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医学

教育医学范文精选

教育医学

教育医学范文第1篇

1形态学科的教学

医学形态学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寄生虫学、微生物学、病理解剖学等多门学科,这些学科的主要内容就是介绍人体正常或病理情况下的形态结构,以及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致病机制。形态学课程学习的核心就是掌握其“形”,不管是在大课上还是实验课上,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进行。

1.1形态学科的大课教学“百闻不如一见”,随着IT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前教科书上呆板的知识点都可以通过PPT展示出来;电镜照片、三维动画更是弥补了手绘图、模式图不够直观准确的缺点。计算机应用于大课教学在大多数高校都已经普及,所以笔者在此不做详述。重点想谈一谈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casebasedstudy,CBS),即以实验分组为单位,在带习老师的指导下,以临床病例为引导,启发学生研究、讨论有关的基础医学科学问题,同时让学生理解这些问题的实际意义,但不要求学生掌握有关的临床知识,更不要求学生通过讨论解决临床问题。在我校,CBS应用最成功的是病理解剖学。在总论或各论讲授之前,老师都会准备一些典型的病例,从病理解剖大体、镜下所见,到内科症状体征描述,以此加深学生对于器官组织病变及其对整个机体影响的认识,从微观的组织变性到宏观的机体机能紊乱,承前启后,切实落实了病理解剖学在基础和临床间的桥梁作用。

1.2形态学科的实验课教学如果光是靠大课积累的理论,不去亲自操作显微镜看一看切片,形态学的教学也不可能很成功地开展。这样一来,实验课教学对于形态学的学习就显得至关重要。通过实习,既可以加深对理论课讲授内容的理解,使呆板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又可加强记忆,同时实习也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一节实验课成功与否,既取决于学生在课下对实验内容预习的情况,也和带习老师的准备有密切的关系。学生预习,除了复课学过的理论知识以外,更多的是参照实习指导和图谱,然后依葫芦画瓢,去自己的切片中寻找所谓的典型细胞、组织特征。但是图谱,特别是实习指导上对于一个结构的描述,往往是搀杂了一些编书老师的主观意识在里头,学生在镜下所见并不一定能与之描述相吻合。作为学生,在发现自己的切片中有不明确的结构、细胞时询问老师,最不愿意听到的就是老师以“你看到的这个不典型”作答。每张切片在制作时因为取材和技术的限制,多少会出现差异,特别是在病理切片上这个问题更加突出,所以这就要求带习老师在一次实验课前尽其所能地熟悉他所带全部同学的切片,作好记录,以备不时之需。带习老师也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及时将典型结构和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PPT展示出来,以激起学生的讨论,群策群力,也可以收到理想的效果。

2非形态学科的教学

非形态学科包括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与形态学科不同,它们是从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研究和阐述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和病理过程,以及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原理。因为不是直观可以感受的东西,学生往往都反映“很抽象,很枯燥,很难学”。但是这些学科又都是基础-临床过渡课程,不打牢这些基础,随后开设的临床专业课程将是空中楼阁,因此,如何让学生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掌握并能在今后的继续学习中熟练地应用这些知识,是值得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2.1非形态学科的大课教学非形态学科令学生最头痛的地方就是阐述机理,无论是生理学上的生物电的产生机理,还是分子生物学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都是可以学到让人“feelsick”。讲授这些知识的多是专家,他们本身在这些领域已经有了很深的造诣,也许是不屑于对这些基础的理论深入探究,也许是他们自己已经理解得很透彻,但是无法将合适的信息传输给我们,于是造成恶性循环:老师讲得力不从心,学生也听得怨声载道。因此只要处理好这个矛盾,非形态学科的学习将不再成为学生的噩梦。笔者认为,不能迷信老教授、老专家,应该大胆启用年青教师,承认教育难点的难度,并且报着一种探讨的态度和学生一起来看待难题。老师方面,课前应该把下次课要讲解的重点难点告之学生,有条件的尽量出书面的材料,对课中将出现的一些专业名词(包括英文、缩写),应该概括总结出来,不能想当然地认为那些就是常识,学生不知道就是他自己的责任,任何一个初学者都经历着这样一个从无到有、从粗到细的熟悉过程。在课上,可以先告诉学生本次课的要点,给出一个清晰的思路,可以考虑先讲解重点难点,而不是依循教材编写的顺序;或者根据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情况,把重难点分散到课时的适当时候讲解。在下课前,给出一个小结,让学生明白已经学习的哪些是重点,把学生从对含混不清的教学大纲的纠缠中解放出来,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去掌握真正重要的知识。在教学技术的应用方面,可以尝试着利用动画的方式来表现一些机理过程,或者引导学生用一种联想记忆的方法,把晦涩的知识点与直观通俗事物联系起来,加深印象。学生方面,除了做好预习、复习、上课认真听取老师讲解和作好笔记以外,可以通过易位式教学与老师互动,更可以大胆地设想,学生能不能通过诸如戏剧演出的方式体会一些生理生化过程,也许听起来太幼稚,但是寓教于乐也不失为一种创造双赢的好办法。

