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跨境资金人民币国际化论文

跨境资金人民币国际化论文

一、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由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是一个渐进成熟的过程,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可能会对我国政治经济产生不确定影响。

(一)影响我国货币政策实施效果

如果当国内实施紧缩货币政策或人民币升值时,将导致境外人民币回流,增加国内人民币供给,削弱紧缩政策效果;而相反情况下则导致境内人民币外流,从而减少国内流动性,减弱扩张政策效果。同时,大规模人民币资金出入必然导致国内货币供求关系变化,一旦这种变化节奏超过控制幅度,势必对货币市场平稳运行造成冲击,增加宏观调控的难度。

(二)我国面临汇率升值、利率上升压力

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境外需求会不断增加,如果我国央行对境外资金需求考虑不足,人民币汇率将会面临升值和利率水平上升压力,从而影响出口,降低国内投资,最终影响国民经济增长。随着境外人民币流通规模的扩大,如果境内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步伐跟不上,境外市场化的利率和汇率就会产生跨境套利和套汇行为,进而冲击境内利率和汇率。

(三)加剧国际收支风险防控难度一是影响

国际收支平衡。人民币不断增加流出会使国际收支顺差规模扩大、外汇储备规模增加,进而增加国内货币供给,会使人民币面临更大的升值压力。二是加剧企业融资套利行为。在当前人民币升值压力明显、境内外汇差利差较大背景下,企业会通过人民币跨境结算进行套利,采用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通过海外银行机构融入较低成本的人民币资金,会加剧净流入压力。三是加剧境内外短期资本跨境流动,跨境资金流动风险防控难度加大。

(四)金融体系面临越来越多的风险

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也是人民币业务、机构、交易网络国际化的过程,将使国内金融体系在国际市场范围面临更多风险暴露和传染。

(五)影响我国地缘政治关系

人民币国际化会威胁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的铸币税收益,可能会引起我国与关系国的地缘政治关系出现摩擦和冲突。

二、现行本外币分离监管模式及效果

长期以来,人民银行主要负责金融宏观调控,外汇局负责对跨境外币资金按交易项目划分实行全口径监管,我国对本币和外币的管理处于相对割裂的状态,外汇资金与人民币资金流动环节管理上存在很大差异,本外币账户之间缺乏联动管理,直接影响监管效果。

(一)现行监管模式:外汇政策严格而人民币政策宽松

1.经常项目下:一是两部门对货物贸易企业分类口径不一致,造成一些企业处于两部门监管真空,企业可自由选择收支币种进行单边规避监管。二是两部门对企业资金流核查内容、程序、标准不一,容易给企业规避税收政策或汇出异常资金造成可乘之机。

2.资本项目下:一是外商直接投资管理方面,外管局对境外投资者投资行为有一整套制度、程序,而对使用人民币投资行为如何审核却无相关明确要求。二是外债统计口径不一致,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远期信用证等暂未纳入现行外债管理,可能导致部分产能过剩的企业规避外汇管理。

(二)监管效果评估:未形成监管合力

监管效果不佳我国本外币的联动趋势日趋明显,以当前单一的以人民币为主的监管体系或以外币为主的监管体系已难以适应当前监管的需要。

1.政策法规缺乏整体性,难以形成监管合力。外汇局按交易项目划分的分割式管理模式与人民银行搭建的监管体系存在冲突之处,进一步人为割裂了跨境资金监管的整体性。两部门的各业务系统完全分割,一些重要的非现场分析工具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外汇局与人民银行跨境办、其他职能部门(如工商、税务)的信息交换、政策互通、协作监管等十分有限,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削弱了监管整体效率。

2.双重交叉监管,监管效率低下。由于外汇局和人民银行在人员配置重复、统计监测体系未有效对接、对跨境人民币违规行为缺乏有效的查处机制,导致本外币双重交叉监管,企业办理跨境人民币业务需多头咨询,多头登记备案,重复管理现象突出,企业和银行往往会同时执行人民银行和外汇局的相关规定,外汇改革的实施效果被削弱。

三、如何构建本外币一体化监管体系

从以上分析中看出,我国需从战略高度认识并构建本外币一体化监管体系,消除现行体制下本外币互动效应不协调问题。

(一)构建监管大格局

筑牢金融高边疆金融乃是一个主权国家必须要保卫的“第四维边疆”,货币本位、中央银行、金融网络、交易市场、金融机构与清算中心共同构成了金融高边疆的战略体系。建立这一体系的主要目的是确保货币对资源的调动强度和效率。人民币要实施国际化战略,就应该在金融高边疆的战略下进行整体布局。人民币的国际化,并非只是将货币放出海外进行体外循环这样简单,人民币出现在哪里,哪里就是国家利益之所在,哪里就是货币当局监管的新边疆,必须进行有效和可靠的监控,以确保这些海外流通的人民币处于“合法”使用的范畴。人民币走出国门的前提条件就是:放得出、收得回,看得见、管得着。

