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1篇

2项目概况

“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一条湘江将长沙城隔成“西文东市”两番不同的特色。而作为长沙的西大门,岳麓区已发展成科教大区和长沙的文化名片。岳麓区高等院校云集,科研院所遍布,人文历史悠久。

岳麓文化艺术产业园以岳麓区政府为主,联合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及省内外知名文化企业共同开发建设,充分发挥岳麓区湖湘文化深厚底蕴和岳麓山大学城教育文化科技资源优势,依托“山、水、洲、城”的自然资源,创新“区校合作”模式,合力打造一个富有湖湘文化气息的文化艺术产业基地。

桔子洲街道位于大学城的中心地段,从溁湾镇到岳麓渔场,形成了以湖南师大、湖南大学、中南大学为代表的大学城产业链。在1.5km2的范围内,有210所画室和近100个音乐、舞蹈、播音、体育等特长培训班。每年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专业学子有4.5万余人,他们在这里求学,他们在这里消费,他们在这里发展。师大、中南、湖大一带的麓山脚下成为湖南艺术家的一个集中活动区域。

锦绣潇湘文化艺术中心作为文化产业园的重点项目更是受到社会关注。项目占地约15亩,总建筑面积约27090m2。项目交通便利,与南面的城市道路阜埠河路通过规划的24m绿化带相连,景观环境优越,离湘江风光带仅百米之遥,有8路公共交通直达市区的各个方向。艺术中心集艺术交流、展示、交易、培训为一体,建成之后对于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区域形象必将起到积极作用。(图1、图2)

3“艺术的盒子”——形式与功能的重新诠释

当代社会,设计行业的发展,不管是“功能”还是“形式”,都经历了一种从物质性到非物质性的过程,即功能与形式的脱离。这也是以灵活性对抗复杂性,由形式激发功能的过程。设计领域越来越追求“一种无目的性的、不可预料的和无法准确测定的抒情价值和种种能引起诗意反应的物品”,设计过程与艺术创造过程越来越相似。

锦绣潇湘文化艺术中心建筑造型是按功能分区,在用地范围等外部条件限定下的理性分析思考所激发出来的灵感,形成一组具有独特流畅外形的“艺术盒子”的叠加。随着视点的转换达到不一样的效果,其本身就是一项层次丰富的造型艺术作品,通过其自身的艺术形象来唤起人们的思想感情上的共鸣,是灵感和热情的激发容器,体现了无拘无束的生活精神。

“艺术盒子”错落地叠加更突出其艺术感与趣味性。叠——人上架人,物上叠物,相环相扣,相行相错,或同或异,妙趣自出。(图3)叠加作为一种最简单的砌筑手段,便捷、实用、稳定,其中均蕴含着奇妙的艺术法则。单纯、韵律、平衡、变化、动感。

同时“艺术盒子”的叠加,突出了独立单元+自由组合的特色。该艺术中心主体功能为艺术家创作室、设计师工作室、工作坊、艺术品展示区、展销及艺术培训区。鉴于艺术活动的相对自由属性,其建筑空间形态的相对多变、灵活、可塑是十分重要的。既要保持整体的自由开放形态,同时又要尽量保证个体的相对独立,提供其个性化活动的可能。所以采取独立单元组合形式,可同时满足与兼顾这种既矛盾又共生的需求。

选择基本单元以叠合形式构成,我们关注:

⑴基本单元具有相同或相似结构形态。

⑵规律或规律中有变化的组合形式(渐变或变异)

所以,变化与不一的功能其实均可以在制约中进行,或曰在“盒子”中进行,正所谓“规则中有变化、变化中有规则”。所以,绮丽纷繁景象还原后其本原往往是最简单模式组合而已,只是我们熟视无睹罢了。

4技术表现与形象“自由化”

文化建筑的技术表现不应是单纯地为了表现高技术,更重要的是考虑人的因素,关注人的情感、心理领域,探索高新技术在人类心理领域的认同。多数情况下,新技术主要是在应用在建筑的结构上,但技术的表现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外观、表面、其至建筑的细部,而且这些因素常表现为自发的产物。只有把技术表现的内涵加以扩展,才能实现建筑的人性化和情感化。

形象“自由化”意指建筑形象的非物质化倾向,体现了一种模糊、轻盈、塑性、空无的形象。在高度发达的技术条件下,建筑师的创造力不再受原来的美学法则束缚,建筑几乎已经没有实现不了的形式,不再拘泥于规正、方整的形象,而以更自由的形象出现。建筑师在创作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是要打破那种传统的,人们头脑里固有的一些东西,而且并不一定带有强烈的目的性。总之建筑师不再创造那种一望即知的建筑形象,像后现代的美术作品一样,更重要的是表达建筑师在创作过程中对建筑倾注的情感因素,而人们更能从中体会朦胧的美感。

本项目通过叠加、错位、悬挑等处理手法,既体现了建筑的技术表现,同时外挂采用铝条和玻璃条的随机组合,形成时尚的数码语言,与造型结合构成了一个面向城市的醒目标志,带动周边领域的活力。铝板和玻璃因不同的反射度等物理特性,随着季节气候以及时间的不同,光在建筑上绘制出一幅色彩和图案不断变幻的流动画面,每时每刻都呈现出不同的表情。富有特色的形象给人们带来强烈的不同的视觉和心理感受。(图4)

