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基础医学知识

基础医学知识范文精选

基础医学知识

基础医学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机械制造工艺基础启发式教学中职学生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是中职机械加工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涵盖了机械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毛坯成型、切削加工及产品装配,介绍了机械制造行业各个工种的工艺方法、零件加工工艺过程以及装配的基础知识,学好这门课对机械加工会有一个完整的概念。但因它与生产实践关系密切,对于中职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生疏和难以理解的。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常常有意识地把握时机使用最直观的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习。

一、启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产生在需要的基础上的。需要是人类活动的动力源泉,是产生积极性的基础。教师在讲课时,应使用自己积累的各方面知识,列举生动的实例,向学生们讲述机械产品的广泛应用和机械制造的发展前景,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学生感兴趣的汽车上的齿轮、传动轴,挖掘机、大吊车上的吊臂,电动机的机身,取暖用的各式煤炉,新式武器、医疗器械、建筑机具等,与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将各个机械加工工种与学生今后的就业途径紧密结合。这些方式启发了学生的学习意向、愿望和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其产生了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基础。

二、用熟悉的事例作引入,理解概念问题

教师总是希望学生能全神贯注、精力集中地听讲。因此,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恰当运用讲课技巧外,还要尽量找出与机械加工相仿的日常生活事例,以达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思考的目的。比如,在讲授铸造时,学生对“铸造是一种通过熔解金属、铸入模具去获得金属工件或毛坯的方法”这个概念的提出表示难于理解。但当列举出用小瓷碗装满沙子夯实、倒扣后可生成馒头形状的沙盘模型,用冰箱里自带的模具盒做冰棒,用成套橡皮泥商品中的塑料模具可以做出五花八门橡皮泥的模型等这些司空见惯的例子时,学生们对铸造就会产生直观、具体的感性认识,畏难情绪便可消失许多。此时再使用多媒体动画讲述齿轮毛坯的砂型铸造工艺过程,便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通过参观活动,启发学生思考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是与机加工过程密切相连的课程,它的大部分内容可以通过参观操作现场进行教学。在操作现场,学生们在真实的加工环境中可以得到直观的感受。教师在参观前将课题的内容布置给学生,参观过程中再适时地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如磨削外圆时有几种基本运动?若只有一种基本运动时会出现什么现象?双手摩擦时会产生热量,高速旋转的砂轮和工件之间接触会不会产生热量?这种热量有什么害处?怎样消除这个热量?车削细长轴时会出现什么问题?操作人员是怎样处理的?通过有针对性地启发学生,能有效地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四、提出启发问题,活跃思维能力

教学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掌控教材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激发他们对问题的思考,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如熔焊是最基本的焊接方法,为了让学生了解操作方法,在讲课时可先提出几个问题,如将两张纸粘在一起,可以用糨糊或胶水,哪一种黏结比较平滑;将两块薄塑料板粘在一起,可用什么方法、以什么为媒介;你见过将两块铁板粘在一起吗;铁的熔点是多少,铁加热到不同温度会产生什么样的组织?学生们经过思考、阅读、集体讨论、相互补充后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们对焊接概念的印象,又可以为下面内容的学习铺平道路。

五、启发总结意识,提高学习能力

总结的过程实际上是对知识复习巩固的过程。当学生学习了车削加工是通过主运动和进给运动的相对运动去除多余材料时,教师再进一步启发学生对运动形式做如下总结:加工的过程虽然看似复杂,但主运动和进给运动的形式不外乎是直线、回转、曲线运动,由于这三种运动,才能加工出各式各样的零件。总结不仅能让学生及时回忆前面学过的知识,还使能学生对机械加工过程有比较明确的认识。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民主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条件。教师要允许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说出不同见解,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要以恰当、学生们熟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例或已掌握的理论去说明问题,把握好启发式教学的尺度,确保学生们的思维与教师的思路同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

参考文献:

基础医学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

高职护理专业是医学专业的一种。护理专业以从业人员对人体结构的充分掌握为学科前提,是一门具备专业性、实用性技术的学科类型,有较高的实际操作技能。高职学院护理专业所开设的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介绍和普及正常人体、特异性人体的体态构造及其功能,以达到了解各种人体疾病的不同发病形式、学会各种必备的诊疗理论和技能,以帮助学生形成就业和从业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基础医学课程主要包括“三理一化”即病理学、生理学、药理学、生理化学课程,这些课程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高职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的有效掌握,将会直接促进高职学生后续的临床护理学课程的有效学习,这也对毕业生的就业和择业起着重要作用。

一、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基础医学教学的主要现状

最近几年,护理学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但是因为高职医学教学的起步进程相对较慢,而且为高职护理教育提供借鉴的教育模式资源也相对不足,导致高职医学护理专业教育在把握“高水平应用型特定人才”的培养定位上面临很多困难。尤其是护理专业课程具有独特的教学体系与教学方式,加之教学内容选择上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各种劣势日益彰显。

(一)课程体系设置与教学内容不能妥善地进行分配。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的学时、学分的划分不够合理。基础医学课程的总课时数占护理学专业的总课时比例非常大,这就导致高职学生具有非常大的学习负担。这也会导致以后的护理学专业授课的课时会有明显的不足,限制了护理学专业课程的顺利开展。

(二)课程体系设置与教学内容不能使高职学生完全接受。护理学专业的不断进步和一些医学相关专业的新兴学科的不断出现,促使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产生变化,导致护理学课程内容日益增加。如果高职学生,尤其是护理专业的学生,要在极其有限的时间里去完成较为复杂的学习任务,就会导致学生不能有效地学习好、掌握好护理学的专业知识。而且,高职护理学教师的授课方式相对较为传统,大多是以教师为主导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这就很难做到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并且有效地发挥出高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

(三)高职护理专业较难与实验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当下,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所接受的基础医学课程如何与实验教学要求相匹配,仍然是一门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因为,对于高职护理学生而言,需要按照特定的学科要求来设置各学科的实验室,但是实验课程的内容是由各个教研科室独立负责,这就会导致各个实验室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传递。同时,当下的医学实验课程也面临着实验技术人员的知识面较窄、教学科研能力水平相对较弱的实际问题。

二、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指导思想

基于当下护理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的实际情况,高职院校进行护理专业课程整合显得十分必要也势在必行,同时这也是当下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大进程。高职院校的医学课程整合应当转变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观念,以达到能够实现护理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有效普及和整体优化的目的,通过课程的整合,可以较好地去了解全新的现代医疗结构和社会机构需要的护理人才。当然,在进行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我们也应当及时有效地了解各个学科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知识教学的同时,我们有效地增加一些护理操作和健康指导方面的相关知识,也对增强护理专业人才的操作技术和实践能力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高职院校护理学基础医学教育的不断整合,需要以生命发展过程以及临床工作为主要立足点,同时需要将相关的医学课程进行高效的系统化整合,这样做一方面能增加基础医学与临床护理的交叉联系,能够培养高职学生对基础医学的学习兴趣以及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另一方面还能减少护理学专业知识教学上的机械重复,为高职学生的护理学学习效率不断提高奠定基础。

