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校环境教育论文

学校环境教育论文

学校环境教育论文

学校环境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信息化环境,教学模式,及时教学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在国内随之产生并得到迅猛发展。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既是对传统教学的继承,同时也是对技术环境下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建构过程,是将各类教学模式的结构成分与技术应用条件之间的“整合”过程。教师是教学模式的实践者和创造者,丰富多变的实践情境是教学模式创新的源泉;信息技术为教学模式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工具以及交流与合作平台。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模式有基于课堂的讲授式教学、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基于案例的教学模式、基于资源的自主学习、WebQuest网络探究学习、基于ICT的协作性学习、基于问题的研究性学习等多种。这些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被很多教师采用,也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否全能适应当今高校的教学还有待商榷。而本文将探讨的是一种适合高校学习的全新教学模式“及时教学”,通过它来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新型教学结构,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

一、及时教学简介

实现有效教学不仅是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难题,更是整个教育界所面临的难题。而在因特网已日益普及的今天,如何利用网络在信息传递上具有的优势,将之融入到高校的教学中,改变原来传统的教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模式教育论文,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随时随地的沟通和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积极性,从而变革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结构,真正实现有效教学,这是及时教学创造者的出发点,也是它产生的背景。

及时教学Just-in-Time Teaching(简称“JiTT”)是 20世纪末在欧美国家高校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教与学的策略。由于及时教学运作程序简便,可行性和操作性都很强,也容易被教师理解和接受,教学效果很好。因此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将它作为其本科教学改革项目“改革之路”的范例大力支持和推广。全球约100多所院校的25个学科领域的本科教学使用及时教学的方法,目前这些数字还在增加。这些院校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欧洲和以色列等高等教育发达国家,有综合性大学、四年制的学院、两年制的学院、职业学校甚至还有高中,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很多教育机构都实施了及时教学。及时教学目前不仅被应用于自然科学学科教学领域,在许多人文学科教学领域内也已经开始了广泛的尝试期刊网。

及时教学的创造者诺瓦克等人对“及时教学”给出的定义是:Just-in-Time Teaching(JiTT)是建立在“基于网络学习任务”(Web-basedstudy assignment)和“学习者的主动学习课堂”(active learner classroom)二者交互作用基础上的一种新型教与学策略[3]9。

及时教学形式上是网络学习与课堂学习的结合。但其更深层次是包括了基于建构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等不同教学理论的教学模式结合,教师主导活动和学生主体参与活动的结合,课堂教学与网络学习不同学习环境的结合,不同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源的结合,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不同学习方式的结合,课堂讲授和虚拟教室的结合等。其核心就是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机统一,始终关注两者的自主性、创造性,在教学中根据不同情境,不同问题、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来解决问题,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益。

二、及时教学模式的特点

及时教学模式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学习:“网络学习”和“学习者的主动课堂学习”。“网络学习”在及时教学模式中被分为两个时间段的学习,第一时间段的网络学习主要是课前预习内容的在线学习。教师先将课前的相关预习内容放置在网站上,学生在课前上网查阅教师精心设计的预习要求,在网上完成教师指定的预习任务教育论文,写下自己对预习内容的理解,完成老师设计的思考题,并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在课前将信息反馈给教师。教师在课前通过网络检查学生就指定预习内容所提交的反馈信息,然后根据这些反馈所了解到的、学生对即将在本节课上讲授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存在问题,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做出适应性调整,在此基础上实施有针对性的、切合实际的教学,以达到适应不同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与认知发展特点的目标。第二时间段的网络学习是在课程讲授后学生再次上网学习更深、更复杂的内容。在经过预习,老师的课堂讲授,师生之间的讨论之后,学生对于基本知识点已经完全掌握,这时教师在网站上设置一些复杂的,更具探索性的习题,学生此时对这些新的知识点进行拓展性学习,和老师在网络上进行在线探讨或以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沟通,弄清楚新的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点的深层次理解,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网络教学虽然便捷,方便,但网络教学资源在及时教学中仍只是一种资源和手段,不能替代课堂学习。

