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期刊

教育期刊范文精选

教育期刊

教育期刊范文第1篇

1.市场低迷,现状不容乐观

1.1办刊缺乏新理念

自从教育部下达“减负”令之后,全国教育期刊市场发生很大变化,特别是教辅期刊发行量日益下降,发行量在1万册以上的约占68%,发行量10万册以上的仅占6.4%,市场十分低迷,亏损面达60%。为了走出市场低谷,目前我们的教育期刊大多功利性非常强,因为除了少数学报有固定拨款之外,大多数教育期刊都得“找米下锅”,只能干些“吹糠见米”的事,没有形成一种明确的趋向和理想的追求,没有把握好教育期刊应该“三个并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重,文化品味和商业品味并重)的特点。整个教育期刊界对出版规律的探索十分冷淡,而理论界对教育期刊的关注及兴趣也十分索然。从编辑层面来看,教育期刊编辑的整体素质不高,专门人才缺乏。如果单从编辑队伍的学历看,大专以上学历的占73.9%,似乎文化素质也不低。但他们所具有的知识与所办刊物不对路,半路出家的多,缺乏办刊的经验和理论。从教育期刊本身来看,充斥市场、占据读者心灵的绝大部分是教辅类刊物,这些读物对读者的知识修养的提升固然功不可没,但理想、信念的缺失,有可能让我们失去的是整整一代人的精神塑造。

1.2竞争的无序性

中国教育期刊至今还未走出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竞争转向的过渡期。由于今天中国尚未形成强劲的期刊市场组织和管理力量,因此正在发展中的教育期刊市场,散滥现象突出,粗放型经营普遍存在,不可忽视其存在的不规范性、不成熟性和无序性。这种无序性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行政垄断的介入。由于各地的教育期刊基本受地方保护,订刊受到教育行政部门的干涉。如由教育部门列出准予进入学校的书刊,这种书刊准入制是十分典型的行政垄断,这种行政垄断是由政府行政权力直接产生,或由行政权力滥用而产生的,并受到行政权力支持和保护的一种市场力量及其限制竞争的行为。行政垄断的结果是妨碍市场竞争,妨碍整个社会效率的提高。

二是不平等竞争。我国教育期刊的布局是一种条块分割的“诸候割据”局面,其发展基础是各地的经济实力和人口数量。这种存在的现实非常不合理,也不平等。

其三,没有规矩的竞争。全国尚没有专门的法规来规范约束教育期刊市场的竞争,即使是有些相关法律来制裁教育期刊出版竞争的无序,其执行力度也很不够,其操作也有相当难度。

1.3定位不准,内容趋同

翻开各类教育期刊,我们就会发现,刊物定位宽泛,恨不得将所有的教师和学生都囊括进去。结果内容千篇一律,栏目也大同小异,没有形成各自独特的风格,基本上是不断“克隆”。许多期刊是跟风运作,见到稍微好一些具有一定市场潜力的选题就跟风,大家一哄而上,都往这方面挤。例如这几年的“素质教育”是个热点,不少期刊就把“素质教育当作筐,什么都往里面装”,贩卖的还是题海战术那一套,让读者倒了味口。不同的教育期刊之间,往往栏目相互交叉,内容似曾相识。这种局面造成的结果是杂志杂而全,似乎人人都可读,但也人人都可不读。

1.4缺乏市场营销理念

期刊市场经营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期刊的生存和发展。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教育期刊过去对开展市场营销普遍不太重视。

首先是市场意识不强,对决定市场运转的游戏规则不甚了解;

其次是没有以市场为核心进行重组和调整,没有按现代企业运作的要求进行配置,往往是职责不分,激励措施不明;

三是编辑没有营销意识、策划意识、宣传意识,不能清醒地认识到教育期刊的商品属性,并充分按照市场规律来生产、销售这些刊物。编辑在进行选题策划时没有整体营销意识,在选题的落实中没有灌输市场因子,市场和读者的需求不能在刊物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反映。刊物出版之后,编辑也好,发行人员也好,都不能迅速拿出与市场对接的宣传促销方案,不能有效地向市场推介。

四是刊物的市场针对性不强,大多是闭门造车的产物,对受众的喜恶及心理特点无法把握,没有与市场相对应的信息对接和反馈机制,因此,期刊社和编辑都无法全面而到位地从市场和读者中得到刊物的反馈信息,往往依据片面的信息想当然地编刊,这样编出来的期刊市场性非常弱。

