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资本的循环和周转政治教案

资本的循环和周转政治教案

1.教学目的与要求:前边讲的第二章是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资本的价值增殖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那么,什么是价值形成过程,什么是价值增殖过程,它们的关系是什么呢?第三章讲的是资本积累过程。资本积累过程是资本家通过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榨取更多剩余价值的过程。找个同学回答一下:什么是资本积累,资本家为什么要进行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本质是什么?在前边的学习中,同学们应该发现,马克思不论是对资本价值增殖过程的分析,还是对资本积累过程对研究,都是假定资本家能用货币顺利地购买到充足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同时还假定资本家能把产品顺利地卖出去,把生产耗费补偿过来,并获得剩余价值。如果资本家不能用货币顺利地购买到充足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生产过程就不能进行;如果资本家不能把产品顺利地卖出去补偿生产耗费并获得剩余价值,就不能进行再生产,更不能进行扩大再生产。那么,在现实生活中,资本家怎样,或者说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用货币顺利地购买到充足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从而维持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呢?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资本家才能顺利地把产品卖出去,实现资本的预付价值并获得剩余价值,从而进行再生产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呢?我们今天开始学习的第四章资本的流通过程将的这些问题做详细回答。

本章讲的资本的流通过程,既包括单个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又包括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属于广义的流通过程。通过广义资本流通过程的学习,了解单个资本循环连续性的实现条件、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和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以及不能满足这些实现条件所造成的严重不良后果。

2.重点和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及相继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产业资本循环连续性的实现条件;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特点;固定资本的两种磨损及原因;影响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因素;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社会资本的概念;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出发点、核心问题和理论前提;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难点: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产业资本循环的连续性及实现条件;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特点;固定资本的磨损和折旧;社会资本的概念;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

3.讲授时间:12学时

第一节资本的循环

一、研究资本循环必须以产业资本为对象

产业资本是投在工业、农业、交通、建筑业等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资本,它不仅占有剩余价值,而且直接生产剩余价值。它的运动不仅包括生产过程,而且包括流通过程。只有产业资本的运动,才能反映资本运动的全貌

二、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及相继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

(一)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

1.购买阶段

(1)含义: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把手中的货币转化为商品。用公式表示即:W

(A代表货币,W代表商品,A代表劳动力,P代表生产资料)

(2)性质:不是一般的购买阶段,而是资本运动的特定阶段。因为在购买的商品中包括劳动力特殊商品,这里的货币既是流通手段,又是资本的预付形式,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都是生产要素。

(3)前提条件: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或者说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分离。

用货币购买劳动力是一种商品货币关系,但这种关系的前提是:买者是资本家,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卖者是雇佣工人,是劳动力的所有者。因此这种买卖关系实质上是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关系,“而这种关系所以会发生,是因为劳动力实现的条件-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已经作为别人的财产而和劳动力的所有者相分离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35页。

(4)要求:购买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性质上相适应,在量上成比例。

2.生产阶段

(1)含义:资本家用购买的商品从事生产消费,生产出新的商品。用公式表示即:W……P…..W

(其中P表示生产过程,虚线表示流通过程的中断,W代表包含剩余价值的新商品)

(2)性质:不是一般的生产阶段,而是资本循环的特定阶段。因为这里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既是生产的物质要素,同时又在执行资本的职能,不仅生产出商品,而且生产出剩余价值。

(3)地位:资本循环的决定性阶段。因为它通过劳动力的使用和生产资料的耗费,生产出新的商品,创造出剩余价值,实现资本增值的目的

3.销售阶段

(1)含义:资本家把生产出的商品拿到市场上出卖,从而把商品转化为货币。用公式表示即:W''''-G''''

(其中,W''''代表新生产出来的商品,G''''代表实现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2)性质:不是一般的销售阶段,而是资本运动的特定阶段,因为在销售的商品中包含着预付资本的价值和雇佣工人为资本家创造的剩余价值

(3)地位:关系到资本再生产能否顺利进行、资本再生产规模的大小和资本家的命运。

(二)产业资本中循环中相继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

1.货币资本:就是表现在货币形式上的资本。它的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

2.生产资本:就是以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它的职能是补偿资本家价值,创造剩余价值

3.商品资本:即以商品形式存在的资本。它的职能是销售商品,实现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在这里应特别注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不是三种不同的资本,而是同一产业资本的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或者说职能形式。