三、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面临的问题

当下,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的护理专业采取的是以学科教学为本的传统教学模式,而且已有完整的教务课程设置体系和机制。在这种情况下,实现课程融合需要对原有课程进行大幅度的调整、遴选和整合,这需要教务部门的大力协助和各部门的相互协调。课程整合在国内开展的时间较短,且没有全面覆盖医学院校。授课教师绝大多数为传统授课模式下培养出的人才,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也多是采用“以学科为基础”的传统教学模式。因此,课程整合首先要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通过各种途径使之能够接受并运用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在后续的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育工作中,我们要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高职院校的基础医学教师,在教研活动中也需要积极地讲述基础医学课程中所包含的与护理学相关的知识内容,这些都将有效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和高效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在护理学专业基础医学教材的有效选用上,需要高职院校科学合理地选择医学基础知识较为丰富的教材,以追求达到真正的符合学情学意。各个基础医学教研室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科学选择和重新编写教材,这虽然将会是一项工作量巨大、难度较高的、极具挑战性的一项教学任务,但是对每个基础医学教师而言也是有效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必须认真践行和做好的一项工作任务。四、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思考与设想当下,护理学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的课时和学分所占护理学总课时比例的数量过于庞大,这也是许多医学高职院校存在的普遍现象。正因如此,基础医学课程的学时与学分的占比一定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确保在比例下降之后不会对基础医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产生不利影响。高职护理专业教育已经进入跨区划和快速化的进程,其他医疗学科在近年来也得到了不断发展与进步。我们所熟知的各个学科的传统知识也在不断进行更新,基础医学和护理专业的各科专业课程中所需要的教科书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同时,由于这些基础医学课程各学科缺少互相联系,也给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在专业课以及相关专业的学习带来了相对沉重的困难和负担。护理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的是临床护理工作,要做到能够与时俱进、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需要科研人员能够依据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基础医学的教学目标积极有效地探索并且能够出版相关的基础医学整合教材,以达到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目的。同时,为了让高职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并学以致用,我们还要对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不断融合创新。近年来,国内外陆陆续续出现了一些关于基础医学有效整合的教材,例如《常规人体功能》,这本教材涵盖了生物科学和一些生理学,又比如《人体构造学》,其主要涵盖了人体的生理解剖学、人体组织胚胎构造学和人体生理学等等。当然,高职院校还可以不断地创新护理专业基础医学的教学方法。由于我国基础医学教师依然采取的是相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充分调动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无法很好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由于高职院校的课程整合,必将导致教学学时占比减少。为了在不减少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能充分保证基础医学和护理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高职教师需要充分地利用新媒体与传统授课相结合的教学手段,采用翻转课堂的先进模式,有效地提高课堂授课的流畅度,使高职学生能够在有限授课的时间里较为轻松地学习更多专业课知识。教师还要致力于丰富基础医学教学内容,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度通过以问题为基础的引导性学习。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在实验教学中也可以进行很多有效的改进。例如可以适当进行分组讨论、病例研习、病案情景再现等相关改进措施,以增进教学效果。基础医学教学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络信息平台,根据基础医学和护理专业的实验特点,有效构建类似于虚拟网络的实验室,还可以将部分实验项目变成视频然后上传到校园网,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综上所述,护理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是当前教育改革需要迫切落实的一项繁重的任务。护理专业的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模式大不相同,有其独特的专业特点。因此,高职院校必须结合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制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方案并予以实施,以充分满足社会发展对护理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梁英.高职护理专业《综合医学基础》课程整合及效果评价研究[D].南宁:广西医科大学,2018.

[2]顾春娟,陈莹桦,杨智昉,等.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12):38-42.

[3]邱烈,刘启蒙,郭兵,等.专科层次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9(8):954-956.

[4]梁英,廖海涛,黄洪柯,等.高职护理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效果评价[J].卫生职业教育,2020(9):92-95.

基础医学知识范文第3篇

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之一。教育观念的改变、学科交叉渗透和综合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课程整合是体现学科交叉渗透和综合化发展趋势的具体方式之一,也是学科结构调整的基础性工作。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改革符合国际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为了适应社会实际需求和时代特征,在我校非医学类专业如管理、营销、英语等专业开设现代基础医学概论课程,这些专业培养目标并非是医护人员,但其工作大多都与医疗密切相关,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背景。因此这些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要求学生具有本专业的知识与才能,同时掌握一定的医疗知识。《现代基础医学概论》是将《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人体生理学》、《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这五门课程内容进行有机的重组,使之成为一门全新的、具有较强科学性、编排上更符合教学规律的整合课程。可以相应减少授课时数,提高教学效益,同时更加符合学习的规律。本课程按器官、系统进行编排,将人体大体结构、微细结构、生理功能、病理改变有机的融为一体,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基础医学知识,为其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1教学内容的选择及知识体系框架的搭建基础医学概论涵盖了基础医学的各门学科,涉及的知识复杂,涵盖的教学内容繁多,再加上有限的学时数,加大了教师的授课难度和学生的学习负担,无论是授课还是听课的效果都不甚理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材将繁杂的教学内容以系统进行精简、整理和归纳,重点、难点突出,该删除的内容就删除,该简单讲解就简单,涉及一些较复杂的问题时,也尽量将其简化。比如讲解肾脏这一器官,先介绍其位置形态,再引出其组织微细结构即肾小球及滤过膜、肾小管、集合管,这样将知识点顺着一条线一一介绍给学生后,就比较容易理解建立在结构基础上的肾小球的滤过功能,以及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等生理功能;深一层的“尿液的生成和调节的机制”就作为熟悉内容。进一步的病理改变就作为了解的知识点。使学生能认识到特定的形态结构决定了相应的生理功能,而稳定的生理功能作用需要神经、体液及自身调节。当自身形态结构发生改变及机体的调节功能异常时,就打破机体的稳态,导致疾病的发生。这样既能使学生对医学基础知识有必要的认识,也使内容不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减轻学生的学习负荷。

