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学学科论文

教学学科论文范文精选

教学学科论文

教学学科论文范文第1篇

广告学是一门科学性与艺术性皆有的、综合的、独立的学科。广告以科学开始,以艺术结束。从上文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广告学可以说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和许多的学科有天然的联系。它的定义可以描述为:“广告是广告主发出的,借助大众媒介传播的,采用艺术手段以劝服方式改变消费者的观念和行为的,有代价的,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信息。”这个定义本身是合理的,但是它缺乏对传播学、营销学、艺术学与广告学关系的动态诠释和分析,只见现象不见本质,似乎广告学只是一个大拼盘,而且这些“菜”没有系统没有主次,自然让我们无从下口。广告的具体内容往往是一种带有艺术性的产品,当然它包括了文学、电影、电视、音乐、美术设计等众多的形式,但就平面广告而言,设计学是它的主要实现手段和学科支持。不可否认,我们看到的平面广告,如报纸广告、杂志广告、邮递广告,大多数都是平面设计作品。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艺术类的教学,特别是针对广告学特点的艺术类教学。

广告学中艺术类课程的构成

由于广告学是一门独立且新颖的学科,它的组成结构还处于探索之中。我们以开办此专业较早且影响较大的北京广播学院为例进行分析。1989年北京广播学院开设了广告学方向,同年9月新闻系正式招收广告学专业本科生。就广告学学生的构成而言,主要是文科类的毕业生。1994年广告学系正式成立,成为全国第一家广告学系,下设广告学基础理论教研室和广告艺术设计教研室。此后又增设了硕士学位点,学科的构成更为完善。广告学本科生的课程结构主要由五大类组成。它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广告学专业课;广告艺术表现课;选修课。其中,广告艺术表现课又分为:广告设计概论、广播广告、影视广告赏析、广告美术基础(1.2)、构成设计、印刷设计、电脑图文设计(1.2)、多媒体动画设计(1.2)、广告摄影(1.2)、影视广告创意与制作(1.2)、电视文化学。其他学校的课程设置虽然各有千秋,但也大同小异。从理论和实践上,我们不难看出广告学是一门完整的学科,广告学本身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分支学科。它的分支学科包括:理论广告学、实用广告学、市场广告学、广告设计学、广告写作学、广告语言学等等。广告学专业除了在新闻传播学院里开设以外,有些高校在人文学院、文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艺术学院、历史系等院系开设。这当然有一定的社会历史原因,但这也说明了广告学的外延非常广阔。广告学比较合理的是开设在概念比较广的学院的范畴之下。如果涵盖面过于狭窄将不利于广告的教学与研究。广告人的素质应该是多方面的,创意没有行业之分。

