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女生心理教育

初中女生心理教育

初中女生心理教育

初中女生心理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财会专业;女生;心理问题;教育;调适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1-0202-02

中职学校财会专业的女生,是中等教育接受者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她们年龄大多在16~18岁之间,正值青春末期。除了青春期常见的心理问题以外,她们同时面临着求学和就业的双重压力,加之社会上对职业技术教育仍然存在着一定偏见,因此她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职业认同及择业受限等方面遇到或出现的心理问题更为突出。有研究显示,职业学校的女生比男生出现频率高的几项心理问题分别是:自卑、情绪不稳、学习焦虑、社会退缩。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中国的普及教育问题,大半是女孩子的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女子教育问题,无论什么方法都是枉费心机,女子教育是普及教育中的最大难关”。实践证明,提高女性的整体素质,培养出大批出类拔萃的女性人才,必须靠教育,因为女性的多元化角色,决定了她既是跟男性并肩作战的职业女性,又是妻子、母亲。对女学生的教育不仅使女孩子受益终身,而且对社会发展、培养后代乃至民族素质的提高均有巨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中职学校财会专业女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厌学,学习兴趣低

中职学校的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大多数是中考的失败者,而有50%的学生被动选择职业学校,只有20%的学生是为了尽早工作而到职业学校读书,多数学生缺乏对职业教育的基本认识,在回答为什么选择我校财会专业时,90%以上的学生回答是父母的选择或是随大流,因为好朋友报了财会专业。认为职业教育是低等教育,学生在缺乏成功体验的同时,也对未来生活缺乏信心与清晰目标,而有研究成果表明,女性在成功意识方面与男性存在明显性别差异,其成就动机偏弱。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我们的女学生普遍感到对前途一片茫然,社会上流传着一句话: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相当一部分女生受这种思想影响,不愿把自己的精力过多放在学好文化知识上,目光只停留在现实上,注重物质利益。

(二)“问题女生”影响力极强, 能够轻易左右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和行为

“问题女生”在财会专业的女生中的影响尤其大,她们不仅仅在生活以及人际交往方面特立独行,而且对班级里其他女生起着“模范”带头作用。比如说,在日常生活方面,她们的想法是女孩子打扮趁年轻,因为以后都是黄脸婆的;对待文化课的学习上,“问题女生”们的学习兴趣普遍不浓,而且会对其他认真学习的女生说一些“嘲讽”的话,比如,“你学死也不会考上北大的,不如求求神仙,找个好老公,就知足了……”。这些具有蛊惑性的话语,对于思想还不成熟的青春期职高女生们,她们很容易被这样的庸俗思想所左右,一旦接受了这个说法,老师们往往要花费若干倍的时间去做工作,而且效果不很明显。

(三)排斥老师,对老师持不信任的态度

“问题女生“只占班级很小一部分,但占大部分的其他学生也总是有着她们“独到”的见解。经常会听女生说,“老师你OUT了,你不懂了,我们年轻人有自己的想法!”不到30岁的女老师在她们嘴里都成了老太婆,班主任的苦口婆心在她们眼里都是老太婆的唠叨。对这些话是非常头疼的,处理一些女生问题也是很棘手。女生对班主任经常是不信任,持排斥态度的。比如平时花钱大手大脚,但当要收十块、二十块的班会费时,往往会拖着不肯交,认为她们开学时交了钱了,再收钱班主任会把这钱“贪污”了。把财会专业“算账”的本领发挥得淋漓尽致。

(四)女生中以各种喜好为基础,形成一些排他性的“小团体”

处在豆蔻年华的女生,是天真无邪的,是爱做梦的年龄,财会班级的女生也一样。可是在生活中,女生并不是一团和气的,她们是有着自己的小团体,不光是吃饭,走路和去商店都是一起的,而且住校的女生都希望和自己小团体的其他成员住同一宿舍,还更有甚者对宿舍其他女生持打压态势,老死不相往来,而且一旦失去管教,违反纪律往往是一群人。心理学中,加入或参与同年龄层次的小团体叫“同侪压力”。虽然在心理学上有所解释,但是在职高的女生中,这个表现更突出,更让老师担忧。