2.精品,中国教育期刊的希望

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教育期刊的出路何在?有的人认为必须实行资金联合、技术联合、市场联合,成立一个跨地区的期刊大集团,资源共享,分工负责,统筹协调,是面对激烈市场竞争,走好市场之路,搞好市场经营的好办法。笔者认为这种意见对少数教育期刊社适合,对大多数教育期刊社来说也许还比较遥远。因为我国现阶段的期刊社的规模大小,同任何社会经济形态一样,也是一种“自然历史进程”。从总体而言,它不可能突然扩大,也不可能突然消亡,期刊杜的大小必须与现阶段的生产力相适应。我们看问题只能从中国教育期刊当前的实际出发,不能照抄照搬西方期刊发展模式,否则就会脱离实际,陷入空想。期刊的发展有一个过程,我们不能不顾及中国教育期刊的实际盲目求大,不要急于过早过快的搞集团化,与其用长官意志、行政命令搞一相情愿的“拉郎配”,不如走“小而优、小而特、小而精”之路,把期刊做强,做出品牌,做出特色。要想做到“优、特、精”,必须提升教育期刊的市场意识、精品意识和经营意识。

2.1准确把握市场定位

由于教育期刊内容趋同,读者定位宽泛,以综合性刊物居多,因此,要想在1600多种期刊中脱颖而出,刊物必须办出自己的个性、特色,走出雷同,细分市场,错位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升期刊的市场竞争力要注意与时俱进,研究读者的心理,满足读者的需求,不断以崭新的面貌吸引读者,因为期刊的读者存在于市场,赢得读者就赢得了市场。面对“减负”,全国许多教育期刊都认为教辅市场从此要萎缩下去,有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觉。其实教辅读物的市场是客观存在的,只要考试制度存在,配合教材的教辅期刊就不可少;同时我们应注意到,素质教育的实施使教育期刊的需求的范围日益扩大,配合素质教育是教育期刊市场开发的新经济增长点,目前虽未形成规模,但购买潜力巨大,它将与教育同步发展,只要加快开发力度,很快会形成气候。

与配合应试教育的“同步训练”“练习册”“复习题”之类教辅读物不同,为素质教育服务的教育期刊需要具有门类的广泛性和需求的多样性,这就要求教育期刊的编辑树立大教育观,面向社会办教育,开发多媒体、立体化教育产品与构建相关的产业。在电子化、网络化时代,过去流行的单一纸质期刊出版已经被打破,纸介质、光盘、网络出版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以一种立体的姿态占领市场已成必然。充分解放思想,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开发为素质教育服务的特色选题。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期刊必须突出多样化、层次化、个性化、信息化、技能化。需要内容创新,选题创新,编辑出版发行创新。以丰富的品种推动新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因为学生已习惯于用全部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课本知识,应付考试,对如何选购、阅读提高自身素质有益的刊物,缺乏经验。这就需要我们紧紧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密切配合素质教育的实施,多推出适应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积极引导,大力宣传推荐,培养广大学生创新的思维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开展各种课外活动,从而培育市场,推动教辅期刊市场的形成和繁荣。

2.2实施精品战略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谁能创造出高质量的品牌,谁就能占领市场成为赢家。实施素质教育的精品战略,决非易事,需要紧密配合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有特色的内容,创新的思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有竞争力的定价,整体的营销措施,并在成功的运作中得到读者的认可。这种精品期刊应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可读性”,其中“可读性”是形成期刊市场竞争力的躯体,“创新性”和“实用性”是构成期刊市场的灵魂。当然,我们对“创新性”“实用性”“可读性”要有一个辩证的理解,教育期刊既是配合素质教育的重要读物,又能够作为学生课外阅读的一种补充,它不能代替教材,更不能与考试要点划等号,那种认为只有必考的内容才能吸引读者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只要刊物的语言优美生动,内容有趣,符合学生口味,就会对读者产生磁性,让读者产生阅读兴趣,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可读性”;当然,这还只是低层次,只有达到内容的独特性、新颖性,刊物的“可读性”才真正上了档次。再说“实用性”,我们往往把对读者的学习有帮助的文章才看作是“实用”的,或者可扩大读者知识面、增长见识的文章当作是“实用”的,其实,让读者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为人处事,学会和睦相处的文章同样是“实用”的。至于“创新性”,就是刊物要办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刊物要办得有特色、有个性、有亮点,在浩如烟海的期刊中,如果你不是“太阳”,那就应该是“月亮”;如果不是“月亮”,那也得是颗“星星”;如果不是“星星”,那至少应该是个“萤火虫”吧!