广告学中艺术类课程的教学特点

虽然广告学属于文科类招生,但是它的专业特点和市场需求决定了它需要一定的艺术修养、艺术审美和艺术表现的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如何针对广告学和文科类招生的特点进行艺术类课程的教学就显得格外的重要。(一)加强艺术理论知识灌注:我们发现,艺术类院校的教学中比较重视实践教学,很多的课程是通过“转移模写”来完成,让学生们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再来指导感性创作的。因为大多数艺术类的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比较强,对形态、结构、比例、色彩这些元素的感觉比较灵敏,而对于一些文字的、理论的、抽象的表达往往不敏感。可是文科类的学生对文字表达的把握能力比较强,因此,我们必须把一些设计原理尽可能多地表达给他们,仅靠案例教学效果往往不好。那些原则积累多了,融会贯通了,他们的灵感自然就流露出来了。艺术家需要多方面的素质,创造艺术美是困难的。作为广告学专业的学生,我们在教学上只需要从一般的、普遍的美入手,让广告这种特殊的艺术品高于生活但不脱离生活,从而实现它的商品价值和行业价值(二)加强逆向思维训练:联想是一种经常性的心理活动。联想并不神秘。它是人们知识的积累,它也是可以培养的,联想的丰富直接导致灵感的产生。广告是一门需要奇特灵感和特殊联想的科学。不少的学生在刚进大学的时候,由于知识面比较窄,生活阅历比较浅,对社会的接触比较少,所以联想也比较单一,创意也比较干涩。联想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它通常是以两种方式进行的,一种是正向的,一种是逆向的。例如:我们可以给出一些图形,让同学们从正向的方式进行联想。黑色代表夜晚,红色代表火焰,绿色代表春天,春天代表温暖等等。这是一种惯性的思维,它比较的正面、积极,大家掌握也比较快。但是对于逆向思维,有些同学就掌握得不好了。逆向思维是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方法,它利用人们的逆反心理和潜意识的渴求,正话反说以获得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一类的广告往往更具有震撼力,更容易记忆。万红丛中一点绿,要的就是这种异乎寻常的穿透力。这一种方式的联想对于广告学的学生是至关重要的。有人说广告需要“坏小孩”,我想逆向思维也是让你坏起来的方法之一吧?广告是创意与联想交织起来的。在广告的图形设计和文字创作中是没有什么不可能的。所有这一切的目的都是销售,“除了销售我们什么也不是”。(三)加强新技术条件下的基本功训练:首先,加强对新技术的掌握。现代平面设计几乎都涉及到了摄影和计算机技术,由于很多广告学的学生本身没有绘画的基础,因此这些工具为他们提供了极大的便捷与可能。计算机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弥补绘画技巧的不足。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把大量的时间放在空间的布局上,而不是具体的画面上。实践证明,广告学的同学在版式设计上和设计类的同学的能力是相同,或者说是相当的。在相同的课时和相同基础的情况下,对于计算机的掌握能力也基本相同。除了艺术性非常强的广告招贴以外,广告学的同学和设计学的同学在版式的设计与商业广告的创作上处于同一水平。其次,加强色彩的教学。色彩和色调以及所产生的色感是广告学教学中的难点。颜色的搭配是一种既有法又无法的东西。有些同学可以比较快地找到感觉,但有的同学却总是不着调。因为他们缺少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训练与筛选。我们一般采取两种方法;一是引导,二是灌输。让他们看一些比较好的作品,慢慢加以体会,或者干脆让他们看一些颜色搭配的规范,生搬硬套也不失为一种学习的方法。虽然匠气了些,但积累多了却也有了些体会。总之,在色彩的把握上,广告学的同学要弱于设计学的同学。

广告学中艺术类课程教学的评价标准

教学学科论文范文第2篇

1授课方式该课程采取理论

授课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编辑部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协商后,将课程定为选修课,授课对象为全校本科生。课程定在2013—2014学年的第二学期开设,从2014年的4月2日延续至2014年5月7日,每周三下午的6~8节,共6次课(带考核),每次3学时,共计18学时,计1学分。按照学校规定,授课老师由编辑部中级以上职称的编辑担任,共4人,每人承担1次授课,并特别外请协和出版社相关专家为学生们讲授“如何在SCI收录期刊上”。

2授课内容和过程

课程共设置了6方面内容,最终根据课时安排,确定课时顺序为:第1课,如何在SCI收录期刊上;第2课,医学论文概述及论著撰写方法;第3课,医学综述的撰写方法及医学论文中常见的图表问题;第4课,病例报告的撰写方法;第5课,论文写作中常见的统计学问题;第6课,考核。其中“如何与编辑部沟通”不单设课程,会贯穿在每个教学内容之中。主要参考书目有《中英文医学科研论文的撰写与投稿》、《医学论文写作规范与投稿指南》、《国内外生物医学期刊论文的写作与投稿》以及《医学统计学》等。由于编辑的日常工作主要是组稿和稿件的编辑加工,很少有机会接触实际的教学工作。为了保证本课程达到教学要求,编辑部每位承担教学工作的编辑都提前半年开始准备所承担的授课内容,制作教案,熟悉教学内容。教案的准备既要撰写教学大纲,还要准备教学幻灯。在正式授课前,授课编辑还要逐次面向编辑部全体成员进行正式试讲,由编辑部全体成员对授课内容和形式进行评讲分析,以确保课堂内容正确、结构合理、表达清晰、教案精美。

