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学硕士毕业论文

心理学硕士毕业论文

心理学硕士毕业论文

心理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一、财经类硕士毕业论文指导与写作的现状

课题组对保定某高校20xx届财经类专业的硕士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达96%。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大致了解财经类硕士毕业论文指导与写作的现状。

(一)财经类硕士毕业论文的选题。

1.选题与专业的一致性。调查结果显示,83.3%的毕业论文选题与专业相符,16.7%的毕业论文选题与专业不相符。

2.选题的来源与内容。课题组统计调查问卷时,将财经类硕士毕业论文的选题来源分为几个方面:(1)对社会某个经济现象或热点进行调查分析,例如《大学生网购市场营销对策研究》《康师傅方便面大学生市场营销对策研究》等。(2)对实习单位的经营管理问题进行研究,例如《丰宁富兴大酒店内部控制问题研究》《L公司应收账款风险及防范》《XH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研究》《北京新姿服装服饰有限公司财务风险分析及建议》等。(3)对区域经济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例如《涉县花椒产业发展与对策研究》《顺平县桃林产业发展现状及应对措施》《满城县草莓产业化经营研究》《宽城满族自治县板栗产业发展问题研究》等。(4)根据统计年鉴数据或上市公司财务数据进行研究,例如《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及提升对策研究》《华谊兄弟融资问题研究》等。(5)泛泛地对某一经济问题进行研究,例如《我国中小型企业无形资产评估的探讨》《人力资源政策对内部控制环境的影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等。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目前绝大多数财经类硕士毕业论文的选题与专业目标相一致,而且绝大多数毕业论文是对社会经济热点问题、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或者实习单位经营管理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而撰写的,这与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硕士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对硕士毕业论文的定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是相符的。

 

(二)财经类硕士毕业论文的写作。(1)实际数据资料的获得途径。调查结果显示,85.4%为互联网,44.8%为统计年鉴,39.2%为实习单位,16%通过问卷调查获得,11.5%通过政府部门获得,13.9%通过亲戚或朋友提供。(2)实际数据资料的获得难度。调查结果显示,23.3%的毕业生认为难度较大,74%认为难度不大,2.7%认为比较容易。(3)论文撰写时间的充裕情况。调查结果显示,49.7%的毕业生时间充裕,47.9%时间够用,2.4%时间不充裕。(4)撰写论文期间哪些事情耗用了毕业生的大量时间。调查结果显示,54.5%的毕业生认为是找工作,各种考试如考研、考公务员、考银行分别为24%、25%和11.8%,20.8%的毕业生选择其他。(5)对待毕业论文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79.5%的毕业生态度认真,17%态度一般,0.3%态度不认真,3.1%心有余而力不足。(6)论文的写作难度。调查结果显示,11.8%的毕业生认为论文写作难度很大,55.9%认为写作难度较大,31.9%认为写作难度不大,0.3%认为论文容易写。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获取实际数据资料的难度不大,实际数据资料的获取过多地依赖互联网,撰写论文的时间充裕或比较充裕,对待论文的态度认真,感觉撰写论文有一定难度,找工作、参加各种考试等牵扯了毕业生的精力。

(三)财经类硕士毕业论文写作的收获。

1.撰写论文的收获。调查结果显示,28.8%的毕业生收获很大,66%收获较大,5.2%收获较小,没有收获的毕业生为0。

心理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针对硕士生普遍提前工作的现象,提出就业压力动因,运用博弈论中的上策均衡进行了分析。通过对硕士生知识积累的探讨,给出了硕士生是否应提前工作的建议,并指出高校和用人单位应有所作为。作为一个探索性研究,提供了有助于管理工作的参考性意见,值得进一步深入,为教育管理方法和决策的理论与应用提供有益的补充。

关键词:硕士生;就业;博弈论;上策均衡;知识积累

1 提前工作的动因

高校毕业生包括本专科毕业生、应届硕士毕业生和应届博士毕业生。自本科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便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20xx年金融危机开始后更是成为热点问题。新闻报道20xx年中国应届本专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不足70%,部分地区甚至传出应届硕士毕业生的就业率首次低于应届大学生就业率的信息,社会惊呼“皇帝的女儿也愁嫁”。而20xx年,正如前一年年底主席在辽宁考察时对大学生求职者表示的那样,“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将有超过700万应往届高校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事实上,伴随着全球性金融风暴愈演愈烈,国内外的经济环境日益恶化,国内人才市场的需求减少与高校扩招政策综合作用,形成了一个非良性的流程。

