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自主创新核心技术

自主创新核心技术

自主创新核心技术

自主创新核心技术范文第1篇

“在高速动车组初期上线运行的情况下,出现一些不适应状况应该是正常的。飞机已经非常成熟了,但现在航班不是经常晚点吗?”长春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200公里动车组项目技术负责人牛得田说“晚点只是暂时的现象,随着磨合熟练度的提高,技术晚点现象会逐步减少直至消失。我们可以负责任地说,高速动车组安全是绝对有保证的。”

铁道部总工程师何华武也认为:“在第六次大提速准备过程中,高速动车组经过了严密、充分的试验,试验运行总里程达到4.5万公里。其工程技术是可行的、安全是可控、可靠的。”

然而,在有些人看来,这些列车晚点故障是因为我们没有掌握核心技术。网上有议论说,市场失去了,技术没有换到手。

据铁道部副总工程师光介绍,经过广泛调研,铁道部确定在全面系统的引进动车组设计和制造技术前提下,重点引进动车组总成、车体、转向架、牵引变压器、牵引变流器、牵引电机、牵引控制系统、列车网络控制系统、制动系统等九大关键技术,进而确立九大关键技术为动车组核心技术。

“我们充分利用市场优势,以转让核心技术并实现国产化为目标,始终把握谈判主动权: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聪明才智,以九大核心技术为主线,突出强调系统集成技术和制造技术,构建国内消化、吸收、再创新平台,并以此为关键着力点,带动空调系统、自动门等10项重点配套技术及其他一般技术的全面消化、吸收和国产化。”光如是说。

第六次大提速作为一个载体,载动了中国铁路现代化的脚步。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批量生产高速动车组的国家之一。运用这些技术生产的时速2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和大功率机车国产化率达到70%以上,带动了民族工业的成长。

自主创新核心技术范文第2篇

核心技术决定品牌的价值含量

实施出口名牌战略的第一要义,是出口企业要大力创立商品的国际品牌,也就是在多个国家或区域市场上创立具有很高知名度的商标,如青岛啤酒、海尔电器、华为电子设备等。对这些商品的知名度、影响力和无形资产价值的评价,一方面是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终端顾客用货币投票的方式决定的,也就是该商品所占的市场份额、成长性及持久性等性质决定了其品牌的价值,经济学中的消费者剩余和无形资产价值,都是从不同侧面衡量着品牌的价值。另一方面,品牌的价值则是由企业自主开发和掌握的核心技术的价值含量决定的。

核心技术,从宏观方面讲是指对国民经济、相关产业及企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具有高知识和附加值含量的关键技术,从微观方面讲则是指能够降低成本、改善效率并提升新价值创造能力的关键环节、技术窍门以及差异化标准等。

对于国家来说,核心技术意味着综合国力、国家竞争力以及产业实力进入高端,拥有一批以核心技术为中心的主导先行产业以及有很高无形价值的国际名牌,拉动整个国民经济和产业发展。对于企业来说,获得核心技术意味着获得了解决商品差异化程度之关键,也就是通过创新活动来创造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新管理和新组织之差异,获得不断提升商品和服务的新价值创造能力。获得这种新价值创造能力、处于商品差异化高端并通过成功知识管理产生广泛知名度的商品就是名牌,企业无疑可以从中获得更高的超额利润和无形资产,终端顾客也可以获得更高的消费者剩余和经济福利。