总之,刊物必须有亮点。刊物的创新:

一要关注热点话题,编辑应该有敏锐的嗅觉,捕捉读者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话题,审时度势,引导读者,不要板起面孔空洞说教,而是采取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让读者明辨是非、明白事理,弘扬时代的主旋律。

二要了解受众的心理,贴近读者,理解读者,满足读者的最新需求,向读者提供有用的、重要的知识信息,不断推出有个性、有特色的栏目,办出刊物的个性和风格。

三要培养新的作者群,办刊物当然要注意名人效应,因为名人见多识广,多是某一学科的权威,他们往往站在某一知识领域的前沿,写出来的文章自然有分量,对读者启迪性强,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关注新作者,培养新作者,不断推出新人新作,只有不断扩大自己的作者队伍,刊物创新才有保障,“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这也是历史的必然。

2.3营销方法的多元化

在期刊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变到买方市场的今天,没有哪一家期刊社不重视发行工作,特别是在宣传造势、市场开发战略、渠道开发等营销方面,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①富有创意、独辟蹊径的宣传造势大有必要,它不仅有利于促进期刊的销售量,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有利于提升期刊在读者中的知名度。在短缺经济转变为过剩经济时代,最好的产品也要宣传,因为过去那种仅凭邮发就能上来可观订数的日子毕竟已成为历史。所以,在宣传推广上加大投入力度,还是非常值得的。

教育期刊范文第2篇

一个响亮的品牌,是一本刊物的生命,也是一本刊物搞好经营的前提和条件。《阅读》作为一本创办时间不长的年轻期刊,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就显得更为重要,更为迫切。今后一段时期,我们要紧密贴近小学生实际,贴近小学教学,努力打造品牌刊物,精心策划品牌栏目。我们要继续密切与小学一线教师、小学教育专家及儿童文学作家的联系,精心组织作者、策划栏目。要紧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个核心环节,通过阅读风景线、名著点击、美文冲浪、字词城堡、课文立交桥、作文密码箱、小荷尖尖、故事广场、指点迷津、口语流行线等栏目,针对小学语文、英语学习的重点、难点和小学生的心理特征、阅读需求,努力办好《阅读》。要努力以儿童的姿态和视角观察世界,了解世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且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表达,力求使每篇文章符合儿童口味,贴近学习实际,切实增强杂志的可读性、亲和力。要以激发兴趣、教给方法为出发点,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掌握科学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意愿,让学生在主动的思维和积极的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这样,我们的刊物才能深深扎根于小学的土壤,为小学生、小学教师和广大家长所喜爱,才能不断巩固和扩大《阅读》杂志的品牌效应。

二、积极推动发行

刊物的发行工作是刊物经营的核心内容。刊物的发行量则是刊物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集中体现。为此,积极推动《阅读》杂志的发行工作是我们搞好刊物经营的重中之重。今后一段时期,我们一是要加强通讯员队伍建设。经过这几年的努力,《阅读》已基本建立起全省的通讯员队伍,但是,各地通讯员在推动刊物发行方面的力度还有明显差异。目前,从全省小学数量和在校生总量分析,我们的市场占有率还比较低。我们要进一步加强与各地教育局、通联站的联系,加强与通讯员的联系,增进编辑部和各地通联站的友谊,努力为通讯员开展工作创造有利条件,从而不断推进发行工作。二是要做好重点地区的工作。重点地区主要包括《阅读》发行的空白地区和订阅量较大的地区。目前,从各县(市、区)的覆盖面来看,各地区《阅读》杂志的发行很不平衡,还存在一些空白点。所以,今后一段时期,我们要集中力量,突破空白地区,让那些地区的小学生、小学教师乃至家长了解《阅读》,喜爱《阅读》,从而积极订阅《阅读》。还要加强与订阅数量较大的地区通讯员的沟通交流,和他们一起共同做好用刊、学刊工作,组织开展相关活动,充分发挥刊物的作用。三是要拓宽发行渠道,丰富发行方法。在推动刊物发行上,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服务意识,拓展发行思路。小学教育市场竞争激烈,空间也很广阔,我们应当有足够的信心和智慧把刊物的发行工作做得更好。

教育期刊范文第3篇

作为中等教育类期刊编辑,我们首先要胸怀国家、胸怀教育。中学各科教育是国民教育的一部分,必须体现国家意志,具体到我国,就是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中等教育类期刊的受众主要是中学教师,中学教师个人的道德修养、专业能力是影响国家中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学老师自身的提高又有赖于他们自觉、不断地学习。就期刊特点而言,中等教育类期刊与专业书籍相比较,出版周期短,刊载论文数量大、内容新颖、发行与影响面广,能及时反映国内外中等教育教学方面的新成果、新水平、新动向;中等教育类期刊内容广泛、角度多样,可涵盖教育热点、教学实践研究、教研情况、中考高考研究、教师学生的生活智慧等等内容;中等教育类期刊还可刊登文献述评、会议情况、书评等,这些资讯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有很大的价值,便于他们及时了解课程改革的新动向、学科方面的新成果。中等教育类期刊具有连续出版的特性,不仅有利于信息的传递,而且它们所积累的大量文献,历史地、系统地记录了某一学科或某一研究对象的发展过程。期刊每期都有目录,卷末或年末编有各种索引,有的期刊还出版多卷或多年的累积索引,便于文献情报检索。许多一线教师多年坚持订阅、收藏相关学科的期刊,甚至自己装订成册。对于期刊的阅读、积累,大大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也建立了与期刊深厚的感情。中等教育类期刊的特点决定了期刊编辑必须能够站得高看得远,要了解国家关于教育的规划与政策,了解世界范围内教育方面的新理念、新观点,只有站得高,才能捕捉到最美的风光并与读者分享。

