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自主实验论文

自主实验论文

自主实验论文

自主实验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辩证唯物论;实验主义;批判;胡秋原;《贫困的哲学》

[中图分类号] B26,D0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6)06-0052-05

后新文化运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由“破旧”逐渐转向“立新”,开始探索用“科学”方法建构“民主”社会的方法与途径。胡适主张的“实验主义”与陈独秀提倡的“辩证法的唯物论”,是当时颇具影响的两种思想方法,它们代表了近代中国思想方法科学化发展的两条不同路径。实验主义和辩证唯物论在西方原属于不同的哲学思想体系,借新文化运动的东风,在中国很快盛行,但各自的倡导者,彼此对对方都有激烈辩论、批评之声。其中胡适是中国实验主义的集大成者,他在中国思想界影响甚大,因此辩证唯物论者对实验主义的批判往往集中于胡适的实验主义。

20世纪20~30年代,除了马克思主义学派,还有许多非马克思主义派学人也接受了唯物辩证法,并加入到对实验主义的批判之中,被时人视为“自由人”的胡秋原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时,胡秋原接受了唯物辩证法,1931年回国后不久,他开始在《读书杂志》连载《贫困的哲学――胡适的方法论之批评》[1](下文凡引而未注明出处者,皆出于本书),批判胡适的实验主义哲学。

一、对实验主义本体论和真理论的批判

《贫困的哲学》一文,包括五个部分:其一,“又一个孙行者”。其二,“实验主义之本质:俗流的,唯心的,功利的商人绅士哲学”。其三,“破碎的方法论之展开:所谓历史方法与实验主义方法者”。其四,“哲学史大纲及白话文学史略评”。其五,“胡适之批评辩证法的批评”。其核心主题围绕实验主义方法究竟是什么,以及到底有何价值两大问题展开。

胡秋原开门见山提出:实验主义方法不无价值,但此方法并不像胡适本人所言的那样重要。胡适曾言,他以实验主义方法研究撰写的中国哲学史,对当时海内外学术界研究中国哲学具有重大影响;他还认为,若不以实验主义作为研究方法,则其研究是难以立足的。胡秋原批判胡适自以为实验主义是“金科玉律”“上天下地唯我独尊”的方法,犹如孙行者逃不出佛祖“社会科学”之法门。他认为用实验主义方法整理国故,并不能“真正认识国故是什么东西”,因为实验主义方法“破碎不全”。此外,实验主义方法只是“部分的自然科学或经验科学的方法”“不能包括社会科学的方法”,这是问题核心所在,也是胡秋原批判实验主义方法的“重心”所在。

胡秋原在分析实验主义的本质时,认为此方法是一种“俗流的”“唯心的”“功利的”商人绅士哲学,是“亚美利加主义”的反映。他以实验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为切入点,分析了实验主义在西方学界兴起以及流变的过程。“实验主义”词根“Pragma”系希腊文“实行”之意,是以“实行为本位”的哲学。1878年美国皮尔士最早提出“实验主义”概念,詹姆士用之于宗教经验,英国史勒将该方法上升为一种“真理论和实在论”,而杜威则注重方法论层面,称之为工具主义。19世纪末的资本主义社会,一方面物质文明的“罪恶渐著”“道德颓废”;另一方面“劳动运动”兴起,“社会思想”渐盛。在此“社会思想矛盾”的世纪末,尼采的“超人哲学”,倭铿、文德的宗教哲学和理想主义,以及实验主义思潮是这一时期社会思潮的代表。尼采学说为资产阶级“打吗啡针”,倭铿哲学有“鸦片性质”,倒是实验主义给资产阶级“以健全实用的世界观”。然而,实验主义以“实益”与“效果”为目标,“实验”是否“实用”,实为“最漂亮的商人哲学”。

胡秋原首先从本体论分析了胡适的方法论本质。他认为,“实证科学曾是有产者宇宙观的基础”,然而其逐渐“威胁有产者之支配”,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于是提倡“重新估定价值”“否定理论真理之特殊价值,而以实际为准绳”的倾向,其结果导致“从客观实际主义”转向“以主观利害”来评价世界观,从而成为“现代凡俗者之哲学”,这是实验主义的“总秘诀与总弱点”。因此,实验主义在本体论、认识论上是“主观的唯心主义”。胡适以“经验为一切究极的本源”,与其他唯心论者“以精神为世界之本体”实无二致,因为实验主义完全站在“观念主义”的立场,是穿着“实用的外衣”的观念论。胡适主张根据人的利益和要求,去感知实践外在世界,以此实践为中心的真理也是“为心理底主观底所限制的”。胡秋原还将实验主义的经验论和马克思的经验论作了一番比较,以此批判实验主义经验论的唯心论本质。他认为实验主义所指的“经验”是“心理底主观底”,马克思所指的“经验”是“客观上历史上所规定的实在”,因此“意识”不是实验主义所主张的经验之本身,而是历史上人类活动存在的一种状态,其自身是由社会历史决定的。

