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实践论文

教育实践论文范文精选

教育实践论文

教育实践论文范文第1篇

一、为学生社会实践做好宣传动员和联系协调工作

中职学生社会实践要想收获成效,要从中职学生未来的岗位能力素质提高这个角度出发,多从事未来岗位能力所需的岗前社会实践。首先,在每次寒暑假前充分发挥学校领导、教务处、班主任、实训教师的作用,对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专题讲座教育活动;在学校大屏幕、宣传栏等处张贴有关社会实践的目的、意义、过程指导、先进典型事迹等宣传图版,让学生明确参加社会实践是非常有意义的任务。其次,学校充分利用在校教师的人脉关系,通过电话联系、《社会实践家长通知书》等形式争得学生家长的支持,并努力寻找本地政府、公司、工厂、企业、商铺、村镇办事处、学校联办单位等社会关系,本着合作互利的原则,明确学校、学生、用人单位三者之间的责任和义务,获得社会用人单位的认可和支持,为学生顺利开展社会实践赢得实践空间。

二、实施学生社会实践调查、考核与评价

学生的社会实践若不进行鞭策性的鼓励、较为严格的考核和比较客观的评价势必会导致社会实践活动出现“虎头蛇尾”、“华不符实”、“真假难辨”等不理想效果。我校在寒暑假前成立了社会实践活动教师队伍,班主任作为主要督促员和检查人,进行实地走访调查;学校对每位学生印发了《社会实践活动纪实》,这张表格主要设计了学生基本信息、学生社会实践过程记录、学生感悟心得、家长意见、用人单位基本信息、用人单位鉴定意见并签章等项目。再加上班主任、学校领导的不定期电话调查、实地走访调研,学生若想在这张表格中“弄虚作假”“蒙混过关”几乎不可能。等到开学初,学生将此表交到学校,学校审核小组对每位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多方审核、验证,鉴定其社会实践成绩,纳入该学期期末总成绩之中,对于其社会实践效果好的同学,予以校内表彰和经验推广。我校2013级就业班有位姜同学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在辉南县朝阳镇的一家焊接工厂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实践锻炼。这一个月中,他一开始只是做一些搬运、清理等初级工作,活儿很脏、很累,但是他努力地坚持了下来。由于勤学好问,师傅尽心尽力地教,姜同学也尽心尽力地学,后来他逐渐能配合师傅完成一些切割、焊接、设计、涂装等工作,最后的十几天内,他竟然独自完成了“气切推雪机钩爪”、“楼台外置储物筐”两件“大活儿”,为焊接工厂创造了2000多元的收入。一个月下来,姜同学脸变黑了,手磨厚了,身体变壮了。工厂社会实践结束了,姜同学领到了1500元,他把这笔钱全部交给了父母,父母非常高兴,给了他2000元奖金。在他的《社会实践活动纪实》中写道:“……我很珍惜这一个月的社会实践,虽然特别苦,特别累,但是我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我感觉我的焊接活儿干得越来越好,我也学会了如何与师傅、顾客沟通,父母都夸我长大了,能让他们放心,我很高兴……”2013年的寒假和2014年的暑假,姜同学几乎一直在工厂中进行社会实践锻炼。这两个假期,他总共挣得了5000多元工资,他自豪地对别人说:“我可以用自己挣的钱来上学了!”

三、结语

教育实践论文范文第2篇

1.我国基础教育的教育财政投入不足

国家是教育的最大受益者。因为办教育,培养各级各类专业人才,能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所以国家理应承担教育投入的大头。一般来说,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的大小,既可以反映政府对教育的“努力程度”,又能较准确地反映出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就世界范围而言,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4.9%,发达国家为5.1%,欠发达国家为4.1%。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1992年为2.73%,1993年为2.52%,1994年为2.62%,1995年为2.45%,1996年为2.47%,1997年为2.54%,1998年为2.61%,1999年为2.79%,2000年为2.87%,2001年为3.19%。①从这组数字可以看出,我国的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徘徊在2%-3%之间,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我国政府在教育投资上大力倾斜于高等教育,这使基础教育的资金更加短缺。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经费投入的基本格局是:地方负担为主,中央和省级只提供少量的补助。大多县乡政府财力原本就较为薄弱,却负担着绝大部分义务教育经费。这使我国的基础教育的发展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联系在一起,从而导致了我国教育的不均衡发展。一般来说,城市及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发展较好,而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处境却越来越困难。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经费压力大