2.2学习兴趣的培养及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对于初学者来说,基础医学是一门枯燥、深奥的科学,再加上所开设的都是非医学类专业,学生对该课程普遍重视不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对基础医学概论课程的认识和兴趣,使之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是我们教学中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首先要突出教学内容的专业实用性,所讲解的医学知识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解剖知识是枯燥而繁杂的,但却是我们自身结构的精确再现,不要依照书本一一讲解,而是要让学生自身的结构融入到书本中,将知识点融入到他的身体结构中,这样他就会认识到这些知识点就是他身体的构成,自然而然就会有学习兴趣。关于机体的生理功能,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但说不出其所以然,就要抓住这样一个切入点,使其明确自身这一功能是以一定的形态结构作为基础,通过明确而复杂的作用机制体现出来,才使他可以正常的生活学习。讲解相关疾病时,可以先让学生列举自己亲属所患该病的经历,老师再根据学生的叙述对这一疾病的生理基础、病理改变进行总结和归纳,让学生感觉到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可以去解决一些问题,从而在心中燃起学习的热情。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医学发展史中经典故事、临床上的生动事例以及国内外最新的文献报道,对知识的由来以及新进展做一简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学生带着问题根据自己学过的知识积极思考,从而优化教学效果。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培养其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热情,提高自身学习的能力。

2.3教学方法的改进及及教学思维的创新学生在学习基础医学概论时,往往会产生学习方法上的误区。从客观上讲,基础医学知识需要记忆的内容繁多、抽象。对于微观组织学的内容,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对于一些较复杂的病理机制,学生又难以理解。在主观上,学生刚进入大学,对大学的教学方式和进度不适应,而以往的学习方法又不能完全适用,因而导致学生无所适从,有些学生太注意一些局部的细节,而忽视对整体的把握,致使学到的知识零乱,没有办法串联到一起,这样时间一长特别容易忘记;有些学生只是死记硬背,不能活学活用;甚至有些学生认为内容太难理解和记忆而放弃学习。鉴于以上原因,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应用生动的比喻和简练的语言来说明复杂、抽象的问题,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将抽象问题形象化,增强对知识连贯性和联系性的总体认识;引导学生把握本门课的重点、难点,适应大学的教学进度;同时介绍一些相关知识的书籍、网站,开阔学生思路,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使其尽快地适应这门课程的学习。

基础医学知识范文第4篇

(一)基础和临床医学相脱节、分离目前医学教学模式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基础与临床教学相互脱节,各医学学科的教师仅教授自己负责的学科的知识,有的教师甚至仅仅只去了解和掌握自己学科领域的内容,没有广泛地去主动学习与自己学科相关的其他医学知识,即基础课教师与临床课教师在教学上的交流与合作少,甚至根本没有交流,基础学科教师由于长期的只讲授理论课,导致缺乏对临床相关知识的丰富、了解与延伸;临床课教师在长期繁重的医疗工作压力下,也渐渐失去了来自基础理论知识的有力支撑、深化和充实,因此出现前期基础与后期临床分离,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状况,这种相脱离的状况偏离了医学的教育宗旨,对医学教育质量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二)基础课程繁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受到影响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许多医学院校并入综合性大学,几乎所有医学课程的课时也在减少(现约为20世纪80、90年代的23,每节课的时间也在减少),而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却在增加。我国医学教育目前仍以“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为主,各学科的教师强调本学科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导致教学内容和新课程不断增加,教学时间相对不足,学生自学时间减少,严重限制了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培养。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造成对所学知识加以认知重组的自学时间减少,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基础课和专业课课时数太多、其他课建设不足和选修课结构不十分合理现象,影响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