如图1所示:大学生就业困难,于是转向升学,升学需求的增加迫使硕士扩招。硕士毕业生的增加使人才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在挤占大学生就业岗位的同时也造成自身就业水平的下降,因而出现了所谓“1500应届硕士竞聘卖猪肉”、“十万年薪聘请大学生掏粪”的新闻现象。并且,由于预计2010年博士学位的年授予人数将达到突破历史性的5万,已经开始有学者开始担心博士培养质量的下降,质量下降的博士毕业生以后还要去培养硕士生和本专科学生,势必进一步造成硕士毕业生和本专科毕业生质量的下降,从而更加剧了他们的就业压力,令他们倾向于尽早适应市场,做出提前工作地选择。

本研究仅以硕士生为对象进行探讨。硕士生是高级科研人才的后备军,而高级科研人才的培养对国家的科技发展和创新能力而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对硕士生的培养需要投入充足的时间和资源,若硕士生提前工作则有可能令实际培养时间不足,培养质量不能得到保证,对其今后的就业也将产生影响。所以,于国于己,硕士生的选择都值得商榷了。

2 博弈理论概述

博弈论也叫对策论,是20世纪50年代由冯诺依曼和奥•摩根斯坦首先提出的,是一种“研究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数学理论和方法”。博弈论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在经济学、政治科学、军事战略问题、进化生物学以及当代的计算机科学等领域都已成为重要的研究和分析工具。此外,它还与会计学、统计学、数学基础、社会心理学以及诸如认识论与伦理学等哲学分支有重要联系。

一个博弈论模型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局中人,方案集和局势。局中人是指在一个博弈中有权决定自己行动策略的参加者,一般要求一个博弈中至少要有两个局中人。策略集是指可供局中人选择的,实际可行的,完整的行动策略的集合,每个局中人的策略集中至少应包括两个策略。局势是指一个博弈中各局中人所选定的策略形成的策略组。当局势出现后,博弈的结果也就确定了。

本研究采用博弈论中的上策均衡理论。上策是指这样一种策略,不管其他局中人采取什么策略,这种策略都是最优的。博弈论中的均衡是指一种稳定的结果,当这种结果出现的时候,所有的局中人都不想再改变他们所选择的策略。因此,所谓上策均衡即指一种局中人选择的都是上策时的博弈均衡状态。

3 高校、用人单位和硕士生的博弈

3.1 博弈模型的建立

3.1.1 三要素设定

出于能够更明确地表现分析结果的原因,本研究使用两两博弈的方式。局中人包括高校、用人单位和硕士生,其中硕士生按照意愿倾向还可分为两类,因此实际的博弈模型一共有五个,以报酬矩阵形式表现。

每个局中人的策略集都包括两个策略。高校可以选择允许或者不允许硕士生提前找工作,用人单位可以选择接收还是不接收在读硕士生,两类持不同意愿倾向的硕士生都可以选择提前工作或者毕业后工作。

每个局势包括模型中各局中人可选择的一个策略,每个模型产生四个局势,通过分析可得出其中满足上策均衡的局势。

3.1.2 度量方式设定

本研究的重点在于分析每个局中人对各种选择所产生结果,假设这种结果可以用满意或不满意两个属性值来度量。

一般来说,高校希望硕士生能够静下心来搞科学研究,一方面能够对导师的研究方向进行进一步的实践,另一方面高校培养硕士生的目标就是使硕士生具有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如果没有科研和论文的培养则有失这个目标的要求,如果硕士生提前进入找工作阶段则科研的最佳时期――研二和研三――就没有发挥作用。从上述角度来看,可以说高校不允许硕士生提前找工作才能保证满意的结果;若做出允许的选择则总会有一部分硕士生提前工作,高校的培养结果达不到效用最大化,可以认为是不满意的。

而作为用人单位,也有出自短期利益的考虑,他们要求自己员工的综合素质越高越好,独立行为能力越强越好,因此硕士生能否提前来单位实习决定了要不要在硕士生毕业正式上岗后付出一笔培养成本――工作上手前支付的工资和其它费用。可以认为,用人单位选择接收在读硕士生的结果是令自己满意的,而选择不接收的结果则是不满意的。