核心技术的自主开发往往受到三个主要环节的制约:一是需要有巨额的研究与开发投入;二是需要相关产业及工序都具备相应的技术和制造能力;三是需要有很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在研发投入方面,既取决于国家创新系统、产业公共或共享的技术创新平台以及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也取决于融投资体制的市场化程度和资金配置效率及灵活性,还取决于市场需求和政府采购在最初阶段对核心技术成长的支持和培育。在技术和制造能力方面,既取决于企业掌握核心技术的自主开发的技术能力、相关产业和配套企业的竞争实力以及人力资源的素质,还取决于企业“干中学”和经验积累的治理结构及外部环境,是否有合理和充分的内外部激励机制来奖励核心技术的自主开发,是否有足够的条件和时间允许企业在实践中逐步自主开发并掌握高端产品和工序的关键技术及技术窍门。在组织管理能力方面,一方面是取决于是否拥有能够创造核心技术和增值品牌无形资产的企业家,企业家的精髓就是创新,他不一定是工程师或科学家,但他一定是一个能够把科学家的科学发现,工程师的技术发明转化成企业核心技术,并自主开发为能够带来超额利润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的人,是一个能够赋予新价值创造能力以新内涵,创立新要素组合方式和新的管理制度的人。同时,整个社会也要创造一个有利于技术自主开发、创新和创立自主品牌的环境和条件,创造整个社会的经验和知识积累的机制,尤其是品牌无形资产和核心技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对此,国内学界目前有着一些争论。一些学者认为,国际品牌,尤其是名牌首先应是处于高端并具有核心技术及全球影响力的商品或服务,从自主品牌到具有核心技术的国际名牌将是一条漫长的不断求索之路,目前的重点应是继续加快对先进技术的模仿、引进和扩散,对品牌无形资产的培育、产权保护和知识管理,而不是用政府干预来提升自主品牌比率,提升自主核心技术及影响力。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新型工业化的跨越式战略,一方面要求大力发展成熟技术为主的传统部门,同时要求加快自主开发核心技术的新兴产业的发展,后者是成功实现赶超之关键。我认为,自主开发核心技术是创造自主国际品牌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科技革命和全球化环境中,仅仅靠模仿和引进是不够的,而是要通过开放竞争、要素创造以及自主开发满足新需求能力等多种方式,在一些重要领域获得核心技术,并逐步塑造国际名牌。

核心技术自主开发中的问题

我国的出口贸易结构与技术结构、国内商品结构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结构转换大体可分成几个阶段。在上世纪80年代中初期,我们的出口主要以初级产品和农副产品为主,如原煤、木材、原油;到80年代中期,我国的出口产品转向劳动力密集型的、发展中国家具有传统竞争优势的箱包、鞋帽、服装、纺织品等;而从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机电产品等的出口比例越来越大,开始进入到了非传统出口市场;到21世纪前十年的中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迅猛增长成为我国出口结构变化的一大亮点。即使如此,我国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主要还是集中在中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和组装。即使我国有一些机电产品出口属于中高端产品,但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仍太少,主要是加工贸易方式。四年前我们预测,在2006-2010年以后,中国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出口结构总体上将提升到中端的水平,这意味着我国将有一次重大的结构转型升级时期。

在我们的一项研究中发现,1992年至2003年我国出口中的垂直专业化程度已经从1992年的14%增加到2003年的21.8%。其中日、韩对中国的中间品出口在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垂直专业化程度中约占三分之一。即日本、韩国部分地把中国作为他们生产过程的延续,日、韩、中三国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生产体系在向美国出口。如果加上等值的进口,则上述垂直专业化程度将从1992年的28%,上升为2003的42%以上。这表明中国目前已经在相当程度上融入了生产的全球化过程,成为世界工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要提升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中的地位,就必须高度重视核心技术的自主开发和创新。

从世界出口和技术结构的演变来看,绝大部分有影响的国家实现从低端到中端、再到高端的结构转型,是用了数百年的时间。大的核心技术演变,都是后进国家通过发挥后发优势自主开发新一代核心技术,从而成功实现跨越式发展。如英国取代荷兰是通过开发和获得第一代产业革命的轻纺技术,美国取代英国是通过开发和获得第二次产业革命的资本密集型技术,日本取代美国的传统制造业是通过大力发展节约资源的精细加工制造技术等等。这是纵向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技术、产业结构转型的进程。

但我国的情况将有所不同。作为一个大国,我国的出口和技术结构转换将不是纵向的动态比较优势的转型升级,而是横截面的动态比较优势的转型升级,即在同一个时间点上同时出现低端、中端和高端的结构。作为发展中大国,整体结构是处于中低端;但作为大国,可以同时维系和发展一些中、高端的核心技术和商品,如航天、电子和通讯产品,为同时实现传统工业化和进入知识经济的结构转换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成功地自主开发核心技术并创立国际品牌,一定要有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来支撑。

首先,核心技术开发或创新,一定要与充分发展的要素市场互动。目前我国在商品市场上,一般竞争性产品的准入、交易或退出基本上实现了市场化。但要素市场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其中金融市场的市场化程度最低。在市场形态上,城乡集贸市场、零售市场等低端的市场形态发展较快,商品期货等衍生品市场、资本证券化及风险投资等高端市场发展迟缓,从而制约着核心技术开发或创新。

