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临床医学技术

临床医学技术范文精选

临床医学技术

临床医学技术范文第1篇

采用箔材(如纸等材料)的分层实体制造LOM(LanminatedObjectmanufacturing)方法,以事先涂有热熔胶纸为基本构形材料,厚度0.125mm,在计算机控制下,自动将三维数字化模型分割成与纸张同样厚的薄片(平面模型),用二氧化碳激光器逐层精确割出每层的轮廓形状,再逐层热压粘接成型。在不需要切削加工和模具的情况下,数小时内即可快速形成任意复杂形状的三维物体,成型件精度可达0.2mm,具有与硬木制品相当的硬度,稍作表面处理后可在200℃以下的环境中使用,如果用这种设备制作模具,完全可以用于医学高分子材料(如医用硅橡胶)件的模压制作[2]。

1.1数字化信息的提取

从医院的CT、核磁共振及光学扫描等设备中获取患者的DICOM格式文件,并保存于硬盘中。传统的边界提取是通过扫描仪将得到的CT图像扫入电脑,然后通过灰度信息识别其边界,并用一系列的简单曲线替代[1]。这样做存在图像配准误差,在替代过程中又损失了部分边界信息,降低了三维重建精度。所以,利用DICOMEDGE软件将DICOM文件直接打开,根据CT域值和曲率域值选择相应区域进行边界提取,而后并根据边界情况予以取舍,满意后以文本格式将截面轮廓输出。由于采用直接读取DICOM文件的数字化信息,减少了中间转化环节,从建构方式上提高了制件精度。

1.2数据筛选与匹配

由DICOM文件转化后的IBL文件可以在Pro/E中打开,通过观察分析可知存在如下问题:(1)由DICOM文件转化后得到的数据点数量太多,而且匹配状况差。(2)不同截面包含的封闭曲线数目不等。(3)在应该存在平滑过渡的地方,由于扫描间距的存在而由平面替代。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三维重建模型的表面扭曲,甚至无法重构,为确保三维模型的建立,应对得到的图形进行分析,按照平滑重构的原则分块重构,通过找出各截面的型心,用扇扫与分段对应的方式保证重构过程中的表面平滑,根据不同数目封闭曲线构成情况将相邻截面求交,得到新的截面后与相应截面重构,而对于因平面替代造成失真的地方,可在合适之处用1个较小的圆等分为与相邻截面相同的等份,然后用起点对齐的方式处理,可得到建立三维CAD模型数据点,并以IBL格式保存该数据文件。

1.3曲线生成与三维重建

在Pro/E环境下,输入处理后的IBL格式数据文件,即可得到若干条基准曲线,为了使生成的实体表面光顺,用3次有理B-样条对曲线进一步拟合和逼近,这样就可获得比较真实的用于构造三维实体的基准曲线。用Pro/E中的三维处理命令进行三维重建,得到较真实的三维实体模型块,通过各个实体模型块的组合,即可得到所需要的三维实体模型,通过旋转与缩放,详细观察各模型块之间的结合情况,也可采用一些平滑的方式使结合处更加光顺。

1.4由CAD模型生成STL文件

由于人体的骨骼及外形各不相同,而且由复杂曲面构成,因此,Pro/E软件在将其二维集合信息传输给快速成型系统制造前,必须对模型曲面进行近似处理,用一系列的小三角形平面片逼近自由曲面,经过近似处理的三维模型由Pro/Interface产生STL格式文件。之后,对三角化后的模型进行修补,因为原有Pro/E模型中可能有缺陷,或者CAD模型三角化形成STL文件过程中产生了数据误差,导致曲线不封闭,故修改后将STL文件输人到快速成型系统[1]。

1.5快速原型制造

在STL文件的三维模型上沿成型的高度方向,每隔一定的间隔自动提取截面轮廓线信息,逐层进行平面切片处理,根据切片处理得到平面截面轮廓,快速成型系统中的成型头(激光头或喷头)在z-y平面内,自动按截面轮廓运动,切割纸得到一层截面轮廓,每层截面轮廓成形之后,快速成型系统将下一层材料送至已成型的轮廓面上,然后进行新一层截面轮廓材料的成型,从而将一层层截面轮廓重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三维产品[1]。利用Pro/E生成的三维实体模型,可对实体进行简单的有限元分析(Pro/FEM),还可直接进行模具设计(Pro/Moldesign),通过模型生产模具[1]。

