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基础教育培训

基础教育培训范文精选

基础教育培训

基础教育培训范文第1篇

(一)会同市教育学院切实制定好《XX市中小学校(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2010-2013年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规划》。

明确工作目标、优化工作措施、提升工作水平,在基地学校建设、名优教师队伍建设、精品课建设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工作质量。

(二)创造性地开展好全市在职教师“每人一绝”大练教学基本功活动。

加强校本培训、着力岗位练兵,为全市广大教师创建扬长的舞台、提供扬名的机会,籍此培树一大批有魅力的名优教师,全面提高各校课堂教学效率、大幅度地提升全市教育教学的质量水平。

(三)加强县区进修学校“硬实力”建设和“软实力”发展,提升全市进修学校的整体水平。

1、协调有关部门及县区政府,优化进修学校的校舍建设和设施配备,力争在国家和省厅“县区示范性进修学校”的评选中,我市达标的数量和质量名列全省之首。

2、继续开好“全市县区进修学校第一次系列现场会议”。通过系列现场会议,让每位主管局长、进修校长走进每一所进修学校,了解情况、研讨工作、沟通感情、取长补短、促进工作、加快发展。全面发挥各进修学校在各自区域的教学指导和质量提高的核心价值和重要作用。(具体日程安排,详见附表一)

3、全力开好“全市县区进修学校第二次主题工作系列现场会议”。围绕各学校自选的工作主题,在理论研究和科学实践中,各进修学校要缜密分析、科学论证、深入探讨、全力工作。要做到,不仅在科学研究上有建树,而且在工作实践上有突破。使各县区的主题工作现场会议,各县区有所长、有所为、有所学。(具体工作主题,详见附表二)

(四)依法做好普通话推广和测试工作,建立健全科学的测试机制和测试设施。

会同北华大学师范分院,创建“XX市标准化普通话测试语音室”。视时机成熟,取代原来的人工测试,实施现代化的计算机测试普通话的科学机制。

遵循“以测促训、以训保测”的原则,规范普通话培训、优化普通话测试、完善普通话培训和测试的档案管理,使常规工作进一步优质化、高效化。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组织好第十三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

(五)依法把好教师队伍的“入口关”,认真做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

严格审查教师资格认定所需的各种要件(如:户口簿、身份证、毕业证、及必需的各种合格证书等)。

组成“XX市教师资格评审专家委员会”,严格做好申报者的教育教学能力的测试和认定工作。

同时,热情接待申报人员、耐心解答申报咨询、认真做好相关的服务工作,让服务对象满意。

(六)高质量地做好校长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在职校长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管理水平。

启动“XX市名优校长专业化培训工程”,把名优校长的培训工作,纳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举办“XX市名优校长高级培训班”,着力提高校长的理论素养和管理水平,造就一支专家型的优秀校长队伍。

开展名优校长送培下乡活动,全面提升农村中小学校级管理人员的办学水平和管理能力。

(七)高质量地做好教师培训工作,依法建立健全全市师资培训和继续教育的规章制度,形成科学高效的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的工作机制和工作系统。

制定和颁行《XX市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管理办法》,对全市教师的全员培训实施科学管理,提高全员教师网联培训和文本培训的实效性,依法保障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制定和颁行《XX市名优教师队伍建设实施纲要》和《XX市名优教师(骨干班主任)管理办法》,实行名优教师的动态管理、消除“名优教师终身制”的弊端,确保名优教师的整体质量和名优教师的作用发挥。

制定和颁行《XX市中小学校(职业学校)班主任培训工作方案》和《XX市中小学校(职业学校)班主任任职资格标准》,实施XX市中小学校(职业学校)班主任任职资格证书制度,着力提高班主任的师德水平,全面提高班主任的科学施教和科学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八)着重做好农村中小学教师和全市新任教师的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农村教师和新任教师的执教能力,促进全市教育均衡、和谐、高质量、可持续地整体发展。

制定和颁行《XX市农村中小学校教师培训方案》和《XX市中小学校(职业学校)新任教师培训方案》,有重点、分批次地做好农村教师的“实用性、实效性”教育能力和教学业务培训工作。及时做好新任教师的全员培训,使新上岗的教师尽快适应教育工作、尽快胜任教学工作。

