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学生教育

初中学生教育

初中学生教育

初中学生教育范文第1篇

在基础教育中强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新时期科学发展观对教育提出的重要要求。在教育中切实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必须加强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我们必须在初中生命科学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使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真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从生命科学教学的课程中解脱出来,让学生的情感认知有效地参与到课程学习中。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生命科学的专业知识技能,还可以更深层次地领悟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含义,使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获得完整的生命成长。如果在生命科学教学中忽视了生命教育,必然会造成学生生命价值观念的缺失,在以后成长的道路中,对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会出现认识偏差,造成不良后果。这种误人子弟的教育理念应该早日得到改观。

2这是人类社会面临严峻考验下的必然要求

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问题,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当人类繁荣的文明社会与严峻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交织在一起的时候,人们不得不反思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经过不断的探索,人们终于明白,所有的一切问题基本都是人类自己造成的,人们开始认识到了生命价值和环保理念的重要性。因此,从基础教育做起,在初中生命科学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使学生从小深刻领会到生命和环境的重要性,树立珍视、敬畏生命,爱惜人类环境的理念,那人类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3在初中生命科学教学中怎样进行生命教育

3.1突出生命的伟大,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的理念

生命是经过不断进化和演变最终形成的。和卵子相结合孕育了生命,生命再创造生命,使人类不断生息繁衍,永不绝息,这个过程是伟大而神圣的。在初中生命科学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传授生命学专业知识,使学生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要给学生讲解生命的理念和价值,让学生感悟生命缔造和传承的奇妙,培养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的理念。

3.2通过解释生命的产生和死亡,让学生感悟生命的短暂和可贵

生命只有一次,没有来世,人生在世,应该感谢孕育自己、赋予了自己生命的母亲。在初中生命科学教学中,教师要侧重讲解生命的产生和死亡的过程,使学生感悟生命的短暂和可贵,教育学生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在自己的生命中做出有意义的事情。例如,老师可以在教学中讲解一些发生重大伤亡的事故,如自然灾害、交通事故,使学生既懂得生命伟大,又感叹生命的渺小,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从而更加热爱生活。

3.3诠释影响人类生命的环境问题,使学生懂得怎样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提升环保意识

初中学生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学 德育教育 课程改革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德育对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如果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做人引导,必然会造成受教育者的畸形发展。德育教育方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相反,其环境是无所不在的。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德育的内容并不像其他有些学科一样在教材中以文字的形式显现。由于其理科特性,往往很容易使我们较多地重视它的严密的知识体系传授,而忽略其德育内容的教育。而事实上,生物教材,尤其是初中部分,不论是植物,还是动物,或是人体部分,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内容。因此,教师只要能够努力地去钻研教材,发现、挖掘其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就能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得到了思想道德上的教育,可谓一箭双雕。

一、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子,积极进行德育渗透

德育以知识为载体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给学生带来深刻的影响。因此,生物教师应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工作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尽力做到德育与生物知识点教育水融。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有许多案例,如通过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的情感;通过探究“酸雨”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认识酸雨的危害;通过校园绿化设计,学习有关常见花卉、树木等植物的知识,提高审美情趣,增强爱学校的情感;模拟“血型鉴定”,理解血型与输血的关系,提倡义务献血;探究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关注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和可能产生的后果,等等。这些探究性的案例使学生理解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了环境保护的意识。

在教学目标确定中,要考虑三维目标如何确定和实现,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准确有效确定,要相互渗透,相互关联,尤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确立是教学内容的升华,是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化,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归宿,也是对学生德育的实现。