2结束语

快速成型制造技术的使用,为临床医学中长期困扰人们的“度身定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较为有效的解决方法和制作手段,而以Pro/E和AutoCAD等为代表的三维造型软件系统,为快速原型制造技术提供了强有力的模型设计工具。

(1)采用DICOM文件作为三维建模的输入文件,为远程治疗提供了可能,同时在计算机上提供可视化的三维模型,为临床诊疗和教学提供了可操作的工具,为不同层次的医疗人员提供了共同对话的参照物[1],有利于医疗人才的培养。

临床医学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临床医学科研管理技术经济学重要性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手段也在不断的进步着。对于现代临床医学来说,医疗与科研以及科研与医疗之间已经渐渐的形成了一种十分强烈的依赖性。所以近年来医学界越来越注重对于临床医学科研的管理工作。临床医学的科研工作能够为临床医学开发更多的新药品,提供更多的更加有效的医学技术;而临床医学则可以为临床医学的科研工作提供很多的实验参数,有助于临床医学科研工作的进展。而在现代化临床医学科研管理中不仅仅要注重于对于医学技术的研究工作,更要注重在临床医学的科研管理中对于技术经济学问题的把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相关的临床医学科研单位能够正常运行,为科研人员以及医疗人员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这样才能够提高医疗人员以及科研人员的工作效率,为我国的人民群众医疗谋取福利。首先我们将会对技术经济学进行简介。技术经济学是同时蕴含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知识的,介于社会学科与自然科学之间的门边缘性学科。而且技术经济学主要研究对象并不是指一门技术的本身,而是探索一门或者多门技术在一个项目中如何取得最优的工作效果。就是说技术经济学的主要目的是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各种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再决策出多种可行的方案,在这些方案中最终决定出一个工作效率最为优化的方案,这样就能够大大促进相关单位的工作效率。而在临床医学科研管理工作中引入经济学是十分必要的。而且随着现代医疗人员观念的进步,以及现代医疗手段的发展,技术经济学引入到临床医学的科研管理工作中的时机已经十分成熟。那么接下来本文将对如何在临床医学的科研管理中引入技术经济学发表相应的看法。