在批判实验主义唯心论基础上,胡秋原批判了实验主义的真理论。他认为实验主义是“庸俗的折中方法”。胡适认为诸多哲学本体论争论是无意义的,诸如世界之基础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世界是“自由支配”还是“必然支配”等;他认为应分析各种理论之实际结果,视其在行动上所发生的效果而定,因此,一切理论都应“从效用的观点”来评判其是否是真理,“凡适合人类要求的就是真理”“真理只是行动之适当的武器”。胡适对各家学说的评判,都是依此而行的。由此,胡秋原认为,以现实利益为中心的实验主义,主张“愈多则愈是真正学说和理论”,这是“商人算盘上的哲学”。他还列举实例,对实验主义的方法论和真理观进行了批判。例如,若要评判唯心论和唯物论何者正确,以实验主义观点,要视其“适用于实际生活起何种结果”而定。唯物论会产生“机械的人生观”,而唯心论会产生“自由的结果”,由此,实验主义者认为“唯心论自然比唯物论更是真理了”。胡秋原认为此种论说,犹如“帝国主义对于美国有益,所以帝国主义是真理”一样荒诞。

二、对实验主义方法论的批判

实验主义久负盛名的是方法论,其主要内容包括“历史的方法”即“祖孙的方法”以及“实验的方法”,是“科学方法在哲学上的应用”。胡秋原对实验主义的批判重点集中在方法论层面,对实验主义本体论和真理论的批判是为其奠定理论基础。

对实验主义“历史的方法”的批判,当时接受了唯物论的胡秋原从批判实验主义唯心论入手,认为“因主观的唯心论作祟”,其旨在寻求因果关系的历史的方法,并不能求出真正的因。例如,寻求思想沿革变迁的原因,胡适认为主要有三:一是“个人才性不同”。二是“所处时势不同”。三是“所受的思想学说不同”。由于实验主义认为“真理是人造的”,所以“将个人才性看作决定哲学思想的重大因素”,这无疑是一种“个人史观”(唯心史观)。若此推断,具有相同思想之人,其才性也应相同,由此李斯、韩非应该是才性相同,嵇康、山涛也应是才性相同,这是不符合辩证唯物论者所认为的客观事实的。胡秋原站在辩证唯物论立场,认为寻求思想沿革变迁初衷,应主要追究时势变迁的最后原因――物质经济生活状态的变化。至于为何“同一时势”状态下会出现相互冲突的思想,譬如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思想各异,辩证唯物论认为这是一种“经济生活状态”中各“阶级与集团的状态不同”之故,而胡适认为主要是因其“个人才性”不同。此外,胡秋原认为胡适对“所处时势不同”及“所受的思想学说不同”并没有作详细分析,往往大而化之。譬如若分析老子学说的由来,实验主义派往往会认为这是“由于他的性情激烈,时势混乱以及那种时势所发生的思潮”。在胡秋原看来,这种分析是不能说明实质问题的,也未有明确回答为何有此种时势存在、为何这种时势会有这种思潮存在等根本问题。

以胡适的方法论评判某学说的价值,即是要将该学说“所发生的效果表示出来”,其具体效果可从三方面考察:其一,该学说对“同时期的思想和后来的思想”有何影响?其二,该学说对“风俗政治”有何影响?其三,该学说对人格塑造有何影响?胡秋原在评判“哲学是否应当用这种方法”之前,先指出胡适方法论的一个矛盾之处:胡适既认同时势影响思想学说,又认同学说影响风俗政治,两者并无主次,由此陷入一种逻辑矛盾与困境,有如“鸡生蛋蛋生鸡”之论。解此逻辑困境,胡秋原认为某种学说对其他思想、风俗政治、或人格的影响,不是理所当然发生的,而是需要客观条件的,是“社会状态在后面作用”的结果,即胡适所认为的时势影响学说、学说影响风俗政治,是需要客观条件的,而实验主义者并未将其纳入评判某学说之价值的讨论范围。而且,以一种学说的实用价值作为评判某学说的依据,也是不可取的。譬如,以现在的效用评估前人的学说无疑是主观的功利主义,并非胡适所言的“客观的评判”。

对胡适方法论的整体批判,除了对实验主义基本哲学观点、研究方法的批判外,胡秋原认为,还应对胡适的两大巨著即《中国哲学史大纲》和《白话文学史》中实验主义方法论的应用进行批判,这两部著作是胡适大力宣扬实验主义方法论的重要研究成果。

胡秋原认为,因实验主义讲求实际效用,胡适在研究哲学史和文学史时,将“最古的”哲学和文学“一笔勾销”了,如此,他在研究中“既不穷其基础,又不能溯其源泉”。譬如,胡适研究哲学史,开篇从孔孟开始,后又补充追溯至公元前570年(周灵王初)前,论述哲学史时代背景也只追溯至公元前800年(周宣王末)。而中国文化史在殷商时期已有材料可证,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00年,但因讲求实用,胡适将这一段时期的历史大背景舍去不表。而且,胡秋原认为,中国哲学史“只有先秦”部分最容易讲,文学史是“汉到唐”这段时期最容易讲,所以胡适“特别根据实验主义的选择”,先选出这部分运用他的实验主义方法论进行研究。

除了内容取舍过于讲求实用而导致断章取义外,胡秋原认为胡适在分析一些具体问题时,也因讲究实用便利而产生以偏概全或大而化之的现象。例如胡适在分析中国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时,仅依据《诗经》考察当时社会的四种现象:一是战祸连年,百姓痛苦。二是封建社会阶级渐渐消减。三是生计现象贫富不均。四是政治黑暗,百姓愁叹。由此时势,便产生“诗人时代”的几种思潮:“忧时派”“厌世派”“乐天安命派”“自姿派”以及“愤世激烈派”等。胡适说:“当时思潮除了《诗经》外,别无可考。”胡秋原对此批判道,胡适所言的这种“时势”和“思潮”是“各时代很常见的情形”,并非胡适所言是“纪元前8―5世纪的特别的现象”;而且除《诗经》外,《易书》《左传》《国语》等都是考察当时时代背景可用资料,并非胡适所言只有《诗经》可用。