3考核方式课程采用了考查方式

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查定在该课程的最后一次课,由编辑部所有授课老师共同承担考查任务。一般每次授课,授课老师都会对本堂内容再进行1次归纳总结,提出需要掌握和理解的重点、难点内容。每次课会留出10~20分钟学生提问时间,并设置若干思考题供学生课外复习。考查内容也基本出自这些思考题目。

二课程总结

1授课方式、内容和授课对象的总结

该课程主要采用课堂理论讲授的方式进行授课,以幻灯片为主要展示材料。作为一个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单纯依靠理论讲授,学生听起来会比较枯燥,掌握起来也不直观、具体。所以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考虑在多媒体电教室直接上机教学,学生可以直接根据老师授课内容进行操作。就授课内容而言,该课程从医学院校的实际专业出发,并不着重强调太多的编辑学内容,而是讲授对学生更具实际意义的医学论文撰写和投稿内容。尽管如此,由于对选课学生的前期了解不够,在课程内容设置上还存在深度和广度方面的不足。本次共有58名选修学生,主要来自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学、中医学和医学实验技术等专业,以2013级一年级(35名)和2014级二年级本科生(21名)为主,其余2名为2011级三年级本科学生。由于这些学生基本没有临床实习经历,接触课程也有限,更没有文献阅读和论文撰写的经验,所以学生对部分授课内容还难完全理解。基于此,授课编辑也临时在授课内容上进行了部分调整,尽可能少讲理论,多举实例。另外,在笔者承担的“论文写作中常见的统计学问题”一课中,考虑到学生之前从未接触过统计学知识,因此尽量多一些演示操作,减少理论讲述。同时把内容压缩简化,空出1个学时讲授“科研诚信”的内容,以更符合学生实际情况。

2考核方式的总结

教学学科论文范文第3篇

一、科学设计研究性

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目的是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提升。据此,探究性学习设计必须要科学。首先要考虑到学习者、目标、方法和评价,这四个因素构成了教学设计的基础。除此以外,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1.注意开展条件

开展探究性学习是需要学生参与的,要结合需要探究的主题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引导和指导,主题应立足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跳出教材,这样探究问题的价值才会更大。设计问题时要综合考量各方面因素,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教师选择适当的教学实例来达到研究性学习教学的真正目的。

2.课题研究的趣味性和价值性

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路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我们只有保证课题的趣味性,引起学生的兴趣,才能达到课题研究的目的,不半途而废。所以,在课题选择上不仅要符合学生当时所具备的知识和认知水平,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加深对于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

3.研究报告或小论文的设计

写好规范的研究报告或小论文是研究性学习所要求的一项内容。不仅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学习的全过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高中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中,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同时也应采取其他辅助教学形式,例如,课前提出问题,在预习活动中开展研究;留为作业,在课下或假期中研究;小组的专题讨论;走出课堂,到社会中去,通过一些社会实践,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或应用一些数学思想等多种方式。

4.评价程序要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注意完成过程的评价。尽量使评价方式的多元性。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总体上:要坚持过程评价和结果评奖相结合、管理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重视过程体验和感受,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反思———自我发现———欣赏自己的过程,以评价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及潜能、特长的发展,达到以“评”促“展”的目的。具体上:除了最后的研究报告和答辩,还要重视课题的实施过程,全过程的每个阶段都是评价的权重向量。不仅重视课题研究的直接成果,而且重视学生在研究实施的过程中多种收获和体验、多种能力和品质。通过研究结果,了解学生对原有的知识是“知道”还是真正理解,对其他学科的涉足情况,对知识的举一反三能力及在解决问题中的创造力和开放精神;以小组为单位,兼顾个人表现,对学科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尤其要注意研究性学习对其学习的影响。

