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劳动精神教育

劳动精神教育范文精选

劳动精神教育

劳动精神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企业家精神教育;工商管理;创新模式;体系建设

1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信息经济的新经济形态的出现,社会经济领域正在发生一系列深刻的变革。为了适应这种变化趋势,迎接新经济时代带来的挑战,美国兴起了企业家精神教育,这是理论界和实践界共同努力尝试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产物,实践证明,这也是一种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高等教育大众化既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中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国民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国内工商管理类本科生规模(指毕业生规模、在校生规模和招生规模)在近些年一直处于迅速增长的态势,工商管理类本科毕业生总体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已经开始出现下滑的趋势,对毕业生及其家长、高等学校和政府都产生了较大的压力,是影响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的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企业家精神教育的教学目标、方法和模式给传统的工商管理教育的创新和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研究企业家精神教育的教学目标、方法和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工商管理创新教育模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有利于提高国内工商管理教育质量,为人才培养、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贡献一份力量。

2美国企业家精神教育评介

美国的企业家精神教育(或称创业教育)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萌芽阶段,1947-1970年;起步阶段,1970-1990年;发展阶段,1990-2000年;成熟阶段,2000年至今。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的社会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中小企业创造了美国经济的大部分财富,在这种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中,硅谷的发展和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创业者掀起的“创业革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美国一些著名高校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纷纷设置企业家精神教育课程,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变革。美国考夫曼企业家精神研究中心将企业家精神教育定义为向个体教授理念和技能以使其能识别被他人所忽略的机会、勇于做他人所犹豫的事情,包括机会感知、风险性的资源整合、开创新企业和新创企业管理等内容。企业家精神教育突出管理教育的创新与整合特征,强调以企业家精神为核心的整合课程设置模式,强调环境互动和应对不确定性环境的能力,强调理论与实践互动的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以期望学员从基于现实模拟的教学方法中逐步锻炼其企业家能力。

企业家精神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为核心,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基础,是培养和提高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企业家精神教育也是在世界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劳动者面临就业、再就业巨大压力的背景下,提倡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教育模式。企业家精神教育具有终身教育的特征,在于通过这种教育过程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等综合素质,为准备将来进行创业打下一定的基础。

3国内工商管理教育的现状与困境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工商管理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导向和人才培养质量观上存在误区。大部分重点高校的工商管理本科教育以学科和科研为导向,而且一部分高素质本科毕业生继续直接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和博士学位研究生;而很多一般性地方高校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令人担忧,相当一部分本科毕业生存在较大的素质缺陷,无法较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这样一来,在中国社会经济转型背景下,国内高校工商管理本科教育一方面不能提供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急需的高素质人才,即高素质人才有效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很多工商管理类本科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甚至无法就业,即一般性人才供给相对过剩。此外,还有一部分工商管理类本科毕业生有创业的打算,但缺乏创业能力和创业基本素养,不得不放弃或以失败告终。

国内现行的工商管理教育体制主要还是基于职能构建,难以突出各学科知识的融合,难以培养富于创新的新型人力资本,甚至是对个体创新精神的扼杀。国内现行的工商管理教育最突出的一个缺陷是实践教育的缺失,学生普遍只是对书本知识“死记硬背”,而不能真正领悟其中的真谛,无法将理论与实践有效互动,这样影响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价值的认识,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国内高等教育界甚至出现了关于是否应该取消普通全日制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争论,这说明国内现行工商管理教育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然而取消普通全日制工商管理本科教育在现实上是不可行的,国内工商管理教育要走出困境,必由之路是进行改革和创新。

4嵌入企业家精神教育,构建工商管理创新教育模式

企业家精神教育体系在通过系统性的课程体系、新型教学方法培养富于创新的人力资本的同时,能大力促进现行工商管理教育体制的创新性变革,使中国管理教育的整体水平大幅提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①企业家精神教育跨学科整合资源的课程设置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科间交流和资源共享,从而推动管理教育的整体发展;②企业家精神教育所强调的紧密型产学研互动能带动现行管理教育向实践靠拢,并有利于从中发掘理论研究的实践立足点;③企业家精神的本质是创新精神,推行企业家精神教育的过程必然是将创新因素渗透进现行管理教育体制运行的过程中,改进现行工商管理教育体制的课程设置模式和教学方法。