其次,核心技术开发或创新一定要与统一大市场互动。19世纪中后期,美国的发展超过英国,与美国的大市场有很大关系。英国的轻型加工制造业曾是当时的“世界工厂”,但在发展包括内燃机、电力、汽车等在内的第二次产业革命技术时被美国超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后者是有明显规模经济效应的资本密集型产业,美国有一个非常大的国内市场,才能发动如此大规模的技术创新和大规模的现代化生产体系。因此,我国的大市场规模和发展潜力是自主开发核心技术和高端市场的有利条件。但目前地区和行业普遍存在的本位主义、利己主义和机会主义行为分割了统一大市场,偏好洋货的倾向也不利于新生核心技术及新品牌商品的成长。

获得自主开发核心技术能力的可能途径

1.重视“要素创造”功能

要在要素禀赋形成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重视“要素创造”功能,也就是通过“软”因素,包括引进外部竞争压力、加快要素重组、增加技术扩散激励、提高“干中学”效率以及通过国际合作,变比较劣势部门为竞争优势部门,形成新的贸易部门和出口结构。

目前,我国能够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产业都是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产业,然而,我国的比较优势主要是传统产业。在自主开发核心技术和国际品牌方面,我们则有明显的比较劣势。如我国有很高的储蓄率但没有发达高效的资本市场和银行体系,有庞大的制造业体系但缺少核心技术和国际名牌,有很充裕并素质优良的人力资源但缺少掌握核心技术和知识管理窍门的企业家及知识和经验积累。如果从要素禀赋上把比较劣势转变为比较优势,将是一个漫长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过程。因此,就必须通过国际合作,引入国际资本、国际技术和国际管理窍门,形成我国自主开发核心技术和国际品牌的新竞争优势,形成我国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新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这种优势是通过国际合作来实现转换,包括技术和知识产业,一方面要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模仿,提升我国的自主开发核心技术的知识和经验积累,另一方面要做好本地化工作,创造自主开发核心技术的基础环境和条件,切切不能只通过政府的行政手段搞拔苗助长。前苏联在许多重要工业领域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却没有全球竞争优势的教训值得汲取。

2.市场机制和自主开发唱主角

不能靠行政干预和关起门来搞研发,而要更多靠市场机制和自主开发之间的互动。

首先要把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好,政府部门不唱主角,其作用应是创造良好的市场和创新环境,更好地培育市场。

其次,要明确自主开发核心技术应是一个系统工程,科学家搞科学发明、工程师搞技术发明、企业家搞商品化,协调好工程师、科学家与企业家之间的关系和各自定位。政府可以做促进工作,但不能代替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搞科技创新。目前有一个问题,即243个科研院所改革以后,谁来做产业或行业层次的技术平台?当这些科研院所变成企业,其行为就是自身利益最大化,发展目标是自身利益而不是行业利益,怎么可能关心行业的技术进步问题。

再次,自主开发核心技术不仅是大企业,更重要的是中小企业。国有大企业都有着很大的改革成本,人员退休负担,社会职能的剥离,不良资产的重组清算、行政干预太多、管理层很难谈得上是企业家等。

因此,改制和提供激励机制,培养企业家的创新能力很重要。但培育一个企业家是要付很大的代价,如果企业里的关键主管都是行政人员组成的话,风险指数就更大了。相反,中小企业可能成为自主开发核心技术的潜在力量。尤其是核心技术往往是高知识和技术密集型技术,只有靠创新,尤其是进入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更需要富有创新精神的中小企业的作用。

3.需要创造一个“开放竞争”的环境

也就是说通过鼓励开放和激励竞争的机制,而不是政策优惠和差别性待遇,扶持新兴出口产业的发展。

过去我们缩小技术差距,靠的是强制性的当地股权要求、技术转让要求、国产化率的要求,现在上述措施已不能继续实行。在这种情况下,有核心技术的跨国公司开始出现股权结构的独资化、核心技术的产权保护法律化以及配套环节的内部化趋势。如果不能解决核心技术的技术来源和技术扩散问题,就很难形成自主开发的技术能力。对此,应进一步“开放竞争”,即通过开放竞争,打破国内垄断,消除国内普遍存在的地区和部门保护壁垒,加大国内竞争强度和范围;加大国内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态势,打破跨国公司在中国可能形成的技术和产业垄断、压制和控制;迫使跨国公司引进关键技术、人才和管理方式,形成技术扩散和模仿的良好条件;通过制定反垄断法和竞争政策新体系,开放跨国公司之间、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之间以及各种所有制形式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通过加剧竞争的方式,迫使跨国公司把最核心技术引入中国,迫使国内企业加快模仿、本地化和再创新进程,直至获得自主开发核心技术的能力。企业在国内获得自主开发技术的能力,并发展相应的知识管理和自主品牌发展能力,再逐步把这种能力通过出口和对外投资扩展到全球市场,最终将形成一批有核心技术的国际品牌的商品群。