2.2非形态学科的实验课教学非形态学科可以说是一个整体,各方面的知识都有融会贯通,因此其实验课的设置,也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个综合因素。比如在复制一个失血性休克的模型时,就要应用到病理生理学、生理学、药理学的相关知识。我校在这方面采取的是在学习了一定相关的理论知识后,开设机能学实验课,既综合了所学相关学科知识,又节约了经费,可谓是一举两得。当然,学生在机能实验课上是对基本功的操练,真正要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意识,则要通过设计性实验的开展。

3基础医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由于基础医学生以后的一个就业方向是从事高等医学院的教育工作,所以当完成一定基础的生物医学课程后,学生可以尝试进行易位教学,即选择个人感兴趣的学科、章节,几人一个小组,明确分工,推举发言人在全班进行演讲。每个同学都可以提出疑问、参与讨论或补充不足和遗漏。如《免疫学新进展》的学习就进行了这种易位教学的尝试:全班分成十个组,挑选教材中自己感兴趣的章节,搜寻素材,制作PPT,试着像老师那样给全班同学讲授该章节的知识点,听讲的同学就其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由讲解的小组或者老师辅助回答,实在不能立即回答的就通过下去进一步查阅资料然后做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另一种形式就是开展“journalclub”,即各小组选择感兴趣的中文或者英文专业文献,将其研究对象、试验方法等整理介绍给其他同学,通过这种讨论学习可以了解某个专业的最新进展以及常用的实验技术。还有一种师生互动的方式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PBL通常是由老师提出的对某个专业领域新进展的思考或临床的病案讨论开始,先将要讨论问题大声朗读,在确信大家都掌握足够多的信息后开始第一次讨论,以弄清所需讨论问题的涵义,然后各小组下去收集整理资料,进行一个阶段的自学(自学的基本资源有:教材、相关论文、专家、计算机系统、模型和相关讲座、实验室),之后开始第二次的讨论,仍以问题开始,逐项评判最初的解释或假设,阐明以前的正确部分,合成新的知识。PBL的优点在于:在有上下联系的情况下学习,容易记忆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跨专业、跨学科吸收新知识;学生可以在课程设计宗旨范畴内能自行制定学习目标,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训练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4基础医学生参与实验室工作

教育医学范文第2篇

回顾历史,美国医学教育也经历了多次改革,20世纪50到60年代期间,强调的是教师的专业知识与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70年代末80年代初,哈佛大学启动了“以问题为中心”(ProblemBasedCurriculumPBC或PBL)的课程模式[1];到了90年代,随着以全科医师特别培养计划为目标的医学教育改革文件出炉,美国已初步从传统授课模式转变为让学生从临床实践中学习基本技能,培养临床思维的新模式。众所周知,美国的医学是精英教学,报考医学的学生一般都具有学士学位,报考时没有专业限制,但要根据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以展现个人优势为标准来组织教学,鼓励和引导学生按照自身优势全面发展。这无形中培养了美国医学生的独立性与创造性,他们不是以传统考试成绩来判断一个学生好坏,而是更注重临床实际操作的技能,他们在临床工作中学习基本专业知识,以问题为中心,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并学会在面对疾病时应如何考虑,如何处理,在临床实践中把专业知识得到巩固与提高。美国医学生学到的是如何面对“病人”,而非“疾病”。

2、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现状

2.1我国传统教育办学理念与世界先进医学相矛盾

我国一直沿用医学专科院校的单一培养模式,但随着医疗进步,医学服务,医学伦理等学科的出现,病人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单一的医学专业知识学习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医学院校与非医学院校的合并是医学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一步,医学本科生加学心理,伦理等课程也对将来进入临床处理问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2医学教育手段僵硬化背离了全面发展的初衷

目前我国医学教育手段千篇一律,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个体化的优势创新,这导致学生思想过于机械,面对千变万化的疾病不能采用个体化治疗原则,并且沟通能力不足,无法有效的与病人交代病情,这也是导致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之一。

2.3我国医疗资源与办学理念的发展不符

相比国外在临床实践中学习专业知识的办学理念,我国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少,医院里病人众多,诸多因素使得国内医学生进入临床后在实践中提高理论知识比较困难,只能在传统授课中获取专业知识,在为期一年的生产实习中培养简单的临床技能和临床思维。在真正入职后,面对各种病人无从下手时才开始真正学习临床技能,这是中国医学教育体制下出现的现实问题。

