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综合实践教学论文

初中综合实践教学论文

初中综合实践教学论文

初中综合实践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初中英语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173-01

201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启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本次课程改革所表现出来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增设综合课程及综合实践活动,如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每周平均3课时),以加强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与整合。

1.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在我国的研究现状

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线初中英语教师基于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初中英语教学的需要、学生的自身生活及社会实际所开发的课程。

2.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过程性建构

课程建构包括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宏观层面的课程建构关注课程整体框架的建构,如教育方针、教育目标、教育结构、教育评价等的研究,而微观层面的课程建构关注课程具体实施过程的建构。

1.1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概念界定。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不是专门的术语,它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英语学科课程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线初中英语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

1.2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目标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英语学科课程一体化的产物。

1.3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从综合实践课程引申出来的一门课程。因此,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也具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即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生成性、自主性等。

1.4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方式。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将教师和学生纳入到了课程开发者的行列中,是教师及学生参与的课程,其实施方式也与传统学科课程的教学方式有较大的差异:传统的学科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以主题式的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真实的问题、任务作为驱动,渗透信息技术教育,并以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作为补充,其教学组织、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中心原则。

第一,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组织形式。一般而言,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小组活动为主,辅以班级活动和个人活动。在小组活动形式中,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学习成绩及个性特点进行分组,并指派一名学生担任组长,负责小组活动的组织。另一方面,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组织形式还需要考虑到时间、空间等问题。

第二,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方法。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并没有统一的教学方法,初中英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大部分初中英语教师会倾向于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初中英语综合实践课的教学。

1.5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评价方式。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关注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取得的发展,而传统的评价方式仅能对学生在知识方面的发展进行评价。因此,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应确立以学生素质发展为中心的多元评价观,以促进学生学习为主要评价目标,建立多重评价标准,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3.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建议

首先,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双主体的,既要发挥英语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实施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过程中,英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赋予不同程度的自主性,让学生参与到课程的构建及决策中,如主题的选择、任务计划的制定、任务方法的选择、学习目标及评价标准的制定等。

第二,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以主题式的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因此,主题的选择对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成功实施起到重要的作用。主题的选择既要考虑初中英语教学所涵盖的话题及功能,也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及社会实际。

第三,英语教师为学生布置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任务时,应事先完成该任务,从而判定完成该任务所需要的语言、知识、技能及策略,从而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另一方面,英语教师也可以对整个任务的完成树立整体全局观,从而保证该任务的顺利完成。

第四,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要渗透信息技术教育,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及广泛性也使网络资源成为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要课程资源,同时,要辅以其他课程资源,如实地调查、阅读相关的纸质材料等。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第五,英语教师需要专家的引领及学校的支持。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是由一线初中英语教师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初中英语教学的需要、学生的自身生活及社会实际所开发的课程。但是,由于初中英语教师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专家的引领及教学经验,使得该门课程的科学性、合理性、独立性、可操作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因此,他们需要专家的引领与学校的支持。

结语: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初中英语教师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申出来的一门课程,是一线初中英语教师的智慧结晶,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该门课程是学生参与、协商式的课程。目前,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尚未引起我国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也没被正式纳入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但是,广大一线初中英语教师的教学实践及成果为我们展示该门课程的生命力及发展前景,也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关注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型开发、评价工具的开发、教学模式的构建、课程的价值及定位等。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1.

初中综合实践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综合性;教学问题;策略;答疑;探究性

一、目前语文综合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老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概念模糊

老师在对综合性的理解上存在偏差,认为这只是一种口号,很难付诸实践当中。通过相互之间的谈话和沟通发现,不少老师对这一改革理念的评价并不高。认为语文就应该做好“本职”,促进学生理解文章,记忆字词,背诵诗词,学习习作。而不是将精力放在其他方面,有违语文教学初衷。其他方面就应该是其他老师的事情,至于综合性,学生自会在各科的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

融合。

2.教师缺乏综合性知识

语文的综合性是表现在跨学科上,但是就目前的教师资源来讲,往往存在“术业有专攻”的现象,这是必然的,也是在教育上难以避免的。这样一来使得语文老师在教学时很难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便无法凸显其综合性。语文老师在语文方面有很强的指导性,但是对于其他方面,却往往予以忽略。这样的教学方式很难开放学生的视野,了解到综合性学习的真谛。比如,《化石吟》的教学,就是一个语文和化学的结合,语文老师缺乏化学知识,就会造成对其吟诵对象的不了解,不懂得其生成原理,这是不利于文章的学习和知识的综合性应用的。