二、引导与选择

中等教育类期刊的作者与读者具有特定性,所以对于期刊内容的选择与引导也应有自身特点。在坚持出版物内容明确的思想政治方向、严肃的学术性原则的前提下,我们应从工作实践出发确定符合中等教育类期刊的一些行为规范,做到“以质取胜”“以诚待人”。中等教育类期刊的作者主要包括高校及一些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各省市教研员、一线教师等。其中,一线教师的比例最大。中学老师责任重大,工作繁忙,很难有时间静下心来整理自己的教研成果。同时,又非常需要通过阅读专业的期刊来了解最新的教育教学信息,了解同行的优秀成果,以此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基于这样的情形,期刊编辑在期刊的内容选择、方向引领方面就必须花大力气。笔者认为,坚持导向性、思想性、知识性、实用性等原则,是做好内容选择与方向引领,使期刊能够“以质取胜”的重要前提。在选题策划方面,编辑应将教育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在体现国家意志的前提下,了解相关学科的发展趋势,吸收新观念、新成果,融入策划创意中,实现期刊的导向作用。有了好的选题,我们在选择稿件方面应坚持优选原则,践行在原则面前人人平等。在期刊出版过程中,我们会接触到大量的作者。对待来自不同背景的作者,与之交流的方式也不同。但是,编辑本着“以诚待人”的这一原则是最基本的,应当持这一态度,努力地“发掘和寻找具有一流水准的作者,并和他们成为朋友”。中学老师工作压力大,用于教学研究的时间很少,写文章的动力多是为了评职称。在这种背景下,老师很难静下心来梳理自己积累的东西。许多老师急着要用文章参加评选的时候,才确定选题写文章,选题的时候往往是注目于一些当下流行的新理念、新方法,写的时候也很难抓住重点,往往会面面俱到地写一大堆空话,这样就很难写出自己真正的心得,很难写出编辑心目中期待的文章。因此,对待一线教师的投稿一定要有耐心,要用编辑的“火眼金睛”看到他们文章中出现的亮点并引导其进行取舍。笔者在工作中非常珍惜与一线老师进行交流的机会,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教研成果,帮助他们修改文章,通过与老师交流还可以了解到许多相关的信息并融入办刊实践中。

三、加工与润色

教育期刊范文第4篇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青年课题“语文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对上海市试验性示范性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知识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课题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课堂观察法和访谈法。调查问卷从“作为学生时的经验”(中小学学习阶段、大学学习阶段)、“职前培训”(具体教学策略学习、学科专业课程与教育类课程、教育实习与见习以及大学教学法教师的影响)、“在职经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新课程师资培训、专业学术活动、公开课、师徒制、阅读教育教学类专业书刊、教学反思等)三个大的方面对教师教学知识发展进行了调查。问卷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封闭性题目,总共22个项目;第二部分是开放性题目,总共4个项目。其中,“教育类专业阅读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调查问卷中,第17、24两个题目是关于教师专业阅读情况的调查。第17题是封闭性题目,参与调查的124名教师全部作答,其中,103名教师对教育教学类著作的贡献作了评价,108名教师对语文教育教学类著作的贡献作了评价,103名教师评价了教育类专业期刊的贡献,109名教师对语文教育教学类期刊作了评价。为了更为具体了解教师阅读专业书刊的情况,调查问卷的开放题第24题要求教师列出喜欢阅读的书目名称及原因,只有部分教师填写了表格,回答情况不太理想。为此,在9所样本学校中抽取了一所学校,又专门进行了一次小范围的读书情况调查。为了更进一步具体了解教师对此类书刊的看法,本研究重点访谈了5名教师:陈虹(上海中学教务主任,特级教师,文学学士,教龄30年)、余党绪(上海师大附中副校长,特级教师,文学硕士,教龄18年)、王淑英(上海格致中学语文教研组长,高级教师,教育硕士,教龄18年)、教师A(教育硕士,中学中级,教龄6年)与教师B(文学学士,中学初级,教龄2年)。

二、研究结果和分析

(一)调查问卷的数据与分析

本研究将教育教学类专业书刊分成两类:著作类与期刊类。每一类又分成两个层次,基本原理层次与学科专业层次。运用统计软件SPSS11.5对教师专业阅读的基本情况与评价进行处理。统计结果显示:

1.绝大多数教师(96.7%)阅读教育类专业书刊,只有极个别教师(3.3%)不阅读这类专业书刊,教师整体阅读情况较好。较好的原因是大多数教师(87.9%)都阅读语文教学类专业期刊,68.8%的教师认为,语文教学类专业期刊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有“非常大”和“较大”的作用,只有4.6%的教师认为作用“较小”。这类期刊对教师最有实用价值,直接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帮助。以2006年第12期《语文学习》为例,栏目有:“特稿”(1篇)、“论坛”(2篇)、“教学”(18篇)、“观点”(1篇)、“声音”(1篇)、“反馈”(1篇)、“课文作者”(1篇)、“读书·行走”(1篇)、“总目”(2006年总目录)、“资讯”(1篇)。大小总共27篇文章,“教学”栏目18篇文章,占全部文章数的66.7%。从全杂志的页码看,全书总共64页,“教学”栏目是从17页到56页共40页,占全部页数的62.5%,这与文章所占的比重基本一致。两个数据较为一致地反映了这一期《语文学习》有60%多的内容直接与一些教师的教学有关。“教学”栏目又细分为:“案例”(2篇)、“”、“镜头”(2篇)、“备课”(7篇)、“重读”(1篇)、“听课”(1篇)、“开卷”(1篇)、“写作”(3篇)、“语言”(1篇)。“案例”中有一篇“《读<伊索寓言>》课堂实录”,“备课”中有“《侍坐》该教给学生什么”、“《泪珠与珍珠》主题探讨”等。这种阅读取向是一种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的阅读,是一种操作层面的阅读。

2.教师对四类专业书刊的平均评价值从大到小依次为:语文教学类期刊(3.83)、教育学心理学类专著(2.81)、语文教育教学类专著(2.67)、教育类专业期刊(2.37)。教师的肯定性评价(选择“非常好”与“较好”的百分比之和)从大到小依次为:语文教学类期刊(68.8%)、教育学心理学类专著(34.9%)、语文教育教学类专著(29.6%)、教育类专业期刊(21.3%)。两种统计方法的结论是一致的。这说明:语文教师对直接与教学相关的语文教学专业期刊评价最高,而对其它三类专业书刊评价都比较低。从调查的情况看,教师几乎不读教育类期刊,这类期刊对一线教师专业发展作用最小。这可能与此类期刊的办刊目的、读者定位有关,多数此类期刊主要面向高校或研究机构的理论研究者,而不是中小学一线教师。这类期刊所刊登的文章大多是理论层面的探讨,较少涉及具体的教学,而一线教师更需要与他们的教学直接相关的、具体可操作的内容。只有少部分教师已意识到教育学、心理学对教学的重要意义。有教师提出:“尤其要读一些关于教育教学理论、教学策略、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书。”在他们看来,这类著作可以“补充相应的心理学知识,对反思有一定帮助。”“为教学找理论依据,为反思提供思想武器。”

3.开放性题第24题的处理结果显示:在所有教师阅读的专业书刊中,文学类阅读情况最好。有61人次填写了阅读过的文学类书名或杂志名称,占总人次的41.5%。其次是教育教学类著作或杂志,有34人次,占23.1%。第三类是报纸杂志类(不含教育教学类杂志),有25人次,占17%。辞书工具、历史、文艺理论、哲学、音乐美术、科普等6类都比较小,阅读情况不太好。文学类与教育教学类专业书刊与教师的两种知识大致相对应,“文学类”与“学科专业知识”相对应,“教育教学类”与“教学专业知识”相对应。从数据反映情况看,教师更侧重学科专业知识的发展(“教什么”),而相对较为轻视教学专业知识发展(“如何教”)。这是一种深层次观念的体现:关于“教什么”的知识比“如何教”的知识更重要。

(二)访谈的数据与分析

在随后的访谈中,主要围绕教育类纯理论专业书刊(教育学心理学著作、语文教育教学类著作、教育类专业期刊)的阅读情况而进行,访谈对象是陈虹、余党绪、王淑英、教师A、教师B。

1.教师更愿意阅读语文专业类期刊,基本不读教育类纯理论专业书刊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倾向于阅读语文专业类期刊,基本不读教育类纯理论专业书刊,且持一种否定态度。是教师的原因,还是此类书刊本身的原因?虽然有些教师的观点有失偏颇,但从另一个侧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阶段教育类纯理论专业书刊所存在的问题。

教师之所以愿意阅读语文专业类书刊,是因为教师可从语文专业类期刊所刊登的文章中直接汲取经验,省掉了从理论到实践转化的环节。王淑英谈了她的认识,“我一个星期总要安排半天或两三个小时到学校读书馆翻翻语文教学类的杂志,比如《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读一些感悟与经验性的文章。即使读理论的文章,我也想能够从别人那里直接借鉴经验,不是从理论到经验的自我转化。”这种从经验到经验的功利性阅读,不利于教师理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这可能是教师难以超越“教书匠”层面的重要原因之一。教育理论是教师理性思维能力发展的“源头活水”。

