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粮食双拥工作总结

粮食双拥工作总结

粮食双拥工作总结

粮食双拥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一、在全国粮食版图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30年来,在我国粮食经济版图的变迁中,最大的变迁莫过于由“南粮北调”转变为“北粮南运”。当南方一些鱼米之乡今天为“鱼米而忧”时,地处东北边陲的黑龙江省,却由昔日的“北大荒”,变成今日的“北大仓”。

黑龙江省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禀赋优良。全省农村人口和农村劳动力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6%和5%,但是耕地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6.6%,农村人均占有耕地的数量在全国居于前列。全省耕地面积1151.6万公顷,农民人均耕地10亩;水资源总量810亿立方米,平均每亩耕地拥有水量468立方米;天然草原面积约433,3万公顷。其中,主要耕作土壤为黑土一一属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典型的黑土面积约为7万平方公里,属难得的稀有资源;土壤结构好,有机质含量高,微量元素全;农区地势平坦,耕地连片,水源充足,具有发展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粮食生产的优越条件。

第一,成为全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以2010年为例,黑龙江省粮食播种面积1139.1万公顷,居全国第一位,占全国总面积的10.425%。其中,稻谷播种面积276.88万公顷,总产量184 3.9万吨,占全国播种面积和总量的9.27%和9.42%;玉米播种面积436.84万公顷,总产量2324.4万吨,占全国播种面积和总量的13.44%和13.11%;大豆播种面积354.79万公顷,总产量585.0万吨,占全国播种面积和总量的41.66%和38.79%。经国家统计局核定,2011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557.05亿公斤,比上年增加55.75亿公斤,增长11.1%。与2010年比,主要作物产量结构呈现“四增”态势:玉米产量267.6亿公斤,比上年增加35.15亿公斤,增幅15.1%;水稻产量206.2亿公斤,比上年增加21.8亿公斤,增幅11.8%;小麦产量10.4亿公斤,比上年增加1.15亿公斤,增幅12.2%;其他粮食作物产量18.75亿公斤,比上年增加2.05亿公斤,增幅12.4%。2008年以来的五年间,黑龙江省增产粮食总量高达228.5亿公斤,占全国同期新增粮食产量的比重接近1/4。

第二,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黑龙江省大部分地区还处于原生状态,天蓝水碧、四季分明。漫长的寒冬阻止了病虫越冬,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几率和农药使用量。夏季昼热夜凉,干物质和微量元素积累多,产出的农产品味正色香、质量可靠、营养丰富。黑龙江省政府按照“扶持大的、规范小的、严惩坏的、弘扬好的”思路,采取政府监管与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相结合,执法监督与扶持并重,建立完善体制机制,强化源头管理、过程监控、风险监测、隐患排查和产品质量溯源等措施,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等优质农产品。

近年来,黑龙江省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实施“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重点是抓好绿色食品总量扩张、优化质量、全程监管、品牌整合和市场开拓。实施这一战略,促进了全省绿色食品产业的迅速壮大,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生产和加工基地。据统计资料,到2012年末,黑龙江省绿色粮食等各种作物种植面积高达6700万亩,实物产量3510万吨,全省“三品”认证数量达到10807个,其中绿色食品达1054个,居全国首位,产品抽检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9.3%。

第三,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仓。随着粮食生产的持续增长,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不断提高,由新世纪初的70%上下,提高到目前的82%以上。仅2006-2010年的,全省贡献的商品粮累计达到1614,75亿公斤,粮食优质率保持在90%以上的高水平。

二、挖掘粮食增产的潜力

黑龙江人在广袤的黑土地上,书写出“五个大”,即:“大水利、大农机、大流通、大科技、大合作”。这“五个大”挖掘出黑龙江省粮食增产的雄厚潜力,不断探索出现代化农业粮食的道路。