5休闲化、交流空间的增加以及与环境的融合

休闲是文化活动的基础,二者从来就交融在一起。作为当代的文化活动的载体--文化建筑更体现这一特色。在当今社会,博物馆、影剧院、展览馆已成为公众假期休闲的重要场所。这对文化建筑的社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的公共场所担负着越来越重的提供大众交流和休闲活动可能性的任务。它从一个文化教育场所变成了一个“具有多重职责的社会中心”。

文化建筑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为人们提供休闲、交流的场所。文化建筑中的交流空间、共享空间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大。一些具有历史主义的传统文化建筑的扩建,更主要的也是为了增加原有不敷重荷的公共空间。

现代文化建筑中的许多传统意义上的交通空间,正肩负越来越多交流空间的功能,如广场、楼梯、走廊、坡道、台阶等。交流空间的增加还体现在更多非确定空间的出现。建筑内部的楼梯本身除了满通功能外,又是多向度的空间联系体,不只是空间之间的转换与延伸,更是两层空间对话的中介,一个充满活力的空间。以往的走廊多是单一功能性的通过式空间,因此多只是满足了疏散宽度即可,对空间的连系也是越直接越好。现在走廊往往从房间的一侧脱离成为公共空间,甚至成为人们愿意留连的临时展厅和咖啡座。走廊与楼梯一起成为建筑内部的停顿空间,在原来人们看似无法达到之处架起一座空中桥梁,完成空间的跃迁。坡道在建筑内部也大量地被应用,这更多地体现出空间的连续性并消减建筑人工刻画的痕迹。坡道除了是考虑人性化的无障碍设计外,越来越多地表现了空间渗透和意识诱导的意愿。建筑外部广场设置的大台阶则对人们有着天然的吸引力,人们更愿意在这里驻足、休憩,因此往往成为城市或建筑中最具活力的空间。外部台阶具有无可比拟的对城市空间的开放性和亲和力,因此突显了文化建筑的公众意义。同时中庭、餐厅、咖啡厅这些交流空间在文化建筑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本项目在入口空间、楼梯、走廊、交流平台、挑空露台等位置的处理中,尽可能地扩大交流空间,使人们在建筑中的活动本身也成为一种交流体现。(图5)

现代文化建筑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与环境的融合,这不仅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城市的空间环境。文化建筑多以一种文雅的姿态与周围城市建筑、街道广场或公园融为一体。设计过程中往往注重在建筑内部引入城市空间,或构造类似城市肌理的群体结构,以此来延续参观者的空间感受,取得与环境的协调。或者抽取周围环境建筑的共有要素语言如色彩、质地、比例、构件等,进行重新阐释和翻译后形成符号,应用到新建筑中去,以取得视觉上的延续和形式上的相似。建筑的空间布局也多采用分散化的方式,顺应地势分布建筑的各个组成空间,利用连廊、庭院等,联系各部分,并做到内外环境渗透。

6小型化与专业化——社区文化建筑发展趋势

目前,城市的文化建筑多是向综合体发展,其往往包括图书馆、展览馆、剧场、教育场所等,有的更包括了商店、旅馆及娱乐设施。而社区文化建筑的发展趋势则应是小型化与专业化。由于人们多元化、个性化的选择需要,以及日常活动范围的限制,相当多的人更愿意在自己喜欢的专业和社区范围内的场所进行交流、探讨,而不选择城市的大型综合文化场所。小型化、专业化趋势的迅速发展,一方面是社会对公众交流意识的日益重视及为提升公共环境品质而做出的选择,像小型的社区中心或文化会馆等。比如欧美的社区中心以及日本社区的公民馆,在社区的文化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是一些旅游城市为增加地方特色而设立的一些主题非常鲜明的展览馆等设施,如画廊、手工艺品博物馆、民俗博物馆等等。综上所述,社区文化建筑的发展要进行全面规划,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在建设中应力戒主观随意和盲目性、不讲科学性,而应合理规划、分级发展。对社区文化建筑来说,小型化、专业化的建筑投资较少,建设周期短,内容也更贴近市民生活。所以我们应结合本地区文化产业特色来发展合适的文化建筑,二者也必将会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参考文献:

[1]王其钧,王谢燕.文化建筑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高伦.当代文化建筑设计手法研究.硕士论文,天津大学,2001.