我国1986年实行征收教育费附加的办法,这在基础教育资金筹措方面做出了一定贡献。2000年,我国实行了减轻农民负担的“税费”改革制度,取消了农村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这样一来,农村的义务教育投入除了来自收取在校学生的少量学杂费外,主要靠各级政府的财政拨款,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教育经费短缺的矛盾尤显突出。

(2)基础教育投资差异愈加明显

加入WTO后,我国农业经济将面临巨大冲击,农村基础教育相对薄弱的情况会进一步加剧。社会、个人以及国外集团力量由于利益的驱动,其投资重点会相对集中于城市,这将进一步拉大城乡基础教育的差距,致使农村基础教育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

(3)拖欠教师工资问题还未完全解决

从2001年开始,教师的工资由县统一发放,使得长时间、大面积拖欠教师工资的势头得到遏制。但是,由于地区间、城乡间、机关与学校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局部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仍然存在。

(4)农村信息化教育难以落到实处

当今社会已步入信息化时代,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已列入信息技术教育这一内容。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农村中小学特别是贫困地区,几乎都不能按规划进行信息化建设。

2.投资比例欠妥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教育的要求首先是普及义务教育。按理,基础教育应是国家投资的的重点,其次才是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可是我国在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方面的投资比例欠妥,把有限的教育经费过多地投向了高等教育。据《中国教育经费统计资料?“九五”教育经费及相关指标统计数据》,我国义务教育应由国家承担的教育费用占不到35%(世界发达国家约为50%——资料来源:原国家教委财务司编《中国教育经费统计资料》),而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却占了相当部分资金。我国适龄儿童的人口基数大,人头平均费用很少,这不符合义务教育的要求。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大学阶段投资的比重太大,从我国大、中、小学生均经费情况看,我国培养1名大学生的费用相当于培养6名中学生、66.5名小学生的费用,即比例为1:6:66.5(发达国家的比例约为1:1.7:4)。②这种不合理投资的结果,使得耗费大量教育资源的某些大学学科和专业的学生,因供过于求而被闲置起来,不但严重地浪费了教育资源,而且加大了政府的就业压力和失业补贴。[1]另一方面,基础教育得不到应有的投资,致使教育公用经费严重不足,教育设备老化,校舍不能及时改建、新建、一些农村学校危房情况甚为严重。

3.缺乏科学的管理监督

教育投资效益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强有力的投资管理和科学的投资方式。长期以来我国教育财政管理比较薄弱,缺乏科学的管理体制,尤其是采用无偿性财政拨款方式进行教育财政资金的分配,助长了人们不重视提高投资效益的倾向,教育经费浪费现象比较严重。

(1)教育经费运用不当

在我国许多贫困落后地区,九年义务教育还没有普及,许多老百姓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可一些行政部门领导为了自己的升迁,纷纷花公款“读研”、“读博”,这些人上学的费用包括学费、往返于学校的费用,甚至“孝敬”导师的礼物,都出自国家财政和单位小金库。[2]这无疑加重了财政负担。由于我国教育财政没有单独立项,而是融入一般财政之中,是财政总支出的一部分,这就很容易出现一些行政领导利用职权之便挪用教育财政资金的现象,势必影响到当地政府对基础教育的财政拨款。

(2)学校收费管理混乱

我国基础教育经费来源之一是收取学生一定的学杂费,以做为教育预算外资金,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可某些学校利用教育经费不足浑水摸鱼,搭车收费,异化为乱收费,为某些人以权谋私大开方便之门。乱收费已成为我国许多家庭沉重的经济负担,但真正用到教育上的并不多。[3]另外,在我国财政拨款中的教育基本建设经费和教育事业中的公用经费,由于事权和财权分开,一些人便在这里大做文章,谋取私利,致使我国教育经费出现较大浪费。

(3)办学效益不高

根据经济学原理,办学达到适度规模以后,可以增加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从总体上讲,我国办学规模效益还不高。在我国各类普通学校中,师生比比日本、英国、韩国等国都低得多。[4]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学校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工作量不足,工作效率低下。全国每年1000多亿元的政府预算内拨款,绝大多数被“人头吃掉了”,用于教育事业发展和教学条件改善的寥寥无几。另一方面,我国广大农村人口居住比较分散,学校规模不大,这也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

