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劳动教育实训

劳动教育实训范文精选

劳动教育实训

劳动教育实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劳动教育;中职;实习实训教学;问题;对策

职业院校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教职成厅〔2019〕7号)要求,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融入学校教学全过程,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设劳动教育课,其中与有关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专题教育不得少于16学时[1]。这为现阶段职业教育实习实训教学的创新与发展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思路,形成了“学习生活知识、练习专业技能、感悟生命意义”的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结合专业特点,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在实习实训中提高劳动技能水平,养成与岗位能力相匹配的劳动素质和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为其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奠定基础。

一、劳动教育融入职业院校实习实训教学的价值

(一)有益于职业院校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苏霍姆林斯基a认为劳动教育能让青少年在劳动中最充分、最鲜明地展示他的天赋才能,并给他带来精神创造性幸福。也就是说,劳动教育归根结底是要培养劳动者素质,培养职业院校学生勇于承担责任,开拓进取,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创造生活的品质。因此,职业院校在实习实训教学中开展劳动教育要以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目标,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既要结合岗位要求及行业标准评价劳动全过程,让学生重视劳动过程,形成“珍惜劳动成果”的价值观,让学生从事相关劳动,又要在劳动内容设计上体现时代特征,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劳动潜质,以及积极向上的劳动品质。

(二)有助于增强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符合区域产业发展的实习实训课程体系,依托岗位需求和职业学校教学标准,设置符合行业企业特点且与创新创业密切相关的多学科课程,通过课程实践教育着重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劳动品质。学生通过实际劳动既可以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也可以在真实情境中掌握劳动技能和方法,高效完成生产任务。诚然,在实训过程中开展不同形式的劳动,既可激发学生开展创新性劳动的意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2]。劳动教育让职业院校学生在参与企业生产的过程中,可以提升学生的质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其自愿参与劳动生产,学会融入社会的沟通、自我调节等技能。

(三)有利于提升职业院校学生劳动知识和技能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且发生了深刻变化,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改变,通过提高职业技能来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专业实习是通过技能培训把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实习实训也成为职业院校专业课堂教学的延伸。在校企双融共育的推动下,学校不仅可以培养符合专业发展需求的“双师型素质型”教师,也可以聘请行业专家参与实习实训教学中,结合行业标准,将劳动教育的元素融入专业技能的学习中,让学生熟知劳动生产过程规范,明确劳动教育时间的分配,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各级技能大赛、创新创业设计大赛等专属实践教学平台,促进学生提高技能水平。

(四)有助于培养职业院校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古往今来,热衷于创新和发明的工匠们一直是世界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比如被土木工匠尊为祖师的鲁班在劳动中发明了曲尺,让当时的工匠们从原始、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劳动效率成倍提高,土木工艺出现了崭新的面貌;赵州桥历经1400年还稳固如初,其敞肩圆弧拱形式是桥梁工匠李春的一大创造;再比如说当代的大国工匠管延安、胡双线,以匠人之心追求技艺的极致,让海底隧道、“定位臂”成为他们实现梦想的平台。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强化顶层设计,丰富劳动教育内容,锻造“三大”师资队伍,深化校企融合,让每位学生在实习岗位上得到锻炼,在实习劳动中提升素养。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在新时代应该有新的使命,需要依托校内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专业技能、顶岗实习四大载体,加强劳动实践,培养学生奋斗精神、工匠精神,强化学生的理想信念,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智造”支持。

二、职业院校实习实训中开展劳动教育的现实问题

(一)劳动教育内容认知片面化

一般来说,劳动教育应该是包括家庭、社会、学校整个系统的一门课程,通过访谈发现,大多数教师对劳动教育内容还局限于手工课程或体力劳动,没有认识到劳动教育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重要载体的时代特征。劳动既没有在课程设置中体现出来,也没有被看作知识和技能,学生不用想如何学习劳动,教师也不需要考虑如何教授劳动。一方面学生没有将实训课与自己未来的职业岗位相联系,对劳动教育不重视、敷衍了事,课堂纪律较为涣散。另一方面,受学校教学实际限制,实训指导教师较多关注教学内容,而对安全教育、设备保养等环节能省就省,以便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去训练。有的学生不会劳动,缺乏基本的生活劳动技能,一切父母包办,当然也不会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因此,劳动教育元素融入职业院校实习实训教学中,学生和教师也需要有一段适应期。

(二)劳动教育保障体系淡化

目前,关于加强和改进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方案在职业院校还不够健全,没有将劳动教育的教学目标、活动内容、实习设备的使用、考核评价重点、评价内容、安全防护等内容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没有形成科学的实施方案和评价体系,劳动教育的元素没有真正融入专业实训、社会实践、顶岗实习、技能竞赛中。在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形式较多,但集中表现为卫生评比、活动竞赛等与物质奖励相关的劳动教育,忽略了对劳动教育内容的设计,导致劳动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没有得到真实体现。基于生产任务实施的项目教学法多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与劳动教育相关的教学内容较少,有些学校甚至没有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考核体系内,没有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合作,利用多元化实习实践环境条件和一线生产管理实践岗位,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提升技能,提升劳动素养。

(三)劳动教育地位弱化

虽然有些劳动教育元素已纳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实习实训教学,但多数职业学校只把劳动教育作为德育的一部分,未体现德智体美劳教育体系中“劳”的独特性,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缺少独立课程地位。以数控专业实习实训课程为例,训练中也有一部分“7S”方面的要求,但事实上劳动教育元素还未明确列入实践教学实施计划中,也没有形成科学、系统、规范的课程体系。职业院校学校劳动教育内容侧重于技能获得和职业训练,学生只要参加了“理论学习”和“实习实训”就算作劳动教育,没有再进行与行业企业标准对接的专门化劳动教育,导致劳动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没有得到体现。没有专门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培养机制,教师的劳育能力不足。对职业学校而言,师资培养与劳动教育同向同行、“工匠”引领育人、思政与班主任工作融合等方面都需要提升和锻造,以提升劳动育人的实效性。

