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行业的行业环境分析

教育行业的行业环境分析

教育行业的行业环境分析

教育行业的行业环境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环境教育 重视程度 专业师资 高考指挥棒

我国的环境教育事业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伴随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而发展。通过教育部门和环保部门的密切合作,在学校、管理部门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环境教育事业取得很大发展,无论规模、水平和发展趋势,在全世界都不落后。我国的中小学生环境教育,曾三次获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环境保护“全球500佳”称号。2003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环境教育专题大纲》,要求在中小学开设环境教育专题教育课。在当前的第八次课程改革中,教育部在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各相关学科的设计中渗透了环境教育内容,同时将环境教育作为一个跨学科的主题纳入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研制了《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现阶段,我国中学环境教育虽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许多问题。如:环境教育没有制度化、地区发展不平衡、缺乏专职教师、环境教育资金匮乏、环境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相应的价值观与技能的培养等问题。

一、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和重视程度不协调

目前,教材是环境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是教师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依据,环境教育的目标、任务、知识范围、深度和结构都通过它体现。环境教育教材是学生在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环境内容学习的主要材料,也是对学生环境教育内容、学习情况检测的主要依据。现行环境教育没有专门教材,环境教育内容渗透在各个学科教学内容中,各门学科又以地理、化学、生物、物理、政治为主,各门教材编写都是站在本学科角度分析理解,必然不全面。表1和表2分别是物理和生物学科涉及的环境教育内容:

表1 物理学科:环境教育内容

表2 生物学科:环境教育内容

以下是地理学科的知识结构,大体可用以下图1表示。

图1 高中地理学科结构示意

地理环境在狭义上可称为自然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场所,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因为现代社会对能源的依赖程度很大,人类在利用能源中出现的问题,对环境的影响日益显著,所以课本根据大纲的精神,着重突出能源。人类活动的内容和范围很广,其中与地理有关的有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贸易、旅游、聚落、城市、人口等。高中地理因课时所限,按照大纲只重点要求讲述农业、工业、人口和城市方面的主要问题,并没有包括人类在地球表面活动的全部内容。

人类利用资源和能源从事各种活动的结果:一方面是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创造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文明。另一方面是对自然规律认识不足和对环境保护不力,致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口迅速增长,某些资源和能源出现短缺现象。这是目前人们普遍关心和研究的环境问题。从这两方面看,我们在发展生产时,必须注意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防止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

从前面学科对比可以看出,地理学科是中学环境教育的主打学科,承载着环境教育的功能,但由于各种原因,地理学科没有受到公正待遇,没有获得相应的地位,环境教育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高中学校缺乏专业师资

环境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科技等多方面,要求老师在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时,除精通自己所教学科的环境知识外,还要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环境问题发生的发展背景、产生根源,从社会、经济、法律的众多方面,全面地剖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危害、治理措施、当前世界环境问题的动向,这就要求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教师“登高望远”,全面掌握社会环境教育理论。而现行中学教师,大学学习专业内容宽度不够,文科不懂理科,理科不懂文科,即使理科内部也几乎互不相通,例如物理不懂化学,更谈不上政治、地理,这样的师资在进行环境教育时,只能从自己本学科的角度对环境问题进行割裂、片面的分析讲解,不利于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全面把握,不能满足环境教育对师资的要求,也不能满足环境教育的发展需要。例如光化学烟雾,见图2。

图2 光化学烟雾的成因及危害示意

汽车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在阳光中紫外线的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光化学烟雾。它会显著降低大气能见度,刺激人们的眼睛、喉、鼻,使人们头痛呕吐,并使植物体受到损害。世界上第一个受光化学烟雾毒害的城市是美国的洛杉矶,它西临太平洋,其他三面群山环抱,地形条件不利于气体扩散。市内每天有三四百万辆汽车奔驰,将1000吨碳氢化合物、4000多吨氮氧化合物排入大气。1946年,该市发生了光化学烟雾,1955年又发生了一次,当地65岁以上老人死亡近400人。

化学老师主要从污染物的化学成分、化学反应原理角度分析;物理老师主要通过燃料利用率分析;地理老师主要从形成光化学烟雾的因素及治理措施分析;政治老师主要从光化学烟雾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及如何制定政治法规角度分析。没有哪一门学科对该污染事件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研究,一定程度上肢解了环境学科内容。因为学科教师本身就没有接受关于该环境问题的系统教育,自然只能从本学科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讲解。学生获得的光化学烟雾知识,自然是片面的、支离破碎的。解决这个矛盾的关键一是设置专门环境学科,二是对现行教师进行环境教育培训。