[3]章迎庆.当代文化建筑意义的休闲化倾向.华中建筑,2007,10.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社会资本;农村社区文化;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DF36

文献标识码:A

提到社区,大多数人会认为它似乎只是城市的专利,毕竟城市社区这一概念在人们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但事实上,农村社区一直是人类历史上古老而又十分重要的社会共同体。其古老在于,它是私有制和商品经济产生以前就存在的原始部落;说十分重要,是因为从古到今,它一直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共同体之一,至今仍发挥着独特的社会功能作用。如今,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推进,城镇一体化、农民居民化逐渐成为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趋势。这种新的时代背景要求社区建设工作必须与时俱进。虽然国家文化部已提出保障全社会公平享受文化权利问题,但是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依然存在诸多困难。

一、问题的提出及相关概念

社区是滕尼斯提出的一个与社会相对应的类型学概念,与随着工业化出现的、建立在理性意志之上的社会相比,社区是指建立在血缘、地缘、情感和自然意志之上的富有人情味和认同感的传统社会生活共同体。在滕尼斯看来,社区是一个温馨美好的概念,它是与建立在契约基础上、充满理性计算的冷冰冰的“社会”相对照而提出来的。借此,滕尼斯表达了一种对前工业社会基于血缘、亲情、共同习惯和传统纽带的共同体的眷恋。在此后的社区研究中,尽管关于社区的定义层出不穷,但地域、互动和认同是公认的构成社区的基本要素,并且社区一直承载着一种共同体精神:人们可以为了共同利益而产生集体行动。

然而,我国目前社区建设运动中建构起来的社区未能产生一种共同体精神。在农村,由村委会动员的参与主要是个体化的离散参与,参与过程也大多是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实现社会控制目标。参与过程并没有改变村民的心理特质,没能使他们产生一种超越个体利益的公民精神和因参与了社会改造过程而生发的主体性。那么,在当代中国农村,村民们该如何超越个体私利形成具有集体责任感和归属感的农村社区?这样的地域共同体在当代中国农村中该如何形成?

肯尼斯・纽顿认为通过互惠和信任,社会资本把个人从缺乏社会良心和社会责任感的、自利的和自我中心主义的算计者转变成为具有共同利益的对社会关系有共同假设和共同利益的共同体的一员,从而构成了将社会聚合在一起的粘合剂。帕特南认为,社会资本即是指:“社会组织的特征,诸如信任、规范以及网络,能够通过促进合作来提高社会的效率,也有助于解决集体行动的问题”。他认为“在一个拥有大量社会资本存量的共同体中,生活是比较顺心的。公民参与的网络孕育了一般流的牢固准则,促进社会信任的产生。这种网络有利于协调和交流,扩大声誉,因而也有利于解决集体行动的困境”。而且“公民参与网络增加了人们在任何单独交易中进行欺骗的潜在成本;培育了强大的互惠规范;促进了交往,促进了有关个人平衡的信息之流通”。依据帕特南的理论,在一个拥有大量社会资本的共同体内,合作更容易出现,也就是说,社区治理与社会资本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关联性。

社区文化是我国新时期兴起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作为农村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已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娱乐、文化设施,还影响和包容着人们的行为规范、民情习俗、信仰观念、人际关系等。良好的社区文化不仅有利于培育文化认同,促进人际交往,强化社区自治意识,而且具有重要的利益导向功能。具体来说,通过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可以实现农村居民广泛的社区参与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共同的文化趣味、文化价值取向和文化认同,使农民个体的利益冲突在观念上得以有效的溶解。在这一过程中,农村社会资本的培育与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基于一项全国性调查数据(CGSS2005)的分析,本文考察了当前农村社区文化的发展状况,及其与农村社区社会资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对当前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二、基于CGSS2005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一)农村社区文化的发展状况

由2005年全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5)数据显示,在问到“你所在的社区/村庄有没有以本地居民为主要参与者的文化/节庆活动呢?”,87.7%的人回答“没有”,8.9%的人回答“偶尔有,但不规则”,仅有3.3%的人回答“有,而且定期举办”;而在问到“在业余时间,您有没有参加由您工作单位以外的社团组织(如俱乐部、培训班、教会等)安排的娱乐/文艺活动呢?”比较农村居民与其他社区居民回答的情况,我们看到,农村居民文化活动不仅绝对数量上相当少,相对其他社区类型来说更是非常匮乏。

(二)农村社区社会资本与社区文化状况的相关分析

帕特南是一位较早将社会资本理论运用于社区治理研究的学者。他和他的同事们花了20年的时间就社会资本问题对意大利南北行政区进行了研究:意大利南北不同地区治理绩效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社会资本分布的差异。充足的社会资本使意大利北方的民主制度走入良性循环,信任、互助、互惠合作带来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充满活力、政府日趋民主。相反,稀缺的社会资本使意大利南方南部地区陷入了恶性循环,背叛、依附、剥削、强制服从带来了民主制度的水土不服,经济与社会的混乱如影随形。帕特南的研究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任何一种制度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运作的,这种社会环境即是包括了信任、互惠规范的公民参与网络。一个民众积极参与的、团结合作运作规范的公民参与网络,可以将一种制度的绩效发挥至极大;相反,一个缺乏凝聚力、缺少规范、勾心斗角、混乱无序的公民参与网络,则会将相同制度的绩效降至最低。依据帕特南的社会资本理论,本文选取以下问题来考察农村居民的社会资本。

关于互惠和网络,我们选取问题“您和同村其他村民相互之间的熟悉程度是怎样的?”、“在日常生活中,您与同村其他居民之间有互助行为吗?”来考察。回答采用的是李克特量表,5级评定法,分为:“非常不熟悉”、“不太熟悉”,“一般”、“比较熟悉”、“非常熟悉”;“没有”、“偶尔有”、“有时有”、“较多”、“很多”。