(五)爱慕虚荣,缺乏正确的审美意识,行为规范差

中职学校学生分布广,就我校而言,女生多来自农村,也有来自城镇,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环境不相同,家长的期望值也不尽相同,学生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往往被城市风貌及学校专业特点所吸引,而女性天生的潜质也常常在模仿外貌装扮及讲究穿戴上,在消费观念上,更有些学生不考虑家庭经济承受能力,恣意挥霍父母辛勤挣来的血汗钱,只为追求所谓的时尚。例如我所带的班级有名女生,其家庭非常贫困,但这个学生却是极度爱慕虚荣,家里每月只能提供最低的生活费,没有多余的钱财来满足这份虚荣心,她就不断地问老师同学借钱,来购买一些不适合自己的化妆品,整天浓装艳抹,实在没有钱又羡慕别人的衣着打扮,就想办法去偷宿舍里其他同学的衣服穿,在学生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这是一种缺乏正确的审美观念、爱慕虚荣,不能理性看待自己及环境而导致的心理问题。

初中女生心理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女生 体育教学 兴趣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过程中,对某一科目的兴趣往往可以导致该科目学习效率的大大增强。体育教学虽然与文化课教学有所不同,但如果没有对体育课的兴趣爱好很容易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在体育教学中只有知道为什么部分初中女生对体育课没有兴趣,才能对症下药,通过某些方法引起她们对体育课的爱好,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一、影响初中女生对体育课感兴趣的因素

初中女生正处于青春期,由于遗传因子和性激素的作用,部分女生产生了对体育课的厌倦甚至害怕的情绪。与男生的积极主动相比,女生更加羞怯,也因此对体育课逐渐失去了兴趣,从而导致身体素质下降,进而产生恶性循环。初中女生对体育课一般有以下几个误区,只有正确认识,才能对症下药。

1. 环境因素

体育活动的教学内容决定了教学地点是在室外,外界天气对体育教学的影响是较为强烈的。部分女生缺乏对于运动美的正确认识,对晒太阳以及体育活动之后的出汗和弄脏产生厌烦,从而产生对体育课的厌烦心理。

2. 心理因素

初中女生年龄正值青春期,心理上的不稳定性和青春期的不成熟使初中女生在体育课上便显出疲态,特别是初三女生由于课业压力变大,对体育课的兴趣更加不足,体育课上不愿参加活动,对体育失去兴趣。

3. 个人因素

人与人身体素质有显著的差异,部分学生由于身体素质与其他学生相比较差而产生自卑感,在体育课堂上也经常表现出胆怯、紧张等缺乏自信的表现,从而使他们无法提起对体育课的兴趣。青春期男女身体素质差异逐渐明显,同时理解能力的差异也逐步显现,部分女生在体育课上无法理解动作要领,从而对体育课产生消极的情绪,影响对体育课的自信,从而无法提起对体育课的兴趣。

4. 体育教学自身因素

与其他教学科目循序渐进的教授过程不同,体育教学在内容上并没有各个学习阶段的特点,学生在进行练习时经常由于各学习阶段学习内容的雷同而对体育课程产生厌倦,同时由于教学手段的单一,学生无法在学习中获得乐趣,从而影响了学生兴趣的培养。

二、体育教学中培养女生对体育兴趣的方式

1. 了解初中女生对体育课的认识

体育教学要想引起初中女生的兴趣,就要了解初中女生对体育课是怎样认识的,知己知彼,才能针对性地设计更具有针对性的体育教学计划。一般女生之所以喜欢体育课,是因为相对于文化课来说,体育课的压力相对小,可以使心情得到充分放松。这就要求体育老师在教学中注意亲切、幽默,保持良好的师生友谊。同时,大部分女生更加倾向于尝试新兴的具有挑战性的运动,这表示可以通过改变教学方式的方式完成教学。