三、高考指挥棒的影响

高考的指挥棒作用不言而喻,其强大的功能无可匹敌。高考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据统计,每年选考地理人数不到20%,也就是说,绝大多数高中学生不受系统的环境理论教育。有些学校高一就开始分科,连必修教材都没有上完,缺乏基本环境知识。而普通高中有双重任务:为高校培养合格新生和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劳动者,这其中除了少数人会进入高校学习相关环境专业外,大多数人不再接受环境教育,进入社会对将来环境事业必将带来不良后果。自从高二有了学业水平测试测试后,情况有所好转,但仍不尽如人意,直接导致必修教材利用效率下降。

教育行业的行业环境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环境教育;课程改革;环境素质;大学生

作者简介:郑文武(1978-),男,湖南常德人,衡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系,副教授。(湖南 衡阳 421008)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项目“基于网格技术的高师院校环境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衡阳师范学院启动项目(项目编号:12B43)、湖南省创新平台开放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2k123)、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培养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6-0102-02

环境问题是当前世界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已经成为影响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在内涵式发展的战略背景下,我国环境问题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共十报告把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明确提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环境教育是提高公民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活动,也是提升公民环境素质的必要途径。环境教育体系由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次组成,其中学校环境教育发挥基础和连接作用。学校环境教育是贯穿于小学、中学和大学各个教育阶段的系统工程,各阶段教育内容和方式应互有差异,循序渐进。其中大学是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大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环境素质以及如何开展大学生环境教育成为当前环境教育研究的重要问题,有必要进行深入分析研究。

一、大学生环境素质调查

为了摸清我国大学生环境素质,采用了网络调查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并利用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1.调查问卷设计

采用文献分析和访谈方式,初步明确大学生环境素质的特征,并初步设计了调查问卷,拟定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被调查者基本信息、环境知识水平与环境教育知识获取途径、对环境教育内容和方式的要求、对已开展的环境教育的满意度等4个方面。问卷设计的重点是了解大学生所具备的环境素质、环境教育的开展情况以及对环境教育的需求。

为了扩大调查范围,采用了网络问卷调查和实地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在问卷网和问卷星网站投放问卷进行网络问卷调查,在湖南省高校采用实地调查的方式,为了体现不同地域不同层次学校大学生环境素质差异和环境教育满意度特征,选择了湖南大学、衡阳师范学院、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进行实地问卷调查。

2.样本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网络和实地调查,共收回问卷1231份,其中网络问卷673份,实地调查问卷558份。实地调查问卷共发放600份,问卷回收率为93%。回收问卷中24份存在数据不够完整被剔除,最后获得有效问卷1207份,占回收问卷总量的98%。样本分布情况为:男生45%,女生55%;中共党员24%,非中共党员76%;理工专业62%,文史专业38%;大一32%,大二29%,大三25%,大四14%;一本学校46%,二本学校42%,三本学校12%。

二、大学生环境教育现状分析

1.环境知识水平整体较高,并且具备一定的环保行为自觉性

环境素质包括环境知识水平和环保行为自觉性两个方面。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整体环境知识水平整体较高,并且具备一定的环保行为自觉性。

调查问卷中选择有关世界环境日和世界地球日的问题,用以调查大学生对环境常识的了解情况。考虑到网络受调查者回答问题时可能会借助于一些搜索工具,导致调查结果失真,在分析大学生环境知识水平时,剔除了来自于网络的调查样本。实地调查样本有关环境知识水平的结果见表1。知道或听说过世界环境日的占了94%,其中26%的样本能够准确回答具体日期。从性别差异来看,女生答案的正确率为33%,男生的为18%,说明女生环境知识水平明显高于男生,文史类专业学生正确率略高于理工类;从不同学校层次来看,一本、二本高校学生差异不大,而三本最差,说明三本学校在环境教育方面存在问题;从年级结构来看,大一学生环境知识水平最低,而更高年级的学生环境知识水平相对较高,说明大学环境教育和学校有关环境保护社团的活动明显推动了环境知识水平的提高。

