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色影片观后感

红色影片观后感

红色影片观后感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影;民间色彩;画面;情感

张艺谋对于色彩的大胆运用是其电影的主要特色,电影中对于色彩的准确把握,带给观众一场场的视觉盛宴。从《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到近几年的《十面埋伏》《英雄》,留给人们深刻印象的更多的是作为影片叙事背景的色彩。作为摄影出身的张艺谋,对色彩有一种特殊的敏感,他总是将自己的电影用色块完美地表现出来。增加了视觉冲击力,适合现代人的审美心理。影片运用色彩把时间与空间合理地结合起来,使观众通过影片呈现的色彩画面更加深入地理解其电影的内在寓意。那么张艺谋电影中的色彩具体是如何运用的呢?

一、民间色彩带来的视觉冲击

张艺谋善用单纯明快与夸张刺激的民间色彩来捕捉观众的视觉点,我国传统民间色彩一般运用补色、高纯度的色相对比,这种高强度的对比能够产生出丰富、绚丽、热闹红火的气氛,这种色调风格正是民众喜爱并表达思想情感的最恰当最直接的形式。这种民间色彩是一种原生态的表现形式,它们与自然、社会和人生诸方面的观念形态相关联。在电影中五彩缤纷、鲜艳夺目的色彩视觉效果背后,体现着我国民间色彩的文化蕴涵,同时这些色彩也承载着电影主题下的象征性、寓意性。

说到张艺谋的电影色彩,人们首先想到的他惯用的红色,这个最具中国韵味的色彩反复地出现在了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中。张艺谋喜欢红色,他把白的高粱酒变成了红色,把田野摇曳的绿色生灵变成了飞舞的红色精灵。在荒漠的背景下突出的红色充满了苍凉的韵味,并具有一种生命精神。张艺谋是陕西人,他在影片中也常常会透露出自己对于家乡的眷恋,他用极具陕西特色的色彩语言向观众诉说了这种眷恋。其影片中常用的黄土地背景和人物鲜艳的色彩造型,是张艺谋电影的主要特色。他说:“我要彻底的鲜艳,所有颜色都要吓人一跳,哪怕俗一点也好。”这是张艺谋对自己电影的色彩要求。他利用这些鲜艳的色彩来表现电影的视觉张力,色彩的变化活动直接刺激视觉并且影响观者的心理,带动观者的情绪起伏,所以色彩对于其影片情感的表述功能最直接。在影片向观众诉说影片内容情节时,需要带来能够引起人们视觉刺激的画面,色彩恰恰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既有沉淀又有视觉的新颖。

高纯度的民间色彩是张艺谋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利用自己擅长的色彩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例如,电影《英雄》中,张艺谋运用了自己最青睐也最擅长的所有颜色,将红、蓝、黄、白、绿、黑诸种颜色发挥到了极致,影片中每种画面色调都有不同的喻义,对推动故事发展、刻画人物性格都起到了烘托作用。这几种色彩的转换为影片做了分割,在空间时间跳转的大背景下,加深了观众对影片的理解,也给观众带来了独特的视觉美感。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章柏青认为:“ 《英雄》色彩和服装都很漂亮,电影的整个基调是黑色的,但有很多色彩,整体造型感很强,色彩运用很奇特。用不同的色彩表达不同的内容,很容易给人矫揉造作的感觉,但在这个片子里结合得非常融洽。”

张艺谋对色彩的选择使用是有目的的,影片中那些鲜艳、夸张的色彩,有它们不同意义的象征。对色彩看似恣意的使用恰恰一方面与他影片中狂野混乱的情景相得益彰,另一方面同影片中戏剧结构、情节发展、人物情绪,甚至同观众的情感体验、自己的主观意念都紧密相连。在张艺谋的电影艺术中,色彩是其艺术魅力的主要体现。

二、色彩在其电影中所承担的叙事与情感作用

意大利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曾说:“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我们使用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运用光与影象征生与死的冲突一样。我相信不同色彩的意味是不同的,而且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色彩的理解也是不同的。”

中国传统电影的表现手法主要是再现社会现实场景,讲述人物生活的故事,张艺谋的电影作品却对于故事内容的直接描述少之又少,他的所有影片的对白都尽可能的简练,大部分的情节都选择了用画面表述的形式,用极富感染力的色彩增强电影的视觉效果。色彩在张艺谋的电影作品里不仅是纯粹电影化的造型手段,而且还构成他电影独特的视觉语言形态,色彩艺术由自然呈现达到了艺术塑造。

色彩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是靠人的联想而得到的。这种色彩的情感并非单单是个人的感觉,每种色彩都具有一种能被普遍理解的性质、一种普遍的认知性,从而形成一种直觉的心理反应。例如,白色给人以洁净的感觉,代表纯洁。张艺谋在《古今大战秦俑情》中运用蓝色夜幕衬托为秦始皇取长生不老药的成群结队的白衣少女,这种大面积白色的处理,让人感受到纯洁无辜的生命。红色给人炽热感,如同火焰一样,给人强烈、沸腾、饱满的感觉。同样是该片,在背景音乐《焚身似火》主题曲陪衬下,巩俐身着一身红衣,慢镜头走到火里自焚,表现出热烈燃烧的情感。这种运用在对人的视觉产生冲击的同时,承载了一定的诉说含义,使人们对色彩掺入了复杂的思想感情,此时的色彩就变得富有人性和情感了,作为象征的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种色彩的象征其实是色彩联想和情感深层作用的结果。

电影《红高粱》,红色的盖头、红色的嫁衣、红色的花轿、红色的绣花鞋、红色的高粱、红红火火的婚嫁场景生动地展现了那片传统土地上农民们自由自在、无所畏惧、朴实坦荡的生活方式,创造出一个个感性丰盈、生命鲜活的艺术形象。影片中那大片大片的红高粱,是生命力的象征。影片营造了一个红色的世界,影片也正是运用这红色表现出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身上如这红色般鲜明的性格:顽强、坚忍、坚固、团结、伟岸、生气蓬勃、狂放不羁、英勇无畏。而《大红灯笼高高挂》影片中女主人公红彤彤的脸色与灰蒙蒙的背景形成了鲜明对比、红色象征着女主人公的青春与活力,背景的灰色调象征着封建家庭的阴冷、灰暗。而这种反差恰恰突出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悲剧人生。电影中三姨太穿着红色戏服。红色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但这种渴望在空旷的院落里是那么孤独和无助,在充满着灰色的沉闷的大院里,这种红色只能是对泯灭人性的封建势力的无声的反抗。

张艺谋的电影善于运用色彩来刻画人物的心理,色彩在电影中作为隐语来呈现影片所希望展现的情绪,张艺谋对于色彩语言的把握高于其对影片情节主题的把握,就张艺谋开始尝试的商业大作《英雄》开始,到接下来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给观者呈现的丰富的色彩语言情感的震撼远高于影片本身的故事情节。