一、技术经济学的简介

正如前文所说,技术经济学中所涉及到的知识涵盖面比较广,可能会同时涵盖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知识。所以,我们也可以把技术经济学看作是介于技术科学与经济科学之间的缓冲地带的学科。技术经济学作为技术科学与经济制科学之间的缓冲地带的学科,它既具有技术经济学之中的知识,又会运用到经济科学中的知识,对于技术经济学来说具有以下的特点。首先,技术经济学作为两门学科之间的缓冲类学科,对于技术科学与经济科学来说它具有很强的渗透性。也就是说技术经济学所涉及到的知识会很广泛地渗透到技术科学与经济科学的知识面之中去。而且技术经济学同时也会涉及到相应的管理科学的知识。也就是说技术经济学会同时糅杂三门学科的知识,所以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烈的渗透性。其次,因为技术经济学的创立是为了保证一个项目能够采取最优的方案实现最初的目标。那么也就是说技术经济学会具有十分强烈的预测性。而技术经济学具有强烈预测特性的原因是因为,技术经济学这门学科的主要目的是根据实际情况中技术与实际工作环境的深入探究,并且以此为基础进行分析制定出可行的方案。那么也就是说,技术经济学需要相关人员从现有的或者是已知的条件和知识为相关的判断基础,对未来的工作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及可能达到的目标等情况作出相应的预测。并且根据自己所得到的判断结果,制出一个项目相应的最优方案。所以,技术经济学这门学科会具有十分强烈的预测性。再者,技术经济学也会存在很强的系统性特性。这是因为技术经济学需要研究涉及的知识面较为广泛,需要将一个项目中涉及到的各种技术与经济的问题放置到一个大的体系当中去。然后再采取系统性的理论或者是研究方法对一个项目中涉及到的各种技术与经济问题参数进行研究。所以,这就会使得技术经济学的研究者在相关研究中对于一个大系统的管理能力出众。而且技术经济学还具有定量性。就是说,在技术经济学对于一个项目的研究管理过程当中,要对未来的目标设置相应的有量规定。并且以自己规定的目标量作为接下来的研究工作中的基础依据。正如前文所说,技术经济学会涉及到的知识面十分的广泛,所以技术经济学也具有一定的广泛性。而且因为技术经济学所涉及到的知识面比较广,技术经济学所研究出的问题结果可以用于多方面问题的对应策略。比如说技术经济学既可以解决微观经济中存在的各种细小的问题,也能够对于宏观经济的问题进行大范围的调控。并且技术经济学能够涉及到的项目种类可以包含社会中各行各业的项目。所以这就赋予了技术经济学一定的广泛性。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也正是因为技术经济学涉及到的知识面较广较杂,所以社会经济学也会存在一定的边缘性。这是因为技术经济学虽然涉及到的知识面广,但是社会经济学对于这些知识的研究都不如技术学科或者是经济学科对于相关知识的研究那么深入。也就是说技术经济学并不会单单地对某一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那么这也就会造成技术经济学的边缘性。而对于一个项目来说,将技术经济学引入到项目的管理中是因为技术经济学还具有决策性、管理性以及最优性的特点。技术经济学为了实现一个项目的最初目标,会研究选择出多种方案进行实践,也就是说技术经济学会对一个项目的工作进行决策。所以技术经济学在项目中具体的研究成果基本是服务于管理阶层的人员,会给予技术经济学一定的管理性。而要将技术经济学引入到一个项目中最被人们看重的优点则是经济项目学的最优性。这是因为经济项目学会在具体的研究工作中拿出多个策划方案,并且最终在这些方案中出一个最优的方案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

二、技术经济学的重要性

对于现代化的临床医疗的科研工作来说,最终科研的成就主要的服务对象是现代的医学技术。而且临床医学科研的主要成果最主要的运用对象也是人民群众,最终得出的科研成果也是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于人民群众的。因此临床医学的科研工作是要以确保人民群众的安全以及身心健康为最为基本的原则。而且现代医学技术本身就高度成熟,所涉及到的知识也相对复杂,现代临床医学的科研工作也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而且因为临床医学的科研工作成果是要作用于人民群众的,所以对于临床医学的科研工作的安全性要求也十分的高。再加上临床医学的科研工作还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检验原则、确定范围、设计方法、严守道德规范和相关规定等等,并且还需要构造出特殊疾病的研究实验室,临床医学的科研工作还需要排除人的精神、心理、生理活动、社会因素对疾病过程的影响等。由于上述种种原因的影响,现代临床医学的科研工作的复杂性十分之高。而且临床医学的科研成果会直接面向社会,并且最终目的是要为人民群众的医疗谋取福利。所以对于临床医学的科研工作来说,经济效益绝对不是衡量科研工作成果的标准。由于上文中提到的临床医学具有复杂性、重要性等一系列特性,所以我们需要在现代临床医学的科研管理工作中注入现代化新的管理思想以及管理方法。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将技术经济学运用到现代临床医学的科研管理工作中去,以此来提升临床医学科研管理工作效率,为我国人民群众的医疗谋取福利。所以在临床医学科研的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地利用技术经济学,在众多可行的策划方案中选取一个工作效率最为优化的方案,并以此来提高现代临床医学科研工作的工作效率。因此在现代临床医学的科研管理工作中引入技术经济学这门学科是十分必要的。