调查问卷通过大学生外出环保购物袋的使用率反应环境保护自觉性。统计结果显示,愿意自备购物袋的占91%,但实际使用环保购物袋的却不到10%,这表明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环境保护自觉性。但由于大学生购物行为主要发生在学校内部的小型商店,一般提供了免费的塑料购物袋,导致学生在购物过程中贪图方便并没有使用环保购物袋。因此,有必要更深入地开展小型购物商店的环境保护宣传,并强化监督和制度化管理,构建良好的环保实践环境。

2.环境知识来源途径多样,但主要来自于网络,缺乏环境知识的系统学习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环境知识获取的途径主要来源于电视媒体、网络、环保活动、课堂,其中94%的受调查者的环境知识来源于网络,78%的来源于电视媒体,来源于学校组织的环保活动的占21%,来源于环境教育课堂的受调查者仅占15%。由此可见,大学环境教育并没有发挥应有作用,主要是由于很多大学里并没有开设环境教育课程,83%的受调查者在大学阶段没有接受到环境教育,虽然有些学校开展了环境保护活动,但形式死板,内容陈旧,难以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较差。网络作为信息时代的载体,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平台,由于资源丰富且可以线上交流,更能够引起大学生的注意。因此,需要加强和拓展大学环境教育课程建设,并利用网络上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构建大学生环境教育体系,使环境教育课堂真正地发挥作用。

3.大学环境教育课堂形式陈旧,学生满意度差

调查发现,64%的受调查者认为没有必要在大学开展环境教育,其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国中小学教育增强了环境教育的内容,在进入大学以前,大学生们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环境知识;二是当前大学教育普遍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这影响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在大学阶段的环境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中学低层次阶段,要求不仅注重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对整个“人-地”系统的认识以及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教育内容包括环境意识、环境伦理道德、环境行为和环境素养的培养。当前陈旧乏味又缺乏深度的环境教育课堂必然导致了大学生对环境教育的满意度较低,在大学阶段接受过环境教育的受访者有69%的不满意。

三、大学环境教育课程改革建议

1.结合专业实际,打造跨学科环境教育课程体系

大学环境教育普及率低,根本原因在于大学的专业差异,因此,高校应针对不同专业设置相应的环境教育课程,在传达环境常识的同时,结合专业实际,在专业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打造具备专业特色的环境教育课程体系。如物理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学习消除光污染、噪声污染的内容,计算机科学专业应结合信息技术,学习网络环境下环境知识宣传知识,美术专业学生应学习环境教育漫画和创意作品的设计,生物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利用生态学分析生态平衡规律和问题。环境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实现环境教育知识和专业理论实践的合理对接,加强环境教育知识在专业教学中的渗透和联系,以专业前沿拓展环境科学前沿,开拓环境知识面,激发学生兴趣。

在课程结构上,环境教育课程体系包括选修课、必修课和实践课三大类,其中选修课可以开设诸如环境学导论、可持续发展概论等;可以设置一些与专业结合紧密的课程,如对于化学专业,可以开设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污染物处理等;实践课使学生具备在不同的专业工作岗位上,进行环境教育和环境保护的实践能力。对于处于大学基础环境素质培养的选修课可以安排在大一或大二年级,与专业紧密关联的环境教育必修课安排在大二或大三年级,而作为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能力拓展的实践课可以安排在大三或大四年级。

2.加强大学生环境科学领域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

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从实地发现问题并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环境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能够完成环境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环境道德和价值观,但环境教育仅通过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需要引导学生参与环境保护和环境科学的社会实践,环境教育课程应该包含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使大学学生能够发现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环境问题。

不同的专业与环境科学的交叉能够产生一系列新的研究方向,依托专业理论和技能,积极开展环境科学的研究,有助于推动环境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学校可以组织建立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和研究社团,从环境科学的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两个方面开展工作,既能推动专业知识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又能激发大学生研究兴趣。

3.加强大学环境教育师资培养

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是影响环境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在环境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必须重视大学环境教育师资的培养。由于大学生的专业差异,大学环境教育的师资不能仅限于环境教育专业,而应该是具有环境科学和相关专业学科背景的符合型人才,而这种人才是很难得的,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环境教育研讨和培训。

参考文献:

[1]宋晓芳.电力高校非环境类专业环境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电力教育,2008,(9):53-54.

[2]申秀英,刘沛林.加强农村环境教育的必要性与途径[J].教育评论,2009,(4):45-48.