胡秋原在《贫困的哲学》中对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和《白话文学史》中出现的诸多因运用实验主义而出现的种种失误还有很多,以上仅举2例作为例证。此外,针对胡适批判唯物辩证法,胡秋原也对其进行了再批判。1930年胡适在《胡适文选》的序言《介绍我自己的思想》中说道:“从前陈独秀先生曾说实验主义和辩证法的唯物史观是近代两个最重要的思想方法,他希望这两种方法能合作一条联合战线。这个希望是错误的。辩证法出于海德格尔的哲学,是生物进化论成立以前的玄学方法。实验主义是生物进化论出世以后的科学方法。这两种方法所以根本不相容,只是因为中间隔了一层达尔文主义。”[2] 658胡秋原认为这是胡适在“向辩证法宣战”。对此他反驳到:达尔文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论)并不冲突,而且必须结合起来,“才能构成一个整个的科学宇宙观”,前者是生物界之法则,后者是人类社会之法则。胡适对此番反驳表示了沉默[3] 76。

除了胡秋原以外,当时参与批判胡适实验主义的还有雷仲坚1931年4月在《新社会》杂志(第1卷第2期)发表《辩证法与进化论在历史上及在理论上之比较的研究》、彭述之1932年1月在《读书杂志》(第2卷第1期)发表《评胡适之的实验主义与改良主义》、王礼锡1932年1月在《读书杂志》(第2卷第1期)发表《思想方法论》以及李季在1933年出版的《辩证法还是实验主义》等。“实验主义”和“辩证唯物论”是两种不同哲学思想方法论,由于思想文化界同人对这两种思想方法的认识理解以及取向偏好的诸多差异,使他们在运用其分析中国现实问题、探讨如何改造中国社会时,彼此之间也产生了较大的分歧,从而导致了他们对改造中国社会的具体主张与途径的政治主张不同:持实验主义者,主张进行“一点一滴”的“温和改良”,从而逐步达到社会问题的根本解决;而持唯物辩证法者,主张先进行“一反一正”的“流血革命”,认为只有彻底现有的经济制度,才能实现其他社会问题的根本解决。

实验主义虽先于辩证唯物论在中国盛行,但在1919-1937年间双方从哲学到政治层面的论战过程中,辩证唯物论后来居上,最终战胜实验主义,其根本原因是因为辩证唯物论更适应当时中国社会所面临的革命性变革的发展趋势。经此论战后,辩证唯物论成为当时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思想方法论,中国也逐渐走向政治革命的道路,而实验主义及其改良主义政治则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参考文献]

[1]胡秋原.贫困的哲学[J].读书杂志,1931,(1-3.1-6).

自主实验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开放性实验 应用型本科 毕业论文

开放性实验是指在原教学计划安排实验教学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实验教学活动,是近年来很多高校纷纷开展的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已有学者探讨了开放性实验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作用。而毕业论文也是该类院校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这两种教学方式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本文探讨开放性实验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论文的影响,旨在拓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途径。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论文现状

本科毕业论文,是衡量本科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标准,也是学生毕业资格与学士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基本步骤为选题、确定试验方案和技术路线、试验观察与分析、总结与讨论,从而实现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的全面提升。毕业论文的质量,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围绕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引起了广泛热议,因为当前毕业论文质量确实令人堪忧。基本表现在毕业论文缺乏创新性、可靠性、针对性和实际意义,参考价值很小,写作水平低,抄袭现象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时间安排不合理、论文撰写时间短、缺乏有效的监控机制等。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毕业论文还存在着一些特有的问题:

(1)应用型本科院校更注重实践内容的教学,因此学生的毕业论文大多涉及实验内容,但如果学生缺乏一定的实验技能就会造成实验反复操作,而拖延毕业论文的进度。

(2)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钻研精神,只是单纯模仿实验教学中的传统过程,主观能动性差,不善于主动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3)由于偏重实践教学,导致很多学生文字表达能力有限,对实验结果说不清、讨论层次混乱。

二、开放性实验教学的特点

开放性实验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结合。教师只安排实验日程和任务要求,对实验原理和步骤都不做具体交代,由学生自注选定实验课题、实验设备、设计实验步骤、计算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学生可以充分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发挥主观创造性来完成实验过程。因此,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得到激励。该模式可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机会,进而锻炼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可为学生获得相关的实践体验。

三、开放性实验教学的优势

1.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由于需要学生查阅大量资料自己制定实验方案,设计出最佳方案,培养了学生的设计思维、开拓意识、创新能力、科学素质和动手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为学生毕业后服务社会打下基础。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单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是难以保证的。与传统实验教学不同,开放性实验教学更多地开设了具有应用性、设计性、综合性强的能够体现现代先进实验技术的教学实验项目,削减了陈旧的、以验证理论为主、且内容单一的实验项目。实验中,教师只负责提供实验条件,具体的实验设计、方法、步骤、数据采集处理、实验报告等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这样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更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3.培养学生探索研究精神

