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多媒体教学反思

多媒体教学反思

多媒体教学反思

多媒体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多媒体辅助教学;整合;反思;教学最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218-02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以信息快速增长为特征的知识社会。网络技术和多媒体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大大加速了社会信息化的进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因此,为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在初中数学引进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教学改革的潮流。为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更好地使用多媒体,下面就初中数学教学与多媒体整合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探究。

媒体是承载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教学媒体是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师向学生传递教育信息,完成教学任务的。它不仅能够传达数字、文字这样简单的教学信息,而且还能呈现色彩鲜艳的图片、动感的实体、声音和视频,与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相比显然丰富了许多。它利用三维立体把数学符号形象化,静态的内容活化为动态的画面,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生动形象,增强了教学的表现力和真实性,学生通过计算机获取知识信息,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把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优化课堂教学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以教师为主导,实现多元互动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师生都是活动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才能迸发出奇异的思维火花。因此教师的言语行为对学生有着至深的影响。计算机只是教学的组成部分,是辅助工具,不能把它当成“救命草”,它不能解决一切教育难题,是不能代替教师的。过分依赖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以多媒体的课件演示代替教师的教,以人和机器的对话取代人与人的交流,实际是由原来的“人灌”改为更高级的“机灌”。学生的眼球始终跟着鼠标走,这样导致师生时空上分离,不利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学习时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学生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个体,不仅需要知识的交流而且更需要情感的沟通,因此教师对学生的人格濡染是任何教学手段都无法替代的。无论哪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都只是教师开展教学的辅助工具,必须在教师精心地设计、组织下,才能发挥它的功效。总之,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多元互动,科学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

二、从教学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恰当使用多媒体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把教师的单方说教方式,变为形象的视听感受,把抽象复杂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具体、形象化,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这只是对我们的教学起到辅助促进的作用。也不能只要上课就必须用,不能“为用多媒体手段而用多媒体手段”。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合理灵活地选用媒体,各种媒体都有它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如果不顾教学实际的需求,盲目地全盘使用各种媒体,使各种信息充斥整个课堂,信息过于泛滥,有时会唤起学生的无意识注意,反而消弱了对重点内容的理解、掌握;难以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不能激发学生的潜质。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学习,也就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现在不是告别“黑板,粉笔”,告别书本,只需敲击键盘、点击鼠标的时代。在教学中如果不使用计算机这种媒体,而用常规教学方式如小黑板、教具、学具等就能够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就不必非要使用计算机来做架子,那样反而画蛇添足,喧宾夺主。不要把多媒体当成万能的,只追求视觉上的冲击效果,一堂不落地高频率使用,从题目到练习答案,所有的过程都由电脑操作完成,黑板上不留任何字迹。学生就像看电影一样,被动地接受影像刺激。因此在进行多媒体的选用时,要因材施教,量体裁衣,要注重实效性,适度使用,不是用得越多教学效果就越好。

在教学中还要注意使用效果,有的数学课件背景复杂,有音乐插入,有动画演示,令人眼花缭乱,使数学课成了多媒体功能展览课,失去了老师、同学之间的正常交流,这样不仅不能增强教学效果,反而破坏了课堂教学结构,冲淡了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关注度,减少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因此,教学要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宜的教学媒体,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做好现代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结合

多媒体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并不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矛盾,反而是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多媒体教学可以理解为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增加了多媒体这个教育信息载体的教学,是对传统媒体的补充与扩展。它可以把课本中难以理解的、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利用多媒体的强大功能直观地演示出来,降低知识的难度,利于学生的理解掌握。但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分重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形象思维的挖掘。因此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动静相宜地把抽象事物充分地表现出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趣激思,使他们的注意力更集中、持久,更重要的是能向学生揭示思维过程,启发、诱导学生展开思维活动,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现代多媒体应用于教学中,给传统教学模式注入新的内容,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实现与传统教学的完美统一。

四、注重信息反馈

多媒体有很强的模拟和交互功能。因此教师在课件设计时不仅能呈现教学所需的文字信息,还要设计学生作答后给予的评价信息,实时反馈。反馈信息也要带有一定的启发性,不能只是简单的夸奖之词。比如“你还有别的想法吗?”“请你考虑还可以怎么解?”等等。这样才能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多媒体的恰当使用,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动静结合,表现力强。在情境模拟的氛围中,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爱学、乐学、会学的好习惯。