教育行业的行业环境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化学分析与检测技术;学习领域课程;课程改革

“继续加强职业教育,以就业为目标,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职业教育提出的要求。整合教育资源包括多种形式,最重要的是要整合学校和企业的资源。改进教学方式也包括多方面内容,最主要的是要实行工学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模式下的课程体系正是整合校企资源、实行工学结合最具体的表现形式。工作过程是企业中职业者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把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相融合的一种课程开发模式。我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等专业在进行了充分的社会调研基础上,进行了课程体系的改革,构建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分析化学》作为工业分析与检验等分析检测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下进行了全面的改革。

一、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模式下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并不仅仅是指某一课程的开发,而首先是针对某一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开发与构建。并且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是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前提[1]。2008年,我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被确定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两年来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开展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的研究和实践,并辐射到工业分析与检验、农产品质量检测等分析检测类专业。

1.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一般认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包括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与评价两大部分,而课程设计又分为五个步骤,即行业情况分析、工作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描述和学习情境与课业设计[2],也有人把它分为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转换、学习情境设计四个部分,即首先确定针对特定职业岗位的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然后在专门构建的学习情境中进行职业从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以使学生有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完成工作任务。二者内涵相近。从这一点上讲,课程开发也可以划分为课程体系构建和学习领域课程建设两部分。

2.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由行业专家、企业能手、本学科专业带头人等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通过专家访谈、企业调研以及毕业生反馈等途径,对本专业对应的“社会职业”进行分析,确定出本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典型任务分析――归纳为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打破了原来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通过知识的解构与重构,构建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我们把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分为三部分,即以掌握相关基础性知识为主的一般性课程,和以培养综合能力为主的学习领域课程,以及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潜力选修的拓展课程。表一以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为例,简要说明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框架。图中字体加粗的课程为学习领域课程。

其中《化学分析与检测技术》课程就是打破原来的学科化体系,以相关行业的社会调研为基础,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岗位工作任务为依据,以原有的《分析化学》课程为主体,融合原《无机化学》、《仪器分析》等课程的部分内容,形成《化学分析与检测技术》学习领域课程。既具有独立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又可为后续专业性、综合性分析监测课程作铺垫。

二、《化学分析与检测技术》学习领域课程建设

学习领域课程建设涉及的内容较多,这里我们重点说明学习情境设计、课业文本设计、教学模式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等方面的内容。

1.学习情境设计。职业教育包涵的专业各异,面向的岗位不同,所以各学习领域所涉及的学习情境载体也不相同[3],“化学分析与检测技术”学习情境的设计主要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该课程面向环境监测与治理、工业分析与检验、农产品质量检测等专业,在学习情境设计上,以相关专业岗位工作任务为主要依据,同时兼顾相关行业的特点。而每一个学习情境,针对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等的要求,以工作过程为依据,确定学习内容,编写课业文本。各个教学情境之间,为平行或递进关系,并注意以职业技能难度要求由低到高来序化、编排,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发展由初学者至高级初学者的发展规律。表二为本课程的主要学习情境。

2.课业文本设计。课业为一种特殊的综合性课程作业,是对典型工作任务和学习情境进行教学化处理的结果,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主完成的综合性学习任务[2]。每个课业都针对一个学习情境,课业设计方案及学习材料是课业的主要文本文件。本专业学习领域的课业设计在思路上既面向教师,指导教学,也面向学生,以课业文本为依据进行自主学习。课业文本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学习领域名称、学习情境名称与教学课时,工作情境描述,学习任务,知识、能力及素质目标,主要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建议,教学材料,使用工具,学生进行本课业学习所需知识和能力,教师的知识与能力要求,教学流程,考核与评价方法等。表三为“化学分析技术”部分课业文本的内容。

3.教学模式设计。学习领域课程在教学模式上,理念为“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本课程的大部分学习情境为任务引领、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实施的具体途径是通过项目教学法来完成。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几乎能够满足行动导向教学所有要求的教学方法[4]。即以完成化学分析岗位的某一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为出发点,组织实施教学。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有六个阶段,就《化学分析与检测技术》而言,可分为明确分析任务、查阅资料制订分析方案、实施分析工作、分析质量检查与控制、出具分析报告、评价与总结。由此我们根据这六个阶段来设计教学流程,使学习与工作相融合。这种模式,做到了理实一体化,突出了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高等职业教育是就业导向的教育,培养目标指向的是“高技能人才”[5],这里所指的技能不仅是岗位能力,而是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的总和[6]。任务引领、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老师指导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制订方案,并以小组为单位实施计划,增强了团队协作精神,既提高了专业能力,也提高了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4.教学评价设计。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采用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形成性评价通过对学生分组讨论、方案汇报、动手操作、自主总结、分析报告等考查学生在工作任务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形成学生的学习情境(单元)评价成绩,在课程综合评价中作为评价的主要部分。终结性评价包括知识考核和综合考核,综合考核的形式是实操考核,主要用于进行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考核注重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重点强调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以质性评价为主,所有评价的结果,都记录在统一编制的过程性评价表(学习活动记录表、学习档案评价表、学生自我评价表等)上,这些评价表中记录着学生的综合学习表现,将评价的视野投向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凡是有价值的学习结果都得到肯定的评价,而不管这些学习结果是否在预定的目标范围内。