1.“大水利”。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十二五”期间,黑龙江省规划投资1500亿元,实施农田水利、水资源开发利用、滨水城市等“十大工程”,构建起“五大体系”,即粮食安全水利保障体系、水资源配置与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城乡水利防灾减灾体系、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现代水利管理体系。迄今,黑龙江省完成国家“节水增粮”行动规划任务,旱涝保收田面积达到5000万亩,水库兴利库容达到120亿立方米,地表水调控能力由13%增加到18%,水田地表水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73立方米,为“十二五”全省粮食总产冲击750亿公斤夯实了水利基础。特别是近三年来,黑龙江累计投资350多亿元,建设完善了东部三江平原14个大型灌区和西部松嫩平原尼尔基水利枢纽配套等一大批水利工程系统。

2.“大农机”。黑龙江省近年来积极夯实“大农机”的装备基础,已经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全省在建立“大农机”格局中,一个显著特点是发展现代农机合作社。从2008年开始率先建设投资规模达到1000万元的现代农机合作社,经过5年的发展,至今已建成797个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具有建设标准高、机具配备全、经营活力强的特点。目前,全省现代农机合作社的农机总动力达到301万千瓦,入社社员的数量发展到11.2万户,入社土地面积达到593万亩,辐射土地扩大到4000万亩,约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1/5以上。

3.“大流通”。黑龙江省粮食部门以加快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全面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服务宏观大局和服务“三农”为主旨,围绕省政府规划的“经济区”和“十大工程”积极开展服务,采取了一系列攻坚措施,开拓粮食“大流通”的市场网络,实现“十二五”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良好开局。迄今,全省已与全国15个省(市)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打开了广阔的销售市场,谱写了产区与销区合作共赢的、“大流通”的新篇章。

4.“大科技”。2010年,黑龙江省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9.5%,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5%,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粮食标准化率达到90%以上。一是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和良种化工程,不断加速培育和推广新品种。近年来,黑龙江省整合省内农业科研院所协同创新,集中攻关,大大缩短了全省农作物新品种更新换代步伐。二是耕作栽培技术不断创新。全省建立起适合不同地区、不同积温带的五大粮食作物、十大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模式化栽培面积达到1.7亿亩,占粮食种植面积的80%。实施省、市、县三级联创、技物组装配套集中投入的高标准粮食高产创建活动,2011年全省粮油糖高产创建示范片扩大到800个,覆盖所有县市,创建面积达到8631万亩。三是植保及土肥技术快速升级。为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黑龙江省整合技术力量,加快单项技术综合组装和配套集成,大力推进病害防控创新。组建专业化病虫害统防统治队伍,实施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群防群控;改良土壤,尤其是深松整地、测土配方施肥、平衡施肥等关键技术的综合应用。

5.“大合作”。2011年以来,黑龙江省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得到了蓬勃发展,全省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1774家,居全国第一位,其中,已建成的规模达1000万元的现代农机合作社558个,全省农机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7.7%。土地规模经营面积逐步扩大,目前已达到3411万亩;农民参与合作发展的热情高涨。2012年,黑龙江省新建239个现代农机合作社,经过5年的发展,现代农机合作社已成为农业粮食全面机械化的“火车头”。

三、抓紧机遇,奋力攻坚

面对粮食产量“九连增”的奇迹,大喜之中要清醒意识到,我国粮食还存在着隐忧。

粮食双拥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中国工商银行和中粮集团利用各自资源优势,联合推出联名卡产品。中国工商银行将以联名卡为载体向中粮集团及其下属公司提供快捷、便利的金融服务,其中包括银行卡收单、公务用卡、个人账户管理等金融服务,同时双方将进一步拓展牡丹中粮信用卡的各项增值、优惠服务。

合作发行牡丹中粮信用卡

中国工商银行与中粮集团强强联合,共同推出牡丹中粮信用卡,并以此为载体整合优势资源,扩大品牌效应,携手发展,共创辉煌。牡丹中粮信用卡分为两类:一卡双币、透支消费免息的牡丹国际信用卡和存款计息、人民币账户的牡丹信用卡。