因此,可以尝试将企业家精神教育的精髓嵌入现行的工商管理教育体系中,构建工商管理创新教育模式。下面从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探讨工商管理创新教育模式的构建策略。

4.1把握企业家精神教育目标,创新教育理念

企业家精神教育既要在机会识别、整合资源、创建企业方面给学员以理念和决策逻辑方面的指导,同时要在新创建企业管理方面提供学员必要的技能知识,如商业计划书的撰写、资本运作、营销和现金流分析等。企业家精神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增加学生对新创事业创始与管理过程的认知与了解。企业家精神教育的核心目标在于企业家精神(创业精神)的培养,创业精神的培养包括创业意识培养和创业心理品质培养两个方面。

工商管理教育只有在真正把握企业家精神教育目标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真正有利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教育理念,才能形成正确的人才培养质量观与人才培养目标导向,才能保证人才培养根本目标的实现。在工商管理教育的各个方面,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策略、实践教育、教学过程管理与教学业绩考核以及教学主体的选择应该以企业家精神教育目标指引的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南,进行全面的适应性改革和系统性创新,突出对学生的企业家精神的培养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4.2参照企业家精神教育课程模式,优化课程体系

企业家精神教育的核心在于培育学员在识别和把握机会、承担风险、迅速整合资源等方面的隐性知识,并且外化为培训学员与新创企业管理、公司型创业相关的一系列技能,这决定了企业家精神教育在课程设置模式、课程侧重点及课程体系三个方面的特征。从课程设置模式看,企业家精神教育更加突出管理教育的创新性与整合性特征,强调以企业家精神为核心的整合课程设置模式,强调环境互动和应对不确定性环境的能力。图1是企业家精神教育的圆形课程模式。

根据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特点,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和课外活动过程中全面融合创业教育元素,嵌入企业家精神教育的精髓,努力开发有效的载体,使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引导大学生挖掘心理潜能,形成良好的自我心理特质,以适应开放、竞争的国际大市场的需要:敢想、敢做、敢闯、敢冒险,不墨守成规,大胆展示自我、凸现自我、发展自我,胜不骄、败不馁。

工商管理教育课程设置要围绕大学生企业家精神培养、创业能力培养来进行,企业家精神教育课程不是孤立的课程,而要同现存工商管理类本科教育设置的相关专业课程发生联系,从而优化工商管理类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做到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企业家精神教育的一体化和相互促进。超级秘书网

4.3引入企业家精神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企业家精神教育的目标决定了蕴涵在其教学方法中的资源整合性与创新性,其教学形式以灵活多样的现实模拟为主要形式。与一般管理教育相比,企业家精神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互动的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其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如下:组织学员团队设计并推荐商业计划书,进行商业模拟练习;邀请成功创业者向学员讲授现实创业的经验,以加深学员对创业过程的感性认识;组织学员进行个案分析,以提高学员的理论水平;鼓励学员演讲,以锻炼学员的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并逐步培养说服他人的谈判技巧;组织学员完成现实中的企业课题,使学员了解企业的运作与经营;定期举行课程研讨会和文献探讨活动,以促进学员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等。

企业家精神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较强的对知识的重组、创新、整合与运用的能力,因此,根据工商管理的学科专业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环节,比如引导课后自学、课堂开放式启发式讨论、布置大型案例性作业、课堂教学与课外“创业计划竞赛”活动相结合等,使学生学习的知识活化,让学生在自主性学习过程中感受有关知识的价值并对其产生兴趣;以“讲一、教二、考三”的做法打破传统教学“讲三、教二、考一”的做法,真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能够终身学习。同时,应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参与,不定期邀请一些创业成功人士、投资专家、管理专家到学校演讲,介绍各种类型创业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更重要的是,教师,作为教学方法创新的执行者,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因此,需要一支既有创业理论知识,又有创业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不仅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跨学科综合知识和创业实践技能。因此,应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开展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让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能够“走出去”,有组织地加强专业教师与一些企业的联系。

