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劳动教育文化

劳动教育文化范文精选

劳动教育文化

劳动教育文化范文第1篇

一、乡村幼儿园劳动教育价值

劳动充实人的精神生活,让人在其生活空间中不断成长,这需要实施劳动教育。乡村幼儿园劳动教育能培养乡村幼儿的劳动态度、观念与劳动品质,能彰显中国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乡村是实施劳动教育最有益的实施场所。乡村地区的劳动教育既还原了乡村的生活风貌,也增强了乡村幼儿对家乡的热爱与自豪。同时,劳动教育也促进了乡村地区精神文明的进步、有助于延续乡村文化的根脉。劳动教育是“五育”结合的凝结点和切入点,须从劳动入手促进幼儿的生命成长。首先,劳动教育从幼儿阶段开始,在于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其思想和行为仍处在一种自然人的初始状态中,其认识自我与外界的关系需要在生活中不断的探索与实践。那么,对于幼儿来说,劳动这一转换中介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其次,幼儿的敏感期使得幼儿在劳动活动中擅长通过感官来感知自我的力量、认识劳动的意义、理解劳动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找到自我与自然的关系。最后,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活动,均能促进幼儿的思考能力与实践能力,让幼儿的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以培育出拥有健全人格的幼儿。劳动中呈现出来的良善品质也影响着幼儿的价值取向,如幼儿在劳动中学会节制、合作、勇敢等优良品质,以促进幼儿的道德发展。教育性的劳动可使幼儿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自理能力。

二、乡村幼儿园劳动教育何为

劳动教育文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劳动教育;中职;实习实训教学;问题;对策

职业院校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教职成厅〔2019〕7号)要求,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融入学校教学全过程,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设劳动教育课,其中与有关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专题教育不得少于16学时[1]。这为现阶段职业教育实习实训教学的创新与发展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思路,形成了“学习生活知识、练习专业技能、感悟生命意义”的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结合专业特点,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在实习实训中提高劳动技能水平,养成与岗位能力相匹配的劳动素质和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为其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奠定基础。

一、劳动教育融入职业院校实习实训教学的价值

(一)有益于职业院校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苏霍姆林斯基a认为劳动教育能让青少年在劳动中最充分、最鲜明地展示他的天赋才能,并给他带来精神创造性幸福。也就是说,劳动教育归根结底是要培养劳动者素质,培养职业院校学生勇于承担责任,开拓进取,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创造生活的品质。因此,职业院校在实习实训教学中开展劳动教育要以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目标,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既要结合岗位要求及行业标准评价劳动全过程,让学生重视劳动过程,形成“珍惜劳动成果”的价值观,让学生从事相关劳动,又要在劳动内容设计上体现时代特征,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劳动潜质,以及积极向上的劳动品质。

(二)有助于增强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符合区域产业发展的实习实训课程体系,依托岗位需求和职业学校教学标准,设置符合行业企业特点且与创新创业密切相关的多学科课程,通过课程实践教育着重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劳动品质。学生通过实际劳动既可以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也可以在真实情境中掌握劳动技能和方法,高效完成生产任务。诚然,在实训过程中开展不同形式的劳动,既可激发学生开展创新性劳动的意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2]。劳动教育让职业院校学生在参与企业生产的过程中,可以提升学生的质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其自愿参与劳动生产,学会融入社会的沟通、自我调节等技能。

(三)有利于提升职业院校学生劳动知识和技能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且发生了深刻变化,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改变,通过提高职业技能来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专业实习是通过技能培训把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实习实训也成为职业院校专业课堂教学的延伸。在校企双融共育的推动下,学校不仅可以培养符合专业发展需求的“双师型素质型”教师,也可以聘请行业专家参与实习实训教学中,结合行业标准,将劳动教育的元素融入专业技能的学习中,让学生熟知劳动生产过程规范,明确劳动教育时间的分配,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各级技能大赛、创新创业设计大赛等专属实践教学平台,促进学生提高技能水平。

(四)有助于培养职业院校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古往今来,热衷于创新和发明的工匠们一直是世界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比如被土木工匠尊为祖师的鲁班在劳动中发明了曲尺,让当时的工匠们从原始、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劳动效率成倍提高,土木工艺出现了崭新的面貌;赵州桥历经1400年还稳固如初,其敞肩圆弧拱形式是桥梁工匠李春的一大创造;再比如说当代的大国工匠管延安、胡双线,以匠人之心追求技艺的极致,让海底隧道、“定位臂”成为他们实现梦想的平台。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强化顶层设计,丰富劳动教育内容,锻造“三大”师资队伍,深化校企融合,让每位学生在实习岗位上得到锻炼,在实习劳动中提升素养。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在新时代应该有新的使命,需要依托校内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专业技能、顶岗实习四大载体,加强劳动实践,培养学生奋斗精神、工匠精神,强化学生的理想信念,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智造”支持。