5.教师角色的定位

在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中,教师的角色及责任是不断地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在过程中给予适当地指导和协助,不可以越俎代疱,要让学生独立或和其他同学讨论完成。教师要充分地发挥课堂教学引导者的角色,要避免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大包大揽,又要结合学生的需要适时地予以学生引导和帮助,并且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

二、总结

就目前来看,自探究性学习引入我们中学课堂教学以来,各个地区因为教学条件、教学环境、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差异,效果也是不尽相同的。发达省市在落实起来更得心应手一些,也相对来说成绩显著,而在我国的其他地区,研究性课程发展缓慢,大部分地区只限于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四个研究性学习,开展的形式也大部分只是课堂教学。这部分地区研究性课程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高考暂时还没有涉及研究性学习,另一个方面学生还没有能很好地体验到研究性学习对理解和提升自己对于学习数学,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进而提升学生数学水平的独特作用。少部分有发展条件的地区利用了第二课堂的形式探讨了一些数学问题,并收到了显著效果,吸引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素质,使素质教育不再是一纸空话。研究性活动无论从教学内容,还是从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上讲,都是对常规课堂教学的一种发展和补充,使中学数学教学更加具有活力,它是当前数学教学课程及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作者:余金通单位:福建省莆田第二中学

第二篇

一、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

首先,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责任感,有爱,只有爱学生,爱自己的教育事业,才能够做好自己的教育工作,能够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要用客观、积极、有爱、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培养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尊重每一个学生,对待每一位学生都要平等和公正,相信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以及成长的机会。然后,教师要具备和储存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学习,积累教学经验,分析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勤于反思,不断地探索,寻找更好的教学策略,完善自己的教学计划以及工作。其次,初中数学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设计的能力,因为这样不仅仅可以实现有效的教育教学,还是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数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设计出优秀的教育教学课堂设计,也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推动力,课件设计得好,也就意味着课堂教学成功了一半。最后,初中数学教师要具有成熟的教学风格和刻苦钻研、执著坚定的教学科研精神。

二、提升学生对于数学课程的认识

增强对于数学的兴趣初中数学课程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数学课程在考试的时候的分值就可见一斑,所以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初中数学的教学工作。要想更好地提升数学的教学质量,首先,应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认识数学,这是激发学生对于数学课程兴趣的第一步。我们可以通过讲授学生通过对初中的数学进行学习之后可以学到什么,初中的数学包括对于数字的分类,正数以及负数的分类,通过对这部分的学习,学生可以学到数学分类的思想;多项式的合并运算,这是贯穿整个学生学习生涯过程中学习,数学必备的技能之一;含有未知的函数的求解问题,以及几何知识的相关内容。通过对于每部分知识的学习,我们都能够切实地掌握到东西,同时这些学习到的知识都是和实际的生活有着极大关系的,可以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这才是我们进行数学学习的出发点。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正确地对待数学的学习,激发起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才能为我们进一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实际中激发学生的兴趣的时候我们有诸多的方法可以采用。比如,在对新的知识进行讲授的时候巧妙地设置疑问,对相似三角形部分的内容进行学习的时候,可以提出问题:“在对一棵树的高度进行测量的时候,不直接地进行树木的高度测量,我们能否得知树木的高度?”因为初中学生的好奇心都是比较强的,所以在课堂上就能够积极地去想要知道这个问题应该怎样解决,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能够得到激发。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对于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进行讲解之后,学生明白不用直接测树木的高度,可以使用相似三角形原理可以更简便地测得树木的高度。再者在对方程组的问题进行讲授的时候,可以用实物来进行模拟,这样通过学生的动手实际的操作对于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得透彻,学习的兴趣也就能够大大地提升。数学的学习并不是一个枯燥无味的过程,学习数学其实就是一个系统逻辑增强的过程,在对数学的学习之后我们明显地可以发现我们的思想,解决问题的思考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数学,激发学生对于初中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的改观