3.容易忽视学习实践环节

学习实践是对知识的检验,是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是激发学习趣味性和实用性的教学方式。虽然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的确很难。需要老师组织设计实践过程,又要管理学生的实践安全和纪律,还要不断调整实践方案,归总实践结果,升华实践意义。这些困难就造成了实践环节的缺失,也造成了综合性学习的障碍。

二、初中语文综合性教学的解决策略

1.培训语文老师,合作性教学课程

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综合性教学更加提高了对老师学习的要求。学校可以组织讲座,对综合性学习的概念和应用策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案例的支持,能够帮助老师从理论方面获得灵感,在实践案例中找到可以模仿的对象。另外,综合性教学要求老师不断学习新的各科知识。这个问题可以在听任课老师的课中得到解决,语文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听其他科目老师的课,从中找到语文的切入点。然后和任课老师讨论此切入点的正确性和意义,给学生来一场别开生面的语文综合性教学。老师和学生一起学习,还有利于增进师生情感,让语文教学质量更好。比如,学习《看云图,识天气》时,这是和地理知识相关的,在地理上也有所涉及。不如教师将文章的原理工作教给地理教师,一起去听地理教师关于这个方面的讲解。然后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讲解文章,这样教师也充当了学生的角色,在合作教学中突出语文的综合性意义。

2.提升自身素质,丰富语文内涵

一直以来,老师都是学生的榜样,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对语文综合性的要求不是对语文本身的忽视,反而是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质量的要求,这便是老师对自己学科要进一步研修,提高自己的教学资源开发能力。语文老师要大量阅读国内外文学著作、诗歌、新兴的小说等等。从而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对语文文化的吸收能力。从教学层面来讲,语文老师还要经常性地参考特技教师著作的书籍、杂谈和观点,以及他的博客等等,以此寻找最新的教育观点。

3.提倡室外语文教学,突出实践意义

语文是活的,是应用于生活当中,体现于社会实践的。教室内的基础教学只能让学生懂得语文的皮毛,或者是将语文作为一种知识学习,而非能力。语文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室外的实践,这也是综合性教学的关键所在。老师首先要做好研究工作,准备好实践需要的知识,对实践内容、实践地点以及实践方式做好调查研究,并做好第二套方案的准备。语文老师可以结合地域特色,在学校以外的地区,比如博物馆、历史遗迹、旅行社等等,组织语文的实践应用。通过调查和研究,让学生发现语文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比如,可以调查“近年来城市的旅游方向”,从历史文化、地理特点、数学概率及语文的语言组织等方面来完成任务。这是多学科的综合,更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成就感。在教学《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时,不要仅仅让学生去想象“盲孩子”的孤独和无助,而要让他们在室外真切地去体会,组织孩子们蒙上眼睛,尝试从一个地点去往另一个地点。或者是蒙上眼睛一个小时,让他们去“听”这个世界。突然的黑暗即使短暂,也能够让学生了解那种感觉,在孤独中和自己的影子交流,这不正是文章的精髓所在吗?

总之,语文综合性的教学需要老师强而有力的指导性和执行力,改变依赖教材的传统教学模式,开阔教学视野,拓宽教学渠道,让语文更有价值,让语文学习更有预见性,更有实践性。

初中综合实践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一、具体做法:

20xx年9月份,学校委派初中部有关教师参加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班,对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有了初步了解。很快学校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领导小组和一支骨干教师队伍并送到先进学校现场观摩,增加感性认识。

20xx年9月中旬,课程正式开始实施,学校在全校师生范围内进行了动员,强调它对推进我校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重要作用,对学生成长,个性能力培养的重要价值。

出于慎重实验的考虑,学校将综合实践活动推进规划成三年计划,第一年在初一部分班级试行;第二年在初一全面展开,初二部分班级实施;第三年覆盖初一、初二全体学生,在初三进行试点。在20xx学年度,学校坚持以点带面的工作方针,成立了“初中生早餐调查”“某型模型火箭留空时间的研究”“水资源的调查”“汽车你,我,他”“珍爱我们的家园”等重点课题组,安排专人蹲点负责指导,期望通过活动促进教师的成长。