在一线教师看来,教育类纯理论书刊的语言表达过于理性化,不够生动鲜活。余党绪提出,“有些教育理论著作的表达方式受不了,中学语文教师更愿意看的是可操作性的书,最烦理念的堆砌。总觉得那些东西既缺乏经验的启发,在理论上似乎也没有多少可以借鉴,看多了就会觉得自己写文章都面目可憎,语言乏味。”而一些论文过于注重自身的逻辑演绎,远离实际的教学,研究得出的结论缺乏现实的指导意义。教师A言辞较为激烈,“教育类的期刊我根本不看,一点都没用!教育科研搞的东西虽然有头有尾,有原理有论证,最后推导出某种结论,但这些结论我们看起来没意义。”

2.高层次的专业培训活动为教师系统地专业阅读提供了平台,由此使教师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接受高层次专业培训(比如骨干教师培训、攻读教育硕士、名师工作室等)时,教师能够较为系统地阅读教育教学类书刊。而这种“逼迫式”学习方式唤醒了教师专业阅读意识,改变了教师对理论的认识,加深了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在产生了理论阅读需要之后,再进行系统地教育理论阅读,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会迅速得到提升。在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下,这种理论素养会成为教师总结、概括、提炼自身教学经验的“支架”。陈虹参加过两次重要的骨干教师培训,系统的教育理论专业阅读帮助她实现了由感性经验到理性认识的飞跃:“1986年我参加了市青年理论修班之后,开始转入系统的理论学习,专门阅读了卢家楣的《情感教学心理学》、钟启泉的《课程教学论》、曾祥芹的《文章学与语文教学》、美国戈尔曼的《情感智商》等等。1995年我被推荐参加上教院主办的“95中学骨干教师培训工程研修班”后,在语文界名师的指点下,依据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语文教育学等理论对情感教学作了理论上的探究,提出了情感教学的三个原则性策略与十种具体操作方法。”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以中小学教师的特殊职业为背景、为中小学培养高层次的专门人才为目标而设立的一种专业性质的学位。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实现了由经验型教师向反思型、研究型教师的转变。王淑英是一位教育硕士,教育理论专业阅读使她的理性思维能力得到很大的发展:“读教育硕士时,我读了很多教育理论方面的书,不断地有思维火花闪现。当老师讲到某种教学思想或改革探索时,我就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哦!原来叶圣陶是这样说的,黎锦熙是这样做的,自己有一个寻根的感觉:语文教学的根在这里!我现在所做的其实前辈们已经这样做过了。这就引起我的反思,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另外,通过理论学习我还形成了课程的概念。没读教育硕士之前,我对课程、教改的概念非常不敏感。总感觉那不是自己的事,与教学无关。现在很敏感,对新的课程标准我会很在意:课程标准比以前多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总之,学习之后,我的教学有一种源头活水的感觉,自己的教学更理性。”

3.教育类纯理论的专业阅读有助于初任教师专业发展起步

初任教师面临着一个全新的阶段,正处于所学理论与实践的“磨合期”,其间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理论、实践及其关系进行“反思”,以克服对于教学实践的不适应。

基于完成这种“反思”的需要,处在真实教学实践情境中的初任教师就要对原先在大学里曾经学过的教育类理论进行重读,以解决所遇到的“现实的冲击”。调查问卷数据表明:54.5%的初任教师(1~3年)认为,阅读教育类纯理论专业书刊是他们专业发展起步的一个重要支点。初任教师B的读书情况印证了上述调查结论:“我其实野心很大,刚来时就把王荣生著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借过来,即使看不懂也翻。读了好几遍似乎有点懂,但书一合,什么都不知道,后来就很失望地还给了上海图书馆。不过还想看,因为我知道这是一本好书。今年暑假时我在看华师大新编的一本教育心理学,这是一本专门给教师的编的书,蛮好看的。我掌握了很多的知识,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是因为有了需要,看过之后我感到很满足,忽然之间对教学思路有想法了。”

三、讨论与建议

在一定的意义上说,没有教师的专业阅读就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专业阅读成为教师的一种专业生活方式,教师的专业发展才具有可持续性,也才具有不竭的“源头活水”。本研究将根据调查结果作进一步的讨论,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1.引导教师转变单纯的功利性专业阅读取向,多做涵养性的专业阅读