在对学生的兴趣进行激发之后,我们还应该重视教学方法的改变,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经常出现的状况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讲解,学生单纯地在下面听,师生之间的互动比较少,这样的情况长期产生的结果就是学生的兴趣不能得到有效的激发,慢慢地甚至于产生厌恶数学的态度,这样对于我们的教学工作是比较不利的。所以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来显著地提高课堂的氛围,增强师生的互动性,提升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参与程度,保证课堂的氛围是比较高涨的,这样才能够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四、课后作业的合理设置以及测评反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为了巩固课堂上所讲到的知识,往往就会给学生布置大量的课后作业,想以此来达到加深记忆和熟练掌握解题技巧的目的。但是这样做的后果,通常都是事与愿违的,不仅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还会适得其反,令学生产生烦躁、厌学的后果。数学教师布置太多的课后作业,也是学生不喜欢数学科目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合理的布置,可以适当地增加作业的类型,但是要减少作业的数量,不能够以量取胜,记住一定是要质量而不是要数量。在每一次考试之后,数学教师要对学生做错的题型和考试的重点、难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可以要求学生准备一个错题本,把做错的题型做成笔记,再统一地进行讲解和纠正,一定要把学生在作业中出现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强调出来,精炼地讲解,这样会加深学生对错误的印象,避免以后出现相同的错误。同时要对学生交来的作业进行评价,客观地给予学生适当的批评和夸赞,这样可以激发起学生的表现欲和求胜欲,使得学生之间互相较劲,作业会做得一次比一次好,每一次考试都会有进步,知识会掌握得更加牢固。这样就可以直接地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

四、总结

教学学科论文范文第4篇

了解公共伦理学课程性质和课程教学目的是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前提,不同的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决定其采取的教学方法是不尽相同的,公共伦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既要注重对学生理论素养的提升,也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公共伦理学课程性质

公共伦理学是伦理学发展中的分支前沿学科,在学理上是伦理学与公共管理学相结合的结果,属于应用性交叉学科。当公共伦理学思考公共管理者的职业和行为时,是作为一门职业伦理学而存在的;当公共伦理学致力于公共管理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的基本原则探讨时,它又是伦理学的一种新形态。其研究内容涉及公共伦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分析政府组织在社会管理及治理过程中应当遵循的价值准则以及政府组织制度安排中的公共伦理问题;分析比较公共权力实施中的法治和德治关系的历史、现状,阐述行政权力的价值属性和伦理意义;对公共管理主体承担的公共事务、为公共利益服务的行为,公共责任及其责任评价进行伦理分析,提出公共管理者的素质特别是道德素质要求以及公共伦理建设的基本构思。

2.公共伦理学教学目的

公共伦理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公共伦理学的学科性质、公共管理活动中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掌握制度安排、公共权力运行、公共项目中的伦理道德和责任问题,明确提高公共管理者道德素质加强公共伦理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教育引导学生尊重世界各国不同特色的文化差异,培育具有约束性和普遍性的公共伦理价值观念。

二、公共伦理学课程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公共伦理学课程传统教学法已经不能适应公共伦理学的学科发展以及难以应付公共管理出现的日益复杂的问题。必须对传统教学法进行总结,发现其不足,然后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加以改革。具体而言,公共伦理学传统教学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以课堂传授的教学方法显得单一

传统的公共伦理学课堂教学方式以教师课堂传授为主,教学方法单一,枯燥乏味,形成了“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随着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以及我国公共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会涉及越来越多的新的伦理问题,公共伦理学不仅仅涉及公共伦理和管理伦理区别、公共伦理的主体和客体、制度安排与公共伦理、公共权力与公共伦理等基础性的问题,公共管理者的素质及伦理评价和教育问题、防止公共权力的腐败问题现在显得尤为突出。只有应用启发式教学代替简单灌输,结合实际的案例进行专题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才能满足日益丰富的公共伦理学的教学目的和和教学内容的要求。