2. 培养师生关系

想要培养初中女生对于体育的兴趣,首先要同他们建立较好的师生关系,注意保护青春期女生的细腻且羞涩的感情。在相互尊重、相互了解的基础上进行体育教学,就可以创造出轻松自由的气氛,使学生在学习中将教师视为自己的良师益友,从而在师生之中产生默契,使学生可以良好的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从而在教学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重视个体差异

想要培养初中女生对于体育的兴趣,首先要同他们建立较好的师生关系,注意存在的困难,这时就应该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对任务进行适当的调节。青春的女生由于身心发展不均衡,导致她们情绪较为内向且敏感,且在意志上较为不坚定,无法接受失败的考验。由此,在体育课上通常较为懒惰、怕晒怕脏等,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意识到初中女生的特殊性,在体育课的宣传和教学上努力使女生明白参与体育运动的好处,使她们明白体育锻炼对身材保持、体质增强和文化学习的正向效应,就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调动她们的体育学习积极性。

4. 丰富教学艺术

与文化课不同,体育课有其自身的教学特点,教师个人的魅力与教学方法可以极其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对教学方法的改进,使针对性与教学型合为一体,使女生在心理中对体育教学产生欣赏的心理,从而对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造成启迪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她们已掌握的技能开始,选择难易适中的教材,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调动学习积极性,及时更换教学方法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使她们的兴趣得以长久保持,为终身锻炼意识的产生打下基础。

5. 注意挫折教育

体育教学中的部分内容对初中女生来说具有较大的难度,这就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必定有很多失败的情况出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挫折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只有经历过挫折的磨炼才能取得成功,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来引导她们对体育练习的兴趣。在体育活动或者课外活动中,初中女生可以培养起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从而使体育教学获得更大的成功。

结语: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应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还应该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关注。教师在体育教学时,不但要注意尊重女生的主体性,还应对女生的薄弱项目进行特别关注。对于对体育没有兴趣的女生,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对她们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可以有效培养女生的体育运动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改善。

【参考文献】

[1]马玉兰. 培养体育兴趣 让学生爱上体育课[J].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09(07).

初中女生心理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镇化;初中;德育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我国正大力推行城镇化进程,而城镇化的农民却面临着子女德育教育问题。对于初中生来说,正处于心智变化的敏感期,因而应该关注这些学生的德育问题。鉴于此,引出本文。

1家庭教育体系科学合理化

1.1营造良好家庭教育环境,促进亲子互动

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态度,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而不良的家庭环境则会造成学生厌烦学习,出现逆反心理。家庭的完整及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良好家庭环境的基本要求,这对学生特别是初中生的性格、习惯、品行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对于家中的初中生来说,城镇化的农民父母想要担负起对期家庭教育的责任就必须调整好自身的转型情况。父母要认清自身教养行为对孩子影响程度,同时还要提高教养方式的科学性。

近年来,外出务工已是许多家庭的必然选择,但为了保证孩子最佳教育时期-初中期(青春敏感期)不被耽误,应尽量保证父母有一方留在家中或者到离家较近的城市务工,最大限度的保障家庭的完整性,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加强与孩子的沟通。

1.2应树立正确的子女教育观,做好家长职责

子女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会受到父母观念的直接影响,而子女的心理负担直接来源于其父母的期望。如果父母的期望过高且不切实际,子女会产生消极心理,长此以往,最坏的情况则是其失去信心不求上进。同时,家长期望过高,也容易产生不良情绪,从而影响其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这样以来,不但会让家长失去耐心,也对亲子关系有极为不好的影响,从而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由此可知,形成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对家长或监护人而言至关重要。首先摆正心态,不以成绩衡量子女,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其次树立合理可行的家庭教育目标,充分观察孩子的综合能力,给孩子制定有能力实现的目标,从而提高其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最后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通过说服教育、贪心沟通、体贴谅解及鼓励表扬等,让子女能够很快理解和接受。总而言之,父母将对子女的爱与其教育方式相结合,就是对子女最佳的教育。