二、打破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水到渠成地进行德育渗透

初中生物教师应针对初中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每一节课的具体内容,制定出不同的适合他们的方案,自然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千万不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硬性渗透。比如在讲“传染病及其预防”一课时,我通过大量举例艾滋病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防治的艰难程度和预防途径方面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听、讲、感受(受害者的情景)艾滋病给人们带来的生活上的艰难和心理上的负担。艾滋病传播途径有血液传播,包括不正规的献血和输血,吸毒者用同一针相互注射;性传播,就是不良的发生;母婴传播,父母是艾滋病病毒的携带者,生下的孩子也会携带艾滋病病毒。在这过程中,让学生说自己的看法和讲自己的感受,说说自己怎样认识和预防艾滋病,又怎样对待艾滋病病人,利用自己所学的植物病毒的知识来解释一些艾滋病的症状和预防理念,引起学生心灵上的震撼。艾滋病的传播的途径比较多,但与人正常交往,比如握手和互用餐具,是不会传染的;而放荡者是最危险的人群。因此,我们应学会关爱艾滋病人,不歧视他们。同时加强自身休养和防范,加强明辨社会不良事物的能力,提高自控能力,不要贪图小便宜,或轻信他人美言,而上当受骗,给自己带来严重后果。一旦怀疑自己携带艾滋病病毒,尽快到正规能够检测的医疗机构诊断,正确对待,善待生命。所有学生听了这一介绍后,讨论非常积极,个个都发表了自己的想法。这样一来,德育渗透水到渠成。

通过这一节课,我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的课堂氛围中自然而然地接受道德教育。有效的教育应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教师应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使学生在接受学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三、实施多变的教学方法渗透德育教育

课外活动是生动活泼地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兴趣志愿选择参加,不受教学计划的限制。教师可组织学生参与如下活动:对校园植物挂牌,说明其名称、产地及多种价值,增强学生对自然价值观的认识;利用“地球日”、“国际湿地日”等世界性纪念日及我国的“植树节”、“爱鸟周”等一系列科普宣传节日,办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栏,增强学生保护环境、保护动物的行为意识;将校园的花、草划分成片,交给学生管理,培养学生对植物的情感,在禁止他人违规行为中约束自己一些不良的生态道德行为。

开主题班会。班集体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它能向其他成员提出要求,指明努力的方向,通过班集体制定的纪律、开展的活动、舆论等培养其成员的道德方向。在班级活动中,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感受,积累生活经验,掌握道德规范。另外还可以开展专题讲座、社会实践,等等。

总之,生物教师所面对的是正在生长发育的青少年,他们活泼好动,自制力差,可塑性强。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时,教师如能注意上述方法,从实际出发,以教学内容为载体,以教学过程为渠道,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利用生物知识中蕴含的德育教育素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就一定会使德育教育在生物教学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家瑜.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时代教育,2010.11:133.

[2]生物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5.

初中学生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德育;渗透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建设和命运。但是在现有教育体制下,重智轻德的现象仍然存在,而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给教育工作者敲响警钟,所以在青少年中大力开展德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也是贯彻以德治国的迫切需要。因此,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强调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强调德育在各学科、在教育各环节的渗透。”[1]这对初中生物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物教师不仅要完成学科的教学任务,还要完成德育教育的重任。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找到德育教育的切入点,进行生物教学的德育渗透,是生物教师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下面我就初中生物教学中针对德育渗透所做的探索和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学科切入法

有效的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的,德育教育只有以知识为载体才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才能够给予学生深刻的影响,所以我在备教材的同时,备德育教育工作,着力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教育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尽力做到学科教学与德育教育融会贯通,使德育教育工作附着有物。如:我在讲“我国的动物资源及保护”[2] 时,首先让学生查阅我国的动物资源及保护方面的相关资料,在上课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当同学介绍我国珍稀动物――麋鹿之后,我提出“从麋鹿的消失到麋鹿的回归,你有什么感受?”这一开放性问题,有的同学说:“麋鹿是我国特有的物种,我感到很自豪”;有的同学说:“保护生态环境很重要”;有的同学表示“对偷运者和八国联军入侵、屠杀和掠夺的憎恨”;有的同学还表示“只有祖国的强大,才有麋鹿的回归”……于是我又因势利导,继续追问:“作为零零后的我们应该如何做呢”?同学都表示要努力学习,为建设强大的中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贡献一份力量。在学生热情被调动起来之后,我又号召学生动手制作一期以“保护篇”为主题的生物手抄报,既使学生知识和情感融合时附着有物,又培养了学生发散的思维模式。可见只有寓德育教育于智育教育之中,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才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情感引导法

一般来说,情感、信念支配道德行为,积极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构成良好品德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针对初中学生情感特点,从关心、爱护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和成长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在特设的道德情景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