三、资本循环的概念和理解

(一)什么是资本循环

资本循环就是产业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相继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发生了价值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用公式表示即:

(二)资本循环概念的理解

1.资本循环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在资本循环中生产过程起着决定作用,只有生产过程才能生产商品,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但资本运动也不能离开流通过程,流通过程是生产的前提和实现条件。

2.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是相互依存、紧密衔接的。

资本只有不停地从一个阶段转入另一个阶段,才能正常地进行循环。如果在某一阶段停顿下来,资本循环就会中断。当然,资本循环本身又要求资本在各个阶段中,在一定时期内相对地稳定。

四、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

(一)货币资本的循环

1.什么是货币资本循环

货币资本的循环就是以货币资本为出发点和回归点的运动。用公式表示即:

马克思说:“货币资本的循环,是产业资本循环的最片面,从而最明显和最典型的表现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4卷,第71页。

2.货币资本循环的典型性和片面性

最典型性:把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是获得剩余价值,表现得最明显;

最片面性:不仅把货币作为过程的开始和终结,而且直截了当地表明货币资本可以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似乎货币本身可以产生更多的货币。

(二)生产资本的循环

1.什么是生产资本的循环

生产资本的循环就是以生产资本开始,并以生产资本为终结的运动。用公式表示就是:

2.生产资的本循环与货币资本循环的区别

第一,货币资本的循环不表示资本的再生产,而生产资本的循环则表示资本的再生产。

第二,货币资本的循环以生产过程为媒介,两头是流通过程;而生产资本的循环则以流通过程为媒介,两头是生产过程。

3.生产资本循环的典型性和片面性

典型性:告诉人们剩余价值不是来自流通过程,而是来自生产过程。

片面性:又创造了一种新的假象,好像资本主义生产不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而是为生产而生产。

(三)商品资本的循环

1.什么是商品资本的循环

商品资本循环就是从商品资本开始再回到商品资本的运动。它的公式是:

2.商品资本循环的特点

第一,起点和终点都是商品

第二,作为起点的商品资本价值发生了增殖

第三,先是两个流通过程,最后是生产过程

第四,不仅包括生产消费,而且包括个人生活消费

3.商品资本循环的典型性和片面性

典型性:表明全部商品产品的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是资本循环的首要条件

片面性:又造成了一种资本主义生产是为了满足社会消费,而不是为了价值增殖的假象。

上边讲的三种循环形式可用一个综合公式来表示。这个公式就是:

从以上分析的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中,不难看出,每一种形式都以一个侧面表现出资本运动的特征,同时又都有自己的片面性。因此,只有把三种循环形式统一起来考察,才能全面了解资本运动的实在。事实上,任何一个单个的产业资本都是同时处在这三种循环形式之中,这三种循环形式是连续地并列进行的。

五、产业资本循环的连续性及实现条件

1.什么是产业资本循环的连续性

产业资本循环的连续性就是产业资本在各个阶段和各种职能形式上不间断地顺利运动。

2.产业资本循环连续性的实现条件

第一,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保持并存性。

这就是说,资本家必须把全部资本按照一定比例分为三部分,分别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上。经常掌握一部分货币资本,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经常掌握一部分生产资本,使生产能够正常进行;经常掌握一部分商品资本,以便通过出售取得货币。这样,产业资本即可同时处在循环的三种形式中。

第二,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中时间上保持继起性。

这是说,资本的每一部分都必须相继通过循环都三个阶段,依次变换三种职能形式,完成各自的循环。货币资本要顺序转化为生产资本、商品资本,最后回到货币形式上;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也要分别按顺序转化为其他两种形式,最后回到各自的出发点。这样,三种形式的资本即可同时进行循环

3.产业资本循环连续性的两个实现条件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首先,继起以并存为条件。

每一部分的相继运行,是由各个部分资本的比列存在所决定的,没有并存性就没有继起性。

其次并存性又以继起性的结果。

资本各部分的并列存在之所以可能,只是由于每一部分资本依次经过各个不同阶段的运动,没有继起性也就没有并存性。资本价值同时地、并列处于三种形式上。每种形式都同时地、不断进行自己的循环,即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只有种三种循环的统一中,才能实现总循环的连续性,而不致发生上述的中断。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产业资本连续进行的现实循环,不仅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而且是它的所有三种循环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119页)

第二节资本周转

一、资本周转时间、次数和速度

(一)资本周转的概念

1.什么是资本周转

资本周转就是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的资本循环。马克思说:“资本的循环,本不是当作孤立的行为,而是当作周期性的过程时,叫做资本的周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4卷,122页)