银行卡收单业务

中国工商银行向中粮集团及其下属公司签订特约商户协议,安装消费POS,提供银行卡收单服务。通过工商银行先进的内、外卡收单系统,为中粮集团的酒店与旅游业、零售业、房地产业等业务单元提供快捷、及时、安全的银行卡收单服务。

公务用卡服务

工商银行为中粮集团及其下属公司安装财务POS设备,为中粮集团提供公务用卡服务。中粮集团员工使用联名卡作为日常差旅、会议费支出及小额采购等公务活动的指定用卡,通过财务POS实现费用的报销和款项划转。为财务部门提供自动化的差旅费用管理服务,减少现金占用,降低日常报销压力,增加资金使用效率,提高企业现金管理水平。

个人账户管理

通过使用牡丹中粮信用卡向中粮集团员工提供工资、住房公积金、住房补贴、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划转,以及企业年金的个人账户的管理服务,通过国际信用卡和信用卡的产品组合,充分发挥各自功能优势,为中粮员工提供快捷、高效、节省的账户管理服务。

中国工商银行与中粮集团本次在信用卡业务领域的合作,拓展了银企业务合作的崭新领域,通过双方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品牌价值,为持卡人提供高品质、多元化的超值服务。同时,通过充分发挥工行信用卡服务功能和整合多渠道的服务手段,为中粮集团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通过“联名卡+财务POS+消费POS”的方式,全面提升中粮集团的结算管理品质,使中粮集团的工资、财务报销、差旅费管理和营业收入等诸多业务在安全、效率、便捷等方面产生质的飞跃。中国工商银行的客户与中粮集团的客户进行无缝对接,以中粮联名卡为媒介,实现双方客户资源的共享,扩大客户群体,增加销售收入,提高市场占比。

附:

关于中国工商银行

2007年上半年,中国工商银行继续保持亚洲最大、全球前三位的上市银行地位。今年以来,相继获得国际知名媒体评选的“中国最佳银行”、“最佳零售银行”、“最佳托管银行”、“最佳现金管理银行”、“亚洲最赚钱银行”及“全球最佳交易奖”等众多奖项。牡丹信用卡也先后荣获国内知名媒体评选的“中国信用卡最具影响力第一品牌”、“2007年度信用卡测评最佳用户体验奖”、“最信用卡优秀服务奖”等多项荣誉。

截至2007年末,中国工商银行通过境内16807家机构,境外98家机构,向251万公司银行客户和1.8亿个人银行客户提供广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拥有自助银行中心3908家和自动柜员机21630部。银行卡发卡量突破2.1亿张,比上年末增加2250.9万张;信用卡发卡量2338万张比上年末增加1,291万张,增加123.37%;消费额1,619亿元,同比增加569亿元,增长54.14%。相继推出了中央预算单位公务卡、牡丹金山卡、牡丹运动卡、新版牡丹交通卡、牡丹海航运通卡等新产品。目前,牡丹信用卡发卡量已经突破2500万张,服务于中国境内近三分之一的信用卡持卡人。2008年,中国工商银行以服务奥运为契机,由“规模驱动”向“服务驱动”转化,深度分析客户需求,在整合创新的基础上推出“新产品、新功能、新流程、新服务、新活动”,全面提升信用卡服务水平。

关于中粮集团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粮集团”,英文简称“COFCO”),是中国最大的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和实力雄厚的食品生产商,享誉国际粮油食品市场,在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农产品贸易、生物质能源开发、食品生产加工、地产、物业、酒店经营以及金融服务等领域成绩卓著。1994年以来,中粮集团一直位列《财富》世界500强企业。