2进一步优化管理过程

学校教育的意义在于让孩子在其能够受到良好教育的时期而有所获,感知人生幸福。所以,在对城镇化进程下初中生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学校的教育不能单一的以升学为目的,而是要为孩子的未来发展打下基础,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健康成长。

2.1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

学校作为孩子离开家庭后的主要社会化场所,就需要充分重视和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和优势,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首先,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相结合,设置适宜的课程安排,在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从而不但让学生获得一定的生存技能和相关技术知识,还能提高其思想意识。

其次,有针对性的制定适合城镇化农民子女的教育计划,通过建立这部分子女的信息卡(档案),充分掌握他们的基本情况。同时,完善学校的寄宿制度,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教师的教育与管理职能,让留守学生的寄宿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同时,学校要关注城镇化农民子女教育情况,动态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变化动态,从而实现孩子们学习与心理的并驾齐驱。

再次,要平衡思想教育与情感教育的课程安排,以班级为单位定期对城镇化农民子女开展教育,着重针对这部分子女的品德、心理方面的问题,通过心理老师的进一步增加,心理辅导教育课程的进一步开设,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此外,学校需结合自身办学条件,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吸引这些学生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引导学生加强自我教育能力、自主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促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增加与其他人的联系,融入新集体。

当前,城镇化农民家庭存在较多问题,这就要求学校能够担负起指导家庭教育的角色。因而学校应该多给家长提供培训的机会,从而给教师和家长提供沟通交流的机会,进而更好的了解学生,帮助家长在家庭德育中的主导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并积极与学校的安排做好配合,从而建立起一套合理的学校影响家庭的教育管理机制,进而帮助学生特别是初中生提供一个合理的教育氛围。

2.2城镇化农民子女的自我教育和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城镇化进程推进的过程中,城镇化农民面临着诸多方面的改变,而家庭教育这类传统约束力正在变弱,与此同时,学校教育和社会各界对这部分农子女问题的关注度也处于初级阶段。由此可见,城镇化农民子女的成长教育需要更多的关心和探索。那么,怎么样将这一问题加以解决呢,思路主要有两点,一点是寻求新的办法和解决策略;另一点是从加强学生自律能力方面进行入手,通过各方的努力,为这些城镇化农民子女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然而,内因是推动事物变化的根本。对于推动城镇化初中农民子女教育事业发展、改变现有教育现状的内因则是要通过树立其自我教育观念、培养自我管理能力,最终提高其自立、自理、自控的能力。首先要求德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逐渐培养初中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自发远离和抵御不良的社会风气。其次,德育工作者要维护学生自尊,鼓励学生参与德育过程,并促使学生形成自主、自教、自强、自治、自学、自理等行为习惯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再者,德育工作者要对后进、叛逆学生进行疏导,给予较多的关心,用真情和行为给学生以人文的感化,提高城镇化农民子女自我意识的觉醒,让其具备自我教育的能力。这样以来,我们制定的具有创新性的相关制度才会更加容易有力的实现,而对制定的政策法规实施起来也更加方便、快捷!

综上所述,当前情况下城镇化背景下的初中德育教育工作需要更加深入的探索,因势利导地使用一些新的德育方法。此外,也要求教师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根据城镇化农民子女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德育内容,通过不断的实践丰富和完善德育方法。

参考文献

初中女生心理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青春期性教育;异往;性观念;性道德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09)10-0016-03

一、问题的提出

为了更好地落实《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了解初中青春期教育的现状,探讨初中青春期教育的有效方法,2009年5月,笔者采用自编“初中生青春期教育调查问卷”在我校(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实验基地附属中学是一所公办初级中学)初一、初二年级作了一次关于初中生青春期教育的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68份。其中初一90人,初二78人,总共168人。初一和初二共有男生99人,女生69人。问卷调查过后对部分学生进行了个别访谈。

