当时政治经济制度的限制,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美学应用的效果十分有限。

中国共产党建立及新中国成立以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美学实践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之日起就十分重视对广大党员和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方式多种多样,其主要特点之一就是与革命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文学艺术作为载体。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我们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有各种的战线,就中也可以说有文武两个战线,这就是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13]847认为文艺工作者是战胜敌人的重要力量,文学和艺术是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当然,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问题。在当时,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就已经高瞻远瞩地指出:“许多同志爱说‘大众化’,但是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如果连群众的语言都有许多不懂,还讲什么文艺创造呢?英雄无用武之地,就是说,你的一套大道理,群众不赏识。在群众面前把你的资格摆得越老,越像个‘英雄’,越要出卖这一套,群众就越不买你的账。”[13]851的这一观点,说明要让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就是对大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讲究方法,需要感情,需要文艺创造,采取适合于人民群众乐于接受的方法和形式,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美学方法。主席说:“人类的社会生活虽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虽是较之后者有不可比拟的生动丰富的内容,但是人民还是不满足于前者而要求后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虽然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革命的文艺,应当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13]861主席不仅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阐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的重要性、合理性,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方法。他说:“我们的文学专门家应该注意群众的墙报,注意军队和农村中的通讯文学。我们的戏剧专门家应该注意军队和农村中的小剧团。我们的音乐专门家应该注意群众的歌唱。我们的美术专门家应该注意群众的美术。”[13]863主席关于群众文艺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中国革命的胜利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这个方法不仅在当时的条件下,在当代的中国,仍然可以指导现阶段对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其美学艺术教育思想仍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现阶段党中央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其美学方法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是历史转折时期,巩固政权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成为这一时代的主题,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对广大群众的政治教育。同时,新旧思想的冲突尖锐,思想问题也是教育的重点。但这一时期的教育方式主要以灌输为主,注重说服教育,以理服人。虽然也倡导以情感人,但贯彻的力度不大,效果不佳。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主要体现在榜样的树立上,树立了一批时代的楷模,如焦裕禄、雷锋、王进喜等人物,把他们作为典型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今天,我们仍然在崇敬这些英雄人物,向他们学习。其影响之深远,也为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方法借鉴,发挥榜样的作用,弘扬典型之美。

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美学应用的历史局限

(一)传统思想观念制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美学应用从教育的狭义方面理解,一般多指学校的教育。那么,思想政治教育也就可以错误地认为只是对在校学生的教育、学校的教育和课堂讲授式的教育。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从古代起就往往采取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而对其他教育方式往往缺少必要的深入研究。学生的道德品质从某种程度上也受成人的行为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对全体国民的教育,不单纯是学校课堂的教育和单纯灌输的说教。不能忽视社会教育,特别是暗示、渗透教育。这种教育就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的应用。以前我国道德教育往往“重规范、轻人格”,从教育内容上倾向于灌输具体的规范,弱化了道德人格和道德自由,不是培养人对道德修养的兴趣,而是一种强制的过程。这种教育思想往往导致方法简单,效果不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美学应用往往被忽略。

(二)传统技术手段制约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的创新技术手段是科学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运用,直接影响其美学教育方法的运用,从而影响教育效果。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应用的手段和载体比较单一,只限于文学艺术方式和美育等,美学方法的设计还不够直观和形象,多为传统的方式,如文字(读书)、语言(演讲)、行为(动作)、电影、音乐等,在培养人的兴趣方面还有欠缺,没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的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一门与先进科学技术相联系的重要科学。利用信息传播技术如声、光、电、音、影、形、字、图及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多种科技手段,有效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这为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创新提供了有效载体。

(三)社会物质条件制约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的应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教育内容更新和教育方法的改进。曾经指出:“教育(或学习)是不能孤立地去进行的,我们不是处在‘禄在业中’的时代,我们不能饿着肚子去‘正谊明道’,我们必须弄饭吃,我们必须注意经济工作,离开经济工作而谈教育或学习,不过是多余的空话。”[14]思想政治教育亦如此。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中的一种教育以及特定的系统存在必然要受到社会发展各方面的制约,包括社会物质条件的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的应用也依赖于物质条件的支持力度。我国古代和近代生产力相对低下,物质条件缺乏,制约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应用的因素客观地存在。认识到这一点,在现代物质财富有一定积累的社会,顺应规律,加大投入,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才能得到更好的研究和实践,才能更好地履行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任务。

(四)美学理论自身发展制约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的建构美学思想古已有之。在我国,产生于殷商之际的《易经》,就蕴含相当丰富的美学思想。西方在古希腊时期就有了关于美的问题的讨论。但在历史上美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尤其在我国,作为一门专门学科研究始于20世纪初期,不过,发展也比较缓慢。在当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美学思想的零星应用有其实,但无其名。很少有人从学术的角度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美学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问题涉及教育学和美学学科,属跨学科和边缘学科性质。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在一定时期内不愿提美和研究美,对于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美,美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否能引起人的兴趣,思想政治教育怎样设计才算美等问题缺乏深入的研究,也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的建构。新中国成立后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80年代的美学热,直至今天美学研究的深化,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进迎来了新的契机。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逐渐有学者思考美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问题,主张美学应有所作为。但系统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构架尚属空白。

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美学应用的当代启示

(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应注重借鉴历史教育传统总结历史是为了展望未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也必须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原则,不能孤立地、阶段性地、脱离历史和空中楼阁式地研究。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美学应用为历史借鉴探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使其具有可能性和实践性。通过历史考察,不难看出我国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思想道德及政治教育过程中,或多或少都运用了美学及艺术方法。这些方法经过了长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检验,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性,成功地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于艺术之中,得到了人们的一致认同,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宝贵财富。这种方法往往具有隐蔽性,使受教者不知不觉地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在闲情逸致中,受到思想政治和道德的熏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历史上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美学及艺术方法有一定的思想意识和规律性,不乏科学的理论和主张。历史上的教育家在教育活动中挖掘了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美的属性的可贵理论,为我们奠定了具有参考价值的教育理念。心理学认为,比较、鉴别以及类比方法是人们的思维推理过程中具有最强认知能力的方法[15]。这也说明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不能脱离已有的理论基础,也不能凭空创造,必须是继承和创新、借鉴和扬弃的结合。借鉴是创新的基础,无论是古代、近代还是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美学及艺术理论,由于很多是科学的、先进的和积极的理论,都是深厚的历史资源,必须很好地借鉴。

(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需要美学创新在科技革命、信息全球化及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与以往在时代背景、思维观念、教育环境条件等方面完全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想“管用”,就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适应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的新发展,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目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还是过多地注重理论灌输和文本化倾向,还没有形成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借鉴传统美学和艺术的思想和方法,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和传媒手段,拓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美学应用的思路,不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美学创新,注重培养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需要和期待,注重教育过程的审美性、艺术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美的接受能力,必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必将推动个体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提高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进程。

作者:王凤志张旗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