三、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实施中存在问题分析及建议

1.学材及相关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评价者,因而编写基于工作过程的特色教材、制作多媒体课件、构建网络信息资料系统等是实施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教学的重要工作[7]。由于现行教材基本根据学科知识系统进行编写,不能满足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因而编写基于工作过程的特色教材、制作多媒体课件、构建网络信息资料系统等是实施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教学的重要工作[4]。学习领域课程提出“学材”的概念。但作为“引导课文”的学材,不同于传统概念上的教材,具有指导和帮助学生完成学习性工作任务的作用。在学材编写时,除明确学习情境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外,还要介绍相关典型工作任务的实际背景和职业意义等,同时注意以完整工作过程或以完成学习任务活动的顺序编排内容,并根据工作任务的不同特征,以不同的形式来引导或描述教学内容。此外,以工程过程的六个步骤来实施教学,还必须要有其他教学资源,如教师教学手册、操作说明、学生工作单、指导书、各种手册、评价单等配套的资源还需要不断加强。

2.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评价者,要按照完整的工作过程来开展教学,教师自身必须熟悉企业的整个工作过程。但是部分专任教师往往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因而师资队伍建设上一是注意从企业引进具有多年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增加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业教师的比例;二是专任教师直接到行业、企业去实践锻炼,熟悉工作过程,提高职业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三是直接聘请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这些兼职教师可以在学校开展教学或实践指导,也可以在校外基地,对教学实习、顶岗实习等进行指导和管理。除此外,为较好的开展学习领域课程教学,还应对教师加强相关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的培训,充分掌握行动导向的教学实施策略。

3.“专业教室”等条件配备方面。学习领域课程除教学内容来源于工作任务外,为实现“在工作中学习”的理念,还要求学习环境也尽可能与实际的工作环境一致。因而建设相应的教学场所,是开展学习领域课程教学的必要条件。与企业不同的是,这一环境还必须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也就要实现教、学、做的一体化。赵志群等[2]把具备这种要求的教学场所称之为“专业教室”。就环境类专业的分析监测类的学习领域,可在校内建设仿真化的教学与实训环境,而工程技术类学习领域则应根据实际可能,做到校内校外结合,可将部分学习情境的教学活动安排在校外基地进行。

四、学习领域课程实施效果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当今世界职业教育界先进的课程开发方法之一,也是当前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界推崇的课程开发方法[8]。我系基于工作课程系统化的《化学分析与检测技术》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实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除了培养样品的保存与处理、分析与检测、数据处理、报告撰写等专业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同时提高学生的搜索资料、学习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能力和与人沟通、团队协作等社会能力,使学生从某一具体岗位到整个职业生涯,具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课程教学同时实现了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融合,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路建彩,褚建立.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2:130-132.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第一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15.

[3]翁朝霞.基于工作过程的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09,17:10-12,19.

[4]杨元有,张杰,陈锁金,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模式下《化学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2:52-54.

[5]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2):5-8.

[6]姜大源.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7:7-13.

[7]杨凤翔.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方法的实践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9,2:23,54.

[8]曹咏梅.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化工制图与测绘》课程构建[J].职教论坛,2010.36:51-53

教育行业的行业环境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合肥工业大学;MBA教育;发展战略;SWOT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12)04—0015—05

随着中国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管理落后越来越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要具有竞争力,就需要大批掌握市场规律、具有战略思维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巨大的人才需求推动着中国MBA教育的快速发展。随着MBA教育的不断发展,各个高校的MBA教育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从1991年试办开始,我国MBA试点院校从最初的9所增加到现在的236所,培养规模和培养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如何进一步提高MBA教育的水平,是从事MBA教育的院校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1 环境分析