三、劳动教育融入中职实习实训教学的“四化”策略

(一)劳动价值“校本化”,培育工匠精神,让学生尊重劳动

在中等职业学校以实习实训为载体,将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参与社会公益劳动和提高劳动技能结合起来,进一步突出劳动教育的价值,达到培养学生劳动品质的效果。职业学校开展劳动教育,重点在于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不能“只教而不劳”或“只劳而不教”。结合本地区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开展以劳动教育为载体、培育工匠精神的系列实践活动,使工匠精神、劳动光荣理念深入育人工作各个环节。首先,创设学校环境氛围。利用口号、标识、板报、宣传公告等形式,促进工匠精神融入劳动教育环境,并将劳动精神渗透学校文化建设。同时,在实习实训场所悬挂“大国工匠”的图片或与励志名言,强化中职学生对劳动精神的认识,感受校园文化的微妙力量。其次,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中职学校在实习实训中可以开展各种以劳动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和劳动技能比赛,如劳动活动安全周、技能节、志愿者服务日等,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最后,根据职业教育的层次要求对学生进行劳动基础知识教育。既能让学生掌握劳动项目所涉及的知识,也能让学生了解有关劳动管理、制度等方面的知识,形成尊重简单劳动、重视岗位劳动的价值取向。

(二)劳动教育内容“课程化”,重构实训教学体系,让学生了解劳动

劳动教育一般有生产劳动、生活劳动、劳动价值观、文化观以及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应贯穿实习实训课程体系的各个环节,以实践活动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方式,让劳动育人真正落地生根。从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学科融合的角度,将劳动教育元素与专业技能学习进行整合,创新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为职业院校有效实施劳动教育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3]。在行业、高校专家的指导下,可将劳动教育相关专项课题纳入学校品牌专业建设项目中,并参照课程思政对实习实训课程体系重构开展持续系统的研究,建立符合专业特点的“实训劳动”。一是可以在学校开设的专业实习实训课程的基础上,进行课程内容的序化和重组,包括校本教材、工作任务单及岗位培训工作包;二是结合岗位需求,与行业接轨,开发安全教育、工匠精神、劳动知识等专题教育资源。对内容枯燥、耗时较长且有体能要求的训练项目,要求实习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地将劳动素养融入教学各环节,让学生苦练基本功,形成追求卓越的劳动品质。在大数据时代,职业院校教育形式多样,根据企业、学校、教师、学生的各种需求进行分析,形成可视化的线上课程资源,实现以劳促行。

(三)劳动教育实施“项目化”,对接行业标准,让学生学会劳动

每个训练项目都需要在指导教师的引领下,由学生按生产任务要求分组讨论并提出工艺方法,重点开展产品的制作、推广与应用实践,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劳动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在生产实践中,向学生普及专业知识,助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并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学校通过车间训练场可以将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融入劳动课程中,使学生将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到具体项目中,真正让劳动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劳动教育实效。为了让学生在实习实训中提升专业技能,职业学校在专业教学中可依托校内实训、社会实践、顶岗实习,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让学生按岗位标准进行分级专业训练。对数控专业学生而言,从模拟仿真到实际生产加工、从光轴加工到配合件的生产,让每位学生亲身体验岗位生产技能,并围绕真实任务进行工艺分析、编写加工程序,并对产品进行质量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在分阶段实习实训中,充分利用企业生产的真实环境,将劳动纪律、安全常识、绩效考核等内容纳入实习考核评价中。按照岗位要求、职业标准开发不同的课程资源,即从功能上推进劳动资源与实训资源的对接融合,形成校企协同劳动教育模式,以保障在实际操作中的规范性和有效性[1]。比如淄博理工学校推行创新创业和职业技能比武的项目竞赛文化,把比武、PK赛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纳入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给予相应学分。以科学的制度体系在资金、场地等方面大力支持,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竞赛,发挥特长,学习致用,以劳促学。

(四)劳动教育评价“常态化”,确保“质”“量”同步,让学生敬畏劳动

学校通过建立科学、全面的管理制度,保证学生的劳动时间,并将学生的劳动实践成绩纳入实习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实现对学生劳动品质的培养。对学生的劳动教育进行精准评价,对促进职校学生“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习实训中,可以从学习过程评价、项目评价、综合评价三个维度出发,形成企业、教师、学生、家长多方参与的评价方式,利用学校数字化教学平台,建立学生学习过程跟踪档案。注重学生成长的全过程评价,根据学生实习态度、实际、产品质量等考核指标,形成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评价数据,并将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情况、劳动技能的掌握情况、参与技能大赛、职业资格鉴定等方面的信息录入系统,关注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全过程,确立不同专业劳动教育考核方案,规范学生不同阶段的劳动质量评价指标;在不同阶段的学习中,对学生劳动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变化进行记录,体现出学生在学同生产任务中的评价项目和指标,发挥学生优势。对数控专业而言,要想实现“质”和“量”同步,评价的一级项目会涵盖劳动安全、岗位规范、工量具的使用和保养、零件的加工、质量检验、生产设备的保养与维护、生产现场管理等方面,并在学习过程中开展“技能之星”“劳动标兵”等评定;而在综合评价中,依托信息技术,根据校内外专业训练、社会实践、顶岗位实习等环节使学生劳动素养变化,形成跟踪报表,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同时,要科学分析学生在校期间劳动能力提升的全过程,激发其劳动积极性,让他们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四、结语

综上所述,劳动教育是人类基本的教育,职业院校实习实训课中有效渗透劳动教育,需明确“劳动教育”的科学内涵,对活动的形式、策略不断加以丰富,形成稳定的、常态化劳动教育的融合方式,健全劳动教育考核评价体系,完成新时代“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从而有效促进职业院校实习实训中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付达杰,何先应,唐琳.劳动教育融入高职实训教学的基础、障碍与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0(29):71-74.