(三)重理论轻实践,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较晚由于医学教育中基础与临床教师缺乏交流与合作,而且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循序渐进式教学法习惯,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学生只看重基础理论知识,看重考研和医师资格考试的分数,导致接触临床晚,实践能力低下、临床经验过少,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医学生毕业后(甚至是博士和硕士)不能很好地适应临床工作需要,不会看病的年轻医生不在少数。在我国,医学院的学生通常要学习2年左右的基础医学课程,才能进入临床进行见习和实习,接触临床的时间较晚,这就与医学教育的“四早”目标违背,即早期接触医疗服务对象、早期熟悉医疗工作环境、早期参与医学科研项目、早期深入医学专业领域。美国哈佛医学院一年级学生就要学习会见病人,设置病人/医生关系课程,贯穿整个4年,就是为了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学习医学社会问题。

二、基础临床医学

教改的国内外的一些做法美国医学院提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按器官系统、形态与功能重新组合课程,以加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使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随后的五十多年间,世界上很多学校都实施了医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改革措施。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医学院最早提出围绕临床问题组织相关医学学科内容为课程,实施以问题为基础的课程模式。20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医学院试行NewPath-way课程改革,旨在综合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课程内容,并加强对学生正确处理医患关系的教育。英国医学教育中心的RonaldMHarde教授提出了一个非常有用的课程整合阶梯。美国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ofMichigan)医学院在解剖学科和妇产科学课程上改变传统前、基础后临床的教育模式,打破二者的界限,有机结合地创建了“临床解剖学和妇女健康(ClinicalAnatomyandWomenHealth)”课程。在国内,中国医科大学进一步加强对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特别是基础医学课程的研究与实践,借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新途径”(NewPathway)课程体系,首先成立一个领导实施小组,小组组长由核心学科教研室的主任担任,原有的教研室建设制度不变。由实施小组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完成了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整合课程模块体系,并通过实验对比的方法进行了几轮的实验教学。在整合课程实验教学过程中,以病例或问题为引导的教学方法,通过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教学效果大大提升。浙江大学医学院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功能、从正常到异常、从疾病到治疗药物的原则,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等六门基础医学课程整合为一门按人体器官系统进行教学的“基础医学整合课程”,教材的总字数由430.9万字下降到285.5万字,课时由405学时降为320学时,减少了相关课程内容的重复,节省了教师和学生的时间精力,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值得借鉴。北京大学医学部的解剖教研室将解剖与临床相结合,开设了“临床局部解剖学PBL专题(包括胸前壁、腋窝局解与乳腺癌手术、胸腔纵隔局解与冠心病、腹股沟区局解与腹股沟疝、结肠上区局解与肝移植、盆腔局解与直肠癌、四肢局解与骨关节损伤、腮腺区局解与颌面外科、颅脑的断层解剖与颅脑CT/MRI,颈部局解与甲状腺手术、心血管系统与心血管疾病),也从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课程内容和课时数,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提高了学生整体把握医学课程的能力。

三、建议及措施

我国的临床医学研究与国际水平有一定差距,主要是体现在观念和认知有差别。国内大多数临床医生可能会认为只要看好病就行了,从而把基础理论的学习忽视了,而国外的临床医生更重视通过与基础医学的合作来研究他们的患者,比如在病理科,几乎每天都有临床医生到病理科同病理医生研究他们所经治的病人案例。在国外一些较好的杂志也经常会见一些文章中会有临床和基础医学共同研究解决的病例案例分析。因此无论是高校的医学教育工作者还是临床医生都要在心里有一个正确的观念,那就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是医学发展的两个缺一不可的部分,而且二者是密切联系的,不可脱离和分开的,为了使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更好的融合形成一个体系,我们必须要做好教育改革的规划工作。

