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施工技术研究论文

施工技术研究论文

施工技术研究论文

施工技术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关系施工企业的效益,关系业主的项目管理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关系工程使用方的切身利益,也关系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针对所建的工程提出施工质量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施工质量管理措施

1工程概况

某工程精装修商品房,整个工程项目成L形状,地下一层,地上31层,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整个工程场地狭窄,施工作业面狭小。

2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措施

2.1严格审批制度

2.1.1在工程开工之前,施工单位必须认真编写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针对该工程特点,地下开挖深度为10米,且地下水丰富,还需要编制地下开挖时后的专项降水方案和护壁方案。并要求在施工前,所有的方案要经过监理审批通过。方案中必须要包含但不限于施工组织措施、技术要求、质量要求、材料计划、安全要求及保障。

2.1.2在每项工程开工前,由施工单位技术人员和安全人员对工人进行技术交底,并有文字记录和签字。

2.2会议制度

2.2.1要定期召开例会,参加会议的人员为施工现场主要的管理人员、负责人。根据工程进度、施工现场情况而确定。该项目工期比较紧张,现场施工管理人员经验不足的情况,确定为每周一次。在例会上要做到有事情就说事情,不扯皮,力求解决问题,达成共实际。

2.2.2施工现场会议制度。施工现场会议,主要就是因为某些工程中的问题在会议室没有办法说清楚,就到施工现场对着现实情况讨论解决的办法。这种会议很有效果,因为有实物对照,施工的质量问题很明显,处理整改措施也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2.2.3针对某些专业个别特殊问题采用专题会议形式。因为某些问题很专业,解决的相关人员少,所以采用专题会议形式。专题会议要及时,参加会议人员要专业,并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责任。

3检查制度

(1)日常检查制度,施工单位质量人员、监理人员日常巡视检查,并检查中发现的质量问题及时反馈给施工班组。

(2)每周由监理单位组织,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相关负责人参加检查,把检查发现的问题以质量问题整改通知的形式发给施工单位限期整改。并在规定整改期限之日对其检查部位复查,检查整改落实情况和效果。

4施工样板制度

4.1在每一道工序施工前先做一小部分,看施工完成后效果

因为设计意图与现场实际情况的差异,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对设计意图的理解差异,以及施工管理人员之间对验收标准理解的差异,所以完成的产品可能得不到一致的认可。同时采用施工样板制度,能以很小的时间和成本暴露所代表施工项目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为质量管理和控制提供依据。因此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和避免大面积返工,采用施工样板先行的制度。在施工样板经过验收认可,再大面积施工。

4.2在新进班组进场大面积施工前,先做样板

当前建筑工地施工人员基本都是农民工,专业技术水平差异很大。有很多的农民工没有经过专业技术培训,仅仅是从事过该工种工作,甚至有的还是学徒工。再加上建筑施工行业属于露天工作,所做的工作都具有唯一性。因此新的班组进场大面积施工前要先做样板,从样板施工中检查施工作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同时从施工样板中把工程项目的管理规定、质量要求等灌输到施工作业人员中去。

5验收制度

(1)所有进场材料都要按批次、类别报监理验收,根据要求需要取样送检的项目,按照要求取样送检。不合格材料不能进入施工现场。

(2)所有隐蔽工程隐蔽之前必须验收合格,每个分项工程检验批完成后要报监理验收,经过监理验收合格后才能进入下道工序施工。

(3)各分项工程、分部工程施工完成后,根据规定组织分项工程、分部工程验收。

施工技术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一)原则

基于节能施工技术的房屋建筑,应严格遵循相关设计要求,即优选各种保温性能优良的门窗和墙体,尤其是北方地区的房屋建筑,在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优先选择高效保温的节能窗,或设置三层窗,尤其要注重房屋的环境设计,保证通风和必要的日照条件,为建筑节能营造良好的室外条件;同时还要考虑到工程的能源供应条件,因地制宜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营造良好的热环境,并重视对余热和废热的回收。再有就是对节能建筑材料的优先选用,即以烧结空心砖、硅酸盐转等代替传统实心粘土砖,采用节能型墙面,利用玻璃棉等高效保温材料。