最后,按照硕士生的意愿倾向可以把硕士生分为倾向提前工作,倾向毕业后工作两类。对于第一类,假设选择提前工作将得到满意的结果,选择毕业后工作将得到不满意的结果;对于第二类,假设选择提前工作将得到不满意的结果――提前工作影响学业完成的质量,选择毕业后工作将得到满意的结果。

为了便于分析,设满意的值为1,不满意的值为-1,以此量化不同选择带来的结果。

3.2 高校与用人单位的博弈

根据上文对高校和用人单位选择结果的假设,本研究可以构建如表1所示的报酬矩阵,矩阵的每一个局势设为(E,S)。

当高校允许硕士生提前找工作时,若用人单位选择接收在读硕士生则能得到满意的结果,而高校则因此不满意(1,-1);若用人单位选择不接收在读硕士生则必定不满意,而因为在读硕士生即便找工作也没有接收单位,所以高校最终得到满意的局势(-1,1)。当高校不允许硕士生提前找工作时,硕士生受到纪律限制,则高校不管怎样都将得到满意的结果,而用人单位无论做何种选择都接收不到在读硕士生,结果必定是不满意(-1,1)。

由此可以分析得出,高校与用人单位的博弈达到一个上策均衡,即高校不允许硕士生提前找工作,用人单位却接收在读硕士生。两方的最优决策是相冲突的,而这恰恰解释了现状,即本研究前面说的高校要实现培养目标,而用人单位要追求用人成本的最低化。后面的分析中,高校与用人单位的这种冲突将不断得到体现。

3.3 两类意愿倾向的硕士生与高校和用人单位的博弈

3.3.1 倾向提前工作

如表2和表3所示,本研究把硕士生与高校的报酬矩阵内的每个局势设为(M1,S),把硕士生与用人单位的报酬矩阵内的每个局势设为(M1,E)。

先来分析硕士生与高校的博弈,现实中总存在接收在读硕士生的用人单位。当硕士生选择提前工作时,若高校也允许提前找工作,则前者与后者形成的一个局势是(1,-1),若高校不允许提前找工作,则前者受到纪律约束的局势为(-1,1)。当硕士生选择毕业后工作时,则高校的选择不再重要并总会获得满意的局势(-1,1)。由此本研究又得到了一个上策均衡,即硕士生选择提前工作而高校不允许提前找工作。

再来分析硕士生与用人单位的博弈。当选择提前工作的硕士生面对接收在读硕士生的用人单位时,结果自然是“双赢”(1,1),若用人单位选择不接收在读硕士生时,则结果自然是“双输”(-1,-1)。当硕士生选择毕业后工作时,用人单位的选择也不再重要,结果总是双方都不满意(-1,-1)。这里的上策均衡是“双赢”。

在这两个博弈中,硕士生面对的最优决策总是选择提前工作,而高校和用人单位的最优决策与由它们之间的博弈得出的上策均衡相同,互相冲突,这就解释了倾向提前工作的硕士生们为何会采取各种手段“欺骗”高校,出去寻找工作。

3.3.2 倾向毕业后工作

如表4和表5所示,本研究把硕士生与高校的报酬矩阵内的每个局势设为(M2,S),把硕士生与用人单位的报酬矩阵内的每个局势设为(M2,E)。

迫于经济压力以及别的原因不得不提前找工作的硕士生只要高校允许,就会达成(-1,-1)的局势,若高校不允许硕士生提前找工作并为其提供必要的生活补助,则硕士生和高校仍能达到“双赢”的结果。当硕士生不存在经济困难或自己另想办法克服了困难时,必然会坚持好好完成学业,毕业后工作的选择,这种情况中高校与硕士生总是“双赢”。所以高校不允许硕士生提前找工作和硕士生选择毕业后工作是这一博弈中的双方最优决策。

用人单位选择不接收在读硕士生的结果必定与硕士生的意愿“合拍”,局势总是(1,-1)。当用人单位接收在读硕士生时,只有选择了提前工作的硕士生会让其实现满意的局势(-1,1)。这里的上策均衡却是硕士生选择毕业后工作而用人单位选择接收在读硕士生。