[2]魏晓波.破解劳动教育“有劳无教”的难题[J].教学与管理,2021(21):4-6.

劳动教育实训范文第2篇

[关键词]劳动教育;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劳动教育的历史传统与意义

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他的《手脑相长歌》里写道:人生两件宝,双手和大脑;伟大领袖曾提出“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论断;同志也曾强调有必要让学生适当参加一些生产劳动。我们从小就被灌输“劳动最光荣”的观念,社会主义荣辱观中也倡导“以辛勤劳动为荣”。人类从森林走向陆地,从原始走向现代,从愚昧走向文明,是因为劳动解放了人类双手,创造了人类语言,拓展了人类思维,改造了人类的生存空间。2010年国家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通过劳动教育,大学生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劳动传统和劳动精神,这是当前大学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面对的重大任务。

(一)劳动教育是提升高职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

《辞海》中对劳动教育的解释为:“劳动教育是德育内容之一”。清朝思想家颜元主张“形性不二”,即品性的形成离不开人的各种活动,“践形”才能“尽性”。也就是说只有身体经过艰苦的实践磨炼,才能实现道德和性格的完善。因此,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理论说教,更不能只局限于课堂,而应更多地让学生行动起来,“劳其筋骨”。此外,参加劳动能使人生活充实,克服懈怠情绪,去除各种邪念。在劳动过程中,学生既检验了自己的书本知识,又锻炼了自己的品德意志,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了自己的道德修养。

(二)劳动教育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需要

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优秀的高技术劳动者,这是当前高职教育首要的人才培养目标,这其中就包含着对劳动技能方面的要求。由此可见,在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方案中,劳动教育的地位不可或缺。当前职业教育市场竞争日趋激烈,2014年全国共有高职院校1300多所,仅江苏省就有80多所。随着近年来高考生源数量逐年减少,高职院校招生情况每况愈下,要想求发展,必须创特色,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劳动人才。通过企业走访调查,笔者发现企业对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实践证明,劳动教育能让学生把书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效结合,在实践中获取更高的劳动技能。

(三)劳动教育是加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

《中国百科大辞典》中对劳动教育的解释中讲到:“劳动教育是以劳动实践为主,结合进行思想教育。”这就说明劳动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也不是纯理论说教,而是在现实环境中结合实际开展的。因此,对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其实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两者在教育的最终目的上是一致的。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列宁曾经说过,如果不把青年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意即劳动教育问题。我们国家虽然一直遵循同志的“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办学理念,但在实际教学中,传统的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依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劳动教育的作用和功能也没能得到充分实现。

(一)缺乏劳动意识,劳动观念薄弱

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已经从90后向95后过渡,应该说他们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时代赋予他们敢于尝试、勇于创新、易于接受新事物的鲜明特征。但缺点也很明显,一方面他们大多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的娇生惯养使得他们考虑问题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劳动意识缺乏,普遍缺少生活自理能力;另一方面生源质量逐年下降,高职学生整体文化素质不高、道德素质参差不齐,这些都阻碍了高职学生的劳动意识培养,导致现在的高职学生劳动观念比较淡薄,实际动手能力较差,将不可避免地影响他们的就业和生活。

(二)重视专业培养,劳动教育缺失

高职院校的基本任务是为社会输送实用型技术人才,这就决定了它更重视对学生的专业培养。素质教育的推行确立了德育的核心地位,但是劳动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却始终没能引起重视。劳动教育在目前的教育教学中仍然像一个摆设,还没有真正融入整个学校教育之中,致使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陷入误区:一是忽略劳动教育,认为劳动教育只是针对中小学生的,大学生开展劳动教育不仅没有必要,且会浪费专业知识教育的时间;二是以单纯的体力劳动代替劳动教育的系统教学活动。劳动教育的核心是要让学生继承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发扬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充分挖掘和发挥劳动教育的教化价值及其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劳动教育的缺失使得当前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思想上没有劳动观念,怕脏怕苦怕累;攀比成风,花钱如流水,不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做事急于求成,浮躁;就业时拈轻怕重,不愿进工厂,不愿下农村,不愿到基层或艰苦的地方工作。

(三)缺少劳动投入,劳动形式单一

鉴于素质教育的要求,目前高职院校大都开展了一些劳动教育,校领导也已经开始注重对劳动教育的投入,如新建实训基地、增加学生实习和岗前培训的机会、加大对学生劳动实践场所等的投资,但其力度还是远远不够的。劳动教育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性,高校扩招带来的人均实践场地严重不足,等等,这些都限制了劳动教育的发展。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劳动周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学校的一贯传统,虽然劳动周是在正常教学安排之中的,但是形式显得过于单一,仅仅是安排学生打扫学校的主干道或打扫办公室,干完活就可以自由活动了。劳动周相比教学周,学生觉得轻松,有的甚至直接就视劳动周为放假周。

三、加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途径

(一)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转变轻视劳

动教育的观念从古至今,劳动就有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分。受“劳力者治于人”观点的影响,需要付出体力劳动的工作一直处于被蔑视的地位。很多家长关心的是他们的孩子能否顺利拿到大学文凭,对于是否能得到必要的劳动技能与锻炼坚强的劳动意志,则认为无关紧要。这样的错误观念导致现在大部分孩子眼高手低,拈轻怕重,甚至缺乏最基本的自理能力。一方面,大学生要转变“学而优则仕”的观念,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的理念,看到“劳动创造财富”的本质;另一方面,以高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职院校,要转变轻视劳动教育的思想,把劳动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强化劳动意识,专业教师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重视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不断灌输“劳动创造财富”的理念,坚持“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两方面协调并抓。