中粮集团拥有50余年的国际贸易经验,是中国粮油食品市场与国际市场之间最重要的桥梁,是小麦、玉米、大米、食糖等大宗农产品进口、出口的主渠道。

中粮集团积极投身于生物质能源的开发,作为国内生产燃料乙醇的先行者和主要提供者,努力为国家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中粮集团致力于为13亿中国人民提供营养、健康的优质食品,在葡萄酒、精炼食用油、面粉、大米、啤酒麦芽、番茄制品等行业居中国领先地位,旗下的“长城”葡萄酒、“福临门”食用油、“金帝”巧克力、“黄中皇”绍兴酒、“中茶”茶叶等品牌和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中粮集团还是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最重要的合作伙伴,生产和销售可口可乐系列饮料。

中粮集团投资开发的海南三亚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开发区被外国游客誉为中国的夏威夷。中粮投资建设的商用写字楼、民用住宅,也在市场上受到欢迎。中粮集团旗下的凯莱国际酒店集团是世界酒店300强之一。

粮食双拥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作为一种在二十年前还需要国家调控居民凭票领取的农产品,现在国人对它的要求已不仅仅停留在口感和包装,它已经象其它快速消费品一样变得更具有生命力,国内大大小小的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林立,但它又不同于其它快速消费品之处在于,它时时受国际国内粮油原料价格所左右,导致其除了具备一般快速消费品的特性以外,更有自身独特之处,也正因如此嘉里粮油在中国如要继续书写神话,就必须从源头改变,而这作为行业的领跑者,如想继续扩大其份额,就必须对行业进行整合,这也就引出了两个跨国巨头过百亿的合作。

丰益与嘉里的合并――中国市场形成“双寡头”

今年三月,新加坡郭兄弟集团与丰益国际在中国的控股企业嘉里和益海开始全面合并重组,两笔交易总额达到43亿美元,收购方式主要是通过换股和增发股票。交易结束后,郭氏集团将获得丰益国际31%的股权,而丰益控股将拥有丰益国际48.5%的股份,依旧是控股股东。届时,新的丰益国际市值可能突破70亿美元,预计联合营收将达到120亿美元。 益海集团是美国ADM和丰益在中国投资成立的一个粮油集团,在中国市场其参股的知名食用油品牌包括鲁花、福临门、口福,并几乎控制国内半数以上的粮油原料供应。在本次丰益国际大收购中,丰益国际将通过与ADM换股的形式全资控股益海集团。在交易全部完成后,ADM将通过其直接和间接控股,成为丰益国际的第二大股东。

当丰益国际完成所有股权转换后,中国市场上几大知名食用油品牌背后几乎都能找到它的影子。就在今年上半年,我国最大的两家国有粮油企业——中粮集团和中谷集团完成了高达700亿元的合并,成为我国最大的油料油脂加工企业集团,旗下食用油品牌主要是福临门。而这也意味着,在中国食用油市场将形成国有大鳄和外资寡头两相对峙的局面,嘉里粮油和益海集团的合并将会加速国内食用油行业的整合,使得中国粮油市场最终形成“双寡头”,这对于中小型粮油企业来说将面临巨大的冲击。

由于嘉里在小包装市场占有率达到了50%以上,而益海基本在豆油压榨领域占有绝对优势,因此这次合并实际是上游和下游的有机组合,双方此次业务合并涉及双方在中国大陆、东南亚,到欧洲、非洲的大规模种植园、压榨、生产、销售和贸易等业务,食用油乃至粮油生产的航母轰然出水。而统领益海集团与嘉里粮油等合资业务的掌门人,正是约一年前调回新加坡总部负责国际事务的原嘉里粮油(中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董事总经理李福官。原来派往中国大陆的大部分郭兄弟集团的高管,也逐步调回新加坡及马来西亚。

嘉里粮油和益海粮油两个外资粮油集团合并后,新集团旗下大豆压榨企业将达到12家,日压榨大豆能力达到3.4万吨,年可加工大豆1000万吨,同时拥有8家花生、棉籽和菜籽压榨厂;日精炼油脂能力将超过1.3万吨,年精炼各种油脂能力将超过400万吨,成为我国市场上最大的的油脂油料企业集团。