(二)措施

根据房屋建筑节能施工技术原则,可确定具体施工措施,现对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技术、采暖末端装置可调技术以及太阳能一体化技术进行介绍,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技术强调的是墙体节能施工,通过玻璃棉等新型高效保温材料的应用,或复合墙体设计来降低外墙的传热系数;采暖末端装置可调技术关注的是采暖环节,通过可调装置对恒温阀和末端装置进行控制,有效解决采暖始末端存在的冷热不均问题,从而获得较好的节能效果;太阳能一体化技术是一种新兴技术,对太阳能的利用是今后能源开发的重要方向,也是房屋建筑的一大发展趋势,目前已经实现了太阳能冬季供暖和提供生活热水,利用光伏电池技术为房屋建筑供电正处于开发应用阶段。

二、房屋建筑节能施工技术的具体应用

(一)屋面节能

屋面工程施工的节能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保温隔热,屋面保温隔热层的施工应根据具体的施工方案进行,满足板材平整、牢靠等设计要求,并对所用到的松散材料进行分层敷设,为确保表面平整,基层材料的含水量必须达标,保持干燥、干净,找平层应铺抹一层隔水物,然后在进行防水层施工,松散保温层施工不应在恶劣天气下进行。另一种是架空隔热,多用于具有良好通风条件的平屋面建筑,架空板的铺设应满足平整、牢靠等设计要求,缝隙处选用合适的砂浆进行填充,其高度根据屋面高度而定,将进风口设置在正压区,出风口设置在负压区,施工中,为更好地保护已经完成的防水层,架空板支座底面应增设柔软材料。

(二)地面节能

地面工程施工的节能主要包括保温、防潮和采暖三项内容,在地面节能施工前,为保证基地工程质量,应对其进行必要的保温处理,即进行保温层施工,其表面保护层和防潮层应满足施工方案及设计要求,有效控制保温层材料的含水量,通过设置保护层来提高其表面的抗冲击能力,可选用微孔面层材料来防潮,采用蓄热系数小的材料来保持温差。再有就是辐射采暖地面节能施工,在铺设绝热层时,应保证地面干燥、平整、无杂物,面层施工应达到一定的干燥度,如果选用的材料是木地板,必须先进行干燥处理,最后环节是填充层施工[5]。

(三)门窗节能

对于外门窗框的安装,其与洞口和副框之间的缝隙应用密封胶进行密封,选择弹性闭孔材料进行填充;对于门窗玻璃的安装,应事先做好铺平铺严工作,安装前应刮上一定厚度的底灰油,按照施工工艺规程进行安装,保持内外侧相等的间隙,完成安装后进行检查,通过敲击声来判断玻璃是否安装严实;再有就是保温密封条施工,其规格和品种的选择尤为重要,应结合门窗的类型及缝隙的宽窄,与之相匹配,贴密封条时应先进行除污处理,施工应做好完全密封接缝,特别是自粘性密封条,必须要黏结牢固。

三、结论

施工技术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跨径斜拉桥;施工安全风险;研究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U448.2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在桥梁建设中,斜拉桥是大跨径桥梁的典型代表,其结构体系由承压的塔、受拉的索和承弯的梁体组合而成,在技术上有着很大的难度和复杂性。在具体的施工进行过程中,大跨径斜拉桥建设往往面临着各种风险,施工环境恶劣、工序多、工艺复杂等因素使得建设和使用事故频有发生,暗藏着巨大的损失和灾难性后果。近年来,我国内外研究人员对于大跨径斜拉桥施工安全风险的研究不断深入,已取得了较大的成果。本文针对大跨径斜拉桥施工安全风险的研究现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一、大跨径斜拉桥施工安全风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大跨径斜拉桥施工安全风险问题的突出,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高度重视,在不断探索、研究下,工程项目风险分析与评价理论研究有了一定基础。