影片《英雄》开篇以黑色作为主色调占据了银幕。黑色给人的直观感受所产生的抽象联想多是“死亡、刚健、悲哀、忧郁、生命、严肃、冷淡、阴郁。”黑色的秦王宫,人物的黑色服装,影片整个画面是大片的黑色。影片通过这些压抑的黑色告诉观众,秦王朝的建立是以死亡和悲哀为基础的。故事的进程中围棋、书法、剑、古琴、山水、竹简、弓箭、威威楼宇以及漫漫黄沙、青山碧水、红墙绿瓦,这些极具中国画色彩意境的元素都被巧妙地运用在红、蓝、黄、白、绿几个色彩段落中。无名与长空之战后,镜头切换到红色的赵国书馆,这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颠覆常理的红色世界。人物皆是“红袍加身”,书馆的布置也是红装饰,就连残剑要写八尺的剑字也需要用红色的朱砂。这种非正常状态下红色的出现使观者很容易就产生了抽象联想“血和暴力”让人感到紧张与危险。紧张的氛围处理到了极致,危险应景到来,秦军血洗书院。红调里的无名和残剑、飞雪之争斗显得凄厉而哀戚。影片到了蓝色部分,秦王发现了无名真实的意图,心态依然保持平稳,英雄惜英雄时所想象的残剑飞雪的故事。此时的蓝色中包含了平静、忧郁。在镜湖的一战,水天一色,泛着淡淡的青。此时影片带给观众的青色则代表着忧郁深沉的心理状态,暗含着迷茫和无奈。绿色与蓝色相辅相成,年少时初识飞雪的残剑年少气盛,其中亦包含了柔和与宽容,所以不仅仅是轻狂。白色出现在无名真实的叙述中和残剑飞雪的结局上,此时的白色承载的情感是哀伤的。最后画面再次回到黑色,秦王的军队黑色的铠甲,如黑潮一般,充斥整个画面。秦国的皇宫,依然是黑色的,此时的黑色象征死亡,同样也昭示着毁灭之后的重生。

影片《十面埋伏》再次沿用了《英雄》的色彩叙事手法,在该片中,张艺谋选择了绿、白、黄三色渲染故事情节,绿色为主色调,与《英雄》中绿色情感表述有所不同,这一次的绿色偏凝重而缓慢,节奏控制得并没有先前那么明快。张艺谋选择了重庆永川的茶山竹海作为这个段落的拍摄地点,打斗的双方身着绿色服饰,与背景的绿色融为一体,刺激了观众的视觉感受,从而更快地融入故事的情节之中。绿色是大自然的原色、本色,它象征着生命和自然。官府人员和飞刀门为了生存和各自的利益而搏斗,这种争斗是自然的,不可避免的。选择绿色作为基调,更能突出这种争斗的自然性,思考《十面埋伏》整个情节的安排,探究影片所要说明的“埋伏”所在,这就是绿色所赋予的象征意义。对于影片白色的运用,和《英雄》相同的一点是,白色在此时都代表了死亡,但在《十面埋伏》中似乎更为恰当。白色的大雪为这场最后的决斗做了最好的铺垫,白色的雪面上点缀的鲜红的血迹展示了这场决斗的有情和无情。悄无声息的漫天大雪为即将到来的官府和飞刀门的大决战造就了最恰当的背景。

斯皮尔伯格对张艺谋有这样的评价,“你的那部《英雄》创造了用颜色讲故事的方式,让人们不用看字幕都能理解,使颜色成为一种沟通的语言,实在太棒了。”虽然外界对张艺谋电影的故事情节褒贬不一,但对其电影的色彩运用与画面感是肯定的。

电影是一门艺术,它的形式主要就是视觉传达,所以对于一部影片要求首先就是要具有视觉的美感,使人看起来舒服,看起来好看。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要使一个画面具有形式美感,影响的因素很多,诸如色彩、光线、对比等。张艺谋对于色彩的运用不仅仅是为了使影片的画面具有美感,更多的,影片中的色彩有它自身的含义和导演想表达的思想内涵。

张艺谋是一个善于用色彩表达深层含义的导演,并且利用色彩来完成其民族化的展现,同时对于色彩的运用也为他获得了世界性的荣耀。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不得不说是中国电影色彩艺术的代表之作。

[参考文献]

[1] 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 周登富.论电影色彩的表现功能.[J].电影学院学报,1994(02).

[3] 约翰内斯・伊顿.色彩艺术[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4] 罗勤.论张艺谋电影的表意元素[J].当代文坛,2006(05).

红色影片观后感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张艺谋影片;色彩语言;黄色;红色;感染力 

 

喜欢用色彩讲故事的张艺谋导演,用炫丽的色彩为我们呈现了一部部视觉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中满眼的金碧辉煌、菊花高台繁华之后的凋零将观众压得接近窒息;《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大红灯笼、灰黑的宅院、凄凉的惨白色,让人感觉强烈的悲剧;《夜宴》中的冷冷清清的色彩让人有一种久远的历史之感;《十面埋伏》中营造的视觉奇观、色彩斑斓的竹林与花海,《英雄》中的红色枫林、青山绿水、蓝色书房、白色沙漠,用大手笔对色调进行渲染,无不显示出穿越时空的古典美…… 张导应用色彩的魅力和充满美学韵味的大场景为观众打造了一部部经典的视觉大餐。 

黄色——挡不住的诱惑 

《满城尽带黄金甲》是由周润发、巩俐、周杰伦、刘烨领衔主演的,影片的亮点除了强大的明星阵容是票房的保证,更是张艺谋和巩俐11年后的首次合作,获得了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提名、香港电影金像奖4项大奖。影片结尾脍炙人口的菊花台缓缓切入,那旋律配上委婉的葫芦丝,让人愁绪万千。影片中明度极高的金黄色,颇具吸引观者视线的力量,金碧辉煌的皇宫里黄色成为欲望和疯狂的象征。生活中黄色给人以明朗和欢乐的感觉,常常用来象征幸福和温馨。黄色是太阳光的颜色,中国人偏爱黄色。日常生活中会让人联想到闪闪发光的黄金、硕果累累的金秋,给人产生光明、辉煌、灿烂、成熟和充满希望的感觉。中华民族以黄河与黄土高原为文明发源地,传统上一直以来都将黄色看成最重要的正统用色。在色相环中由于黄色的明度最高,它的鲜亮纯度也是最高的,因而又具有明快、飘飘在上的色彩特征。在我国佛教中将黄色视为地位最高的色彩。 在我国古代,黄色作为最尊严、最高贵的颜色,其中金黄、赭黄成为封建帝王的专有色彩,专门用于龙袍上,而一般平民百姓是禁止使用的。于是在我国传统历史中黄色成为最神圣、华贵、至高无上的皇权象征。本片中金灿灿的菊花、神圣的宫殿,菊花成为贯穿全片的重要线索,给人以华丽隆重的视觉感受。精美的画面、耀眼的色彩、夸张的视觉效果,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奢华的景象达到了中国大片的极致,这部影片是国产片票房纪录保持者。 