二建议

1.国家加大投入,加快基础教育发展的步伐

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做为一种强迫教育,从根本上讲,它应是机会均等的教育,政府有义务合理设置办学条件相对均衡的学校,以满足广大城乡受教育者的需要。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都是由中央和省级政府负担相当部分的基础教育经费。在欧洲多数国家,中央政府负担基础教育经费的比例一般为50%以上,有的高达92%以上,即使在美国这样高度分权的国家,中央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也达到了71%。[5]有鉴于此,我国政府必须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严格按照法律关于教育经费增长的规定安排教育经费预算,确保财政投入主渠道的到位和预算内教育拨款的稳定增长,确保预算内教育拨款的增长高于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同时,政府必须在现有的教育资源配置上做些调整,要通过一系列制度来保证教育的均衡发展。从政府调控来说,鉴于目前学校之间存在这么大的差距,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通过削弱好的学校去同薄弱学校“均衡”,因而要重点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增加投资,逐步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具体可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1)开征教育税

众所周知,办教育离不开物质保证,这些物质条件可用货币形式来计算,即以货币资金形态出现。为此,只要社会还需要教育,国家还需要教育,那么,一定的财政资金投入就必不可少。而事实上,我国既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教育规模和任务最大的国家,且各项事业都要发展,需要资金,这就决定了我国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仅靠财政拨款提高国家投资水平较为困难。笔者认为,要解决此问题,开辟新的税种即教育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首先,因为基础教育受益范围是全民的,完全应该由所有社会成员共同承担。通过税收的形式所聚得的教育财政收入具有无偿性,将不再归还纳税人,不会给政府带来“额外”负担。其次,税收是通过法律条款形式加以规定后强制实施的,其收入的来源和数量比较稳定、可靠,能保证教育财政收入的稳定性,不易受外界各种因素干扰。

(2)建立规范的基础教育财政逐级转移支付力度

要明确各级政府的基础教育财政责任。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掌握了国家的主要财力,他们是义务教育转移支付的主体,基础教育转移支付应是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国家要依据一定的规则,科学地计算确定一个生均义务教育经费定额标准,依靠县财力无法达到的部分经费由省财政补足,依靠省财力无法达到的部分经费由中央财政来支付。这样就可以保证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经费相对均衡。

2.根据居民收入合理分担教育成本

教育具有“公共品”和“私人品”双重属性。从经济利益方面考虑,一方面,受教育者个体素质得以提高,可以为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作贡献,使社会及国家受益,就此而言,政府财政应保障教育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过程结束后,最终的直接受益者主要是受教育者个人,它可以提高受教育者个人的劳动技能与知识水准,扩大就业的选择空间。[6]就后一种情况而论,做为教育成果的接受者,有义务支付相应的费用。这是基本的经济原则。笔者认为,受教育者所承担教育费用的多少应与其家庭收入水平联系起来,因为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客观存在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例如,有的家庭用几十万元让孩子出国学习,而贫困地区有的孩子连最起码的义务教育都不能享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育投资仍采取平均分配的办法,且受教育者承担教育费用不加以区别对待,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现象将很难消除。对此,国家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对于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应按不同的比例交纳学生的学杂费,高收入家庭多交,低收入家庭少交,那些交不起学费的特因户可以免交,以保证其子女能够接受最低限度的义务教育。这样,可以缓解教育财政拨款的压力,充分发挥社会的一切积极因素的作用,逐步实现地区间、城乡间教育的均衡发展。

3.加强教育经费的管理监督

(1)教育事权与财权统一

我国的教育财政支出分为教育基本建设费支出和教育事业费支出。由于实行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没有调动地方和部门当家理财的积极性,造成了教育财政支出层层上报,家家都有。这不利于节约资金。鉴于此,应实行教育经费预算单列,将教育经费的分配权和管理权划归教育部门;教育经费在各级各类教育和学校之间的分配、管理、监控由教育部门负责,以使教育发展与政府对教育的拨款相协调,实现教育事权与财权的统一。

(2)彻底根除中小学乱收费

必须标本兼治,建立一套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的收费方式,实行收钱与花钱、管钱分离的制度。教育部门要根据省级政府制定的统一收费标准,委托当地银行介入,银行工作人员从学校收取学杂费后管理起来,如果学校需要时,可向教育部门提出申请,获准后方能从银行支取经费。[7]