4.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出口名牌战略

要在立足于比较优势产业发展的同时,大力推动以创新科技为基础的新兴产业和产品的发展,形成新的出口部门的产品。

自主创新核心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创新资源 知识资源 自主技术创新 核心技术

一、重视企业创新资源的原因

1.企业自主技术创新概念的界定

人类社会正大踏步迈入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成为决定一国竞争力的根本因素和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根据后发优势理论,我国企业多年来实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战略,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企业的创新能力不高,难以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少企业甚至掉进了技术依赖的陷阱,难以走出“引进一落后一再引进一再落后”的恶性循环。为此,我国企业必须将经济增长方式更多的转向依靠自主技术创新。企业自主技术创新,就是企业以自我为主,以形成拥有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为目的的科研活动(高旭东,2006)。只有进行自主技术创新,我国企业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其竞争力。

2.创新资源的表现形式

企业的竞争优势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密切相关,但只有独特的、难模仿的、难转移的关键资源才能为企业带来长期竞争优势(Barney,1986)。按照Barney的观点,关键资源有三个评判标准:一是有价值,即占有和使用有价值的资源,能够带来潜在的竞争优势;二是稀缺性,只有有价值且稀缺的资源才能带来真正的竞争优势;三是不可模仿和不可替代性,有价值和稀缺的资源为企业所带来的竞争优势将持续到竞争对手成功模仿或替代了这种资源。能够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有很多种,但是,研究表明,以核心技术为主体或基础的“知识资产”是最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形成企业核心能力所必需的资源。

我国学者高蔚卿提出的“企业资源与产业竞争阶段匹配模型”(高蔚卿,2005)认为,企业的发展与其所拥有的资源密切相关。在产业发展的初期,企业可以凭借土地、劳动、资本等资源获得竞争优势;但是在竞争的高级阶段,企业只有凭借诸如专有技术等知识资源才能获得显著的竞争力。

3.企业创新资源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凭借土地、资本、劳动等资源的投入,在经济上取得了快速发展,因而不少企业认为不需要核心技术等关键性知识资源,通过引进技术,就可以获得经济的高速增长。事实上在很多产业内,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引进、利用国外技术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快捷途径,但是由于缺乏核心技术,我国企业即使加工能力很大,也只能处于价值链的低端,附加值不高。对企业而言,其价值的核心自变量是技术,即企业的技术资源和自主知识产权。企业的技术价值越高,其核心竞争力就越强。为了提高竞争力,我国企业的创新资源观必须从依靠土地、劳动等通用性资源转向重视核心技术等知识资源的获取。 转贴于

二、企业自主技术创新与创新资源的关系

1.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模式的根本动因:获取创新资源

提倡比较优势理论的很多学者(尤其是韩国的)认为,后发国家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等过程的创新是追赶发达国家的可行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普遍采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模式,其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获得技术资源,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可见后发企业追赶先发企业所发生的技术引进,不仅很难使后发企业获得核心技术等关键性资源,还容易陷入对国外技术的高度依附。

2.创新资源是自主技术创新的重要基础

我国许多企业就是因为缺乏知识资源导致自主技术创新信心缺乏,不敢进行创新。事实上,企业所拥有的独特性知识资源反映了其技术知识基础。企业的技术知识存量越多,在相应的自主技术创新活动中的效率就越高,需要克服的困难就越少,所花费的时间也越短,自主技术创新的信心也就越大;否则其花费的时间和成本则大得难以估量并令人不可承受。

三、企业获取创新资源的有效途径

1.建立高效的研发体系

经济全球化使得以知识产权、核心技术为主体的知识资源成为企业市场竞争的核心。跨国公司为了在一些相关技术领域获得技术垄断,通过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积极申请专利。我国企业要想与跨国公司展开竞争,获取关键性技术资源,必须建立高效的研发体系(高旭东,2006),这要求企业在R&D上舍得投入,以开发自主核心技术为研发目的,而不仅仅是以消化吸收国外技术为研发目的。建立以开发自主核心技术为目的的研发体系既有利于创新的产生,也有利于企业在研发实践中对外部知识进行吸收,积累技术资源,进而提升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