片中用色彩作为一种特殊视觉符号营造出了宫廷争斗的隆重氛围。影片的大场景气势磅礴、色彩华丽,黄色菊花维系着文化意味和剧情的穿针引线,表现中国传统特色的寓意。暖色调的黄色、红色、橙色,而菊花的黄色是最为鲜艳灿烂的,对观者的视觉形成强烈刺激。与《十面埋伏》相比,《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色彩更加富丽堂皇、色调更加丰富多彩,用明朗的黄色为重阳大战埋下伏笔。后宫无形的战争在片中借用黄色和红色为主调,和一碗反复出现的中药汤,随着皇后复杂、微妙的表情变化借喻暴风雨来临前的压抑。好剧本+好演员+张艺谋的大场面,塑造了《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气势辉煌与血腥兵变,运用色彩强化影片的内容,衬托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寓意。周杰伦率领的军队全部穿着黄金甲,护卫军队全部穿着银甲,形成金灿灿和银晃晃强烈的对比,满眼的黄色菊花和琉璃宫殿的对比,让影片充满强烈的视觉艺术效果,形成独特艺术风格,增加影片厚重的内涵,使观众获得强烈的色彩视觉享受。在该片中色彩构成形式、创作手法、制作手段以及视觉效果得以很好发挥,用无处不在的金黄色,将充满斗争的皇宫隐藏在外表光鲜、貌似浪漫主义的世界里。辉煌的宫殿和华丽的服装象征着皇权与金黄色海洋掩盖下的血腥形成鲜明对比,让人不由想到光明后边的黑暗。这样的色彩对比效应不由令笔者想起张导多年前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用充满喜庆、吉祥的红色上演了一场封建家族黑色笼罩下的悲剧。 

红色——颠覆喜庆的传统用色,演绎危险的信号 

1991年张导拍摄的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极其讲究片中光影效果、构图形式、色彩表现,文化气息浓厚。同年获意大利第四十八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国际影评人协会大奖、美国第六十四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等9项大奖。 

红色作为一种激情四射的暖色调,在日常生活中它是太阳和火焰的色调;在色彩学中是饱和度、纯度最高的颜色,带有火辣辣、热情的韵味;在色彩心理学中红色让人产生一定的联想——红色给人以热烈而富有朝气蓬勃的视觉享受,象征着活力、积极、热情、喜悦、吉祥等,红色寓意深奥的象征意义和个性鲜明的情感特征,使其内涵更加丰富,红色在绘画中、设计中乃至影视中散发出了耀眼的光辉。就像问题要一分为二来看一样,红色也具有双重性,生活中想到红色大家自然会想到鲜血、牺牲、战争等,于是红色也常用来作为防火、危险、禁止通行等警示用色。但在中国传统民俗中,往往忽略了红色消极的一面,扩大了红色喜庆、吉祥的积极因素,红色也就成为我国最具有感染力的色彩。尤其是在传统节日春节中,家家户户都要贴红色的春联、红色的福字、挂上大红的辣椒、大红灯笼等。著名导演张艺谋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让红色集聚众人的目光,有效地运用了色彩的象征手法,将红色作为视觉线索贯穿于整部影片中,构成了最为引人注目的视觉中心,突出影片主题;运用红色作为重要的表现手段和视觉符号,在片中随着剧情的发展红色一会儿让人感到喜悦,一会让人趋于平静,一会让人深思,到了片尾带给观众的更多的是沮丧和凄凉……红色的双重性直接影响观众的情绪,片中把红色的表现推向极致。 

《大红灯笼高高挂》片中印象最深的是红色,火红的大灯笼本是节日的象征,但在影片中红色预示着封建黑暗势力下中国妇女不幸的开始。可以驱散黑暗带来光明的灯笼,但在本片成了死亡的诱惑;吉祥喜庆的大红在本片中成为黑暗势力的陷阱。影片从头到尾宅院主人一直都没有露面,但他无形中强大的影响力却充满整个大宅院,昏黑色的大宅院就像他无处不在的身影,虚拟的描绘手法与挂在大院的大红灯笼形成鲜明的对比:笼罩大院的黑暗封建势力,即使冬天白雪皑皑的院落,也掩盖不住5个漂亮女人为争宠相互仇恨、相互争斗,白雪下不仅葬送了女人们的青春、幸福,更是掩埋了一段段恩恩怨怨、或死或疯的凄惨结局。 

《大红灯笼高高挂》一开始就从退学的19岁女大学生颂莲嫁给50多岁的陈佐千做四太太开始,从一片片红色喜庆中拉开序幕。影片围绕颂莲这位知识女性如何从最初受宠到最后失宠、疯狂的婚姻悲剧,展示了她与大太太毓如、二太太卓云、三太太梅珊,还有丫环雁儿之间你死我活的明争暗斗。大红灯笼由始至终都穿插在整部戏中,这一切又很巧妙地体现在点灯——吹灯——封灯上,这里的“灯笼”就不再是仅供观者欣赏的视觉造型艺术,在灰黑的大院中它已化身成了大院男主人权利的符号象征:它和受宠者享有捶脚、捏肩、点菜等一系列权利紧密相关,在哪房太太院子里点灯,哪房太太就有权利享受优待和得到满足。年长男主人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已经依附在大红灯笼上,点燃女人为男人而争斗的无硝烟的战争,但在男人眼中,女人只不过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附属物,其青春和命运寄托在毫无生命力的红灯笼上。影片中 “挂灯笼”和“落灯笼”是荣辱宠幸的象征,是各妻妾地位高贱的标牌,尤其二、三、四房生活的悲喜集中表现在点灯、灭灯与封灯上。尤其夜晚来临在黑暗的大院中,5个女人为了争夺挂灯笼的权利,相互压制打击对手取悦主子,为稳固自己的地位甘做传宗接代的工具,成为女人们生活的主要目标。温顺的琉如,笑里藏刀的卓云,敢爱的梅珊,倔强的雁儿,敢抗争的颂莲……无一不成为旧式婚姻的牺牲品,深刻地揭露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中妇女的悲惨命运。

颂莲作为大学生在封闭大家庭中,从最初如莲花般的清纯到逐渐在大院这个黑色染缸中迷失了自我,逐渐适应了环境。颂莲在得宠时,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依附在老爷身上的权威,对脚被轻捶的瘾劲,显示了自我的丧失和麻木。三太太是一个反金钱、反传统,为了爱敢于背叛家庭,冒着生命危险追求自身幸福的女性。当三太太被陈家的打手捉回来时,脚上穿着粉红拖鞋,身穿白色内衣裤,被一群黑衣人送往死屋。导演巧妙地借用她的一身白衣,演绎了在黑暗历史中妇女对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理想之美,对封建势力下婚姻的抗争。黑白的鲜明对比,写尽了黑暗社会对妇女渴望美好婚姻的残酷打击。 