(二)建立个人德育档案,健全对劳动教育的考核

当前,专业课成绩的优秀与否往往是考核学生的首要标准,这就导致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比较重视,而把不能量化考核的德育课视为“鸡肋”。劳动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不是被专业课占用,就是由学生自由支配。因此,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把劳动教育真正纳入到学生的考评机制。以无锡高职院校为例,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校都开设了劳动课作为劳动教育的一个基础形式,但是劳动课成绩的好坏并不影响学生的综合评定,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也不大。笔者认为,劳动教育的成绩要记录到学生的德育档案,作为学生操行等第评定、团内评优、入党考察、班级评优评先以及各类奖助学金发放的重要考核指标,充分发挥劳动育人的功能。与个人德育档案挂钩,建立健全劳动教育的考核体系,提高劳动教育在学生品德优劣考核中的比重。这样一是学生可以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劳动教育,有利于提升劳动素养;二是教师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反馈,有利于他们及时调整教学行为,积累丰富的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三是企业能更好地筛选具有优秀劳动品质的毕业生,有利于高职学生的高质量就业。

(三)以工学结合为主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是指学校或者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让受教育者通过参加生产(手脑并用)劳动,对其身心施加影响,以受教育者获得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为特征的教育。劳动教育旨在传承劳动的精神,而不仅仅局限于劳动形式。时代在发展,劳动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农耕时代崇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信息社会讲求速度与效率。单纯的体力劳动造成了学生的“磨洋工”现象。因此教学部门要突破“劳动就是干活”的固有观念,探索创新劳动教育的形式。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推行的“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两种模式,是对劳动教育的一种创新,把劳动教育的课堂搬到企业,不仅让学生懂得了劳动的不易,同时还收获了劳动技能,可谓是“一举两得”。但目前这两种模式的应用还局限于某些重点专业,尚未全面铺开,笔者建议可以逐步扩大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的专业应用范围,缩短周期,更好地协调在校理论学习和在外劳动实践的时间分配。除此之外,勤工俭学、志愿服务、社区服务、社会调查实践等都可以作为劳动教育的载体,既可以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劳动实践,又可以在劳动实践中总结更多的经验,以强化大学生的劳动意识,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增强他们的劳动技能。

参考文献:

[1]李小苹.当前我国高校劳动教育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11-13.

[2]孙剑.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意识培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19-23.

[3]姚博.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3:7-12.

劳动教育实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普车实训;安全;“8S管理”;综合素质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产业结构向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普通机加工虽逐渐被数控加工所取代,但很多高校仍保留着金工实习等类型的普通机床实训课程,原因在于普通机床实训对于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动手能力和品质意识的培养等方面具有重大的作用。通过普车实训,可以对《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工艺》、《公差与配合》等前期专业课程知识以实践方式加以巩固,又可以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普车实训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管理。以安全教育为主线,保证学生能平平安安学习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1以“8S管理”渗透引入安全素质教育

海尔总裁张瑞敏曾经以“每天擦六遍桌子”的故事总结中国人在做事上存在着不认真、不到位、工作执行力相对较差等问题。对于企业而言,管理上的落后比技术落后更可怕。最早被大家熟知的“6S管理”方法,让日本人逐渐养成了“认真对待每一件小事,按规定做”的工作作风,促使其能够生产出世界一流品质的产品。按照能力本位、职业实践主线的实训培养要求,应对进入普车实训的学生按照企业生产实际进行管理。“6S管理”目前被企业广泛采用,在此基础上形成了“8S管理”,其内容包括: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学习。整理是基础,服从使用价值理念、认为停滞就是浪费,要摒弃不要的东西。普车实训车间空间有限,对于一些废料、破损的刀具、不常使用的工量具必须给予处理。这就要求学生在其操作空间内只摆放有用的东西;整顿的目的是为了使用方便,要求定品目、定数量、定位置。在每台机床旁边设置有工具台,要求学生把工、量具按照要求整齐摆放在规定的位置,做到随取随用、用完放回。清扫的目的是创造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对于车间内不利于产品质量、不利于安全生产、不利于操作者健康的一切废弃物、有害物清除干净。进入实训车间的学生,要求他们每天工作结束后分组打扫车间卫生,每个人做好自己负责机床的卫生,把切屑和垃圾分类进行处置,保证实习车间的卫生;清洁是维持前三个内容的结果,是对工作环境的彻底改善和保持。良好的工作环境使人心情愉悦,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在实训操作过程中,会对学生的工量器具摆放情况进行检查提醒,每天实训结束督促他们认真做卫生,达到清洁环境的要求后方可离开。素养在于恒久维持,习惯自然。“8S管理”以素养贯穿始终,努力让按规定做按规定执行成为一种习惯。一句“早上好”,端正的工作态度,不乱拿乱动他人的工具和机床,遵守相关规定都是良好素养的体现;安全是前提,是实训和学习不断追求的目标。安全的关键在于消除隐患,预防事故发生。进入普车实训车间,我们要求学生令行禁止,严格遵守车间的管理规定和机床安全操作规程,对于不按要求做的学生,实训教师有权终止其实训资格;节约的要点在于人力、物力、空间、库存等因素的浪费,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从而降低产品的成本。在实训中,我们要求学生尽可能不要因为操作失误而发生毛坯被废的情况,实训结束关闭机床总电源,离开车间要随后关灯等;学习的要点在于遵从个人终身学习理念,创建学习型企业。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学生,要不断加强学习,在实训中巩固理论知识,学习其他同学的操作技巧,不断从老师那里学习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努力成长为专业技能型人才。