(一)大跨径斜拉桥施工安全风险的国外研究现状

桥梁风险研究始于国外,目前,大跨径斜拉桥施工安全风险的分析在国际上已有多年历史,并拥有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在结合不同桥梁特点的基础上,国外专家学者研究出了模糊数学法、蒙特卡罗模拟法、统计和概率法、层次分析法等诸多方法,通过处理随机不确定性问题的计划评审技术、图形评审技术、风险评审技术等的典范先进技术,对桥梁风险安全进行了探究。在研究内容上主要针对设备质量风险、技术风险以及可靠性工程等问题,逐渐趋于系统化和专业化。

(二)大跨径斜拉桥施工安全风险的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桥梁风险安全研究的起步较晚,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在不断摸索、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我国不断提高桥梁建设技术,与国际差距日趋缩小。目前,我国国内一些大型桥梁的建设也引入了风险评价和管理的思想及概念,根据实际情况,分析了技术可行性和工程可造性风险,提出了风险防范措施,开展了风险管理计划的执行。近几年,针对桥梁的安全耐久性问题,我国桥梁专家开始尝试展开风险评价工作。在对不同风险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斜拉桥的施工风险划分为施工质量风险、施工组织风险、施工技术风险和环境影响风险,并指出施工技术风险是其中最为突出的风险因素。

从总体上来看,目前,国内外对于大跨径斜拉桥施工安全风险问题的研究仍不完善,其风险评价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风险分析评价体系的建立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尚需进一步深入拓展。

二、我国大跨径斜拉桥施工安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大跨径斜拉桥建设和使用风险事件的频繁发生,风险事故造成的巨大损失使得大跨径斜拉桥施工安全风险问题已成为我国大跨径斜拉桥施工中的核心研究课题之一。近年来,我国大跨径斜拉桥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不断增多,各专家、学者不懈探索,提出了诸多理论观点。但就目前研究的整体现状而言,大多数研究都只停留在风险管理的风险识别和估计等理论的探讨上,对于风险评价的方法进行反复争论,对于风险应对解决的实际理论与措施研究停滞不前。我国大跨径斜拉桥施工安全风险管理表现出许多问题。

(一)桥梁档案资料库不完善

我国大跨径斜拉桥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研究理论和方法仍不健全。在桥梁建设项目工程完成后,对项目中安全风险问题的总结和评价工作并未实现全面推行,鲜有实施。即使个别项目进行了风险评价,其相关文件档案资料并未进行系统性存档。这种桥梁档案资料库不完善,使得相关经验没能得到良好的传承,国内大跨径斜拉桥施工安全风险识别和评价的实施缺乏可借鉴的历史数据和资料,同类工程项目资料的参考存在误差,并造成了风险管理费用的大大增加。

(二)可操作性差

受桥梁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结合缺失的影响,我国大跨径斜拉桥风险分析的进行往往存在于项目立项以及项目的后评价。项目风险分析的研究太过注重分析方法的研究,较少注重具体项目中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忽视了理论经验的重要地位,很难对大跨径斜拉桥的施工起到具体的指导作用。

(三)施工监控手段落后

由于大跨径斜拉桥各种施工控制方法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缺陷,我国尚缺乏科学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远程监控系统。施工监控手段的落后使得大跨径斜拉桥的风险问题难以解决,很难保证安全性。

(四)资金和专业人才匮乏

大跨径桥梁风险分析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需要专职的风险分析人员和相应领域的众多专家参与,有时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致使我国桥梁风险分析较难进行或风险分析的结果不够精确。

三、我国大跨径斜拉桥施工安全风险管理优化的策略

目前我国在大跨径斜拉桥施工安全风险的研究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各种风险因素的存在使得大跨径斜拉桥施工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着工程质量。对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解决策略。

(一)资金问题。要求业主单位需保证必要的风险分析费用。

(二)人员问题。要求必须配备专门的风险分析人员。

(三)思想问题。要求项目各方需重视风险管理的作用,预防事故发生。

(四)制度问题。需要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和监控制度。

参考文献:

[1]项贻强,张婷婷,孙筠.国外桥梁工程项目风险及评估研究综述[U].中外公路,2010年第2期:153-157.