“学习者的主动课堂学习”其主要形式是在教师实施有针对性的、比较切合实际的教学的基础上,开展各种各样的讨论与辩论――包括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全班性的或小组的讨论与辩论。开展这些讨论与辩论以及穿插其他一些活动的目的,不仅是要促进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深入理解与掌握,更重要的是力图真正营造出“学习者的主动学习”,充分展示师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充分调动每一位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乃至创造性,并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接教师为中心,学习者总是处于被动接受和被动灌输的地位的教学结构。

三、信息化环境下及时教学模式的设计

任何成功的学习方式都要经过科学的设计,及时教学也需要合理的设计教学活动。及时教学模式的设计借鉴利用了“主导―主体”教学模式教育论文,再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在理论和实践层

面对及时教学的方法进行设计。信息化环境下的及时教学就是基于视听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平台,发挥课堂协作式学习和网络教学的优势,调动多种教学形式服务于教学系统。主要特点就是在设计的过程中,既要保证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关注两者的合作性、协作性、自主性,抓牢“反馈链”以在线学习和面对面学习为基本教学形式,根据教与学的实际进行教学设计,开展教学活动。及时教学模式的设计主要是基于网络的学习任务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设计。

四、及时教学实施的环境要求和模式实施步骤

要实现及时教学,必须具备一定的环境要求,首先要有完善的校园网络,方便学生上网学习。其次要有完善的网络教学资源,包括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视频课件、电子邮件系统等。再次要有实施多媒体教学的媒体设备。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具备一定信息技术素养的教师,这些教师首先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其次有一定的计算机技能,能制作简单的网页,最后还能熟练的使用各种现代教学媒体。在满足以上条件的前提下,高校及时教学的组成框架及实施步骤可用下图表示。

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利用网络建立课程教学网站。教学网站的建立,极大地拓宽了知识传授的辐射范围。而且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其教学摘要的指导和帮助。⑸为了能使学生的学生再上升一个层次,教师应及时更新网站内容,添加一些较复杂、困难的问题,作为专题探讨设置在网页上。当然这些研究探讨的主题和难点应围绕刚学习过的内容展开。学生这时在网络上就这些专题、难点和老师同学进行探讨,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促进学生对高级、复杂认知能力的发展。

五、及时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作用

我国目前的本科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而及时教学恰恰可以弥补传统教学在这方面的不足。及时教学法在改善师生关系、网络技术应用、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等方面发挥出极大的优势。

1、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期刊网。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学习对网络的利用率越来越

高教育论文,计算机和网络为学习者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在及时教学中网络为教师制订学生的课前预习任务提供一个公共的、有效的、及时的平台,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来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此外,计算机和网络为师生课外的交流提供了平台,教师和学生的交流的空间和时间范围都被扩大了。在及时教学中,网络的使用使学生们能够有准备地融人到课堂学习、研究和对话中,促进学习。

2、教师和学生能及时进行沟通交流,提高教学效果。及时教学非常重视师生间的面对面的交流,通过反馈链将教师与学生紧密联系在课堂学习的周围。师生间不是指导与被指导、知识的传授者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的关系,学生成为了学习和课堂的主人,发挥他们对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程序把握、实施和监控的积极性。

3、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课程教学中给予学生研究式的学习训练。将学习与发现和探索过程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和决策能力;评价结果的能力。

4、加强对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能力的培养。及时教学注重的是普遍性知识的掌握、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学习和研究的兴趣以及学习和研究的能力等的引导和培养。及时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有此基础,学生今后无论在什么地方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会善于随时随地进行有效的学习。

五、结论

及时学习中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本文只是对及时教学作了初步的实践探索。及时教学还需要广大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根据各自的实际问题、要求,进一步实践与探索.使之达到最优的教与学的效果,得到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田莉.及时教学的特点及对我国高校本科教学改革的启示EJ]. 外国教育研究,2005,(11):39―43

[2]虞哲.多媒体环境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现代教育科学.2005(5)

[3]何克抗,刘春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之六――“适时教学(JiTT)”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08(12)