三、技术经济学的应用

在各行各业越来越重视对于技术经济学学科的运用的大背景之下,我们也要在临床医学的科研管理工作中对技术经济学加以运用。技术经济学不是对于一门现代化学科简单的应用。技术经济学在参与到一个项目的管理工作中的时候,首先会根据项目所具有的特点,系统地研究方式拿出最终的决策。在临床医学的科研管理工作中对技术经济学这门学科加以运用,既是对于现代新观念新技术的重视与发展,也是对于传统临床医学科研管理工作的各种提高,且以此来提高临床医学科研工作的工作效率。技术经济学在临床医学科研管理中的运用、发展并逐步完善需要首先解决三个问题。第一是要规范化。技术经济学在临床医学科研管理中对于规范化的要求的意思是,因为技术经济学是要运用系统性的研究方法对一个项目中的各种问题进行综合参考,最终得出最优的方案。所以在一个项目中要想对技术经济学进行运用,那么必须要对这个项目中所有的系统进行准确的定位。其次还要对科研管理工作的程序规范化。也就是说我们对现代临床医学的科研工作应该提出十分严格的规范化要求。科研人员在日常的科研工作当中,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工作,以此来保证科研工作的工作效率以及降低科研工作的出错率。而对于临床医学科研管理工作的现代化的意思是说。要在临床医学的科研管理或者是科研工作中融入各种现代化高科技技术,并且运用这些技术对于科研工作中无关的或者是微观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此来提高临床医学科研工作的工作效率。或者运用现代化网络与信息技术,建立起属于科研工作的网络信息库。这样不仅能够便于科研人员之间的信息共享,能够保证信息的实时更新,同样也能够大大提升临床医学科研工作的工作效率。采用技术经济学科对于临床医学的科研进行管理,既要考虑到对于科研工作的工作效率提升,还要考虑到在日常的科研工作中出现各种问题该采取哪些方案进行解决。所以说在现代临床医学的科研管理工作中对于技术经济学科加以运用,是能够有效提高临床医学科研工作工作效率以及对日常科研工作的规范都有着极大的好处。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现代化临床医学的科研工作中引入技术经济学,对科研工作进行相关管理是十分必要的。这种现代化的技术经济学科不仅能够使得临床医学的科研管理工作效率更高,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策划出相应的最优化的方案进行相关的科研研究工作,才能够保证有效地解决临床医学科研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1]王连喜.临床医学科研管理.[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临床医学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临床医学;近现展史;临床应用技术;临床思考

前言

在已经过去的近一个世纪里,医学飞速发展,取得了无比辉煌的成就,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日益健康长寿,同时也更期待一个逐步消灭各种疾病的美好时代的来临。与此同时作为与病患直接接触的现代临床医学已成为探索生命奥秘、防治疾病、缓解病痛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的综合体系。

1.临床医学发展史

1.1临床医学理论发展进程

要想深刻理解临床医学的现状,首先需要大致了解临床医学的近展史。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临床医学相关的巨大变革是生物医学科学和医疗技术突飞猛进的重要成果。现代临床医学发展的显著标志则形成于19世纪后期,此时建立了一批以生物医学为基础的学科,如细胞病理学、遗传基因学、实验生理学等。

1.2临床医学技术发展进程

(1)外科技术突飞猛进

而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应用--在20世纪初攻克了几种困扰外科手术的难关后,外科技术开始突飞猛进。同时带动了临床医学的飞速进步。在20世纪后期,外科因感染、失血等问题的解决取得了质的飞跃。其中标志性事件有,1944年,美国的布雷洛克和托马斯经过多年的准备和研究,对一个已经生命垂危的“蓝婴”女孩成功实施了心脏外科手术。1960年,主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心脏移植业已成型,技术日趋成熟。1954年全球第一例肾器移植手术的成功开启了器官移植的全新时代。

(2)细胞生物学等学科建立

20世纪中叶以后,细胞生物、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科的建立,使人们能够以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观察人类和疾病本身,这极大推动了临床医学的发展,为如肿瘤、遗传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1.3基因工程的建立与应用

(1)基因工程的建立

上世纪另一重要里程碑就是基因工程的确立和发展。为新药物、新疗法和新技术的诞生铺就了一条全新的道路。1985年美国科学家率先提出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基本了破译人类遗传信息。

(2)基因工程的应用

80年代基因工程就开始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英国伦敦大学的医学哲学博士阿密特等人研究发现基因治疗对B型血友病有一定效果效。