[2]程伟,田波.施工期桥梁风险评估[TU].山西建筑,2009年第3期:213-214.

[3]曾锋.桥梁施工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探讨[U].企业技术开发,2009年第3期:146-148.

施工技术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如今,信息技术已广泛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它在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式的同时,也促进着学校教育越来越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国际化和个性化。面对日新月异的数字化教育教学环境,研究和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成为教育领域的崭新课题,整合教学成为新时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当今时代更是一个张扬个性,价值判断多元化的时代,时代的讯猛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以适应新技术革命和社会变革对高质量富有创造性的新型人才的需求,个性化教育在经济发达国家间兴起,已经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深化,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观念正越来越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同。

阅读优化人的气质,阅读改变人生。阅读是具有较强个性化色彩的一种活动。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着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的问题——要把学生视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语文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发展的需要。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进一步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培养新一代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阅读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将会改变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内容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也不再是知识传播的唯一信息源,在阅读教学中,新教材、新大纲的使用,给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课题,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亟待以一种新的课堂学习模式取代传统的旧模式,以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只有把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新理念贯彻到当前的语文新课程中,有效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才能把语文教学改革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为培养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服务。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提出了“信息技术下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

本课题的研究近年来在国内外都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如何在学习借鉴的同时探索出适合自己学校的教学模式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这一课题的研究将会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指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大面积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理论依据

1.新的课程改革理论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中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实现上述目标,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2.现代教与学理论

有效整合的模式与方法研究是对教学实践的研究,必须在现代教与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确保研究的方向性和准确性,如: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最临近发展区理论、终身学习理论、发展性教学理论、情商理论、合作教学理论、创新教学理论等现代教与学理论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阐析了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认真学习和领会这些理论的要义和内涵,能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指导。

三、课题界定

该课题的研究是要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探索信息技术下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模式和方法,特别是网络环境下实现阅读教学有效整合的模式与方法。

有效整合就是指信息技术能够有机的融入个性化阅读教学之中,通过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切实解决个性化阅读教学中的教学困难,真正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在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和效益、提升师生信息素养的同时,使师生都能够通过教学获得充分的富有个性的发展。

四、研究目标与预期研究成果

1.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目的是要探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及资源来改革阅读教学的组织形式和学习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活动的自主性和教师的创造性,实现信息化条件下教、学资源的最优化。教师能够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能够运用现代媒体去主动获取知识,体验情感,从而转化成他们的能力。

在课题研究中进一步优化阅读教学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模式,探索出在阅读教学中引入现代教学媒体,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在网络环境下进行阅读教学,将会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阅读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恰当地发挥信息技术的认知作用、激情作用,能促进生生、师生之间进行心的交流,从而使信息技术与课文内容形成一个具有生命活力的整体。这种整合了的教学内容,将会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感情,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在网络环境下,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阅读教学,必须实现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学生、教师四个要素的有机结合,这是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要把个性化的阅读和信息技术的运用结合起来,实现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学生、教师四个要素的有机结合是这一课题的创新之处。

具有助知功能、激情功能和交流功能的信息技术和阅读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将会使抽象、静态、平面的阅读内容形象化、动态化,立体化;与此同时,教学中还会实现学生与课件互动,与电脑互动,与教师及其他同学互动。当这种整体优化的教学内容运用于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维互动的教学过程时,学生的思维将会被激活,学生的情感将会被调动。信息技术的运用还会拓展课文内容,信息技术的运用还会拓宽学生学习的视野和空间,真正实现大语文的教学观。