[4]何克抗.教学结构理论与教学深化改革(下)[J].电化教育研究,2007(8):22―27

学校环境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一)关于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相关研究

相比于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的研究,国内外学者探讨更多的是网络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国外学者们一直比较看重网络环境所能发挥的作用,首先,曼纽尔?卡斯特(美)在信息三部曲之一的《网络社会的崛起》中就强调了网络环境对政治宣传的重要性;其次,哈斯?卡姆,E?斯科恩菲尔德斯的《数学式环境下解决问题的模式》认为:“校园网络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文化素养和科学技术含量的提高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也涵盖在知识文化与科学技术信息当中,学生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容易受到熏陶。”强调校园网络在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的作用以及校园网络的隐性教育作用。

国内对于网络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相关研究非常丰富,有从网络舆论环境、微博微信网络环境、网络载体环境、网络文化环境等角度研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也有从网络环境的角度出发,研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制度性、模式转变、管理、机遇挑战等方面的影响;也有对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困境进行研究并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该如何应对困难、进行改革创新、化解挑战等,各方面的学术论文都十分充实。同时,关于这一课题的相关专著的传阅速度也比较快,比较有影响力的有谢海光主编的《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案例》等,“前者对互联网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挑战、互联网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原则、内容、方法、途径、环境等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后者是对全国七十多所高校和三十多家单位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总结”,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学者们关于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相关研究已经相对全面,这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建设与研究提供了条件,可以说关于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研究得以开展的基础,其相关研究成果与结论恰好说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的必要性。

(二)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的相关研究

1.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分类研究。国外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倾向于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来进行分类研究,尤其偏重于宏观角度,他们的研究更关注整个社会上的意识形态网络教育。另一部分与网络环境有关的则是以格尔顿?格莱姆为代表的学者研究网络文化,“着重从文化哲学角度进行理论探讨,批判性较强”。国内的学者则对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从不同的维度进行了较详细的分类,大致可以从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进行概括。从纵向的角度来划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可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微观环境与外部宏观网络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物质与精神的网络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积极与消极网络环境等;从?M向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来进行分类,又可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舆论环境等。在近几年的研究中,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研究则以网络舆论研究和网络文化研究比较集中。如李百玲学者对网络言语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并对网络言语失范的具体表现、原因及措施等做了论述。总体而言,现阶段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分类研究已经比较全面与详细了。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措施的相关研究。国外学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较少,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研究数量更是不多。但我们可以通过目前一些国内学者对国外学校的考察及研究,来粗略窥视国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上的相关措施。万先英学者在其研究中指出“国外高校非常重视学校德育环境的营造并已形成了明确的认识,将自己国家的政治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校内各项活动中的观念已经确立”,另外也有一些学者对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建设进行了研究,在这里不一一列举了,这些学者为我们打开了窥视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建设的窗户。

近几年来,国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措施也有一些研究。罗成富学者指出,“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客观环境”,指出政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中的主导作用;部分学者提出要“构建良性运作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机制”,“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门户网站”等。其中影响力较大的应属陈万柏主张的“努力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系统,构筑网络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总体而言,在关于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方面,不同的学者都给出了自己的研究结果,概括起来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挥政府主导性;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内容建设,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三是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系统及机制;四是充分调动高校主体性,同时发挥多方面的力量;五是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研究。

3.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的机遇与挑战的相关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所面临的机遇是很多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网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增强了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和教学重点向课外延伸和转移,教育内容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使得环境育人的功能得以强化。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中的挑战的相关研究,很多学者也都有所涉及,总的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因素:一是西方文化的冲击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渗透加剧;二是高校校园网络管理方面的困境,技术和资源层面的匮乏,“传播层面的监管困境”,网络空间把关人缺位;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系统的行政监管体制尚待完善;四是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

学校环境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 文化 文化迁徙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内涵与影响因素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内涵,张耀灿先生在其主编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一书中给出了明确的界定,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这个概念,我们是认同的。此外,陈秉公先生在其着作《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中,给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亦作出了界定:“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环绕在教育对象周围并对其产生影响的客观现实。也可以这样说,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除了教育以外,影响教育对象的一切外因的总和。”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两种界定,虽然表述不同,但是在实质上,两者趋向一致。