关于信任,韦伯认为,中国人的信任建立在血

缘共同体的基础之上,是一种难以普遍化的信任。福山也强调中国社会是一种低信任度的社会,因为一切社会组织都建立在血缘之上,人们缺乏对家族之外其他人的信任。但是,最近国内学者的研究并不都支持这些观点。例如,李伟民和梁玉成的研究指出,中国人所信任的人群,虽然以有血缘家族关系的亲属家庭成员为主,但同时也包括家族之外的亲密朋友。因而我们选取调查问卷中的问题“在不直接涉及金钱利益的一般社会交往接触中,您觉得下列人士中可以信任的人多不多呢?”来考察。选项分别为:“同村的同姓人士、同村的非同姓人士”,回答采用的是李克特量表,5级评定法,分为:“绝大多数不可信”、“多数可信”,“可信者与不可信者各半”、“多数可信”、“绝大多数可信”5个等级。

关于社区参与,我们选取问题“您对村委会日常工作和决策的关注程度是怎样的?”“您在上一次的村委会选举中有没有投过票”来考察。回答分为:“没有”、“有,但是因为村干部要求才去的”、“有,是自己自发主动去的”(分别记为1、2、3分);以及李克特量表,5级评定法,分为:“一点也不关注”、“不太关注”、“一般”、“比较关注”、“非常关注”。

为便于分析,我们首先采用sPssl3,0对以上各项进行因子分析,经斜交旋转后得到三个因子,结果如下所示,我们将他们分别命名为:“网络、互惠因子”、“信任因子”、以及“社区参与因子”。

再将这三个因子与农村社区文化状况进行相关分析。

我们看到,反映社会资本存量的这三个因子都与社区文化状况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三、思考和建议

(一)对农村社区社会资本与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

农村社区社会资本与社区文化建设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农村社区社会资本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国内外的众多研究都已证明社会资本对社区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具体到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村社区社会资本意味着其关系网络内的成员能够相互信任,并保持着密切的互惠交往和互动,因此它使成员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为摄取其中的隐性资源(如信息、技术、构思等)提供了便利,因而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目标的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离不开强大的资源支撑:社会关系网络把拥有不同资源的人们联系在一起,动员社会关系网络能为资源匮乏者带来各种各样的资源收益,因此,挖掘、利用农村社区的社会关系资本,能够克服新农村建设的资源瓶颈。

第二,农村社区社会资本还意味着社区成员间和谐交往,遵守规范,因此它是能够协调社区发展的剂,有利于新农村建设“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目标的实现。村容整洁、乡风文明以村庄共识性规范的建立为前提条件。但是,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进一步加快,在当前的农村社区,村民原有的规范意识以及村庄的治安秩序都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和破坏,因此积极建构农村社区的规范资本,能够有力推动农村社区和谐秩序的建立。

第三,农村社区社会资本也意味着其成员具有明确的“社区归属感”,即“在这一社区中,我们的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它强化了社区成员的“我们”意识,推动了农村社区凝聚力和集体行动力的产生,因而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管理民主”目标的实现。社区社会资本包括社区内的公众参与网络,如果农村社区建立起以各种社团和文化活动为载体的社区居民公共参与网络,那么村民在参与、交往的过程中就会逐渐产生互相信任感,并提高对集体利益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村庄公共事务,进而推动集体行动的产生,克服“集体行动的困境”。

2,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有利于增进农村社区的社会资本

从上述分析我们看到,“网络、互惠因子”和“社区参与因子”与农村社区文化状况具有最为显著的相关关系。

首先,构成“网络、互惠因子”的重要内容――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也是社会资本的重要内容。社区生活的许多方面都是与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紧密相关的,作为社会生活共同体的社区基础,缺少了这个基础,社区就成了没有任何社会意义的纯地域性概念。频繁的社会交往和密切的社会关系是确立社会文化价值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要条件。促进社会交往和强化社会关系的基本途径是开展社区中的“共同活动”。社区成员只有在共同的社区活动中,才能增进交往,形成社会联系。因此,大力发展农村社区文化建设,采取多种措施鼓励人们参与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对增进农村社区社会资本、强化社区认同感、增进地缘关系和人际关系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其次,社区文化作为社区活动建设的具体方面,有利于以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形式形成共同的文化趣味和文化价值取向进而形成广泛的社会参与,例如增加村民对村委会日常活动和决策的关心程度以及对村委会选举的参与程度等等。有利于使他们产生一种超越个体利益的公民精神和因参与了社会改造过程而生发的主体性,这对于使村民最终超越个体私利形成具有集体责任感和归属感的农村社区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关于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建议

首先,当前我国农村的社区文化建设十分匮乏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农村不是文化的荒漠,它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乡土文化;农民不是没有文化的人群,他们中间卧虎藏龙。因而,新农村建设一方面要培育先进的农村文化,另一方面也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即对一些农村的仪式、风俗、习惯、信仰要给予尊重和扶持,让这些传统优秀文化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基础并发挥新的贡献;而散布于广大农村的“乡土艺术家”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他们的艺术养分直接来自于农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相通性,是农村文化事业中最活跃的因子,培养和激励这些“乡土艺术家”,也有利于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