2.预期成果形式

①研究报告;②论文集;③ 网络教学课例集。

五、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学生阅读学习的情景、完善阅读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如何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学习的基本工具与语文阅读教学有机融合起来,以提高学习效率。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实现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学生、教师四个要素的整合是课题研究的又一主要内容。

六、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内容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有提高和突破。

2.行为研究法

师生探讨教学短时、高效行为的研究,在教学中研究构建适合“信息技术下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研究”的教学模式。

3.经验总结法

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适合教学实际的、有效的教学理论和实施策略。

七、研究思路及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将确定三个实验班(低、中、高各一个),三个对比班(同年级),以语文教材为实验教材,以新大纲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为标准,以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阅读能力为目的,以主动学习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运用为手段,构建阅读教学的新模式。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深入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该实验达到学生喜欢学习语文,学生会学习语文,并使学生初步形成健康的人格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本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有以下阶段:

1.2006年5月—2006年9月,准备启动阶段

组建课题研究小组,各课题小组依据本案,制定出相关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意见。

2.2006年10月—2009年10月,实施阶段

本课题实施将在各年级同时展开,实验教师学习计算机知识。实验课题小组的教师每学期抽取具有代表性的某一节课,利用多媒体或制作的网络课件,实施教学活动。依据各年级特点,安排内容,试验内容随时间推移逐年上升,以期获得年级阶段性成果。

⑴基础性研究(2006.10—2007.02)。统揽教材,共同研讨,分析教学中存在的困难以及通过信息技术可能解决的困难,通过理论研究和调查分析,结合教学实际进行交流研讨。召开课题调度会,交流研讨研究成果、分析解决研究困难。

⑵探索性研究(2007.03—2007.12)。选取典型课例,运用信息技术资源进行尝试性教学,提出教学中应该体现的教学步骤与环节,初步构建适合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教学模式。做好研究论文和教学资源的整理工作,推出优质课参加评选。

⑶应用性研究(2008.01—2008.12)。应用初步构建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践,通过反复的尝试与修改,使教学环节安排趋于合理,使所构建的教学模式逐步完善;将所收集的素材资源进行筛选、处理、应用,初步建成专题学习资源库,在应用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

本阶段中,课题组要跟踪试验教师进行听课评课活动,对模式的构建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各实验教师汇报要研究进展的情况,交流彼此的经验与困惑。并进一步做好研究论文和教学资源的整理工作,推出优质课参加第二轮评选。

⑷推广性研究(2009.01—2009.10)。各实验教师在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础上,广泛开展课例研究,做好研究论文和精品研究观摩课的评选。并在一定范围内推广应用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检验研究成果、查找问题、解决问题;经过修改和完善,各类成果最终定型。

期间开展优秀研究课、优秀研究论文等评比活动,以活动促研究,确保研究工作扎实有实效,促进优秀研究成果的形成。

实际操作中,②③两个阶段可以反复交替进行。

3.2010年1月—2010年3月,总结阶段

围绕课题,积极撰写论文、教学设计、案例、调查报告,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八、课题组分工情况

课题顾问组:刘正旺、姬平周。

课题领导组:马喜平、苗晶艳、曹 勇、刘 丽。

课题负责人:苗晶艳 刘 丽

课题组实验组:全体语文教师

九、研究条件分析和经费保障

1.条件分析

人员方面:课题成员中,一人具有高级职称;六人具有中学一级职称;三人具有独立制作课件的能力,所有课题成员都具有丰富的教学和研究经验。

2.环境方面

⑴领导重视课题研究工作,投入大量资金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我校提出了“三名”工程,尤其重视教科研工作。

⑵实验基础扎实。我校现有初中5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000余人,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广泛的实验群体,研究具有普遍性、典型性、可行性和可信性,这一切都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经费保障

施工技术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技术创新 科学计量学 文献共被引 关键词 知识图谱