二、职业院校实习实训中开展劳动教育的现实问题

(一)劳动教育内容认知片面化

一般来说,劳动教育应该是包括家庭、社会、学校整个系统的一门课程,通过访谈发现,大多数教师对劳动教育内容还局限于手工课程或体力劳动,没有认识到劳动教育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重要载体的时代特征。劳动既没有在课程设置中体现出来,也没有被看作知识和技能,学生不用想如何学习劳动,教师也不需要考虑如何教授劳动。一方面学生没有将实训课与自己未来的职业岗位相联系,对劳动教育不重视、敷衍了事,课堂纪律较为涣散。另一方面,受学校教学实际限制,实训指导教师较多关注教学内容,而对安全教育、设备保养等环节能省就省,以便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去训练。有的学生不会劳动,缺乏基本的生活劳动技能,一切父母包办,当然也不会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因此,劳动教育元素融入职业院校实习实训教学中,学生和教师也需要有一段适应期。

(二)劳动教育保障体系淡化

目前,关于加强和改进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方案在职业院校还不够健全,没有将劳动教育的教学目标、活动内容、实习设备的使用、考核评价重点、评价内容、安全防护等内容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没有形成科学的实施方案和评价体系,劳动教育的元素没有真正融入专业实训、社会实践、顶岗实习、技能竞赛中。在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形式较多,但集中表现为卫生评比、活动竞赛等与物质奖励相关的劳动教育,忽略了对劳动教育内容的设计,导致劳动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没有得到真实体现。基于生产任务实施的项目教学法多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与劳动教育相关的教学内容较少,有些学校甚至没有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考核体系内,没有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合作,利用多元化实习实践环境条件和一线生产管理实践岗位,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提升技能,提升劳动素养。

(三)劳动教育地位弱化

虽然有些劳动教育元素已纳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实习实训教学,但多数职业学校只把劳动教育作为德育的一部分,未体现德智体美劳教育体系中“劳”的独特性,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缺少独立课程地位。以数控专业实习实训课程为例,训练中也有一部分“7S”方面的要求,但事实上劳动教育元素还未明确列入实践教学实施计划中,也没有形成科学、系统、规范的课程体系。职业院校学校劳动教育内容侧重于技能获得和职业训练,学生只要参加了“理论学习”和“实习实训”就算作劳动教育,没有再进行与行业企业标准对接的专门化劳动教育,导致劳动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没有得到体现。没有专门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培养机制,教师的劳育能力不足。对职业学校而言,师资培养与劳动教育同向同行、“工匠”引领育人、思政与班主任工作融合等方面都需要提升和锻造,以提升劳动育人的实效性。

三、劳动教育融入中职实习实训教学的“四化”策略

(一)劳动价值“校本化”,培育工匠精神,让学生尊重劳动

在中等职业学校以实习实训为载体,将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参与社会公益劳动和提高劳动技能结合起来,进一步突出劳动教育的价值,达到培养学生劳动品质的效果。职业学校开展劳动教育,重点在于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不能“只教而不劳”或“只劳而不教”。结合本地区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开展以劳动教育为载体、培育工匠精神的系列实践活动,使工匠精神、劳动光荣理念深入育人工作各个环节。首先,创设学校环境氛围。利用口号、标识、板报、宣传公告等形式,促进工匠精神融入劳动教育环境,并将劳动精神渗透学校文化建设。同时,在实习实训场所悬挂“大国工匠”的图片或与励志名言,强化中职学生对劳动精神的认识,感受校园文化的微妙力量。其次,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中职学校在实习实训中可以开展各种以劳动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和劳动技能比赛,如劳动活动安全周、技能节、志愿者服务日等,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最后,根据职业教育的层次要求对学生进行劳动基础知识教育。既能让学生掌握劳动项目所涉及的知识,也能让学生了解有关劳动管理、制度等方面的知识,形成尊重简单劳动、重视岗位劳动的价值取向。

(二)劳动教育内容“课程化”,重构实训教学体系,让学生了解劳动

劳动教育一般有生产劳动、生活劳动、劳动价值观、文化观以及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应贯穿实习实训课程体系的各个环节,以实践活动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方式,让劳动育人真正落地生根。从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学科融合的角度,将劳动教育元素与专业技能学习进行整合,创新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为职业院校有效实施劳动教育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3]。在行业、高校专家的指导下,可将劳动教育相关专项课题纳入学校品牌专业建设项目中,并参照课程思政对实习实训课程体系重构开展持续系统的研究,建立符合专业特点的“实训劳动”。一是可以在学校开设的专业实习实训课程的基础上,进行课程内容的序化和重组,包括校本教材、工作任务单及岗位培训工作包;二是结合岗位需求,与行业接轨,开发安全教育、工匠精神、劳动知识等专题教育资源。对内容枯燥、耗时较长且有体能要求的训练项目,要求实习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地将劳动素养融入教学各环节,让学生苦练基本功,形成追求卓越的劳动品质。在大数据时代,职业院校教育形式多样,根据企业、学校、教师、学生的各种需求进行分析,形成可视化的线上课程资源,实现以劳促行。