3、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现状及发展

面对势在必行的教育体制改革,首先应是教育理念的转变,基于深化医改和医学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同步化、规范化已然成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根据教育部,国家卫生计划委等六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简称《意见》),自2015年起,在一些条件优越的地区实行“5+3”的教育培养模式,即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这种教育模式把研究生招生与住院医师招录,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制度相结合,使学科基础教育与临床医学有机的联系起来,同时也弥补了医师入职后再培养的一系列不足,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

3.1加强实践操作,医学生的医疗工作能力的提高

在本科五年的专业知识培训后,学生对医学的基本概况已初步建立,在专业转临床的重要阶段,要尽快走向实践,跟随有经验的导师适应临床环境,提高医疗工作能力。

3.2加强合作精神,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提高

住院医师是医院里的新生主力军,也是与病人接触最多的医师,医患关系是否融洽取决于住院医师与病人的信任,这种信任来源于良好的沟通和相互谅解。因此规范化培训必须加强医生的医德教育培养沟通能力,还有医生间的合作协助精神,使医疗服务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3.3加强创新思维,医学生的国际理念提高

宏观美国住院医师的培训制度,组织严密,考察严格,在政府合理的监管之下,确保了美国医疗服务的高质量,我国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也应向国际接轨,在经过三年的培训后,住院医师应当掌握所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成为能够独立处理某一临床专业工作的合格住院医师。

4、结语

教育医学范文第3篇

自1910年Flexner提出三段式的“以学科为中心”的医学教育体系以来,这种传统的教学体系就长期占据着包括我国在内的大多数医学院校的教育主阵地。毋庸置疑,它十分有利于学生对医学科学知识的掌握,也是学生最熟悉和最容易接受的一种方式。但明显的不足在于:学科与学科间相对独立,知识联系松散,内容重复过多,基础与临床衔接不紧密,学生需要学完全部课程之后才能形成系统、整体的知识体系,从而影响了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分析、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类疾病谱的日益广泛化,人类健康意识与权利意识的不断提升以及医学知识的激增发展,未来的医生在其职业生涯中,将不仅要肩负起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神圣使命,同时还要提供给病人及其家属关于健康忠告、疾病预防、日常生活与高危因素等多项“配套”服务。这也对传统的医学教育体制和教育内容提出了新的问题。因此,我校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挖掘发展空间,整顿教育资源,确立了“三早教育”(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实践)这一教育创新计划。“三早教育”计划的特点是:秉承我校“三基、三严”的医学教育传统精神,结合新的历史时期对医学人才培养的新需要,针对当前医学教育中生物心理社会科学、群体科学和行为科学理念不够突出,难以具体实施的缺陷,提供了一种比较恰当的集上述系列教育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培养于一体的载体与技术传播平台,适应了集约型教育背景下课程结构的最大优化需要,具有高度的复合性、开放性与前瞻性。

2“三早教育”计划的实施

2.1构建三个平台

学校制订若干激励性措施,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师生心理与行为调控,发挥整体协同的效力,营造和谐统一的质量意识平台。利用教学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资源优势,将真实事例、科研项目、病例、病人作为综合性教学内容,并在医学基础课程教育阶段及早实施,构建活动性的知识载体与传播平台。在教务处及有关部门设立专项项目基金,制订管理办法,由专人负责与具体指导,在计划的审定阶段,联合研究机构专家协助参与,打造坚实的物质支持平台。

2.2实施三种形式

2.2.1早期接触临床

包括基础课结束后的病区观摩教学形式(下称观摩教学)与寒暑假进行的“预见习”两种形式。观摩教学从98级学生开始由生理学王庭槐教授在部分班级试点进行。迄今已在人解、生理与病理学科进行。如在学完“肾脏的生理功能”后,带领学生赴附属医院病房探访相关病情的病人,在医生指导下,获得对肾功能临床指标、肾炎病人体征、少尿、多尿等抽象理论内容的感性认识。抽样调查表明:76%的学生赞同此法,81%的学生对相关问答题的回答情况较未参加之前详细、准确,80%的学生建议今后在其他学科继续开展。寒暑假进行的“预见习”,在组织和规模上具有计划性:放假前一个月,教务处组织临床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进行动员与指导讲座,向学生讲解预见习的有关事项,发放赴家乡医院“预见习”的相关证明和临床实践鉴定表。参与学生范围广,一至三年级学生均有参加。由于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并未真正涉入医疗事件,而只是通过多看、多听、多想来学习,从而了解医院的运作、医生的工作性质,故称之为“预见习”。该工作试点于99、2000年级的七年制学生,2002年已推广至五年制本科生,至今参与人数达5588人次,接触病例500余例,到访医院120余间。抽样调查表明:95%的学生认为预见习是一种内化医学科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开拓学科视野和培养敬业精神的极好方式,83.6%的学生认为获益最多的是对临床疾病的体征认识、问诊技巧和行医过程等,92.9%的学生觉得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学好医学技能、服务大众。