2.资本周转和资本循环的区别

揭示的问题不同。资本循环理论是从资本运动的连续性方面揭示价值增殖是怎样在产业资本循环中产生和实现的;资本周转理论则是从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揭示资本周转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对影响。

(二)资本周转时间及构成

1.什么是资本转周转时间

资本周转时间就是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时起,到这个资本带着剩余价值以同样形式回到资本家手中到时间。资本周转时间由流通时间和生产时间两部分组成。

2.资本的流通时间是资本处在流通领域的时间,又包括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两部分。

3.资本的生产时间是资本处在生产领域的时间。生产时间由劳动期间、自然力对劳动对象的作用时间、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和停工时间等四部分构成。

(三)资本周转次数

资本周转次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为一年)资本价值周转等次数。资本周转次数等于一年等时间除以一定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用公式表示就是:

(四)资本周转时间、次数和速度的关系

资本周转速度与资本周转时间成反比,与资本周转次数成正比。

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1.马克思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根据或标准

马克思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根据是生产资本各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2.固定资本的概念和特点

固定资本是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形式存在等生产资本。它的特点是,物质形态全部参加生产过程,而价值逐步转移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的销售逐步收回。

3.流动资本的概念和特点

流动资本是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和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它的特点是,物质形态一次投入生产过程,并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全部消费,价值也一次转移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的销售一次收回。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不存在转移问题,但它是资本家一次支付给工人,工人中生产过程中一次补偿过来,本随着产品的销售一次收回。所以从价值周转方式看也属于流动资本。

4.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

第一,价值的周转方式不同

第二,周转时间不同

第三,回收方式和期限不同

第四,物质更新方法不同

5.马克思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与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

第一,划分的根据不同。马克思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根据是资本各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根据是生产资本各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第二,划分的目的不同。马克思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为了揭示剩余价值的源泉;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为了阐明资本周转的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生产对影响。

第三,划分对内容不同。不变资本中的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单独构成固定资本;不变资本中的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和可变资本共同构成流动资本。

6.固定资本的两种磨损及原因

(1)固定资本的两种磨损是指物质磨损和精神磨损

(2.)固定资本的物质磨损又叫无形磨损,是固定资本的物质要素的损失。引起这种磨损的原因是使用和自然力的作用。

(3)固定资本的精神磨损又叫无形磨损,是固定资本在它的有效使用期限内发生的价值的损失。精神磨损发生的原因总起来说是科技进步,具体原因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新技术的发明及应用。

7.固定资本的折旧、折旧费和折旧率

为了保证再生产的连续进行,在产品出售后必须把固定资本转移到产品中去到价值提取并积存起来,以便在价值和物质形式上更新固定资本,这种做法叫固定资本折旧;每年提取的货币资本价值叫折旧费;折旧费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的比率叫折旧率

8.固定资本的维持和修理

三、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1.什么是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是指预付资本在价值上的周转,是它的不同组成部分在价值上的平均周转。

2.预付资本总周转次数的计算方法

预付资本总周转次数等于一年内固定资本周转价值额与流动资本周转价值额之和,除以与付资本总额所得的商数

其计算公式是:

预付资本总周转次数=

3影响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主要因素

第一,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的周转速度

第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预付资本中的比重。

四、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对影响

1.加速资本周转可以节省资本家对预付资本,特别是流动资本。

2.加速资本周转可以避免或减少固定资本无形磨损

3.加速资本周转可以增加资本家的年剩余价值量。

年剩余价值量是资本家一年内所获得的总剩余价值量,它通常用M来表示,M=m.v.n

4.加速资本周转可以提高资本家的年剩余价值率

年剩余价值率是年剩余价值量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它与剩余价值率有两点区别:一是计算方法不同;二是说明的问题不同。

第三节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一、个别资本与社会总资本联系和区别

1.什么是个别资本

个别资本就是为个别资本家所占有并独立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

2..什么是社会总资本

社会总资本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所有个别资本的总和,简称社会资本。

3.个别资本运动与社会资本运动的联系:运动的内容、形式、过程、目的相同。

4.个别资本运动与社会资本运动的区别

个别资本运动只包括生产消费和资本流通,不包括生活消费和简单商品流通;而社会资本的运动既包括生产消费和资本流通,又包括生活消费和简单商品流通。

二、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出发点、核心问题和基本理论前提

1.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出发点:社会总产品,又叫社会总商品资本。

只有社会总产品,才包括用于生产消费的生产资料,又包括用于个人生活消费的生活资料。

2.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问题。

(1)什么是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商品的全部出售,以货币形式收回,用于补偿生产中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并获得剩余价值。