2.提升企业自身的技术学习能力

知识资源的获取是一个昂贵的过程,其落脚点在于学习与创新。不学习,不创新,就不可能获得新技术。我国企业普遍缺乏技术学习的意识,引进技术后不重视技术学习,难以形成技术资源的积累,这是目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资源薄弱的重要原因。事实上,企业的技术学习能力越强,就越有利于积累关键性知识资源,在知识资源的积累过程中形成自身的创新能力;否则,若企业不重视技术学习,即使企业通过引进先进的装备和技术迅速形成跨越几个等级的先进生产力,最终这种跨越也是不成功的,因为引进的专有技术和购进的专利都会因为其他企业的进步以及时间的推移而不再有战略意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企业凭借土地、劳动、资本等通用性资源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在以核心技术为主体的知识资源方面却严重缺乏,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弱,缺乏竞争力。为了获取知识资源,促进自主技术创新,本文认为我国企业应该建立高效的研发体系,并加强提升自身的技术学习能力。

自主创新核心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培育;保持

一、 高新技术企业和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内涵

1. 高新技术企业的内涵。高新技术企业是由高新技术的概念延伸而来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和办法》(2000)中划定高新技术为:电子与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技术、新材料及应用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现代农业技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环境保护新技术、海洋工程技术、核应用技术、其它在传统产业改造中应用的新工艺、新技术。

高新技术与传统的技术和产业相比有着许多显著特点。主要体现在:(1)知识密集、技术密集、智力密集和r&d资金密集是世界高技术及其产品的主要特征。高技术及其产品的知识、技术、智力和r&d资金密集程度决定着其水平和层次;(2)创新性。高技术是以世界最新科学成就为基础,通过代价高昂的研究和探索,使技术不断创新;(3)高风险性。开发高技术产品要应用新工艺,需要投资较大,要求水平较高,风险也很大;(4)时空性。当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高新技术从研制、开发到生产应用的周期迅速缩短,高新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在缩短,竞争更加激烈,时空特性更加突出。

2. 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内涵。核心技术竞争力是指能为企业带来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的技术资源和能力。虽然国际上对不同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技术竞争力有不同的描述,但较为一致的共识是,决定一个企业的核心技术竞争力有四个维度:有价值的技术竞争力(能为企业在外部环境利用机会、降低威胁而创造价值的技术能力)、稀有的技术竞争力(极少数现有或潜在竞争对手能拥有的技术能力)、难于模仿的技术竞争力(其他企业不轻易建立起来的技术能力)、不可替代的技术竞争力(不具有战略对等资源的技术能力)。

二、 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培育

1.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前提。战略是企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方向,它是企业组织结构设计、资源配置的依据,战略选择的准确与否,将对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培育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此,企业要把战略的制定和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培育结合起来,使二者的发展方向与市场趋势相一致。而对市场趋势的把握,则要求企业既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又要以最快的速度从市场上获取信息,并迅速做出反应。

2.塑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灵魂。高新技术企业所具有的内在特性决定了企业必须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一是高新技术企业最大的内在特性就是它的创新性。坚持以人为本,建设企业文化,关键是营造“学习、创新、超越”的氛围,建立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为员工创造事业需求发展空间,把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融为一体,充分展示作为,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二是高新技术企业最关键的内在特性就是它的智力密集性。人才聚集和员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关键在于团队精神的培养。坚强的企业团队精神,是企业获得巨大成功的基础条件。在现代化大生产的条件下,企业内部的分工越来越精细,这就要求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必须具备较强的合作能力,而合作能力只有通过相应文化氛围的培养和相应价值观的陶冶才能养成。团队精神的养成是形成合作能力的基础。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企业员工只有相互协调,才能整合各类知识资源,形成合力。三是高新技术企业最突出的内在特性就是它的开放性。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管理等的创新,必须不断吸收外界的先进技术、知识和智慧,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原创能力,打造自己的专利和核心技术。高新技术企业能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来,就必须不断创新企业文化建设,形成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相协调的新的经营理念、发展方向、价值观和组织行为,以适应科学技术和信息化的加速发展带来的变化,适应全球性市场竞争时代的到来。

