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色历史文化心得体会

红色历史文化心得体会

红色历史文化心得体会

红色历史文化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关键词:哈尔滨;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价值;保护、开发和利用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7-00165-02

一、哈尔滨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形成的历史渊源

哈尔滨在中国近代史上虽然是一座比较年轻的城市,但却有着十分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19世纪末沙俄侵占哈尔滨开始,哈尔滨人民就开始积极进行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和近代工业在哈尔滨的兴起,哈尔滨的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地发展壮大,由于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马列主义在这里得到了广泛传播,哈尔滨的工人阶级也是当时中国较早接受社会主义思潮和十月革命影响的一支队伍。并且由于哈尔滨的特殊地理位置,形成了一条从中国东北通往苏联和共产国际的“红色之路”,这条“红色之路”不仅拓宽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渠道,也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而哈尔滨作为中东铁路的重要枢纽,就成了这条“红色之路”的必经之地。中国共产党建立前后,许多著名的共产党人,比如、陈独秀、瞿秋白、张太雷、等都在哈尔滨留下了他们光辉的足迹。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久,就在哈尔滨建立了东北地区第一个党组织,在东北大地撒下了革命的火种。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哈尔滨作为沦陷区的同时,更是东北地区党的领导中心和抗日武装斗争的指挥中心,哈尔滨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发挥了巨大作用。日本投降后,哈尔滨又成为全国第一个解放的大城市,开创了我们党在大城市执政的先河,为党在后来的城市接管和改造,开始在城市执政,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并且解放了的哈尔滨作为巩固的根据地和大后方,为支援东北和全国解放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哈尔滨在漫长的革命历程中形成了丰富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是我们宝贵的财富。

二、哈尔滨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内涵与价值

(一)哈尔滨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内涵

哈尔滨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哈尔滨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载体。哈尔滨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内涵丰富,可以分为红色历史文化物质资源和非物质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两类。

1.红色历史文化物质资源

哈尔滨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一直到全国解放这段时期,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其数量大,种类多,影响深,都是令人瞩目的。其中有形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主要有革命遗址类和革命历史纪念场所类。包括:重要党史事件和重要机构遗址、重要党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革命领导人故居、烈士墓、纪念设施等等。

2.非物质红色历史文化资源

在漫长的革命斗争中,哈尔滨不仅创造和留下了大批的红色历史文化物质资源,而且创造了丰富的非物质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包括:在革命斗争中创造出来的革命文学作品;涌现出来的革命英雄人物的英勇事迹;保存下来的革命文献;还有最重要的就是哈尔滨人民在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革命精神。哈尔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就是开放思想、追求真理、勇于实践、坚定信念、坚持斗争、不怕牺牲、开拓创新、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哈尔滨人民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哈尔滨的非物质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是哈尔滨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哈尔滨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

1.历史价值

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哈尔滨开展艰苦卓绝斗争的历史见证,它构成了一幅最直观的革命历史画卷。哈尔滨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展现了在哈尔滨这块土地上,革命先烈几十年艰苦斗争的历程,以及其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我们要深刻了解哈尔滨的红色历史,感受党的伟大,从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在实现哈尔滨发展战略,进行家乡建设中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勇气和信心,这就是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历史价值之所在。

2.文化价值

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伟大民族精神在革命斗争中的升华,是光荣革命传统的集中体现,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传承和弘扬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还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因为从本质上来说,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也是一脉相承的,是继承和创新的统一。哈尔滨如果利用好这一财富,就能进一步增强哈尔滨特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促进哈尔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建设文化名城起到重要作用。

3.教育价值

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是对人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阵地。要更好地发挥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就是要深入挖掘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所蕴涵的历史价值和精神内涵,担负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使命,更好地教育后代、激励后人。哈尔滨在革命历程中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红色历史文化资源,革命进程中也有许多事件及人物载入史册,这些都为我们,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很多很好的教材和载体,在发挥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作用的同时,也成为塑造哈尔滨精神、凝聚民心的力量源泉。

4.经济价值

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既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发展红色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它可以转变为重要的经济产品,促进和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深入挖掘哈尔滨丰富、独特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内涵,开发利用现有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可以形成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产业。红色文化资源还可以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媒介,把红色旅游、景观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冰雪旅游等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优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哈尔滨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一)哈尔滨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对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缺乏科学的认识

哈尔滨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中,在认识上还存在很多不足,在观念上还有待于进一步转变。目前,哈尔滨市的许多红色历史文化物质资源因为城市建设发展而遭到破坏,比如说许多革命遗址被占用或闲置,还有许多重要遗址被拆除。究其原因,主要是有关部门,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引导下,对于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认识不够,对于新形势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要充分发挥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作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未能科学地处理城市发展建设和保护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之间的矛盾。

2. 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管理体制不明确

哈尔滨市在对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中,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现象比较严重,没有专门的机构进行统一管理,而是同一个红色文化资源由多家机构、多个部门共同管理,各管一个方面,管计划建设的就只管计划建设,管宣传的只管宣传,管市场开发的就只管市场开发等等,这样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管理机制,就造成了哈尔滨在保护、开发和利用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受到了多方面制约,缺乏统一的领导和整体规划,严重阻碍了哈尔滨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3. 对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的力度不大

哈尔滨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目前看来,其保护、开发和利用的力度还远远不够。主要表现在:政府和有关部门对保护、开发和利用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相应的政策保障;资金投入少,对一些物质类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维修资金投入不足,造成一些资源遭到破坏;对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不够,缺乏整体的规划,宣传力度不强,造成资源的闲置浪费;对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方式也比较单一,缺少创新意识,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与其他种类资源的整合不够,没能形成发展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整体合力。