2.传统教学方法缺乏素质教育的时效性

公共管理者的素质是指担当管理者角色,履行管理职能,发挥重要影响所依凭和利用的各种主观条件。公共伦理学的课程学习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素质,以便将来在实际管理中如何运用伦理学的知识去审视或解决管理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在公共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领域,成功的管理离不开管理人员的高尚的内在品格,因此,公共管理人员个人内在人格力量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而过去在公共伦理学的教学中,对将来成为管理者的学生素质培养缺乏足够的训练和培养。另一方面,针对公共管理面临的新情况,如何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成为公共伦理教育的新课题。改革传统公共伦理学教学模式,增强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时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3.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传统公共伦理学单向灌输的教学方法及以课堂教学和教师课堂讲授为唯一的形式,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抑制了学生学习的创新精神,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培养。因此,可以利用多媒体及案例教学以及小组讨论等形式改变教师单一教授为师生互动、变学生被动的接受为学生主动的参与,去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公共伦理学教学方法改革的途径

传统公共伦理学教学方法的不足主要表现在课堂传授的单一性、缺乏素质教育的实效性、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等几个方面,针对以上几个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全程式案例教学法、运用课堂小组报告、运用PBL教学法、改革评价体系等措施来加强公共伦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达到教学的目的。

1.采用全程式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源于1870年哈佛大学法学院,到1919年,在时任哈佛商学院院长德海姆的努力下,案例教学法得以在哈佛商学院广泛推广。在我国,由于20世纪90年代后MBA和MPA等专业硕士的出现,案例教学也在课堂上得以广泛运用。全程式案例教学是通过建立和完善案例库,在课程每个环节都采用案例教学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公共伦理学是公共管理和公共伦理的交叉学科,其学科特征决定了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大幅度提高案例教学在课堂教学的比重,才能满足公共伦理学的实践性要求。公共伦理学案例教学一般包括案例选取、案例呈现、案例讨论和案例总结四个基本环节。在案例的选择上,要做到典型性、时代性、本土性、公共性和伦理性五个标准;在案例呈现上,要提前呈现案例,然后才用理论分析,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探求的兴趣;在案例讨论上,可以选择典型发言和自由发言相结合的方式;在案例总结上,教师可以综合学生的观点和自己的见解。

2.运用PBL教学法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法有很大不同,PBL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讲授为主;PBL将学习与更大的任务或问题挂钩,使学习者投入于问题中;它设计真实性任务,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教学目标。PBL教学法的精髓在于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PBL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以下方面:第一,以问题为学习的起点;学生的一切学习内容是以问题为主轴所架构的;第二,问题必须是学生在其未来的专业领域可能遭遇的“真实世界”的非结构化的问题,没有固定的解决方法和过程;第三,偏重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较少讲述法的教学;学习者能通过社会交往发展能力和协作技巧;第四,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必须担负起学习的责任;第五,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认知学习技巧的教练;第六,在每一个问题完成和每个课程单元结束时要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3.运用课堂小组报告

本课程教学可以在采用课堂授课形式的同时,辅以课堂讨论、布置思考题、指导课外阅读等。一般内容可由学生自学,重点内容在课堂上讲授,并配以多媒体教学演示方法教学。在课堂教学环节中,采取学生小组报告和教师点评相结合的形式来开展教学。比如把一个班级的60人分成10个兴趣小组,每组6人,选举一个同学做小组长。每个小组关注一个主题,选取一个视角自拟题目,撰写一篇2000字左右的论文。然后小组选举一个代表在课堂上汇报小组撰写的论文,汇报完毕后,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评价和提问,使学生之间充分地互动,最后是教师点评,并作补充。

