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学

教育学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教育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教育学

教育学本土

论文关键词:本土失语;比较教育学;本土研究;自主发展

论文摘要:在全球化成为主导语境的今天,本土很容易被忽视和掩盖。中国的教育理论在西方话语中也丧失了本土性。表现出“本土失语”。在此情况下,主张比较教育学走本土研究和自主发展的道路是很有必要的。论文首先分析了比较教育学的学科性质,然后从比较教育学本土研究和自主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两方面展开时比较教育学“本土失语”的思考。

在西方主导的全球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教育者惟西方马首是瞻,试图斩断所谓的“民族文化劣根”而去与西方“优越”的文化对接,自身具有一种“他者优越”的意识。丧失了与西方世界平等对话的信心和勇气,因而在比较教育的话语实践中处于一种失语状态。因此,肩负教育与文化交流桥梁任务的比较教育学应注重本土研究,并走自主发展的道路。

一、比较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比较教育之父”法国教育家朱利安(Mare-AntoineJullien)是最早提出比较教育概念的人,他认为比较教育研究的范围是:“一部对此项研究能提供更直接和更重要的应用效果的著作,其内容应成为欧洲各国现有主要教育机构和制度的比较,首先研究各国兴办教育和公共教育所采取的各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学校教育全学程所包括的各种课程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以及每一目标所包括的公费小学、古典中学、高等技术学校和特殊学校的各衔接年级;然后研究教师给青少年学生进行讲授所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他们对这些方法所逐步提出的各项改进意见以及或多或少地所取得的成就。”

目前,对比较教育学概念比较公认的看法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

点击阅读全文

外语教育学及哲学刍议

一、外语教育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通用语言,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有多少民族就有多少种语言,有多少国家就有多少门外语。外语是国际交流的桥梁,各国都需要学习其他国家的语言,否则就无法进行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各民族无法交流感情,无法进行国际贸易,无法进行教育、科技、管理等信息交流,无法促进本国经济社会向前发展。外语教育是各国沟通思想和情感的纽带,是各国合作共赢的媒介,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即期望他们成长、成人、成才、成功,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终极关怀称之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本文教育主要是指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外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基础教育学科之一。学校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场所,各级各类人才都需要进行公共外语教育,而外语人才需要在外国语大学或外国语学院进行专门训练和培养,才能从事外语教育工作和翻译工作。幼儿外语教育、小学外语教育、中学(初中高中)外语教育属于基础初级外语教育,大学外语教育(各专业)属于基础中级外语教育,研究生外语教育(硕士博士)属于基础高级外语教育,外国语大学和外国语学院外语教育属于各级(本科硕士博士)各类(不同行业)外语专门人才教育。公共外语教育是各级各类人才所具备的最基本的普通翻译技能教育,其目的是获取本专业国外的专业信息或者把本专业信息介绍到国外去;外国语大学、外语学院的外语教育则是专业外语教育,是培养专业外语人才的特殊途径。

二、外语教育学

外语教育学是以外语教育为研究对象,揭示外语教育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外语教育学与外语学、教育学、心理学、人才学、创造学、哲学密切相关。外语为内容,教育为手段,心理为基础,人才为目的,创造为关键,哲学为方法。外语教育学从构成性关系看,由低到高依次为外语教育史、外语教育思想史、外语教育学原理(理论与应用)、外语教育学哲学、社会科学哲学、哲学。外语教育学从相干性关系看,从左到右依次为外语教育概念、对象、内容、任务、原理、原则、方法、手段。任何一门科学都分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两部分,外语教育学也分理论外语教育学和应用外语教育学。

1.理论外语教育学。

理论外语教育学是外语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它的研究概念、对象、内容、任务、规律、原则、方法、手段正在探索,不同的理论外语教育学派有不同的理论。外语教育学与教育学密切相连。外语学是语言学的分支学科,也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外语学与教育学构成外语教育学,是外语学与教育学的有机结合。外语学是以外语现象为研究对象,是现代语言学的新兴学科。外语教育学包括外语教学学也即外语教学论。教育学包括教学学(论)、课程学(论)、德育学(论)、智育学(论)、体育学(论)、美育学(论)等。外语教学学包含教育学中的各项教育内容。外语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各级各类受教育者,其主体是外语教育人才即外语教师,其客体是人才外语教育即各级各类人才公共外语教育。外语教育教学内容包括精读、泛读、语法、听力、口语、快速阅读(外国文化),具有教书育人一般规律、教学相长一般规律以及外语教学特殊规律。其教育教学原则包括启发性原则、温故知新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三全原则(全民全面全程)等。外语教育教学方法有影视教学法、听说读写译综合训练法等,教育教学手段有电影、电视、录音、多媒体、网络教学等。

点击阅读全文

科学教育学改革

[摘要]科学教育学是国际上近半个世纪以来在历次科学教育改革中诞生与发展的、具有交叉性质的一门教育科学。科学教育改革与科学教育研究密不可分。科学教育改革需要科学教育研究的支撑;反过来,科学教育研究则需要科学教育改革的推动。我国,当前和今后的科学教育改革亟须科学教育研究的学术支撑,尽快形成科学教育学的学科建制,把科学教育学增列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在大学建立更多的科学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全国性的科学教育学会,创办科学教育研究期刊。