(三)劳动教育实施“项目化”,对接行业标准,让学生学会劳动

每个训练项目都需要在指导教师的引领下,由学生按生产任务要求分组讨论并提出工艺方法,重点开展产品的制作、推广与应用实践,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劳动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在生产实践中,向学生普及专业知识,助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并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学校通过车间训练场可以将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融入劳动课程中,使学生将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到具体项目中,真正让劳动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劳动教育实效。为了让学生在实习实训中提升专业技能,职业学校在专业教学中可依托校内实训、社会实践、顶岗实习,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让学生按岗位标准进行分级专业训练。对数控专业学生而言,从模拟仿真到实际生产加工、从光轴加工到配合件的生产,让每位学生亲身体验岗位生产技能,并围绕真实任务进行工艺分析、编写加工程序,并对产品进行质量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在分阶段实习实训中,充分利用企业生产的真实环境,将劳动纪律、安全常识、绩效考核等内容纳入实习考核评价中。按照岗位要求、职业标准开发不同的课程资源,即从功能上推进劳动资源与实训资源的对接融合,形成校企协同劳动教育模式,以保障在实际操作中的规范性和有效性[1]。比如淄博理工学校推行创新创业和职业技能比武的项目竞赛文化,把比武、PK赛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纳入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给予相应学分。以科学的制度体系在资金、场地等方面大力支持,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竞赛,发挥特长,学习致用,以劳促学。

(四)劳动教育评价“常态化”,确保“质”“量”同步,让学生敬畏劳动

学校通过建立科学、全面的管理制度,保证学生的劳动时间,并将学生的劳动实践成绩纳入实习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实现对学生劳动品质的培养。对学生的劳动教育进行精准评价,对促进职校学生“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习实训中,可以从学习过程评价、项目评价、综合评价三个维度出发,形成企业、教师、学生、家长多方参与的评价方式,利用学校数字化教学平台,建立学生学习过程跟踪档案。注重学生成长的全过程评价,根据学生实习态度、实际、产品质量等考核指标,形成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评价数据,并将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情况、劳动技能的掌握情况、参与技能大赛、职业资格鉴定等方面的信息录入系统,关注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全过程,确立不同专业劳动教育考核方案,规范学生不同阶段的劳动质量评价指标;在不同阶段的学习中,对学生劳动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变化进行记录,体现出学生在学同生产任务中的评价项目和指标,发挥学生优势。对数控专业而言,要想实现“质”和“量”同步,评价的一级项目会涵盖劳动安全、岗位规范、工量具的使用和保养、零件的加工、质量检验、生产设备的保养与维护、生产现场管理等方面,并在学习过程中开展“技能之星”“劳动标兵”等评定;而在综合评价中,依托信息技术,根据校内外专业训练、社会实践、顶岗位实习等环节使学生劳动素养变化,形成跟踪报表,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同时,要科学分析学生在校期间劳动能力提升的全过程,激发其劳动积极性,让他们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四、结语

综上所述,劳动教育是人类基本的教育,职业院校实习实训课中有效渗透劳动教育,需明确“劳动教育”的科学内涵,对活动的形式、策略不断加以丰富,形成稳定的、常态化劳动教育的融合方式,健全劳动教育考核评价体系,完成新时代“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从而有效促进职业院校实习实训中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付达杰,何先应,唐琳.劳动教育融入高职实训教学的基础、障碍与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0(29):71-74.

[2]魏晓波.破解劳动教育“有劳无教”的难题[J].教学与管理,2021(21):4-6.

劳动教育文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时代;普通高中;劳动教育;实践路径

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在普通高中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位置,能够服务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育任务。新课标修订过程中结合时展对劳动教育的内容进行了综合全面的解读,需要结合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与普通高中课程教育体系,对劳动教育的内涵、价值以及实践途径进行深入研究。这既是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根本需要,也是高中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在高中课程体系中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进一步发展和职业生涯认知的进一步丰富具有重要的价值,能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一、新时代普通高中劳动教育的实践价值

(一)有利于新时代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贯彻

应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将劳动教育纳入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高中生全面弘扬劳动精神,引导学生树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基本理念,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以及创造性劳动来发展自身的价值。高中课程体系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处于至关重要的位置,将劳动教育作为核心素养培育的一个重实践路径,既能够充分凸显劳动教育在新时代高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也能够有效地落实新时代素质教育的发展理念,促进高中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有利于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有效达成

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背景下立德树人作为一项根本的教育任务,需要坚持德育为先的教学原则。在此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既能够引导高中生充分认识劳动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帮助学生形成爱劳动的良好品质,同时也能够从劳动教育这一根本理念出发,促进高中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以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为方向让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组织高中生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在帮助学生养成爱劳动习惯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学会劳动,从而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完成,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有利于核心素养综合素质的良好培育

核心素养理念以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教育核心,是新时代下的育人趋势和根本要求。在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中开展劳动教育,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课堂上的人文知识和教育成果都来源于日常生活,是日常劳作创作出来的,只有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人文知识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将劳动教育融入高中课程体系中能够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学科教育的价值情感,从而自觉地形成价值认同。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进行劳动实践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科学精神,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学生必须具备动手动脑的能力,形成较强的批判思维才能够实现全面发展。在高中课程体系中开展劳动教育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劳动意识,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劳动习惯,对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劳动实践中形成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二、当前普通高中劳动教育的现状探究