同时,要把特岗教师的特殊培训工作列入各县区教师培训的工作日程,各县区的“每人一绝”要有特岗教师的适当比例。

实施“订单式送教下乡”和“城乡教师结对互助”活动,充分利用城市的优势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名优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全市的义务教育由“年限教育”向“质量教育”的转轨进程。

二、保障措施

(一)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强处室自身建设。

进一步完善全面工作和专项工作管理者和负责人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

自觉树立和遵循“为基层排忧解难”、“为百姓倾心服务”的工作理念和行为准则。

(二)依法建章建制,依法行政处事。

严格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密切结合我市相关工作的实情和实际,科学遵循相关工作的发展规律,选聘相关工作的专家和权威性人士,在既定期限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方案。

严格执行业已颁行的各项管理规章,建立相关工作的长效机制和运行法则。

(三)加大管理力度,加强过程性督导。

对上述“主要工作”,要实行明确标准、过程督导、阶段调度、结果评估、全市通报、褒优曝劣。

基础教育培训范文第2篇

我国基础教育教师培训有着强烈的中国特色,在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1.教师培训过程中地位僵化

一段时期,基层的教师培训在组织实施上具有从上而下的命令式硬行性,在某种角度上带有强烈的行政性和权威性,导致基层教师的地位只能处于盲目顺从和消极服从的位置,长期的被动地位容易形成一线基层教师对教师培训工作的懈怠。

2.教师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

基础教育教师培训的范围较广、人数众多,进行一般的教师培训只能选择共性的问题进行强化和解决,这使得基础教育教师培训缺乏对一线教师、新进教师等不同层面教师的针对性指导作用,丧失了教师培训应有的价值。

3.教师培训形式缺乏多样性

传统的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形式单一,一般以认知式的培训和理论提升式培训为主,没有丰富多彩的体验式、参与式等培训形式,不能引起参训教师的兴趣,长此以往,反而会形成教师参加培训的倦怠心理。

4.教师培训缺乏科学的测评体系

测评体系是对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工作质量和教师参加培训后是否有提升的检验和监督,是培训组成的重要一环,但是在当前的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工作中,由于没有专门的测评体系,导致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工作不能落到实际,参加培训的教师也不能通过测评检验自己参训的成绩和效果。

二、基础教育教师培训绩效测评模式的建立

1.基础教育教师培训目标的建立

基础教育教师培训目标要具体、简明,要切合一线教师的实际需求,能切实解决一线教师们平时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困惑,培训组织者及教学设计者要理解目标提出者所要表达的内涵,为教师们答疑解惑,更方便教师们提高技能、思维、观念、心理等不同素质,提升整体的能力和教学水平。

2.基础教育教师培训行为的记录

基础教育教师培训绩效评价还应该包括对参训教师参加整个培训过程的记录,不仅要记录教师们培训中的行为,也应该包括对参训教师参加培训后是否达到目标作具体性的表述。首先明确指出参加培训要学习的技能是什么,运用技能对教育教学工作能起到什么样的提高,再通过记录,发现参训教师的行为转变,以达到检验参训教师自身的理念与素质是否有所提升等目的。

3.基础教育教师培训的策略

绩效导向教师培训策略可采用指导性观察和指导性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参训教师在专家的指导下对特定的教育教学技能或程序进行实践,专家鼓励参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运用目标技能,并使之符合新课改教育教学的实际绩效标准。

4.基础教育教师培训的评价

基础教育培训范文第3篇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课改实验工作顺利进行

新课程改革实验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范围广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领导,强化管理,统筹规划。为使课改实验工作顺利进行,各学校要成立实验领导小组,具体领导实施课改实验工作。

二、组建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实施新课改

为保障课改工作的顺利进行,各学校要选派得力教师实施课改工作。小学起始年级实施新课改的教师要求年龄在周岁以下,第一学历为中师及以上学历,且教学思想先进,业务能力强,有协作精神。

三、加强教师培训,为课改实验做好准备,

(一)培训原则: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二)培训内容:新课程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改革目标、相关政策、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解读、各学科改革的突破点、对教学的实施建议等。

通识培训的专题主要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与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程与教师评价”、“新课程与学生发展”、“新课程与学校的发展”等。