2.2.2早期接触科研

分业余科研与暑期科研两种形式。业余科研始于1980年,分自选项目与招标项目两种形式,申报程序上略有不同。自选项目由学生与导师双向联系,共同设计科研方案,全学年自由申请;招标项目由教务处定期启动,教师只需提供科研项目的计划方向,经由教务处组织专家组审批立项后,向全体学生公开竞标。学生根据自己兴趣,查阅资料、考察实验条件,设计研究方案,以小组形式正式与教师确立科研关系。招标的优点在于:敦促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勇于开拓的良好习惯,强化公平竞争意识,促进新思想与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获准立项的业余科研项目由医学教务处予以资助经费,每年平均有20余项,每项资助2000元左右。暑期科研(SummerStudentsProgram)于1998年全面启动,是一种群体式的学生科研。其申报方式十分灵活,兼有自选与招标项目,教务处于每学年的5月份正式启动,申报程序与业余科研一致。其明显的优点在于: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将教学延伸至假期,真正实现了三个开放(开放实验室,开放假期,开放课堂)。师生参与热情十分高涨,每期学生参与数450~600余人,科研项目数在80~100项/年,参与教师150~300余人。迄今共有619项科研项目获得资助,资助金额达651280元,汇编、发表各类论文900余篇,参与教师732人次,学生1508人次。问卷调查表明:89.9%的学生认为科研活动对随后的学习有帮助,74.7%的学生认为学习兴趣有了提高,81.3%的学生表示对整个科研过程十分满意[1]。学生科研活动十分重视成果总结。迄今,以学生为第一作者在公开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有120篇,有12篇获得2000、2002年广东省大学生“挑战杯”课外设计比赛三等奖以上的奖励,获得大学生发明专利奖1项。

2.2.3早期接触社会实践

活动由校团委、学生处、教务处及相关部门联合组织与实施。有“爱心奉献社会,知识服务人民”青年志愿者活动、社区“小小家庭医生”计划、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义务诊病、技术扶贫、助残、卫生情况普查调研与建设村镇图书馆等多种形式。通过该活动,使学生明确应使社会需求与自身素质、职业胜任与行为方式匹配、社会伦理研究、义务教育研究、法律援助研究、诚信缺失与市场经济秩序等多方面知识,从不同侧面培养了与人沟通的能力、信息管理的能力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同时,结合专业特点与职业要求,教务处于1998年开始,在七年制优秀学生中开展了“地方病、流行病与传染病因素调查”的现场教学活动,在感受基层卫生服务要求的同时,激发职业使命感。

3“三早教育”计划的成效

3.1培养了良好的学风“三早教育”计划给学生开辟了一个十分宽松的实践与科研空间,对学生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的培养十分有益。由于脱离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主控行为,学生的自觉学习与主动进取心得到了极大的促进,培养了良好的学风。

3.2形成了健全的性格

通过小组合作式的学习,使不同学生的情感与思想得以“碰撞、对接、融合”,形成认知态度、自学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科研能力及各项非智力因素如意志力、应变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多项素质的协调发展[2],形成了健全、复合的性格特征,促进了各项能力和素质(如实践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群体卫生保健意识与批判性思维等)的协调发展。

3.3掌握了科学的方法

将类似于研究生教学方式的导师负责、组长负责制引入教学活动[1],学生实现了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同时掌握了参与式学习、研究性学习等以主动思考为核心的学习方法,激发了主动思维过程,为强化其创业能力与适应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奠定了基础。

3.4树立了严格的规范

通过参与科研、临床病例,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术规范与职业规范意识,有助于在今后的各项工作中良好习惯的形成。

教育医学范文第4篇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党的*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要使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并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作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医学教育承担着为维护人类健康培养卫生人才的重要使命,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认真学习贯彻党的*精神,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医学教育工作,着力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医学教育工作。经过新中国建立59年,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世纪之交10年来的奋斗,我国医学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医学教育发展之路。

第一,医学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年和*年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人民群众的愿望,先后作出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大决策;推动我国医学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年,全国举办医学门类专业的高等本科院校有281所,高等职业学校有350余所,中等职业学校有1400余所;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医学门类在校学生达到138.6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医学门类在校学生达到137.2万人,我国已经成为医学教育大国医学教育事业持续发展,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输送大批合格的医疗卫生人才,较好地满足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第二,医学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卫生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在事业加快发展的同时,我们始终强调要把握好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关系,始终把提高医学教育质量作为发展主题,切实加强了医学教育教学工作,通过实施素质教育和质量工程,全面开展了教学质量评估,狠抓了卫生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加强了临床教学,使医学教育质量稳步提高;进一步调整了医学专业设置,增设了康复治疗等新专业,重点在西部地区和非中心城市增设了医学院校,使高等医学教育布局结构趋于合理;通过“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一系列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培养和汇聚了一批医学教育优秀人才,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医学院校教师队伍素质得到提高,创新活力进一步增强。