二、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学校青春期教育现状

1.学生了解青春期性知识的途径

学生了解青春期性知识的途径,有44%到56%的学生选择由学校下发的资料,其次是来自父母、家庭的教育,第三个途径是学校开设的课程。第四个途径是来自影视和网络的信息。由此可以看出学校、家庭、父母是我校学生获得青春期教育的主要渠道。由影视、网络途径获得青春期性知识初一是37%,略高于初二的21%,两个年级的男生都要高于女生。男生更多从网络、影视上获得青春期性知识。初中阶段的男孩子自我控制能力较弱而模仿能力较强,更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这就更需要家长加强监控,避免低级、庸俗、黄色的网络信息对孩子的影响。

2.对青春期知识的了解程度

对青春期知识的了解程度:初一、初二年级“非常了解”的平均达到6%,“一般了解”的初一48%,初二 60%,“不了解”的初一10%,初二14%,两个年级男生对青春期知识“不了解”的人数都高于女生。由此可见,我校初中年级有一半学生对青春期性知识处于“一般了解”的程度。

3.学生想了解的青春期知识

学生最想了解的青春期知识:两个年级排在前三位的是青春期心理变化、青春期生理变化、异往。而对怀孕与避孕的知识、性传播疾病的知识学生的知晓率不高。首要原因与学生的年龄有关,这些学生处于13~15岁之间,年龄小,对这些知识还不太了解。另外,学校还没有在初中年级进行系统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生殖健康教育,大部分学生对生殖及性健康知识充满神秘感和好奇心。

从表中可以看出初中学生最想了解的知识是青春期心理变化及如何排解青春期的心理障碍,这就充分体现出青春发育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一方面以性发育为标志的生理已经基本成熟,另一方面以自我认同与角色混乱的内心冲突为标志的心理尚未成熟。即青春期生理发育越来越提前,心理成熟越来越滞后。这一矛盾、冲突给青春期的孩子带来更多的危机和困惑,所以他们迫切需要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作为一名初中的心理老师,更需要将心理辅导课与青春期性教育进行有效整合,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的困惑,安度青春期。

4.学生对学校开展青春期性知识方面教育的态度

希望学校开展青春期性知识方面教育的有29%到38%,持无所谓态度的有52%到61%,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9%)是不希望的。可见大部分学生对学校开展青春期教育的态度是积极的。另外有一部分学生往往由于“羞于启齿”和回避心理而持“无所谓”的态度,并非不想获取青春期知识。

5.学生应对青春期的态度

有49%到61%的学生选择“面对青春期基本上可以应对,还需要得到一些帮助”,只有9%到12%的学生选择“还没有做好准备,可能会不知所措”,而且男生要高于女生。看来初中女生从生理发育到心理发展都比男孩子更加成熟,能从更多渠道获得青春期知识,能更加从容、主动地应对青春期。

(二)初中生对异往的态度

1.与异性同学交往,学生的感觉

与异性同学交往,学生回答“没有感觉”的初一占60%,初二占73%,男女生差异不大。其次是“有些紧张”“不好意思”“异常兴奋”。在传统观念中“男女有别”、“男女授受不亲”,男女同学交往应该有些紧张、局促、害羞、不好意思的感觉,而我校学生有一半多选择“没有感觉”。通过与个别学生和班主任的访谈发现有以下几个原因:

(1)现代社会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异性同学之间的神秘、羞涩、紧张、拘束越来越少。经常可以在初中的班级里看到男女生追追打打、推推搡搡的现象。