总之,多媒体只是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不可能解决教学中所有的问题,因此不能过分夸大计算机的作用而忽视了教师、学生的地位。他们才是课堂的主宰。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搭建一个互相探讨的学习平台,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多媒体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高中数学课是一门基础课,打好高中数学基础知识,不仅有助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归纳推理能力、数据运算能力。但由于高中数学课概念、定理较多并且抽象,加上立体几何和解析几何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辨能力的要求更高,因此,对部分章节内容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教授知识,突破难点,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不能合理使用多媒体,那么不但不会提高学习成绩,反而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下面我就多媒体辅助高中数学教学谈谈思考: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但不是每个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对新颖的事物、知道而没有见过的事物都感兴趣,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必须满足他们这些需求。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激起学生各种感官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充分说明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二、生动形象地将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现给学生

高中数学中有很多比较抽象的概念、公式、图像、性质等知识地讲授时仅限于教师的口头讲授和学生的逻辑思维参与,故而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概念的形成和性质的推导过程,导致运用中出现乱用、错用的现象。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将枯燥的难以理解和记忆的数学概念、公式等用生动的动画演绎出推理过程,从而加深学生记忆;将难以理解的空间立体图形通过计算机以三维动画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增强直观性,加深学生理解和认识。

三、媒体教学应遵循认知规律,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多媒体教学既然是一种教学过程,当然应遵循认知规律,应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教师应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不单纯只注重教学手段改革,更重要的是重视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育理论、教育观念的转变,不能只注重媒体研究,而忽视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研究。否则,则会造成由原来的“口灌”变为“电灌”,“穿新鞋,走老路”。

多媒体辅助教学中,个别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从引入到新课,从概念到规律,从举例到课练,均投影在屏幕上,学生看得多、听得多,但思考得少,只强调过多的外部刺激,不留给学生足够独立思维空间,学生收效甚微,更谈不上能力培养。多媒体技术的滥用,让学生看了“电影”。一些教师将数学解题教学中的例题解题步骤完完全全展示在屏幕上,虽然增加了课堂容量,降低了教师书写难度和减少了笔误,但学生不能从老师一步步书写中体会到解题思想,由于时间短,学生思考时间缩短,看了热闹,往往印象不深,久而久之,降低解题能力。

四、多媒体教学要与传统教学相统一

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各有优势和不足,我们不能一味强调使用多媒体,甚至代替传统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是比传统教学更高效、更先进、更高科技,但教师不能只站在站台前,不能只会操作“机器”。不要企图用屏幕代替黑板,缺乏板书、演练的教学往往事与愿违,教师要更多地深入学生中间,用眼睛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多媒体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中学生物;应用与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7-0184-01

生物学作为一门基础的自然学科,更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多媒体和网络等新技术、 新手段给生物教学注入并充实了新的元素,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生物实验教学中,能解决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因此对中学生物学新课改的进程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在多媒体应用于中学生物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应该避免出现重技术、轻文本;重现代、轻传统;重媒体主导、轻师生关系等诸多不可轻视的问题。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积极意义

1.多媒体的运用,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能为学生及时地向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丰富多彩的学习刺激。利用多媒体动画模拟克隆的整个过程,在短时间内把一个重组细胞培育成一个活生生的羊的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把现已绝灭了的古代爬行动物——恐龙的形态、生活情景及兴衰过程逼真的重现;把祖国的珍稀动植物如大熊猫、金丝猴等呈现在学生面前。多种感觉的共同参与,使生物教学变得生动、形象、直观、有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直接激发了学习兴趣。

2.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抽象知识形象化,强化学生的理解力

运用多媒体能把所学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有利于对比较复杂抽象知识的理解。例如我们运用多媒体来显示肾脏的结构和演示尿的形成这一过程,真实地再现肾脏的结构和尿的形成的动态过程,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使枯燥乏味的生命运动现象变得新颖有趣。学生非常容易接受,且记忆深刻。