(一)劳动教育缺乏重视,娱乐化倾向严重

素质教育理念在初中课程体系中已经得到普及,但是由于大多数高中生面临着繁重的升学压力,无法在课程教育中将素质教育理念很好地贯彻在高中阶段素质教育体系中,导致劳动教育的实践效果不够明显。大多数学校的劳动教育只是停留在课程表中作为摆设,甚至还存在一些学校都没有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只是将打扫卫生以及校园大扫除这样的劳动挂上了劳动教育的美称,认为只要学生在学校参与了劳动就算是开展了劳动教育实践,这种教育教学体系导致高中课程体系中劳动教育形式化的问题十分严重,不仅无法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实践能力,也导致大多数学生都会将劳动教育当作是一个休闲娱乐的项目,既没有充分尊重劳动教育在素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价值和教学实效,也没有起到良好的育人作用,导致学生对劳动教育的价值不够认可,无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素养。

(二)劳动教育错误解读,惩戒化利用明显

劳动教育在高中课程体系中开展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养成学生的劳动素养,从而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然而从劳动教育的具体应用来看,由于对劳动教育的错误解读,大多数学生都将劳动教育作为一个惩戒手段,学生犯错误以后老师的第一反应不是与学生进行沟通,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而是通过劳动教育来惩罚学生。例如很多学校都会存在由于学生犯错误而惩罚学生打扫卫生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对劳动教育产生很深的误解,学生家长也会由于学生犯了错误而让他们进行劳动。这样一来,学生在潜意识里就会将劳动教育作为一种惩戒方式来看待,既无法培养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正确认知和正确引导,在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也会由于缺乏对劳动教育的重视而无法构建完善的高中课程教育体系,教师在劳动实践教育过程中也无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导致在综合素质培育过程中学生劳动素养存在较大的问题,无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三)教育内容相对简单,评价标准不统一

由于缺乏劳动教育意识,在当前高中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没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导致教育内容相对简单,大多数高中的劳动教育主要体现在值日卫生以及进行社会实践劳动等方面,在值日卫生劳动实践开展过程中,学生会认为这是他们需要完成的一项基本任务,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当作一种放松和休闲娱乐的教育方式。这些实践教育内容都无法真正起到劳动教育的作用,大多数学生都无法提升自身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再加上很多教师在对学生开展劳动评价的过程中缺乏完善科学的评价标准,仅仅针对教育结果来进行评价,例如很多教师都会以学生在社区参加劳动实践的红印章和表格来进行劳动评价,在整个评价过程中都只关注结果,忽视了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获得的劳动能力和劳动素养,再加上劳动教育的成绩不计入学生的高考成绩,学生在参与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也缺乏相应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了劳动教育在高中课程体系中的开展实效,无法起到育人的作用。

三、新时代普通高中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明确核心素养的培育价值,落实劳动实践

新时代下为了保障普通高中劳动教育实效,需要教师结合素质教育理念下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有效地落实劳动教育,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明确劳动教育的实践目标,并将这一目标指向核心素养,确保劳动教育在普通高中教育体系中的有效实施。一方面,教师应当按照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情况以及高中生的实际需要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积极组织各种劳动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劳动教育来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必备的劳动能力,形成较为积极的劳动精神,从而促进学生劳动品质的有效培育,让学生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到劳动的价值,实现劳动素养的有效提升。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当结合普通高中的劳动教育目标来注重学生劳动素养的有效培育,让学生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技能,通过树立良好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来培养劳动习惯。大多数劳动教育的目标与核心素养的目标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劳动实践的落实过程中,教师和学校应当将劳动教育的具体目标指向核心素养,以劳动教育活动以及实践活动的高效开展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注重各方力量的协同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劳动教育在普通高中的有效落实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作,整个教育工作中需要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协同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来提升劳动素养。一方面,应当充分发挥劳动教育中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教师可以与学生家长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鼓励学生家长让学生参与到各种家庭事务的过程中来,例如可以通过做饭、整理卫生以及洗衣服等各种日常事务来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确保劳动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整体性;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当充分发挥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的引导性价值,学校可以组织专门的劳动技术教师开展各种各样的授课活动,其他学科的老师也不能随意占用劳动教育课程,充分利用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来鼓励学生开展劳动实践,从而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有效提升。同时还应当充分发挥社会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社会环境下各方面的资源都相对丰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中的一些实践场所来让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劳动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学生在获得相应劳动体验的同时也能够提升自身的劳动技能,发展学生的劳动素养,这对于有效劳动教育价值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创新劳动教育的开展形式,强化教育实效