学生在开放性实验中不再受教材、教师等因素的限制,可以不必拘泥于固有的模式和答案,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方案,有利于发挥创造性。在通过自己的探索和研究解决问题后,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也会空前高涨,形成良性循环。

四、开放性实验对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影响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本科毕业论文非常注重科研与实践应用的结合。目前,很多开放性实验也是倾向于将科研工作和实验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科研工作的内容、手段和目的融进实践性较强的实验教学中,并鼓励学生在从事实践活动过程中参与一定的科研工作,使学生能够接触到学科发展的前沿。因此,开放性实验教学的教学方向非常符合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

开放性实验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选择实验设备和实验方法,这一过程与毕业论文的设计过程非常相似,且这两个过程中都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搜集资料,阅读相关文献,整理结果,合理讨论和得出结论。如果学生接受过开放式实验的学习和训练,那么,当他们遇到毕业论文设计课题时就不会觉得手足无措。如果学生或指导教师能将开放性试验开展的内容延续到毕业论文中,那学生会在设计和思维上环环相扣,对毕业论文有一种驾轻就熟的感觉,他们必将更快地投入到完成毕业论文的角色当中去。

开放性实验教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进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笔者曾对本校动物医学专业09及10届毕业论文质量开展过调查,结果显示:最终被评为“优秀毕业论文”的学生中,有约83%的人参加过开放性实验活动。而且,将开放性实验内容撰写成在专业期刊或获奖的事例也已不罕见。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开放性实验对学生论文写作水平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综上所述,开放性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有促进作用,对提高应用型本科毕业生的论文质量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鲤文,应用型本科院校开放性实验室建设的研究[J]卷宗,2011,(9):62-63.

[2]叶云飞,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3]熊科云,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处理对策[J].科技广场,2011,(8):250-253.

自主实验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逻辑实证主义;科学观;方法论;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B0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6-0061-02

1 纯粹的科学知识观与统一科学观

作为以相对论为代表的现代物理学的产物,在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真正的科学知识只有一种,就是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知识是通过客观中立的观察,按照严格的逻辑程序从经验数据得到的规则,并且能够被经验数据所证实,因而与客观自然是相一致的。自然科学具有绝对的经验性、客观性、可证实性。科学知识必须是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的,而且是以逻辑分析的运用为标志。

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科学知识是逻辑分析的结果。石里克说:“任何认识都是一种表达,一种陈述……所有这些可能的陈述方式实际上表达了同样的知识,正因为如此,它们就必须有某种共同的东西。这种共同的东西就是它们的逻辑形式。所以,一切知识只是凭借其形式而成为知识”。如此一来,科学就是形式化的,逻辑推理性的理论。在逻辑实证主义者的观点看来,科学,首先是一种知识;同时是客观的,是与价值中立的,不存在价值判断;科学的语言是表述性的,可被证实或证伪,表述经验事实,不表达个人情感。“形而上学的虚构句子、价值哲学和伦理学的虚构句子,都是一些假的句子;它们并没有逻辑的内容,仅仅能够引起听到这些句子的人们在感情方面和意志方面的激动”。

逻辑实证主义者的科学观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统一科学。“科学之为知识理论体系,就是一种真理的系统。真理从本质上而言,是统一的整体的联系而不可分离的。”而科学的统一建立在物理主义之上。“一切自然定律,包括对有机体、人类和人类社会有效的定律,都是物理定律也即为解释无机过程所需要的那些定律的逻辑推论。”。所有自然科学外的科学,都不过是“统一科学”的一个部分,而“科学的任何领域内的语言可以保存原来的内容翻译成为物理学语言。”,因为物理描述的语言具有绝对的客观性,所描述的事件可以被一切使用该语言的人们所观察(经验证实)。

从逻辑实证主义者的科学观里,可以看到,科学“被当作是一种脱离了它赖以产生和发展的人类的状况、需要和利益的母体的‘事物’”,而忽视了科学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和人文因素。然而,科学的“观察总是有选择的。它需要选定的对象、确定的任务、兴趣、观点和问题。”作为观察者来讲,同样的客观事实,由于不同的知识构成,不同的逻辑思维方式/角度,所观察记录到的经验数据都是渗透着价值判断的。“每一事实都含有价值,而我们的每一价值又都含有某些事实。”对于同一客观事实,所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如爱因斯坦所言:“物理学家的最高使命是要得到那些普遍的基本定律……要通向这些定律,并没有逻辑通道,只有通过以对经验的共鸣的理解为依据的直觉,才能得到这些定律”,汉森则提出是“人”的眼睛在观察,“观察渗透理论”。完全独立,中立的不掺有观察者个人情感因素和价值判断的,这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

用物理语言统一科学的主张否认了自然科学的人文价值,以及人文精神对科学的作用,事实上缩小了科学的空间并限制了创造性的发挥。将自然科学与其它科学文化之间横亘了一条无法跨越的鸿沟。加塞儿说:“哲学家震慑于物理学的气焰之下,感到十分羞耻――因为自己不是物理学家而感到羞耻。由于真正的哲学问题不能用物理学的方法来解答,哲学家只好把它们搁在一旁,任由物理学把它摆弄。”――事实上,其他学科何尝不是如此呢。