其次,应注重发展“第三部门”性质的文化中介组织,如俱乐部、协会、培训班等等。在社区建设尚存在政府行政行为时,社区事务和生活必然存在政府全面而具体地介入,这固然可以起到政治整合的作用,但却占据了“第三部门”本来就不多的生长空间。而根据以往的经验研究,社团参与是影响社会资本存量的重要因素。帕特南在很大程度上也把社会成员对社团的参与看作是社会资本的重要内容。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镇化;文化建设;进程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3-006-01

“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我们的首要任务,这也是今年文化工作的重点。”文化部部长蔡武在谈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新举措时表示。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建设水平的高低,质量的优劣关系着普通大众的幸福指数。

据一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城市已有9.4万社区居民委员会。尽管社区文化建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己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社区文化建设依然而临诸如管理与运行机制、资金投入、专业人才、资源整合方而的发展“瓶颈”。

主要问题是:

(1)对文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基层文化力量逐渐削弱。长期以来各级党委政府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现象。文化建设只是表而现象,没有实际的效益,只是基层不少干部的片而认识。

(2)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城镇规划过程中,综合文化站的设备物资人员等变动频繁,有的文化站成了计划生育培训室,成了村内诊所,仅有的文化器材也被随意放置,甚至成为个别人的生活用品。文化设施被随意挤占,挪用的现象普遍存在致使正常的文化活动难以展开。

(3)文化工作人员年龄普遍偏大。据统计,在乡镇文化部门,年龄50以上的站大多数,队伍素质偏低,有的连基本的乐理知识也不懂,唱一首歌曲也是跑调。结构不合理。文化活动缺乏创新和活力。

(4)旧习惯、陋习仍然存在难以消除。使糟粕文化存在较大市场。有些地方推行国家倡导的文化建设举步维艰,但是在迷信方而却大行其道,例如对富有民族意识将强的正兵团十二师二坪农场来说,大批群众被吸引到宗教生活空间。目前南疆地区世俗生活与宗教生活关系较为紧张,娱乐、休闲及其他文化场所较少,宗教生活在南疆基层群众中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在此环境下,有些党政领导干部还存在迷信风水、相信算命等封建思想,这一系列问题使得城镇进程中的文化建设步履维艰。

那么如何改变现状加强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呢?

下而我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对文化建设的大力展开提供帮助。

一、要提高领导干部及群众对文化建设的重视

要想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在城镇文化宣传方而,领导干部要身先诗卒,走在文化宣传的牵头。2013年,兵团十二师二坪农场对城镇的文化建设引起高度重视,专门召开了领导班子会议,成立的有一把手参与的文化小组,强化全体干部的文化意识。另外,还加大对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把兵团十二师二坪农场的文化措施印成小册子,发放到群众手中,只有真真正正的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才能积极主动的投身到文化建设的大潮中。

二、要提高基层文化干部素质,真正发挥城镇文化活动管理机构的作用

让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走进社区,走进群众。第一要加强对现有乡土文化人才的教育和培训。今年,兵团十二师二坪农场共派出20余人次到上级部门进行文化建设业务培训。培训人员回来后在对周围干部指导,干部再深入基层,把反映党的廉政建设的文件、政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

三、要积极引进城市优秀文化人才,发挥其文化建设主力军的作用

今年,兵团十二师二坪农场共邀请市级专家来我处进行文化讲座六次,让广大党员干部畅谈体会,写出建议。再加上我们建立了相应的激励竞争机制,使基层文化部门增强危机感,增强了活动的创新性。今年12月26日,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二坪农场二社区白办文艺晚会,在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上演,并且获得较大成功,就是一个我处文化建设的生动实例。

四、大力发展地方特色文化

我们中国有很多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各地也形成了各白的特色文化。我们应发扬优秀的传统特色文化,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由于南疆地处偏远、传统文化氛围相对较为浓厚,加之对现代文化的宣传上,文件、文章中讲得多,与当地文化实际相结合较少,所以即使群众已经身处于现代文化潮流的发展中,但他们依然对现代文化缺乏了解,对现代文化推动本民族文化进步的意义认识不足,一些群众简单地认为现代化就是“汉化”,而全球化、国际化就是抛弃民族传统文化。因此对现代文化的宣传不感兴趣甚至有抵触。

南疆维吾尔族民众中的伊斯兰教,同样是维吾尔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此前信仰的萨满教、摩尼教和佛教文化,进行有选择的吸收并逐渐维吾尔化、地方化、艺术化和世俗化的产物,是有多元文化特色的伊斯兰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应该与对待中原地区传统文化一样,采取吸收精华、去其糟粕、积极引导、为我所用的态度,而不应将其与其他国家的伊斯兰教混为一谈。这不仅有利于基层干部有区别、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也有利于引导信教群众处理好教民身份和国家公民身份,合法信教并从事宗教活动。

其次,进一步改变对民族文化经典的传统阐释视角,使少数民族经典作品在构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话语体系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参与世界其他文明之间的对话,丰富中华文明宝库。

比如,《福乐智慧》在讨论国家与幸福的辩证关系时,指出国家安定、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根本在于公平正义的原则,这与亚里士多德所主张的“国家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人民幸福”的理念是相通的,与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有关公平正义原则对社会稳定的作用、幸福的概念和含义也有可相互阐发的价值。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4篇

Abstract:"90 After the" college students are becoming the main, it is at the same time as a community to participate in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a new main. This group of "resident" is among the first students to experience the culture of the community, and to build and the final evaluator. "After 90," college students with multiple unique personality, to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college students has brough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Adhere to the "people-oriented, social, schools and communities to build and occupy network position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long-term mechanism" of the community culture to build a new train of thought is very important.