第三,医学教育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规格的医学教育体系。通过实施《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推动了医学院校与综合性大学的合并,大力发展了卫生高等职业教育。提高了医学教育的办学层次,形成了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建立了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相衔接的医学教育新体系。事实证明,医学教育体制改革是成功的,掀开了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第四,高校医学科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高校医学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前沿领域取得了许多创新性成果,“十五”期间,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9项,占全国医学领域授奖总数的60%: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占全国医学领域授奖总数的67%;国家科技进步奖70项,占全国医学领域授奖总数的63%;特别是2005年,第二军医大学吴孟超院士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年,全国医学院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3个,国家重点学科点16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30个,均比1998年有了大幅度提高。高校医学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断增强,为社会服务能力领域不断拓展,为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做出了积极的知识贡献。

第五,医学教育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广泛深入。现在,有150多个国家(地区)的2万多名留学生来我国学习医学,其中,接受研究生教育1455人,接受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11689人,接受本科中医学专业教育3564人。一大批高校与发达国家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医学教育交流合作关系,通过强强合作,加大了卫生人才开放培养的力度和对医学学术前沿领域科研的参与度。我国医学教育质量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要特别指出的是。面对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灾害,高等学校尤其是大学附属医院,遵循卫生工作全行业、属地化管理的原则。积极投入到防治“非典”第一线,进行了一场英勇的医疗救护战,发动了一场科技攻坚战,为保护人民生命和健康做出了积极贡献。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国医学教育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国教育和卫生系统同志们共同努力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教育部,向关心支持医学教育事业发展的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向全国教育与医疗卫生战线上的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已经取得的巨大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保持清醒头脑。深入分析和冷静思考面临的矛盾和困难。这些矛盾和困难。有些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新要求,有些是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不断深入面临的新情况,有些是医学教育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一是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刻不容缓,在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临床教学等方面还不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要求,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卫生人才方面还需要下更大的功夫。二是优化医学教育结构的任务相当繁重,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结构和办学层次还不能主动适应建立新的卫生服务模式的需要,卫生人才培养工作还不适应农村、社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的现象同时并存。三是医教研结合有待进一步加强。医学科技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亟待加强。四是医学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依然普遍存在,促进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医学教育发展提高的重要因素。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目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最基本的阶段性特征就是:我国已经成为人力资源大国,正在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已经是高等教育大国,正在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特别是人才培养水平需要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就要从这个宏观背景出发,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办好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努力建设医学教育强国。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中国特色的医学教育发展之路

我国正举办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医学教育,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机遇大于挑战。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推动医学教育发展,关键是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医学教育工作全局,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各个方面。

第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第一要义是发展”,努力实现医学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医学教育关系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和享有医疗卫生服务这两个最为重要、最为直接的民生问题。因为看病、上学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医学教育正好把这两个方面都包括进去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进一步提高认识,把发展医学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医学教育优先发展,高度重视、加大投入、科教兴卫、人才强卫,实现医学教育的现代化,建设医学教育强国。

要认真贯彻“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八字方针。巩固成果,就是要巩固医学教育改革发展成果,科学规划医学教育发展;深化改革,就是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提高医学教育现代化水平;提高质量,就是要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为医疗卫生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持续发展,就是进一步优化医学教育结构,既要满足当前的需要,又要适应长远发展,推动医学教育实现科学发展。

第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核心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医疗卫生人才。医疗卫生事业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医学教育是为人民健康服务的,落实以人为本的要求,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是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守护人民健康的忠诚卫士。

落实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总书记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医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卫生人才。

落实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主导作用,在履行教学、科研、卫生服务的职责中培养人才。

第三,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把工作重点切实放在提高医学教育质量上。着眼于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全局,要处理好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关系,做到协调发展、辩证统一。要把工作重点切实放在提高医学教育质量上,放在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质量上。办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怎样才能满意?关键是要培养高素质的卫生人才;建设医学教育的强国,怎样才是强国?关键也是提高卫生人才培养质量,这是下一阶段医学教育工作的重点。要鼓励和引导医学院校科学定位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把主要力量放在提高质量上,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培养各类优秀卫生人才。

要深刻认识到,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进一步完善适应初级阶段需要的医学教育学制学位体系,现阶段重点是办好五年制医学类专业。同时也要保留三年制,稳妥做好长学制试点工作,遵循卫生人才成长规律,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医学学位体系。

要努力办好每一所医学院校,坚持在现有医学教育基础上提高水平、提高质量,集中精力和财力抓质量、抓队伍、抓管理,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和优化育人环境。