1.1 外部环境分析

外部环境分析一般采用PEST分析法,即对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和文化环境、技术环境这四大影响企业发展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MBA教育虽然不是企业行为,但采用市场化运作,这四大因素同样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1)政治环境。(1)教育部对专业学位设置的审批制度有较严格的程序和标准,符合MBA办学条件的高等学校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批准进行试点,并在招生后有一届毕业生时,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根据制定的培养方案和评估标准对办学单位的教学水平、办学条件、管理工作等方面进行评估,符合办学条件的MBA培养院校才可以继续办学;(2)国家对MBA教育管理体制不断进行改革,招生考试、教学评估体制逐步适应市场化运作的需要,招生学校的自逐步放开;(3)教育主管部门正在逐步增加招生院校的数量,现在具有MBA授予权的院校越来越多了。

2)经济环境。(1)中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使得社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量进一步加大。从1991年到2011年5月,MBA累计授予学位142421名,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于现代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还存在着巨大的缺口;(2)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对技术MBA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一方面,国际互联网的出现使网上贸易、电子商务得到快速发展;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涌现需要大批具有工商管理知识和一定专门技术的专家。

3)社会环境。(1)社会对MBA的认识趋于成熟。中国的MBA教育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人们对MBA认识已经从比较模糊到回归理性阶段,目前的MBA市场竞争非常的激烈,每年报考MBA的学员在减少,但是获得MBA办学权的院校在增加。各个学校都在加强宣传推广力度,扩大生源。整个MBA的教育竞争虽很激烈,然而由于中国的企业数量比较多,这个市场还比较大:(2)MBA学员年龄偏低,阅历较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管理人才培养的质量;(3)中国对外开放以来,传统文化中追求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想逐渐淡化,物质的、功利的人生追求占据社会的主导地位。企业为了自身利益,不惜损害他人健康甚至生命进行造假等,这些社会文化环境的问题要求MBA教育不仅要提供完善的管理知识体系,更要培养管理者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

4)技术环境。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MBA教育提供了现代技术手段。除了运用电脑、多媒体设备等现代辅助教学手段,还利用互联网等高科技手段进行远程教学。网上教学可使外地的学生都能接受到著名商学院知名教授的指导,双向交互式交流犹如现场教学。

1.2 行业环境分析

中国MBA教育模式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日渐成熟。各高校在适应市场的需要中逐渐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在国内已有较高美誉度。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MBA教育机构与我国一些高等院校合作办学,如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与欧洲管理基金合作承办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在中国MBA教育市场占据了突出的地位。

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20世纪80年开始采用波特五力模型进行行业竞争态势分析。一个产业的竞争状态取决于5种竞争力量:现有的竞争对手、潜在竞争者、主要替代产品、买方谈价能力和供方谈价能力。

1)省内高校间竞争能力比较。安徽处于中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东部地区较为落后,急需培养出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杰出企业经理人。到2011年,安徽省有5所大学具有MBA学位授予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和安徽大学都在合肥市,安徽财经大学是一所金融类大学,在蚌埠市,安徽工业大学是一所工科大学,在马鞍山市,安徽财经大学和安徽工业大学具有一定地域优势,很多考生考虑交通和住宿方面的便利愿意就近读书。

合肥工业大学的主要竞争对手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安徽大学,下面对这3所大学进行比较,主要着重于支撑MBA教育的因素分析,见表1。

教育行业的行业环境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等职业院校;生涯规划教育;教育流程;技能盘点;自我评估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2-0076-04

高职教育的定位应考虑两个最基本的原则:一是为学生提供适应性发展及多元学习的环境;二是培养学生进入职场的就业能力及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一、高职院校生涯规划教育的一个“核心”

生涯指一个人在就业前、就业中及退休后所拥有的各种职位与角色的总和[1]。生涯发展是以人为中心的,只有个人在寻求它的时候,它才会存在[2][3][4]。而生涯规划则是一个人生涯过程的妥善安排。在这个安排下,个人能依据各个计划要点在短期内充分发挥自我潜能,并运用各种资源达到各个发展阶段的生涯成熟,而最终达成其既定的生涯目标。经由生涯规划的过程,个人将重新对自我的智能、职业倾向、兴趣、潜能、人格特质作整体性的探究,并对外在环境、社会资源作全盘性的评估,增进个人更有效的成长与进步,而充分的发挥自我[5]。学生在进行生涯规划时,应坚持的一个核心是:先了解自我(知己)、了解国内外社会经济环境与企业发展机会(知彼),然后进行个人生涯发展规划,亦即生涯规划=知己+知彼+抉择。