关键词:90后 大学生社区 文化建设

Key words:After 90; college community; culture

作者简介:项敏(1984-),女,南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7级研究生;姜德琪(1963-),男, 南通大学法政与管理学院教授。

【中图分类号】G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5-0143-02

一、90后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与思想状况分析

(一)比较了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价值观趋向现实

90后大学生的平均智商超过以前的同龄人,接受能力和领悟力强,善于利用各种渠道了解中国当代社会所倡导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同时,他们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经济意识增强,理想观念趋于现实化,追求实惠和个人的经济利益,更加关注于具体的事情,而非抽象的哲学;更关注工具理性,而非信仰层面的东西。不少大学生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功利欲望心强烈的倾向。

(二)思想开放,价值取向多元化

当前,中国社会正由传统跨入现代,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信息化社会作双重跨越,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由于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元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思想趋向复杂性,90后大学生在思维方式上由求同转向求异,在思想观念上由接受灌输走向独立思考、平等探讨,在集体生活中由被动追随到主动参与,不再把父母教导奉为行为指南。他们思想活跃、敢想敢说、不崇拜权威,习惯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在人生价值、道德取向方面呈现多样化、多层次特点。

(三)冲动消费居多,严重依赖网络

“90后”大学生有着超前的消费理念和张扬的消费个性。他们一般比较注重品牌、外观设计、个性化和人性化。他们更加依赖网络,也更善于运用网络。网来网去,锻炼了他们和别人交往的能力,创造了一些网络语言,创新能力有所提高,但也形成了一种不拘一格、自由散漫的风格,增加了教育管理的难度。

(四)心理“早熟”,对平等民利要求较高

有人这样概括90后:“心智成人化,行为幼稚化,做事极端化。”90后大学生是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拥有丰富的信息和知识,处理事情比较老练,似乎和他们的年龄不符。他们内心世界从童年就开始变“老”,过早懂得成人世界的规则。反映在政治与社会意识层面则是对平等民利的要求较高,他们成长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和我国改革开发进一步深化的背景下,平等民主的理念深入其心,渴望得到尊重和理解,排斥强迫灌输。

(五)视野开阔、独立自信,但耐挫能力较弱

90后大学生是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杂交的初级版本,视野开阔、独立自信。他们身上同时存在顺境时的独立与逆境时的软弱、依赖。他们思想言语与反差行动较大,独立意识和独立行为不一致。生活条件的相对优越,父母宠爱甚至溺爱,致使他们意志力脆弱,心理发展不成熟,心理承受能力不强。

二、90后大学生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挑战

随着90后大学生逐渐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其价值取向和人生理想建树,有赖于社区文化提供环境氛围和交流空间,而他们的利益需求、活力朝气、言行举止也构成社区文化独特人文风景线,给大学文化殿堂掀起新的波澜,也给社区文化建设带来新的挑战。

(一)多元文化价值观与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之间的冲突

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目标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一致,倡导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培养具有崇高政治信仰和远大理想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高等教育的全球化,世界文化的多元交流与碰撞,经济成分、分配方式多样,决定了文化价值观上的多元。90后大学生的“信仰危机”和价值观功利色彩明显,与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在所难免。

(二)大学生思想的开放性和社区文化的区域性之间的冲突

90后大学生思想比较开放、前卫,然而大学生社区文化具有区域性特征,要保持同当地社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一致性,要能满足不同代人的文化需求,既要做到相对开放,又不能过于前卫。

(三)市场消费理念和管理育人目标之间的冲突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和缴费住宿的实行,大学生社区中“消费”与“服务”的运作理念已经替代“福利”与“供给”的运作理念。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交费入住社区就像住旅店一样,应该自由自在,在言行上表现出不愿接受更多规范和约束的倾向,这加大了高校社区管理人员的工作难度。

(四)互联网的普及和学校教育的主导地位之间的冲突

互联网的信息量大、实时交互性、资源共享性、超越时空性等特点使高校在学生思想教育成长空间中的主导地位受到威胁。在网络环境下,不少学生喜欢把自己局限在虚拟的世界,这大大降低了对学校和社区文化建设的参与度,使得学校和社区对其影响力下降。

三、90后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一)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平等、民主、和谐氛围

无论是社会化的物业服务或学校的教育管理,均应确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着眼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关心、理解、信任他们,满足他们的需求。要紧紧围绕90后大学生在学习、成才、健康、生活、交友、恋爱、求职、就业等方面遇到的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建设大学生社区文化,增强社区文化的吸引力。要从他们所思所想、所需所盼出发,不断更新社区文化的内容,倾听来自各方面的声音,准许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充分吸取他们意见的基础上在进行文化建设。只有使学生社区充满民主、平等的气氛,发挥90后大学生的主人公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地、积极地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中,才能使社区文化建设更加客观,更加有效,才能实现和谐大学生社区建设的目标。