3.使用多媒体有利于突破传统教学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生物学讲授本身存在一个时空性、形象化、真实化的问题。中学生物学的教学内容,时间空间跨度大,使用多媒体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演示生物发展的全过程,例如用一个光盘介绍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的过程,胚胎发育的过程等,就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有丝分裂的多媒体技术就形象地演示了有丝分裂的整个过程;介绍濒危动物时,可见到逼真的画面,听到它们的叫声,周围的自然环境,具有真实感,还使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内容简单化、直观化,更多、更快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并且印象深刻,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运用多媒体,更好地示范试验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在实验课的时候,老师的示范操作显得十分重要,但由于大班教学的限制,老师虽面全体,但后面或靠边座位的学生们往往不能清楚而完整的看到老师的整个演示过程。现在老师们可以将亲自示范演示实验同多媒体投影相结合,将这一实验在实物展示台上操作并投影到大屏幕上,让每个学生都能清楚地看到该实验操作的步骤、方法。实践证明,学生的实验时间可以大大缩短, 正确率得到大大提高。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生物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在激发学习兴趣,加大课堂容量,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突破教学难点等诸多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但是在运用媒体时,应根据内容与需要选择,切忌滥用。

1.走出机器主导的误区,重视新型师生关系

现在多数课件的开发单纯追求直观和生动,忘记了作为主体存在的学生的主动性。师生互动机会少,信息技术沦为教师表演的道具,学生成了被动的看客,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更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而教师也受到定型情节的课件影响,完全围绕着课件讲课,缺少了课堂教学中最为精彩的“即兴发挥”。完全背离了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中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构建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的要求。

2.使用多媒体应遵循媒体优化原则

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而不是越多越好。教学中是既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在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时应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并非所有的生物课都能或都必须用多媒体。

3.重视“课程本位”,力求突出重点

课堂永远追求的应是教学效果,一节生物课所涉及的知识点一般有很多,如果一味地追求高技术,势必弄巧成拙,容易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或在新技术面前茫然失措,难以保证课堂内有充分的时间攻克重点和难点。而过度的兴奋也容易使学生陷入思维疲劳,不利于后边课程的学习。所以,瞄准本节重点、难点、比较抽象难懂,需要借助特定动画演示或音响效果来增强教师讲解的表现力,帮助学生深化理解,加强记忆的重要知识点,精心定位学习内容,往往是多媒体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包小军.多媒体教学的误区与矫治[J].科技信息.2007.5:29

多媒体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长沙市芙蓉区大同小学 柳杨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也越来越接近于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已越来越多地走进语文课堂,给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气,它通过文本、图象、动画、声音等方式,创设情景,激发情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静为动,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打破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推广和普及已是大势所趋,不少地方发展得轰轰烈烈。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在课件制作和实际教学过程中,已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误区。

一、    忽视视、听觉教学媒体的使用。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社会,教育信息化已深入身心,多媒体计算机已广泛进入各中小学校,而且部分学校已经建立了校园网。多媒体CAI的出现和发展,为学校的素质教育注入的新的活力。于是,许多老师认为只有选用最先进的计算机教学才显气派,才跟潮流,才是运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至于录音机、投影仪这类常规的电教媒体好像已经过时,不值得去使用了。这种认识显然是错误的。因为,使用媒体只能是手段,手段永远是为目标服务的,衡量媒体使用的优劣不是看媒体是否高档,是否领先别人,而在于是否能使教学更生动,方便,高效。

例如低年级的语文阅读课文大多内容较简洁,适合于朗读背诵,在教学中只要适时地运用形象性强的投影、录像等媒体,通过大幅鲜艳的图画,声画并茂的场景,为学生提供规范化的朗读,让学生模仿,录制学生的读、说,及时反馈,都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以上简便、易操作的媒体的使用,也能达到的教学目标,又何必费时费力地去动用交互式媒体呢?