5结语

中国目前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国家的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这些都给高等教育的改革既提供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对于高等教育中的工商管理教育领域,必然要融合时代的变化,实施创新型教育模式,这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借鉴美国企业家精神教育的模式,并结合中国国情,是工商管理教育发展与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需要引起多方面的关注和参与,也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张玉利,杨俊.国外企业家精神教育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劳动精神教育范文第2篇

一、构建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的工作网络

为使我校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工作有的放矢,落到实处,学校建立了”一个中心三条主线“的教育网络。”一个中心“即以党总支为核心,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书记亲自抓。”三条主线“即:一是由党总支、校办、政教处、班主任等组成的主线;二是由教务处、教研组、科任教师等组成的主线;三是由在校外确定的烈士陵园、县福利院、”县人防办“、博物馆、科技展览馆、”民兵训练基地“等组成的主线。在机制上形成了一个以党总支为核心,以政教处为龙头,由共青团、学生会、年级办、德育导师共同组成的教育网络,形成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工作齐抓共管的可喜局面。

二、加强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的有机渗透

为了全面落实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内容,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感,弘扬民族精神,学校加强了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内容在各学科教育教学中的渗透和参与,并贯穿到学校所开展的各项活动之中,学校为此制定了详尽的各学科和各项活动中所渗透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并将爱国主义教育与集体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养成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把爱国主义的崇高思想和情感与爱学习、爱集体、爱他人、爱公物、爱劳动等具体日常行为结合起来,不断充实、丰富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内容,使之具体化、经常化。

三、营造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的浓厚氛围

为充分发挥校园环境育人的作用,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突出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的鲜明主题,营造出了浓重的教育氛围。

1、在校园的醒目位置设置爱国主义警示标牌,如在生活区设立文化橱窗,定期更换报刊内容,同时配合重大节日,主办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文化专刊。

2、在生活区和运动区设置大幅标语牌,书写有关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

3、文化长廊处雕梁画栋,雕刻古*县历史风俗图画,近来又增添了有关”五心“教育内容,使学生从中受到教益,激发他们的自豪感、上进心。

4、教学楼和科技实验楼走廊悬挂伟人、名人画像和格言警句,用以激烈学生从小树立爱我中华、报效祖国、发奋学习的远大理想。

5、教室内前后黑板上方书写班训、张贴国旗,四面墙壁张贴或悬挂自己制作或购买的条幅、名人名言。

6、教学楼前有一尊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革命家杨献珍的头像,金光闪耀,熠熠光辉。

7、装饰一新的国旗坛、国旗杆和迎风飘扬的鲜艳的五星红旗,成为我校一道动态的爱国主义教育的靓丽风景线。

8、学校设有革命传统教育陈列室,杨献珍革命事迹纪念室,也被确认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这样的布设,让学生一走进校园,就强烈地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以及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气氛,使他们在这样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得到教益,使学生们能够胸怀祖国,放眼未来,勤奋刻苦,脚踏实地,努力培养自己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活动

思想教育容易流于形式,或者成为枯燥、抽象的说教,从而收效甚微。因此,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视各年级学生思想基础的特点,制定了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常规,因年级和学期不同而不同,包括日常规、周常规、月常规、学期常规,做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安排。

1、每天晚自习前利用30分钟时间进行德育活动,其中周二是爱国主义教育专题,周四为爱国歌曲学唱时间。

2、每月办两期黑板报,每期必须要有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

3、周一早晨集体升旗和国旗下讲话,成为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头戏。同时每日固定时间升降国旗,全体师生肃立,面向国旗行注目礼。

4、每学年新生入学都要进行军训和参观我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5、大力推行德育导师制度。为形成德育工作的合力,强化教育效果,学校推行了德育导师制度,即把各教学班的学生进行分组,由学科教师任小组的德育导师,定期召集学生开展活动,进行思想教育。