2 直线累积式的科学发展观

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发展观被称为“中国套箱式”的发展观。所谓套箱,就是一套容积逐个递增、依次套装的箱子。培根的归纳主义观点认为科学知识的增长是不断归纳的结果,如不停增高的金字塔。逻辑实证主义在继承这个观点的同时,把简单的归纳演变为了“经过逻辑推理,且有较高的经验证实概率依据”。就是把科学的发展看作是经过逻辑推理和经验证实(当然这里的证实在逻辑经验主义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强证实到弱证实再到概率标准的发展演变过程)的科学命题和科学理论的累积。“一个相对自足的理论为另一个内涵更大的理论所吸收,或者归化到另一个内涵更大的理论。”科学的发展并不否定曾被证实的理论,被经验证实后的某个理论只是被新的理论吸收或通过逻辑演绎被纳入一个内涵更加丰富更加全面新的理论之中,这个新的理论没有原来的理论/规律所包含的概念。科学发展的过程就是被证实了的科学理论的积累、归并的过程。

不可否认,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发展观反映了科学不断进步的趋势,也揭示了科学理论变革的一种形式。但是,由于其科学观中人文价值的缺失,科学既然只是知识的累积,也就无所谓科学理论内部的变革与科学框架的变化。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发展观看不到科学发展的革命性进步,忽视人的创造性和创新精神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只看到科学发展中量的积累,却忽视了质的飞跃。爱因斯坦说:“科学不能仅仅在经验的基础上成长起来,在建立科学时我们免不了要自由地创造概念,而这些概念的适用性可以后验地用经验方法来检验。这种状况被前几代人疏忽了,他们以为理论应当用纯粹归纳的方法来建立,而避免自由地创造性地创造概念。近来,改造整个理论物理学体系已经导致承认科学的思辨性质,这已经成为公共的财富。”这里,爱因斯坦深刻地揭示了实证主义的局限性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3 逻辑分析与经验证实的科学方法论

正如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所认为的,经验的科学知识首先通过逻辑分析得以“澄清各门科学的各种概念,明确了各种概念之间的形式逻辑联系和认识论联系”,同时命题的含义就是他被证实的方法。艾耶尔对此的解释是,一个陈述被证实“就在于它被经验的观察所检验”。即所谓“经验证实原则”。

逻辑分析的作用有两点。一是通过对语义的逻辑分析,确定科学命题的概念和意义性条件,二是通过对句法的逻辑分析,建立形式化的科学知识体系。现代科学带来了科学思维的转变,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用精确的具体的概念来把握客观世界的规律。在逻辑实证主义看来,只有掌握足够清楚的基本概念,才能够成为一门科学。石里克举了爱因斯坦“从分析时间、空间陈述的意义”作为出发点来创立狭义相对论的例子说明了对概念进行逻辑分析加以澄清的重要性。但是如此一来,所有的自然科学外的,如社会学、心理学、美学、伦理学都被科学一脚踢了出去。因为他们的概念是体验意义上的,表达个人的一种主观情感,不是精确的客观的概念,“没有逻辑的内容,仅仅能够引起听到这些句子的人们在感情方面和意志方面的激动”。同时按照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成了每个理论彼此孤立,互不干涉的独自发展。每个理论都在自己的概念基础上独立存在,科学理论的发展只需要不断的发展自己的概念,语言是所有理论之间的联系的媒介。科学的进步与科学传统、历史背景或者科学家自身的情感、意志便没有了关系。对此抱有怀疑的布鲁尔在1976年提出了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强纲领理论,其核心就是科学知识是要受社会影响的,作为知识,是有一定的社会根源的。尤其是以当今大科学的时代的视野下,逻辑实证主义者的观点显然是过于片面了。

经验证实原则是科学命题的意义标准。在逻辑实证主义者看来,除了数学和分析命题,其他命题必须是可以被“经验证实”时才有意义。证实原则从被提出便不断受到质疑和反驳,也在不断的被修正和退让。卡尔纳普提出了直接证实和间接证实,但是由于逻辑命题本身的有限性,导致了间接证实无法达到绝对的客观,在波普尔的批判下,卡尔纳普提出用“可检验性”来代替“可证实性”,即可能事实上无法被验证,但“原则上可以被验证”。后来艾耶尔提出了针对“强证实”提出了“弱证实”,即不完全的证实,或然的证实。莱辛巴赫又提出了概率意义说:“可以绝对地加以证实的命题是没有的。因此,一个命题的真值断定纯属虚妄,它只有在理想的科学世界中占有地位,而实际科学不可能利用它。实际科学倒是始终应用权的断定。我们认为高权相当于真,低权相当于假,中间区域称为不定。”逻辑实证主义的“证实原则”的涵义的演变,恰恰表明了证实原则的脆弱。同时证实原则本身也存在着悖论,比如,不管是从实际的可证实性还是原则的可验证性,从强证实的角度还是弱证实的角度,证实原则本身该如何被证实呢?如果本身不能被证实,那就是无意义的命题了;同时作为全称命题的自然科学规律,事实上是不能被证实,只能被证伪的,如此一来,几乎所有的科学理论都要被否定。

逻辑实证主义理论自身的悖论使他们陷入了困境,部分逻辑实证主义者便把目光转向了实用主义。证实主义的原则的根本缺陷在于他的主观性。逻辑实证主义所谓的经验,终究还是人的主观经验。以主观去验证一个命题,如何保证命题的客观呢。