(二)哈尔滨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的对策

1.正确认识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保护、开发和利用好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是我们应承担的历史责任,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要坚持在广大干部群众中进行党史的宣传和革命传统教育,引起全社会对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价值的高度重视,从而提高全社会自觉保护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意识。特别要强化领导干部和城市建设管理部门的历史观念,不要把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当做城市发展的包袱,而应看做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资本和动力,把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真正纳入到“文化兴市”、建设“文化名城”的规划中,从思想和行动上都实实在在地体现出来。

2.建立科学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管理体制

应该建立专门的机构负责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管理,还要建立包括各个相关部门组成的全市统一协调的领导小组。只有通过科学的管理体制,才能够使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能够做到统筹考虑,总体规划、具体实施。

3.建立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现存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

应该从有利于哈尔滨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把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纳入法制化、科学化轨道,坚决杜绝一切破坏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行为和现象。

4.加大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的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要为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加大资金的投入。同时,要以政府财政为依托,以向社会各界募集资金为辅助方式,建立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基金会。提倡鼓励集体、民间投资,提高保护、开发和利用的实效,切实解决资金问题。

红色历史文化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关键词:红色文化 教育 探究

红色文化,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解放,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在社会主义革命活动中创造的遵义文化,以及新中国成立后遵义建设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凝结的文化成果总和。红色文化是当代教育的精神史诗,是当今大学生重点学习的核心价值文化。红色文化最根本的特征是“红色”,它具有革命性和先进性、科学性与实践性、地方性与历史性的统一。运用红色文化教育学生,具有鲜明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 红色文化不仅是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更是全面发展的需要

红色文化是我党建立建设、发展奋进、成功教训的历史写真。学习红色文化,最好与教育教学结合起来起来,与学院“三大工程”结合起来,充分发教育教学主渠道作用,在教学中择机引论红色文化或寓以红色文化内涵教育,目的是启迪学生思想,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人成才。

红色文化是学生思想建设发展的需要。学校是育人的圣地,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育人首先必须育思想,育思想必须选择科学恰当的内容与方法。大学是学生思想观念形成的敏感时期,运用红色文化是最好的教育内容。遵义红色文化理论丰富、基地完美,与学校又近,是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加强红色文化教育,传播红色文化精神,培育可靠接班人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红色文化是学生政治建设的需要。又红又专是我党教育的永恒主题。学生正处在政治思想构建、观点形成、丰富知识、开阔眼界的关键时节,加强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教育和国情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来之不易,深刻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真切含义,有利于辨别经济文化建设前进中的是非观念,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红色文化是党史教育的需要。因为当代学生与红色革命年代相距久远,对红色文化没有深刻的感悟和理解;对于长征精神和遵义精神认识不深。加强红色文化教育,就是要强化和弥补学生红色文化历史的不足,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红色接班人。

红色文化是构建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需要。我国改革开放30余来,综合国力快速增长,GDP跃居世界第二,物质文化得到大繁荣大发展,精神文化也得到极大的进步,人民生活普遍得到改善,同时也滋生了一些负面的东西,出现了、贫富分化、道德滑坡、信仰危机、人际关系冷漠,一切向钱看;黄赌毒屡禁不止、社会犯罪率升高;买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学等现实问题。学习红色文化,就是教育学生明晰正确处理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关系,正确审慎社会现象,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红色文化是社会现实教育的需要。事物的发展总是具两面性。人类进步发展在曲折中前进,人类社会的文化繁荣由多维文化构成,有主流“红色”文化,也有不良“白色”文化。红色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主体、主旋律和核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有促进作用,具有积极的一面;“白色”文化是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封建思想、自私自义思想、个人贪图思想等为推崇对象的社会没落文化,它浸蚀着人们的心灵,是低级腐朽的传统文化。

红色文化不仅是历史文化的精髓,而且是社会主义前进道上的指路明灯。加强红色文化教育必须与教育教学相结合,寓红色文化于教育教学之中,没有红色文化的教育,教育就偏离方向,失掉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偏离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政治航线,中国就会步入歧途。

2 加强红色文化理论学习是快捷高效的教育途径

红色文化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伟大的民族精神,是古往今来千千万万中国人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

教科书是红色文化的高度浓缩,是红色文化的有效载体。学习红色文化理论是最快捷了解红色文化和自我教育的高效方式,是汲取政治营养最经济、最丰富、最高效的方法。无论在革命战争时期的宣传动员、文艺教育、战争战役、会议记录、文化活动等都以小说、诗歌等文艺理论作品形式刻录着党的峥嵘岁月。还是在今天的新雷锋精神、志愿者行动、感动中国先进人物、最美郭明义和频频施救的消防战士形像等,都以文艺理论、影视传媒等形式,歌颂先进事迹,夯实道德底线,倡导社会文明。学习红色文化的形式很多,既可以个人学习,又可以集体学习;既可以在书本上学习,又可以在网上学习……在学生中组织学习、观看、阅读、欣赏红色经典,直接触及红色理论,为树立学生正确成才思想、价值观念和服务理念,具有快捷高效的促进作用。

3 实地考察红色教育基地是最直观最深刻的教育方法

实地考察红色文化基地是学习红色文化最直接、最感观、最实效的教育方法。遵义红色文化基地有遵义会议会址、遵义会议陈列馆、红军山、娄山关、四渡赤水等,其红色文化内容归纳为“人、物、事”三类。其中的“人”是指革命时期具有一定影响的革命志士和为革命事业而牺牲的革命烈士;“物”主要是指革命志士或烈士所用之物,也包括他们生活过的地方或战斗遗址;“事”是指在革命斗争岁月中有着重大影响力的革命活动或历史事件。