2以安全为主线的全过程管理

安全是实训教学正常进行的前提,强调再多都不为过,将安全评价纳入实训成绩考核极其必要。学生的安全关乎着学生本身、学生家庭、任课教师以及学校的切身利益,无论是在生活和学习中,必须时刻关注学生各方面的安全,比如网络安全、通信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课堂安全等。普车实训车间环境复杂,尤其是机床需高速旋转进行切削加工,存在很多不安全的因素,因此必须加强安全教育。俗话说:无知者无畏。当一个人对所处环境不了解,对所操作的设备不熟悉,不知道其中的危险点,也许就不知道什么叫害怕,那么发生危险事故的概率就会增加。企业对于新入职的员工,首先做的就是入厂前的三级安全教育,包括:厂级安全教育、车间安全教育、班组安全教育。企业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多的时间进行安全教育?一个方面是国家安全部门的要求,另一方面还是出于对企业自身利益和员工安全的负责。学生进入实训车间,教师对学生的安全负有重要责任,必须强化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保证学生安全的来,安全的回去。劳保穿戴齐全准确是保证安全的第一步,对参加实训的学生进行穿戴检查,不符合要求的不允许进入车间实训。对于实训着装我们要求“三紧”:领口紧、下摆紧、袖口紧。夏天如果太热,可以穿统一发的短袖T恤,不允许敞怀。另一个就是“戴”与“不戴”的问题,对于女生(或者头发比较长的男生)在实训时必须戴帽子,并把头发盘在帽内。在操作时为防止切屑飞出进入眼睛,必须带护目镜。有些同学怕脏、怕冷,在操作中戴手套、戴围巾,有的同学爱戴手链、吊坠、穿卫衣,这些有安全隐患的穿戴都是禁止的。由于普车实训要求全程站立操作,对学生体能要求较高。我们在实训时要求学生必须吃早饭来,以防止出现低血糖晕倒隐患。我们要求学生保持良好睡眠,以防出现疲劳操作的情况。实训中学生如果累了或者不舒服等情况出现,立刻报告老师进行处理,禁止私自蹲下、倚靠机床设备等安全隐患。假如工量具或者工件等不慎掉落地上,慢慢捡起,在起身时一定注意不要着急,防止将头或身体磕碰到设备而受伤。另外强调手机问题,严禁在实训过程中玩手机,真有急事需要打接电话需先停止机床,告知任课教师,到车间外解决后返回。接下来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首先利用车间移动大屏给学生播放《警钟》等生产安全事故案例,用真实的情景警醒学生,突出建立安全意识的重要性。然后带领大家学习实训车间安全管理规定和普通车床安全操作规程的内容,并逐条进行讲解。针对操作中容易出现的违反操作规定的行为再三强调,比如卡盘扳手随用随取,用完必须及时取下,以防止出现遗忘而启动机床时,卡盘扳手飞出伤人;再比如严禁用手、毛刷等接触旋转的毛坯而发生危险。这些都是在操作规程里明确提到的,也是比较常见的安全隐患,必须不断强调检查落实。安全操作规程是一部分来自于设备说明书,一部分是用无数血和泪的经验教训总结出来的,如果不按安全操作规程去做,就会放大事故的概率。安全不容半点侥幸心理,不要觉得这样做没问题,设备不通人情,它不会因为你的粗心不在意就不发生事故。进入实训,必须确保“三不伤害”原则: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他物伤害,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去做可以最大限度保证“三不伤害”。最后学生要在实训报告上抄写安全操作规程,并在智慧职教软件上完成安全教育相关答题,成绩合格者方可进入后续实训。安全教育后告诉学生们不要害怕,只要严格按照要求去做,细心大胆,一定能够安全顺利完成实训。实训中保证安全的措施:根据安全教育答题情况及表现,进行合理分组,每个小组建立联保互保机制,并推选安全组长。一人操作时,其他人在旁边提醒指出其错误操作,制止其危险操作;教师在各个任务实施前必须要讲到位、示范到位,提示常见的错误及危险行为,在任务实施中要加强巡视,及时发现纠正,任务结束后要善于总结,提示学生下次不要再犯类似的问题;在我们的实训车间安装了一些摄像头,平时任课教师课下可以通过采用回放的方式查看学生的实训情况,找出其中的安全隐患,并在后边实训中加以指出纠正,以防范与未然。针对已经出现的一些事故,通过监控分析事故原因,深刻反思,可以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宣传教育,防止以后再出现。在以往的实训中,比较常见的事故是撞刀、撞卡盘行为,有些是因为学生操作不认真,有些是因为自动进刀时,学生在东张西望、玩手机造成的,没有监控之前,个别学生不以为然,甚至不承认,但是通过查看监控,证据一目了然。监控的目的不是为了非要弄出个所以然,只希望能查明事故原因,还原真实情景,对后续实训产生警示作用,警醒学生。

3实训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1开展劳动教育,弘扬工匠精神

职业不分贵贱,行行均可出彩。工匠精神要求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主要体现在勤学苦练的劳动意识、精益求精的品质意识和敢于人先的创新意识。在普车实训时,把劳动教育作为成绩考核的一部分,从点滴小事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现在的学生家庭条件相对不错,很多学生甚至连扫地拖地都不会,个别学生在实训时都无法坚持下来,在工作之后稍微辛苦一点就撂挑子辞职等,在实训中将清扫清洁的内容纳入劳动考核,学生在实训中要完成劳动时间表,注重劳动意识培养;实训中对于每一张图纸采用套件加工,零件尺寸精度练习从0.1到0.06再到0.02,旨在引导学生养成品质意识。在普车实训中没有差不多,学生完成加工必须先自测尺寸,尺寸合格后方可拿给教师进行打分,让学生明白他们生产出来的是产品,只有合格品和废品之分。随着熟练程度的增加,要追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具有品质意识;实训进入尾声阶段,我们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设计一个零件进行加工,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会设计一些葫芦、茶杯、圣诞树、棋子等比较感兴趣的产品,教师辅助完成加工,学生热情高干劲足,既达到了实训的目的又有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3.2践行诚实守信,注重团队合作