(二)建立一体化监管机制

形成监管合力跨境资金管理法规应突破币种限制,以跨境资金的流入、流出为出发点,搭建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支持本外币跨境业务的发展。一是改变本外币分开管理的跨境资金监管模式,可从以外汇收支为监管内容的管理框架转变为以居民和非居民跨境资金流动为监管内容的管理框架。二是新的监管机构按照监管流程进行设置:设立对公和对私服务受理窗口,受理各类跨境业务;按监管主体性质分设银行监管部门、企业监管部门以及个人监管部门,进行分类管理;设立跨境业务检查部门,对被监管机构进行常规、专项、违规的各类检查及处罚。三是以防范异常跨境资金流动为目的,形成监管合力。人民银行、银监会、外汇局等应建立健全科学的、宏观审慎的人民币跨境资金流动监管框架。明确各职能部门在市场准入、业务管理、违规处理等方面的职责,形成本外币联合监管机制。与反洗钱、征信、支付结算、对银行的风险管理、产品管理相结合,从多角度、多方位对监管对象加强管理,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和全面性。

(三)实施主体监管

整合系统资源,完善监管手段主体监管就是以经济主体(包括涉及跨境资金流动的企业、金融机构、个人)为单位进行监督管理。通过综合利用系统数据和外部信息,进行科学分析与判断,划分信用等级,实现以经济主体为单位的分类监管、预警监测和违规处置。密切跟踪本外币跨境资金流动形势变化,提高对跨境资金流动预判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建立本外币全方位监测系统,为本外币一体化监管提供有力手段。整合现有外汇局及人民银行有关业务管理系统,搭建统一的监测平台,综合考虑宏、中、微观管理需要,科学设置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实现本外币统一跨境流动监测。逐步引进其他外部数据,实现立体监管。加强监测境外人民币流动状况和需求变化,加强对国内银行在境内外系统内有偿调拨资金的管理,对跨境人民币结算产品的监管,探索银行创新产品登记制度,方便及时掌握新情况,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逐步理顺政策法规体系,尽快改变外汇政策与跨境人民币结算政策松紧不一的局面,明确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中的细节问题,消除政策套利空间。重点针对资金流与货物流不匹配、无真实背景的交易行为、异常转口贸易、外债全口径等方面,防范跨境资金借道人民币渠道流入风险。

(四)加强政策储备

应对跨境资金双向流动风险一是加快改革,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利率市场化,理顺人民币跨境回流通道。建立和完善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适应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需要,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提高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拓宽离岸人民币回流渠道,积极推行意愿结售汇制,逐步发挥市场机制在汇率决定中的基础作用,促进市场均衡汇率形成。加快国内利率市场化进程,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使利率和汇率能够真正体现本外币的相对价格。继续推进外汇市场稳步发展,改变人民币投资渠道过于单一、回流机制不畅的现状。二是建立托宾税制度抑制短期投机资本对国内经济的冲击。主要包括四种主要形式:外汇交易税、所得税、预扣税和无息准备金等形式。实质就是通过无息准备金或征收金融交易税等措施在存在差异的国内外利率水平之间插入一个楔子,从而提高外资流入的成本。三是加强金融创新,拓宽人民币投资渠道,解决巨额外汇占款问题。首先解决人民币本位原则,可以考虑成立一家“外汇平准基金”,以国家信用发行特种“外汇公债”,募集人民币资金,在银行间外汇市场,替代央行扮演外汇“最后购买人”的角色,阻断外汇流入央行资产负债表的通道,杜绝仅仅为了收购外汇而大幅增加的基础货币投放。以“外汇公债”丰富债券市场的品种,为保险公司、银行、基金等机构提供新的投资选择。其次,对于央行已经存在的外汇占款,可以分批以资产置换的方式逐步解决。发行医疗公债、国家创新公债、促进就业公债、中小企业振兴公债、廉租房公债、国家资源储备公债等新的债券品种,分批置换央行的外汇资产,所获外汇进口先进的医疗设备、专利技术、环保节能技术等。当外汇储备逐步从央行资产中置换出来后,人民币的发行储备将由日益贬值的美元资产,逐步替换为中国重点产业和民生事业强大新兴生产力,人民币将与中国自身的经济发展日益契合,真正做到人民币为人民服务的最高原则,实现人民币发行的独立自主。四是创建高效的离岸人民币清算系统,监测人民币境外流动渠道和规模。货币的监管机构必须清楚地知道,货币在国际大循环过程中处于什么状态,最终需求者及使用渠道和方式,交易是否符合正常的商业范畴,交易对手信息。人民币走出国门,如果没有掌握清算中心,那就变成“放出去、看不见,也管不着”。人民币离岸市场的规模越大,全球分布范围越广,建立独立、高效的离岸人民币清算系统的要求就越迫切。必须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尽早建立起安全、高效、便捷、成本低廉的人民币跨境流动的高速铁路—离岸人民币清算系统,彻底解决人民币国际使用的技术层面难题,从而监管机构才能实时掌握本外币在境外流动的渠道和规模。

作者:魏雪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承德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