高校最喜欢的自然是愿意毕业后工作的硕士生,就如同用人单位最喜欢选择提前工作的硕士生。然而这并不是说无论持何种意愿倾向,只要选择了提前工作,用人单位都无差别的一视同仁。本研究在前面就已经探讨过,用人单位希望聘用的员工综合素质越高越好,而硕士生的科研水平无疑是衡量其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以认为只有愿意毕业后工作的硕士生才最有可能主动静下心来学习和从事科学研究,从而达到令高校和用人单位都满意的科研水平,很遗憾用人单位选择接收在读硕士生的结果恰恰不可能接收到其最满意的对象。也就是说,用人单位的最优决策与其最满意的硕士生的最优决策相冲突,再换句话说,用人单位的成本最低化目标与对员工素质的期望相悖。

本研究的博弈分析就进行到这里,此时的问题是,硕士生是否应该提前工作以及高校、用人单位是否应该有所作为。本研究在最后就此进行一个探索性地讨论。

4 关于硕士生是否应提前工作的讨论

4.1 硕士生是否应该选择提前工作

让硕士生们产生不同意愿倾向的重要原因可能是对未来预期收益的不确定,对此本研究认为可以从知识的可积累性给出探讨。

知识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与劳动力、土地和资本不同,“知识溢出足以抵消固定生产要素存在引起的知识资本边际产品递减的趋势。因此知识积累过程不会中断。”社会知识就在人类社会的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并得以延续和更新,而个人知识积累得益于社会知识的积累沉淀,同样不断增长。这种知识积累是质和量双方面的,在当今的经济形态下,已成为整个经济的基础。在校学习可看做知识积累的最稳定途径之一,因此硕士生花在在校学习与科研方面的时间越长,作为生产要素的知识积累得越多,其创造价值的潜力越大,可以预期较大的未来收益。若提前工作,放弃的学习时间不谈,在工作中能获得知识多少也是不确定的。

事实上人们选择读硕士的目的不外乎希望在科研方面有所建树和找到比之前更好的工作两个,这两个目的的实现都要求知识积累到一定水平,因为前面已经分析过用人单位也希望能招聘到科研水平最高的硕士生。如果硕士生都能明白这一点的话,就不会受到经济环境和就业环境的影响,认真完成学业,在毕业后凭借优异的知识积累接受社会的选拔应该成为他们的最佳选择。

这里不能不提到的是,整个社会,包括所有的高校和用人单位,都应该为促成硕士生做出这种选择而有所作为。

4.2 对高校和用人单位提出的建议

(1) 高校安排好硕士生的日常生活。在推广自费制的同时,设置更多的奖学金和生活补助项目,提高物质激励的比重以降低硕士生的总成本,解决高校与持提前工作意愿的硕士生的冲突,并保障完成对硕士生的培养目标。

(2) 用人单位要把目光放长远,对接收在读硕士生工作的决策应当有所限制。应当看到一个科研功底扎实的硕士在未来三年,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为单位创造的价值将远远大于一个水平一般,仅仅多半年或一年工作经验的硕士,足以弥补用人单位短期的成本损失。

(3) 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冲突的化解之法,除了提高各自的认识外,最好能够更多地进行“产学研”合作。用人单位欢迎高校前来调研和利用知识储备解决问题,高校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确立科研项目,设置硕士生的培养计划。如此,一方面硕士生通过“干中学”和“学中干”把科研和实践联合起来,必能提高其知识掌握水平,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为高校协助解决的问题支付的费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硕士生的经济状况。

(4) 整个社会应当保证舆论的正确导向,不要宣传急功近利的浮躁思想,并为创造良好的就业条件努力发展经济。

5 结论

心理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法学硕士 法律硕士 同质化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4-0108-03

[作者简介]程燃,复旦大学高教所硕士生(上海200433)

一、法律专业硕士的培养现状

据统计,在2012年度法学专业排名前十的我国高校中,2013年计划招收了2560名专业硕士,1844名学术硕士(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除了中国政法大学和西南政法大学两所法学专业高校之外,其他高校的专业硕士计划招生人数均远远多于学术硕士,这导致了近几年法律专业硕士的毕业生大幅增加,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相反,法律人才缺乏与过剩的悖论局面却依然存在。一方面,法律专业硕士在就业时面临一定的歧视,承受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许多企业、生产部门急需大批优秀法律专业人才,如外事、经管等方面的法律人才缺口尤大。法律硕士与法学硕士的培养方式同质化导致法律硕士的专业交叉优势和就业优势消减,不被社会认同,就业困难。这一点从复旦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统计的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职业分布情况(表2)可以看出,专业硕士毕业生中有将近一半人去了待遇相对来说差一点儿的民企,而学术硕士毕业生分布又很分散,没有实现预想中的提供博士生后备力量的要求,毕业后升学的只占了10%,其他人则挤占了专业硕士的就业空间。这反映了当前的法学专业研究生教育模式在适应市场需要、适应不同领域职业的需求方面是有很大欠缺的。在国外,法律硕士和法学硕士在学位上处于同一层次,但培养理念和规模则各有侧重与不同,相应的专业划分、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科研和论文要求、法律职业背景、质量评估体系等都有区别(理想的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的培养模式如表3所示)。然而,在我国现阶段的教育背景下,不仅很多用人单位搞不清楚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之间的区别,就连高校法学院的教师也不能很好地对二者进行区分,往往采取统一的授课模式。事实上,二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