3.建立适合知识型员工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内部保障。高科技企业的核心工作人员皆为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源管理要关注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其重点是如何开发与管理知识型员工,对知识型员工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特点和个性特征决定了我们不能运用传统的管理方式来对待他们,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营造相互尊重及和谐的工作环境,实行弹性工作制。(2)把严格的刚性管理和柔性的人文关怀有机结合,增强员工执行规章制度的自觉性,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3)形成完善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持续技术创新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高新技术企业只有实施持续的技术创新才能推动产品和产业结构升级,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和企业长远发展的动力。

高新技术企业实施持续技术创新可采取如下模式:(1)自主创新。以企业自身力量为基础独立进行研究开发,实现新的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拥有原创性的核心技术对于增强竞争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加入研究联合体。高新技术企业可出资建立研发联合体,利用行业技术优势降低企业研发的成本,其性质是风险投资。依靠雄厚的科研实力,可以在那些已形成产业集群的高科技企业间建立研发联合体。(3)并购。为了保持由高新技术所产生的差异化的竞争优势,降低本企业研究与开发的成本,高新技术企业应多考虑兼并那些有很好产品创意的或高素质的技术开发设备的人员,但缺乏资金和管理经验的初创企业。(4)外包。当高新技术企业决定开发新产品时,无法保证一定能成功,而借助业务外包,企业可以把制造和研发的风险分散到一个或多个外包商身上,从而降低企业的运营风险。(5)建立技术联盟。与发达国家建立技术联盟,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并转化为自己的技术优势。

5.专利战略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桥梁。所谓高新技术企业的专利战略,指高新技术企业从长远的发展和全局的利益角度出发,为了抢占或维持技术创新的制高点,运用专利制度,在技术竞争和市场竞争中谋求最佳经济效益,并能保持自己技术优势的谋略。

实施专利战略,在企业决策层面上,要使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放眼全国乃至全球范围,洞察市场和评估技术的变化所产生专利产权的价值变迁,在其中辩识机会,规避风险,发现新技术发展方向或重新界定企业主导产品的业务范围,运用专利制度对技术创新战略做出科学决策,并确定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方向和专利工作目标。

三、 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保持

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弱化或丧失,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核心产品和最终产品的开发,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持企业的核心技术竞争力。

1. 提高企业的反应能力和战略决策能力。企业的反应能力是指企业在恰当的时间内对重要事件、机会和外部威胁做出有意识的反应以获得或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企业的反应能力取决于企业的市场竞争意识和信息反馈系统。增强企业的反应能力,就是要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意识,建立高效的信息反馈系统,使企业具有敏捷的反应能力。

企业的战略决策决定了企业主要资源的配置,从而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企业高层管理者在制定战略决策时,更应考虑如何有利于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培育、成长和积累。

2. 克服企业技术创新核心刚性。高新技术企业在技术创新成功后,常常会形成技术创新核心刚性,阻碍企业形成新的创新模式。高新技术企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克服核心技术创新的核心刚性:(1)建立同质价值观与异质价值观和谐共处的企业文化。一元的价值观非常容易形成组织结构刚性。其主要原因在于同质价值观把异质价值观拒于企业之外,从而使得企业的组织在一个方向上发展,最终形成刚性。因此,首先企业应克服人力资产的固定的心智模式,允许并且鼓励异质价值观的存在。其次,企业应正视组织内部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并加以适当引导,鼓励全员参与,使得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在企业内部和谐共处。第三,鼓励一种创新、容忍企业与员工犯错误的文化。要鼓励创新,必须保持一种宽容的态度,特别是要允许下属员工犯错误。(2)促进企业学习,建立学习型组织。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可以使企业拥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机制,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建立多元回馈和开放的学习系统,开创多种学习途径,运用各种方法引进新知识,形成学习共享与互动的组织氛围,建立优良的组织文化。因此,学习型组织能够使得全体员工共同参与,促进组织内部的信息共享,及时更新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3)积极创建柔性化组织,进行组织管理创新。创新组织管理方式,建立更具活力和竞争力的柔性化组织,才能使企业更加适应环境和市场的变化,及时地对外界环境做出反应,有利于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从而预防技术创新核心刚性的产生。(4)大力发展企业技术战略联盟。由于受到企业内部资源的约束和传统观念的束缚,有时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努力无法克服其技术创新核心刚性。企业可以通过发展技术战略联盟来培育自己的核心技术竞争力,与外部企业实现有效的信息共享。

3. 防止企业核心技术流失。导致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丧失的常见原因是核心技术的流失。防止核心技术流失的方法是实行分类分级管控。一是对核心技术、核心商业机密一级管控,知晓和掌握的范围愈小愈好。二是建立健全核心要素的内控机制,不可让一人或一个部门独立掌控企业的全部核心技术;三是与核心技术人员签订完备的《劳动合同书》和《保密协议》,明确公司与核心技术人员之间的权利义务,防止核心技术的流失或泄密。

参考文献:

1.prahalad c.k.,hamel gary.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68(3):79-91.