人无信不立,诚实守信作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品格,在课堂教学中也应该注意渗透教育,狼来了的故事不应发生在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身上。在以往的普车实训中,经常会发现个别学生存在不诚实的情况。比如个别学生在操作中偷偷更换坯料;有些学生会拿着别人做好的工件说是自己做的;比如有同学不小心摔坏了卡尺不敢承认;甚至当发生了某些事故时仍不承认自己违规操作等现象。针对此类情况,在普车实训前加入诚信教育,告诉学生实训室监控无死角,不要有侥幸心理。同时让学生明白没有撒谎的必要,只要态度端正,只要认真肯做,老师是不会为难他们的,给老师和同学留下诚实的好印象很重要,坦诚相待是进入社会必备的品质。人作为个体处在社会中,很多事情都需要依靠团队的力量才能完成,喜欢逞个人英雄主义不利于融入社会。在普车实训中,通过分组建立安全互联互保小组,组内同学相互提醒,共同探讨,相互合作,最终顺利完成实训。比如对于个别比较复杂的零件,组内同学根据个人优势进行任务分工,然后进行合理的岗位安排涵盖生产的各个环节,通过整个任务的实施加强学生的沟通和协作能力,最后采用组内自评互评的方式,强化团队合作意识。

3.3强调规范意识,培养职业素养

企业青睐具有一定职业素养的员工,他们期望从学校招来的员工能够进行简单的培训后就能直接上岗,胜任岗位工作。职业素养的内容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在普车实训时,注重强调规范意识,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规定规程去做,严格落实“8S管理”。首先要抱着学习技能的目标进行实训。严格考勤管理,严禁迟到早退旷课情况。端正实训态度,不能把我不会作为理由,不懂就要问。把设备交给你操作,必须做好维护保养。做出合格的工件是实训的一个目标,但也要注重过程的规范性。进入实训车间就要令行禁止,遵守纪律。力争经过实训后能有所收获,能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有所帮助。在实训中对学生操作的全过程进行规范化考核,引领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4结语

普车实训在机械专业的学生培养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实训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又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8S管理方式对学生进行工厂化管理,重点强调实训中的安全问题。针对比较常见的安全隐患,提出了一些安全保护措施。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工匠精神、诚实守信、团队协作、规范意识和职业素养等品质的培养,旨在培养学生具有比较高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谢光伟.践行“精益求精”工匠精神教育研究——以实训车间普车工位现场5S管理为例[J].中外企业家,2020(21):255-255.

[2]时慧喆,胡兴河等.浅谈工程实训教学中普通车床实训的安全管理[J].南方农机,2020,51(15):184-185+188.

[3]钱健.实训对学生职业精神的作用——以普车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6(09):120-120.

[4]安帅杰.高职普车实训过程对学生管理的思考[J].电大理工,2016(01):64-65.

劳动教育实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工匠精神;混合式教学;PLC课程

1“工匠精神”的提出

春秋战国时期,墨子提出了务实、道技合一、创新等具有工匠精神的思想,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他提倡人类要注重劳动实践与技能训练,推崇人类要务实更要创新,要理论联系实际,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因此墨子也被称为“中国职业教育的萌芽人物”。目前,我国正在努力推进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古往今来,“工匠精神”一直都在改变着世界,中国制造业的崛起,更需要优秀产业工人来提升国际竞争力。那么,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中,如何在“互联网+”的风口上将“工匠精神”在职教中发扬以及如何应用信息化手段改善课程教学效果,则是本研究的重点。

2混合式教学的应用

混合式教学,即将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的一种“线上”+“线下”的教学。通过两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机结合,可以把学习者的学习由浅到深地引向深度学习。目前,创新在线课程共享,推动优质课程开放,实现校内校际、线上线下、交互教材、移动学习的混合教学方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变革。混合式教学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转课堂、SPOC、MOOC、微课等创新课堂模式,从实践效果来看,在小班授课制下,更能让教师实现针对性教学,为学生“量身定做”个性化学习,其教学效果较为显著。然而,实施混合式教学不仅要有成熟技术的支持,还要注意各个要素的合理分配与整合。因此,在大班课堂的混合式教学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线上教学管理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强化,课堂教学设计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培训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方面有待进一步优化等,在给予网络环境系统更多的支持下,翻转课堂的可操作性和灵活性还是受到很大限制,参与情况并不理想。因此,提高大班授课学生课堂参与度,充分发挥混合式教学的优势,需要精心设计课程环节,增强在线课堂互动,优化在线评价方式。

3《PLC编程与应用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

《PLC编程与应用技术》是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主干课程,旨在培养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和熟练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课程通过工程实践中常见被控机构的控制实例,讲述各种控制要求的处理方法和编程思路,包括典型继电器控制电路、时间控制电路、顺序控制电路的PLC编程方法,以及传感器应用与定位问题的处理等。学生既要了解PLC的工作原理与应用领域,认识PLC的结构,又要逐渐建立编程思想,根据生产实际需要,设计程序控制PLC外部电路工作,因而大多数学习者都会觉得这门课很难吃透。其中,在PLC课程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是众多专任教师的首选。教师和学生共同协作完成一项课题,以具体任务为教学主线,以实训场所为教学平台,通过理实一体和任务驱动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技能操作、程序设计和创新合作的能力。由于PLC实训场所投入较大,设备不足,很多院校只能保证开展简单的实训项目,综合型的工程项目经常会以指示灯模拟实际被控制对象,以按钮或普通开关代替工业实际使用到的各种仪器设备。缺少综合设计,没有形象的实际应用系统做实验,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PLC性能和应用的理解。其次,很多现代工业新技术、新方向的生产项目,学校实训场所无条件开设实验,导致学生所做的项目与企业脱轨,不能真正掌握PLC实际工程应用技术。