直接到红色文化基地考察,是学生亲身感悟红色文化历史发生发展的好方法。在安排学生前往红色基地考察之前,要先组织学生学习红色历史,收集红色文化资料,对红色文化基地作全面的了解,使学生到达红色文化基地自然产生联想,主动性、针对性地观赏历史文物。遵义红色文化资源内容丰富,著名的有遵义会议会址、遵义会议陈列馆、红军山烈士陵园、娄山关和四渡赤水等。

参观考察红色文化基地的形式除了实地考察外,红色旅游也是一种好的实践方法。遵义除红色文化资源外,还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利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平台,让每届学生分期分批参观红色文化基地是不错的德育教育方法。特别是让旅游专业学生,在遵义红色革命老区,感受丰富的山水人文资源和古朴淳厚的民俗民风,使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体验山河之美,感悟烽火连天的斗争岁月和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从而主动地、真诚地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和理想信念的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通过实地考察、文化讲座、主题论坛、书画竞赛、网络交流等形式,学习宣传红色文化,激发学生红色文化直观情感,教育学生从革命者身上挖掘红色生命力,推动自己的全面发展。

4 学习红色文化必须与时代先进文化紧密结合

“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我党在革命时期的红色文化不仅是遵义红色文化,她还包含井冈山文化、延安文化、西柏坡等文化。这些文化是革命时期红色文化的核心、支柱和火种,是今天红色历史文化的根源。加强师生学习红色文化是为了进一步回顾党的成长历程,重温革命热情和坚定的革命意志。教育师生端正思想,修身养性,明晰目标,奋力工作,办人民满意的师范教育。

红色文化不是亘古不变的历史文化,而是与时俱进的不断发展和丰富的先进文化。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青藏铁路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就是红色文化的延续和发扬,是人类社会历史前进的智慧凝积和精神整合。感动中国人物、最美的中国人是当代社会人性的崇高体现。学习遵义红色文化,一定要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让红色文化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既要学习遵义红色历史文化,又要学习遵义红色时代新文化,向当代先进人物学习、向时代典型事迹学习,向身边的好人好事学习,是遵义红色文化教育与时俱进的着力点和立足点。

红色历史文化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红色经典,历史重塑,理论重温,人性丰富,

Abstract: Red-Classic as an art pattern in China during 1949 ~ 1976 is a complex unit of youth and adultness of that time. Three intentions in the present people’s minds, rebuilding-history, recalling-idealism and complex-nature of human, have influenced the action of recomposing Red-Classic and more or less determined the effect of the TV series of Red-Classic and the discussions on them.

2004年,电视剧《林海雪原》、《小兵张嘎》、《红旗谱》、《烈火金刚》、《苦菜花》等,轮番出场而一再“失利”,引发了观众、业者、管理者、学术界等方方面面关于红色经典的“讨论”。据广电总局统计,2002年至今,已拍、正拍、规划要拍的属于红色经典的电视剧有40部共850集。一再的市场失败,热烈的理论讨论,正欲不断涌向屏幕的作品,这一文化现象,向我们呈现了一些什么呢?

红色经典,从学理上看,盖由三个方面的因素所构成:第一,是在一个五色的当代环境中对一个红色时代的重现。第二,这种重现是通过对红色时代的经典作品的改编而进行的。三,红色时代的经典作品,主要是指共和国前期(1949~1976)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作品。

为什么需要甚至热衷于红色的重现?这里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它体现在重现者对市场评估上,对品牌的利用上,对观众趣味的把握上,诸如此类的因素还可以罗列更多,但都可以集中到一个更基本的点上:体现了当代人对自己历史的一种关系。有些时候,人们希望进行一种新的回望,重看和体会一种经历者被深深感动过,未经历者又能够为之感动,而无论是经历和未经历者又都还没有被真正把握住的东西。从回望这一视角放眼开去,红色经典与一大批改革开放后其它作品联系到一起来了,如描写红色领袖的作品,描写解放战争大战役的作品,描写各个革命时期的革命斗争的作品,等等。这些作品在回看上与红色经典是一样的,但又与红色经典不一样,这就是红色经典内蕴了一种时代心态的原汁,这种原汁是与之有了时代距离的改革后的创作所无法呈现的。非得要通过经典改编,借重于经典的,正是这种原汁。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回望,因为中华民族是一个重历史的民族,中国的历史又是一个最有规律的历史,古代史很有规律,现代史同样很有规律。在中国,虽然北京猿人可以追溯到50万年,2万年前的山顶洞人的仪式证明了文化的开始,但8000年前的岩画、陶器、玉器的出现,可以算作中国文化的正式开始,不妨以伏羲女祸来代表。从8000算起,正好每2000年一个大节奏。6000年前与仰韶文化相当,是从黄帝开始的三皇五帝时代;4000年前,夏王朝建立,开始了夏、商、周三代;2000年前,秦王朝建立,从秦到清,是中央集权的王朝时代。四个2000年,正好划分四个大时代。2000年这一数字,构成了中国古代的大节奏。从夏朝开始,节奏加快,这时记住500年,就记住了从夏到秦的历史:夏,约500年(公元前2070-1600);商,约500年(公元前1600-1046);西周,约300年(公元前1046-771),[1]春秋战国,500年(公元前771-221)。这里只有西周是300年,由它进入春秋战国的转折时代。进入秦以后,只要记住300年这一数字就行了。秦朝约20年(公元前221-207)可以忽略不记,西汉约200年(公元前206-公元24),东汉约200年(公元25-220),共约400年(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处于与转折相连时期,略多100年;魏晋南北朝,约300年(公元220-581年),隋朝30多年,与秦同,可以忽略不记,唐朝约300年(公元618-907);五代60年可以忽略,宋朝约300年(公元960-1279);元朝约100年(公元1271-1368),少数民族第一次入主中原,有所变异;明朝约300年(公元1368-1644);清朝约300年(1644-1911)。整个古代史的历史周期节奏可列表如下:

2000年周期

8000年前——伏羲、女娲

6000年前——三皇五帝

4000年前——夏

夏,

500年

500年周期

商,

500年

西周,

300年

春秋战国,500年

2000年前

汉,

400年

300年周期

魏晋南北朝

300年

300年

300年

100年

300年

300年

中国现代历史在演进节奏上也是很规律的,基本上显为20年一次大的变化: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现代性,过20年,是18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再过30年;是1890年代的维新变法;过20年,是1911年辛亥革命;过约20年,1927是北伐战争和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过约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过约20年,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过约10年,1978年共产党11届3中全会宣布改革开放路线,过20多年,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准备全面融入全球一体化。这种有规律的历史节奏使得中国人的历史回望具有了一种很深的意味。

既然回望,为什么不回到经典本身,而要通过改编?历史的距离使改编比原著有了更多期望点。从思想上看。历史之间具有一种思想距离,一个时代要反映自己时有很多东西是看不到的,而在一个有时间距离的回望中就可以看到;从媒介形式看,红色时代主要是处在印刷时代,印刷形式的小说是其主导形式,当下时代是电子时代,电子形式的电视是主导形式。本来,红色经典包含一切红色时代的各类艺术形式,文学、音乐、美术,但最能与电视形式对接,又最与思想的展示相合的,是叙述性作品,因此,红色经典涌向电视屏幕,就是面向最广大的观众,就在进入当代艺术的主流形式。电视剧形式,就有原来小说电视的文化厚度,又有时代的崭新关联。正在红色经典改编正电视剧的时候,它的成败引起最大社会关注,成为了一个热烈讨论的文化论题。

红色经典的核心是它体现了共和国前期的一种文艺模式,一个时代的心灵和主调都艺术地凝在一种模式上。一种历史此在性的原汁,也正是附在文艺模式上。红色经典作为一种共和国前期的文艺模式。其主内容有三个方面:第一,是一种中国现代性的理想主义和英勇主义。理想构成了作品的强光。第二,为了高扬这种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而把矛盾冲突作为一种主旋律。矛盾冲突不但是中国现代性的主题,也是中国革命史的主题。也构成了红色经典戏剧性情节的主调,敌我的对立斗争和敌我分明的道德评价构成作品人物塑造和性格刻画的既定方式。第三,这种对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突出,对矛盾冲突的情节营造,对善恶分明的人物安排,使得作品中人的丰富性被进行了一种艺术性的必要压抑。同时使得历史的丰富性被压缩形成了一种简单的神话性结构。

红色经典的作品绝大多数都是在共和国前期对共和国之前的革命斗争的重写,初一看来,它们是写以前的历史,而实际上它代表的是写作时代的历史。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华民族在现代性过程中一个前所未来的成功,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屡战屡败后的一次空前胜利,是辛亥革命以来,国家分裂状态的第一次结束,是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一个醒目的标志。共和国的成立带来的新感受具有一种青春性。但共和国的成立又是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以来,一系列前仆后继的艰苦斗争和精心筹划的结果,它又具有一种成年性。可以说,青春性和成年性构成了共和国前期互相作用的因素,从这一角度看,在红色经典里,理想主义和英勇主义是与共和国的青春期激情相关的,对人性丰富性的有意识压抑是与共和国的成年性的计算相关的。只理解青春性一面而不理解成年性一面,不能深识红色经典,同样,只样只理解成年性一面而不理解青春性一面,也难以深识红色经典。除了青春性和成人性之外,共和国前期的国际环境,先与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对立,后与以苏联为代表社会主义阵营对立,都在强化着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斗争性。而且在共和国前期的意识形态和文艺美学中,文艺是整个意识形态的一部分,革命斗争的工具。这一切,构成了红色经典的复杂性,也构成了红色经典的可回望性,红色经典成了让当下时代的人们回望历史的一个意味深长的路标。

然而,改革开放26年,当下时代的人们离红色经典所由存在的时代已经很远了。如果说,当年红色经典对革命斗争史的写作是一种为了“当年”而对当年以前的回望;那么,今天重编红色经典则是进行一次对回望的再回望。这一次回望,不仅是与时俱进的主流思想对以前的回望,还有学者们从历史真实角度对以前回望,还有经历者从今天的思想对过去的回望,还有当下艺术趣味对过去的回望,还有娱乐圈与市场需要对过去的重新利用……因此,初一看,红色经典,由于关联到方方面面而有巨大的艺术和市场潜力,仔细一想,正因为关联到方方面面而转成了一个最艰难的艺术求索。回望是在当下的回望,它满足的是当下的需要。完成这个艺术求索是对方方面面的多重满足,完不成这个艺术求索则是对方方面面的多重挫败。

那么,在这一回望中,或者说在回望过程中,当下的人们最要想获得的是什么呢?大而言之,有三种需要:第一,是对历史作一总体重塑的需要;第二,是对理想主义重温的渴求;第三,是对人性丰富性本质的重认。

这一节主要讲第一种需要,当中国现代性已经走到今天的时候,从今天的高度到整个中国现代性历程进行一种新的总体认识,已经变成一种需要。这一总体认识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维度多方面的,需要历史型文本(史料体系)、哲学性文本(观念体系)、也需要文艺型文本(形象体系),红色经典正是进入这种新总体认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前面说过,通过红色经典进入历史与通过直接的现代重写(如领袖剧、战争役剧、革命剧)进入历史,其内涵是不一样的。正如能否很好地重写历史对中国现代性继续前行是非常重要的一样,能否较好地重写红色经典已成为考验当代艺术家和当代人的趣味的一个标本。怎样让红色经典的重写进入当代中国人的总体思考呢?中国式的重写历史的样板就成了一个重要的参考。不妨以紫禁城为例来看中国式的历史回望与重塑的统一。