第四,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医学教育体系。我们要注意几个方面的统筹协调,包括:统筹医学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统筹各级各类医学教育的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区域医学教育的协调发展;统筹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协调发展;统筹卫生人才院校培养和继续教育的协调发展。现阶段要严格控制规模,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要高度重视农村和社区基层卫生人才的培养,还要加强拔尖创新卫生人才培养。既要办好大量的教学型医学院,也要办好各级卫生类职业院校。还要办好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医学院,形成各级各类医学院校各具特色、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格局。在医学门类专业设置上,既要有医学类专业教育。也要有护理、医学技术等相关医学类专业和药学类专业教育,高度重视中医药教育,逐步提高医学类专业办学层次,推动医学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要统筹城乡区域医学教育协调发展。积极支持西部地区医学教育。加大医学教育对口支援力度,通过完善政策、强化措施,建立激励机制,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到最需要地方去建功立业,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今后,卫生部、教育部还要共同协商有关部门,在推动这项工作的具体措施上下工夫。

要统筹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协调发展,实行医教研相结合。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把医学教育事业发展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学科门类齐全和人才荟萃的优势,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加强医学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大力加强我国医疗卫生和生物生命学科的科技创新。当今世界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我们在这个领域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要清醒地看到这个领域的发展会是一场革命,它会引领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要思考怎样跟进、怎样跨越的问题。下一步科技部、卫生部、教育部要联手推动这个领域的科学技术研究工作。要把附属医院的建设纳入学校医学教育发展整体规划,使之成为人民群众信赖的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医学教育资源和医学科技创新资源。

要统筹卫生人才院校培养和继续教育的协调发展。卫生部、教育部要按照中央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使医疗卫生战线在建设学习型社会方面走在前面。充分发挥医学院校学科和人才优势,在做好医学生培养工作的同时,加强各类医师培训和卫生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积极承担住院医师培训和专科医师、全科医师培训任务,积极开展医学继续教育,努力形成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分工明确、相互沟通、彼此衔接的现代化医学教育体系。

三、深化改革,提高质量,努力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卫生人才

质量是医学教育的生命,提高医学教育质量是建设医学教育强国的核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医疗卫生事业服务,遵循医学教育和卫生人才成长规律,深化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卫生人才。

第一,加强医德和职业素质教育,促进医学生全一面发展。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培养具有良好医德和职业素养的卫生人才是医学教育的立“教”之本。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紧密结合医学教育特点,切实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医学教育全过程,帮助医学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培养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增强他们为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和保障人类健康贡献力量的使命感。要着力培养医学生的道德责任感,进一步加强以医学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为基本内容的医学职业素质教育,将预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责任。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和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沟通能力和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树立关爱病人、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为今后成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高素质卫生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提高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水平和能力。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和生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医学模式、卫生服务模式和人们对卫生服务的需求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医学教育要主动适应这些变化,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着力提高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加强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要优化课程结构,努力构建文理医相结合,基础与临床相融通,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医学课程体系。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医学领域的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教学内容。要强调医学理论联系临床实际,积极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倡启发式教学、讨论式学习,推行以问题为中心、病案讨论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致力于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第三,切实抓好实践教学,加强医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重要。医学实践教学是保证和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手段,必须把强化医学实践教学作为深化教学改革的着力点。针对当前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有所削弱、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卫生部、教育部研究制定了《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提交这次会议讨论。要在保障患者合法权益的前提下,规范临床实践教学行为,保证临床实践教学活动依法进行。既要通过加强模拟临床实践等方式训练医学生的基本诊疗操作技能:更要通过社会实践、临床见习与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和临床思维的培养。要积极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模式,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进一步完善医学实践教学体系。要进一步加强与医院、医疗卫生机构和医药企业等部门的联系,完善、落实各类实践教学基地的评估和认可制度,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临床教学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医学教育必须与医疗卫生服务相结合,坚持医教研结合,提倡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安排医学生到农村和城市社区进行卫生服务实践,让医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重视实践教学本来是医学教育的一个特点,但却成了当前的一个很大的弱点,因而,实践教学是下一步教学改革的重点。