既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所有外部因素,那么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因素必然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社会因素等方面。这些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其发生作用往往是多种因素的合力。可是,从微观方面看,单个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亦是存在的。我们试着从文化传播与迁徙的角度,来探讨文化迁徙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从而为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创造条件。应当指出的是,这里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主要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二、文化迁徙的含义与途径

文化迁徙,或文化变迁是指文化从一个地方和环境传播或迁移到另一个地方和环境。在这当中,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传播的推动者或实践者。在人类文明史上,曾经的四大文明已经随着漫长的历史长河的不断迁移或消融或消失或融入到一种新的文化中,成为新的文化形态。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可谓是经典之传。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生命力,特别是与中国文化的某种可相容性,使得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从而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科学理论,成功推动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进程,在实践中丰富了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就是说,文化迁徙是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和实现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

文化迁徙需要在一定的条件和环境中进行。这就是文化迁徙的途径问题。文化迁徙的途径主要包括口头传播、书本传播、潜移默化式地传播和网络传播。

首先,口头传播。这是最原始的文化传播方式。在人类社会初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不发达,人类在群居生活中往往是由长者把本族群积累的知识,用口头传授的方法传给下一代。其中,采取的是讲故事的方式。当然,这种知识不能被称之为知识,只能称之为传说。

其次,书本传播方式。把文化用书写的方式记录下来,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甲骨文是人类较早的记录文化的方式,虽不能同现在的文字相比较,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说明人类的进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造纸术的发明和印刷术的改进,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从此以后,人类文明的发展速度就大大加快了。我们今天能见到和读到的许多书籍,特别那些关于古代史书、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正是书写方式传播人类文明的重要体现。

再次,潜移默化式地传播模式。在一个固定的环境当中,人总是在潜移默化地受着文化的熏陶。家庭是人所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第一个环境,从出生到成长的每个过程,父母总是把自己已经拥有的经验和知识,或用语言,或用行为,总的说来是用一种无形的潜移默化地方式把经验和知识传递给青少年。村落或社区环境,是对人进行潜移默化传播知识的第二个环境。人除了家庭环境外,还有社区或村落环境。在社区环境中,人在与社区其他人的交往时,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他人的影响。

最后,网络传播模式。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逐渐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所谓网络载体,即‘以网络为载体’之意,也就是通过互联网这一最先进的电子信息交换系统,向人们传播丰富、正确、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以帮助人们形成时展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以及健康的精神状态的过程。与传统的大众传媒如报纸、广播、电视等载体相比,网络载体传播信息具有以下优点:一是信息内容的海涵性。二是传播方式的交互性与平等性。三是传播手段的兼容性。四是信息传播的时效性。”

三、文化迁徙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

文化因素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影响因子。在高校中,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关键作用。这是由高等学校的职能所决定的。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中指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在讲话中,明确指出了高等教育或高等学校的职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人才培养即育人,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文化传承创新是高等学校不断进步发展和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职能。一方面,通过文化传承丰富思想政治 教育理论;另一方面,通过文化创新,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时代性和时效性。由此可见,高等学校是具有丰裕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氛围的教育教学阵地。此外,高校校园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使得各种文化几乎都能在高校的自由土壤中相互交融。文化之间的相互交融,一是丰富了校园文化,二是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可能的条件,三是活跃了思想、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人才的思想政治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影响着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因此,就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就要求高校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物质条件和文化氛围,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创设和优化,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载体,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要阵地和途径,以丰富多彩的党团活动和课外活动为辅助手段,把课堂思想政治教育与课外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为人才培养服务。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就是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优化课堂教学环境和课外即第二课堂育人环境,通过改进教学手段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最新成果,优化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通过情境创设潜移默化地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融入大学生的头脑,优化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每个思想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是通过隐匿在主体身上所负载的关于自身阅历、经历及通过家庭、社区和社会耳濡目染所形成的文化因素,体现在主体的言行、生活习惯和方式上。在高校这个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环境当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通过社会交往,把自身所载的文化传递给另一个主体。从而使不同的个体文化在交流与碰撞当中,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形态。这为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提供可能。