二、一些思考

1、综合实践活动要逐步推行

实践中我们发现,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切不可有一蹴而就的想法。

①为了有效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坚持以点带面的工作方式。在活动开展的初期,我们应把工作重点放在教师培训上,在建立一支骨干教师队伍的基础上,期望产生“裂变”效应。对于重点教师的培养,学校应在财力、物力、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大力的扶持。

②坚持领导蹲点制度。活动初期,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认识不是非常的充分,工作不够主动积极,教学组织上往往也是无从下手。为了保证活动的正常开展,必须坚持领导蹲点制度,加强对有关部门教师的监督、管理、指导和帮助。实践证明:我们必须做好大持久战的准备,扎实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2、对课程资源的再认识

第一学期,由于无论是组织者还是教学管理者,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理解不深,总是为课程资源的匮乏而苦恼。随着活动的深入,我们逐步认识到:不必抱怨学校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化底蕴的不足、学校所在地的人文环境不足,农村自由农村的优势,更何况,如果我们放眼整个无锡,我们咳利用的资源真可谓源源不断。

3、探索优秀的教学模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是否有其内在的规律可循?随着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深入了解,很多老师在思考着这个问题。我们发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存在着多种可行的形式,能否从中提炼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探索一些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成为今后阶段的研究重点。

4、课题的选择

对于课题的选择,一开始我们显得比较茫然,有些课题离学生太远,很难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实践中我们发现,我们应从学生感兴趣的、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角度选择恰当的课题。某种意义上讲,选择恰当的课题是综合实践活动成败的关键,虽然理论上讲,课题的选择权在于学生手中,但实际上,初期这项工作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三、取得的成绩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具体由初中部负责实施。20xx年9月份以来,初中部有关同志认真组织有关同志参加有关培训,查阅相关资料,到部分学校学习取经,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初中部组织有关人员编写学校层面的实施方案,确定实施步骤,建立导师组,成立课题组。一年来,学校有多人的设计方案获锡山区以上奖励,王伟亚老师的《初中生早餐调查》获无锡市一等奖,刘虹老师的《水资源的调查》获无锡市二等奖,学校层面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获无锡市二等奖。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我校涌现了一批骨干教师,他们在活动过程中对综合实践活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由抵触转变为喜爱综合实践活动。

四、结束语

回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一年以来的工作,我们感到欣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活动中都得到了锻炼,广大教师对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信心和兴趣日益浓厚,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将有更多的教师加入进来,将有更多的学生受益。

初中综合实践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策略

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开展综合性教育是适应语文教学的最新方式。在初中语文中进行综合性教育能够保证课程内容的有效展开,协调语文教育和其它课程教育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整体的文学素养和协调发展的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能够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于学生主动探究和正确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一、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性质

初中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语文的知识性学习为基础,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调查、实验、交流等实践活动,并对其他学科进行综合运用,结合实际情况,寻找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的对语文产生兴趣,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树立语文教育的观念,与生活相结合实施综合性教育,将语文学科的实践性、自主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对学生进行能力、情感、价值的全面培养,对于学生的整体发展和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提高有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因此,对语文的综合性学习要进行重视,只有在综合性的语文学习中,才能有保证学生语文学习的效果。

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以语文的特点为基本的参照,将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作为必备性质。因此,在对语文的学习中,针对语文的综合性进行学习能够使学生的整体素养得到全面优化。所以在进行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在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中,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综合性。抓住语文综合性的特点进行学习,对学习效果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行培养,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进行综合性的学习。在语文的综合学习中,不仅仅是对课本中的知识进行学习,还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对兴趣和能力进行逐渐的培养,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在于追求价值的多元化,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价值等。

(2)合作性。在以往的传统模式中,教师鼓励学生间进行竞争性学习,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要进行合作,在集体活动中实现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在综合性学习中,集体性的探究活动是其特点之一。

(3)自主性。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中,教学目标由教师进行制定,教学步骤也只是教师根据教学计划进行确定,这样学生就处在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缺乏自主性。在综合性学习中,教学方案和目标是由学生自主进行选择的,学生设置问题,并针对问题对学习内容进行研究,表现出了综合性学习自主性的特点。

(4)实践性。实践性也是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点之一。学生进行自我实践活动,对学习所需要的资料进行自主收集,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

三、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策略分析

初中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能够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有效地提高,保证语文教学的效果。

(一)重视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

伴随着教学改革的大力实施,初中语文教学也在进行着相应的改革,在改革中,教师要利用改革的形势改变自身以往的教育观念,加大对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力度,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而方法,加强对于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对于语文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保证学生学习效率。