2.科技部编.中国高科技产业界定方法研究.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3.胡学刚.高科技企业界定.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0,(4):27-29.

自主创新核心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核心企业 创新网络 结构类型

相关研究综述

有关核心企业的概念,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表1是根据已有研究整理出的概念定义。

从表1可以看出核心企业在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运转过程中起着创新主体的作用,是创新网络主体中最核心的单元,对该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边界、网络资源配置、创新网络创新能力、网络中信息与知识流动、制度与组织以及各主体间联结的强度与牢固性都有直接影响。

国内外学者对这些影响进行了分析。Spralls,Hunt 和 Wilcox(2011)研究认为,创新网络中的领导企业具有较强的网络组织和管理能力,这种能力对网络中的三种关系资源具有积极的影响(诚信、信息交换和交流的数量)。李金玉等(2010)基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了战略网络的内涵、自组织性、网络结构和演化过程,并初步探索核心企业对战略网络演化的影响,认为核心企业处于战略网络中心,能够引领网络中的企业构建彼此信任与互相合作的机制。王国红等(2010)进一步提出核心企业处于创新网络的支配地位,其他企业处于或下属,主要为核心企业提供专门化的产品或服务。

上述研究从不同方向对核心企业概念进行了分析,表明了核心企业的不可或缺和重要性,但各研究都有偏向,没有对核心企业形成统一的概念。本文将核心企业定义为创新网络中规模较大、对其他个体影响大、在网络知识流动中起主要作用、对创新网络演化起主导作用的企业。

创新网络结构类型的研究视角

(一)知识转移的视角

知识转移是信息在企业、研究机构等之间的传播流动,知识的流动会带来行为的改变,网络间的联结关系随之变化,即网络结构发生变化。技术合作的过程是知识流动的重要途径,也是创新合作的重要方式。毛睿奕、曾刚(2010)从整体地理开放性、个体间技术势差两个维度将创新网络分为四个类别,分析每个类别的特征及演化路径。从知识视角抓住了创新网络结构变化的本质,但知识在核心企业与其他企业、机构之间流动的区别需要深入研究。

(二)创新网络主导者类型

创新网络内部各主体所起作用是不同的,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以及政府中介机构等在网络中扮演不同角色,而整个网络的发展对主导者更为依赖。蒋晓萌(2012)根据创新网络主体的不同类型将创新网络分为政府主导型、科研机构主导型、主要企业主导型以及复合创新网络四种类型。对于政府占创新网络主导地位,还有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

(三)创新网络的功能

创新网络是知识创造和知识流动的重要途径,对行业及集群的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企业减少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和创新绩效及推动企业间合作等都有重要影响。从网络功能的视角,王威(2007)将创新网络模式分为:多元组织创新网络、技术创新服务支持网络系统、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这种分析视角描述了创新网络的性质,企业可以基于此判断是否加入这个网络以及定位自身网络位置。

(四)企业与其他结点关系

结点是创新网络中发生合作关联关系的企业、科研院所、大学、中介机构,即网络中发生合作的相关主体才成为结点。企业与其他结点关系的紧密程度是学者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马鹤丹、孙洁(2011)研究了美国的硅谷、中国台湾地区的新竹、印度的班加罗尔以及中国的中关村四种创新网络模式,研究区域中企业与其他网络结点的关系,对其创新网络形成与发展的因素进行比较。这种视角仅针对某一具体创新网络分析,对网络划分并没有提出统一标准。

(五)创新网络边界

创新网络中主体数量是有限的,网络的边界是网络中主体合作的边界,超过合作的关系就不算是网络中的个体。从边界的视角,马琳、吴金希(2011)根据边界开放程度由低到高将创新网络分为封闭式创新、合作创新、开放创新、全球创新。从边界的视角可以分析网络范围的不同与网络演化之间的关系,在其研究框架下仍需要分析网络中各主体,即离不开对网络个体特别是核心企业的分析。