张艺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经说:“我认为在电影的视觉元素中,色彩是最能唤起人的情感波动的因素。……我认为。从生理上说,色彩是第一性的,能马上唤起人的情绪波动。” 那么观看张导的电影,真的是一种视觉感官的享受,极富色彩感染力的视觉语言,已经成为他的电影艺术造型重要的视觉元素。通过色彩强化思想主题的表现,用色彩展现情绪意境,烘托影片气氛,其将色彩的情感要素发挥到了极致。比较影片《满城尽带黄金甲》和《大红灯笼高高挂》,笔者个人更喜欢《大红灯笼高高挂》,虽然《满城尽带黄金甲》有大场面、大题材、唯美精致的色彩视觉包装,但其色彩在影片中的视觉冲击力、表现形式已经完全超越了内容之上,缺少了《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用色彩讲述的凄婉的故事。《满城尽带黄金甲》打造了华丽的宫殿,菊花台的迷离,金色银色盛大的对抗,可就是少了一段可以推敲的故事。《满城尽带黄金甲》借用了《雷雨》故事的表壳,虽然色彩技术玩转得相当娴熟,但是用庞大的规模、辉煌的色彩讲述的是一个缺少内涵的故事。很多观众看后感觉除了强烈的色彩冲击力外,认为主题不明确,不知所云,片中过分渲染色彩视觉表现而冲淡了本身就模糊的剧情。《大红灯笼高高挂》却是一部很耐看的好片子,每一个场景都制作得相当精美,光影的丰富变化、色彩明度和纯度对比、极富中国韵味的庭院,构成一幅幅唯美的画面。尤其影片结尾颂莲疯后,老爷又迎娶五太太,在一片大红大喜中,新娘子稚嫩的脸庞无不让我们联想到影片开始颂莲出嫁的场景,这又是下一场悲剧的轮回。张导打破传统红色的喜庆象征,大胆运用红色另一极端的象征——危险、死亡的信号,让鲜艳夺目的大红灯笼在灰色大宅院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心理震撼。应该说片中红色的成功运用,使之成为张氏影片最具感染力、最经典的视觉语言符号。 

 

[参考文献] 

红色影片观后感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影, 色彩, 运用

    当第一束光照耀这个大地时,色彩便开始谱写它的历史。然而色彩最初运用在艺术上,主要是在绘画中,从史前壁画开始至今已经几千年,而彩色电影的出现却是近几十年的事情。虽然在电影中运用色彩的历史不长,但是不可否认,色彩的表现是电影艺术造型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合理的运用色彩来表现影片的内容,不但可以使影片获得强烈的艺术效果,形成独特的风格,更可为电影增加厚重的内涵,使观众得到强烈的审美洗礼。然而也正是由于融入了导演的主观感受、情感、意念,才使得画面色彩关系更为热烈,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 

    1.彩色电影概述

    1927年,电影艺术从无声进入到有声的时代,让电影艺术更具有现实感和感染力。随着照片取得的着色技术后,在电影业中也开始被渗进了。第一批由手工着色方式的试验影片出现在1895年埃居松的短片《列奥·弗列尔的舞蹈》中;再到1897年,电影先驱者梅里爱曾经用人工着色的方式,让每个画师负责一分钟胶片的着色,从而在他的影片中获得了多种色彩;然而美国第一部超级卖座片、1915年格里菲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的最早版本是印在染色的胶片上,藉以表示不同的情绪:亚历山大大火一场戏是红色,夜景是蓝色,外景的爱情戏是淡黄色。

    到了1935年彩色技术首次被马摩里安在《浮华世界》中运用,让电影由黑白电影到了彩色电影,不但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受,同时也为电影艺术增添了新的魅力,这部彩色片的成功,也将成为电影史上继有声电影后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它不单给电影带来了新的创作手段,也开拓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 在电影中,色彩除了可以让真实再现自然之外,还可以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同时也是导演的观念、思想和情趣的外在表现。中国的电影发展相对来说是比较晚的,从80年代的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电影导演在色彩运用上不断地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第二次的世界大战以后,色彩的运用在电影创作中日趋成熟,然而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像的色彩空间也被无限制的扩大,并且在相当程度上形成了我们观赏电影经验的一部分。色彩现已真正为电影影像插上了艺术的翅膀。

    2.色彩在电影艺术中的价值体现

    当电影从黑白片进入到彩色片的时代,意味着电影的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彩色影像也就成为银幕空间的主体,色彩从此成为电影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使银幕色彩具有还原自然现实的再现功能。电影中的色彩可以衬托人物,渲染环境和背景气氛,也可以使画面更显真实和美感。同时也可以丰富镜头语言的因素,更具有视觉的冲击力,也扩展了电影的发展空间。

    作为艺术语言来讲述故事的电影无非有两种形式——听觉语言和视觉语言,色彩在电影中无疑是作为视觉语言元素被编码的。一方面,它同其它语言元素一样,具有象征、比喻、重复和省略等语言修辞功能;另一方面,这些修辞功能是通过视觉语言的特殊表意系统来完成的。因此现代电影导演更注重影片视觉造型语言传递信息的作用与功能。

    色彩作为电影视觉语言元素,其语言修辞功能最常用的方式是象征和换喻。在银幕上,以具体直观的色彩形象涉指抽象普遍的精神,它超越了表象的内容,唤起了观众对从来未见过的世界的想象。像爱森斯坦在他的影片《战舰波将金号》里表现起义成功,他把在战舰上飘扬的旗帜用底片染色的方法,一格一格的染成红色。 “红色的旗子”在整个影片里从一种现实形象到变成一种观念,红色是典型的象征,它象征着起义的成功和革命的胜利。

    换喻是以一种事物的形象特征来比喻另外一种事物的抽象含义,使原来事物形象的含义得以深化。电影《幸福的黄手帕》最后挂满整个银幕黄色手帕的出现,即是对出狱男人期待妻子认可的换喻,也是对家中妻子期待丈夫归来的换喻。这时黄色呈现出的不仅仅是视觉效果上的明亮和醒目,更重要的是通过视觉语言的表意,揭示出人与人之间,确切地说是妻子与丈夫之间,甚至可以说观众与剧中人物之间心理期待的极大满足。

    3.色彩的情感作用

    着名摄影师斯托拉罗曾经说过:“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我们使用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运用光与影象征生与死的冲突一样。”张艺谋也曾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认为在电影的视觉元素中,色彩是最能唤起人的情感波动的因素。……我自已认为,从生理上说,色彩是第一性的,能马上唤起人的情绪波动。”的确,色彩是最具有感染力的视觉语言,色彩作为电影艺术造型的一个重要的视觉元素,除了能还原景物的原有色彩,还能传递感情,表达情绪。色彩不但可以表现思想主题,刻画人物形象,体现时空转换、创造情绪意境,烘托影片气氛,更是构成影片风格的有力艺术手段之一。当然,由于人们对不同色彩有不同的生理、心理反映,这也就形成了色彩的情感作用。

