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影响

摘要:互联网金融正在改变和重塑整个金融行业格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传统商业银行由于经营理念、运营成本、业务触角等多方面导致的金融服务盲区和低效率问题,也对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作为商业银行主要盈利来源之一、用户规模覆盖极广的消费信贷业务,更是面临市场被蚕食、客户流失、利润缩减等挑战,本文主要探析商业银行如何发挥其核心优势,从客户体验、办理流程、贷后管理、科技支撑、协同发展等方面进行优化升级,提升信贷供给的质量和投放效率,抢跑和占领消费信贷业务市场,同时实现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消费信贷;普惠金融

消费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以一定的抵押或担保方式向居民消费者提供资金贷款的服务[1]。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休闲娱乐、教育培训、医疗保健、大宗消费上支出大幅上涨,加上居民消费理念的转变,超前消费、信用消费风气盛行,科技和智能产业的发展也进一步催生新型消费需求。在多重因素驱动下,国内消费金融市场迅速增长,居民消费贷款呈现爆炸性增长。根据统计,2015年开始,消费信贷市场就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4%以上,和2020年的13万亿相比,预计到2025年,消费信贷市场总体将翻番,有望达到29万亿元。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更是将整个消费信贷市场推向快车道。一方面,消费信贷市场的快速增长和巨大潜力吸引了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小额信贷公司、头牌电商企业纷纷加入消费金融领域展开激烈争夺,这些互联网金融服务机构背靠大数据平台,积聚了海量用户信息,在数字产业链条上具有先天优势,获客成本低,营销精准度高。另一方面,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快速腾飞,互联网金融机构在客户服务、销售与产品研发、资金融通、平台支付等模式上更加迎合用户的多样化借贷需求,“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将借贷嵌入消费场景的新型消费金融模式,更是极大丰富了市场上的消费信贷产品种类[2],覆盖更广泛的收入群体,市场占有率逐步提升,大大挤占了商业银行消费信贷市场份额。目前消费信贷业务的市场已发展为传统商业银行与各种类型的互联网金融机构相互竞争、互为补充的新局面。在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冲击下,传统商业银行面临市场被蚕食、客户流失、利润缩减等挑战,商业银行围绕消费金融业务展开的业务转型和优化创新刻不容缓。

1互联网金融概述

互联网金融是指以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为核心,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资金的融通的一类新型金融模式,具有信息金融、平台金融、普惠金融和碎片金融等特性[3]。互联网金融聚焦的目标客户群体主要是额度低但经常有小额借贷需求的客户群体,利用互联网金融广覆盖的特点,深入普通大众群体,具有传统商业银行无法比拟的交易成本低廉、效率高、客户体验好、覆盖面广等优势,打破了地域和时间限制,覆盖更广泛,一定程度弥补了传统金融业的服务盲区,可有效降低营销成本和提升交易效率,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但是由于互联网金融起步较晚,相关的监管尚不到位,出现征信系统不完备,催缴难度大,违约成本低、个人信息泄密等突出问题。而且不具备类似银行的风控、催缴、合规和清收机制,风险较大。个别互联网金融企业在贷后管理方面缺乏有效的手段,采取暴力讨债、校园裸贷等极端应对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不良的社会问题[4-6]。

2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在消费信贷市场上大有可为,通过科技与金融的完美融合,以及嵌入式消费场景服务,方便快捷的信贷审批和贷款投放效率,快速占领消费金融市场。互联网金融在支付、投资、融资等多个方面对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市场份额、利润空间等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7]。具体体现在“分流银行存贷款业务”、“降低商业银行市场份额”、“改变信贷业务市场营销和经营模式”、“降低信贷质量”、“颠覆商业银行经营逻辑和业态”等方面。

2.1分流银行存贷款业务

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是商业银行的两大核心业务,也是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而互联网金融机构凭借海量用户消费数据,将借贷无缝嵌入消费场景,如支付宝的“花呗”和“借呗”,京东的“白条”等,另外,其他小额信贷产品,办理快捷,无需抵押,不需要客户专门提供相关贷款资格证明或收入流水等还款能力证明,只要信用值符合系统要求,凭简单身份验证就可获取不同额度的贷款,手续简单,到款速度快。这些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推行很大程度冲击和挤占了银行的消费借贷市场[8]。第三方支付平台延迟支付的功能,也使得用户线上交易结算的资金,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沉淀存留在支付平台,如支付宝沉淀资金日均就达到惊人的100亿元以上,一定程度上分流了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随着互联网支付在消费领域的应用愈加丰富,对存款的分流将会更加明显,也对商业银行的存款结构造成巨大的挑战。而银行存款总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银行的贷款量上限,从而进一步压缩银行的可贷额度,不可避免地会对商业银行的消费贷款业务造成冲击。

2.2抢占客户资源,缩减市场份额

在互联网金融消费模式的竞争环境下,通过低门槛和高效率抢占了大量的传统商业银行金融客户资源。在消费信贷市场上,传统商业银行的工作重心主要集中在20%的优质客户身上[9],而其他80%普通客户群体在互联网金融的吸引下对互联网金融产生使用黏性,在推广初期,互联网信贷公司通过补贴,费率打折,更长的分期期限来吸引客户,挤占商业银行本享有的消费信贷新增客户来源,缩减其市场份额。