[分类号]N99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国际技术创新研究前沿的数据获取,采用主题检索形式,经过反复比较,参考若干比较权威的技术创新研究文献,并咨询相关领域的专家,确定采用Ts:((technological innovation*)OR(technological lnvcn-tion*)),在Web of Science的SCI、SSCI与AH&CH中进行主题检索,比较符合学术规范。检索时间跨度为2004-2008年。

研究所用的主要软件是CiteSpaceII,是美国德雷克赛尔大学美籍华人陈超美博士开发出来的一种知识可视化计量软件,该软件可以在其主页(http://cluster.cis.drex-el.edu/-ccben/citespace/)上自由下载,免费使用。

2、当代国际技术创新研究前沿知识图谱

利用CitespacelI软件对所下载的5179篇文章进行文献共被引(cited document)分析,运行结果显示网络中有304个节点与l 321条连线出现,并且形成形象化的“聚类面积”;另外,启动CiteSpaceII中作者关键词与出现频次功能,图谱的各文献聚类中会进一步显示各共被引聚类文献的施引文献出现的关键词,见图1。

某一研究领域作为知识基础的被引文献与作为研究前沿的施引文献,其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共生依附。对于知识基础的内涵而言,可从被引文献的中心度、被引频次等角度进行解读;相应研究前沿的研究主题可在代表性被引文献解读的前提下,从施引文献中出现的关键词内容剖析,相互结合起来,综合考虑而界定。

2.1 技术创新研究前沿的核心知识群

根据核心知识群中关键节点论文和施引文献关键词,对这个研究前沿的内容和特点做如下概括:以演化理论和知识理论为基础,以国家创新系统为条件,以企业及产业联盟为主体,形成从机会来源、研发、产品到扩散的技术创新链。

在这个核心知识群内,存在10多个关键节点论文,如纳尔逊与温特的《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和格瑞特的《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等,是这一研究前沿的主要知识基础。同时,从这个知识群的施引文献中提取出若干关键词,作为核心知识群的内容分析与术语标识。

这一研究前沿知识基础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两个主要理论:①演化理论,其代表性著作为――纳尔逊与温特的《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被引频次为43,中心度为0.09。纳尔逊等在著作中,提出经济变迁的演化思想,标志着现代演化经济学的诞生,其在提出惯例、搜寻、选择等概念的基础上,认为企业的惯例化行为是产业分析的微观基础,企业间的竞争是产业演化的动力思想。②知识理论,其代表作之一是核心知识群的一个关键节点论文――格瑞特的《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被引频次为17,中心度为0.01。在假定生产的知识需求与知识特征的前提下,认为企业是一个集成知识的制度,探讨了企业集成专家知识的协调机制。

这一研究前沿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关于国家创新系统的提出,成为企业技术创新链的社会条件。其代表作是弗里曼的《技术政策与经济绩效:日本国家创新系统的经验》,被引频次为23,中心度为0.08,该著作是研究国家创新系统的名著。弗里曼根据日本的经验,首次提出并阐释了“国家创新系统”学说,其通过对技术创新的本质和各个层次的分析,指出技术赶超不只是个别技术的赶超,而是技术经济范式的转变和赶超,依赖于国家创新系统对技术创新资源的集成能力、集聚效率和适应性效率。

这个研究前沿的中心内容是以企业及产业联盟为主体,形成从机会来源、研发、产品到扩散的技术创新链。其涉及到的主要关键点文献有:①斯彻勒的《企业规模、市场结构、机会与专利发明的结果》,被引频次为13,中心度为0.06。该文论述了企业规模与专利及发明、企业规模与国家环境政策、市场结构与技术机会及技术绩效、市场结构与技术变迁、市场集中度与创新等问题。②艾森哈德特的《动态能力:它们是什么?》,被引频次为23,中心度为0.04。该文重点集中动态能力与更广泛的资源基础观的企业问题,提出动态能力是一组具体过程,譬如,产品开发、战略决策制定与联盟。

核心知识群“以演化和知识理论为基础的创新链”的施引文献中关键词,如表1所示:

核心知识群的研究内容中,代表性的被引文献主要体现演化经济学、企业知识理论、国家创新系统、动态能力、架构创新、产品创新与产品生命周期等思想,同时,表1所示施引文献中出现了创新、研究与发展、产业、企业、知识等代表性关键词,由此可以推断,该知识群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以演化和知识理论为基础的技术创新链”方面。

2.2 技术创新研究前沿的次级知识群

由图1可知,以“核心知识群:演化与知识为基础的技术创新链”为中心,经由若干关键节点论文的中介作用,在附近衍生出若干小聚类迭加而成的“次级知识群”,这是当代国际技术创新研究前沿的进一步延伸。

2.2.1 次级知识群1:创新三螺旋与核心竞争力

在显现国际技术创新研究前沿的次级知识群l中知识基础的被引文献,突出的内容是对国家创新系统深化发展的新见解:创新三螺旋。其代表作是提出“创新三螺旋理论”的艾茨科瓦茨的著作《创新动力:从国家系统与“模式2”到大学一产业一政府关系的三螺旋》,被引频次为8,中心度为0.01。其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针对研究体制,比较了大学、产业、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与可替代的模式。

次级知识群1中,另一项重要内容是核心竞争力及相关创新能力。涉及到的重要论文有:①伦德瓦尔的《生产、创新与竞争力构建的国家系统》,被引频次为11。首先,该文说明了国家创新系统慨念的出现与扩展;其次,从生产结构与创新及竞争力构建结合方面,描述了国家创新系统奥尔堡版本的演化;再次,讨论了国家创新系统概念的挑战。②普拉哈拉德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被引频次为23。普拉哈拉德首次提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认为鉴别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方法有三:①核心竞争力能为企业进入多个市场提供方便;②核心竞争力应当对最终产品为客户带来的可感知价值有重大贡献;③核心竞争力应当具备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特性。

次级知识群1“创新三螺旋与核心竞争力”的施引文献中关键词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创新、研究与开发、企业、产业、动态能力、吸收能力、成长等施引文献的关键词以较高频次

出现,可以推知其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创新三螺旋与核心竞争力”方面,同时,绩效、产品开发、竞争优势、动态能力等关键词的出现,可做为该知识群所密切关注的“知识域”。

2.2.2 次级知识群2:基于资源观的企业研发与创新

次级知识群2中,构成国际技术创新研究前沿的“基于资源观的企业研发与创新”主要代表作是:巴尼的《企业资源与可持续竞争优势》,被引频次为43,中心度为0.03。巴尼基于企业的战略资源是异质的、不可流动的与稳定的前提下,认为企业资源是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源头,产生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资源潜力的四个实证指标是价值、稀缺性、可模仿性与可持续性。这个研究前沿被引文献的主要关键词,如表3所示:

巴尼的企业资源观的思想属代表性研究内容,另外,表3中创新、研究与发展、产业、企业、基于资源观等代表性关键词出现,这表明,该知识群的研究主题主要围绕“基于资源观的企业研发与创新”方面。

2.2.3 次级知识群3:国家创新系统下的合作创新与企业成长

次级知识群3中,体现研究前沿的首要内容是国家创新系统,其中深入探讨国家创新系统的有两篇代表作:①伦德瓦尔的《国家创新系统――分析概念与开发工具》,被引频次为35,中心度为0.36。该文认为创新系统慨念产生已有20余年,并在今天的决策者与学者之间广泛传播。该文还探讨了这一概念如何与为何产生,主张进展的关键是更好地理解作为创新基础的知识与学习,理解不同的创新模式之间如何相互补充,找到具体国情的支持。②纳尔逊的《国家创新系统:一个比较分析》,被引频次为13,中心度为0.01。该著作比较分析了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资助技术创新的国家制度体系,并明确指出:创新是大学、企业等有关机构的复合体制,制度的主要任务是在技术的私有和公有两方面建立一种适当的平衡,并且研究了大学、政府、企业在新技术生产中的作用。