基于核心企业数量与技术势差的创新网络结构类型划分

核心企业对创新网络的重要性,许多学者都进行了论证。网络中的核心企业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关联可以帮助企业自身以及网络进行信息的甄别和筛选,有助于节省大量信息的搜集成本。核心企业的数量并非越多越好,现有创新网络中的核心企业数量分为单一和多个,针对数量多少这一具体维度的研究较少,即对创新网络结构的划分上可以基于核心企业数量这一维度进行深入研究。

创新网络的形成是基于成员间资源、技术、市场的不同,以及政府政策的支持,而不同主体间技术差异是网络主体进行合作的重要原因。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是建立在一定的技术优势基础上的,不同企业间存在着“技术势差”。所谓技术势差是指在同一时点上,不同主体(企业、科研院所等)之间存在技术水平上的差异。势差引用了物理学的概念,正由于技术势差的存在导致技术转移与技术扩散,为创新合作提供可能。

因此,从核心企业数量和企业间技术势差两个维度对创新网络结构类型进行划分,对于研究创新网络能够提供新的思路。本文从“核心企业数量”和“企业间技术势差”两个维度,将创新网络结构分为单核心高势差、单核心低势差、多核心高势差、多核心低势差四种类型,如图1所示。

依据两个维度特征对创新网络结构类型进行划分,其中I类网络中有多个核心企业,并且企业间技术势差较小,这样的网络中由于存在多个核心企业,核心企业对网络的控制力相对较弱,而技术差异较小,技术实力都强大或者一般,这样的网络竞争较为激烈,知识的传递阻碍相对较少,同时很容易让新核心企业进入并带来竞争,以意大利北部中小企业创新网络为典型代表。II类网络表示有多个核心企业,每个核心企业都辐射到一定范围内企业和相关机构,企业间技术势差大,可能由企业资金、技术、规模上的差距造成,也有可能因为企业性质不同造成创新方向上的差异,这些核心企业间合作存在一定困难,或者在某一公共领域进行一定程度的合作。知识的传递多以纵向传递为主,即核心企业同直接关联的非核心企业间进行,部分由科研院所同核心企业间传递,此类创新网络对外来企业的进入有选择性,特别是非核心企业的进入,创新网络多是此种类型,如上海张江生物医药创新网络。III类网络中核心企业数量单一,核心企业同创新网络中其他主体间技术势差小,多是因为核心企业本身的技术能力并不强,其他主体协助核心企业进行创新活动,而核心企业对其他主体进行培训、授权生产等进行知识传递。此类型创新网络分布在某些不发达地区或对外交通不便的区域,如一些地区的小型创新网络,某一制造型企业为龙头企业,周边小型企业负责生产或加工零部件。此类创新网络一般为小型创新网络。IV类是单一核心企业,同时有较大的企业技术势差,此类创新网络同III类较为相似,其中核心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实力较强,而其他主体同核心企业技术、资金、规模都相差较大,那么知识传递不仅受到影响,还由于势差过大造成路径障碍,核心企业希望其他主体能够快速成长以满足创新合作的需要,也希望外部主体进入网络与其合作,此类模式以徐工集团创新网络为代表,如表2所示。

创新网络演化是趋向于绩效水平更高的网络,而这种趋向产生于网络对自身弊端的规避,对有利行为的增加和重复。其演化趋势可以用图2表示,四种模式的演化都是趋向于多核心势差适中的模式,单核心或者核心过多、势差过大或过小都有弊端,朝向多核心势差适中才能使得创新网络的效能最大。

结论与展望

创新网络结构的演化从核心企业的角度,可以看作是核心企业与网络内其他主体联结关系的变化。从核心企业的概念研究中可以看出核心企业对整个创新网络的形成、发展的重要性,而核心企业的数量在整个网络内是有限的,本文弥补了文献中没有从核心企业数量这一维度进行研究的不足。不同数量的核心企业对整个创新网络的带动及辐射作用是不一样的,核心企业可分为单一核心企业与多个核心企业两种,进而基于核心企业数量和企业间技术势差两个维度将创新网络结构类型分为四类。这种分类为将来的研究提供新的框架,并给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以及中介机构等网络中的主体在制定策略时提供参考。未来研究者可以在本文基础上做更精细化的研究,从不同核心企业数量对创新网络的影响程度、具体的维度细分以及创新网络演化过程方面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国红,陈大鹏,刘颖.有核集群产业集成化过程的演化博弈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9(9)

2.项后军.产业集群中竞-合关系的演化与核心企业创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