6、制定德育系列化方案,把包括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内容的德育工作具体化、系列化到各年级、各学期,并根据年级和学期的不同而有所侧重。

除上面我校举行的常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外,我们还组织学生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

1、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向革命烈士敬献花圈,请烈士陵园工作人员讲解*县革命史,并要同学们畅所欲言,谈感受、说认识、抒理想、言抱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报国志。每年春秋两季开学之初,学校也都要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举行14岁少年宣誓仪式,从此告别幼稚的童年,走向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少年时代,通过宣讲少年应树立的理想和抱负、应担承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建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使自己成为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格公民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2、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和县科技馆参观,接受民族知识和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优秀品格,自觉弘扬民族精神。

3、到文化广场、县公路客运站打扫卫生、做服务宣传等。

4、利用重大节日,开展庆祝活动,如庆”五四“、庆”十一“、庆元旦。同时我校把教育按月份进行安排:二月法制教育月、三月文化礼貌月、四月见义勇为宣传月、五月党团知识月、六月理想教育月、七八月社会实践月、九月入学教育月、十月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月、十一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月、十二月集体主义教育月。

劳动精神教育范文第3篇

一、指导思想

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以民族精神代代传为主要内容。切实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培养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提高他综合素质,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坚持育人为本,增强少先队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重在实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不时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实施原则

重在实践的原则;1以学生为主体。2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原则。

三、主要内容

建议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人心凝聚的思想和精神,维护国家利益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建议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建议一切用老实劳动发明美好生活的引导学生树立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思想和精神。

以提高国家和人民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幸福的观念。了解五千年来孕育的优秀激进美德,协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优良传统。了解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著名历史人物,特别是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英勇斗争,暴、英勇抗争的历史。取得胜利的历史。组织学生学习教育部修改后的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四、主要措施

提高认识加强理论学习。

(一)协助学生增强国家观念。

组织学生学习新《守则》和《规范》让学生学习理解。道德观念,法制观念,懂得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提高分辨是非,区分善恶的能力和行为评价能力。

(二)宣传民族精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告诉全体学生历史的创伤,利用每周一的国旗下讲话。进行“事变”回顾。激励学生莫忘国耻,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发奋学习,强我中华,为国争光。以及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著名历史人物、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校园广播、学校橱窗、班级板报都要围绕中华民族的优秀激进美德进行宣传教育。

(三)渗透民族精神紧紧依靠课堂教学。

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全面融合。空虚和加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内容,课堂教学是学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渠道。有机渗透民族精神教育,使民族精神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四)积极开展主题教育系列活动。

劳动精神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力军。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必须把民族精神教育和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起来,引导他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及功能

(一)民族精神的内涵。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生活和实践中形成的、为社会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的总和[1]。民族精神的具体内容主要包含四个方面:(1)旺盛的民族活力;(2)积极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信念;(3)健康的民族意识;(4)体现个性的民族性格[2]。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同志曾指出:“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以爱国者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3]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人们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形成、发展、巩固起来的一种对自己的祖国极其忠诚和热爱的深厚情感。它渗透在中华民族精神的一切领域。

(二)时代精神的内涵。时代精神是一定时代的精神主流和基本价值取向,它是一个社会在最新的创造性实践中激发出来的反映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潮流,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是一个社会最新的精神气质、精神风貌和社会时尚的综合体现[4]p187。进入新时期,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我们不断培育、积累和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5]p260。改革创新是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基础,任何一个时代的时代精神中都渗透着改革创新。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多方面内容,其中理论创新是前提、是关键。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4]p189。

(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相生相融。民族精神是一定社会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源泉,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体现和延续,两者相辅相成、相生相融,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发展,就必须把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统一起来。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包括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民族优良传统;包括了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优良传统;包括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优良传统;包括了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创业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青藏铁路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5]p261。

(四)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功能。有学者概括民族精神的五大功能,即支撑功能、凝聚功能、导向功能、教育功能和激励功能[6]。另有学者概况了时代精神的五大功能,即教育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动力功能、约束功能[7]。综合起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所共有的、最突出的功能是凝聚功能、支撑功能、导向功能和教育激励功能。