2.临床医学现状

2.1与各门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现代临床医学技术发展与医学与各门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在20世纪,人们想到医院时首先想到的是各种各样先进精密的医学器械,繁杂的检验,而不是过去的穿白大褂的医生护士和针剂药品。近几十年来临床医学开始应用的X射线、二维超声、血管动脉造影、CT扫描、磁共振(MRI)、核医学显像、内镜技术等,使诊断结果的各项标准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临床诊断变得越来越精确、标准、动态。介入治疗、放射治疗的进步,微创外科使得许多疾病的治疗取得了显著进步。

2.2药物学迅猛发展

同时,药物学的迅猛发展也成为临床治疗进步的中流砥柱。在此我们必须一提的是祖国的精萃—中药学。在2015年10月5日,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为中国人民带来了一个巨大的惊喜。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屠呦呦对青蒿素研究40余年如一日,,终于迎来了巨大的成功。屠呦呦表示,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进入21世纪,基因组学、生物学及纳米技术被广泛运用在中药研究中,辉煌指日可待。中医药有不同于世界其他医学的独特之处,而中国医药学要有更大的发展,需要搭上世界科技这艘大船,运用现代科学的一切先进手段进行研究和发展,使祖国的这块瑰宝放射出更加绚烂的光彩,造福于人类。

3.关于临床医学的深入思考

3.1清晰临床医学的最终意义

临床医学的终极意义在于治病救人,时代在进步,技术在发展,临床医学面临的问题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3.2临床医学现在面临的问题

(1)主要疾病的变化

在20世纪中后期,由于各种主观与客观因素,各种慢性病、职业病逐渐成为人类健康最大的威胁。虽然慢性病与职业病的防治目前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但人类对这类疾病已经有了较深刻的认识,明确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除了生物学因素外,还与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活动、环境污染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现在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目前已进入慢性病、生活方式病、现代文明病或各种职业病时代。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医学界晰的定位与思考。

(2)医学技术进展缓慢

医学技术进展相当缓慢,医生与学者凭借有限的药物,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竭尽全力解决病。

(3)人群对医学产生不现实的依赖性

在21世纪,这种局面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医学掌握了控制疾病的武器,而且对操纵生命的密码有了最基本的认知。现代医学在为增强人类健康交付越来越多的好处的同时,许多棘手的问题也随之而至。人们陷入了一种人类万能的不切实际幻想中:医院万能,医生万能。先进的技术、高效的药物,克隆技术,移植技术等等,使人们产生了一种没有什么疾病是无法治愈的错觉。其实,我们心里都清楚很多所谓的治疗只是延缓死亡的过程。单就治疗而言,这一过程对病患本身而言也许只是痛苦的延长,对病患家庭和社会而言则是沉重的经济负担,这种做法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质疑与批评。

3.3在质疑中前行

努力寻找高精尖技术与药物与适宜的技术与药物之间的平衡点;了解病患心理倾向与治疗疾病之间的矛盾,是现代临床医学与社会需要共同面对并联手解决的问题。

4.结论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发展必然伴随着怀疑,发展要在质疑中成长,在批评中寻找方向。上个世纪医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前路依然渺茫,医学何去何从始终是盘桓在我们心头的难题。本文希望通过指出医学的困境,拨开迷雾,共同探讨医学发展的必经之路,使我们能够更清晰地阐述临床医学的目的所在,不忘初心。

参考文献:

[1]陈抗生.香港中医药的现状与展望[J].世界中医药,2007(03).

[2]白一,龚云辉,刘希婧,周容.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医学教育的现状[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4(02).