二、        认为多媒体可以取代传统教育媒体

    传统教育媒体主要指非放映性视觉媒体,如教科书、黑板、实物、模型等。现代教育媒体的出现是否表现传统媒体可以取消呢?我听过一些公开课,发现在一些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的课本竟一次也没有打开过,课文内容全在投影屏幕上。有的老师不论是出示几个词句,还是一个小练习,都要使用投影片,把小黑板,活动黑板弃之不顾。笔者认为,这种“喜新厌旧”的做法是不当的。更有甚者,有的老师还步入用电教媒体代替板书。代替实验的误区。板书是老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是老师根据教学过程的进展逐步“板演”的,是根据老师所传授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而进行的。一般,主体板书一直保留至本节结束。可见,板书不是几张灯片可分割完成的。而用电脑动画来代替实验操作同样不可取。如一位教师在教《乌鸦喝水》时,使用了多媒体动画,演示乌鸦把石子一颗一颗放进瓶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的过程。结果,许多学生注意力集中到乌鸦的神态动作上,并且由于制作技术原因,动画中瓶子里的水是升得比较快的,学生对“一颗一颗”、“渐渐”等重点词的理解,体会并不深。另一位老师在同一课的教学中,使用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准备了瓶子、石子做实验,还请学生上台动手试一试,并提醒学生观察瓶子中的水,放进一颗石子是看不出水明显升高的,让学生了解到乌鸦的耐心,对渐渐升高有感性的认识。

三、认为上公开课、评优课一定要用多媒体。

当然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辅助教学有着明显的优点:有利于个别教育,可以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因此在许多地区,许多学校便片面追求多媒体辅助教学,甚至形成“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的局面,这样也造成有没有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迅速成为评选优秀课例及说课的必不可少的甚至是主要条件,在这样的认识下,我们常常为了上好一节课,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几天或一周甚至更长)甚至请人帮忙设计符合教学要求的CAI课件。不可否认,不少老师利用计算机制作出很多优秀的CAI课件,并在课堂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作用,提高了教学质量。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有不少CAI课件普遍存在着以下一些致命的缺陷:1、不能动态跟踪学生的知识状态和学习背景; 2、不能实时分析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3、教学方法固定单一,没有体现出多媒体技术的魅力。还有相当数量的CAI只是生硬地把课本上的知识条文搬到了电脑屏幕上,把原本应写在黑板的文字写到了电脑屏幕上去了,最多再拼凑上几个简单动画和乏味的音乐,一个所谓的“多媒体CAI”便出炉了。另外大多数老师经千辛万苦设计出来的CAI课件,仅仅是为某个教师上某一节课而已,其他教师由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不同而无法使用已有的CAI课件,唯有自己重新设计符合自己教学要求的CAI课件。而且这种CAI课件由于容量庞大,不利于在网在交流,这样一来,我们不但没有提高教学效率,反而因重复开发设计同样的CAI课件而使教学效率大大的降低了。我想,这与我们实施多媒体教学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事实上,我们实施CAI的目标是解决传统教学所面临的难题,提高教学效率。衡量CAI的双重标准是:效果,质量标准;时间,精力,费用的支出标准。因此,不哗众取宠地追求表面热闹,坚持以效率原则规范我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我不主张花大量时间去开发设计那种只有一节课寿命的CAI课件,而提倡设计能供多人重复使用、易于网上交流的CAI素材,这样老师们在教学上可直接使用这些CAI素材,提高教学效率。老师也没有那么辛苦,也有更多的精力投身于教学研究。

 

四、认为以视听可以代替想象、朗读。

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象、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极大兴趣,于是很多教师便在这一方面大做文章,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象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但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反而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比如上《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对圆明园的辉煌景观的描写,正是对学生进行想象力的好时机。可有了多媒体,圆明园的图片一展示,使学生的想象反而受到局限。此外,有了多媒体,教师课堂上的范读是几乎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声情并茂的课文录音。这对于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究竟是利还是弊呢?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也越来越少,读书声也越来越稀少,以前的那种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在现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似已呈日薄西山之势。有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现代教育手段,还要不要花费课堂时间让学生去读?答案应该是不容置疑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教学活动的进行,促使学生的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都能有全面的发展,缺少了任何一方面,都不是完整的语文教学。

除以上之外,在计算机教学中还存在着视听轰炸,课堂教学满堂灌,把人当作内存巨大的计算机,以及过份依赖,妨碍思维能力的发展等等误区,这里就不详细叙述了。

多媒体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中文言文教学 多媒体教学 应用 反思

多年来,高中文言文教学一直如一块难啃的鸡肋,因其文化背景距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往往是教师在台上讲得“唾沫横飞”,学生在台下听得“昏昏欲睡”。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学科技突飞猛进,教师已从“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笔”的传统教学中走出来。信息技术与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一道亮丽的风景。但文言文多媒体教学有利有弊,怎样才能合理地应用,这值得一线教师认真反思。