从作用方式的角度,可以将教师的专业阅读分成两类:功利性阅读与涵养性阅读。前者是指能够直接对教师的教学发生作用的阅读,比如学科类专业期刊的阅读。后者是指能够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加深教育理解、提高理论素养的阅读,比如教育教学类著作与期刊的阅读。涵养性阅读虽不能直接作用于教学,但能够从深层次上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思维方式,提高教师理论思维能力,引发教师反思,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并为教师持续的专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从调查的情况看,教师的专业阅读基本属于功利性阅读,涵养性阅读还非常少。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要自觉地超越“匠”的层面而进入“专家”的层面:不能仅仅停留在直接经验的简单借用或借鉴,而要用理论思维对教育教学经验或新的理论作出判断、评价。为此,教师要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教育教学类著作与期刊作长期的跟踪阅读:一方面了解教=育教学发展的前沿与动态,及时吸收新的教育教学思想或成果,使自己的教学始终与时代同步;另一方面学习与借鉴研究者的思路、方法、思维方式,发展自身的理论思维能力。初任教师更要从中汲取理论营养,用理论的光芒照亮专业成长之路。

2.为更多的教师提供高层次培训的机会,在学习共同体中进行有效的专业阅读

调查研究与实践检验都证明,骨干教师培训、教育硕士、名师工作室等高层次专业培训方式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是较为有效的。这些培训方式有这样的特点:第一,实行导师制,导师一般由高校的教育专家或著名的特级教师来担任,高层次的纵向引领使参与教师获得更好的发展;第二,专业阅读与研究是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导师依据参与教师实际情况而“量身定制”专业阅读规划与研究问题,指导学员科学而合理地阅读与研究,对教师自觉的理论意识觉醒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三,参与教师范围窄、数量少,参与者一般是重点学校的骨干教师,重点学校的一般教师与初任教师、普通学校的骨干教师都很难有参与的机会,更不用说一般学校的普通教师与初任教师。

骨干教师接受高层次培训成长为优秀教师固然重要,但教师群体整体、和谐地发展在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今天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如何使高层次专业培训活动惠及更多的教师是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教育期刊范文第5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信息技术高校图书馆

考察20世纪末直到现在的新技术革命形势及其对教育的影响,可以发现目前信息技术上的每一点进步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直接、也越来越深刻。高校图书馆不但是学校文献信息中心,也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教育学术性机构,现代信息技术是影响图书馆发展最深刻的环境因素。高密度的信息储存技术,高速度的信息传递技术,高效率、高质量的信息查询技术,在变革了人们生产、收集、组织、传递和使用知识信息的方式的同时,也使信息服务的机制、结构以及服务手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将一些先进的信息技术结合运用到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中,用这些技术来促进日常工作,改变图书馆的传统模式,致力于营造以知识导航为服务观念的发展环境,不再只局限于向读者提供馆藏文献,还提供所有网络上的可利用的文献,协助教学和科研是目前我们高校图书馆的工作重点。

一.信息技术对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影响

进入21世纪,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革命从根本上推动了图书馆的发展进程,计算机日益成为图书馆的主要设备,图书馆采用了各种自动化集成系统建立自己的内部网络环境,呈现出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和社会化的特征。我馆在1991年已经基本完成了大部分馆藏书籍和期刊回溯数据的建库工作,后来采用深圳大学图书馆的自动化管理系统,实现了采购、编目、流通的自动化管理,读者可以通过计算机迅速查到所需的书刊资料的存放和借阅情况,同时工作人员也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采编书刊可以一次输入多次输出,编目的格式整齐规范。2001年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后,南、北、珠海三个校区图书馆数据合并,统一使用深圳图书馆的ILASⅡ系统进行管理,成为CALIS华南中心书目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国内外书目数据资源共享。本校读者可以在网上查寻三个校区的图书馆资源,三地图书馆通借通还。图书馆自动化管理一方面由于开展网上预约、催还书、推荐新书等业务,解决了紧俏文献的供需矛盾和逾期罚款的问题,使流通工作更具人性化,另一方面建立起图书馆工作的信息网络,可以合理配置文献资源﹑网上协作采访﹑集中编目以及馆际互借,管理所需的工作统计也变得非常方便快捷。与传统的手工操作相比,信息技术的使用促进完善了图书馆的管理工作。

二.信息技术对图书馆服务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仅改变了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结构和获取信息的方式,同时也促进图书馆传统功能模式向开放式、网络式的信息服务模式转变,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变,改变了服务的理念。图书馆业务手段日趋多样化,服务范围日趋全球化。引进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是加快信息服务进程的重要一环。