4.改革评价体系

课程考核可以采取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成绩评定:总评成绩=平时考核(40%)+期末考核(60%)。其中,平时成绩40分=平时考勤20+小组发言10+平时作业10。为了优化课程设计,本课程可以进一步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和改革考试方式,反对死记硬背,加大了读书报告、读书笔记、论文写作等开放性作业和考试在课程考察中的比重,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因材施教,鼓励创新思维。

5.广泛运用现代化教育信息手段

现代化教育信息手段的运用可以使得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可以通过教师在线答疑、在线批改作业、在线留言等互动教学形式,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下,弥补课堂教学时间限制的局限性。除了网络课程以外,还可以在实践教学中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比如针对经常发生的拆迁冲突问题,可以知道学生成立课题组,用DV纪录采访拆迁户、专家和学者、政府管理部门,针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最后提出解决方案。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向学生展示自己的“微课”,让学生在网络平台上作进一步的学习和讨论,学生也可以针对某一问题搜集整理资料,制作成“微课”通过网络平台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

四、结语

教学学科论文范文第5篇

1.1概论的精彩演讲是开启学生对免疫学浓厚兴趣的钥匙免疫学概论是免疫学的第一堂课,是激发学生产生对免疫学学习兴趣的关键一课。这堂课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不仅要求教师对免疫学有着深刻的理解,还要求教师对免疫学有一定的回顾性知识和前瞻性的思想。在免疫学科学史上,出现了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的研究渗透了当前多个免疫学理论;疾病发生发展的免疫机制和免疫学手段治疗疾病是免疫学今后的研究热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免疫学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时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激情,老师的激情可以感染学生,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学生的思维,是使学生“爱上”免疫学的一块敲门砖。

1.2“设疑”教学尽管免疫学教材的前9章内容所涉及的免疫分子和免疫细胞看似零散,所接触的概念与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完全不同,因此有些抽象难懂,但是免疫学是一门与日常疾病密切相连的学科,免疫学中的各个分支之间其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各个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因而,教师在传统教学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积极讨论免疫学问题的能力,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一些和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的免疫学问题,并安排适当的时间组织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教师也可以加入其中。当学生的讨论出现较大错误时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提醒,确保讨论的正常进行。通过这种设疑与讨论更能锻炼学生积极探索的能力,使枯燥的免疫学问题不再神秘与可怕,增长了学生勇于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勇气。这种教学法主要应用于善于主动思考问题、自学能力强的学生。

1.3以动画课件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免疫学对于一些专科学生、成人教育学生、非脱产的夜大学生来说学习难度较大,一些概念不甚明了,由于学习时间不多,学习效果不佳。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该将一些抽象的理论和概念进行动画演示,在教学过程中播放免疫学知识的多媒体课件,如T淋巴细胞是如何通过MHC-Ⅰ类途径杀伤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的。该问题至少存在3个知识点,包括抗原的MHC-Ⅰ类途径摄取加工和递呈;CTL的激活和扩增;CTL的杀伤机制。对此可以通过制作动画在课堂上进行生动的演示,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免疫学的趣味性,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免疫学所带给他们的快乐,而不是痛苦与迷茫。这种教学法是一种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授课方式,也是学生普遍比较喜欢的一种方式。教师可以适当组织一些有针对性的动画来调节比较沉闷的课堂,从而不断提高免疫学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这种教学方式也适合于本科生的教学。