培养目标方面,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有着不尽相同的培养定位。法学硕士设置的初衷是为法律教育和科研机构培养学术型人才,它所预期的毕业生是学术法律人(Academic lawyers)而非实务法律人(Practicing lawyers)。而法律硕士(JM)的培养目标是“为实际部门培养德才兼备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法律专门人才”。传统的法学硕士教育更侧重于学术,而非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法学家;法律硕士教育培养的是法律家(即所谓的律师),也就是既有一定的法律功底,又有很强的实践能力,能够在法律框架内解决社会问题的法律从业人员。法律硕士教育所培养的人才重应用、重实务,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突出。相比于法学本科的基础通识教育和法学硕士的学术研究教育,法律硕士教育是一种职业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面向各行各业的复合型法律人才,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方面。根据培养目标,法学硕士应当以学术研究为导向,而法律硕士教育和教学的全部工作都应该围绕培养宽口径、重应用、高层次、复合型的优秀人才来进行。对比复旦大学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所开设的必修课课程可以看出,法学硕士开设的方法课、对比课突出了研究型特点,而法律硕士所设课程与本科生课程较为接近,体现了法律硕士与法学硕士的差异。但目前法律硕士的课堂教学基本还是遵循课上满堂灌的教育模式,依旧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内容也同样是侧重于理论,实践性课程的设置远远不能满足法律硕士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因课程设置没有实现与其他学科和法学知识的有效结合,致使法律硕士的跨学科优势难以发挥。

科研与论文方面。由于两者培养目标的区别,法学硕士的科研与论文多强调学术研究方面的能力,重视理论分析,而法律硕士的科研与论文则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法律原理和法律规定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应通过多分析实际案例来阐述理论。现实中,大部分高校法律硕士的论文要求与法学硕士没有实质区别,对两者的科研和论文要求混同。加上法律硕士的生源是非法律专业本科生,其法律基础知识积累不够,科研能力也难以得到有效提高,导致其实际水平甚至不及法学本科生。这使得法律硕士不能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影响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评价。

质量评估体系方面。英国大学的做法值得借鉴――法律硕士培养侧重在本科基本训练基础上提高实际运用技能,学生选课通常集中于某一专业方向,只需选择几门课程,并且一般不写论文,只要考试通过就可以获得学位,通常以法律实践能力为考察核心;法学硕士则需要写论文,但不需要修习过多的课程,通常以科研能力的提高为考查核心。这既适应了不同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又突出了应用型和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区别。

二、大学应该培养法学家还是培养律师

有人说过:在教育和道德方面,如果实践是正确的,那么理论就没有意义。为什么要在理论上浪费时间,而不把时间用在探索实用技术上呢@?如何区别培养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我们的社会到底需要更多的“法学家”还是“律师”?这可以从《耶鲁报告》得到启示:“有些操作可能由那些掌握很少或没有相关理论知识的人实施。不了解力的分解定律的水手可以扬帆起航;没有欧几里得原理相关知识的工匠可以把他的框架弄成直角;没有学过化学理论的染工可以调制色彩。但这样的劳动者注定是要被其他人限制在狭窄的职业道路上的,他需要那些拥有更加广博科学知识的人的持续监管。如果他想冒险超越既定规则,而没有现成理论做指导,就会盲目、胡乱地工作;通过长期实践,他可能已经达到熟练操作的程度,但业务计划的安排、机械工程的新组合、技术的发现和改进等却通常来自经过更高级和系统培养的人的思维。”也就是说我们既需要精于实践、掌握熟练技术的操作人员,即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又需要精于理论且以研究为主的高层管理人员,也就是学术硕士的培养目标。