对于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和目的,教师要进行研究和掌握,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在教学中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在进行教学案例设计时,教师要选用针对性较强、特点较明显的案例进行教学,才能够激发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热情,保证综合性学习的指导作用能够良好的发挥。综合性学习的效果得以实现,才能保证其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二)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学习应该基于现实,面向社会、面向未来,拓宽语文学习的运用和领域,注重学科的学习。在进行综合性学习的同时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的语文实践机会。教学资源包括课内资源和课外资源,课内资源是和学习内容相关的教学资源,课外资源是指各类实践活动。在综合性学习中,对于实践的注重是其主要的特点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加强语文学习的效果,使学生积累学习和生活的经验。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语文课标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是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的设计,由于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性,使得教师要对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进行培养。综合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要目的,引导学生对教学过程进行主动参与,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发挥自身的作用进行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对学习过程进行感受和评价。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参与过程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拓展,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四、结束语

初中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学习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和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性综合性语文教学的实施,将理论和知识相结合,改善语文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潘静.基于时效的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策略初探[J],江浙教育科学,2008(1)

[2]王水法.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中教师角色重构初探[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

初中综合实践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资源开发;教学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6-0032-05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新增了第四个领域“实践与综合应用”(2011版课程标准改为“综合实践”),由于该领域无现成的可用素材、无固定的教学时间、无明确的考察与评价要求而基本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为此,我们将“实践与综合应用”作为地方化课程建设,从课程体系的构建、资源包的开发、教学实施等三个方面进行了长达六年的研究,所开发的“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资源包在不同类型学校进行了多年的教学实践,实践过程中共有122万学生使用,实践证明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取得较高认同度,在全国产生了积极影响。

一、问题的提出及思考

本项目提出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有:(1)将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当做课程来建设,构建基于“课程内容与结构、实施教学的原则及理论依据、开展综合与实践活动的价值、实施教学的特点和内容选择、实施教学的评价”的课程实施方案。(2)实现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有可用素材的可能,遵循“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原则,开发初中学段系列资源包《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让一线教师和学生有实施教学的载体。(3)改变传统数学课堂的冷漠面孔,转变初中数学教与学的方式,拟确立“动手‘做’数学”的理念,研制“动手‘做’数学”的操作流程。(4)实现与教材中的主要栏目有机融合,给出教材内容的重组策略,拟采取“9+1”的模式进行教学,其中“9”为教材内容,“1”为“实践与综合应用”内容,解决教学时间的分配问题。

之所以选择以上问题进行改革与实践探索,是基于以下的现实思考:

1.“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是初中数学课程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标准》指出:“‘实践与综合应用’内容领域可以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这一领域的内容反映了数学课程与数学教学改革的要求,也为学生提供了一种通过综合、实践的过程去“做数学、学数学、理解数学”的机会。可以说,理解和把握这一领域,对于数学课程的发展和数学教学的改革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初中数学课程建设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强化“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资源开发与实施,才能达成《标准》的总体目标。

2.“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资源开发是初中数学教学方式转变的需要

江苏省自2004年秋季开始全面实施苏科版初中数学新教材,从一轮(2004―2007)教学实施来看,虽然教学观念和行为发生了一些变化,但还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一领域,由于其所体现出来的“学生的主体性、课程的现实性、内容的综合性、过程的实践性、组织方式的多样性”等特点,教师把握起来难度较大,从而在实际教学中,绝大部分教师忽略这一领域的教学,使得课堂教学仍是“穿新鞋,走老路”,无法体现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无法生成智慧和张扬个性,初中数学教与学的方式转变不能成为现实。正如杜威所说:“即便在教室中,我们亦开始认识到:在仅是教科书和教师才有发言权的地方,那发展智慧和性格的学习便不会发生。”

3.“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教学实施是体现“动手做数学”理念的需要

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教学实施,体现了“数学地思考”和“再创造”的思想,通过对有关问题的探讨,学生不仅能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关联,加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发展自身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变传统的“听数学”为动手“做数学”,实现抽象内容的“可视化”。因此,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说,开展这一领域的教学是大有裨益的。为此,必须充分理解教材,师生共同深入挖掘“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活动素材,才有可能进行“动手做数学”,真正体现“动手做数学”的理念。