学科培训:面向各学科教师,分学科进行,结合学科特点和基本要求探讨新的课程理念及其实施。学科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⑴新课程标准解读,包括课程标准介绍、与现行大纲的比较。⑵教材培训,包括教材编写的整体思路与主要原则、基本框架、内容体系与特色和对教师的相关要求。⑶教材具体内容解析,即结合章、节的具体内容分册逐步进行分析等。⑷教学实施研讨,包括教学实施的具体要求,教学过程指导,教师组织、教学原则、策略与方法等。⑸根据各学校需要和实验进展情况,组织课例讨论和相关专题研讨。

(四)培训的主要途径及材料:由于当前“非典”的影响,由原来的聘请专家培训,改为以学校自己组织培训为主。一是学习教育局为启动新课改编写的《教会学生学习—课改的宗旨》、《教会学生思维—教育的使命》、《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三本学习材料;二是学习山东省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教材;三是组织教师观看新课程的培训光盘;四是搞好校本培训;五是组织小规模的县级培训。充分发挥我县省、市、县骨干教师的带动辐射作用,通过举办专题讲座、观摩课,进行培训。

四、培训的时间安排及要求

基础教育培训范文第4篇

不少艺术职业院校毕业生专业思想不稳固,受金钱和其他利益的驱动,毕业后不愿当中小学教师,而是通过各种渠道进入金融、行政、政法、新闻部门,造成音乐教育人才的流失。

部分艺术职业院校的音乐毕业生进入中小学音乐教学岗位后,事业心不强,贪图私利,放下学生的业余音乐活动不辅导,甚至连正常的课堂教学也不能按时完成,却将大量的时间用于课外兼课,办各种私人音乐辅导班,违规收费,以鼓私囊,严重影响了学校音乐教学工作。

改变艺术职业教育音乐生“毕业实习”的做法,提倡艺术职业院校在邻近的中小学建立音乐学习基地。实习时间由毕业前一次扩大到每学期一至数次。实习范围由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音乐辅导。让学生定期到中小学实习基地听课、参观,旁听他们的课外音乐活动辅导,通过座谈学习基层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老音乐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辅导经验。实习内容除了课外,还可以帮助基地学校训练合唱对、乐器队,辅导各种文艺会演和歌咏比赛,以弥补学生教学方法及辅导经验不足的缺欠。

建议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一套崭新的《音乐教育学》教材,提供给艺术职业院校教学使用。其中,应突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教学应“以学生为体,以教师为主导”“师生互动”,重视“学生参与”。以改变艺术职业音乐教育思想理念滞后的状况。

彻底改变艺术职业院校音乐系的钢琴课、指挥课、声乐课、沿用专业音乐院校教材和教法的教学模式。艺术职业院校除了培养专业演员,还应本着“为基层音乐教育培养合格教师”这个目标和宗旨,使学生将来能“学以致用”。1.艺术职业院校钢琴课教学不能仅限于专业“钢琴教程”中的乐曲,还要重点增设群众歌曲、校园少儿歌曲的即兴伴奏课,并经常依此给学生布置作业。2.艺术职业院校的音乐指挥课,除重点强调各种节拍右手正确的挥拍路线、落点及起拍方法处,还要向学生教授左手的表情、声部、力度的指挥和暗示方法及双手的配合。多给学生在合唱队前亲自指挥群众歌曲、少儿歌曲的实践和练习机会,并予以评定。3.艺术职业院校的音乐教学不能完全照搬专业音乐院校培养歌唱演员的教学方法,由于培养的是部分音乐教师,故而,除向学生传授西洋美声唱法基本功中的“呼吸、共鸣、打开口咽腔、吐字”及“中外歌剧里的咏叹调”外,还要将童声专家钟维国老师的“童声歌唱训练”理论介绍给学生。要求艺术职业院校学生掌握童声训练的八个大字:“松、扬、竖、拢、上、下、变、开”的含义。这样,学生毕业后到了中小学上唱歌课或训练合唱队,就会得心应手,少走弯路。4.为了提前适应和掌握中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方法,艺术职业院校音乐欣赏课除让学生欣赏世界名曲、大型交响乐、协奏曲、声乐套曲外,还要教会学生如何欣赏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的乐曲(如:《彼得与狼》《晋察冀的小姑娘》《龟兔赛跑》等),并设计教案。可将同班同学当作中小学生,让高师生轮流作音乐欣赏课模拟教学实验,课中请听课者扮演音乐故事中的各种角色(如:彼得、狼、小鸟、晋察冀小姑娘等),随着音乐表演,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艺术职业院校的音乐教学可直接与基层音乐教学接轨,毕业生当音乐教师就可很快进入角色。