一、利用多媒体进行文言文教学,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言文是汉语言中的精华,但对学生来说,学习文言文往往很枯燥。文言文的古今差异,使学生对其的理解产生了障碍。学生“古文难,古文难,一提古文就心烦”的叹声不绝于耳,对古文望而生畏,兴趣索然。

古代教育家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视之。”他提出教学要以“闻”“视”为基础的思想。可见直观形象容易引起学生注意,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朗读课文时,配上漂亮的画面、音乐及一些动画效果,创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打破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时空限制,引发想象,化静为动,虚实结合,创设一个崭新的语文教学审美时空。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生命体,它将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从“难学”的境地中解脱出来,化难学为易学,变苦学为乐学。比如,我在教《鸿门宴》时,先带领学生看历史剧《楚汉争霸》中的相关片段,了解本课涉及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讲解就简单多了,学生的学习也非常轻松。又如在教《琵琶行》导入新课时,我运用多媒体营造气氛,在课间先用多媒体播放《西江月》的琵琶曲,提问:“刚才同学们听到的《西江月》这首曲子,曲调优美,哪位同学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一下这支曲子?”同学们说,很难描绘。这时我就此导入课题:“是啊,声音是最难描绘的,因为声音无形,摹声最难,它只可意会,而无法言传。可在我国古代有一位伟大的诗人,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画成有形可感的实体,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这就是古代诗文中描写音乐的绝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这首诗仍然感人肺腑。”

二、利用多媒体进行文言文教学,可以提高文言文学习效果

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欣赏、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让学生积累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依然是文言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因此,在利用多媒体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同时,对教师来讲,更重要的就是挖掘多媒体资源,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效果。

1.文言内容,声像并茂。

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特别是运用蕴涵的现代教育理念设计教学活动,可以改变学生在文言文传统教学中被动接受的地位,成为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课堂主体。教师能借助多媒体网络技术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开展各种有趣、富有创意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授《赤壁赋》中,可以为学生提供关于苏轼生平与思想、电子课文分析、朗读(有跟读、视频朗读、音频朗读及朗读时用的背景音乐)等供学生自主学习,最后学生参加测试,按要求完成题目。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竞赛,对学习课文的兴趣就更浓。学生可以用多媒体听课文朗读,并跟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图文结合,解决疑难问题;欣赏苏轼的图文资料(如书画);学习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基础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做出选择。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得枯燥的文言文拥有强大的吸引力。

2.归纳整理,高效快捷。

以前教文言文,教师全靠一张嘴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碰到观摩课、示范课、评比课等,教师更是大黑板加小黑板,上面写满了生字注音、一字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省略句、倒装句等。教学手段单一枯燥,使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大量的文言知识,归纳整理,制成课件页面,在学生看来,既可减少零碎、枯燥感,又直观醒目;有些需要课外拓展的资料,在屏幕上打出来,既可节省时间,又可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可以利用多媒体“文本编辑”的多功能性,对文言基础知识进行精心的编辑,让学生清晰有条理并牢固地掌握文言知识点,如一方面可以将“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按条理理出来,或者按“实词”与“虚词”归纳,这样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就会有的放矢。另一方面可以对于上述重要的知识点可以用不同颜色标识出来,如把通假字用红色表示,“古今异义”用蓝色表示,……对于具体的“词类活用”,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这种功能按“名词活用”“动词活用”“形容词活用”……分别用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字体,不同的大小标识出来,学生就会在这些文字编辑对比中记忆深刻且不容易忘。

三、多媒体教学有利有弊,要避免“弄巧成拙”

多媒体是一种教学辅助工具,使用多媒体与否,关键是看能否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能否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即以教学性为出发点。如果不根据实际一味地赶时髦,反而会画蛇添足。在多媒体课堂上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由以前单纯的语文老师变成了文言知识精通的专家,我们应该清楚地把握自己的这种变化,而不是简单从网络上下载课件,在最重要的备课程序中偷懒;也不是一古脑儿将知识灌输给学生;更不是把自己变成“放映员”,把语文课上成录像放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