第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质量的关键在教师。要大力加强以育人为核心的师德、医德建设,教师要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成为学生做人的引导者,专业知识的传授者,职业道德、社会道德的示范者,以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传播知识和社会美德。要弘扬追求真理、学术民主的精神,形成敢于创新、勇于探索、奋发向上、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和严谨治学的优良学风,为优秀人才特别是大师级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教师的培养、考核和交流。统筹教学、科研、服务职能,在制度上、经费上、时间上保证教师终身学习,不断提高教学、科研和服务水平。建立教师参与教育管理决策和教育计划制订的机制,引导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要特别加强临床教师队伍建设,制定政策、制度保证临床教师在临床教学工作中的投入。针对临床教师开展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培训,促进临床教师临床教学水平的提高。要大力表彰奖励在教学第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鼓励教授、名师、名医为本科生授课。要科学制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第五,开展医学专业认证。完善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近年来,全国高等医学院校积极参加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实践活动,努力建设涵盖人才培养全部过程的质量保障体系,取得了以评促建的良好成果。在此基础上,要积极开展医学专业认证工作,这是加强医学教育特别是提高专业办学质量的重要机制和手段,是医学人才国际交流和互认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加强院校教育与职业准入衔接的有效平台。要建立政府、社会和学校有机结合的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继续抓好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实施医学专业认证,推进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控制医学类专业点的招生规模,促进学校健全校内质量监控体系。确保专业人才培养达到基本标准。要科学制订各级各类医学教育标准,使之符合我国医学教育和医学院校的实际。各医学院校要通过教学评估和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加强和改进教学工作,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切实加强师资队伍、课程和专业、教育信息化、教学质量监控、实践教学等方面的建设,保证医学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质量是教育工作的生命线,下一阶段整个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要放在提高质量上。提高教育质量有很多举措,其中很重要的一项举措就是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到今年,第一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将要完成,总的来说成果是显著的,当然还存在一些不足,要在第二轮的评估中有所改进。教育部在一般性的本科教学评估的基础上,推进开展专业认证,重点是两个方面,即工程和医学。我们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卫生部一起筹备了医学教育认证专家委员会和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充分动员整个卫生战线的同志们,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华医院协会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等社会学术团体的同志都参与到这项工作中,这次会议之后就会开始工作。医学教育认证,首先要把问题、标准、规则研究清楚,然后进行试点,逐步开展。

四、加强领导、规范管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

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关键要加强领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认真贯彻本次会议精神,加强对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领导。

一要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医学教育工作的领导。大家都要充分认识医学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把医学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给予更高的重视、更多的关心和重点支持。教育行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协调和通力合作,切实加强对医学教育的宏观管理,统筹研究制定医学教育发展规划,科学制定医学教育发展规模、卫生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医学教育的资源配置等相关政策,采取积极有力措施,促进医学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处理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及时发现和解决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困难,为医学教育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要切实加强综合大学领导班子建设,配备讲政治、懂业务、善管理、能协调的干部主持医学教育工作。各医学院校要根据本次会议精神积极行动起来,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这个主题,动员广大教职员工深入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增强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不断明确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和任务;要积极发扬民主,采取各种措施,广泛调动干部、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积极为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献计献策: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来;要加强校内各职能部门和医学院系的协调配合,配置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医学教学提供良好的条件。

在准备这次会议的过程中,我们广泛地征求了方方面面的意见,比如下一步要不要提出建设医学教育强国的问题。把我国建设成为一流的医学教育强国,可以说需求非常之强烈,有它的必要性;同时,我们有这么好的基础,这么好的队伍,也有它的可能性。我们的医学教育要走在世界的前头,就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要真正地下决心,把医学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办好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

二要加大投入,进一步改善医学教育的办学条件。医学教育既有高等教育的共同规律,也有人本性、实践性、学制长、师生比高等特殊规律。因此,培养合格的卫生人才,需要较高的办学成本。财政部对医学教育非常重视,主动提出适当增加中央财政医学教育生均拨款定额标准的重要举措,中央本级财政将把医学教育生均拨款定额标准从7100元提高到1万元以上,这在各学科中是最高的了,并继续将修购和科技等专项经费向医学教育倾斜。我们期望地方各级政府都加强对医学教育的经费投入,提高医学教育生均拨款定额标准。教育部将考虑把对医学教育的生均拨款情况作为审批医学类专业和核定招生计划的重要指标。同时,各医学院校也要加大医学教育经费投入,切实把教学工作作为经费投入的重点,特别要加大实践教学专项经费投入: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投入,改善实践教学条件,保障教学运行需要;附属医院和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的医疗卫生机构应不断加强教学基地建设,保证临床实践教学质量。

三要规范管理,为医学教育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统筹积极发展和规范管理,是高等学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对医学教育的设立、招生规模的调控、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医学教育的资源配置,各个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都有着严格的管理规定,这也是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在这一方面,我们的管理反而是不太科学、不太严格的。当前,必须把从严治教和规范管理放到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把加强并改进管理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紧迫任务,切实抓好。这次会议印发的《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重申了对医学教育办学和学科专业设置的规范管理,应该严格执行。提高质量重点在三个方面,第一就是要加大投入,这里不仅仅是财政投入,各级领导都要把医学教育放在非常突出的战略位置;第二就是要深化改革;第三就是要强化管理。所以《若干意见》中进一步强调了这三个方面的内容。这次会议提请代表讨论的医学专业标准,把评估重点从获取知识转移到了学习过程的管理,也是在管理方式上一种改革。今后,在坚持各种行之有效的管理规范的同时,还要通过医学教育信息的,督促学校提高管理水平。高等学校尤其是合并有医学院校的大学,要巩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成果,充分认识发展医学教育的重要性,加强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的创新,努力促进医学学科发展,促进医学与其他学科融合和产生新的交叉学科。