临床医学技术范文第4篇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考试作为一种实践性的考试模式,是检验研究生是否达到培养标准的最后一环。因此,考试模式必须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体现临床各学科和专业的培养特色和优势。完善、合理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考试制度是保证和促进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3]。

2建立健全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考试组织机构

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是保证考核质量的关键。我院建立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考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具体领导和组织研究生毕业考试工作。成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考核专家组,具体负责临床毕业考核。成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考试督导组,负责检查、监督考试的流程,保证各工作环节做到有章可循,确保考试过程的严密性,考核的公平性。健全的组织机构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考试质量提供了组织保证。

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考试的内容和方法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毕业考试是衡量研究生临床诊疗水平和临床技能操作的重要方法,也是衡量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4],为了客观反映我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培养情况,我们组织专家制订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考试方案》,具体明确了考核应达到的标准、考核具体内容和程序、考核评分标准等。同时,我院充分利用临床技能训练中心优势,引入标准化病人考试,采用客观结构化考试方法,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思维能力及临床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考核。具体考核办法如下。

3.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考试内容

毕业考试内容包括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临床思维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和医学专业外语的考核。各项考核指标注重客观反映学生对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掌握水平、临床基本技能掌握熟练程度、临床疾病思维分析能力的深度和广度。

3.2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考试方法

为了确保考试结构的合理性、考试形式的全面性、考试方法的先进性,我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考试采取笔试和客观结构化考试(OSCE)相结合的方式。

3.2.1笔试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强调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即临床医疗能力全面性、实践性的培养,因此要求研究生在二级学科内轮转。考核以各专业应掌握的内容和要求命题,同时进行相应的医学专业外语的考核。

3.2.2客观结构化考试(OSCE)

我们在建立客观、有效、公平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考试模式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为达到考核效果的科学化、标准化,我们采取了客观结构化考试方式,应用标准化病人(SP)检验实际临床能力。我院拥有国内一流的多功能临床技能模拟训练中心。目前,中心可开展的实验项目包括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眼科学、急诊急救医学、影像医学、实验诊断学及各种穿刺技术、无菌术、外科基本操作技术等。此外,还购置了国际先进的高级模拟人、电脑分娩演示模型,并配备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等教学模型,有效地满足了学院内医学生临床技能教学和训练要求。模拟训练中心为高质量地完成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考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考试中,利用临床技能训练中心的考核项目包括两部分:临床思维能力考站和临床实践能力考站。

在临床技能训练中心设立了临床多站考试中心,临床思维能力考站即在临床多站考试中心举行。根据不同专业设置考场,利用标准化病人模拟临床疾病考核研究生,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考核问诊、查体、疾病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方案的理论根据,辅助检查结果的分析与判读,病情变化处理原则及预后判断。考核小组就该病广泛进行提问,由学生回答。着重考核研究生对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临床病例的处理能力以及对相关学科发展动向的了解程度。考试由专家和标准化病人共同进行评分,判断该名研究生是否达到卫生部颁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的第一阶段培训结束时所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临床实践能力考站即利用训练中心内的各种模拟教具,进行心肺听诊、腹部触诊、各种穿刺、心肺复苏等考核,考查学生临床技能操作的水平。在考核过程中,以学生分组抽签的方式进行,每名考生考核心肺听诊、穿刺等2~3种技术操作。在考场操作时,以穿刺为例,不仅要叙述穿刺的过程,还要回答专家提出的围绕该操作的相关问题,由专家给予评分。经汇总专家评分后,得出总成绩。我院通过利用临床技能模拟训练中心,进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综合能力考核,推进了考试方法改革,探索了规范化管理下的研究生考试新模式,强化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的培养,有效地把利于临床实践的原则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临床医学技术范文第5篇

1.1临床医学精英教育的特点

1.1.1社会性的教育本质现代临床医学研究具有明显的自然科学属性,但人有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人的健康、疾病与其他动物的健康、疾病之间的差别在于人的健康的社会性,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因素,与人体健康都有密切的联系,甚至经典传染病的传播、流行和防治均具有明显的社会特征¨J。因此,临床医师除了必须具有良好的自然科学素质外,还应该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那么临床医学教育明显具有社会性。