    红色是太阳和火焰的色调,象征着温暖、热量,是爱情、热情、冲动、激烈等的感情象征,红色给人的视觉感受是热烈而活跃,具有蓬勃向上的感觉,它是最强有力的色彩,在许多电影中偏爱红色。把红色的表现推向极致的当数我国着名导演张艺谋,他的影片《红高粱》中红红的高粱酒,《菊豆》中的染坊,《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大红灯笼,甚至《秋菊打官司》中那一串串挂在墙头上的红辣椒,都构成了一种视觉张力,象征着一种热情的生命活力。红色还象征着躁动、革命,在电影《活着》中,红色被作为影片突出的饰物和象征性的幕景,红色的皮影戏、挂着大红灯笼的、红色的标语、红色的毛主席画像、红袖章、红宝书等在影片中十分醒目。

    黄色给人以明朗和欢乐的感觉,常常被用来象征幸福和温馨,黄色因明度高,容易从背景中显现出来,具有引人注目、吸引观者视线的力量。但是也有像王家卫这样的导演,在他的影片《东邪西毒》里那种茫茫的苍凉大漠始终呈现出苍黄色调,行走其中的侠客孤独无依的落寞情便被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科幻片大师卡梅隆导演的《泰坦尼克号》的开始,英国南开普敦码头一角,万人挥手告别,巨轮泰坦尼克号正在起锚离开海岸,使用黄色的胶片效果表现出历史的沧桑。

    蓝色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冷的感觉,所以象征着寒冷,蓝色还包含着抑郁和忧伤的成分。歌德在《色彩理论》中曾经谈到,蓝色是一种能量,它处于负轴,最纯粹的蓝色是一种夺人的虚无,是蛊惑与宁静这对矛盾的综合体。法籍波兰电影大师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三色”电影之一《蓝色》,影片笼罩在忧郁的蓝色之中,蓝色的游泳池,蓝色水晶样迷离的玻璃串灯饰,既为女主人公营造了一个独特的心理背景,又给观众带来了视觉的愉悦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泰坦尼克号》中蓝色的大海,波光粼粼,渐显沉没多年、锈垢斑斑、污泥遍布的沉船船头,带着惊险和神秘的气氛。张艺谋的影片《千里走单骑》中有大量展现原生态天空的镜头,那种纯粹青透的湛蓝有一种震人心的美丽,延续了一种回归质朴与本真的风格,以水面无波、平铺直叙的方式,反映了亲情的厚重深沉之美。

    绿色是自然生命中最生意盎然的色彩,也是红色的对比色,有一种平静、稳定、希望的感觉,是一种最适宜人眼睛的色彩,绿色象征着和平,代表着春天。在武侠大片《十面埋伏》中,天与地、人与物,整个画面凝合成一片壮观的绿色海洋,那片绿让人心动,让人神往。

    黑白色是无彩色,和其它有彩色一样,也起到表达感情的作用。黑色往往使人联想到死亡、忧愁,易产生失望、黑暗、阴险、罪恶的感觉;白色使人联想到光明、清晰、神圣,易产生纯洁、淡雅、稳定的感觉。因黑色和白色是所有色彩中明度最低和最高的色彩,所以黑色的情绪又具有低沉、凝重、庄严等感觉,白色具有虚无、冷淡、和平等感觉。由于国家和民族不同的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和观念,也会形成差异的情感作用,白色在西方是纯洁爱情的象征,婚纱是白色的,而在中国常常以白色为孝服,西方参加葬礼穿的是黑色服装。在我国传统戏剧中,红色是忠良的标志,黑色表示正值威严,白色则表示是奸诈刁滑,传统戏剧脸谱都按此规律描绘。在影片《英雄》中,黑色表现了秦王朝的威严与冷酷。前苏联的着名导演安德列·塔尔可夫斯基的《潜行者》,所有的空间都以黑色为基调的,就像一座凋零的废墟,就连潜行者身上的着装,也是一身黑,最大限度的传达了影片的窒息与压抑。在影片《白色》中基耶斯洛夫斯基又放弃了连续的色彩运用,只是用不连贯的、甚至是零散的白色点缀其间,这实际是导演有意的让观众从人物外部动作逐渐体悟人物的内心感受,而不用色彩直接的表征人物心里活动。白色虽散,但神还凝聚,事实上,如果我们留心一下,就会发现直接带有象征意义的白色还是随处可见的。就像很多镜头的转场,画面暂时黑幕后逐渐变亮的白色,从画面白色面积和亮度的变化中,人们尽可从中发掘其丰富的象征意义。

    综上所述,虽然单个颜色会有不同的视觉感受,也能传达一定的感情,但色彩真正的美感是在有意识地、合理地运用色彩基调时体现出来的。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在电影中将色彩全部去掉,就算角色动作表演再出色,场景环境再精细,剧情结构再完美,摄影技术再高超,恐怕也没有办法调动观众的情绪,无法将故事主人的情感变化准确的传达出来,更无法将故事主题表现到位。因此,色彩带给观众的不仅仅是彩色而美妙的画面,而是直接参与了剧情情绪的渲染和深化,使主题得到了升华。

    4.结语

    色彩在当代影视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既因文化不同产生不同的表现方式,又深受电影大众审美需求的制约, 当代电影中,色彩的运用必须在色彩审美的艺术性与大众性之间找到平衡点,在满足大众需求的同时,也必须在艺术性上有所突破,对色彩审美本题有所突破。随着计算机科技的日新月异,色彩在电影中的把握手段也越加细腻和准确,色彩的运用也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色彩已不单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它已经是电影中的一种潜意识元素,具有很强烈的情绪性。许多导演用颜色来暗示某种状态,表达一些隐藏的精神与情绪,色彩的表现已经成为一部电影的思想.