(3)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实行政府采购可以降低教育成本,减少浪费,从而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益。政府采购,也称公共采购,是在财政的监督下,以“法定的方式对货物、工程或服务的购买。政府采购不仅是指具体的采购过程,而是采购政策、采购程序及采购管理的总称,是一种对公共采购管理的制度”[8]。政府采购做为国家财政支出的一种形式,同样也适用于教育财政支出行为。在实际的采购活动中,由于采购商品和服务的资金直接交付给贷商和服务提供者,减少了资金的流通环节,从而可以避免各单位挤占、滥用财政资金,大大节约公共资金,提高教育投资效率。国际普遍认为,通过实行政府采购制度,采购费用平均可节省10%。从工程建设角度来看,我国每年教育基本建设费用需要很大一部分资金,如果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可节省数目可观的一部分资金。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各级各类学校需要教学设备的数量很大,若能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定能弥补学校教育经费不足和避免浪费现象。另外,政府采购制度因其采购由封闭分散的形式转变为开放统一的形式,可以使政府每年的教育开支公开化,便于监督;同时,也因其带来利益格局发生变化,有利于杜绝采购人员损公肥私行为的滋生。超级秘书网

注释

①转引自陈剑芬、陈之萍:《浅议在我国开征教育税的可行性》,《教育与经济》2002年第2期,第48页

②参见靳希斌著:《教育经济学》,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07页

参考文献

[1]夏再兴,教育的“无效投入”不可忽视,教育与经济,1999(3):28-30

[2]徐水平,公款上学,教育的另类黑洞,教师博览,2002(10):31

[3]王之飞,从农村中小学乱收费说起,教师报,2002-09-25:(3)

[4]陈培瑞,教育大视野,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28

[5]胡孝玉,探索建立与农村税费改革相适应的教育投入新体制,教育发展研究,2002(6):24

[6]范先佐,教育经济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11

[7]任春荣,农村教育经费的筹措、管理与使用,教育情报,2002(1):28

教育实践论文范文第3篇

一是强化内部平台建设与市教育局和各中小学保持联系,建立工作机制;与教育局联合制定《慈溪市档案局(馆)慈溪市教育局创建全国中小学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工作方案》、《关于中小学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活动方案》等,按照方案要求逐一对照,落实责任科室和活动细则。二是到其他单位考察学习创建工作的先进经验。通过考察学习,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制度,进一步细化活动方案。三是加强讲解员队伍建设。一方面,在本市范围内招募讲解员志愿者,安排讲解员赴周边部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习;另一方面,邀请专家对讲解员开展培训,有效提升讲解员的讲解技能和综合素质。四是提高安全责任意识,改善参观环境,加强消防安全管理。指派专人负责安全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馆内消防安全规章制度;针对中小学生加强安全与组织纪律方面的教育,针对馆内工作人员强化消防安全教育。在此基础上,市档案馆为每位来馆参与活动的学校师生及普通市民购买了市民公众责任险种,体现了周到的服务和无微不至的关怀。

二、吸纳社会力量,完善展馆布置

为提升学生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和全面性,市档案馆举办了《中国梦想•美丽慈溪图片展》、《慈溪市档案馆老照片展》和《浙江中立越窑秘色瓷研究所闻长庆、闻果立捐赠作品及青瓷图片展》。《中国梦想•美丽慈溪图片展》分“创造之美、文化之美、生活之美、环境之美、心灵之美”五个展区,生动反映了全市各个领域的创新发展、文化成果、人民生活状况、生态环境以及慈溪人的美德、情操、精神等。《慈溪市档案馆老照片展》主要展出50幅收录在档案馆的自20世纪初至20世纪90年代间的老照片,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婚俗等方面。《青瓷展》展出青瓷作品图片50幅、珍贵实物10件、仿真实物4件。在布展中,市档案馆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其中。《中国梦想•美丽慈溪图片展》30%的图片由市摄影家协会提供,展出的书画作品由本土艺术家提供;《青瓷展》所用图片和展品均由闻长庆、闻果立父子提供或捐赠;《慈溪市档案馆老照片展》的素材来自市档案馆征集的照片。这些展览内容丰富、层次多样、社会参与广泛,受到各方广泛好评。