在将劳动教育融入普通高中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应当不断地创新劳动教育的各种开展形式,以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来强化劳动教育的整体实效性。大多数劳动教育都局限在课程讲解中,甚至有些学校还将日常的值日卫生作为劳动教育,这种狭窄的教育途径直接影响了劳动教育的整体实效,在创新劳动教育途径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素质教育的理念与高中生的行为规范进行有机融合,通过理论教学、社会实践教学以及文化宣传等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开展劳动教育。一方面,学校可以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结合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课程时间。在各种学科教育中有效地渗透劳动教育,这样一来,既能够强化学生劳动素养的有效培训,也能够丰富和发展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当在课堂外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开展劳动教育,通过拓展课程的有效开展来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例如,教师还可以在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强化劳动课程,将校园文化这种隐性的课程融入劳动教育中去,这不仅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培养,也能够通过积极有效的引导来培养学生参与劳动的自主性。

(四)丰富教育评价的各项指标,细化评价标准

为了保障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中劳动教育的有效落实,教师还应当丰富劳动教育评价的各项指标,通过细化评价标准来保障学生劳动技能的有效培养和劳动素养的进一步提升。一方面,教师应当注重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的平时表现,将过程性评价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来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平时表现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能够将学生的行为表现作为反映学生劳动知识、劳动技能以及劳动价值观形成情况的一个重要依据,更加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劳动认知以及劳动能力,从而帮助教师有效地调整劳动教育的各种实践方案,促进学生劳动技能的有效提升;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当加强学段综合评价,将高中生参与劳动教育的基础目标、学习内容以及日常表现作为一个重要依据来进行综合分析和评定,这样不仅能够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也能够作为一个重要的依据来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情况。与此同时,为了保障学生劳动技能和劳动价值观的有效培养,教师还应当对学生开展劳动素养的整体监测工作,由专业的机构定期开展监测工作来进行调查,充分运用各种智能技术和手段对学生劳动行为进行监测和评价,这样不仅能够充分发挥课程评价的育人导向功能和反馈改进功能,也能够在长期有效的监测过程中保障学生的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劳动价值观的正确培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将劳动教育融入高中课程体系中去对于贯彻素质教育理念具有重要的价值,能够从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来发展高中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高中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教师应当将劳动教育实践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方向,明确劳动教育目标,将其指向核心素养的培育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薛久俊.高中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2(2):3.

[2]张健,李明.基于学生自主实践的普通高中劳动教育的探究[J].辽宁教育,2022(8):4.

[3]张姝.在高中劳动教育中融入生态文明素养教育的途径[J].辽宁教育,2022(8):3.

[4]雒园.高中地理劳动教育观的培养——以“互联网+耕地认领”为例[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2(4):2.

劳动教育文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劳动教育;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劳动教育的历史传统与意义

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他的《手脑相长歌》里写道:人生两件宝,双手和大脑;伟大领袖曾提出“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论断;同志也曾强调有必要让学生适当参加一些生产劳动。我们从小就被灌输“劳动最光荣”的观念,社会主义荣辱观中也倡导“以辛勤劳动为荣”。人类从森林走向陆地,从原始走向现代,从愚昧走向文明,是因为劳动解放了人类双手,创造了人类语言,拓展了人类思维,改造了人类的生存空间。2010年国家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通过劳动教育,大学生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劳动传统和劳动精神,这是当前大学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面对的重大任务。

(一)劳动教育是提升高职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

《辞海》中对劳动教育的解释为:“劳动教育是德育内容之一”。清朝思想家颜元主张“形性不二”,即品性的形成离不开人的各种活动,“践形”才能“尽性”。也就是说只有身体经过艰苦的实践磨炼,才能实现道德和性格的完善。因此,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理论说教,更不能只局限于课堂,而应更多地让学生行动起来,“劳其筋骨”。此外,参加劳动能使人生活充实,克服懈怠情绪,去除各种邪念。在劳动过程中,学生既检验了自己的书本知识,又锻炼了自己的品德意志,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了自己的道德修养。

(二)劳动教育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需要

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优秀的高技术劳动者,这是当前高职教育首要的人才培养目标,这其中就包含着对劳动技能方面的要求。由此可见,在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方案中,劳动教育的地位不可或缺。当前职业教育市场竞争日趋激烈,2014年全国共有高职院校1300多所,仅江苏省就有80多所。随着近年来高考生源数量逐年减少,高职院校招生情况每况愈下,要想求发展,必须创特色,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劳动人才。通过企业走访调查,笔者发现企业对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实践证明,劳动教育能让学生把书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效结合,在实践中获取更高的劳动技能。

(三)劳动教育是加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

《中国百科大辞典》中对劳动教育的解释中讲到:“劳动教育是以劳动实践为主,结合进行思想教育。”这就说明劳动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也不是纯理论说教,而是在现实环境中结合实际开展的。因此,对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其实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两者在教育的最终目的上是一致的。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列宁曾经说过,如果不把青年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意即劳动教育问题。我们国家虽然一直遵循同志的“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办学理念,但在实际教学中,传统的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依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劳动教育的作用和功能也没能得到充分实现。

(一)缺乏劳动意识,劳动观念薄弱

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已经从90后向95后过渡,应该说他们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时代赋予他们敢于尝试、勇于创新、易于接受新事物的鲜明特征。但缺点也很明显,一方面他们大多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的娇生惯养使得他们考虑问题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劳动意识缺乏,普遍缺少生活自理能力;另一方面生源质量逐年下降,高职学生整体文化素质不高、道德素质参差不齐,这些都阻碍了高职学生的劳动意识培养,导致现在的高职学生劳动观念比较淡薄,实际动手能力较差,将不可避免地影响他们的就业和生活。