明清的京城是按照《周礼》的理想建成的,《周礼》是中国京城模式的定型,这个定型是通过几千年从原始到理性的演化而定下来的,在定下来的这个型里面,包含了中国人对自己历史的重写定位和对自己的现在的理想结构。中国历史从原始到理性的演化,表现在建筑方面,可以说有四个大关节,一是村落空地的中杆(图腾柱),这时的文化是以图腾为中心的观念体系,二是村落中心的坛台,这时的文化是以主神为核心的观念体系;三是城市中心的祖庙,这时的文化是以祖宗为中心的观念体系;四是以宫殿为中心的建筑群。[2]这时文化是以帝王为中心的观念体系。当《周礼》以帝王为中心的观念体系建构自己的京城模式的时候,它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历史的呢?以帝王的宫殿(太和殿)为中心的京城模式,否定了以宗庙为中心的京城模式(《吕氏春秋》说:“于天下之中而立国,于国之中而立宫,于宫之中而立庙”就是描绘的以宗庙为中心的国-宫-庙三层的京城模式),但是对以宫殿为中心的京城模式中,仍对宗庙表示了最大的尊敬,祖庙被安排在天安门东面,仍然的依时祭祀。同样,从紫禁城的结构中可知,当宗庙中心否定坛台中心的时候,对坛台仍然表不了最大的尊敬,这一尊敬在宫殿中心的京城模式中还保存了下来,这就是天安门西的社稷坛和京城四面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同样,从紫京城的结构中可知,当坛台中心在否定空地的中杆中心的时候,仍然中杆保持了最大尊敬,这一尊敬在以宫殿为中心的京城模式中还保存了下来,这就是天安门前的华表,华表上有中华民族的图腾——龙,华表的身上有表示天的云彩。因此,中华民族从原始向理性的演化,一方面是观念上的大变,从图腾到天神到祖鬼到人王,另方面却不是一个否定一个,而是每一个对者前一个保持了最大的尊敬,并把它在自己的体系中放了一个恰当的位置,这样对使自己有了一个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承传,又把每一段历史放好了一个位置。把这个位置放好了,《周礼》的京城模式就出现了,民族的总体定位也形成了。以紫禁城的实例,可以知道,如果红色经典与中国现代性以来的历程的定位有关,那么,把红色经典改编好了,中国现代性历程其及总体性也就很好地呈现出来了,而一旦体现出来,就没有再进行改编的需要和冲动了。如果中国现代性的总体性质还没有得到完全的定义,红色经典的改编结果也没有满足方方面面的渴望和期待,改编红色经典的冲动就还会出现,因为创作者总认为自己还能在上面加补上一些红色经典本来缺少的一些东西,而为当代观众增加一种新观念,以完成人们对中国现代性总体认识的需要。从这一个角度看,红色经典的改编,无论成功与否,呈现的都是当代中国人重塑历史也是重新定义当下的一种活动。

现在讲红色经典后面的第二个动因即对理想的渴望和第三个动因即对人性丰富性的重识。这两个动因,虽然与第一个动因一样,与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深刻的观念和心理内容相连,但同时又与红色经典改编的具体艺术问题结合在了一起,是一个更为复杂更难讲清的问题。

红色经典包含了一种与当时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在历史上的任何一个革命时代,这种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都有一个真诚时期,而当从真诚的革命转到具体的建设,从一个浪漫时代转向一个现实功利的时代,这种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就会或快或慢地消逝而去。虽然每一种浪漫主义里面都包含着乌托邦性质,甚至包含着各种杂质以及各种虚伪、仇恨、阴谋,但一种理想的真诚性和青春性还是很明显的。正是红色经典里包含着这种与真诚和青春相连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使一个身处世俗化时代、物质化时代、娱乐化时代人会在一些时刻猛然心里一动。那使人心里会怦然心动的东西使人走向红色经典。

然而,红色经典本身又包含着它拒斥时代的一面,这就是由于对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强调,而略少了人物性格的丰富和内心世界的复杂性;由于对斗争性的强调而略少了故事情节的复杂性和绞缠性,由于对敌我阵营的鲜明区别而略少了人物动机的多样性和矛盾性。这一缺失在红色经典所由产生的那个时代被认为是可信的,在一个精神氛围相距甚远的当下会被感受为是一种缺失。于是改编的方向基本上是这样的,第一坚持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第二在人物上增加丰富性、故事上增加复杂性,斗争上增加多样性。一句话,把一种红色时代的趣味与当下的时尚趣味接轨,把一种红色时期的简单性与当下的复杂性接轨。把一种红色时代的定性认识与当下的动态认识接轨。

然而,按照这一思路进行的红色经典改编,在2004的推出中,遭遇了巨大的“失败”。管理者、学界、观众以对“失败”的经验总结,基本集中在三点上:

第一, 英雄人物不能在“人性化”的过程中,让原有的英雄形象得到歪曲;

第二, 反面人物不能在“人性化”的过程中,变得光辉起来;