艺术职业院校的音乐系应经常向学生进行“树立稳固的专业思想”的教育,将我国当前郊区、农村中小学音乐师资不足、城乡音乐教师配备严重失调的形势向学生介绍,可向学生讲明以下道理:“假如没有基层音乐教师的辅导和培养,你们能会以优良的音乐基础考入高校吗?”以说服学生将音乐教师作为终生职业,树立坚定的专业思想,彻底扭转毕业分配“见异思迁向钱看”的不良倾向。

基础教育培训范文第5篇

(一)职教体系之外的优势与基础

教育学校相比,高职院校在传授职业技能,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层面不可替代。基础教育对于提高农民基本素质与文化水平方面扮演着重要且独一无二的角色,但是基础教育并不能使农民职业技术技能得到根本性的提高,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民的创业与再就业。每年不断增加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中有不少人都是仅仅接受了初高中教育后便直接走向劳动岗位,生产技能的缺乏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发生阻碍,因此接受进一步的职业教育能够有效扭转这部分劳动力所面临的窘境。与成人教育学校相比,高职院校对于市场的需求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成人教育学校与高职院校一样是农村教育的主体,但成教学校往往受限于自身规模与资源,或是师资力量,或是资源制约,有时还存在政策局限,这些层面导致成教学校在为农民提供教育培训时效果并不明显。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在培训目的与出发点上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成人教育偏向于学历教育,而高职教育在提供学历教育的同时更侧重于职业技能的培养,根据市场对于技术人才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课程,对农民开展职业教育培训,促进农民就业与再就业,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同时,国家与地方政策的扶持,也使得高职院校在开发进行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的过程中相比成人教育院校更具优势。与普通高等学校相比,高职院校对于职业教育的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广,更具专业性。普通高等教育院校在一定层面也可以并且能够提供职业教育培训服务,例如当前国内各本科院校里面具有成人与职业教育性质的二级学院,还有学校名头上带有农业二字的本科院校等。这类学校在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及新农村建设中同样起到了较为重要作用。虽然如此,相对于高职院校,其局限性也较为明显。首先,本科院校毕竟侧重于学历教育,即使对于专科层面的教学,在专业课程设置、教育目标方面都与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具有较大不同。其次,本科院校对于农村职业技术人才输出有限。一方面,由于当前国内的“现实”情况,导致本科院校的毕业生绝大多数都不愿意到农村去发展或是创业,而职业技能的缺乏也是主因之一;另一方面,大多数本科院校都集中在大中城市,或是中心城区,就其所处地理位置来说,很难覆盖到广大的农村地区,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本科院校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而高职院校覆盖面较广,以黑龙江省为例,目前省内共有各类正规高职院校近50所,各地级市都有覆盖,甚至有的院校本身就处在农村乡镇,这对于高职院校开展农村职业教育提供了较大的优势。

(二)职教体系之内的优势

在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相比职高与中职,高职院校竞争力更为明显。一方面,生源的逐年减少,加上高职、三本院校的竞争,导致中职学校的招生恶化,不少中职院校都努力升格或者合并为高职学校,而留下来的中职学校规模越来越小,办学质量大不如前。职高院校面临的处境与中职院校如出一辙,形势也不乐观。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主业”虽然是职业教育,但其同时也属于高等教育序列,在师资力量、办学规模、教学资源方面与中职学校相比有很大的提升,这对于那些既想要学历,又想要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说,高职院校参与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必然能够提升农民朋友接受培训的积极性。