众所周知,在医学图书馆,期刊在众多种类的文献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新技术、新成果大多首先在期刊上发表,据统计,80%的文献信息来自于期刊。期刊是医学图书馆中最活跃的因素。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文献检索、定题服务以及馆际互借服务等工作都是以期刊作为主要信息源和工作对象的。但是,由于期刊(尤其是外文期刊)的涨价幅度大与图书经费短缺的矛盾,外刊订购的品种每年都在递减,满足不了读者日益增长的要求。为了提高期刊的利用率,充分发挥馆藏期刊的作用,我馆很早就引入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和美国的MEDLINE光盘数据库,并且免费提供给读者使用,这大大的提高了读者的检索效率,并且质量非常高,真正确立了我馆为华南地区最大的医学文献信息服务中心的地位。在2001年合校后,我馆的馆藏资源得以不断完善,自动化建设和网络服务水平也有了提高和改善。近几年,我馆先后引进了“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中文期刊网全文数据库、SCI、SPRINGER、OVID等电子数据库,还不断在购买国外的医学数据库,馆藏重心逐步向数字化方向转移。据2003年统计,我馆的医学数据库有28个,合校后引进的医学及其他学科数据库增加到64种,期刊全文型数据库有13个,各种可供检索利用的电子期刊的种类迅速增加,在国内高校医学图书馆中名列前茅,读者通过网络可获取的医学全文期刊超过2000种,印刷型文献和电子型文献各领风骚。这些数据库更新速度快,收录期刊全,如美国著名的ElsevierScience出版公司就有1200种的全文学术期刊,多种检索入口,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数据库进行检索浏览期刊文摘或全文,方便而快捷。通过引进综合性全文数据库和网络信息资源导航的建设,图书馆信息服务领域得到了更大的拓展。本校校园网的用户每周7天,每天24小时都可以通过校园网的任何一个终端使用图书馆提供的数字化信息服务,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障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也解决了因书刊价格不断上涨而经费短缺停订书刊的实际问题,使用网络资源和数据库产品成为获取信息的最具成本效益的途径。

另外,图书馆开始有针对性的开展信息导航服务、网上咨询、文献传递等服务。例如在图书馆的主页上建立“医海导航”栏目,对医学资源网站和医学信息资源建立链接,并提供网上电子期刊的网址;用e-mail、留言板等形式接受参考咨询,传输检索结果,解答有关图书馆馆藏和服务的问题;提供下载申请查新的表格;向读者推荐使用新购买的数据库;征集读者对图书馆的建议或意见;图书馆的新闻和通知等等。最近,参考咨询部又向读者提供在线咨询服务,实时解答读者的疑难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图书馆的信息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网上资源越来越丰富和网上参考咨询工作、网上教育的开展,读者对信息的需求也使图书馆的用户教育在时代的潮流中显示出其重要性。为此我馆还专门成立了文献检索课教研室,在医学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开设文献检索和利用课程,对学生们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培养学生们的文献信息获取、识别、接受和利用的能力,使其在今后信息化、网络化的学习和科研环境中游刃有余。除此,参考咨询部定期以讲座的形式进行用户教育,面向全校师生、各附属医院员工,介绍馆内现有一些光盘和电子数据库的收录范围,各种数据库的特色及其检索使用方法,介绍网址的搜索方法和文件下载的方法,对网上检索工具进行评估,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读者利用图书馆资源水平不断提高,反过来对图书馆用户教育和参考咨询服务要求也更高,这样形成良性互动,进一步促进图书馆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利用和用户教育﹑服务水平的提高。2000年我馆开设了设备先进的电子阅览室,每周60小时向师生们提供馆藏书目数据、光盘数据库、引进电子资源和联机数据库的检索和利用以及INTERNET信息浏览等服务。电子阅览室投入使用后,利用率非常高,2002年一年就接待读者超过5万3千人次。

三.信息技术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不可避免的对原有的图书馆服务思想和服务体系带来冲击,图书馆管理人员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环境下,要明确图书馆的使命并没有改变,信息技术并非取代图书馆管理人员,相反,图书馆管理人员作为桥梁、导航的作用将变得更为重要。信息技术使图书馆工作变得更加便利和高效,使资源共享更容易实现,只有传统的方式与现代的信息技术相结合,人和机器相协调,才能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才能提高学校的科研和教学水平。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和工作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加强对自身的学习完善,必须具备精深的图书馆专业知识;必要的网络及信息技术知识;必要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和外语知识,才可担任起“信息导航员”、“网络咨询员”等新角色。对馆员进行继续教育是图书馆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馆员可通过在职进修﹑报读学位﹑学术研讨会议﹑讲座﹑短期培训等等形式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努力使自己成为高层次﹑全方位﹑复合型的图书馆管理人才。只有拥有这样一批既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熟练的网络技能,又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同时还具备获取、组织、传播信息能力的新型图书馆员,图书馆事业才可持续发展。

信息技术对图书馆管理、服务及其馆员的影响是深远的,随着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图书馆将成为高度发达的信息集散地,图书馆必然将朝着“数字化图书馆”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