次级知识群3“国家创新系统下的合作创新与企业成长”的施引文献中关键词如表4所示:

次级知识群3中的被引文献,伦德瓦尔与纳尔逊的国家创新系统等的被引频次与中心度处于突出位置,并且,表4所示创新、合作、成长、企业、产业等代表性关键词出现,这说明其研究主题为“国家创新系统下的合作创新与企业成长”;另外,技术、知识、扩散、创新系统、可再生能源技术、生物技术等关键词的出现,表明其亦是该知识群所关注的前沿所在。

2.3 技术创新研究前沿的边缘知识群

图1显示,除“核心知识群”延伸而出的“次知识群”之外,周围分散着一些“边缘知识群”。它们虽然处于比较分散的状态,但是属于值得关注的创新研究前沿的生长点。这三类知识群构成当代国际技术创新研究前沿的“核心一衍生一边缘”三个层次格局。

2.3.1 边缘知识群1:行为医学与人口质量边缘知识群1中,作为知识基础的文献主要有艾然博格的《如何评估诊断标记测试――氟美松抑制试验的上升与下降的经验》,被引频次为1。边缘知识群1“行为医学与人口质量”的施引文献中关键词,如表5所示:

由表5可知,边缘知识群1中,行为改变、信息、医学、人口、质量等关键词出现,结合主要被引文献的内容,说明该知识群的研究主题主要围绕“行为医学与人口质量”方面。

2.3.2 边缘知识群2:工程设计与工程教育 边缘知识群2中,作为知识基础的文献主要有何弗的《反现代主义:魏玛与第三帝国的技术、文化与政治》,被引频次为2。边缘知识群2“工程设计与工程教育”的施引文献中关键词,如表6所示:

由6可知,边缘知识群2中,工程教育等关键词出现,表明该知识群的研究主题与前沿主要集中在“52程设计与工程教育”方面的问题。

2.3.3 边缘知识群3:生态毒理学与微污染物处理技术 边缘知识群3中,作为知识基础的主要文献有莱恩尔特的《瑞士农民从再循环人类基因营养中如何认识肥料》,被引频次为1。该文对467个瑞士农民进行邮件调查,研究接受尿样为化学产品的情况。研究认为,信息与早期利益参加者,对于成功的技术转移是至关重要的。边缘知识群3“生态毒理学与微污染物处理技术”的施引文献中关键词,如表7所示:

边缘知识群3中,被引文献内容及表7所示废水系统比较、循环、生态毒物学危险评估、微污染物质等关键词的出现,说明该知识群的研究问题主要关注在“微污染物质处理”等方面。

2.3.4 边缘知识群4:新型临床检验与诊断 该知识群中,作为知识基础的文献主要有萨迟尼的《膀胱癌诊断中调聚物的适当量》,被引频次为2。边缘知识群4“新型临床检验与诊断”的施引文献中关键词,如表8所示:

边缘知识群4中,通过对被引文献内容的理解,另外,表8所示蛋白质组学化验、诊断等关键词的出现,表明该知识群的主要研究主题与前沿围绕着“新型临床检验与诊断”等问题。

2.3.5 边缘知识群5:胚胎干细胞与基因技术 边缘知识群5中,作为知识基础的文献有古顿的《从喂养蝌蚪肠上皮细胞提取的核开发能力》,被引频次为11。边缘知识群5“胚胎干细胞与基因技术”的施引文献中关键词,如表9所示:

由表9可知,边缘知识群5中,胚胎干细胞、胚泡、杂交细胞、重组等关键词出现,表明该知识群的研究主题与前沿主要集中在“干细胞与细胞重排”等方面。

因此,边缘知识群的研究主题表明,当代国际技术创新研究正在逐步向工程科学、医学科学、环境科学与生物工程等领域深化和开拓,这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反映,亦是值得关注的技术创新研究前沿的生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