(二)重视专业培养,劳动教育缺失

高职院校的基本任务是为社会输送实用型技术人才,这就决定了它更重视对学生的专业培养。素质教育的推行确立了德育的核心地位,但是劳动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却始终没能引起重视。劳动教育在目前的教育教学中仍然像一个摆设,还没有真正融入整个学校教育之中,致使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陷入误区:一是忽略劳动教育,认为劳动教育只是针对中小学生的,大学生开展劳动教育不仅没有必要,且会浪费专业知识教育的时间;二是以单纯的体力劳动代替劳动教育的系统教学活动。劳动教育的核心是要让学生继承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发扬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充分挖掘和发挥劳动教育的教化价值及其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劳动教育的缺失使得当前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思想上没有劳动观念,怕脏怕苦怕累;攀比成风,花钱如流水,不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做事急于求成,浮躁;就业时拈轻怕重,不愿进工厂,不愿下农村,不愿到基层或艰苦的地方工作。

(三)缺少劳动投入,劳动形式单一

鉴于素质教育的要求,目前高职院校大都开展了一些劳动教育,校领导也已经开始注重对劳动教育的投入,如新建实训基地、增加学生实习和岗前培训的机会、加大对学生劳动实践场所等的投资,但其力度还是远远不够的。劳动教育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性,高校扩招带来的人均实践场地严重不足,等等,这些都限制了劳动教育的发展。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劳动周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学校的一贯传统,虽然劳动周是在正常教学安排之中的,但是形式显得过于单一,仅仅是安排学生打扫学校的主干道或打扫办公室,干完活就可以自由活动了。劳动周相比教学周,学生觉得轻松,有的甚至直接就视劳动周为放假周。

三、加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途径

(一)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转变轻视劳

动教育的观念从古至今,劳动就有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分。受“劳力者治于人”观点的影响,需要付出体力劳动的工作一直处于被蔑视的地位。很多家长关心的是他们的孩子能否顺利拿到大学文凭,对于是否能得到必要的劳动技能与锻炼坚强的劳动意志,则认为无关紧要。这样的错误观念导致现在大部分孩子眼高手低,拈轻怕重,甚至缺乏最基本的自理能力。一方面,大学生要转变“学而优则仕”的观念,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的理念,看到“劳动创造财富”的本质;另一方面,以高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职院校,要转变轻视劳动教育的思想,把劳动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强化劳动意识,专业教师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重视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不断灌输“劳动创造财富”的理念,坚持“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两方面协调并抓。

(二)建立个人德育档案,健全对劳动教育的考核

当前,专业课成绩的优秀与否往往是考核学生的首要标准,这就导致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比较重视,而把不能量化考核的德育课视为“鸡肋”。劳动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不是被专业课占用,就是由学生自由支配。因此,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把劳动教育真正纳入到学生的考评机制。以无锡高职院校为例,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校都开设了劳动课作为劳动教育的一个基础形式,但是劳动课成绩的好坏并不影响学生的综合评定,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也不大。笔者认为,劳动教育的成绩要记录到学生的德育档案,作为学生操行等第评定、团内评优、入党考察、班级评优评先以及各类奖助学金发放的重要考核指标,充分发挥劳动育人的功能。与个人德育档案挂钩,建立健全劳动教育的考核体系,提高劳动教育在学生品德优劣考核中的比重。这样一是学生可以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劳动教育,有利于提升劳动素养;二是教师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反馈,有利于他们及时调整教学行为,积累丰富的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三是企业能更好地筛选具有优秀劳动品质的毕业生,有利于高职学生的高质量就业。

(三)以工学结合为主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是指学校或者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让受教育者通过参加生产(手脑并用)劳动,对其身心施加影响,以受教育者获得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为特征的教育。劳动教育旨在传承劳动的精神,而不仅仅局限于劳动形式。时代在发展,劳动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农耕时代崇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信息社会讲求速度与效率。单纯的体力劳动造成了学生的“磨洋工”现象。因此教学部门要突破“劳动就是干活”的固有观念,探索创新劳动教育的形式。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推行的“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两种模式,是对劳动教育的一种创新,把劳动教育的课堂搬到企业,不仅让学生懂得了劳动的不易,同时还收获了劳动技能,可谓是“一举两得”。但目前这两种模式的应用还局限于某些重点专业,尚未全面铺开,笔者建议可以逐步扩大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的专业应用范围,缩短周期,更好地协调在校理论学习和在外劳动实践的时间分配。除此之外,勤工俭学、志愿服务、社区服务、社会调查实践等都可以作为劳动教育的载体,既可以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劳动实践,又可以在劳动实践中总结更多的经验,以强化大学生的劳动意识,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增强他们的劳动技能。

参考文献:

[1]李小苹.当前我国高校劳动教育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11-13.