(二)坚持社会、学校和社区大学生共建,形成合力

大学生社区文化是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融合。建设主体已从单一学校走向社会、学校和社区大学生三方共建。高校和社会化的物业管理部门或业主之间要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信任、相互独立的基础上,结成平等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战略伙伴关系,确保90后大学生社区健康、稳步的发展,为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提供强而有力的载体。

高校方面,应把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纳入到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充分发挥高校党团组织对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监督和管理,以维护好90后大学生的利益和学校育人的目标。利用社团来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来吸引90后大学生参加,让他们更加了解大学的内涵,锻炼自己的能力,营造学生社区文化氛围。

物业管理部门方面,首先从思想意识上要摆脱“管得严”,树立“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观念,在实际的管理中、服务工作中对大学生进行渗透教育,给大学生以正面的示范作用。其次,在人员设置上要不断提高现有队伍的整体素质,使他们能在学生社区文化建设中充当领路人和指导者角色;要不断选择既懂管“物”、又懂“人”的高素质管理服务队伍。

社区大学生方面,加强社区大学生自我管理队伍建设,把90后的大学生来吸收到管理队伍中来,发挥其主体积极性。既让他们亲身体验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难度,也让他们为社区文化建设献计献策,达到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的双重目的。

(三)正确引导信息多元化,牢固占领网络新阵地

随着信息技术的空前发展和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网络正极大的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也为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空间和渠道。尤其是对于那些在网络伴随下成长,有的甚至对网络有严重依赖心理的“90后”大学生而言,网络也许将成为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堡垒。

如何利用八小时之外的网络闲暇时间为学生社区文化建设服务很重要。首先,基于90后大学生的文化主导力不强的实际,通过网络进行社区主导文化的渗透,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识别主流文化的能力。其次,建立一个平台用于展示以校风、学风和校园精神为核心的整体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特别是学生社区内的舆论导向、学习氛围、道德风尚、学生文明水平、文化娱乐活动的品位、社区管理人员和指导老师的、社区文化建设的物质条件和保障等信息也应向所有的社区“居民”公开。再次,有关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活动都应该向所有的社区“居民”征集建设方案,大家一起讨论决定。最后,通过网络可以和国内其他城市的大学生社区进行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交流,吸取众学生社区之长。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建立社区文化建设长效机制

目前,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持续性建设不够。90后大学生新的“居民”的加入对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连续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建立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长效机制势在必行。

1.完善学生社区物质文化建设配套机制,提升环境育人作用

高校大学生社区应该是集学习、生活、休闲、娱乐、审美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应突出硬件建设的文化环境,可以在社区内外设置黑板报、阅报栏、标语牌、广播文化设施、石雕木刻和名言警句等时刻,处处营造一个清洁、卫生方便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融学习性、教育性于一体,达到“润无细无声”的境界。

2.注重学生社区精神文化营造机制,突出精神文化的核心地位

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核心,是灵魂。首先,要充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统领的作用;其次,要将老校区的浓厚文化底蕴加以延伸,积极营造一种和谐、有序的舒畅环境和文化氛围。最后,组织开展具有社区特色、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科普、教育、娱乐等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活动,从而体现社区文化的导向功能和育人功能。

3.发展优秀企业文化主导机制,夯实社区制度文化基础

发展优秀企业文化就是要求遵循教育规律,一切都必须服务和服从于培养合格人才大局的管理要求,就是要学生社区文化管理人员的人性化服务和规范的管理行为去引导90后大学生积极地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和竞争环境。社区制度文化就是社区文化的组织、机构及其规章制度。

4.导入“文化可持续发展”理念,塑造文化品牌,打造文化精品,追求文化建设产业化。应该把大学生社区文化的规划纳入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和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整体战略规化之中,不仅要做好近、中期设计,还要做好远景规划。

90后大学生是大学生社区文化的最先体验者、共建者和最终评价者。高校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和高校育人目标的实现。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应按照大学生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和90后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寻找有效途径,以开拓和传承相结合的精神,共同搞好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韩伟.大学生社区文化及其建设探析[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7(6)

[2]莫玉华.“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消费导刊,2008(2)

[3]李建国.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探微[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3)

[4]王定福.构建大学生社区文化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5(8)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目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社区正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社区娱乐文化设施也在不断的建设中,但受限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经费不足,活动内容单一,居民对娱乐文化的认识不够等,针对社区存在的这些问题,寻找合理的解决措施,以提高社区娱乐文化建设的实效性,以便更好地促进社区娱乐文化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边疆社区 娱乐文化 建设

“社区”一词指称人们的集体,这些人占有一个地理区域,共同从事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基本上形成一个具有某些共同价值标准和相互从属的感情的自治的社会单位。广义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成员在特定的区域内,经过长期实践而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及物质形态的总和。狭义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文化现象的集成,即社区成员在特定区域内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一定特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群体意识等文化现象。社区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社区,而城市社区文化则是以社区为依托的,从而形成了社区文化。