二、高职院校生涯规划教育的两个“基点”

(一)生涯规划技能盘点

高职生较普通高校生具有更早接触职场环境的优势,要使学生步入职场后不为在校期间碌碌无为而感到遗憾,就必须提前做好个人生涯的技能盘点[6],即教会学生分析自己在学校能学到多少知识技能,能够实际应用的究竟有多少,个人的技术层次是否能接受企业的检验,进而为企业所青睐,透过技能盘点,可总结出自己目前具备了哪些技术或技能,其熟练程度与专业程度如何,是否符合时代潮流与趋势的要求,自己与用人单位所需技能素质的差距在哪,进而明确今后学习努力的方向,这也是学生个人生涯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生涯规划的“金三角”模式

美国伊利诺大学教授Swain博士认为,生涯规划应涵盖“自我特质”、“教育与职业信息”及“自我与环境的关系”三足鼎立的“金三角”关系[7],如图1所示。其内涵是对个人各种特质,以及职业与教育环境信息进行生涯探索,以逐渐发展个人的生涯认同,并建立生涯目标;在面对各种生涯抉择情境时,针对各种信息和机会进行评估,以形成生涯选择或生涯决定;进而以“择其所爱、爱其所择”的心态,其生涯选择,承担其生涯角色,以达到生涯适应和自我实现[8]。这就要求生涯规划教育不仅仅只照顾到学生的生涯兴趣、价值观、社会经济环境和家庭因素等种种变量,还应训练学生分析和评估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抉择的能力。

三、高职院校生涯规划教育的三种“分析”

(一)SWOTS分析

主要是了解自我在变迁的环境中有何优势及机会,其弱势及威胁如何,应采取何种行动策略,以便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如表1。

(二)自我学习型态分析

让学生了解自我学习过程中的偏好方式,作为未来生涯发展规划的基础。Kolb于1984提出经验学习理论,并定义了四种学习型态,分别为发散者(Diverger)、同化者(Assimilator)、收敛者(Conve- rger)以及适应者(Accommodator)[9],每种型态各有其不同的行为特征。

发散者:具有具体经验以及敏锐的观察力,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适合的职位有咨询员、组织发展顾问及人力资源经理。

同化者:具有观察与将抽象观念概念化的能力,擅长分析、归纳、推理以及建立理论架构,有将零散数据汇整的能力,适合的职位有研究发展专业人员、科学家与教育家。

收敛者:具有抽象化概念以及主动实验的能力,擅长独立思考、问题解决、进而制定决策,并可通过假设与演绎推论得到所需的知识,适合的职位有项目经理人、工程师等。

适应者:具有主动实验与实际执行的能力,擅长执行任务,从中获取经验后再经内化而成长,在危机处理上有较强的能力,能冷静地调整自我、适应逆境,常以直觉来处理问题,适合的职位有高级经理人、特别助理等。

(三)职业倾向测验分析

职业倾向测验是检测自我在Holland生涯类型个人风格中是属实际型(Realistic)、研究型(Investigative)、艺术型(Artistic)、社会型(Social)、企业型(Enterprising)还是属传统型(Conventional)[10]。若自我与环境能获得一致适应,将有助于规划个人最佳的生涯选择,如表2。

四、高职院校生涯规划教育的四个“策略”

高职院校学生在运用SWOTS、学习型态及职业倾向测验三种分析后,对个人风格、学习型态及适合就业的职场方向,有了初步的评估,在此基础上还要学会生涯规划的四个策略。

(一)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自我核心技能

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技能日新月异,终身学习将是未来每一个公民的基本生存方式。终身学习的四种基本学习内涵为:学会认知、学会如何做事、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生存。高职院校学生除充分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并知道自己的兴趣与目标外,还必须培养当今社会经济环境所需的核心技能。

(二)自我导向学习,提升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自我导向最重要的概念是学习者个人能够自我觉知“学习”对其本人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出各种自我学习的生活态度与能力,并能决定自己要学什么及经由何种途径方式来学习。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两方面的配合,一是学习者本身有能力“觉知”学习的需要及有“意愿”进行学习;二是教育者有能力并愿意“因材施教”,即判断学习者的不同的能力和条件而给予不同的协助。

生涯规划中除了解个人主观因素外,客观环境的配合也相当重要。因此,平常应该多提倡学生阅读报纸杂志,利用学校软硬件设施、互联网资源及电子书等,搜集相关的就业市场需求及经济、社会价值观与政治变化,了解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环境与产业信息。