第三, 故事情结不能在“丰富化”的过程中,迎合时尚,进行“爱情”等趣味性注水。

这三点,都点到了红色经典改编中的问题所在,但这一问题又不仅是一个改编中的技术问题,而与时代的普遍问题相关联,而且与红色经典的内在矛盾相联。自改革开往以来,中国人的性格,无论在现实中,还是在文艺作品,都在由以前的单一向多样,由类型向丰富发展,也可以说,是由一心一意干革命走向人性的丰富上面发展,这里的人性丰富仅只是相对一革命时代的单一而言,而且这里的丰富,还包含着各种负面的因素,正如当年的单一也包含着相当的负面因素一样。因此,人性所就有的丰富是不是就是像我们当下所处地现实中和艺术中的这种丰富,显然不完全是的,我们所经历的所看到所理解的人性丰富,只是真正的人性丰富中的一种表现,一类显现,这种现实显示还不是、至少不等同于人性丰富本身。人性丰富的应有本质和人性丰富的现象呈现这一矛盾性正好在红色经典的改编中表现出来。红色经典改编中遭到激烈批评的“戏说”、“注水”、“情色”等,无不与用当前趣味中本还应该予以思考的人性丰富现象相关。我们希望红色经典中的理想,也希望通过使红色经典人性化,不但保持这一理想,而且把这一理想变得更有人性,但我们用以去改变这一理想的人性,却是我们这一个有限时代的人性,甚至只是我们这个时代人性的多样性中的一种,属于时尚的那一种。而且这种时尚的人性丰富确实对红色经典中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是有所歪曲的。这样,在红色经典的改编中,人们既没有得到想要得到的理想,也没有得到想要得到的人性。

这样,红色经典的改编遇上了一个双重难题。让红色经典适合我们现在的趣味,而变成一种穿着红色外衣的现在时尚,这是不行的,既然是看时尚,观众为什么非得到红色经典上去看,而让自己看完之后有一种受骗感呢;我们放弃自己的时尚而把红色经典完全保持在原味上,也是不行的,在共和国前期还显得是真实的东西,在现代其缺点的一面会更加放大,时代的距离会使其观众望而生畏。

然而,如果前面说是红色经典包含三种因素(对历史总体的重塑,对理想的重温,对人性丰富本质的识认)还是存在的话,还是尚在中国现代性演进历史过程之中的今天的我们心中的一种内在思想和情感需要的话,那么,红色经典会是一个永远的诱惑,让人禁不住要想去改编。在这一意义上,红色经典改编2004的“蒙难”,不管有多少具体的原因,从深层上来说,它呈出了中国当代人心中的一种“痛”。这种“痛”的存在,显示着中国人对自己现代性以来的历史,还未得到一个总体的体认,显示中国人对失去了的理想的不甘,显示了中国人对什么是人性丰富的困惑。因此,似可说,红色经典从表面上看,是让人回到过去,从内在里讲,是引出了一种回不到过去里去的痛。这种痛的根源是与当下的处境相关联的,在这一意义上,不妨把红色经典改编,看成中国人正在对重寻历史、理想、人性的漫漫途中的彷徨。还没有找到这三者之前,这三者还未真正满足当代人内心的需求之前,红色经典的改编会不断的涌冒出来,像一首在路上极为想唱而又尚未唱成好调的歌。

注释:

红色历史文化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红色文化是指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坚实基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重要的教育意义,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教学中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的教育资源。

一、红色文化内涵分析

红色文化是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历史锤炼中形成的遗址遗迹、建筑设施、历史文物以及文艺作品等总称。红色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类型,可以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种形态。有形的红色文化是指以物质状态存在的红色文化,例如革命遗址、革命先烈故居、所使用过的物品等等;无形的红色文化是指以精神形态存在的红色文化,也就是在革命历程中历经艰辛所形成的价值观、信仰、信念、行为准则等,比较有代表性的无形的红色文化主要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北大荒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井冈山精神”是指在70多年以前,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创建设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精神,其为中国革命播下了星星之火,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长征精神”是指在红军长征过程中形成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前赴后继的精神,其以人类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史诗般的伟大革命业绩,激励着世人艰苦奋斗、艰苦创业,不畏艰险、坚忍不拔。

“延安精神”是指在中国抗日战争的总后方延安,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实事求是”等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为当时关系中国革命命运的决策制定、取得最终革命胜利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北大荒精神”是指五十年代中期,黑龙江垦区的广大人民群众在长达六十多年的拓荒建设历程中,长期锤炼出来的“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涵。

“西柏坡精神”是指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的伟大历史转折期,对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的延续和升华。

红色文化充分体现了历经考验的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传统,凝聚了人类先进文明的深刻内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

二、红色文化资源在《纲要》教学中的运用现状分析

《纲要》是通过对从鸦片战争到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新时期期间的历史内容的深入探讨,令高校学生充分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充分认识中国的国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色文化资源是在中国近现代史曲折的发展历程孕育而生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文化力量,为社会主义精神和物质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是不可多得的宝贵的教育资源,其对高校学生价值观培养、精神引领、思想政治觉悟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红色文化在《纲要》教学中的运用存在着以下不足:

1、对红色文化教育意义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高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校学生对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精神难以心领神会,甚至认为对红色文化只是革命年代所需要的,对红色文化产生心理上的抵触。同时,在社会竞争不断加剧的情况下,高校大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学业压力、就业压力,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很少去关注过去的历史及其所蕴含的精神价值,认识不到红色文化资源在培养自身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另外,高校《纲要》教师的教学大多数也仅限于课堂上知识、理论的灌输,缺乏动力进行红色革命精神的熏陶和教育,没有充分认识到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价值。