而对一个生产型的农产品综合加工企业来说,产能整合将是重中之重。益海集团与嘉里粮油(中国)的生产企业交叉覆盖不同市场。益海集团11个生产基地位于安徽芜湖、河南周口、河北秦皇岛、四川广汉等二三线城市,而嘉里粮油(中国)的八大生产基地主要位于天津、上海、深圳等航运方便、消费水平高的国内一二线城市。换言之,合资公司将在沿海、长江沿线,以及内地实现全面而有力控制原料成本的工业布局。整合之后的合资公司,除继续发挥两个集团原有在食用油业务的优势外,还将拓展小包装大米和面粉业务,创立像“金龙鱼”这样的粮油产品品牌。

李福官主导下的合资公司,将以销售、市场等的集权管理模式为主。由于益海集团的销售团队规模较小,嘉里粮油的销售团队及其经验就将主导日后大部分工作。另一方面,益海集团旗下的“口福”牌食用油,以及替众多大卖场贴牌生产的产品,占据不少内地市场,嘉里旗下的产品也可借道拓展自身产品在内地的销量。

合并之路充满荆棘

合并从年后正式开始,基本以嘉里的原班人马接手小包装市场的管理,而原来益海在各地收购榨油厂所接管的人员都转到嘉里的各个销售分公司办事处,嘉里(深圳)商务拓展有限公司在全国将原来的大区分公司例如西安分公司,北京分公司等下属省级办事处升级为独立省级分公司,而以前的地级联络处则相应升级为办事处,在全国又分设四个销售总监(其中两人来自益海),总监直接向小包装事业部经理陈波(原来嘉里小包装事业部总监)汇报,这样一来在人员和组织架构上嘉里通过合并使自己的管理力量得到了空前的充实,而且在二三极市场设立办事处也更加细化了销售管理,并且益海在全国各地的压榨厂为嘉里的小包装九大生产地之外减少了费用,同时益海的口福也更完善了嘉里小包装的产品线,为后期的市场价格策略提供了有力的武器,然而如此庞大的人员队伍势必会在各项营销费用上造成巨大的支出,因此按照一般的合并流程,之后紧接着会是人员的精简,在这点上是毋庸置疑的,最令两个大老板头疼的可能会是内部合并之后的权利斗争,嘉里曾经在2004年将八大工厂的老总的权利无限放大,他们拥有费用的审批,分公司的管理及促销活动的特价支持等等相关权利。因此曾经分公司经理的权利被一度架空,而这次扩充机构,又使得一些区域较大的分公司被分拆,原来的下属现在和自己变成了平级,势必会对中高管理层造成一定的心里冲击,可能合并对于原来省级办事处的主任们来说短时间会沉浸在级别的晋升上,然而,随着各区域销售总监来自不同的势力群体,所以后期势必会形成一场内部的权利之争,对于原来本就不甚稳定的队伍多少会有一些影响。

由于食用油行业的从业人员的薪酬标准本就较其它快速消费品低,,而随着机构的扩大,人员的待遇也会逐步降低,一系列问题都将会影响队伍的稳定,因此,后期如何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克服各种因素造成的团队不稳定真正让并购之路平稳,是两大巨头在小包装市场应主要考虑的。

益海在中国的小包装食用油品牌以口福和为家乐福等大型卖场贴牌的一些低端产品为主,在合并之前主要在大型终端以价格策略来冲击和占领低端市场,嘉里的产品线则以金龙鱼引导中高端产品线,以鲤鱼及部分区域品牌占领低端市场,而胡姬花则在部分地区以花生油稳坐高端市场,但面对日益激烈的小包装市场竞争,和70%以上刚从散油消费群转变过来的目标客户,对于价格的敏感远远要高于对于品牌的认知,所以合并之后如何在满足低端消费群的同时又不忘树立品牌形象和美誉度也是嘉里要重点对待的。