在初中生中存在抽烟、酗酒和性无知的现象,严重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身体健康,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在这方面,生物教师拥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例如针对学生“抽烟、酗酒”问题,我从生物学的角度让学生观察正常人的肺和吸烟人的肺、正常人的肝脏和酗酒人的肝脏之后,再讲吸烟、酗酒的危害,让学生从生物学的角度认识吸烟、酗酒的危害,更容易接受教育,从而改掉不良的行为习惯。又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文化多样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学生在性生理、性心理发展都有所提前,但是学生对性知识却很模糊,自我保护意识薄弱。所以我在学生学习“人的生殖和发育”[2]时,抓住契机适时地给学生传授性教育知识,破除了学生在性问题上的神秘感,改变了学生对性的无知与困惑。同时根据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发育时期,突如其来的生理、心理变化,使很多学生感到不知所措,面对这些问题我又开展了以“青春期卫生”为主题的知识讲座,让学生及时了解青春期方面的知识,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为其今后健康的生活和学习铺平了道路。同时培养学生树立珍惜自己、关爱他人、珍爱生命的思想意思。

三、实践锻炼法

初中生物教学,除了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德育教育外,还可以在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中实施德育教育。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得到有效的延伸。

例如在组织学生采集并制作动、植物标本活动中,学生真正走出课堂,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同时,也体会到物种的多样性,感受到人只是生物圈中的一员,理解了和谐发展的真谛,学会了尊重、关爱和珍惜。又如,在组织学生开展植物的种植活动中,一方面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到植物的形态特性,以及生长的全过程,另一方面学生真正体会到农民的辛苦,理解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真谛。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在探索和研究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只要我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就一定会走出一条适应新课改要求的成功之路,德育教育工作在各学科、在教育各环节渗透的目的就一定能实现。

参考文献:

初中学生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环境;生态伦理;初中生物;教学

20世纪以来,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同时也带来众多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环境问题都越来越重视,生态伦理思想也得到越来越多的普及。初中生物教材中有很多关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生物老师应该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全面提升学生的生态伦理素质。

一、生态伦理素质的基本内涵

生态伦理素质是指人们在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实践活动形成的道德素养。目前全球的生态危机日益加重,正逐步威胁着人们的生存空间,只有不断提高青少年的生态伦理素养,才能让我国的经济增长由资源型转变为科技进步型,才能有效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目前初中生生态伦理素质的基本状况

根据在学校的调查,初中生的生态伦理知识、环保知识比较欠缺,保护生态的理念和实践能力都较弱。这些和他们自身、家长、

学校和社会宣传有较大的关系。

1.学校教育不足

当前的初中教育,过分关心的是升学率,关注的是基础知识的构建,而基本上没有进行生态伦理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尽管有部分章节谈到了环境保护问题,但是很少从人与自然的价值观、消费观、权利观等方面去讨论和引导,未能让学生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形成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同时,生态伦理的教育往往停留在组织一些简单的环保活动上,手段过于单一,传统的教育模式缺乏吸引力和趣味性。

2.家长意识不够

家长的生态伦理观念直接影响着学生生态伦理素质的形成。由于部分家长本身的文化素质不高,尤其农村学生的家长很少接受相关知识,导致这些家长很难从正面影响学生的生态伦理观。

3.社会环境的影响

良好的社会环境也将促进学生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形成,相反,则会起到阻碍作用。由于社会热点问题太多,信息量太大,媒体在宣传生态伦理观念时引导不够。同时由于生态环保监督机制不够健全,导致一些监督措施成为形式主义。公众真正参与意识不强,学生生态伦理观念难以形成。

三、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提升学生生态伦理素质的策略

初中生正处于身体发育和心理健全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提升他们的生态伦理素质,形成正确的生态伦理观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也有助于整个社会生态伦理素质的提高。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有不少章节和内容都和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生态伦理直接或者间接相关。教师应该从多方面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伦理观。

1.做好典型课程的教学设计

例如:在《生物与环境》一章中,教师应该紧扣环境保护这一核心,采用情境式教学。教师尽可能多地收集图片、影像等相关资料,利用课堂讨论、辩论等方式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又如,在《生态系统》一章中,可以采用小品的形式,由学生扮演各种生物,演绎生物链、食物网的各种变化。这种教学形式为课堂教学增添了不少活力,使得学生对于生物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更为直观的形象,有助于生态学概念的形成,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态伦理观。