“任何两个具不同文化的群体甲和乙发生接触时,甲可能从乙那里撷取文化要件,乙也可能从甲那里撷取文化要件。当这两个文化不断发生接触而扩散时,便是文化交流。”这就是说,不同文化之间在发展时并不是固步自封的,而是必然地在其发展传播时与其他文化碰撞与交锋。但是,任何文化的产生、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环境。在相同的地域环境中,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文化的发展、传播与优化,必然要求与其他环境中的文化之间进行交流,或吸收或相抗或互相包容。在不同文化的交流过程中,推动文化交流与发展的主体是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而社会交往则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方式。文化是人类生产实践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是人类的精神符号。人类社会在向前发展,文化的发展亦必须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实际上,文化之间的交流、发展与扩散就是文化的变迁或迁徙。应当看出,文化迁徙与环境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作为环境中的特殊部分,必须要体现环境的共性。文化作为环境的重要组成因素,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因素。文化,特别是人类社会的优秀文化,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精神引领作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造就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这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方面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另一方面也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因此,教育事业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活动,就是利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青少年的头脑。在实践中,积极探索贯彻和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新模式、新方法和新途径。通过实践,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卓有成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

“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因此,要积极发展民族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文化背景。

学校环境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建设;基本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建设,首先要更新理念。理念就是人们对于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理性认识。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以人为本已成为主导文化环境的核心理念,而凸显主体、回归生活和“两个统一”则是这一核心理念在目标、实践和系统层面的具体体现。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建设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建设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其一,以人为本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的,其根本任务是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和引发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具有积极道德行为和自主创新能力的现代社会的有用建设者。因此,提高人的素质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其二,以人为本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根据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在文化环境建设中做到“三贴近”,坚持以人为本,顺应时代召唤,满足大学生身心发展需求。其三,以人为本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以人为本的目标,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建设要以“四个以”为指导方针,并积极发展新型的大学生人际关系,为大学生提供精神关怀,创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建设的目标理念是凸显主体

当前教育理论界积极讨论的一个理论问题就是“主体性教育”。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较来说,主体性教育是把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使学生自主、自觉地参与学习,能动、创造地认识和实践;使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建设中,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其一,内容上满足学生。只有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内容满足大学生的需要,才能促进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接受和感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影响。其基本内容主要有: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建设中要考虑学生的需求,在其文化环境内涵上要蕴含着积极向上的思想内容,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政治内容,具有高尚的道德教育和健康的心理教育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学生的内在需求。

其二,方法上不断创新。由于大学生的素质结构、自身条件、生活环境和主观能动性的不同,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注重大学生个性差异。为此,要紧紧抓住培育学生的主体性,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建设的方式方法。

其三,环境上营造主体氛围。这种主体的氛围即他教与自我教育的和谐氛围。主要靠学校有意识地积极地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技巧形成良好的文化环境。健康积极的文化环境有利于大学生主体意识沿着正确、合理的方向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具有一种信念,只要有可能,你就可以做。你必须使你自己相信这是可能的,你不必去模仿他人;你的同学已经做到了,那么你也能够做到。你没有读过他的理论,但你有更好的生意,你就去尝试做。这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给学生创设的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氛围,一旦有好主意,他们就可以白手起家创办公司而不考虑这会有多少困难。这种主体氛围使大学生主动地适应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敢于实践和善于创新。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建设的实践理念是回归生活