红色影片观后感范文第4篇

【关键词】视觉语言 情感主题 色彩基调表现

1927年,电影艺术由无声跨进了有声时代,使电影艺术更富有现实感和感染力。1935年。彩色技术首次在美国马摩里安执导的电影《浮华世界》中运用,使电影由黑白两色到彩色。不但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享受,更为电影艺术增添了新的魅力。

一、电影色彩简史回顾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彩色技术在电影中得到进一步完善,能够灵活、有区别地用彩色反映现实,但受绘画的影响。摄影主张对现实对象进行艺术加工、修饰和改造,强调视觉造型形象的象征性和寓意性,追求画面气氛和意境,使银幕图像更接近绘画的要求。五六十年代,电影观念发生巨大变化,人们开始追求真实可信的银幕效果,加之这一时期,电影移动摄影的广泛应用,充分发挥了“照相本性”,彩色胶片的大量生产,为电影丰富的色彩表现提供了条件,促使电影艺术向“再现现实、接近生活”方面发展。自七八十年代始,电影技术已经成熟。表现手段日臻完善,中国电影人也开始认识到色彩的重要性,电影的色彩观念也随之进入了中国电影人的视野,并很快被付诸于实践。1979年,电影《小花》和《生活的颤音》率先对电影色彩的运用进行了有意识的探索。《小花》全片共有12个回忆性的黑白片断插入彩色片中,导演意图通过画面色彩上的对比和交叉来完成影片的叙事。《生活的颤音》同样在艺术形式上敢于突破,导演几乎把当时能看到的比较新鲜的电影技巧都用了个遍。例如现实和回忆交叉的叙事方式,升格摄影和定格等。这两部影片都使用了黑白片和彩色片交替的手法。既表现了人物的意识活动,也在剧作结构上作了一次尝试。当今。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电影艺术也在顺应着时代的潮流。满足着人们的需求与渴望。色彩也在为电影艺术的进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色彩的情感作用

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曾经说过:“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我们使用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运用光与影象征生与死的冲突一样。”张艺谋也曾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认为在电影的视觉元素中,色彩是最能唤起人的情感波动的因素。……我自已认为。从生理上说,色彩是第一性的,能马上唤起人的情绪波动。”的确,色彩是最具有感染力的视觉语言。色彩作为电影艺术造型的一个重要的视觉元素,除了能还原景物的原有色彩,同时。还能传递感情,表达情绪:色彩不但可以表现思想主题,刻画人物形象,体现时空转换、创造情绪意境,烘托影片气氛,更是构成影片风格的有力艺术手段。当然,由于人们对不同色彩有不同的生理、心理反映,这也就形成了色彩的情感作用。

比如:红色――

红色是太阳和火焰的色调,象征着温暖、热量,是爱情、热情、冲动、激烈等的感情象征。红色给人的视觉感受是热烈而活跃,具有蓬勃向上的感觉。

红色是最强有力的色彩,在电影中偏爱红色。把红色的表现推向极致的当数我国著名导演张艺谋。他的影片《红高梁》中红红的高梁酒。《菊豆》中的染坊。《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大红灯笼,甚至《秋菊打官司》中那一串串挂在墙头上的红辣椒,都构成了一种视觉张力,象征着一种热情的生命活力。

红色还象征着躁动、革命。在电影《活着》中。红色被作为影片突出的饰物和象征性的幕景。红色的皮影戏、挂着大红灯笼的、红色的标语、红色的画像、红袖章、红宝书等在影片中十分醒目。

在中国的民俗中。尤其是在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中。红色是主色调,象征着喜悦、吉祥、庆典。

黄色――

黄色给人以明朗和欢乐的感觉,常常被用来象征幸福和温馨。黄色因明度高,容易从背景中显现出来。具有引人注目、吸引观者视线的力量和条件。

在我国历史传统中,以黄色为神圣、权贵、至高无上的皇权的标志。意大利导演贝尔纳多・贝尔托鲁齐,使他的电影《巴黎最后的探戈》(由维托里奥・斯托拉罗摄影)弥漫在扑朔迷离的黄色中,这是热情、欲望和疯狂的象征。在他导演的电影《末代皇帝》(由维托里奥・斯托拉罗摄影)中,又用明亮的红与黄拍出了中国皇宫的金碧辉煌,给人以华丽隆重的视觉感受。

蓝色――

蓝色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冷的感觉,所以象征着寒冷。兰色还包含着抑郁和忧伤的成分。歌德在《色彩理论》中曾经谈到,蓝色是一种能量。它处于负轴,最纯粹的蓝色是一种夺人的虚无,是蛊惑与宁静这对矛盾的综合体。最能感受到蓝色调的是法籍波兰电影大师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三色”电影之一《蓝色))。影片笼罩在忧郁的蓝色之中,蓝色的游泳池,蓝色水晶样迷离的玻璃串灯饰,既为女主人公营造了一个独特的心理背景,又给观众带来了视觉的愉悦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张艺谋的影片《千里走单骑》中有大量展现原生态天空的镜头,那种纯粹青透的湛蓝有一种震人心魄的美丽,延续了一种回归质朴与本真的风格,以水面无波、平铺直叙的方式,反映了亲情的厚重深沉之美。

绿色――

绿色是自然生命中最生意盎然的色彩,也是红色的对比色,有一种平静、稳定、希望的感觉,是一种最适宜人眼睛的色彩。绿色象征着和平,代表着春天。在武侠大片《十面埋伏》中,天与地、人与物,整个画面凝合成一片壮观的绿色海洋。那片绿看得让人心动,让人神往。

黑色与白色――

黑色与白色是无彩色,和其它有彩色一样,也起到表达感情的作用。黑色往往使人联想到死亡、忧愁,易产生失望、黑暗、阴险、罪恶的感觉:白色使人联想到光明、清晰、神圣,易产生纯洁、淡雅、稳定的感觉。但因黑色和白色是所有色彩中明度最低和最高的色彩,所以黑色的情绪又具有低沉、凝重、庄严等感觉,白色具有虚无、冷淡、和平等感觉。但由于个人或国家或民族不同的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和观念,也会形成差异的情感作用。例如白色在西方是纯洁爱情的象征,婚纱是白色的:而在我国则常常以白色为孝服,西方参加葬礼穿的是黑色服装。在我国传统戏剧中,红色是忠良的标志,黑色表示正值威严,白色则表示是奸诈刁滑,传统戏剧脸谱都按此规律描绘。

暗黑色在影片《英雄》中,表现了秦王朝的威严与冷酷。前苏联的著名导演安德列・塔尔可夫斯基的《潜行者》,所有的空间都以黑色为基调的,就像一座凋零的废墟,就连潜行者身上的着装,也是一身黑。黑色 最大限度的传达了影片的窒息与压抑。

黄建新导演的《黑炮事件》影片中。白色的运用很是荒诞,特别是第一次党委会,整个会场几乎全是白色的:白墙、白色的衣服、白色的钟面、白窗帘、白桌布、白玻璃杯子、白开水、白色的椅子套等等,人物也一律穿着白上衣,只有人的头发和武书记背后那占了整个墙壁的走得很慢的超常石英钟的刻度和指针是黑色的。……

综上所述,虽然单个颜色会有不同的视觉感受,也能传达一定的感情,但色彩真正的美感是在有意识地、合理地运用色彩基调时体现出来的。

三、表现主题的作用

“没声音,再好的戏也出不来。”在电影中,色彩同样是导演表现主题的重要手段。比如张军钊导演、张艺谋摄影的影片《一个和八个》为表现抗日时期的艰苦环境,采用了灰暗色基调,在视觉感受上几近于黑白片,导演强烈排斥着色彩的鲜艳明亮。又如陈凯歌的影片《黄土地》,大面积的黄色块的运用,不出现一点绿色或者蓝色,以强烈的视觉效果渲染影片主题。