(2)什么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替换是指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转化为货币形式以后,如何再转化为下一次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3)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为什么是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核心问题

因为:第一,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社会资本正常运行的基础。

第二,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替换是保证社会资本运动正常进行的关键。

3.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基本理论前提: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和实物构成以及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原理

马克思按照最终用途,把资本主义社会总产品从实物形态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与此相适应把社会生产部门分为两大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为第一部类,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为第二部类;同时,把资本主义社会总产品从价值形态分为C、V、M三部分。只有在此前提下,才能研究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问题。

三、社会资本的简单再生产和流通

(一)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概念和地位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就是整个社会的所有资本家都把剩余价值用于生活消费,不进行资本积累,整个社会的生产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是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组成部分。

(二)研究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必须作的几点假设

第一,社会生产全部为资本主义性质,只存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第二,不变资本价值一年全部转移

第三,商品价格和价值一致且不变

第四,没有对外贸易

第五,剩余价值率为100%

(三)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过程

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图式

Ⅰ4000C+1000V+1000M=6000

Ⅱ2000C+500V+500M==3000

图式说明:社会总产品的价值为9000,其中6000是生产资料,3000是消费资料。在6000生产资料中,4000用于第一部类的再生产,1000V和1000M分别用于雇佣工人和资本家的生活消费;在3000生活资料中,2000C用于再生产,500V+500M分别用于雇佣工人和资本家的生活消费。

2.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实现过程中的三大交换关系

第一,第一部类内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即第一部类4000C代表的产品的实现

4000C所代表的产品为什么能在第一部类内部全部实现呢?请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在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条件下,下一年第一部类进行再生产需要投入多少不变资本?(很明显是4000,因为进行简单再生产)

(2)这4000不变资本从什么地方来呢?(只能从卖掉产品的收入中提取,因为它是转移价值)

(3)假如产品已经卖掉,已经提取4000C,生产能否进行呢?(不能。因为还需用4000C买到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

(4)这些生产资料在社会的那些生产部门才能买到呢?(显然第一部类,因为只有第一部类才生产生产资料)

这样,第一部类4000C所代表的产品就在本部类内部实现了。

实际上第一部类各企业买和卖是同时进行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卖者是从W-G,目的补偿价值;买者是G-W,目的是实物替换。每个商品生产者既是卖者,又是买者,结果使第一部类价值4000的产品得到实现。

第二,第二部类内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即第二部类500V+500M所代表的产品的实现

第三,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即第一部类1000V+1000M代表的产品和第二部类2000C代表的产品的实现

这样,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产品实现过程中的三大交换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Ⅰ4000C+1000C+1000M=6000

Ⅱ2000C+500V+500M=3000

(四)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基本实现条件: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用公式表示即:Ⅰ(V+M)=ⅡC

公式表明,简单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之间互为前提、互相制约的内在联系。说明两大部类之间的供给和需求必须保持价值上相等、实物上相互替换的平衡比例关系。第一部类的生产资料生产和第二部类的消费资料生产只有保持了这个基本比例关系,才能具备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

2.两个派生或引申条件

第一,第一部类的全部产品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不变资本之和。用公式表示即:Ⅰ(C+V+M)=ⅠC+ⅡC

公式表明,第一部类的生产资料生产同两大部类不变资本补偿价值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价值上相等、实物上相互替换的内在平衡比例关系。这是从全社会生产资料供求关系角度考察的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第二,第二部类的全部产品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和。用公式表示即:Ⅱ(C+V+M)=Ⅰ(V+M)+Ⅱ(V+M)

公式表明,第二部类的消费资料生产必须同两大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之间保持价值上相等、事物上相互替换的内在平衡比例关系。这是从全社会消费资料总供求关系角度考察的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四、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和流通

(一)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两个前提条件

第一,在第一部类的年产品中除了维持两大部类简单再生产所必须的生产资料以外,还必须有一个余额,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不变资本对需要。用公式表示就是:Ⅰ(C+V+M)›ⅠC+ⅡC,即Ⅰ(V+M)›ⅡC

这个条件为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追加生产资料提供了前提保证,它是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前提条件。

第二,在第二部类的年产品中除了满足两大部类资本家和原有工人的消费需要之外,也必须有一个余额,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时追加工人对消费资料的需求。用公式表示就是:Ⅱ(C+M-M/X)›Ⅰ(V+M/X)(其中,M-M/X表示资本家用于积累部分的剩余价值,M/X表示资本家用于消费部分的剩余价值。

这个条件为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追加劳动力需要的生产资料提供了前提保证。

(二)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图式

Ⅰ4000C+1000V+1000M=6000

Ⅱ1500C+750V+750M=3000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图式与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图式,有何区别?为什么?