心理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研究生就业就业指导就业调查

[作者简介]王云秀(1964-),广西桂林人,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广西桂林541004)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7-0091-02

一、引言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毕业研究生不断增加,加上近年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研究生就业形势严峻。如何根据目前变化的研究生就业形势制定相应的对策,提高研究生的就业率,是全国研究生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就目前研究生就业形势,对在校应届毕业班研究生的就业意向、就业意识、就业能力、就业指导和就业培训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从中发现问题,寻求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为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参考。

二、调查(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文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校应届毕业班硕士研究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95份,收回390份,有效问卷384份。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在校应届毕业班硕士研究生就业意向调查情况。就业意向也称职业期望,是劳动者希望从事某项职业的态度倾向,即劳动者个人对从事某一职业的主动追求的行为。其形式上往往表现为对工作类型、就业地点、单位选择以及工作酬金等的选择。(1)就业地域的选择情况调查。调查数据统计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应届毕业班硕士研究生选择在大中城市,选择乐意接受去乡镇就业的只有11.5%;当没有其他就业机会时,有58.9%的应届毕业班硕士研究生不情愿地接受去乡镇单位工作;20.8%应届毕业班硕士研究生坚决不接受去乡镇单位工作。(2)对工作种类的选择。调查统计结果可以看到,应届毕业班硕士研究生首选工作是教育部门,有76%的应届毕业班硕士研究生选择教育类;其次是选择管理类,选择管理类的应届毕业班硕士研究生占15.6%;选择技术研发类和其他的应届毕业班硕士研究生分别占1.6%和6.8%。这说明我们培养的研究生愿意从事稳定的工作,从事科研的人才较少。(3)月平均薪资情况。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大多数应届毕业班硕士研究生希望薪资在3000~5000元之间,占75.5%;选择3000元以下的只有7%;选择5000元以上的占17.7%。应届毕业班硕士研究生对薪资待遇期望值与就业市场的实际状况大致相符,但部分学生在薪资待遇上定位过高。

2.在校应届毕业班硕士研究生就业意识调查情况。就业意识是毕业研究生为顺利就业,主动对就业各环节的了解和认识,包括对硕士研究生就业政策的理解、对目前研究生发展新趋势的认识以及社会对研究生需求状况的了解等。有了正确的就业意识,才能顺利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1)在校应届毕业班硕士研究生择业的主要标准。这是一项多项选择题,调查统计数据表明,半数以上毕业班硕士研究生把就业的单位所在地和单位所给待遇作为自己择业的主要标准,选择这两个选项的毕业班硕士研究生分别为52.1%和50%;其次是单位的性质,选择这个选项的毕业班硕士研究生有43.8%;以单位影响力作为择业标准的人很少,只有18.2%的毕业班硕士研究生选择这个选项。这说明大家择业标准都集中在工作地域和单位所给待遇。(2)对目前就业形势的认识。绝大多数毕业班硕士研究生对目前形势认识比较清楚,明显感觉就业压力的存在,有79.2%毕业班硕士研究生选择就业有困难,但通过努力后是可以找到工作的;13.3%的学生选择形势严峻,就业困难;5.7%的学生选择很担心,无所适从;只有1.8%的学生认为就业容易,胸有成竹。(3)研究生就业难的主要问题。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毕业班硕士研究生认为就业难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实际经验,选择这个选项的学生占53.1%;其次认为就业难的主要问题是毕业生期望值过高,过于挑剔、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量减少和就业信息少,渠道不畅通,选择这三个选项分别为49%、39.6%和38.5%。