为了充分表现影片的主题思想,全片应保持一个总的色彩基调,李少红导演的《恋爱中的宝贝》,拍摄的一部带迷幻色彩的爱情电影,导演在表现北京这个千年古都时,无论在具有符号意义的古城墙上,还是在民间的胡同小巷里,都把这个城市的构成元素赋予了一层暗红的色彩,甚至连电影里的树都看不出绿色的原色,这使得古老的北京城,无论是紫禁城,还是四合院都显得那么凝重与深远,这样的色彩对故事的荒诞情节起了“如来佛手”的作用,使之无论宝贝(周迅饰)穿着任何五颜六色的奇装异服。也让她飞不出传统下的北京城。

叶伟信导演的《大城小事》(黎明和王菲主演),是以上海这个城市为背景拍摄的一部现代情感戏。影片里的城市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浅绿,这种颜色在天空,建筑、花园、里弄中隐现出来。因着剧情使上海这个“大城”却始终处于一片静谧之中,绿色在色彩里是中性颜色。温和、放松是其感情属性,于是电影里的上海,不再繁杂、不再忙碌、不再像现实里的高楼大厦一样让人喘不过气来,为了凸显“小事”,一片浅绿滤镜下的大上海变的安静祥和。

色彩基调是指一部电影画面总的色彩倾向。要求镜头画面内部的色彩保持协调,一部电影作品,总会有一个与主题对应的情绪基调,或明快,或悲情,或低沉,或浪漫等。表现总体情绪的色彩手段就是色彩基调。具体体现为在一部影片中或影片的一个小段落中,以一种或几种近似的色彩为主导,构成和谐的色彩倾向,加深观众的印象。一些喜剧片、爱情片多用暖色调来烘托喜剧气氛,表达爱情的浓烈。如周星驰的《大话西游》系列,通篇采用了接近红的暖色调来表达它的喜剧特性,给观看这部电影的观众以快乐。也有一些影片多采用冷色调来烘托气氛。电影《拯救大兵雷恩》中,影片的基调则运用了绿蓝色。选择这种基调色彩的运作,主要目的在于使它们的摄制近似于记录片和纪实性手法,使波涛汹涌。气势悲壮的一幅幅画面更具真实性和产生更大的艺术感染力。当黑与红奠定了《夜宴》的主色调后,一种说不出的压抑、阴郁感油然而生。

红色影片观后感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色彩;再现;表现;美

电影由无声进入有声,从黑白进入色彩,这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人们视听感官的内在需求。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彩色技术得到进一步完善,能够灵活、有区别地映现实,但受绘画的影响,无法脱离具象的藩篱。从80年代始,西方电影观念和技术逐渐引入国内,中国电影制作者开始对色彩予以重视。如1979年张铮导演的《小花》就具有主动构建和营造色彩的意识,影片中十多个回忆性的黑白镜头片断插入彩色影片当中,导演试图通过这种色彩对比的方式来强化主题,完成故事情节的描述。这是一种敢于突破的处理方式,拓展了色彩表现的空间。B·R·丹为了强调色彩的重要性,提出“向彩色看齐”的观点,贝拉·巴拉兹则说:“那么彩色片将会展现出人类经验世界中许多非任何其他艺术,而尤其不是绘画艺术所能表现出来的东西。”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为电影艺术的技术层面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如何加强电影的艺术性是当代电影人应该研究的重要主题。色彩作为电影中重要的视觉语言,应该首当其冲地被强化。

张艺谋被认为是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色彩是他体现个人风格的重要法宝,他认为:“当若干年后观众回忆起的不是故事情节,而是影片的色彩。”在他的诸多代表作如《英雄》《红高粱》《十面埋伏》《金陵十三钗》中,熟练驾驭色彩形式美规律,大胆地利用和发掘色彩在电影造型中的作用和潜力,营造出作品的特定气氛,渲染故事情节的特定主题,表达导演的创作意图。电影中对色彩极为成功的运用成就了他艺术上的丰硕收获。本文从如下几点对其色彩表现之美进行论述。

一、色彩的对比之美

色彩的对比是色彩形式美的一条重要规律,通过强调冲突与反差可以营造出单一色调无法比拟的震撼效应。《英雄》中主要运用了黑色、白色、红色、绿色、黄色五大色系。五大色系中存在明度对比、补色对比、有彩色与无彩色之间的对比。《英雄》的开篇阶段运用了大量黑色为主色调,目的是渲染出大秦帝国法度森严,阴郁悲凉的气氛。黑色作为主色调占据了银幕,士兵的军帽和兵器上却点缀出一小簇的红色,显得格外醒目。这是主调无彩色与局部有彩红色的对照,主色调突出秦王朝死亡和悲哀建立依据和基础,兵器和军帽上的红花表示鲜血与杀戮,也蕴含宫廷内到处布满杀机,同时暗含主人公无名的悲惨结局。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红色成了画面的主调,从主人公婚姻开始,大红灯笼挂满了乔家大院的各个角落。大红灯笼的红色与墙院、天空的灰黑、砖瓦的青黑、地面的灰白形成鲜明的对比。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母亲所穿的红色棉袄、所带的大红围巾与在青绿色的山间小路形成强烈补色反差,高纯度的红色在绿色衬托之下如同一团热烈燃烧的火焰,表示人物内心的急切与渴望,导演对于补色对比规律的熟练运用也成功地将这种情感传递给了观众。红颜色似乎是导演对于色彩的偏爱,正如导演自己所说:“秦晋两地即陕西和山西在办很多事情时都会使用红颜色。他们那种习俗习惯影响了我,是我对红颜色有一种偏爱,然后我又反过来去表现这种红颜色。”但是,张艺谋电影的视觉魅力并不在于他对那种色彩的偏爱,而在于他能将偏爱的色彩不断与其他色彩进行对比之后形成的反差,这种反差是视觉效果的来源,也使他的偏爱色彩显得更有意义。