鉴于此,为了使“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一领域在初中数学学科教学中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施,增强学生动手“做”数学的能力,给广大教师一个可资借鉴的实施方法,确定本项目研究的目标定位是:在新课程的理念与教师的教学行为之间驾起一座桥梁,践行新课程的核心任务“努力转变教的方式与学的方式”,使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实施得以具体化、动态化、科学化,努力达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提供可资借鉴的、可供推广的、有价值的成果,以期进一步深化江苏省初中数学课程改革。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为解决上述教学问题,我们“以项目为抓手,以课题为载体”进行实践和探索。

基于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探索大致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一是基于研究过程设计课程整体方案,构建课程资源框架体系。

2007年7月―2008年3月,以江苏省教研重点课题、立项课题的研究为切入点,从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数学课程本身的目标设置等方面,分析与研究开展本项目研究的意义。在此基础上,结合《标准》的目标要求,研制了“目标要求―内容选择―教学建议―教学实施―效果评价”的整体方案。通过思辨研究,确立了研究的主要内容为“课程体系的构建”“数学综合与实践常态化实施”“开发数学综合与实践资源包”等。

二是以“素材设计―实施检验―再设计”为基本思路,开发系列资源包。

2008年4月―2009年12月,本着边探索边实践的原则,从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类型、特征入手,基于“活动准备―活动内容―活动创新―活动收获―相关链接”的流程设计,开发课程资源包《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并对资源包中的每个主题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最后梳理出有价值的61个活动主题。同时,采取行动研究法,按照“制订计划―实践探索―交流反思―再行动”的思路开展研究。我们将开发的资源包中的课题进行分解,要求每个课题都必须在课堂中进行实践,以验证课题的价值与可行性,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地修改与完善。

三是采取“9+1”的模式组织与实施教学,着力教学环境的建设。

2010年1月―2013年12月,扩大试点范围,在全省12个市选取30余所实验学校采取“9+1”的教学模式进行实践检验,即每周10课时的数学课,9课时用于教材内容,1个课时用于“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并采取对比分析的方法进行效果检测。同时,在两所学校建设了“数学实验室”“数学趣味室”“数学探究室”等,着力营造“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的良好外部环境。在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说是“走南闯北”,先后应邀到苏州、宿迁、徐州、南京、西安、新疆等地作专题讲座,执教示范课近50场次,得到了省内乃至全国同行们的较高评价。

理论层面的研究旨在为实践层面的探索把握方向,实践层面的探索反过来又检验理论研究的结论是否真正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事实上,纵观六年的研究与实践过程,我们认为理论方面的架构对教学实践起到了促进作用,而反复的教学实践又丰富和完善了课程实施方案。

三、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

1.开发了基于生成性、非固化的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资源内容

我们在深刻领会和理解《标准》中的目标要求以及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首先基于教材内容,结合初中三个年级的教学实际,创造性地开发了系列资源包,资源包中的课题主要有:

翻转茶杯,数字黑洞,闯迷宫,天梯云游,火柴棒拼图,趣变火柴棒拼图,“神奇”的式子,日历探索,草船借箭,钟面上的数学,趣拼七巧板,表面展开与材料利用,小小建筑师,折纸中的学问,数格点算面积,网格上的数学机智,剪纸与轴对称,勾股定理的发现,勾股定理的验证,三角形纸板拼图,取胜的奥秘,棋盘上马的行踪,有趣的坐标系,家用温度计的改造,身体素质测试数据的处理,等周长图形的面积与箍竹棒,制定评分标准,剪、拼、折中的无理数,度量线段,一元二次方程与纸盒设计,硬币的摆放,最小覆盖圆,黄金分割线,设计测量方案,生日相同的概率有多大。等等。

上述资源的开发旨在给师生提供一个动手“做”数学的载体,不是静态的文本,而是致力于动态生成的“药引”。

2.架构了基于《标准》要求的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资源结构体系

历经六年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我们对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进行了全面的探索与实践,基于《标准》对“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要求,架构了课程资源结构体系,程序结构包括:

每个主题的内容结构为:

每个主题教学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作为学生数学课外活动的辅导材料。在编写内容上,既有生动有趣的数学探究活动,又有内涵丰富的研究性课题学习;在呈现方式上,既有以动手操作为主的数学活动,又有以动脑为主的思维活动;在目标设置上,既有经历实验、操作、猜想、验证等过程性目标,又有体现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结果性目标。另外,“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开展形式也是多样化的,如数学调查、数学制作与设计、数学实验、问题解决、数学探究、数学主题阅读等。