教育医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医学英语;医学专科类院校;教学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在经济、科技、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与国际的交往日趋频繁,各领域与世界接轨,国际化趋势日渐明显。在此大背景下,医疗卫生行业的国际化程度日渐提高,这对我国的医学教育在与国外接轨的国际化层面提出了新的更高水平的要求。在人才需求方面特别需要在医学专业领域有所建树同时又能熟练掌握国际化的语言,特别是英语的人才。本文针对医学英语在医学专科类院校的教育现状进行研究,以期为培养出适合国际化要求的医学英语人才做出贡献。

一、医学英语教学现状

医学英语(MedicalEnglish)是隶属于专门用途英语的一种。进行医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习者的英语水平,主要提高他们在医学专业领域里英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进而能用英语进行口语与笔译的专业交流。由此可知,医学英语教学不是以传授医学知识为根本目的。而是用英语来讲授有关的医学专业课程,学生通过这些课程获得相关医学信息和医学知识。如今在医科院校兴起的医学英语教学属于医学科目,而不是英语科目。总之,医学英语是英语能力和水平的加深和延伸,用英语语言来表达医学专业的知识,是一种更为高级的英语。

(一)偏重公共英语,忽视医学英语教学

对于医学英语课程设置,相当部分的高校依然采用的是公共英语的教学方式,采用每周两到三次的大班授课的英语公共课的授课方式;所选用的教材也以服务于公共英语教学的教材为主,缺乏学科针对性。以笔者所在的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英语课每周4个学时,所选用的教材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视野英语教程》,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的选取所针对的是高职高专公共英语即基础英语能力的培养,锻炼的是学生在基础英语运用方面的听说读写能力,而非针对医学生进行的针对性的教育教学。这一现象的出现究其原因在于对医学英语教育的定位不清晰,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明确,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安排,导致了英语教学与医学特色不相符的情况,进而使所培养的学生达不到医疗卫生行业所要求的专业化英语水平。

(二)医学英语教育师资配备缺乏专业针对性

在医学英语教育方面有两个侧重点,即通过教学一方面让学生具有基础的英语知识技能,另一方面让学生具有用英语进行沟通交流满足医疗卫生工作所需的英语技能。这就要求医学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英语功底而且熟练掌握医学专业的相关知识,可以将医疗卫生行业的相关知识与英语教学实现无缝连接。目前从事医学英语教育的师资组成存在着两极分化的现象,一部分老师是具有高学历的英语专业毕业,另一部分则是具有丰富临床实践背景知识的医学专业毕业,而其中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所占比例更大。这两种情况下的英语教学各有利弊: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英语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译能力,能够从二语习得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词汇、语法、阅读、口语进行指导,进而培养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但是由于对医学的相关知识不甚了解,无法在医学的专业层面对学生进行指导,无法将医学专业知识融入英语教学中,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的在英语大背景下将医学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医学专业毕业的英语教师对于护理方面的知识手到擒来,游刃有余,但是由于缺乏英语方面的专业知识培训,英语的语言表达能力欠佳,无法充分的利用英语这一媒介进行医学专业知识的讲解,进而容易出现汉语化的英语教学。对于大多数的医学英语教师来说,无论其原有的专业是医学还是英语,重新掌握一门学科并使其与自己所学专业达到融汇的地步都并非易事,既缺乏有组织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又费时费力且收效不一定明显,故热情不高。而以上这些情况对于医学英语教育是不利的。

(三)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缺乏与医学相关的语境

不能做到与时俱进目前的医学院校由于学制,课程设置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英语课程多受到压缩,且多为大班授课。教师为了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授课任务多采用的是满堂讲,甚至是填鸭式的授课方式。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的情况下很难完全理解所学内容,学习兴趣不高,这对提高英语分析应用能力是非常不利的。在课堂上所用的教材教具多为公共英语的视听说教材及多媒体课件,缺乏有针对性的与医学专业相关的教材教具,更缺乏与医学场景相关的情景教学环境,这导致教师和学生只能在无语境的情况下利用没有专业针对性的教材教具进行语言学习,这很难提高学生的医学英语的交际使用能力,降低了教学效果,弱化了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从而很难达到提高学生的医学英语应用能力的目的。

二、结语

总而言之,医学英语对于提高未来临床医学研究和诊治工作人员工作水平来说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对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以及进一步的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国高职高专医学英语教学还存在一些限制其更好发展的问题,因此本文对现阶段医学英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探讨有效提高高职高专医学英语教学方法,以期为进一步的改进医学英语教育教学提供依据和参考,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医学人才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唐毅,楚长彪.医学英语教学的特点分析和策略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4)

[2]刘伟荣,杨丹,医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及改革探索[J].医学综述,2008,14(16)

[3]文成,彭莉莎.浅析高职高专医学英语教学策略[J].校园英语(下旬),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