4《PLC编程与应用技术》混合式教学实施方案

4.1精心设置法治类任务,将法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

法治教育的渗透主要培养当代职校生的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的能力。将法治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实现教育方式创新,提升法治教育实效性。根据教学大纲、学生实情和本专业的职业岗位需求,将教材内容重构,突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围绕四大核心素养,以弘扬法治精神为主线,开展项目化教学,强调实践学习和团队学习的重要性,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成效。其中,项目二为行人交通违章统计处理系统。该项目紧紧围绕交通安全法,通过学法、明法、模拟执法等环节,引导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增强交通安全意识。项目共分配16课时,主要内容为定时器、计数器工作原理及其在各程序中的应用。

4.2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开展线上线下互动学习

混合式教学设计是为应急状态下PLC专业课程的线上教学作准备。设计理念是建立PLC课程教学资源平台,以信息化为支撑,开展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智慧教学。依托教学平台,教师将教学视频、课件、习题作业、讨论话题、课后拓展等优质资源进行整合作为线上资源。教学活动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课中活动主要为企业任务,小组进行研讨,教师授课辅导,专家直播点评,线上虚拟仿真线下实操协同,利用交互式媒体,构建数字化渠道,实时、高效地开展教学示范和错误点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4.3企业行家参与教学,培育学生工匠精神

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通过改革教学内容体系及混合实践教学新方法的结合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和科技创新能力,针对《PLC编程与应用技术》课程中各项目模块,企业行家参与各项目的微视频制作,通过基于企业工作任务的项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训课程并顺利完成实训项目。教学中倡导劳模工匠精神,精益求精,勇于创新。以点带面渗透匠人匠心的工匠文化,使师生通过专业可循的途径,更清晰、专业和全面的认知工匠精神,能自动自主地进行有意识的改变和成长。

4.4参照企业8S管理标准,将劳动教育融入教学常规

对接企业人才培养需求,在实习实训中强化劳动教育,与实习实训单位共同加强实习实训过程管理。教师在教学任务的工作流程、操作标准、检验标准、工具使用、设备整理中融入企业8S管理理念,将学生参与劳动活动及表现,劳动检查结果等纳入考核评价。通过在线监控、定期检查、实地观察、资料抽查和学生评教等方式,对实践教学过程与教学成效进行全方位、全流程、实时动态化的过程管理,激励学生重视劳动,积极参与劳动,体验劳动乐趣。

5教学效果

5.1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培养综合能力

教师采用线上课程、线下授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借助优化实验环节和课程设计,提出在云平台上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突破现有实验平台的局限,通过规范教学体系、优化实验内容、改善实验手段、增强实验效果等方面共同提升PLC理实一体教学的效果。

5.2创新项目设计,培养法治意识

法治教学,围绕法律主题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法治观念,明晰交通法规对通行安全的作用。通过模拟执法流程,宣传执法必严的思想,使学生树立守法意识。

5.3探究学习任务,培养创新精神

项目化任务的实施培养了学生勇于尝试、探究的创新精神。最终所完成的各具风格的控制程序,促进了学生对创新的认同,提升了创新的信心。借助创新大赛的平台,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积极参加大赛,提升创新落实能力。

5.4实施项目任务,培养职业精神

围绕职业精神这一核心素养,通过项目实施、工作环境整理等开展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根据企业规范制定的项目要求、施工规范、检验标准,培养学生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为完成教学任务,各小组灵活分工、合作探究,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坚韧、团结的品质。

5.5利用平台、硬件,培养自学能力

基于项目驱动,团队合作分析任务书、讨论控制要求,锻炼了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利用学习视频和文字资料,训练了学生资料搜集和整理能力。项目总结中,自评任务完成质量,他评别组成果,使学生习他人之长,总结提高自我。

6结语

随着国际制造业竞争的加剧,国家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这对职校培养更多能工巧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本教学研究中,从“工匠精神”出发,利用教学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设置法治类项目重构课程内容,企业行家参与教学渗透匠人文化,是一次推进课程创新的挑战与突破。

参考文献:

[1]雷杰.为工匠精神培育提供更有利文化支撑[J].人民论坛期刊,2020(2).

[2]王娜.高职院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7(4):18-19.

[3]苗红霞,齐本胜.PLC控制技术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期刊,2010(3):136-139.

劳动教育实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具身性劳动;创新创业;大学生

一、引言

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强调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1]劳动教育成为国家、社会以及教育工作者重点关注的内容。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真正本质,并且认为劳动不仅仅是体力劳动,而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劳动的过程是把体力劳动和脑体劳动结合到一起”。[2]班建武认为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能够确保人获得一种自我存在的价值感和意义感。[3]怎样更好地进行劳动教育,切实将身体、环境和智力三者有效结合起来就显得尤为重要,故本文提出了具身性劳动。具身性劳动就是要求必须有身体参与劳动,利用“身”“心”一体去感受环境、参与劳动并且形成认知,促进个体在认知和实践层面的不断发展,达到劳动教育有效实施的目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经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而具身性劳动为人们理解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因此,将具身性劳动运用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让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亲身参与体验,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有助于更好地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达到培养国家建设需要的创业型人才的目的。