2、红色文化教育缺乏有效手段和必要投入

在高校《纲要》的教学中,理论知识的教学占较大比重,缺乏观影、参观、实践等有效的教学手段,难以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作用。通过影视作品的欣赏,可以给高校学生形象地展示红色文化的全面内容,更易产生学生的共鸣。通过参观红色文化遗迹,可以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场所,实地的参观体验可以更立体地感受革命伟人的风骨遗风,促进学生对红色文化精神内涵的领悟和吸收。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可以亲身体验当年革命历程中的艰苦境况,加强红色文化对高校学生的感染力。此外,有些高校缺乏多媒体教学设备或者对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利用度不高,缺乏相关的教学投入,难以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红色文化资源在《纲要》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1、红色文化资源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生对历史必然性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在中国封建主义、内忧外患的关键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资本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历史的必然,红色文化是对这三个历史必然的最好的印证。利用红色文化的力量,能够增强高校学生对历史选择必然性的认识。

2、红色文化资源有利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年代锤炼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北大荒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是全党人民的“传家宝”,永远都不能丢,革命文化和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革命文化精神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革命年代,在社会主义新阶段的建设当中,革命精神的发扬也尤为重要。红色文化所包含的精神内涵,是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重要继承和发展,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通过红色文化资源中所蕴含的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不畏艰险、坚忍不拔、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精神的深入教育,能够有助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其对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有更深刻的认识,有助于其思想品德、胸怀抱负的良好发展。

3、红色文化资源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指出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必须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建设之路。自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起,马克思主义就是其基本的指导思想,随着中国革命和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与时俱进的发展,形成了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思想理论。这些思想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离不开对这些思想理论的科学运用。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的思想理论,可以为高校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基础,提高高校学生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客观认识,坚定高校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信念。

四、红色文化资源在《纲要》教学中运用的途径

1、以多样化手段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合于高校《纲要》教学内容中

高校《纲要》教学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书本是《纲要》内容展示和学习的主要介质,要有效利用科技手段,采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通过影音、图片、历史文献等载体提高教学内容的生动性,提高高校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战争》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观看《圆明园》系列纪录片,通过纪录片的详细表述,可以深刻体会当时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行径,理解当时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使得高校学生对当时的历史背景有更加深入和形象的认识,便于对历史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此外,以中国共产党抗日和解放战争中名垂青史、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和事迹为原型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如《地雷战》、《敌后武工队》、《长征组歌》、《平原游击队》、《四渡赤水》等等,这些作品在全国范围内都获得广泛赞誉,对一代代人的成长产生了极大鼓舞和激励。

《纲要》的内容按照时间顺序共分为从鸦片战争到前夜、从到新中国成立、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三篇,这三部分内容相对内容较为庞杂,单从文字层面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可以采用观看历史纪录片方式进行深化学习和记忆,使高校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更容易产生共鸣和感染力,令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整体脉络有更好的把握,对其中的一些关键问题有更好的感受和理解。

2、借助红色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开展现场实践教学

由于时间跨度太大,当今的高校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所涉及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是比较陌生的,在《纲要》的学习过程中现场感比较差,对一些思想观念和历史问题很难理解到位。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的实践活动,通过亲眼目睹、亲手触摸,能够让高校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让抽象的历史内容变成具体的实物、实景形象,带给学生更为强烈的感受,最终使教育内容充分消化、吸收,为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提供养料。如通过参观井冈山革命遗址,对当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生活、斗争过的物、事以及革命烈士陵园的缅怀和瞻仰,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伟业,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激发学生珍惜美好生活、努力奋斗的积极心态。红色文化实践教学是一种集思想、政治和能力培养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方式,对于提高教学实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建设红色文化资源库,不断丰富资源内容

通过建设以红色文化文献、红色文化实践基地展示、红色文化多媒体资源为主体内容的资源库,以中国近现代史重要时间节点、事件、人物为维度,将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整理、归集,并且利用互联网技术,将资源库开放给高校学生,使得高校学生能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有选择性的、方便的学习,通过不断丰富的资源内容,让学生对红色文化有更为系统和立体的认识,让高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感受红色文化资源所包含的精神实质。另外,还可以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渠道对红色文化进行广泛宣传,并举行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摄影、演讲、征文、辩论比赛等活动,为高校学生了解和学习红色文化创造有利的校园文化氛围。

通过多样化教学手段、红色文化实践活动以及建设红色文化资源库等多种方式,将红色文化资源有效地运用到《纲要》的教学,丰富《纲要》的教学内容和感染力,改进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教学手段,增强《纲要》的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张泰城,魏本权.论红色资源在当代中国公民教育中的价值[J].求实,2009(4).

[2]李罕,刘章坤.关于红色资源教育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5).

[3]汪立夏.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以江西省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进校园为例[J].思想政治教育,2010(7).

红色历史文化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红色旅游文化;和谐社会;意义作用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主题性旅游形式,近年来在神州大地逐渐兴起,并正在成为人们参观旅游的热点,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新生事物。那么,它在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和意义呢?笔者通过对长征征途转战时间最长的贵州省,革命圣地延安、井冈山、南昌和新四军浙东纵队四明山革命老区等地的考察,从中感悟到:红色旅游文化,在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政治、文化、经济多重意义和纽带、动力、培育作用。

一、政治、文化、经济意义

(一)政治意义

红色之旅,在当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中,是一部重温光荣历史,重走胜利之路的革命史诗。她有助于人们感受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有助于人们理解在中国革命伟大征途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和西柏坡精神。挖掘红色旅游文化,就是弘扬革命精神,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足迹深深地铭刻在华夏沃土上,深深地铭刻在民众心坎里,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进一步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信念。在当前人们出游定位中,绝大多数游客把体验长征文化、革命圣地文化、老区文化作为首地筛选目标,这充分说明红色旅游文化深得民心。如宁波市鄞州区龙观乡“五龙潭”风景区革命史迹陈列室建成后,在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进行党员先进性教育中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许多年轻党员和党员干部认为,原来总觉得政治教育都是一些虚的东西,现在看来,通过身边的红色旅游景点游览,确实让人感到既摸得着又身临其境,很有教育意义。实践证明,寓教于红色旅游,是人们自我接受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切实有效的举措,在当今创建和谐社会中具有深刻的政治内涵。