新合资公司大部分业务管理将集中到嘉里粮油(中国)的总部深圳,由于涉及二十多个工厂上千员工,以及十多个品牌,预计要到今年下半年合并才告完成。

粮食双拥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乌克兰农牧集团(ULF)能满足中国未来全部的玉米缺口。”37岁,身价十亿美元的乌克兰农业巨头奥列格·巴赫马久科(Oleg Bakhmatyuk)身材壮硕,面孔棱角分明,说话铿锵有力。

据权威数据显示:2012-2013年度(10月到次年9月)中国的玉米缺口为890万吨,而至2020年中国的年玉米总进口量将增到1500万-2000万吨。如果巴赫马久科的“野心”能实现,他将彻底改变目前中国粮食的进口结构,特别是玉米需求过多依赖美洲的局面。

“今天,如果ULF从黑海的港口把玉米运到上海的话,比中国从美国进口玉米的价格要便宜25%。比美国更有优势的是乌克兰没有转基因玉米。”巴赫马久科在言语间透着对美国的不屑。

拥有巨大产量、便宜价格和傲慢态度的乌克兰农牧集团为何在国际市场上名不见经传?

巴赫马久科做能源出身,在乌克兰石油天然气行业浸淫15年。2005年,巴赫马久科进入乌克兰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Naftogaz Ukraine)担任财务顾问,很快他就得到了总裁阿列克谢,叶夫琴科(Oleksiy Ivchenko)的信任,并坐公司副总裁的位置。2007年,巴赫马久科离开了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并把所赚的钱全都投入到农业。“能源公司的工作给我积累了很多人脉,不仅在经济领域还有政治领域,在乌克兰大家都知道我。能源公司与农业在管理上有相通之处,它们都是一国的命脉,都是经济与政治的混合体。石油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是农业时代。”

乌克兰拥有世界上33%的黑色土地,相当于巴西阿根廷两个国家拥有黑土地的总和。前苏联时期,乌克兰被称为“欧洲的粮仓”。1991年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经历了10年衰退,本世纪初有所恢复,但是在2005年乌克兰爆发“橙色革命”,由于政局不稳,当年GDP又下滑10%,该国经济再次衰退。

此后,国际粮食价格暴涨给乌克兰带来了机会,“乌克兰终于明白了自己脚下的黑土地是个‘金饭碗’,于是农业的国家战略被重提。”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丁晓星对《中国企业家》说。2011年,乌克兰GDP增长2.5%,其中农业增长7.9%,全国的粮食产量为5000多万吨,出口2000多万吨。

尽管乌克兰农牧集团创立仅四年,但公司通过收购获得了50.8万公顷农田,占乌克兰可耕地面积10%,一跃成为乌克兰的“大地主”。目前,ULF是乌克兰最大的牛奶生产商及第二大的食糖生产商,其旗下的先锋公司在伦敦上市,是世界第二大的壳蛋和蛋制品生产企业。

巴赫马久科认为,乌克兰的农业产量至少能够翻一番。不过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进行较大的农业投入。“由于严重缺乏资金,乌克兰在农业机械、农药等方面投入严重不足,这极大地制约了它产能的扩展。据权威机构推算乌克兰农业总共需要600亿美元投资。”丁晓星分析道。

可问题是,在欧债危机持续发酵,西欧各大银行忙于从东欧撤出资本金以充实总部的资产负债表,同时乌克兰对来自俄罗斯的投资又顾虑重重的情况下,资金又从何而来呢?