1.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凝聚功能。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着一个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社会心理、价值取向、生存方式。一个国家只有经济发展是不够的,必须伴之一种具有凝聚力的文化认同力量,这种凝聚人民、激发人民创造力的文化力量,就是我们所说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它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4]

2.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支撑功能。同志曾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同志也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8]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文明绵延不绝,虽然曾遭遇种种劫难,但能衰而复兴,根本原因就在于民族精神发挥的重要支撑和维系作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核心理念和灵魂支撑,它能够强化该民族在文化价值信仰、心理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共同性,由此产生出一种对于本民族的内在感召和纽带连接,促使社会成员产生向心力和民族认同。

3.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导向功能。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被社会成员所认同,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渗透到人们的心理和观念之中,指引着人们的行动。民族认同首先是一个民族所有成员对自己民族的自觉认可和自觉归属。人们要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总要有崇高的精神为导向[9]。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民族来说,爱国主义等民族精神一旦衰竭,就会导致国家精神的崩溃;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一旦消弭,国家就不可能持久地发展繁荣下去[4]p193。

4.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教育激励功能。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教育激励功能,是指作为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生活准则和价值取向。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一代又一代人起着教化、统摄作用,已成为我国文化价值体系的模式,发挥着“生活和精神教科书”的作用,感染和教育广大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力量,它可以激励人们为崇高而远大的目标和理想而努力奋斗[9]。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1.外部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首先,市场经济及社会多元化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巨大的挑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价值导向作用被减弱。经济上的独立自主,使得大学生发展个性、追求个人利益的愿望日益强烈,如果对此缺乏必要的指导和调节,就可能导致整体和全局观念淡化,甚至导致极端个人主义、个人利益至上。其次,在多样化社会,容易导致偏重物质追求而忽视精神追求,注重个体目标追求而忽视社会目标追求。这势必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带来冲击。再次,现代科技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网络信息不确定性与多元性导致部分大学生在行为选择上无所适从,自主判断与选择的难度增加。另外,网络的虚拟性弱化了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10]。2.内部主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从领导主体看,党和国家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当重视。在实际工作中,绝大多数高校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但同时也有部分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认识不到位的问题。伴随着高校扩招和大学生就业压力日趋加大,部分高校存在着重知识教育、轻思想政治教育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从教育主体看,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随着知识的快速更新,教师掌握的知识就显得有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知识权威优势的失去,给其带来很大压力。从大学生主体看,参与意识淡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大学生自身的积极参与,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然而,当前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一些大学生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是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更谈不上自觉地把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到专业学习中去。这就使得目前一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停留在表面,没有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1.教育机制和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一,在高校评价机制中,注重学业成绩,忽视道德、行为规范,存在功利性。第二,高校在教学活动中,重视专业课教学,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等基础课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第三,在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方面,管理者对出现的问题习惯于用行政手段处理,重“围堵”而轻“疏导”,在心理上拉开了与大学生的距离。第四,高校辅导员队伍年轻化,对年轻辅导员的教育和培训不到位,给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不利影响。第五,高校的校园文化缺乏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缺乏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的针对性和深刻性。2.大学生主体方面存在的思想问题。改革开放在推动我国经济大发展的同时,也使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在这一点上,青年大学生表现得尤为突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带来的多元文化,一方面满足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也使他们暴露出浮躁、急功近利以及自我中心主义等不良倾向[11]。大学生主体方面存在的思想问题,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功利化取向;(2)淡化政治;(3)崇尚多元;(4)信仰缺失。有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有的社会责任感不强,团结协作意识较差;有的艰苦奋斗精神不足,心理素质脆弱;有的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影响较深。“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12]p634

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引导和激励当代青年牢记使命、奋发有为的先进文化[11]。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动力。当代大学生总体上能注意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其爱国主义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团体协作精神呈现增强的态势。但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存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扭曲,其思想政治素质不符合国家和时代的要求。大学生素质能否全面提高,关系到国家及民族能否实现国富民强的目标。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通过其教育激励功能及导向功能,对大学生意识观念和精神追求起着积极的导向与引领作用,成为推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动力[13]。