二、具身性劳动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必要性

(一)具身性劳动的内涵

传统的教育理论属于“二元对立论”,其理论认为“心智”和“身体”两者是对立关系,二者相互独立,互不联系,具有“离身性”,即重视心智,不重视身体,仅仅将身体作为一种“容器”。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学者们逐渐发现“心智”和“身体”是密不可分的,身体的感觉和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认知和对世界的看法,从而兴起了一个新的理论———具身认知理论,具身认知理论认为心智是在大脑中的,大脑是在身体上的,身体是在环境中的。[4]如果说“具身”是一种身体经验,那么具身性劳动就是以身体为基础,将身体置于环境中进行体力和脑力的劳动,来获取经验。具身性劳动强调学生要身体力行、亲力亲为。杜威提出的“从做中学”就要求学生要身体力行,以身体为基础在亲自去“做”的活动中获取相应经验。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认为“经验源于身体”,具身性劳动就是利用身体的各种感觉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获取更完善的经验。[5]

(二)具身性劳动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分工的细化,从事纯体力劳动的人渐少,而脑力工作的人渐多,传统的体力和脑力二维划分法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具身性劳动的出场为人们理解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具身性劳动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具有基础性,让学生亲身实践,去感受劳动,体会劳动,让劳动精神在心中生根发芽,养成坚持、勤奋的良好品格,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奠定基础。具身性劳动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具有长期性,利用身体经验形成肌肉记忆,当刺激出现时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做出相应反应,以此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具身性劳动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具有必然性,马克思曾说过:“人为了吃饭就必然要劳动,这是普遍的自然规律。”[6]因此,劳动是必然的,具身性劳动也是必然的,通过劳动来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与能力更是必然的。具身性劳动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具有改造性,利用具身性劳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让学生身体力行,对劳动产生兴趣和意识,改变劳动观念,从而形成劳动精神,养成专注、创业、创新的“工匠精神”,对大学生提高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起到了助推作用。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离不开“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这三个要素。教育者要为受教育者提供创新创业的环境及资源,要承担起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主体责任,让大学生切实进行创新创业,让大学生亲自去做,身体力行。大学生要亲自参加一些有关于创新创业类型的比赛,如“创青春”“大学创新创业大赛”等。陶行知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7]。要先“行”后“知”,要做到教学做合一,身体和脑力并用,在劳力上劳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具身性劳动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基础地位

(一)具身性劳动通过劳动精神的塑造奠定创新创业态度的基础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大学生要有良好的创新创业态度,然而,当前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抽象化和形式化的现象,仅仅停留在理论方面。檀传宝认为“劳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和养成劳动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活动”[8]。而达到这一目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大学生亲身去实践,采用具身性劳动来培养大学生的劳动精神。利用比赛让大学生亲身参与,从准备到结束,参与比赛的各个流程,学生获得更多的创新创业技巧。通过尝试使大学生真正拥有“发现劳动乐趣”的眼睛和“增强创造能力”的双手,来培养大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劳动态度和形成一定的劳动技能,进而培养大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从而对创新创业产生兴趣,为形成积极的创新创业态度奠定基础。

(二)具身性劳动通过全身性参与奠定创新创业能力的基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理论的传授,还要让大学生身体力行地投入环境中去参与和实践。《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强调“学生应全身心参与,手脑并用,亲历实际的劳动过程。”[1]在高校的劳动教育中经常出现以下两种现象:第一,在劳动教育课程中,部分大学生会出现“影子参与”现象,人未到心也未到,只是让同学带上名字,代表已经参与劳动教育;第二,部分大学生出现人到心未到,将劳动教育仅仅当成体力劳动,不进行脑力劳动。因此,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具身性劳动让大学生以“眼到”“手到”“口到”“脚到”和“心到”的形式进行劳动,全身心参与到劳动当中,培养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提高大学生劳动能力,从而为创新创业能力奠定基础。

四、具身性劳动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起推动作用

(一)具身性劳动能够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首先,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是“课堂+实训”的形式,大学生创业不能仅停留在理论阶段,要让大学生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亲身参与到创新创业中来。其次,国家大力支持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类的比赛,如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等。最后,具身性劳动不仅仅是劳动,也包括大脑与全身各个部位间的协同合作。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类的比赛时加入具身性劳动,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动手动脑能力,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坚持”“勤奋”的良好品质。事业成功虽然有运气因素在其中,但其中的主要因素还是靠勤劳,勤劳苦干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坚持”和“勤奋”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中最为重要的意识。因此,具身性劳动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保障,提高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二)具身性劳动能够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可以分为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创业能力的提升。《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要在充分发挥传统劳动工艺项目育人功能的同时,紧跟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体现时代要求,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鼓励创新创造。”[1]《纲要》中特别提到了要鼓励大学生创新创造,大学生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亲身实践,鼓励大学生不断地去挑战劳动并尝试创新型劳动。用全身的各个部位去参与劳动,在劳动中创新,在劳动中创业。[1]因此,具身性劳动为大学生创新创造劳动提供了方法,创新创造性劳动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基础,正是大学生掌握了创造性劳动的方法,才有了打破固有思维模式的意识和勇气,牢牢地掌握了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从而在劳动中获取“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方法”,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大学生在全身性投入环境中进行劳动的同时,也培养了自身的创业热情,提高了实践能力和社会能力,也自然而然地提升了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三)具身性劳动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

如今创新创业教育引起了高校的高度重视,将具身性劳动融入创新创业竞赛的各个环节,发挥大学生主体的创造性,是大学生具身性劳动的重要形式之一。通过这种形式增加大学生与社会沟通、交流的渠道和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使其亲身体验社会和融入社会,调动大学生的劳动与投身社会的积极性,养成劳动价值观念,促进了大学生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的培养。一方面,可以为国家储备人才,从而形成国家干部的后备力量。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劳动价值和自身所具备的生产力,增加大学生个人资本和知识资本从而提高对社会的责任感。最后,还可以通过文化创新来拉动社会发展。具身性劳动通过以上几个方面来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

五、小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