三、重视互动参与,组织学生走进档案馆

教育实践论文范文第4篇

确立什么样的办学方向,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一个根本问题,涉及到学校的培养目标。由于时代不同,我们党的五代领导人对此都有不同的表述,但万变不离其宗,实质性的东西是一致的,那就是他们都主张通过社会实践来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同志曾经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对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特色的科学概括,也是衡量各个学校办学水平的根本标准。按照这个培养目标,德育是第一位的,社会主义觉悟是第一位的。我们培养出来的人,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了解国情,不脱离实际,不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社会实践,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经之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这里,邓小平其实明确提出了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发展教育事业的总体方针。“面向现代化”,就是要使教育能够全面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的需要,促使人的现代化。

基于对“”的反思和对教育现状的忧虑,邓小平力主教育改革,强调改变那种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主张把受教育者带到社会生活的大课堂里去实践,让学生深入了解国情,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同志曾经指出:“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他要求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认真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同志也指出:“我们要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013年5月2日,亲自给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全体学生回信,他勉励大学生,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珍惜韶华、奋发有为,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努力使自己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对于如何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他强调要着力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做得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尽管这是针对广大党员、干部提出的要求,其实对广大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不无裨益和启发的。综上所述,五代领导人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观点是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他们注重学生社会实践,主张让学生联系社会,深入群众,在实践中加强对国情的了解,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这与马克思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思想是一致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实践中来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经过社会实践,光听课堂上讲,知行不合一,思想政治教育很难取得实效,学生没兴趣,更谈不上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紧迫性

伟大的中国梦在催促着大学生早日成才,大学生要以中华之崛起为己任,走出自我的藩篱,投身社会,亲近群众,誓将“小我”融入“大我”之中,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将自己的成长与国家的进步融合在一起,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才会出彩。自“五•四”以来,中国几代知识分子的健康成长,给予我们当代大学生以明确的启示,那就是“走向社会、深入群众”。目前,大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人生历程,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大部分时间都呆在校园;每天的生活是三点一线,从寝室、课堂到食堂,既简单又忙碌。在这样的学习环境里,每天接触较多的是个人的创造、名人的成就,这就会导致一种错误倾向,轻易地把重视知识变为单纯地崇拜名人,而忽视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大学生这种通病如何根治呢?只有走向社会,深入基层,联系人民群众,体验群众生活,感受群众力量。另外,现在的大学生绝大部分知识都是从书本获得的,这就容易使他们过分强调书本知识,而忽视社会实践的作用。马克思唯物史观告诉我们,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书本知识来自于实践,其正确与否还要回到实践中去,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古往今来,但凡有所成就的人,无一不是从实践中学习、奋斗,走上成功之路的。

然而,近几年许多用人单位反映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外语、管理和计算机等新知识和“”前的毕业生相比也有一定优势,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艰苦奋斗精神差,适应工作的时间长。一些用人单位经常抱怨现在的大学生是高分低能,自以为是多而自以为非少,好高骛远有余而脚踏实地不足,甚至有单位领导说,“前的大学生毕业当年就可以用,而现在的大学生三年以后才能用。”此话不一定确切,但现在的大学生脱离社会实践,缺乏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差却是不争的事实。大学生之所以出现以上问题,其根源就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保守性、滞后性和不作为,具体地说。就是没有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深入实践,联系群众。这些年来,本人作为一个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二十多年的教育工作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日益迈入尴尬境地的状况深有感触。学校领导重视不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可有可无,只要抓好专业教学即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觉得自己辛辛苦苦地教,而学生不买账,不愿听,所以他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逐渐地就失去了教学积极性;学生认为教师上课照本宣科,空洞无物,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觉得思想政治教育与自己的专业不相干,对就业也没什么帮助。这些问题的存在,令人忧虑也催人反思。本人认为,还得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找原因,必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别是改革教学方法,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三、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光荣传统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也是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之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光荣传统。解放初期,学校很重视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再教育,诸如迎解放、、抗美援朝、统购统销等一系列活动,都让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加深了解。学校还主动联系一些工厂和农村,经常组织学生去参加劳动,与工人和农民打成一片。在那个年代,学生思想脉搏的跳动,与新中国前进步伐是同步的,与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是紧密相连的。当时的大学生至今都很怀念那火热的大学生活,对于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他们并不觉得是浪费青春,耽误人生,而是深切地感受到获益匪浅,终身难忘。“”之前的十年期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又红又专的方向,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通过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通过红专辩论、参加劳动、参加军训,当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实效,成果辉煌。其实,只要高校继续发扬光荣传统,重视并积极组织学生搞社会实践,现在的大学生还是很配合的,本人对2013年凯里学院组织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社会实践做过一次调查发现,本人所指导的315名学生中85.4%积极而认真地做了实地调查,他们感觉获益匪浅,思想触动很大;14.5%的学生没有进行实地调查而只是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收集资料,敷衍了事甚至抄袭。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还是比较认可社会实践的,认为社会实践对思想政治教育是很有帮助的。比如,有些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发现农民生产劳动的艰辛,劳动成果来之不易,就勇于开展自我反省,以后一定要改变浪费粮食的陋习;比如,有些学生在企业单位打工的过程中,认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就积极剖析自己,以后要克服自己狭隘的自私心理,乐于助人,积极与同学和谐相处;还比如,有些同学在家乡进行社会调查过程中,看到自己家乡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一方面对改革充满了信心,另一方面对家乡对祖国充满了热爱之情,等等。一句话,社会实践给大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