二、色彩的协调之美

张艺谋电影中色彩的和谐主要看几个方面。首先,对于画面主体色调的把控。张艺谋电影虽然热衷对各种色相的竭力发掘,但每部电影都有主体色调与之创作主题相适应。《英雄》中人物的服饰,道具的安排都呈现浓重的墨色倾向,比如秦王头顶的黑色头冠、脚上的黑色靴子、身着的黑色盔甲和军队的盔甲、物品和环境,皆笼罩在墨黑色氛围当中。黑色的视觉效应一方面带来了色彩上的张力,同时也造成观众情绪的压抑和消沉,而这种压抑与消沉蕴涵着强大的能量。这是故事情节残酷武斗的铺垫,也是主人公悲惨结局的预示。很显然,《英雄》画面色彩的处理既符合协调的视觉美感,也吻合了故事的主题情节。在影片《满城尽带黄金甲》中,金黄色成了影片的主要色调,明亮耀眼的黄色,加剧了本来就不安的皇宫的动荡,预示着即将来临的风雨飘摇。黄色作为权利与高贵的色彩象征,在皇宫建筑中大量使用代表威严,服饰中的金黄色体现了王与贵族的雍容华贵,黄色的却暗藏了斗争与不安。红色物件与道具在黄色中的穿插,似乎在暗示华丽背后的各种阴谋诡计、光鲜背后的腐朽和平静背后的动荡。故事情节被合理的色彩安排此起彼伏,整体色调协调之中蕴涵丰富变化。影片《红高粱》色彩配置把观众带入了一片红色海洋:红色高粱、红色轿子、红色盖头、红色兜肚、红色夕阳、红色鲜血……这些红色表示着不同的含义,红色高粱是成熟的与丰收的;红色轿子是吉利喜庆的;红色盖头是幸福甜蜜的;红色兜肚是热烈激情的;红色夕阳是美好安乐的;红色鲜血是悲壮与残酷的。总之,激烈、奔放、跳跃、动荡融聚于一片协调统一的红色当中。另外,影片中除了红高粱的“红“之外,还有黄土高原的“黄”,这两种色彩都是较为原始的色彩,但两种色彩摆在一起总能取得协调统一,因为红色与黄色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色彩,都为人们所熟知,审美经验和习惯上能引起心理共鸣。其次,张艺谋电影色彩的协调性还在于无彩色系与有彩色系的合理搭配。在他的诸多作品中,黑白两色与纯度极高的鲜艳色彩相互组合成了张艺谋惯用手法。黑白色系属于无彩色,无彩色具有无纯度或纯度最低的特性,因此任何高艳度的色彩一旦与无彩色组合,高纯度的焦躁马上统一在无彩色的协调之中。对于两种色系的搭配,张艺谋有两种手法,其一为同一镜头画面中两种色系的相互组合,其二为镜头与镜头之间的轮流转换。无论哪种方式,都可以缓解高艳度色彩长时间刺激之后的视觉疲劳,使视觉归于协调。在《我的父亲母亲》这部影片中,在处理过去与现在的时间区别上,采用了两种色系的镜头交替组合。尽管张艺谋对“现在”的叙述,选择的是黑白胶片,对“过去”的描述,反而用彩色胶片。是一种有悖于习惯思维的处理方式。但黑白有单纯之意,可以解读为二人纯洁的爱情,也可认为“现在”父亲的过世对“我母亲”的打击,况且黑白的朴素与父亲过世的情境是相吻合的。如何来定位故事情节的色彩存在导演个人取向,组合之后的色彩给观众以视觉协调却是对色彩的形式要求。影片《金陵十三衩》作为战争片题材,被人评论为“无色彩的美”。事实上,这部电影中有大量鲜艳色彩为视觉做渲染。影片中张艺谋改变以往在服装与场景装饰中使用大面积饱满而鲜艳的纯色风格,而是努力追求色相的“花”,首次把红、黑、黄、蓝、绿等精致地安排在13位风尘女子的服装上,安排在电影开篇士兵用身体对抗日军的战争场景里,安排在教堂玫瑰花窗五色斑斓的彩色玻璃中。这种斑斓的色彩运用在战争片、悲剧片或者灾难片中似乎不成正比,但因为占的篇幅不大,使得灰色主调的战争场景具有色彩的感受,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一种不一样的战争片题材,也达到了很好的和谐,由表面的形式美丽直达到人物的内心,直达人物性格的魅力。”

三、色彩的夸张之美

艺术需要来源生活,但完全照搬生活无以构成艺术,特定程度的夸张是艺术表现中不可或缺的。张艺谋电影个人风格独特主要体现在画面构图新奇、色彩华美绚丽,色彩表现极度夸张、视觉效果冲突强烈、重视画面形式感与构成意识。其中色彩表现的极度夸张在视觉上最容易造成冲击,强烈的色彩冲击也使他的创作主题得到充分表达。《红高粱》里大片火焰般的“红高粱”充斥画面,浓艳的原始色彩显示出张扬的个性,纯粹的原色渲染出生命的热情,高纯度的红色也是激情的象征。王国维曾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张艺谋电影遵循了王国维的这一美学原则。夸张红色的运用实际代表导演的主观创作意图,张艺谋在《红高粱》用成片的红彤彤的高粱作主色调,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展现黄土高原的农村景象。这是一片片贫瘠的黄土地,承载着中华民族农民的“面朝黄土背朝天”古老信息,是对几千年中华文明的彰显,也是对辛勤劳动者的赞颂。夸张的红色在影片中还象征暴力与革命。影片的后半部抗日的场景,红高粱的红营造出悲壮的气氛。在影片《菊豆》里,张艺谋对色彩的渲染更是大胆泼辣,红、黄、蓝三原色成了画面的主要配色,其中红色又最为突出。血红染缸染出的血红的布匹,人物的血红衣袄和头巾,血红的火,给人灼伤的错觉。这种红色的大写意近乎疯狂,来源于真实的夸张怎样都不显为过,反而显得更加情真意切,这是一种与众不同之美,不落俗套之美,更是一种夸张之美。张艺谋曾说:“我要彻底的鲜艳,所有颜色都要吓人一跳,哪怕俗一点也好。”他试图利用这些鲜艳夸张的色彩来表现电影的视觉张力,刺激人们的视觉,最后影响观者的心理,带动观者的情绪起伏。这是视觉传达的目的,也是电影的目的。

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曾经说过:“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我们使用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运用光与影象征生与死的冲突一样。”张艺谋也曾经说:“我认为在电影的视觉元素中,色彩是最能唤起人的情感波动的因素。……我自己认为色彩是第一性的,能马上唤起人的情绪波动。” 对于色彩元素和语言的探索,反映出张艺谋广博的美学常识。电影是需要传递思想的,无论哪种题材,都反映出导演个人的创作理念,是导演心中的话语,用银幕的方式来传递。它传递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传递的方式与语言,而成功的标准则是观众的心理共鸣。色彩具有叙述事物,交代环境,增强视觉形象的功能。色彩更是人类思想的载体,对人类情感的传达,影片气氛烘托,观众情绪的激发有其他元素无可取代的优势。张艺谋在电影创作中,遵循色彩形式美规律,强化色彩的表现性,是创作思想的传递,也是色彩美的传递。

[参考文献]

[1] 林邵峰.视觉英雄张艺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2] 李尔葳.张艺谋说[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

[3] 胡玫.色彩——电影语言的构成元素——谈导演工作对于色彩的运用[J].电影文化,1983(02).

[4] 郑国恩.影视摄影艺术赏析[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

[5] 张艺谋谈获奖体会[N].文汇电影时报,1992-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