1.1.2精英性的教育规模临床医学教育在量和质上都体现出其精英性特征。在数量上,社会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和医药卫生教育资源的数量决定了临床医学的教育规模;在质量上,临床医学关系到人的生命和健康,这需要高水平、高质量的临床医学教育过程,能够培养出为人和人的生命健康负责任的高水平卫生人才,从而给医学教育资源规划运用、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升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1.1.3实践性的教育过程临床医学作为一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并且贯穿于临床医学教育的全过程:临床医学教育的对象是人体,最终目标是生命健康,从而要求有精细程度极高的实践;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实际操作的训练。因此,临床医学教育的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时间长,占整个教学的比重大,必须有临床见、实习这个环节;理论授课可以传承许多临床经验但需在临床实践中获得和验证大量的医学知识和技能。

1.1.4高值性的教育成本临床医学教育的实践性使得临床医学教育需要投入大量的实验实践设备、实验用的标本以及实验用的试剂和药品,同时由于实践环节的教学过程趋于个性化教育,需要投入的师资力量和器材资源都要很大。因此,临床医学教育是一种高成本、高投入的教育。

1.1.5高期望性的教育结果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将来是要进人医学实践领域为人类的健康服务的。因此,临床医学教育结果具有高期望性的特征。临床医学学生期望自己在学校学到专业、先进的医学知识以便将来为人们服务,社会上的人也期望医学专业学生学有所成,为社会卫生事业服务。

1.1.6终身性的教育模式经济、社会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服务对象以及任务的特殊性等因素决定了临床医学在时间和内容上的终身性,临床医学的终身教育在时间上要伴随临床医师的整个工作生涯,在内容上要跨越临床实践和理论教育两个领域。

1.1.7国际性的教育标准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疾病的产生、发展和防治等的机理具有同一性,因此,临床医学除应具有自己国家和民族的特色外,也要在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的大背景下,促进医学教育标准的国际化,以提高医学教育水平,为本国医学人才是否能够跨出国门以及其发展是否可能得到国际的认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1.8综合性和复杂性的学科专业健康问题是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心理、精神因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导致同一种疾病有各种不同的表现;疾病的诊断、治疗、康复措施也需要多学科的参与,这些都使得临床医学在学科水平上的综合性,如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生物理论与工程技术的结合等。而临床医学教育的复杂性表现在研究对象、学科分类和学习内容的复杂性:人体的形态和机能是复杂的,影响人的健康和引起疾病的因素更加复杂,这就导致临床医学教育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由于现代医学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使其内容扩展到了医学之外的其他科学领域,导致医学的分科越来越细,交叉边缘学科也越来越多,导致学科分类复杂化;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生物医学的迅速发展,医学的基础及临床各个学科都取得了飞速进展,致使临床医学教育学习内容多且复杂J。综上所述,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特殊性是不容忽视的,只有正确把握、理解和遵循这些特点,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深人的思考,才能切实提高临床医学教育教学的水平。

1.2临床医学精英教育模式的要素

在临床医学教育中,现代精英教育所包含的最主要要素就是高等医学院校对其量和质相关方面的要求,即对招生和培养两方面的要求。只有各高等医学院校注重在这两方面上的把握和提高,临床医学教育才能更加切合现代社会的需求,才能朝着良性轨道发展下去。在临床医学教育的精英教育模式中,招生是其首要的要素,招生过程决定着各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生源,而生源的好坏又决定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发展以及未来医师的素质和水平。培养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的基本途径。国家教育方针和学校教育目标的贯彻落实、各种教育任务的完成主要是通过这一基本途径来实现的。在临床医学教育的精英教育模式中,培养也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在培养过程中教学条件优,师资力量强,教学方法先进等都是临床医学精英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

2我国临床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中处于迷茫状态,尚未找到教育模式的准确位置。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存在一些问题。

2.1生源素质偏低临床医学专业的教育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也像其他高等教育专业教育一样,过分关注招生规模的扩大,一味追求数量上达到大众化教育的标准而忽视了对入学生源质量的把关。由于录取分数线降低、入学标准不够严格等原因,致使新生的整体质量降低,部分新生的基础学科薄弱,在英语、生物等学科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还有一部分新生的人文素质较差,这样就导致人学后一部分学生很难适应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学习,为将来无法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师留下后患。