2.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塑造大学生精神风貌的准则。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标,是把大学生教育成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是合格的,但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存在着功利主义、精神空虚、理想信念缺乏、学习得过且过消极应付等现象。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还具有约束功能,它能借助于社会良好气氛的熏陶、群体行为的诱导和集体精神的感染,使人们的行为遵循规矩[7]。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所形成的这种文化氛围,具有无形的习惯性的约束力和促进力,所以它是塑造大学生精神风貌的准则。

3.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进方向。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发生了变化。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对“全面发展”作出了十分精辟的概括,“德、智、体、美”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以真实的优秀人物事例为榜样,有利于推动大学生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所以它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进方向[13]。

4.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激励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创新能力、自立自强精神的力量源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我国经济带来了大发展、大繁荣,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这种状况显然在民族心理上造成了巨大压力,这种压力的长期存在很容易导致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减弱[14]。因此,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立自强精神至关重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方式和各种教育内容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是激励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创新能力、自立自强的精神的最根本的力量源泉。

(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15]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振奋全民族的精气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国人民开始富裕起来,走上了民富国强的发展道路。中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第一大贸易国、第二大经济体。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数千年延续不断的文明古国,中国的文化又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然而,随着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经济发展是不够的,必须伴之以一种具有凝聚力的文化认同力量[4]p2。况且,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仍然有很大差距。对于心理素质不成熟、可塑性强的当代大学生来说,中国能否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强国,有可能产生自信心不足。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理想。

2.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改革开放所产生的多元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加上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对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倡导不力,致使社会上有些人在西方价值观的冲击下无所适从,陷入迷茫,甚至出现“全盘西化”的浊音。这种思潮不利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同时也侵蚀和影响了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由于他们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尚不成熟,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激荡,往往容易产生思想上的困惑和迷惘。加强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远大志向。

3.培养大学生自立、自强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中华民族是一个艰苦奋斗的民族,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就是一部劳动人民的艰苦奋斗史。从当前一些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来看,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艰苦奋斗和劳动创业精神。他们中很大一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处于安逸的环境中,遇到挫折就灰心丧气,缺乏自立、自强的精神。长此下去,他们将很难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所以,必须在当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以培养大学生自立、自强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使他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4.激发大学生的各种潜能,提高大学生的竞争力、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高校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高级专门人才,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标志就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当代大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一方面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另一方面在多元文化和不利因素的影响下,他们时常又会出现困惑,不知所措。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引领大学生从崇高的精神、先进的文化中吸取营养,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并激发大学生的各种潜能,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竞争力、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积极引导大学生从传统的“理论型”“知识型”人才向“创造型”和“复合应用型”人才的转变,真正适应并完成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16]。

四、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的有效途径

采取什么样的宣传方式方法,就会有什么样的相应宣传效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要根据大学生群体的特性采取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和途径。

1.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学校教育担负着重要职责。普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对于大学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内容方面,应注意把握与以下三个方面内容的融合:一是开展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教育,二是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三是开展国情教育。在当代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所以要引导大学生系统全面地了解我国的现状,了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步骤,从而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努力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高校校园文化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要根据学校的实际和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学术、艺术、文化、体育、娱乐等校园文化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可以开展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活动,增强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可以通过学报、宣传栏等载体,反映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可以引导、促进大学生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进行理论研究。从而产生润物无声、知行合一的育人效果。

3.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要发挥大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使大学生以学校主人翁的精神在教育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特别要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注重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社会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是拓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的重要领域。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三下乡”、志愿服务、社会调研、专业实习、参观学习和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从而了解国情、认识社会、增长才干,培养他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精神。总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是一项关系民族兴旺、国家富强的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有相适应的高校教育机制、管理体制、教育者和大学生主体的协调配合,才能形成教育合力,使当代大学生真正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荆惠民.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6.

[2]龚学增主编.民族精神教育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2-11-18.

[4]韩震主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09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肖君和.试论中华民族精神的功能作用[A].见:中华民族与民族凝聚力[C].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

[7]孟凡强.时代精神产生的依据基本内涵及功能作用[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11).