(一)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课程体系传统的教学课程体系可以体现医学科学的系统性、基础性、连续性,方便教学实施和管理,但是它已经不能反映当今医学科学高度分化有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有的课程的内容陈旧、重复,学生负担过重,又不能将相关学科的知识融合到一起。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课程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采用综合化课程,以某一器官或者组织系统为基础,将相关的基础、临床医学知识相融合,利于精简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要求。采用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课程模式对实施以PBL为代表的多样化主动教学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二)以整体备课组成员为核心,建立课程整改小组课程整改是要把相似、相近、之间又有联系的学科进行融合整改成一门或几门课程,然后进行讲课传授。我们可以在已有的集体备课组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固定的课程整改小组,小组的成员不仅要包括备课的教师,还要有熟悉基础和临床教学工作的领导、教务人员、课程规划人员。集体备课组由备课组所有课程教师组成,组长由核心课程的带头人担任,共同讨论同一器官、系统或知识点在各自学科的授课情况,共同讨论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衔接,进而整改修订各学科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改革课程,编写相关的教材,最后进行实验教学应用并由整改小组定期对整改课程的教与学进行评估。这种方式结合的团队教室成员能够经常在一起学习交流,利于突破单课程的封闭性,推动课程之间的交叉、渗透和链接,淡化各学科知识的界限,使教师形成综合性知识体系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加强临床和基础医学教学的交流,既注重理论也注重实践基础医学不能脱离临床实践,二者应紧密结合。学科团队中要有既懂基础医学又懂临床医学的教师。比如在美国,一些医学院校40%以上医学基础课是由在职的临床医生授课,而在我国,大多数医学基础课的教师不是在职的医生。这种状况在教学思路和实际教学及科研中限制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交流和合作。可以组织中青年基础课教师到相关的临床科室进行几周的见习,有计划地组织基础教师到相关临床科室参与病例讨论和临床查房,以更好地丰富临床实践知识,增强基础教学的临床知识含量,不断改进基础课程的教学。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接触一些典型病例、开展床边教学的途径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邀请临床大夫讲解基础医学课程中的一些章节,将临床的最新成果和临床经验带进基础医学课堂,这样不但做到了基础联系临床,理论联系实际,而且还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总结

基础医学知识范文第5篇

高校实验室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要基地,是整个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办学的三大支柱之一。随着现代教育科学的不断发展,教育内容和手段的不断更新,实验教学成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创新能力、科技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可促进学科的融合与交叉,实现合理配置教学资源,保证教学质量。通过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可推进实验室的整体建设,实验教学资源的开发共享和实验室管理机制创新,使之成为高素质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宁夏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于2000年成立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伴随着学校对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实验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整体部署、分步实施,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实验室环境不断改善、仪器设备不断增加。2006年我中心率先被评为宁夏回族自治区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8年被评为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

2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建设

2.1组建机能学实验室

设备共用、资源共享的网络化机能学实验室由生理、药理和病生3个实验室整合而成。实验用房重新布局统一管理,使每间实验室不再是某学科的“私有财产”,多学科的资源共享,避免了以往各教研室之间仪器设备重复购置、无课时闲置、使用率不高现象。

2.2建设形态学实验室

形态学实验教学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实践性。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是每名学生一台显微镜,显微镜中的视野只有学生一人能看到,教师了解的学生实验情况有限,难以给予及时的指导。为此,我校投资100多万元建成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数码互动实验室,使形态学实验教学设备和手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2.3建设插床前基础医学综合实验室

为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我校于2007年成立了临床前基础医学综合实验室,主要承担临床前基础医学综合实验课程教学任务,包括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近几年的实践表明,该课程有利于学生临床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为其进入临床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医学知识根基。

3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师资队伍建设

要建设好实验中心,就必须有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实验教学队伍,领导重视是实验教学队伍建设的根本保证。学校鼓励一些年轻、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充实到实验教学队伍,以提高学历层次,改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同时要积极培养现有的实验技术人员,加大实验技术人员培训力度,制订培养计划并有效实施,给实验技术人员创造更多学习、进修、交流的机会,切实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