(二)文化意义

红色之旅是中国革命史、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历史文化传统的生动体现。中国革命斗争遗留的各种纪念物,不但具有政治意义,也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人文价值。红色旅游的过程,既是观光赏景的过程,也是学习历史、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的过程。笔者曾在几年前以文化学者的身份到达过贵州省,这里不仅是一个红军长征途中转战时间最长的省份,而且是一个具有中国革命转折意义的省份。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等重大历史事件遗迹比比皆是。从考察中了解到,贵州省在1930年4月至1936年4月的六年间,红七军、红八军、红三军、红一方面军、红二六军团、红九军先后在这里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足迹遍及67个县,建立了滇黔桂、黔东、黔北和黔西北革命根据地,有1万多各族群众参加了红军。这些历史,有的在课本上和有关资料中有所了解,但大多数是鲜为人知的历史。通过游览大量的革命文物和遗址,如遵义会议会址、红军总政治部旧址、娄山关战斗遗址、乌江渡口、四渡赤水等,让人真正体会到了长征文化精神。这些革命文物和遗址、会址,构成了贵州不可多得的红军长征文化旅游资源,为贵州进一步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开展红色旅游文化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文化。红军的革命史迹,使贵州美丽的山河倍添光彩。

通过红色旅游文化,了解革命历史知识,挖掘革命精神内涵,赋以新的时代特色,培育新的时代精神,推动了广大公民思想道德的升华,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效途径。

(三)经济意义

通过对红色旅游景点考察发现大多数革命遗址地位于尚欠发达的革命老区。红色旅游把政治优势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革命老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一项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的扶贫工程、富民工程。红色旅游既是政治创新、文化创新,也是经济创新。红色旅游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社会效益同经济效益的结合,实现精神文化财富向经济财富的转化,推动老区人民脱贫致富,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良性循环之路。比如革命圣地井冈山,原是一个不毛之地,通过红色旅游文化的开发,旅游收入占该市年经济总量60%以上,老百姓大部分收入也来源于旅游三产,生活水平大大改善。近年来不但摘除了贫困帽子,而且经济、社会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高速公路、机场、居民住宅、新城区等全面建设,井冈山市将成为高山中的花园城市。又如地处四明山革命老区宁波市鄞州区龙观乡的五龙潭风景区革命史迹陈列室建成后,不但游客量增加,旅游收入成倍增长,而且知名度也逐步提高,通过短短三年时间的建设,一跃成为国家4A级风景区。

红色旅游是具有政治、文化、经济多重意义的一项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新创造,她的持续健康发展,成为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成为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成为发展老区经济、造福老区人民的重要产业。

二、纽带、动力、培育作用

(一)维系和谐社会纽带作用

红色旅游是激励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理想信念、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我国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必须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否则,就难以有效整合各种各样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意志,实现社会的稳定、有序、和谐。在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发展的同时,社会生活多样、多元、多变的特征日益凸显,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激荡。用什么样的形式去贯穿呢?虽然方式多种多样,但红色旅游文化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纽带,不可或缺地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红色旅游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载体。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实现社会和谐,在社会和谐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谐社会离不开实践体会,而红色旅游文化正是创建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红色旅游文化和谐的程度反映和影响着社会和谐的程度。特别是人们向往自然、对社会认知程度的不断发展,红色旅游文化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在某种程度上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二)构建和谐社会精神动力作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社会。社会活力首先表现为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离不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实践告诉我们,越是深化改革,越是扩大开放,越需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样,才能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红色旅游文化是创造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鼓舞人们奋发进取的精神旗帜。中华民族在辉煌灿烂的历史进程中,培育和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升华了这一民族精神。把弘扬民族精神贯穿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过程,不断增强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全国人民的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和发展意识,增强全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正是红色旅游文化所创建的目的。充分挖掘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利用革命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室)、遗址等教育基地发展“红色旅游”,是深入宣传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奋斗历史,宣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引导和激励人们同心同德地创造幸福和谐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红色旅游文化是当代中国人民时代精神的集中写照,是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推进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造性事业,只有大力弘扬时代精神,才能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考验。让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创造源泉充分涌流。

(三)培育文明道德作用

红色旅游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文明道德风尚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无论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无论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还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都要求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开展红色旅游文化,既是培育文明社会风尚,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育合格主体,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实践的过程。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青少年健康成长是社会进步、家庭和睦的重要因素。根据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和规律,红色旅游文化正是抓好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革命遗迹、革命文物实地参观,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思想文化环境。

红色旅游文化不仅是建设和谐城市、和谐村镇、和谐社区、和谐单位的重要载体,深化拓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实际内涵,而且是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不断拓展领域、充实内容的文化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是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对于社会和谐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润滑”作用。渊源于中华传统文化、植根于当代伟大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旅游文化,是激励各族人民建设和谐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用红色旅游文化创导和谐社会良好文化,不可不说是当前一大举措。

继承与创新是红色旅游文化的精髓。从博大精深的中国革命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从丰富多彩的革命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丰富精神文化产品的内容、风格、样式和品种,是红色旅游文化走出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之路。

红色旅游文化是整合各种文化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她适应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在某种意义上说,把红色旅游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创造良好文化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

总之,在历史遗迹中感悟革命传统文化,在青山绿水中体验红色之旅,使革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是红色旅游文化活动的宗旨,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