2.3改变信贷市场营销及经营模式

得益于移动通信技术和手机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为用户提供了先进的“一站式”智能金融服务,用户对平台和APP软件的依赖度越来越高,更倾向于这种快捷和借贷信息相对而言比较对称的方式。加上凭借大数据和云计算平台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机构得以全方位掌握客户日常资金流向和消费数据、以及用户年龄、地址、消费偏好等信息,可以有效预测客户的经济行为和资金需求动向,并有针对地向有潜在借贷需求的客户推送借贷信息,营销精准度和成功度往往较高。相比之下,传统商业银行数据积累基数有限,以存量用户为主,营销和经营模式有待优化创新。

2.4降低信贷质量,引发大量不良贷款

在互联网金融的刺激下,消费信贷市场上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商业银行为了追求信贷规模和业绩增长,只能通过放宽信贷审查标准,下调客户贷款资质要求,或者放松抵押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贷款的申请门槛下降,新拓客户的还款履约能力无法保证,将会降低银行信贷质量,使不良贷款增加。2.5颠覆银行传统的经营逻辑和经营业态新型金融模式对传统金融的改变和冲击是颠覆性、历史性的[10]。互联网金融时代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业态。一是基础业态,即传统业务的互联网化。包括网上销售保险、网上证券交易和网上银行等。二是整合业态,融合电子商务和金融,如网贷、众筹平台、移动支付等。三是支持业态,为客户提供金融中介服务,收取手续费的金融信息门户,如网贷之家等。商业银行如果要在金融市场上保持优势地位,就要积极融入、优化转型,融入金融新业态。

3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挑战的对策措施

互联网金融消费信贷领域的发展,在给传统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业务带来威胁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正面的启发和思考。无论是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机构还是传统商业银行,要想在消费信贷市场取得长足发展,归根到底还是要立足于依法经营,围绕用户,以客户为中心,提供优质的客户服务体验,满足客户多样化的资金使用需求,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竞争地位。本文从提升客户体验、优化贷款业务流程、强化贷款监管、重视科技运用等方面,为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提供参考性意见。

3.1提升客户体验

互联网金融在消费信贷领域能够实现飞速发展,核心在于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便捷优势,打造个性化资金借贷场景,并在操作上持续简化流程,降低用户借贷办理难度和节省办理时间。商业银行应在学习借鉴互联网金融运营经验的基础上,加强跨界跨业合作,丰富和整合消费场景与金融服务场景,增加客户黏性。商业银行的消费贷款利率,普遍低于互联网金融机构3%-9%不等,吸引力更大,用户的资金借贷成本更低,因而在新客获取上有一定的价格优势。传统商业银行要积极发挥资金成本优势,强化营销手段,让个人消费普惠金融惠及广大的普通客户,利用低息、普惠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3.2优化贷款流程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很多贷款都是通过平台自主完成办理,用户在线即可完成整套贷款操作,而商业银行传统的贷款流程申请相对繁琐,更注重风险控制和责任清晰等方面,很多需要通过线下本人签约完成,这种借贷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竞争环境。商业银行应充分借鉴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便利贷款流程,积极利用网上银行、手机银行,采取自助办理等方式提供贷款服务。同时扩大消费贷款的使用场景,加强与网络商业合作,带动新客户的同时增加老用户黏性。

3.3强化贷款管理

优化贷款风险评级和过程管控,加强贷款中期与后期的跟踪和回收。虽然目前商业银行为了加快新增消费贷款市场的抢夺,在贷款申请门槛和贷款条件满足上适当给予放宽,但是应在贷中、贷后加强跟踪和管理,灵活用好各种催缴措施,及时做好到期消费贷款的提醒和催缴,加强对用户还款能力和资信的动态评估。在新客拓展上,优化现有贷款审批流程,缩短信贷资金审批决策链,灵活打包各种期限信贷产品,提前授信,随需随借随还,在息差收窄的情况下通过用户基数来弥补。

3.4重视科技运用

金融科技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尤其重要,可以说,科技水平往往决定了商业银行的转型速度。金融科技已融入到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经营的各个环节,商业银行可以借力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判别潜在的客户,进一步挖掘有需求的目标客户。同时,商业银行还可以从产品、服务入手,打造更优质、体验更佳的线上服务平台,并充分发挥其资金、技术、监管上的优势,与互联网金融共享客户数据,构建客户信息模型,积极谋求协同发展,更积极有效地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冲击。

4结语

面对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的挑战,商业银行应当借鉴互联网金融的优秀做法,取长补短,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业务服务,积极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业务挑战。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商业银行应当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在积极融入市场竞争的同时,更好地发挥稳定、规范金融秩序的基石作用。国家应及时持续出台相关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引导规范互联网金融企业依法依规开展金融服务,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严植翠,郑颖妍.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策略—以支付宝为例[J].知识经济,2019(7):31-32.

[2]鄢娟.工商银行消费信贷业务互联网化转型发展的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

[3]廖洁.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影响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20.

[4]刘红.互联网金融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冲击及应对策略[J].对外贸易实务,2017(11):25-28.

[5]王世尊.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冲击及应对策略研究—以中国建设银行吉林省分行为例[D].长春工业大学,2020.

[6]丁旗.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体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营销界,2020(51):69-70.

[7]张俊旖.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及对策[J].科技经济导刊,2020(35):198-199.

[8]方悦.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基于互联网金融视角[J].时代金融,2020(34):76-78.

[9]张维.“互联网+”下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转型问题[J].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2020(12):166-168.

[10]赵飞.关于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业务影响研究[J].今日财富,2020(24):39-40.

作者:郑进冶 单位:漳州城市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