多年来,乌克兰一直在为国际合作的事左右为难。前总统尤先科过于亲西方,这导致乌与中、俄关系陷入停滞。尽管2010年亚努科维奇上台后实行务实的平衡外交,但由于他对“政敌”季莫申科进行“清算”,引起欧盟和美国极大的不满,原先已经在商谈的“乌欧联系国协定”被搁置;另一方面,俄罗斯本想拉拢乌克兰,希望其加入最近搞的欧亚联盟,强化独联体的联系,但乌克兰觉得自己独立不久,不宜与俄方走得太近。在这个左右尴尬的时刻,乌克兰将目光投向了中国。

应亚努科维奇邀请,中国国家主席于2011年6月份对乌克兰进行了国是访问,两国决定建立和发展战略伙伴关系,并达成了在农业、能源等方面合作的框架协议。这为乌克兰的农业打开了国际窗口。日前,中国进出口银行与乌克兰农业部签署了有关向乌克兰农业提供最多30亿美元贷款的谅解备忘录,多家乌克兰农业企业将获得这些资金。“这些动作其实都是中乌两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协议中农业合作的一部分。”丁晓星说。

而巴赫马久科也正是在访问期间嗅到了中国机会。一年来,他频繁地往返于中乌之间,几乎拜见了所有中国有“大农业”概念的公司,包括中粮集团、北大荒集团、新希望集团等等。近日,ULF与中工国际签订的超过40亿美元的合作协议尤为引人瞩目。

中工国际主要帮助ULF在黑海边上扩建港口和粮仓,港口设计的吞吐量为年500万吨。建设资金将主要来自中国进出口银行的贷款,而还款的方式可能是粮食贸易。由于双方目前仅签了框架协议,许多具体细节不太为人所知。

中乌之农业之间的互补性是双方合作的一个基本共识。世界粮仓有两个,一个是美洲,一个是黑海沿岸。从均衡粮食进口结构上来看,中国应该加强与黑海“粮仓”的联系。据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总经理黄德钧介绍,在农业方面,乌克兰和中国的互补性很强,乌克兰可向中国提供玉米、甜菜糖、部分肉类以及葵花籽油,而中国企业可作为乌克兰农业生产资料的主要供应商,如农业基础设施、农作物种子、动物保健品等。

这个听上去很双赢的合作模式,在《基辅邮报》专栏作家尼古拉·霍尔莫夫眼中是另一种解读:“中国资本的大量涌入将有可能促成中国企业间接控制乌克兰土地,进而掌握乌克兰农业命脉,到时候两国的格局就是乌克兰播种,中国收割。”

丁晓星认为,这是一种典型的亲西方势力的言论,对于和中国合作,乌克兰国内干扰的声音很多。原因是多年来,乌克兰的政局不稳,许多政治人物为了争夺权力作出非理往往对国家的市场气氛和环境造成消极影响。

长期以来,中国企业对乌克兰的态度还是以观望为主。在乌克兰,土地是不能进行买卖的,法律规定的租赁期限又较短,都在5-10年之间,而且各种规则变动频繁,使得中国企业无所适从,乌克兰法律规定,在乌克兰注册的企业,法人必须是乌克兰人,这是大多数中国企业家所不能接受的;同时乌克兰对外资的各种限制也很让人头疼,前一段中石化上海分公司的领导去乌克兰考察居然也拿不到商务签证,只能给旅游签,还要出具财产证明,这直接打消了中石化投资乌克兰的兴趣。

许多人觉得乌克兰最缺的是钱,但事实上这里最缺的是市场经济思维。面对同样的问题,巴赫马久科在接受本国媒体的采访时表示:“很多政治家在纵容乌克兰民间的极端民族主义情绪,他们不明白没有一个正常的土地市场以及完善的法律,好的投资是不会来的。”

在采访中巴赫马久科总在强调一句阿拉伯的谚语:“狗在叫,大篷车仍在走。”市场经济的脚步不会被一些外界因素干扰的。

粮食双拥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一、准确把握全县粮食行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

以《市粮食行业“十二五”人才发展实施意见》为指导,牢固树立人才兴粮思想。

着力推进我县粮食行业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4支队伍建设,努力培养造就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素质优良、富有竞争优势的粮食行业人才队伍,为全面实现全县粮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基础。

计划年内除积极参加国家、省、市粮食局和县委县政府等举办的各类培训外,还将委派10名企业经营者和20名粮油仓储和质检等人员外出学习。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着手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建设技术人才创业平台,加强本县粮食行业在信息统计、监测预警、仓储物流、电子商务等方面的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培养。