4 总结

综上,我们看到,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中包含着很多积极因素。他将数理逻辑与实验观察结合起来,探讨了对概念进行澄清的步骤,把外在世界的客观性和对于意识的独立性作为一种既定前提,致力于区分科学与非科学,追求知识的准确与可靠,把传统的形式逻辑的科学方法发展为严谨的数理逻辑方法论,这种思维对于科学的发展、技术的操作有着积极地意义。逻辑实证主义强调实证精神也是一种务实的态度。但是人文价值的缺席导致了逻辑实证主义在科学观上割裂了科学的历史人文背景,用物理主义统一科学,忽视了科学与文化的联系,抹煞了科学的人文意义和人文价值,把科学简单化为有意义的命题,是一种过于狭隘的科学知识观;从科学的发展观来讲,未能揭示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看不到科学革命的机制;从方法论角度来讲,对人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忽视,以及作为方法实施者的人的主观性的回避,对逻辑分析和实证的绝对化更是直接导致了自身理论的困境。

参考文献

[1]洪谦.维也纳学派哲学[M].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2]M・W・瓦托夫斯基.科学思想的概念基础――科学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求实出版社,1982.

自主实验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工程材料及机制基础;课程论文;教学改革;学习主体

《工程材料及机制基础》是一门技术基础课,特点是叙述性、记忆性的内容多,概念多,内容抽象,使学生学起来感到枯燥,有似易而难,似浅而深,似懂非懂的印象。

针对《工程材料及机制基础》课程的特点,我们在教学方法上提出了增设课程论文的设想。通过增设论文改革教学方法,转变以教师为中心、以灌输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内容、考核手段的全面改革。可以将单一的课堂讲授扩展到指导学生自学、讨论、科研和实践,有利于加强师生的双向交流及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由“学会”逐渐过渡到“会学”、“会用”。

增设课程论文的意义

(一)一线牵动了全局,一改可以推动教学各环节的全面改革

促进教学主导思想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长期以来,一种旧的传统教学思想指导着我们的教学工作,这种旧的教学思想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单纯传授知识,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认为有了知识就有了能力,把知识与能力等同起来;二是教书不教人,把教书与教人割裂开来。在课堂教学中增加课程论文体现了教学以培养能力、发展能力为主导的思想,突出了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导”。

在教学内容上原来是书上有啥讲啥,现在转换为“四不讲”,“四增加”四不讲是:凡属高中或文化基础课讲过的不讲;陈旧过时的知识不讲;单纯阐述性的不讲;学生自学就能掌握的不讲。四增加是:增加新知识,新技术;增加科学论文讲座;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加课程论文。

与旧的传统教学思想相比较,这是一套全新的教学方法旧的传统教学思想主要表现有二:一是“注入式”,二是“抱着走”。在这种教学方法指导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受到严重的压抑,处于极为被动的地位,改革这些方法势在必行。增设课程论文则注重四个为主,即学生为主,自学为主,读书为主,训练为主。以启发式、学导式代替注入式,根据课堂性质、学生的特点,采用讲授、课堂讨论、习题和指导学生自学等各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自学与各种课外训练,开阔思路,掌握知识,锻炼能力。

促进了实验的改革原来实验是听、看、抄。听是学生听实验教师讲授实验原理、方法、步骤及仪器使用等;看是少数学生照着教师的示范动作做一遍,大多数学生围着看;抄是实验之后大家互相抄数据和实验报告。现在改为自始至终让学生亲自动手,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

改变单一的考试方式原来是课程结束后一次性考试,一锤定音,现在是以课程论文为前提,没有参加撰写课程论文或课程论文不合格的学生不能参加考试,考试成绩改为两部分:课程理论占80%,课程论文占20%。

(二)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开发学生的能力

过去单纯的课堂教学法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学生不会看书,不会作学习笔记,不会整理数据,也不会把新学到的知识有条理地讲出和写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很差。通过课程论文的锻炼,学生减少了对教师的依赖性,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会大大增强。增设课程论文是写毕业论文前的一次预演和锻炼;是培养学生自学的有效手段;可以锻炼学生归纳、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增强学生动手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写论文的过程中,学生自行寻找参考资料,自学读书,自己处理数据,自己进行实验查证问题,教师辅导。这样学生和书本、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可以充分进行教学信息反馈流通。学习好的学生可以向宽、深方面发展,学习中等的学生可以不吃力地完成学习任务,学习差的学生可以在教师充分的个别指导下完成最基本的学习任务。学生各得其所,个个积极主动,因而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普遍提高和两极分化现象的改善。

(四)为教师和学生都留出了足够的空间

在论文的审定和批改上,采用教师批阅和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审定的方式,使教师批改作业的负担减轻,从而可使教师把省下的时间用于备课,钻研教材、研究问题、辅导学生;学生通过查阅参考书,也扩大了知识面。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也为师生的发展带来了活动空间;在检查论文的合理性上,采用自己实验自己验证的方式,经验及时交流,错误及时纠正,教训及时吸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要靠自己钻研获得知识和技能,因而理解更加深刻,运用更加熟练,遗忘较少。

(五)能促进教师积极钻研业务,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

过去教师讲,学生听,一本教材讲到底,一个讲稿用几年。现在教师必须随时随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这就迫使教师必须认真钻研业务,研究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尽快用新知识充实自己。这样在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情况下,教学内容也能做到与时俱进,这无疑对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水平的提高是个极大的促进。