[2]孙剑.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意识培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19-23.

[3]姚博.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3:7-12.

劳动教育文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劳动教育;中学阶段;教育管理者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劳动教育与一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发展是休戚相关的。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劳动以及劳动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1949年,中华全国总工会在天津首先成立了劳动关系干部学校,后于2003年,改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秉持以培养和发展中国劳动特色精神作为建设理念。1995年3月18日,在第七次课程教学改革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明确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015年4月28日,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我们所处新时期下,要完成新时代的奋斗目标,要从根本上依靠劳动和劳动者的共同努力和不懈地奋斗。同年7月,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社会所需要的人、有时代担当的人。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的贯彻与执行从根本上影响着下一代的劳动精神面貌。由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新时代下加强培养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时代需求性。时代的向前发展,劳动教育的也应顺应时展不断提出新任务、新课题。然而,近年来一些青少年出现了只注重智力教育、轻视劳动教育,学生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导致一些学生的劳动观念渐弱、劳动习惯不良、劳动能力减退。对此,我们必须进一步重视初中生劳动教育的价值和功能,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应被视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

(二)研究意义

劳动教育与班级经营融合不仅对培养初中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具有重大意义,更有利于学生培养其生活自理发展能力,笃行劳动最光荣的理念,实际践行着以劳动教育促进其他四育协同发展思想。劳动教育是“五育并举”学校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班级是对学校学生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最基本单位。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课堂上、在班级里,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也主要通过课堂和班级来实施。为实现劳动育人的目标、班级劳动育人理念,坚持二者有机融合,既符合政策中提到的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也是培养学生身体力行参与劳动实践的最优途径。从而让学生树立劳动最崇高的观念,意识到劳动不分高低,培养其勤于动手、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劳动精神。由此看见,劳动教育与班级管理,具有天然的可结合性,通过班级管理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可以实现以劳动教育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全面发展,实现复合育人价值。

二、基本理论与概念界定

(一)“劳动”与“劳动教育”释义

1.劳动。从实践角度看,劳动是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它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生产的过程。按照中国以往对劳动类别划分来看,可将其分为脑力性质劳动和体力性质的劳动两大类。2.劳动教育。劳动教育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有关劳动的价值观念和态度,培养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增强其劳动动手能力,也是培养人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

(二)“班级管理”与“班级管理内容”释义

1.班级管理。班级管理是班主任主导的,动态管理班级的工作过程。班主任根据相应管理目的,采用合适的管理措施,整合、安排班级中的各类资源以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实现。2.班级管理内容。班级管理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人、事、物等各个方面,范围广泛,内容繁多,主要包含以下六个部分:(1)行政管理。班级中班级常规的制定、班级目标设定、班会活动的组织等行政工作的处理。(2)班级环境管理。它既包括物理教学环境也包括心理发展环境的管理。(3)课程与教学管理。通过有效管理,构建良好的班级环境。(4)班级常规辅导。学生在校生活中的规则,包括课堂礼节、集体公约等,目的在于辅导学生实践日常生活规范。(5)自治活动管理。教师引导下,学生形成自治管理模式,从事自我管理活动。(6)偏差行为应对。学生正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因此教育管理者要及时发现问题,帮助学生改变行为偏差,回归正途。

三、初中学校劳动教育与班级管理融合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存在的问题

1.学校政策落地难。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0年3月20日印发了《意见》,然而在学校贯彻执行上,劳动教育依旧很难扎根到实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便是整个应试大环境无法改变,各所初中学校依旧要面临“升学率”排名压力,只要中考指挥棒在,各个学校“唯分数”的宗旨便不会消失。2020年10月,为从根本上打破“五唯”的束缚,解决中国教育指挥棒问题,扭转我国教育发展功利化倾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虽有政策支持,但学校在贯彻执行上仍面临新的挑战,如贯彻落实不到底、相关配套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导致学校管理者束手束脚,暂未能从实际上解决教育功利化倾向。2.专业管理教师队伍欠缺。当前初中学校的劳动教育,授课上既缺乏专门的教师,管理上也没有经过劳动教育相关培训的管理者,使得劳动教育教学方面停留在泛化层次上;学校管理上也缺乏顶层设计,导致学校架构不清晰、分工职责不明确等问题。3.班级管理方式脱离实践。大部分初级中学的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进行劳动教育,采用的方式都是说教形式和纯粹的理论灌输式,没能将劳动教育与班级管理深度融合,未能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劳动锻炼中,班级劳动教育还只是停留在喊口号、表表决心的形式化阶段。4.家校共育难实现。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新时代下,家庭的溺爱和家长的包办下的劳动代劳,阻碍了学生习得良好劳动习惯,导致学生劳动观念淡化,从而养成懒惰思考,使得学生四体不勤,失去劳动意识。更有家长认为,“五育并举”是口号,只要智育其他皆可是陪跑。这种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不但家校共育很难达成共识,还会导致学生自我认知及自我管理产生偏差,从而产生轻慢劳动、不愿劳动、不会劳动等问题。因此,在家校共育下,家庭和学校对劳动教育缺乏共识,会使得双方教育没有形成凝聚力,价值观的混乱使得学生在家庭与学校教育中拉扯,陷入自我纠结和怀疑中。出现上述问题,便是学校在日常管理中,没有重视到班级管理和家校联系这关键的一环。