2.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产品实现过程中的三大交换关系

假设,第一部类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半用于积累,两大部类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发生变化。这样,第一部类产品的价值按照扩大再生产的用途就重新组合为:Ⅰ(4000C+400C)+(1000V+100V)+500M/X=6000

Ⅰ4400C+1100V+500M/X=6000

为了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根据社会资本再生产中两大部类之间必须相互交换产品的原理,第一部类要求第二部类产品价值必须作如下的重新组合:Ⅱ(1500C+100C)+(750V+50V)+600M/X=3000

Ⅱ1600C+800V+600M/X=3000

两大部类产品价值经过重新组合,为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情况下社会产品的实现创造了条件。这一实现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Ⅰ4400C+1100V+500M/X=6000

Ⅱ1600C+800V+600M/X=3000

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交换,社会总产品得到全部实现,下一年的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就能够顺利进行。在下一年的扩大再生产中,如果剩余价值率仍为100%,那么,两大部类生产出来的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是:

Ⅰ4400C+1100V+1100M=6600

Ⅱ1600C+800V+800M=3200

3.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基本实现条件:第一部类的原有可变资本加上追加可变资本,再加上本部类资本家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原有不变资本加上追加不变资本。用公式表示即:Ⅰ(V+V+M/X)=Ⅱ(C+C)

这个公式表明,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的产品之间,必须保持价值上相等和实物上相互替换的平衡比例关系。

(2)派生或引申实现条件

第一,第一部类年产品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有和追加的不变资本之和。用公式表示即:Ⅰ(C+V+M)=Ⅰ(C+C)+Ⅱ(C+C)

这个公式表明,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价值上相等和实物上相互替换的平衡比例关系。

第二,第二部类的年产品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原有和追加可变资本及资本家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用公式表示即:

Ⅱ(C+V+M)=Ⅰ(V+V+M/X)+Ⅱ(V+V+M/X)

这个公式表明,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消费资料生产同两大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价值上相等和实物上相互替换的平衡比例关系。

练习:第一年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是:

Ⅰ4000C+1000V+1000M=6000

Ⅱ1500C+750V+75OM=3000

假设第一部类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半用于追加资本,进行扩大再生产,两大部类原有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变,剩余价值率不变,都是100%。根据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进行计算,并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第三年社会产品的总价值是多少?

(2)第三年社会产品的总价值比第二年增长百分之几?

解: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根据这一条件和题中的假设,第二年进行扩大再生产以前社会总产品价值必须重新组合如下

Ⅰ4400C+1100V+500=6000

Ⅱ1600C+800V+600=3000

因为两大部类的剩余价值率都是100%,而且不变,所以,第二年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结束后产品价值构成是:

Ⅰ4400C+1100V+1100M=6600

Ⅱ1600C+800V+800M=3200

同样道理,第三年进行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以前社会总产品必须重新组合为:

Ⅰ4840C+1210V+550=7260

Ⅱ1760C+880V+560=3200

在剩余价值率100%不变的情况下,第三年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结束后社会产品的价值构成是:

Ⅰ4840C+1210C+1210M=7260

Ⅱ1760C+880V+880M=3520

通过以上计算,我们可以看出,第二年社会产品总价值为9800,第三年社会产品总价值为10780,第三年比第二年增加了980,第三年社会总产品比第二年增长了10%[(10780-9800)/9800X100%]

五、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优先增长原理

1.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原有

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因为,在技术进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扩大再生产条件下,原有的预付资本以及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追加资本中,转化为不变资本的比重愈来愈大,而转化为可变资本的比重越来越小,因而追加的生产资料要多于追加的消费资料,这在客观上要求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速度快于消费资料的增长速度。

2.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内容

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增长最快的是生产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其次是生产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生产。

3.要正确全面地理解生产资料优先增长原理

第一,不能绝对化

第二,不能片面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