二、认真做好全县粮食行业人才发展计划的推进工作

突出重点,分类推进。县局将重点抓好行业优秀企业家和党政人才的能力建设。对党政人才,按照省局要求,开展“双提升活动”,即提升精气神、提升创新力。所谓提升精气神,就是要增强做好新形势下粮食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到干一行爱一行,有想干事、能干事的追求和干成事、成大事的魄力,通过粮食部门的大有作为,在地方党委政府、在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心中赢得较高的地位、较好的评价和较大的影响;所谓提升创新力,就是要始终保持敢于争先的意识和追求卓越的勇气,自觉践行“三创三先”的新时期精神,用实际行动推动本地粮食工作创新创优,不断打造粮食工作的新的亮点。从2014年开始,积极组织优秀企业家参加全省领军型人才评选活动,并加大宣传力度。要切实加强企业复合型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引进培养。安排经营管理人才参加全省粮食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班;提升一批专业技术人员等级,通过一批职工职业技能鉴定,开展职工职能达标活动,力争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职工粮食行业特有工种持证上岗率达到40%以上,地方储备粮油承储企业保管员、检验员等工种持证上岗率达60%,省级示范粮库和中心粮库高技能人才应达到职工总数的10%以上;引进一批专业人才,积极参与当地政府的引才计划,以粮食购销公司为平台,积极引进专业对口、大专学历以上的优秀年轻人才;储备一批经营管理后备人才。以粮食购销公司为依托,按照职位数1:2比例建立粮食企业经理人储备,并实行动态管理。

三、切实加强全县粮食行业人才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

牢牢把握人才工作大局,切实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形成推动人才发展的良好工作格局。

1、建立“一把手”负责制。人才工作是“一把手”工程,切实把党管人才的要求落到实处,强化“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责任感和主动性。把人才工作与其他业务工作同步考虑,落实责任,统筹安排,加强对人才工作的统筹协调和力量整合。

2、加大投入力度。按照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积极争取政府在人才引进政策和人才工作经费上给予支持,加大人才培训、人才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指导督促粮食企业按职工工资薪金总额的2.5%提足用好职工经费。要拓宽投入渠道,建立健全政府、企事业和个人相结合的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保证人才队伍建设的顺利实施。

3、实施目标考核。结合实际,编制人才发展实施方案,分解任务,落实到位。建立实施跟踪反馈制度,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和要求落到实处。加强粮食行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是在企业,促使企业树立“不重视人才就没有战略眼光,不重视人才就难以实现长远发展”的理念,要充分发挥各类粮食企业吸引人才的主渠道作用,使企业真正成为各类人才发挥才智、成就事业的广阔舞台。

四、创新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

1、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人往高处走,这是人才流动的客观规律。粮食行业特别是基层粮食企业,面临“引人难、留人更难”的双重困境。无论是引入还是留人,说到底取决于企业自身的持续发展能力。企业做大了,有生命力,人才自然蜂拥而至;反之,企业没有发展前景,人才自然舍你而去,另攀高枝。全县粮食部门要积极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扎实推进“五个一工程”,建优国有粮食骨干企业,做强县粮食购销公司,夯实人才队伍建设平台。在创造条件引人的同时,还要积极打造拴心留人的环境,做到靠待遇留人,靠环境留人,靠事业留人,对优秀年轻人才要敢于及时选配到关键岗位。要积极争取组织、编办和人事部门的支持,尽可能多招录和选调一些年龄较轻、学历层次较高的公务员,优化公务员队伍结构。

2、创新培养选拔机制

深化用人制度改革,拓宽人才选拔方式和渠道。主动参与我县各类引才活动,提高粮食行业人才整体素质。国有粮食企业要建立健全竞争上岗、能上能下的选人用人机制,按照“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积极通过市场化方式选聘国有企业领导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