2.2培养目标不明确

多数高等医学院校将“培养高层次的医学专门人才”作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既简单又笼统,培养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重专科、轻全科,重疾病治疗、轻预防保健,与《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的要求相差甚远。

2.3教育资金投入不足

绝大多数医学院校的教育资金投入依然不足,教学基础资源的改善依然不够;对有限资源的使用率不高,甚至出现设备买来根本就没有用过,仅仅只是用来应付评估或El常的例行检查的现象;招生规模在扩大,师资队伍却没有相应补充,势必影响教学的质量。

2.4教学模式没有推陈出新

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教学上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模式:以学科为基础设置课程,出现了必修课多、选修课少,理论课多、实验课少,专业课多、人文素养课少等现象;以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主,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而临床医学的实践性是很强的,这种教学模式显然对临床医学生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2.5就业情况不容乐观

大规模的扩招导致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一方面,l临床医学专业毕业人数逐年增加,从2000年的35766人增长到2006年的145866人,由于多数毕业生毕业后不愿到基层医院或社区医院工作,导致城市大型综合性医院和专科性医院人员基本饱和,卫生人力资源的分布极不合理,从而出现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另一方面,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速度跟不上扩招的速度,从而导致卫生人力资源素质的下降,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通过率甚低,2000年我国的医师数为1603266人,而2006年也才1610781人,增长幅度甚微j。

3我国临床医学精英教育模式的构建

3.1招生方面

3.1.1扩大招生自主权

扩大招生自主权,有利于各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招收基础好、素质高、热爱医学事业的学生。在招生过程中,政府主要职责是宏观调控,要赋予医学院校更多的自主招生权力,使医学院校可以招收更多既优又适合读医的学生,从而为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3.1.2合理控制招生规模

通过规模的控制保证精英化的实现是临床医学教育的一个基本特点。我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民群众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这就成为大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办学规模急剧扩大的理由。实际上,从国际每千人口医师数的比较上看,我国总体平均数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其中城市相当于英国、加拿大、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只是农村每千人口医师数不足1人,甚至略低于巴林、牙买加、毛里求斯和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的水平,而且农村的大多数医师的学历相当低,超过一半是大专和中专学历。对此,高等院校应该根据国情结合校情采取逐年递减的办法,将招生人数先稳在一定范围之内,待各项条件都能够跟上扩招的需求时,再适当扩大招生;另外,可通过发展医学其他辅助专业,使高等医学教育的扩招比例适当集中在如药学、医技、护理等学科上。

3.1.3建立多元化的入学标准建议实行多元化的入学标准,一方面可逐步试行文理科生兼收的政策,以扩大招生范围,使更多有兴趣、有能力学习医学的学生进入医学院校学习,除了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外,还可通过严格的医学院校综合考试,从其他综合性大学的1—2年级学生中选拔适合学医的学生转专业进入医学院学习,社会上有兴趣、有实践经验者只要能通过严格的医学院校综合考试也是有资格成为医学院校的学生的;另一方面,应设置更加全面的入学条件,入学考试时的笔试,除了传统高考外,再设置医学院校入学基础考试以及针对社会考生的更严格的医学知识入学考试进行双重选拔,笔试合格者进入面试,最后综合笔试、面试以及通过对考生高中时期的平均分、入学前的奖惩表现等对考生进行综合评价以择优录取,从而达到好中选优的目的。

3.1.4建立明确、具体的培养目标

各高等医学院校在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上,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规定的培养目标,同时要转变思想观念根据各校校情来定位培养目标,使之定位准确,个性突出,特色明显;既要突出学科优势,又要凸显办学特色,避免不切实际地盲目从众和好高骛远。

3.2培养方面

3.2.1合理、规范运用教学基础资源既要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以改善高等医学教育的基础设施条件,又要提高教学基础资源的利用率以促进教育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其中,教育经费要投入到对现代教学科研实验仪器设备、图书资料添置、网络信息资源配置以及教材、教具的不断更新上;为促进教学基础资源的利用,可以利用互联网扩大信息交流、促进师生沟通,通过网上查阅资料,使师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得更加快速和直接,也为总结和分析医学发展的动态提供了更多、更全面的资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