[8].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J].求是,2003(1).

[9]段美,欢佩君.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价值选择作用[J].前沿,2010(11).

[10]王晓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11]陈再生.高校加强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教育的思考[J].思想工作探索,2008(4).

[12].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A].见: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篇(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13]都月.时代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D].兰州商学院,2012.

[14]丁雪辉,黎万和.论民族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15]中共中央宣传部编.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

劳动精神教育范文第5篇

9月—10月初,我地区以贯彻中国共产党中央8号文件为重点,以讨论燕山工委燕山办事处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为切入点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教育思想大讨论.

讨论形式:

1,9月初,燕山教委统一组织各中,小学校级领导进行讨论.

2,9月中旬—10月初,各校分头组织全体教职员工参加的讨论.

讨论意见: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燕山教委对讨论意见进行归纳,总结:

优势环节:

1,能够充分认识加强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优良的工作契机已初步形成,全地区各界已经纷纷行动起来,一个关心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舆论氛围正逐步形成;

3,德育资源比较丰富.有着我国现代知名企业燕山石化,其创业史,发展史和现代的企业文化以及燕山地区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都为燕山儿女的北京成长提供了营养和资源.

薄弱环节:

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整合.部分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观念和方法上存在误区,学生的家庭教育需要进一步规范.

学校心理北京教育专业人员缺乏,机构不健全,管理有待加强.

落实对策:"三加强,五确保"

1,加强培训,确保教师队伍和家长观念的更新,确保心理北京教育的开展;

2,加强教育管理和科研,确保燕山地区未成年养成教育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未成年人的社会氛围;

3,加强投入,确保德育网络的建设,确保教育机制的落实.

二,一年来贯彻落实中央若干意见和市委,市政府实施意见已经采取的措施,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效果.

出台了燕山工委燕山办事处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并对每一项工作进行了任务分解,责任到人,落实到位,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我地区工委办事处领导高度重视,召开了全地区各委办局的联席会议,明确了职责,并定于2005年召开燕山地区德育大会.

燕山教委中教科贯彻落实中央若干意见和市委,市政府实施意见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效果.

以新课程为载体,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1)抓住课程改革的契机,立足课堂教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教职员工全员德育意识,坚持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德育教育.各门课程都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制定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工作计划.例如:中学美术学科进行"忆,想画"教学,让学生用画笔表现《我爱我校》,《我爱燕山》,《我爱祖国》的主题系列作品活动.设计收集学校,燕山,中国的形象资料,组织各种形式竞赛,探索"发展式"美术教学规律并通过教学渗透爱校,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

(2)改进中学德育课教学的方式和途径,积极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的实践教学活动,注重知行统一.为了使德育课的实践教学活动开展得顺利,有效,燕山教委中教科牵头,将德育课的实践教学活动与学校政教处的德育教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政教处与政治教师共同策划,组织了"星光自护,自救活动","参观少管所—一日法制教育"等活动,这样做既使德育课的实践教学活动有力度,有规模,又使学校政教处的德育教育活动向德育课堂进一步深入和延续.

(3)加强燕山地区地方德育课程建设.燕山地方德育教材《德育读本》已编撰完成,并顺利通过审批.从2005年开始,开设地方德育课程.

加强实践活动建设,广泛开展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

(1)基地建设.

我地区中学针对各自学校的特点共建有七类实践基地,如:德育基地,劳动基地,军训基地,科技基地,环境基地,青年支援者基地及社区基地.

(2)实践活动

各中学利用各种教育基地,以观看影片,参观,公益活动等多种形式,由政教处主管负责学校定期开展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

重视,加强主题教育.

(1)突出文明礼仪教育:为了深入开展我地区的研究性德育,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与文明素养.中教科举办了学生,教师,学校三个层面的优秀活动设计方案的评比,评选文明礼仪教育优秀活动设计方案.其中方圆老师的设计方案发表在中学生时事报上.学校按照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了大量的教育活动,如主题班会,学生自编礼仪小故事,礼仪表演等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