生活是生命的存在方式,生活世界是生命存活的世界,是生命求得意义和价值的活动空间。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完整生活质量的教育,与生活交织、渗透在一起。脱离生活,就会失去思想政治教育自身所蕴藏的精神内涵,只能流于理论空漏的说教。“回归生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实践要求。 社会生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将走向虚无。而思想政治教育又是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反思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建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回归生活,体现生活,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回归生活就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建设过程中,必须立足于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契机,营造以人为主体、以生活为中心、以教育为导向的文化环境氛围。这是社会生活实践的要求。马克思主义人本论始终立足于人类的生活需求与素质发展,是最为科学与彻底的“以人为本”。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建设回归生活,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营造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激发人的潜能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让大学生在现实而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中舒展生命、感受自己的生存价值、体验生命的活力,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享受尊严,享受幸福,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精神境界。

另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建设的系统理念也应该得到重视,既要树立校内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相统一的小系统理念,还要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相统一的大系统理念,防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劳动被其他非专业思政课教师、干部及员工的言行所抹杀,避免“课上一年功,不如社会一阵风”、“一个假期颠覆一个学期”的惨痛现象出现。

参考文献:

学校环境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青年教师 思想政治教育 生态观 环境 适应

高等学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青年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军。由于青年教师刚从学生角色转换为教师角色,与大学生的年龄接近,他们与大学生有着紧密的联系,和大学生有着许多的共同点,如果青年教师自身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道德规范等问题不解决好,必然会对教育对象——大学生产生显而易见的负面影响。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本文将运用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对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分析,并提出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对策。

一、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与适应

1869年,德国学者海克尔创建生态学,并形成了解释生命体与周遭环境相互协调、互为消长和彼此依赖的生态平衡关系的自然生态观。近年来,学术界从生态视角考察思想政治教育,并逐步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观理论形式,环境与适应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一)生态学相关理论及简要阐发

1、影响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因子

生态学理论认为:环境是生物机体生活空间的外界条件的总和。生物环境不仅包括对其有影响的种种环境条件,还包括对生物有机体的影响和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广泛而复杂,广义上讲,凡是与人有关系的并对人发生影响的物质和精神条件都可以称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我们通常所讲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单位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交环境等。每一单因子在综合环境中的时间、方法、情绪等都会对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起着主要的或次要的、直接的或间接地、有利的或有害的生态作用。影响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环境因子(即主导因子)是社会环境与学校环境。

2、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适应

生态学上,在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时,把生物对综合环境条件的适应关系区分为下面两种:

(1)趋同适应 不同种类的生物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往往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和途径,其结果是使不同生物在外貌上及内部生理和发育上表现出一致性或相似性。

(2)趋异适应 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群,由于分布地区的间隔,长期接受不同环境条件的综合影响,于是在不同个体群之间产生相应的生态变异。

青年教师做为社会人,有自己的思想境界和政治认同,有一定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在思想政治素质提升的过程中会有取有舍,即在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里会发生 “趋同适应” 与“趋异适应”。 高校青年教师在思想政治素质进步过程中,受环境因子的影响,其思想发生了相似的转变,即趋同适应。因为不同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的影响,青年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不一致,思想境界也不一致,这体现了生态观的趋异适应。

(二)运用生态学理论探讨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切性

1、社会环境对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社会环境是大环境,对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影响是社会文化和社会风尚。社会文化即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传播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和道德观的工具,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培养和造就人格。社会风气即是社会风尚和习俗,它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状况等的综合,是广大社会成员精神风貌的总体现。社会风气主要包括社会道德风尚、社会治安秩序和社会心理反映,能动的以强大的社会舆论和习惯的形式制约人们的言论和行动。

社会环境对青年教师的思想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并使其产生了四种倾向:一是个人需求从传统的讲究精神需求转向物质需求为主;二是职业稳定性变化;三是个人奋斗目标转移;四是行为态度转移。[1]

2、学校环境对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学校环境相对社会大环境而言相对独立,主要是指校风、学风、师德及学校采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教育氛围。

校风是学校的“社会气氛”,是学校中占主导地位的教育原则、风气和习惯。校风是影响学校全局的巨大精神力量,普遍存在于全校各个部门,体现于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之中。校风具有重要的感染熏陶作用、推动促进作用和调节约束作用。学风是学习的态度和风格,往往对人才的成功具有决定性影响。优良的学风,可以使人扬帆远航,抵达成功的彼岸;不良的学风,只能使人半途而废,加强学习也是青年教师适应学习型社会的需要。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应具备的思想品质。要求每个教师不仅能传授思想品德和业务知识,而且还能做到为人师表。学校对教师特别是针对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和采取的方法是培养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关键,是学校环境中影响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直接因素。