3.在校应届毕业班硕士研究生就业能力调查情况。就业能力是硕士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的关键,具备良好的综合能力和竞争实力,才能获得企业的青睐。(1)在就业过程中自身具有的竞争实力。这是一项多项选择题,从调查数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到,毕业班硕士研究生认为在就业过程中自己最应具有的竞争实力是实习经历和考试证书或技能认证,选择这两个选项分别占56.3%和55.2%;而选择研究方向和科研水平的分别占24%和19.8%。这说明毕业班硕士研究生认识到工作经验和各种证书或技能认证在求职过程中的竞争实力,这也反映出用人单位比较重视工作经验和各种技能证书,如英语四、六级证书、八级证书、律师资格证书、教师资格证书、会计师证书等,且愿意招聘有工作经验的人。但毕业班硕士研究生对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及成绩和科研水平在求职过程中的作用认识还不充分。(2)自身具有的用人单位青睐的优点。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毕业班硕士研究生普遍认为自身具有的受用人单位青睐的优点是专业素质和责任心,选择这两个选项的分别为65.6%和61.5%;其次是创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人际交往关系,选择这两个选项分别占到37.5%和19.8%。(3)政治素质情况。这是一项单选题,调查数据统计结果表明,毕业班硕士研究生政治素质较高,是中共党员的占44.5%;共青团员占47.7%;普通群众只占7.8%;这就表明毕业班硕士研究生政治素质普遍较高,中共党员和共青团员所占比重较大,普通群众所占比重很小。目前一些用人单位明确规定聘用对象必须是中共党员,对政治素质要求较高,所以半数以上非党员学生在政治素质上还是有待提高。

4.在校应届毕业班硕士研究生就业指导和就业培训调查情况。以前因为研究生就业很容易,所以学校忽视研究生就业的指导和培训工作,但近年来研究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工作难找,对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和培训工作也应提到日程上来。(1)就业培训内容调查。大多数毕业班硕士研究生是本科直升上来的,本科毕业就没有经历过找工作的过程,不懂求职技巧。从调查数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到,问到就业培训应包括哪些内容时,选择如何写简历的毕业班硕士研究生占52.1%;选择了解单位用人标准的占53.1%;选择可面试的占76%;选择了解单位文化背景的占34.4%。这说明绝大多数毕业班硕士研究生不清楚如何面试,在这方面希望得到培训。(2)希望得到的就业援助。从调查统计数据结果可以看出,毕业班硕士研究生最希望得到的就业援助是就业技能培训,选择这个选项的占69.8%;其次是选择参加就业见习的占66.7%;选择创业培训的只有12.5%;不需要援助的占2.1%。这说明毕业班硕士研究生同样希望得到就业援助。(3)导师在研究生就业过程所起的作用。调查数据统计结果反映,57%的毕业班硕士研究生认为导师关心学生就业,但没有推荐;有18.5%的学生认为导师推荐了就业;但仍有24.5%的学生认为导师根本没有过问。这说明大多数导师是关心毕业生就业的问题,但仍有部分导师对毕业研究生就业问题不闻不问。

三、启示和建议

通过本次调查问卷,我们对毕业班硕士研究生就业意识、就业意向、就业能力以及想得到的就业培训和就业指导情况有了基本了解,这对研究生就业指导和就业培训工作有一定启示作用,为研究生就业指导和就业培训工作开展提供了事实依据,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就业率。

(一)全面推进研究生就业导向机制的发展

从被调查者可以看到,76%的毕业班研究生选择教育类的职业,更具体地说是选择去大中专院校。但目前高校对毕业研究生的需求基本饱和,即使要人也要求是博士毕业。这说明毕业研究生就业意愿与现实相矛盾。因此,解决研究生就业的问题,必须实现人才适销对路,即研究生教育要按照“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改革方向,确定以就业为导向前提,坚持产学结合的发展途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更新老化专业,力求研究生教育与社会需求对接,使人才供求趋于平衡。

(二)加强研究生就业意识教育,调整好就业心态

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毕业研究生部分学生对就业政策、就业形势不甚了解,就业意向过于理想化。大多毕业研究生以地域和待遇作为择业标准,都市情结严重,回避偏远山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等。因此,必须开展研究生就业教育活动,培养研究生正确的就业意识,学会进行社会分析,对当前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趋势,社会热点职业门类需求状况,自己所学专业在社会上的需求形势及相关职业在目前及未来社会中的地位情况等进行分析,不断提高自己的就业意识。此外,部分毕业班研究生还必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降低择业期望值,顺利就业。

(三)鼓励研究生自主创业、增加研究生就业岗位

国家相继出台了多种政策和措施,支持和鼓励在校本科生、研究生自主创业,欢迎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这些政策和措施为研究生投身创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如有些地方政府给创业者提供最高5万元的小额贷款担保,且自注册之日起,一年内免交各类登记和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等。国家有关部门及各级人民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大学本科毕业生,也为毕业研究生打开了一扇通往创业之路的大门。因此,要尽可能地鼓励研究生自主创业,为毕业研究生提供就业岗位,提高研究生就业率。