(三)适应国际化潮流取得各类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在国际专业分工的大背景下,各行各业均面临高学历竞争和职能专业化的挑战,若没有比别人更突出的专长,就很难脱颖而出。高职院校学生为取得竞争优势,就要比他人更快速地取得专业资格证书。但是,资格证书应有明确的职业目标指向,勿求滥杂。

(四)提升压力管理与情绪管理的能力

在个人生涯发展过程中,总会遇到压力,可采取的调节法有音乐调节法、书籍陶冶法、情趣陶冶法等,其中主要是调整心态。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是什么——确定自我心理的困扰,是哪种类型的挫折引发的挫折感;为什么——寻找导致困扰的原因,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导致这种或几种挫折的原因;怎么办——采取合理有效的应对策略;怎么样——监督、巩固心理调适的成效。

五、高职院校生涯规划教育的五项“内容”

职业理想教育。职业理想教育不仅是一种理想教育,更是一种职业道德教育。应引导学生明确职业理想的内涵、职业理想对职业生涯发展的作用以及如何根据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专业概况介绍。介绍专业概况,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学习内容、就业领域和发展方向、职业的发展前景等,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

职业潜能分析。帮助高职学生进行职业潜能分析,使其对自身条件和职业发展方向有一个准确把握。职业潜能分析主要包括对学生自身职业发展潜力的分析和对社会环境提供职业机会的分析,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生涯规划意识和技能培养。培养学生自主进行生涯规划的意识,帮助学生提高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制订方案、做出决策等能力,指导学生掌握科学制定生涯规划的方法。

指导学生撰写职业生涯规划方案。职业生涯规划方案是以文本形式表现的学生职业生涯远景描绘与近期行动计划,具体包括学生自己的基本情况、相关分析、发展目标、时间进程、具体措施等。要指导学生做到各项分析客观、可靠,各项目标明确、切合实际,各项计划和措施具体、可行。

六、高职院校生涯规划教育的六个“步骤”

自我评估。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全面的了解自己。要审视和评估自己的价值观、兴趣、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长处、短处、思维方式等,必要时可以借助自我反省法、职业测评法、360度评估法和专家咨询法等方法进行。

确立目标。通常目标有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和人生目标之分。长期目标可能随着内外部形势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在制定时宜以勾画轮廓为主,既要立足现实,又要具有前瞻性;在选定了长期目标后,把其具体化、现实化、可操作化,就形成许多的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短期目标必须清楚、明确、现实、可行,每一短期目标设输出目标和能力目标;中期目标制定中有比较明确的时间和语言规定,中期目标应既有激励价值,又要现实可行。

环境评价。充分认识和了解相关的环境,评估环境因素对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这就要求充分地搜集环境中的各种信息,分析环境条件的特点、发展变化情况,把握环境因素的优势与限制。

职业定位。为职业目标与自身的潜能以及主客观条件谋求最佳匹配。在职业定位过程中,要考虑性格与职业的匹配、兴趣与职业的匹配、特长与职业的匹配、专业与职业的匹配等。

实施策略。为了实现职业生涯目标,既要制订周详的行动方案,更要注重落实。

评估与反馈。从可行性标准、可接受标准、适宜性标准三个方面及时诊断生涯规划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找出相应对策,不断进行调整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杨朝祥.生计辅导——终生的辅导历程[M].台北:行政院青辅会出版公司,1990:6.

[2]张添洲.生涯发展与规划[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3:5-11.

[3]里尔登,等.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第3版) [M].侯志瑾,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3.

[4]葛玉辉,宋志强.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9.

[5]李隆盛,黄同圳.人力资源发展[M].台北:师大书苑出版社,2000:235.

[6]石锐.人力资源管理与职涯发展[M].台北:扬智文化出版社,2003:139.

[7]金树人.大专生涯规画课程的实施—以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校区为例[J].学生辅导通讯,1991(14):25-29.

[8]林清文.大学生生涯发展与规画手册[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0:69.

[9]Kolb, D A.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M]. New Jersey: Prentice-Hall,1984:40-42.

[10]Holland, J L. Making Vocational Choices: A Theory of Careers[M].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1973.

Practice of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FU An-guo1, WU Na2, XU Chang2

(1. College of Appli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inan University, Haikou Hainan 571101;

2.Hain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Economy and Trade, Haikou Hainan 571127,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