(2)初中的女孩子比男孩子早一两年进入青春期,相比而言女孩子更加成熟、自信、活泼、大方,阴盛阳衰现象明显,在一个班里成绩优秀、各方面都比较出色的往往都是女孩子。在女孩子心目中有品味、有魅力的阳光帅气男孩最有吸引力,而这样的男孩子在她们周围似乎找不到,于是这些女生对周围的男生往往不屑一顾,她们也更喜欢与同档次的女同学交往。另外,我校初一年级的一部分小男孩刚开始进入青春期,他们还懵懵懂懂,不知道怎样与异性同学交往或者是害怕与异性同学交往。他们往往更热衷于玩网络游戏,更喜欢与同龄男孩子交往。还有些男生认为周围的女生“太强势”“太野蛮”,性格不太讨人喜欢,有些男孩“以貌取人”,感觉周围的女生“不漂亮”“不可爱”。于是乎就对女生退避三舍。这就造成了男女生彼此隔膜、彼此疏离的现象。

(3)在进一步的访谈中有些学生说:“同班同学在一起时间长了,男女同学就像兄弟姐妹一样相处,很自然,很平静,也就没有什么异样的感觉了。”另外还有一些学生说:“男女同学相处不可能完全像同性同学那样自然、平静。只是在填写调查问卷时心中有顾虑,担心别人看到自己选择“兴奋”“紧张”“不好意思”会说自己心理变态,所以只好选择“没有感觉。”

(4)目前家长和老师对中学生早恋比较敏感,一旦发现早恋的倾向便如临大敌。基于这种压力,初中生一般都会选择与异性同学保持一定的距离,将对异性同学的“好感”“喜欢”“爱慕”压抑下去,避免陷入“早恋”的漩涡之中。

2.与异性同学交往更愿意采用的方式

与异性同学交往大部分学生选择班级集体活动和课外小团体交往的方式,课外同学朋友的聚会、生日聚餐等小团体交往方式最受欢迎。“不想与异往”的占10%到13%。

3.学生对来自父母或老师的对异往的指导的看法

在与异往的问题上,有32%到49%的学生选择“不需要”“不希望父母或老师干扰”,这大概与初中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增强有关。有些学生担心父母或老师知道后会带来更多的麻烦,所以一般不会让大人知道。有15%到26%的学生选择“主动寻求他们帮助”。其实异往问题是困扰初中学生的一个大问题,学生也希望得到老师和父母的宽容对待和耐心引导,帮助他们解决疑惑,可现实情况是父母和老师一发现早恋的苗头,就如临大敌,横加指责,往往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因此学生只好采取回避的态度。

4.学生对恋爱的看法

有49%到62%的学生选择“反对”中学生谈恋爱,我校学生整体上还比较单纯、幼稚,真正开始谈恋爱的很少,个别学生对某个异性同学会有“好感”“喜欢”“爱慕”等懵懵懂懂的情感,私下里会有发手机短信、QQ聊天、长时间打电话、写情书等行为。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年龄还小,还不懂爱情,学生时代要以学业为重,目前还不会考虑恋爱问题。

(三)初中生的性观念和性道德

1.假如非常要好的异性朋友提出身体接触等过分的要求,学生的态度

2.学生对性的看法

从表中可以看出,我校有72%到79%的学生认为“性”“很正常”,只有少数、个别学生认为是“不健康”、“很丑恶”。说明初中生对“性”这个问题大部分都能正确看待,不认为性是羞耻、丑恶的。

三、建议与对策

1.青春期教育要遵循适宜、适时、适度的原则。适宜,即对不同年龄、不同状况的学生进行性教育的内容应该有所区别。适时,即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教育。适度,即性教育的内容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及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进行。

初中女生心理教育范文第5篇

摘 要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人心,“目标引领内容”,需要我们重新思考体育课教学。初中体育课教学一直是沿用着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即男女生一起上课。学生进入青春期后,男女生之间的体质发生重大变化,即使教学内容不同,侧重点相互冲突,课堂气氛呆板;出现了课上男生达不到运动量,女生身体机能受不了的现象。女生相对男生来说不能按质、按量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课堂上缺乏活力,课堂效率不高。体育课男女合班上课不利于“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教育原则的实施。