转贴于

增设课程论文的实施步骤

增设课程论文具体做法分为布置阶段、撰写论文阶段、实验验证阶段、质量考核阶段四个步骤。

(一)布置阶段

在课程教学中,增设课程论文是一个新想法,在学生没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应及早布置,明确要求。上课前首先应向学生班级作一个通报,获得他们的支持,然后在第一节课时可向学生布置,要求课程论文的文章要文理通顺、简练,能较为正确地反映国内外新技术、新成果,资料来源较可靠,分析见解基本正确,有一定的技术情报价值或实际指导意义。完成时间在课程讲授到三分之二时为宜。过早,学生知识面太窄;过晚,学生已经临近期末考试,容易流产。考核方法:采用学生互相交流的方式,由班集体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评定,将学生意见与教师批阅相结合,其成绩按20%计入该课总成绩。论文题目可由教师确定,也可自选题目。

(二)撰写论文阶段

在本阶段需要注意以下五点:

选好论文题目无论自选题目或教师确定的题目,都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想象力;有利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总的来说就是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作好示范将近年来教研室教师正式发表的与课程有密切关系的学术文章在课堂上向学生宣读,或发给学生传阅。由作者谈选取资料、处理数据、实验验证的方法和过程。这样不仅把教学和科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且也给学生撰写论文作了示范性的讲解。

抓好资料的选取和自学阅读参考资料时,要求学生作到“四记”。“记心得”:不要抄书,要消化书上的知识,记下自己的理解和心得;“记问题”:记下疑难问题和糊涂概念,以便给教师辅导时提供线索;“记数据”:便于分析比较;记需要实验的东西。

引导学生调查分析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有目的地提出些有特点的工艺现象组织学生讨论,如可以让学生对机床主轴进行分析,从其使用的特点引出力学性能要求是多方面的。通过对主轴所需的各个力学性能要求分析,可以逐步论证出机床主轴的工艺要求,从而深化课堂所学的知识。即使学生的设想可能不够完善,但只要学生自己能主动分析问题,就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能力。

搞好辅导学生写论文时,教师要随班辅导,这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过去上课后自习时提出的问题要多一些,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容易的,给学生指出思路,启发进一步思考,不急于回答现成结论,对有共性又较复杂的问题,可以留到课堂解决,这样可提高辅导质量。

(三)实验验证阶段

课程论文有些可能是实验性很强的课题,有的课题甚至需要依靠实验得到的结果来完成,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由始至终亲自动手去做,并可要求学生在实验中做到以下几点:(1)需要做实验的学生首先向实验室和任课教师提出做实验的项目。(2)由学生根据题目的需要和实验室的条件写出实验计划并和教师一道研究实施方案。(3)由学生自己动手做试验前的准备工作,包括仪器设备的检查等。(4)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试验的全过程,然后整理实验数据,写出实验报告交教师审阅。

(四)质量考核阶段

可采取学生互相交流、班集体评选与教师审阅相结合的方式,最后推出较好的论文在班级范围内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增设课程论文需要的教师人数较多,也需要教师有足够的准备及对每个学生的足够重视,对每一个环节的细致考虑和对实验的设备条件要求也较高,因此增设课堂论文的教学方式在以后的实施中还要不断吸取经验,不断改进,使其更趋完善。

参考文献

[1]陈玉科,郑玉亮.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J].中国高等教育,2000,(4):40-41.

自主实验论文范文第5篇

针对唐山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09级本科生选题结果进行统计,关于调查研究的选题占82.5%,与往年基本一样。特定的选题内容决定了后面的研究方法,绝大多数学生的论文中尽管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实际上绝大多数人仅仅使用了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其余方法并未真正使用,流于形式。出现以上情况有学生的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观方面的原因的学生研究方法能力掌握极少,平时学习中教师没有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研究方法,仅有极个别学生参与到任课教师课题研究项目,经历一些研究学习,掌握一些科研方法和技巧,而绝大多数学生对研究方法仅仅从体育统计学等课程中零星掌握一点,且缺乏实践训练,因此自身论文设计中只能选择文献资料法及问卷调查法,而文献资料法是学术论文研究最基本的基础性研究方法,因而学生论文主要使用的是问卷调查法,研究论文也是对调查数据做一个简单归类,进行定性描述,缺乏精确的统计分析。研究方法能力的不足反过来也限制了毕业论文的选题,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内容很少涉及,实验法、测量法、统计法应用偏少。客观方面,地方院校体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本身科研能力有限,在毕业论文的选题和研究方法上缺乏有效指导,另外学校毕业论文规范中对综述性文章比例有一定限制,因此学生更多选择调查性研究论文,但本科生具备的理论水平有限,难以在拟定选题中采用各种研究方法进行深层次挖掘与分析,单一的研究方法限制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2“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局限性