四、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教育实践论文范文第5篇

英语实践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在教学中开展一定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达到学生在生活中能实现英语实际运用的效果。英语作为语言类的教学课程,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注重书本知识的教学,应该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实现教学应用于生活。同时,对于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在未来也将进行英语教学的工作,承担着教导他人的工作,因此,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的培养更需要重视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不仅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学校也应该设置相应的教育实践活动,注重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的英语教学能力的培养,学生自己应该有学习意思,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为自己以后的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英语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现状

针对师范院校和外语学院对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教育实践调查发现,英语课堂上,教师基本上实现了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但是在教育见习方面,多数学校不能实现教育见习的目的。师范院校中80%的学生只进行过一次教育实习,实习时间大约在1-2个月,外语院校中教育见习现象更少见,只有50%的学生进行过一次教育实习,实习时间大多控制在1个月范围。由于见习时间短,相应的教学能力得不到很大的提升,不能实现教育见习的根本目的。

三、英语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实践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学校针对教育专业的学生安排的教育实践课程虽然被纳入教学计划中,但是并没有很高的重视程度。主要的问题在于教育实践次数少、时间短,随意程度高,不能形成系统的教学模式。学校安排学生进行教育实践的次数大多数是1次或2次,时间控制在1个月左右,在短时间内学生不能完成听课、试讲、班级管理等多项教育工作,使学生在进行教育实习时只是形式主义。而在实践课程上也出现了一定问题,教育实践课程单一,学生通常只进行听课内容,对于班级的管理、学校教研等活动都不能参与,导致学生不能对教学情境有真正的理解和反思,使教育实习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不能实现教育实习的效果。

2.学校的顾虑和困境

(1)中小学校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中小学校注重学生成绩,对于高校推行的新兴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存在怀疑态度,担心实习教师影响学校学生的学习状况,造成实习教师走后,原本的教师不能进行正常的授课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实习学校担心自己没有能力承担实习教师的指导工作,而且实习教师的实习经费并不能完全解决他们的支出,学校需要自己担负这部分费用,增加学校的经济开销。因此,很多实习学校对实习教师进入学校持抵触心理。

(2)高等院校的问题。高等院校的教师本身已经远离基础教育多年,教育方法已经形成一种定势,具有一定的系统化、学术化的特点,在指导学生教育经验时不适用于中小学教学模式,使学生的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的结合。同时,由于近几年高等院校扩招现象的普遍发生,学校学生的数量骤多,学校在进行学生教育实践活动时经济压力大,加大了学生进行教育实践的难度。

四、英语实践教学模式的改变策略

1.重视教育实践的作用。我国传统的高校教育模式存在着重学术轻教育的现象,导致教育专业的学生从学校出来只拥有英语专业知识而没有英语教学能力。学校应该提升教育实践的地位,充分认识到教育实践不仅仅是一门课程,它还是对学生教育能力的职前培养,对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和教育素养有关键性作用。学校加大教育实践的管理力度,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对教育实践的重视程度,学生在进行实践活动时就会更用心,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整体提升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

2.加强高等院校与中小学校的合作。由于教育实践活动是两个学校进行合作的项目,只有两个学校都能积极的进行配合,才能将教育实践活动正常运行下去。因此,应该改变两所学校的合作模式,形成一种共生状态,高等院校为中小学校从知识理论层面培养学生,使学生拥有扎实的知识基础,中小学主要培养新教师的教学能力,接受新教师的新的教学理念,从而实现两所学校的双赢,使新教师完成理论与实践全面融合的能力要求。

五、总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