3.探索了基于能力发展的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类型、路径、特点、课型

《标准》在第三学段中“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是以“课题学习”为主题,强调以研究性学习为标志的学习方式。根据其要求,立足于“综合实践”的兴趣性、实践性、问题性、探究性、创新性及发展性特征,我们把“课题学习”内容按性质大致分为四个大类:游戏活动类、调查分析类、实验操作类和问题探究类。探索出的设计路径有以下四条:(1)改造传统游戏。传统游戏中有大量的与数学有关的经典游戏,经过改造可以设计出一些既似曾相识,又有新的创意的“课题学习”。(2)挖掘实际问题。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课题学习”的素材,可以超越课堂教学的空间,增加一些社会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生活学习等学习活动方式。(3)拓展知识内容。一些知识内容在《标准》及相应的教材中已不作为教学内容,但它们是设计数学“课题学习”的有效载体。(4)探究数学问题。精选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结合教学内容可以设计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研究问题。

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厘清了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的五个特点:(1)目标的确立要突出发展性。(2)内容的整合要体现综合性。(3)方法的选择要注重实践性。(4)活动的开展要注重层次性。(5)活动的模式要呈现多样性。探索出八种基本课型:规律探索型、思想渗透型、思维拓展型、模拟实验型、动手操作型、课外实践型、信息技术型、课题研究型。

4.提出了基于“9+1”资源实施模式的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资源使用方法

为实现与教材中的主要栏目有机融合,我们给出教材内容的重组策略,采取“9+1”的模式进行教学,其中“9”为教材内容,“1”为实践与综合应用内容(即每两周进行一次“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教学),有效解决了教学时间的分配问题。还提出了使用“静态”资源的三条原则:一是基于资源又要高于资源;二是源于资源又要活于资源;三是利用资源又要生成资源。“实践与综合应用”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其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实践中,应该注意以下四个方面:(1)学习问题的选取――体现应用性与综合性;(2)教学内容的呈现――注意探究性与层次性;(3)学习活动的展开――注重主体性与实践性;(4)教学模式的选择――呈现多样性和灵活性。

5.形成了有关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论文50余篇,专著1部

在后续的实践应用中,立足课堂教学进行思考,我们撰写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实践与探索》《开发和设计数学“课题学习”的实践和思考》《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的特点分析》《数学综合实践课的设计与思考――以一节综合实践课的教学设计为例》《透析中考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考查内容及其视角》等相关文章50余篇,分别发表于《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国数学教育》《中学数学杂志》《中学数学》等主流刊物,有4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初中数学教与学》全文转载,并出版专著《动手“做”数学的实践与创新――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开发》,其成果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

四、课题研究的效果分析

1.开发的课程资源包针对性强,师生使用满意度高

开创性地进行了“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资源的挖掘,开发了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资源包,给广大一线数学教师提供了可资参考的教学指导,弥补了“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无可用素材这一缺憾。该资源包自2008年9月起在江苏省部分学校试用,2010年在江苏省12个市正式使用,受到各实验学校师生的普遍欢迎。该资源包2013年6月获第26届华东地区科技出版社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

2.构建的课程资源内容体系系统性好,课程建设贡献突出

系统地构建了“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课程资源内容体系,从课程内容到结构、教学原则到理论依据、特点分析到内容选择、评价到实践与反思等,都有系统的阐述。编著《动手“做”数学的实践与创新――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开发》一书,于2011年7月荣获第24届华东地区科技出版社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这是江苏科技出版社唯一获奖的教育类图书。

3.探索的实践成果原创性高,推广辐射覆盖面广

我们所研究的成果均为原创,在国内教育界影响深远。在中央电化教育馆、电化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解读》系列节目中,我们承担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部分的案例设计并担任指导教师,执教录像课3节并作点评,该录像课全国发行;2013年12月在江苏省教学新时空“名师课堂”开设两节示范课,并就“数学综合与实践”“动手做数学的实施途径”两个专题进行了4个小时的现场直播交流,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4.开展的教学实践扎实性好,学习方式变化明显

2010年我们所开发的教学资源包正式进入江苏省中小学教材目录,供学校选用,全省有12个市选用了该资源包。选用资源包的学校都能将综合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采取“9+1”的教学模式,安排专门课时用于综合实践。我们对使用情况进行了两次调研,发现实验学校的学生学习状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性明显提高;二是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明显增强;三是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明显提升。

五、存在的问题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