关键词 教学 体育课 分组教学 实验研究

一、体育课中男女分组教学的基础性

《中国学校体育》杂志2008年11期开辟了关于“初中体育课男女分班教学”的专题讨论。主要刊登了马凌的《推行男女分班教学,确保初中体育课程教学实效》简称《推行》等四篇文章。《推行》中认为:“男女生分班教学”符合体育课程教学的特点,体育学科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初中以上学生开始进入青春期,男女生在生理、心理、体能、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承受的运动强度、生理负荷量也不同;如女生偏爱韵律感较强的运动项目:韵律体操、体育舞蹈等,而男生更加喜欢具有竞争性、对抗性较强的运动项目:篮球、足球等。由此看出,初中男女生在生理、心理、体能、兴趣爱好的差异是推行男女生分组教学的主要立据。

在2013年9月北京市教委下发《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的意见》简称《意见》“明确要求从新学期开始,初中学段体育课实行男女生分班教学”。早在几年前曾有重庆复旦中学、重庆一中、上海八中、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等多所学校进行过男女分班教学的实验,当时不少专家、学者都持反对的态度,由于来自社会巨大的压力,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仍然没有得到推广。

新的《课程标准》颁布后,一个显著的变化是“选修”教材的比例增加了。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更注重体育课程的健康价值、实用价值和可持续性与个体需要的价值。而新的体育课程基本理念也演变为: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初中阶段属于水平四,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水平目标:“发展运动技战术能力;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基本掌握一两项球类运动中的技战术;完成一两套武术套路或对练;完成一两套技巧项目动作或器械体操动作;完成一两套舞蹈或健美操;基本掌握几项主要的田径运动技能;基本掌握一两种地域性运动项目的技术”。由此看来,其目的是通过学生对多种类型的项目学习,从而锻炼良好的身体素质,为以后的体育学习打下基础,分组后的男女教学更加体现了“基础性”。

二、体育课中实施男女分组自主学习的探究

(一)从教育的目的出发,教师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为社会效能服务,提高健康水平,提高生存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目的。从我国体育教育来看,体育师资配备男教师明显比女教师多,教学中主张男生学习对抗性的项目、女生学习柔韧性的项目的,教学的内容、方法以及教材的设计都以男性为中心,同时教育者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暗示男生的刚强与勇敢,女性的柔弱与胆小。进行男女分班教学担心会强化性别意识。

(二)关于初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讨论。还有初中阶段的青少年正处于身体生长的第二高峰,正处在健全人格和身心的关键时期,处于心理多变期,学习方法、情感需要交流。如果刻意地把男女生分开授教是否促进全面发展呢?“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社会心理效应之一。实质在阐述强者越强,弱者越弱一种现象。在这关键的时期,会不会造成“男生更加男生”,其性格更加刚强,“女生更加女生”,其性格更加柔弱呢?会不会造成初中男女学生性格走向两个极端呢?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也大面积的进行男女分班教学,且有相当的数据证明:“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方面男女分班比混合班要快,效果要好”。

(三)从师资缺编和场地器材匮乏的思考。实行男女分班教学,教学班会倍增,与之要求教师和器材场地的扩充,才能顺利开展教学工作。就目前来看,我国目前专职体育教师数量已近40万,普通中学体育师资20余万,中国拥有2亿多青少年学生,师资相对匮乏。全国目前有各类体育场馆总计达61.6万个,学校体育场馆占67%,和我国中小学人数相比,尤其是在人口密集的大中城市,体育场馆还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就当前我国师资力量看,已远远不能满足基础教育师资配备需求,多数中学体育教师周课时在16-18节,有的甚至20-22节。如果男女分班授n无形中课时量将继续增加。另外,在农村学校,不要说分班,就是没有分班,体育教师和场地器材也与教学要求不相适应。初中体育男女性别分班教学的推广也不符合我国体育基础教育实情。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