直到1991年,国家教委出台的第三套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才在限制选修的课程模块中,设置了“体育方法学”课程,并明确规定在第8学期安排“科学研究与毕业论文”这一环节,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4]。2003年教育部出台新课程方案中“体育科研方法”规定为一般必修课程,但不硬性规定学分、学时,明确其为研究方法的入门课程,其宗旨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科研方法,培养体育科研的能力[5]。“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科研能力的掌握,撰写毕业论文至关重要,但目前唐山师范学院相应课程教学存在一定问题。第一点,对课程的重视度不够,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大纲虽然将“体育科研方法”列为必修课,但考核性质安排为一般考察课,平时和期末考核比较松散,学生简单完成一个考核作业即完成任务,大纲修订时学分、学时的调整比较频繁,效果不理想。第二点,课程安排和“体育统计学”重合较多“,体育科研方法”课程和“体育统计学”课程学时都安排为32学时,两门课程在研究方法的章节教学中重合较多,较多内容重复教学,而且两门课程都是以课堂理论面授为主,内容枯燥,课后实践较少。第三,教师执教能力有待完善,同其他院校类似“,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由本专业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师担任,该课程需要教师有丰富的跨学科知识,不但要掌握一定扎实的统计学知识,对本学科科研特点及学术前沿要有深入理解,但近几年教学工作以青年教师为主,教师缺乏系统的科研方法学习,只是根据自身优势科研方向对“体育科研方法”进行一定角度的阐述,而且以理论性灌输为主,与体育科研实践结合较少。结果就是授课内容与学生毕业论文需要不相符合,如教师讲授很多调查性研究方法,一旦学生选择应用实验法相关题目,论文如何撰写就将极大困扰学生,不得不求教指导教师。

3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引入实验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3.1选题内容可行性分析

体育学属于交叉性学科,各专业均涉及大量文科及理科课程。根据黄汉升[3]对2004-2009届全国优秀本科毕业论文的调查,认为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是学士论文中总体质量较高的文章,选题能够反映该学科热点问题,实验设计较严谨,仪器比较先进,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较强,优秀论文多集中在运动生理、生化方向。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虽然培养方向不一样,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中依然保留大量自然科学类必修课程,可以从理科方向选题去探索体育实践问题,分析动作技术特点,可以从运动生物力学方向选题,涉及人体机能评定,研究评价方法可以从运动生理等角度选题。但体育教育专业选题一大问题就是大量重复,选题困难,无新意和亮点,实验方法应用太少,唐山师范学院体育专业近几年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也存在同样问题,学生选题追求简单、易写,以学校体育调查类选题为主,运动人体科学类选题极少。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生理论基础极为薄弱,缺乏应用多种研究方法去深度挖掘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的内容,不敢有质疑,不了解通过何种渠道去获取文献资料,因此对此类选题不敢涉及,实践访谈中有学生对 大学生减肥方法感兴趣,但考虑到要进行实验设计,使用体成分仪进行测试获取数据,还要进一步统计分析,感觉困难,选择放弃。此类情况不少见,实际上对于本科毕业论文的实验设计和要求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并不复杂,需要相关课程教师,尤其是理论课教师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思考,扎实掌握理论基础。其次,教师的实验教学工作不足,学生实验课学习不够扎实,不能利用现有条件去设计实验思路,还有一个常见原因,那就是学生有良好的实验基础,但不了解此类选题而遗漏,个别地方院校教学和毕业工作思路较为保守,墨守成规,学生毕业论文工作以稳为主,很多指导教师并未引导学生在自然科学方向去选题,一届照搬一届,选题内容上无新意,没有突破。唐山师范学院体育系针对以上情况,2010年开始引导学生选择运动人体科学类选题,并进行精心指导,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室,进行合理实验设计,个别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明显提高,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学生学习,取得不错效果,证明利用实验室,进行实验设计完成运动人体科学类毕业论文是可行的。例如,有学生对运动性疲劳评价感兴趣,设计体育课后各类恢复手段对疲劳消除影响的实验,测定不同方式恢复方式后人体心率、血压和血乳酸的水平,实验采用重复测量设计,取得良好效果,观察到了积极性恢复手段的应用起到加速心率和血压恢复的过程,学生通过论文的完成也加深了对相关理论的学习。另有学生选择应用性研究,比较不同力量训练方式对跆拳道大学生运动员下肢肌肉爆发力的影响差异,取得预期效果,论文均入选本校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以上表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采用实验性、测量性等方法,充分利用实验室条件,可扩大选题范围,提高毕业论文的研究价值和质量。

3.2研究方法可行性分析

毕业论文引入实验性工作,一个前提是必须具备相应的实验条件,教育部2005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标准表》及大学实验室评估标准明确了高校实验室应具备的条件,目前我国体育类院校、师范类体育院系均不同程度建有实验室,唐山师范学院自2007年迎评以来,实验室经过扩建,添置先进设备和仪器,条件满足现有教学和师生的科研要求。实验室条件满足需要,但部分师生对实验重视不够,实验课程没有形成独立的教学体系,实验教学方法不够灵活,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仪器利用率不高,实验教学师资队伍薄弱。这些问题影响了实验室的利用,这也是学生毕业论文利用实验室较少的原因。理论课教师和实验室相关人员要高度重视实验教学,首先思想上予以重视,不能把理论课实验边缘化,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让学生主动利用实验室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大力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工作中,使其熟悉实验,喜欢实验,有能力完成运动人体科学选题论文。学院可以制定各种政策鼓励师生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的仪器设备,提高科研水平。以前学生毕业论文大部分是问卷调查类型,实验室先进仪器设备利用率不够,实质上与院系整体科研业务水平不高相关。不但实验教学人员科研业务水平要提高,其他理论教学人员也需要熟悉专业理论知识,对实验室加深了解,熟悉相关仪器的原理和用途,形成普遍能够指导学生在自然科学领域选题的能力,建议定期培训师生了解实验室具备的条件和功能定位,也可通过运动人体科学领域学术讲座给师生提供相关信息,要鼓励师生积极学习实验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