校风、学风、师德都能影响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间接地影响着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中,青年教师是主体,学校教育是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境,是可以创造和改善的,且直接影响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当学校教育方法得当、执行有力,将促使大部分青年教师提高思想境界,加强政治认同,即思想政治状况发生趋同适应。对于个别青年教师,可以采取特殊的方式教育,达到帮助其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目的,即发生趋异适应。这充分证明运用生态理论探讨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是适切的。#p#分页标题#e#

二、生态学视野下的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当前,高校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可以概括为两种:

1.理论教育法

本方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教育蓝本,目的是帮助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主要通过下列途径完成:一是以定期、集中方式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和讨论;二是通过举办竞赛或交流会来完成;三是采取个别谈心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大多用于在申请入党或犯有错误的时候使用);四是通过时事政策学习、听时事报告让青年教师了解当前形势,增强凝聚力。

2.模范示范法

本方法以强调青年教师的艰苦奋斗及爱岗敬业精神为重点,以榜样为学习对象,目标旨在加强青年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主要通过下列过程完成:一是树立典型,二是加强事迹宣传,三是通过材料学习找出存在的问题,四是总结分析并找出改进措施。

理论教育法和模范示范法对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青年教师良好的师德师风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它们在长效性和整体性方面缺少理论基石,生态方法论之精髓在于“整体关联”、“动态平衡”及“主体与环境的关系”。 [2] 但上述两者以灌输为主,忽视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忽视了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淡化了青年教师适应教育环境的动态过程。

三、基于生态学理论的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思想教育意在提高境界,政治教育意在提高政治认同,作为价值教育、意识形态教育,二者密切联系,但并不重合。思想政治教育是要铸就一种品质,让行动者在活动中自主选择,它起于行为,稳定于习惯,伴随着情感,依托理智,化为品质,升华于信念,体现于理想。按照从低到高的层次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划分为行动规范培养、德性品格养成、政治价值认同等层次。这是一个不断递进的梯次,它们既是目标,又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注重的途径。人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符合人的成长规律、符合教育发展规律,需要科学地设定阶段、因材施教,思想政治教育又是塑造价值观的教育,需要符合传播与接受的规律,符合价值观塑造的教化特点。

从生态学方法论的角度看,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体现着被动和主动,既有被动或主动的环境,又有被动或主动地适应。在社会大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学校加强教育改变相对独立的小环境,是提高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关键。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原则

我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个“人”必须有坚定地政治立场、懂得爱、懂得分辨善恶、明辨是非。学校必须通过教育即以适当的方式使青年教师达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政治认同。促使青年教师“趋同适应”。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她是引领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建设的政治主导原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必须通过科学合理的符合社会生态的方法和方式,运用启发、动员、教育、监督等方式把青年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符合现代民主政治社会发展要求的方向上来。[3]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原则,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趋同适应的学校环境,让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变被动为主动。

2、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系统工程

坚持生态观的整体性原则,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系统工程,是解决好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其整体性体现有二,一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人作为三位一体的整体对象进行综合考察,使得教育内容、教育目标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互动联系,做到各个环节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发挥整体效应,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力和本真价值。二是建立长效机制,塑造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长期教育的氛围,让学校教育环境促进青年教师主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3、加强校风、学风、师德建设

这是高校建设、发展与文化沉淀过程中首当其冲的要求,也是提高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中学校环境因子发生有利影响的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教育对象而言,这是一个主动的趋同适应,青年教师将会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职业操守、改善行为并形成良好习惯。

通过学校环境因子的改善,可以促进教师思想境界的提高,增强青年教师对大学生的热爱和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忠诚。

本文旨在开启研究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一个途径。总之,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围绕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讨论、研究影响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有目的地对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探索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高芸等.高校青年教师培养途径浅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