一、胶林社区的概况

云南德宏XX社区辖区面积约5.6平方公里。居民小组共有28个(纯居民型12个,单位型16个),居民小组长28名,副组长17名。驻社区单位18个(省直2个,州直12个,市直4个),常住人口:1853户,6005人,流动人口:338户,833人。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合计:21911户,6838人。个体工商户:603户,享受低保180户,301人。社区工作人员7人。设有一个党总支,三个党支部,现在党员83人。另外,一所初级中学住校生550人,德宏XX学校6000人,德宏XX学院及德宏XX学校尚未统计,学府时代与金塔水乡人数仅限于登记在册人数。通过笔者多次到XX社区走访调查,对社区中娱乐文化发展的状况进行了相关的了解,发现XX社区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社区娱乐文化活动公共设施的短缺

德宏芒市本身就是一个经济不算发达的小城市,而芒市的社区,场地狭小,缺乏公共广场和公共文体设施,同时受人口密集、经费缺乏等方面的条件的限制,社区娱乐文化活动很难开展,而XX社区公共文化设施缺乏是制约社区娱乐文化状况的主要因素,也因此影响和挫伤了群众参与文体活动的积极性。而芒市XX社区的工作场地的面积本身就只有5.6平方公里,更别说有自身的娱乐场所及娱乐设施,XX社区设施的短缺主要表现在:没有娱乐活动的场地、活动道具和健身器材、及室内活动室等等,它的娱乐文化活动设施是非常有限的,就像很多社区他们连自身的工作场所都无法解决,那社区活动场所就根本无法保障了,调查走访中,发现很多老年人喜爱读书看报下棋等休闲娱乐,但社区无法给他们提供一个安静或是相对舒适的场地。

二、社区活动资金缺乏

社区娱乐文化活动缺乏有力的财政支持,据社区主任说,每次想举办一些活动时,由于资金的问题,都没办法开展。有时向政府反应或提出一些资金支援时,政府部门都敷衍了事。也至于每次开展活动,社区都不再向政府“要钱”。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文艺队伍优化就成为困难,而爱好者只能自行掏腰包节约开支,社区才能保证活动的经常化。目前参加社区文化活动的群众很少,说明社区文化尚待挖掘。资金与活动质量相互制约,通过与社区主任的交谈与了解我们知道,目前情况是社区文化活动中社会资金、社会单位的支持非常少,政府有限的资金投入也就成为了唯一的经费来源,社区开展文化活动,由于缺乏资金,设备不能更新、添置,组织活动处于低层次、低水平状态,缺乏发展后劲,满足不了广大居民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资金的较大缺口成为社区文化活动发展的瓶颈。这也就制约了社区文化力的不断地壮大。

三、社区活动形式单一化,吸引力不够

据与XX社区副主任的谈话中了解到,社区中活动形式十分的单一,不仅是XX社区像团结、新村等社区也一样。在这个多民族的城市里,他们有很多属于他们本民族的节日,本该可以举行景颇族的“的目瑙纵歌”、傣族的“干朵节”等之类的活动,可是受限于社区条件从没举办过。在该社区中每年除了组织老年团体到广场开展老年体育运动会,有时偶尔会到广母小学参加一些活动外,其它基本没有。每次活动都是到州党校、德宏XX学校等单位去跳舞、剪艺术纸,没有更多的新花样,创新性也明显不足。公共娱乐活动形式单一,极大的降低了社区居民的积极性。但物质生活的富足并不能填补精神生活的贫乏和空虚,与此同r,不少地方文化乘机抬头,等娱乐方式也开始泛滥,充裕的时间、贫乏的精神生活和一定的财力为居民滋生蔓延提供了条件。社区娱乐文件形式的创新和建设面临加大的挑战。

四、外来务工缺乏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目前居住在社区中的人员,有一部分是外来务工,更有甚者是外籍人员。面对这部分人群,他们对社区活动的认识还不够,对活动的参与意识也不强。对于外来务工而言,他们本身具有陌生感和排他性,总认为自己不属于这个社区这个地方,从而产生各种心理以至于脱离这个社区,把自己排除在社区以外,同时本社区人员也会对这部分人群产生一定的偏见,使得他们对社区更加的疏远;更别说有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他们从外地来到这里,居住时间不长、很少有时间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流,更别说一起参加社区举办的活动了。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性大,身份难认同,缺乏情感生活,主要受到生存环境、文化水平和地位感低等影响,使得他们对社区缺乏亲切感。再者,社区本身在我国发展时间也不长,然而社区文化活动更是新兴的一个概念,而它自身又存在系统不完备的问题,导致不少居民甚至部分社区文化工作者,对其内容、意义、作用不清楚,社会认识也有模糊之处。所以在这方面人们也不太重视它,对社区娱乐文化的认识也就更不够。例如,社区文化工作者将社区开展文化活动只是当作社区建设工作中的点缀或装饰,而没有意识到社区文化活动是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社区建设中发挥着社会整合、情感交流、价值引导的重要作用。认识上的不足也构成了社区文化活动的进步的一道屏障。

社区娱乐文化建设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只要我们提高对社区娱乐文化建设的认识,理清社区娱乐文化建设的思路,不断思考和探索社区娱乐文化建设的新途径,社区娱乐文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都将逐步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夏建中.社区工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