(二)问题成因

1.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制度缺位。目前教育的评价体系尚不够完善。尽管云南、上海、湖北、河北省、市地区相继贯彻政策之后,天津市也于2021年了贯彻落实《意见》的地方性政策文件,劳动评价将成为天津各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依据,但由于各地教育评价体系制度尚未健全,一旦把劳动能力素养评价与学生升学录取相挂钩,将会引发评价标准是否公平等新的问题。评价标准的偏差,是引起不公正的源头。要真正做到破“五唯”,不单是要淡化功利性考试分数,更应该制定完善的公平、公正的评价标准。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尽快调研、制定好评价体系,同时为保证其可操作性,还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劳动教育管理制度,保证各个学校的落实实施。2.学校管理缺位。学校在劳动教育管理中的缺位,这跟我们长期以来的“唯分数”的评价标准离不开,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学评价标准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改革开放以来,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强力影响,我国基础教育长期处于应试教育大环境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并未真正发挥实效,尤其是劳动教育观念淡化,导致重智育、轻劳动教育的局面一时很难从实际中扭转。受其影响,学校管理在实际操作中,也是只注重升学率,忽视劳动教育,培养了许多“高分低能”的人才,这不是我们培养人的初衷。学校管理者应当树立正确的教育管理理念,并且应将劳动教育纳入日常班级管理体系中,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3.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是学生成长中最初的一环,家庭教育环境对学生各方面的影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满足学校的要求,家长劳动代劳屡见不鲜,这不是真正的爱,而是剥夺了孩子认识劳动价值的机会,阻碍了孩子习得良好劳动习惯的机会。正是因为部分父母功利化的教育,家校共育的目标没能实现,对学校提出的家校共育的劳动要求,采取敷衍了事态度,甚至有些家长教育方法不得当更是走进了“以劳代罚”“有劳无教”的教育误区。

四、加强劳动教育的对策建议

建立健全学校劳动教育与班级管理整合机制,学校要以点带面逐步改变,除了需要有上级的政策保证实施,学校还要以班级管理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以班级学生为核心,实行劳动教育与班级管理深度融合。不只停留在政策宣导、订立目标、班规制定层面,还要搭建家校共育平台、制定管理制度、班级管理深度融合,使得家校联动共育。

(一)搭建家校共育平台

行政管理部门要制定、提供一些相关的政策进行支持和保障,还要为搭建可操作性的家校共育专门性的平台提供技术支持;学校要负责整合教师、家长以及学生的意见,整理出现实可行的方案并与教育行政部门双向沟通,保证家校共育的平台具有现实可操作性;家长要积极配合平台的建设,保持与班主任的沟通畅达,利用家校共育平台形式,深入推进劳动教育与班级管理相结合,使劳动教育内涵得到家长的支持、学生理解和认同。

(二)学校管理者是学校劳动教育中坚力量

学校的管理者需要研读相关政策并且结合本校实际,采用目标管理模式与任课教师、班主任共同制定每学期劳动教育的教学、管理目标,使其明确各自责任和目标;还要制定完善劳动教育的规章制度,使管理人员、授课教师、班主任对学生日常活动有规可循,有章可依。

(三)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

班主任起到的是承上启下的关键角色,初中学生自我意识相对较强,应给予学生一定的权利,参与制定班级劳动管理制度;制度制定后,整个班集体都要严格执行,一切按照制度管理、一切按照程序办事。制度的制定、执行,从形式上保证了“强制”地让学生进行劳动,但是这种“强制”参与劳动前,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心理建设。在劳动结束后,班主任要给予一定的积极评价和鼓励,并在班中颁发“劳动模范小标兵”等荣誉作为鼓励措施;同时,班主任还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针对劳动实践在思想上给予升华,以防后期学生仅是为完成任务而敷衍了事,没能从内心理解和支持制度。

(四)学习借鉴其他学校的先进经验

劳动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自政策实施至今,各地学校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就,有的还被评为先进典型,其相关经验、做法值得我们参考借鉴,如:中国教育新闻网曾报道湖北宜昌夷陵中学通过创新形式,开垦学农基地,开展了农田耕作、修补桌椅、志愿服务、烹饪美食等活动,让学生们走出了教室、走向了勤劳的劳动舞台,较好促进了学生的全面成长;在潍坊市的劳动教育典型案例中,潍坊新华中学开设餐育课程,以公益劳动为切入点,让学生从一名被服务者转变成服务者,体验收拾餐具、引导文明用餐等环节,体会劳动光荣的重要意义,取得了较好成效。学校可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学习典型案例,汲取先进经验,以志愿服务、文明城市创建、公益劳动、尊老爱老等为切入点,结合传统节日、节气、假日等,利用好学校具备的相关资源,才能更好地将劳动教育融入班级管理中,才能发挥出劳动育人的实效。

五、结束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