二、高职院校参与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对策

(一)以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为契机,转变高职办学理念

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是高职教育所承担的两个性质不同却又联系紧密的教育层次,在当前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形势下,理顺这两者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高等职业教育所面向的群体是特定的职业或职业群,相比于普通高等教育,高职教育更加倾向于对特定群体的职业技能的培养,其重心仍然是职业教育。高职学院要想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面临着如何办好农村职业教育,如何发挥其在农村职业教育中的引领作用,如何能够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诸多问题,这些都是需要迫切解决的现实问题。高职院校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培训,其职教的专业性就是优势所在,而不少高职院校在办学中一味求大求全,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等方面都向普通高等院校看齐,这其实是本末倒置,等于拿自己的劣势去碰撞对方的优势,势必会影响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高职院校开展农业职业教育应转变原有的办学思路,坚持立足学院所处地区,依托行业,以服务区域内农村经济发展为己任,并根据市场需要,灵活设置培训项目,在提供农业技能培训服务的同时做好其他社会急需的技能人才的培养,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二)健全高职院校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机制,使其参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普遍化、常态化

我国目前高职学校虽然数量众多,且分布均匀,但真正参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大部分是农业类高职学院或者是各高职学院的涉农专业,非农高职学院及相关非农专业的参与程度较低。以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为例,牡丹江地区共有高职院校5所,农业高职学院仅有笔者所在学院一所,即使就黑龙江省40多所高职学院来说,其中也只有5所农业高职学院而已。这几所农业高职学院承担了省内绝大部分的农村职业教育培训项目,其他非农类高职学院虽然也有涉及,但所占比例较小。这里面既有学院自身的原因,同时也受政府、教育、农业主管部门政策制定的影响。农业类高职学院的主管部门大部分都是省农委、省农垦总局等农业主管部门,这些农口高职学院在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与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非农类高职学院即使有心参与,但在农业职业教育师资力量、政策制度等层面存在着较大的进入壁垒,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非农类高职学院参与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因此,各级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有必要健全现有的高职学院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机制,放宽非农类高职学院参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限制,实现非农类高职学院与农业类高职学院优势互补,在优势专业、优秀师资等方面有机整合,同步推进农业类职业教育与其它深受市场欢迎的非农职业技能培训,以此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三)整合农村职业教育资源,构建新型农村职业教育体系

当前农村有限的教育资源都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层面,职业教育资源相对稀缺、分散,未能形成合力,且随着农业职业技术人才匮乏以及农业类专业生源不足的情况逐渐加剧,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应整合现有的农村职业教育资源,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职业技术水平,提高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效率,从而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转移。一方面,在坚持农村基础教育的基础上,构建中职、成教、高职的三教统筹的教育体系,这里的“三教统筹”应有别于传统的普、职、成三教体系,要打破以往体系中过分强调政府行为,行政化教育色彩浓厚,忽略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因素的个性发展的弊端,要从市场、个人需求出发,做好中职、高职、成人教育的有效衔接。另一方面要在院校与院校之间开展合作,构建院校间教师交流学习平台,同时也鼓励院校间联合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培训,最大限度发挥1+1大于2的效应。[1]三是要规划好各层次职业教育,将职业高中、技师学院、民办职校、劳动就业培训中心等各类职业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实现优势互补。[2]细分到每个区县,都应建立起综合性的职业教育中心,以起到示范作用。同时要合理规划高职教育布局,目前多数地区高职院校分布较为均匀,但是由于政策等原因致使不少高职院校的辐射面较小,降低了职业教育培训的效果。而对于一些地区高职教育相对比较落后,高层次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不足的现状,应在各地级市优先发展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并整合各地市原有的电大、成教、高等教育助考机构,这不仅对提升劳动者素质有重要意义,而且有利于强化高职院校对于所处地区的辐射力度。

(四)以农村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在转变办学理念的同时应适时向农村倾斜,转变目前“城市职教”的单一局面,把握好建设新农村的大好机遇。同时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宣传,引导社会和私人资本投入,充实农村办学经费,降低农民职业教育的培训费用。面对农业技术人才匮乏的现状,高职院校还应从农村社会经济的实际出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3]一方面,要降低农民入学门槛,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改革以往统考的考试制度,采取更为灵活的考录方式,如最近几年开始实行的高职单招考录模式,这种招考模式摒弃了以往必须要通过高考后才有机会接受高职教育的机会,只要考生通过单独招生考试被高职院校录取后就不用再参加高考,而单独招生考试的难度要明显低于高考,这就为一些由于自身原因不想参加高考但有志于学一门农业技能后回农村创业的考生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应对农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意愿给以积极回应,要针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从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实际出发,改革原有的专业与课程设置,使之更贴近农民的需要。

三、总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