2.结合社会活动,提升生态伦理素质

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了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湿地日、爱鸟周、无烟日、人口日、土地日、减灾日等众多节日,旨在宣传生态、环境保护。教师应结合这些节日,开展生动活泼的活动,引导学生提升生态伦理素质。

如,我们可以结合爱鸟日举办讲座或者组织学生参与相关媒体组织的征文比赛;在讲传染病一节时可以观看有关非典的影视录像,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破坏环境的危害,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督促自己形成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念。

3.突出农大优势,开展研究性学习

江西农业大学有众多与生物学相关的专业,如农学、林学、动物学、环境保护等专业。同时大学还有植物园、生态实验园。江西农业大学附属中学利用相关优势,邀请大学农林学院的专家教授,为学生传授一些最新知识,或者组织优秀学生参与他们的一些研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生态伦理素质。

总而言之,初中生物是一门重要的自然学科课程,将对学生今后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形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生物教师应该坚持对学生灌输生态环保的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式,才能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只有尊重大自然发展规律,社会才能和谐、可持续发展,这样才能让他们真正提升生态伦理素质。

参考文献:

初中学生教育范文第5篇

最近,我突然听到我曾经教过的一个学生跳楼自杀了。我非常震惊并感到惋惜,这个学生是我教过的学习成绩非常好的一个,且已经考上了重点大学,为什么会自杀呢?据说,他没有考上他心目中的理想大学,想重读,但家里经济较困难。了解了这些,我的心情久久平静不下来,这么年轻的生命,就这么轻易地失去了,太可惜了。我由此意识到对学生加强生命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长期的,是我们教育工作的一部分。

生命教育就是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对学生进行生命孕育、生命发展的教育,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态度,使学生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尊重关怀他人生命,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初中阶段实施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是生物课,作为中学生物教师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播,而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生命科学的丰富资源,结合学生实际,切实有效地开展生命教育。

生物教学中加强生命教育,意味着不仅要向学生传播有关生命的孕育、发展及其活动规律等科学知识,还要在实际行动中注重生命教育思想的落实。生命教育不能靠堆砌的理论说教,而应渗透到各部分相关知识内容中,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悟。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生命教育的内容

1.让学生了解生命体的基本结构单位、新生命的诞生和婴儿发育过程以及青春期生理发育与心理变化的过程。了解人体组织结构,理解人体的整体性。认识人体遗传和变异现象。懂得健康的概念,养成健康的饮食与作息习惯,学习制定健康计划。了解常见病和传染病的危害及其预防方法,了解安全用药常识,了解生物与人类关系,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的影响,树立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2.让学生认识生命,感受生命的来之不易。在初中生物教材中有大量的生物繁殖内容,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知识让学生体会到生命在大自然中孕育与生存的艰难。如在学习“新生命的诞生”时可以让学生看录像:男性每次可以产生几亿个,这些在到达输卵管时只剩下数千个了,最后能与卵细胞结合的只有一个最健康、最强壮的。受精卵在母亲子宫里发育十个月才出生,让学生感受到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最优秀的个体。让学生回家访问母亲,了解母亲在孕育自己过程中的心理和生理变化,体验母爱的伟大。

3.让学生认识生与死的意义,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懂得尊重生命。任何生命都经历孕育、生长、生病、衰老和死亡的过程,而且是不可逆转的。生死并不神秘,有生必有死,正是因为有了死方能显出生命的宝贵、生命的价值。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人活在世上,就要活得有意义、有尊严,要珍惜自己的生命。

二、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方式

1.课堂渗透。课堂教学是生物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把生命教育渗透到各个部分相关知识内容中,在让学生了解有关生命科学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渐引导学生从爱惜自己的生命开始,扩展到爱自然、关爱他人,关爱社会。

2.实验渗透。生物学是一门实证科学,不可避免要拿生物做实验,因此实验课也是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注重实验方法和技巧的选择,不选择珍稀物种,尽量不用动植物活体,或实验中不伤害活体,注意动物的善后处理,实验之后把其放归自然,给学生留下珍惜生命的印象。如在做实验“鲫鱼的解剖”时选用死鱼作实验材料;做“探究鱼鳍的作用”时让学生用纱布和绳子捆扎鱼鳍的方法来代替剪掉鱼鳍的方法。通过实际行动让学生明白,科学不能随随便便地牺牲一些生命来换取,从而在学生心中播下要珍惜生命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