1.4“内容向导式”教学在免疫学教学中,许多老师通常都强调课堂教学,而忽视了课前预习的环节。因而学生也就在上课前稍作预习甚或不预习,并且这种预习是在缺乏老师指导的情况下进行的,既没有针对性,也没有重难点。内容向导式教学要求老师在讲授下一部分内容前给出其中的要点和注意点,提供相关的研究论文,并且在下次授课时进行课堂提问,对某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而无需再花费大量的时间从头至尾讲解所有内容。这种方式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和学习热情,同时也节省了许多宝贵的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这种教学方式适合于有较强自学能力的学生。总之,在共同的教学情景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际上是一种共同学习、共同解决学习中各种问题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是整体、全面的,而不仅是让学生参与回答问题等局部过程。这有利于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取长补短;有利于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良好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活动的有效合作过程。教师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尝试运用发现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变式教学,发挥教师的向导作用,创造性地运用提问技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有利于学生产生稳定的探究心向和积极探究的过程。另一方面表现为教师引导之下的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要在充分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运用讨论法、研究法等鼓励学生相互探讨、争论、交流思维方法,相互启迪,产生共鸣,使学生的思维由发散而集中,由集中而发散。这种合作必须是人人平等参与的合作,每个人都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审视教学中提出的种种问题,让课堂呈现出“杂音”。同时,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选择恰当的合作方式,使合作过程成为一个愉快、欢乐和充满智能挑战的过程。

2通过实验教学加强学员的学术兴趣

机会总是青睐善于观察的人。医学免疫学发展史上的重大进展均得益于对一些现象或问题的观察和发现:牛痘接种术的成功来源于对“挤奶姑娘手臂部也得‘牛痘’,但却不得天花”的观察;抗体是因观察到二次感染白喉杆菌者的血清中存在“杀菌素”而发现;补体则是由于观察到新鲜血清能够溶解细菌,而经56℃以上高温持续加热30min灭活后则不能的现象而得;MHC的最初发现是观察到移植排斥反应等。

2.1启发学生注重观察在实验教学开始前,结合授课内容适当讲解相关经典故事和发展前沿,启发学生的思维,树立起观察与发现现象和问题的思想意识,将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由单纯的感性兴趣引向更加理性的科研兴趣。授课内容讲求短而精,采用学生边思维边实践的方式,教师与学生互动来讨论、阐述实验目的、步骤和现象等,使学生由被动地机械操作变为主动发现和认识问题,并运用学到的理论来解释实验现象。实验课教学多为青年教师和在读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承担,通过与学生共同交流在科研工作中的观察体验和实践成果,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医学免疫学的兴趣,加深对相应理论和实验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能引导和培养学生注意观察、敏于发现的良好习惯。

2.2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热情提出问题既是发现问题的总结,也是解决问题的开端,其承上启下作用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首先需要积累,其次需要勇气,而积累和勇气又不是盲目的,其来源正是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对观察现象的综合分析和对学科发展的正确把握。学生对于提问存在两种心态,一是不敢,二是不会,直接根源是对概念和理论的理解不深不透。但医学免疫学的概念新颖繁多,内容抽象深奥,而且更新速度快,单靠理论授课难以达到教学目的。所以不但需要理论教授,更需要实验的亲身体验。鼓励并引导学生选择性地阅读一些文献,尤其是针对免疫学基本概念的科研论文,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阅读后,老师可以和学生针对论文的主题思想、实验设计、实验方法以及结论进行互动讨论。这篇文献要说明什么问题?用哪些实验进行的验证?结论和不足是什么?这是阅读每一篇文献要考虑的问题。另外,实验课教学不仅将抽象的理论感性化,还可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参与科研的兴趣。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可通过以下三个循序渐进的步骤实现:首先,确保验证性实验课程,通过预设问题或提出要求,并在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中带动学生剖析预设问题的来龙去脉,传授学生总结现象、提出问题的方法,也使其对理论知识内涵有了完整而深入的理解;其次,开设部分设计实验课程,由实验教师示教或带领学生完成前期实验,然后鼓励学生综合利用已有理论知识来分析情况,发挥想象,发现问题或做出假设,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再通过讨论、点评,甚或指导学生动手完成进一步的验证实验,使其掌握提问的方法,增强提问的信心;第三步,增加综合性实验课程,实验教师在学生学精学透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今后临床工作和科研发展需要,根据开放实验室中现有的条件,指导学生选择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并查找相关文献资料、通过总结归纳提出难度适中的小型课题、进而论证实施。相信经过三阶段的引导和系统教育,会增强学生提出问题的信心和能力,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