[关键词]科学教育学;科学教育改革;科学教育研究

科学教育是与人文教育相对应的一个教育领域,旨在形成人的科学素质,提高人的科学探究与应用能力,培养人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科学本质观。作为普通教育(Generaleducation)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一样都致力于“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和公民的生活做准备的那部分教育”。在此意义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

科学教育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科学教育仅指自然科学教育,即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球科学等分科学科在内的,同时也涵盖综合科学教学的学校科学教育。广义的科学教育则包括数学教育、技术教育和社会科学教育(如美国“2061计划”的科学教育文献所表明的那样)。相应地,科学教育学也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科学教育学,主要研究各级各类学校的自然科学教育、课程、教学、学习与评价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而在广义上,科学教育学也涉及数学教育、技术教育、乃至社会科学教育及校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从世界范围来说,科学教育作为学校课程体制的一部分是从19世纪中叶以后开始进入中小学课程中;而科学教育学作为教育科学中的一个分支研究领域,则是从20世纪中叶以来的历次科学教育改革中兴起与发展起来的。

在我国,科学教育研究的兴起只是近年来的事,迄今尚未从学科建制层面上成为我国教育研究的一部分。科学教育学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领域,它涉及从幼儿园、中小学至高等学校各个阶段的课程、教学与评价等方面的科学教育问题,同时也包括以提高公众对科学的理解为目标的校外科技普及与科学传播教育。本文的论述主要限于高中以下阶段的学校科学教育改革,着重探讨科学教育学与科学教育改革之间的关系。

一、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科学教育学

点击阅读全文

文化传统教育学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厚实、充满智慧,同时也承载着因袭的重负,具有与其他类型文化迥异的多种特征,本文主要谈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征——重伦理道德,并进一步谈谈中国教育学的尚德传统。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学尚德所谓文化传统,是指一种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完善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风尚、审美趣味等一整套社会意识、社会心理及行为习惯。这既是一种具有稳定结构的文化模式,需要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逐渐形成,并使得全民族大多数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认同和传承,又是一种不断变异、进化的动态系统,构成它的各种要素都会在传承中有所扬弃、转化和更新。

一、中国文化中重伦理道德的传统

1、中国伦理道德思想的发展

中华民族重德性,古人认为:人的一生所应追求的理想人格,也就是能够坚持和履行以“仁义”为核心的伦理理想的君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以德性修养为安身立命之本。在中国传统的安身立命观念中,最注重的是个人的自我德性修养。

早在西周时期,统治者就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思想,这为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当时的一些最主要的学派几乎都提出了各自的伦理道德学说,儒家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法家以“礼”为最高道德准则,墨家以“义”为最高道德准则,道家以“道”为最高道德准则。而儒家的伦理道德理论,其影响最为深远。

点击阅读全文

成人教育学

一、成人教育学硕士生培养的理性思考

(一)“知识本位”的培养目标面临外在合理性与内在合法性危机

1.从社会需求的角度看,“知识本位”的培养目标面临外在合理性危机。我国的成人教育学硕士生培养一直以来采取的是“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成人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现代学科在我国起步较晚,理论型人才相对缺乏,因而成人教育学硕士生教育在起始阶段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目标,促进了成人教育学的学科建设,有其合理性与必要性。但是,随着近几年成人教育研究生培养规模的扩大和层次的提高,社会对该专业硕士的需求发生了明显变化,由以成人教育教学、科研岗位为主转向以行政管理岗和教学辅助岗为主,这些岗位对就业人员的实际应用能力的要求远远高于学术能力,对目前成人教育学硕士生的培养目标提出了“能力本位”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我国的成人教育硕士生培养仍旧采取“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所培养的人才便不能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从而出现成人教育学人才供需不平衡、适销不对路的问题。因此,成人教育硕士生教育“知识本位”的培养目标面临着外在合理性危机。

2.从导师队伍现状看,“知识本位”的培养目标面临内在合法性危机。成人教育学硕士生“知识本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要求必须有足够的具有较高专业理论知识水平的师资队伍。然而,目前大多数承认教育学硕士点并不具备这一条件。一方面,我国80年代初才开始把成人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现代学科加以研究。相关的理论人才和师资本来就很缺乏;另一方面,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成人教育学硕士生培养规模迅速扩大,师资队伍更显不足,许多硕士培养单位不得不聘请大量兼职导师,以致兼职导师成了导师队伍的主体。兼职导师大多是学校各职能部门领导,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成人教育学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不高。这种以管理和实践能力见长的应用型导师队伍现状与“知识本位”培养目标不相契合,从而使“知识本能”的培养目标面临着内在合法性危机。

(--)传统的培养模式使教育功能弱化

1.培养模式上的趋同性和封闭性。培养模式上的趋同性一是表现在课程设置上多以教育类课程为主,而与之相关的心理学类、管理类、经济类和社会学类课程较少,因而学生选择的范围较小;二是表现在培养方法上主要采用的是课堂讲授、学术报告等,而具有个性特征的实践教学、专题科研、导师指导等培养方法则成为点缀品。另外,当前的培养模式还具有封闭性特征,主要表现在研究生培养一般都是在所在学校内或学院内独立进行,很少让学生走进社会或与外单位联合培养。

点击阅读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