(四)高校加强研究生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

1.提高研究生的就业能力。从调查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毕业研究生比较看重工作经验,实际上毕业研究生所缺乏的就是工作经验,研究生大多是本科直升上来的,经过三年的研究生学习,大多忙于课程学习、毕业论文和找工作,而没有参加实习,学校大多也没统一安排学生实习,无法获得工作经历。高校应考虑统一规定安排学生参加实习,提高实战能力。

2.加强就业培训和就业指导工作。调查统计数据结果显示,60%以上毕业研究生希望得到就业指导和就业培训。他们大多从本科毕业直升研究生,没有找工作的经历,需要对他们进行就业培训和就业指导。这就需要建设一个内容全面、制度合理、质量有保障的就业教育体系。设置系统化的就业教育课程,配备专业化的就业教育教师队伍,对研究生进行全方位就业培训和就业指导。各高校要完成对研究生就业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求职与就业能力的培养等教育任务。

(五)充分发挥导师的推荐作用

导师在研究生就业中起到重要作用,因为导师的社会关系比较广泛,人缘广,极有能力向各用人单位推荐自己的学生。因此,在就业严峻的形势下,教师要尽可能向用人单位推荐学生,拓展学生就业方向,进而提高硕士毕业生就业率。

[参考文献]

[1]杨河清.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陈闻.硕士研究生就业教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心理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目前,硕士、博士这部分群体在入职基础教育领域后专业化发展的在职培训,几乎是个空白。如何促进这一群体入职基础教育领域后继续发展,迫切需要成功的经验。

我们发现硕士和博士进入基础教育领域,对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有积极的意义,他们的优势是:文化知识基础雄厚,理解转化理论能力强。同时也存有劣势:他们中大多所学专业不能直接与基础教育任职的教学实际对接,在大学所研究的领域过窄与新课程背景下基础教育的多学科融合趋向不适应,在高校学习期间从事的科研选题、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不能与基础教育科研衔接(多数是为导师做助手,尚缺乏独立研究能力),理论研究专业性虽强,但是和基础教育的教学实际相离甚远。为此,我们把对硕士教师的培养作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和长效机制来抓。

我校地处北京市远郊区,硕士分散在各个学科教研组,每组人数少。他们多数毕业于教育院校,但也有少数非教育院校的毕业生。基于此,我们首先进行基本情况调查研究,了解他们的诉求。依据他们的愿望,学校成立了校长挂帅的领导小组,指导硕士毕业教师专业持续发展工作。营造教科室牵头,校办室协调,教科室、教务处、总务处、德育处、信息中心提供教学、科研、生活、培训等全方位发展的外部环境。

为使外部环境成为优质“孵化器”,教科室成立专门“硕士毕业教师工作室”,使学校成为硕士愿意来、留得住、能发展的优质平台。成功的教育人才“孵化器”需要学校先进文化理念的支撑,良性考核晋升、薪酬政策的保证,个性培训模式的宽松入口,个人成长路径的多渠道通畅等要素的综合条件。为此,我校“硕士毕业教师工作室”着眼硕士毕业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建设,每月组织专业学习和教学研究探讨。

优良的外部环境需要通过组织内部的积极落实,才能达到实效。为使工作室成为二者转化的枢纽,我们首先加强组织建设,出台《密云二中“名师工作室”管理办法》,制定《密云二中硕士毕业教师工作室章程》,编制《密云二中硕士毕业教师工作室研修手册》,登记研修学员基本信息,签订“承诺与协议”。工作室每月定时开展活动,通过课题带动、“名师话吧”、“大家学堂”等形式组织研修学员参与。工作室制定了严格的活动考勤制度,并且与教师的“继续教育”学分挂钩,使工作室的开展有了制度的保障。

为使工作室有效运行,我们创建“学习型工作室”,聘请特级教师做领衔指导教师,从“通识”入手,以“个性专业发展”为目标,聚拢和谐人气,倡扬学习风气。工作室首先按学科把38位硕士划分为7-8人的五个小团队,分别从“组织管理机制”“有效研修模式”“活动运行机制”“活动协作机制”“评价激励机制”角度承担研修任务。

工作室成立以来,以课题带动为抓手,承担了北京市立项科研课题《创建学习型工作室,促进远郊区中学硕士毕业教师专业发展》,顺利完成了开题报告。五个子课题研修小团队正进行“合作学习”为主线的硕士教师专业发展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