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市场调查预测实训总结

市场调查预测实训总结

市场调查预测实训总结

市场调查预测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系统设计

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总称市场调研,是企业了解市场和把握消费者需求的重要手段,是辅助企业决策的基本工具。《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是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工商管理类、经济类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或专业选修课程,其前期课程是市场营销学和统计学。

1《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特征

1.1市场调查与预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应用性学科

所谓应用型课程,是指相对于在教学中更侧重理论知识学习和分析的理论型课程而言的,具有一定的理论性,但是实践性更强,是更加强调理论的实际运用的课程。市场调查与预测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设计策划方案、编制问卷、分析数据等,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能够到各种现场实际操作,确保完成市场调研的任务。这就是说,学生既要切实地操作一个市场调研的全过程,更重要的是能够恰当地同客户进行沟通,制定合理的调查计划书,正确地解释调查结果,提出合理的建议,为企业制定战略计划及进行营销决策提供科学、客观的依据。

1.2市场调查与预测是一门培养学生整体能力的课程

市场调查与预测的不同阶段中,各种能力的运用是不尽相同的。在市场调查早期,需要的是市场调查方案设计能力,资料分析、整理、利用能力;进入实质性的正式调查过程,需要资源整合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市场调查方法与技巧运用能力;市场调查与预测工作结束后要有文字处理/文案能力、资料分析、整理、利用能力等。

市场调查与预测的能力培养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方面:“人”,即人际关系方面,包括团队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事”,即处理市场调查与预测事务方面,包括市场调查方案设计能力、资料分析利用能力。协调,包括系统分析能力、资源整合能力文字处理/文案能力。在市场调查与预测过程中,这三方面的能力形成一个体系,有机结合起来保障市场调查与市场预测工作的完成。其中,“人”、“事”方面是基础能力,协调方面的是较高一级的能力,如图1所示。

2真实项目教学模式的内涵表征形式

基于课程的特征及其在专业培养中所处的地位,本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方向应为:以现代高等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标的方向和要求为出发点,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成绩考核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以培养学生具备研究市场基本理论和意识,灵活掌握研究市场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发现市场问题的敏锐度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以真实项目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设计,很好地契合了这一方向目标。

2.1以真实工作任务为中心

在课程论中,许多学者把课程中的“项目”划分成五种类型:有结构的项目、与主题有关的项目、与体裁有关的项目、模板项目和开放性项目。按照这一划分,高职教育课程中的真实项目指的应当是有结构的项目,即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客观存在的工作任务模块。在这一工作任务中,要求制作出符合特定标准的“产品”,如要有一定的尺寸、包含特定材料的有形实体产品,或者是满足公司要求、符合市场的策划、服务等实体作品。高职项目教学法是基于工作任务为中心的模式,具体表征为:其一,其项目的具体内容是工作世界中既定的工作任务,因此其选取不能凭主观想象,而必须以严格的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其二,其思维与行动的目标指向是通过综合知识与技能完成工作任务;其三,其结果是获得制作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

2.2以真实产品(服务)为载体

由于真实项目教学的教学项目是以生产和服务中的生产加工项目、培训项目和服务流程为基础开发的,整个教学过程以完成项目任务为主线,通过教学项目负载理论知识,体现职业岗位群能力的要求,有机融合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技能,以项目为中心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另外,其主张选取真实产品或服务来设计完成工作任务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综合地学习知识、技能和态度,因此其教学形态是真正的活动教学。可见,真实项目教学法进一步实现了用典型产品(或服务)来引领工作任务。要注意的是,真实项目教学一改传统的以知识为课程切入点的观点,取而代之以具体的产品(服务)及工作任务为课程切入点,并非意味着其课程内容仅仅局限于这些产品(服务)及工作任务,其用意在于以产品(服务)及工作任务为载体延伸出需要学生掌握的丰富的知识和其他产品(服务)及工作任务。

2.3教学组织以学生为中心

真实项目教学以工作任务为引领,学生全过程主动参与教学,创设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潜能的宽松环境和真实的职业情景,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职业世界中,鼓励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尝试。真实项目教学的过程以学生独立实施并完成项目为主线,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自我建构和职业情境中实践智慧的动态养成,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3真实项目教学模式的总体框架与子真实项目流程设计

《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项目教学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要以真实项目为载体,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和实践主线,通过市场调查项目的计划、实施、评价等多个环节来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优化教学过程。

3.1真实项目教学模式的总体框架设计

真实项目教学模式实施过程分为三个步骤,即真实项目学习与准备、真实项目实施、真实项目反馈与评估,三个环节相互衔接,依次展开,如图2。

(1)真实项目学习与准备环节。

项目学习环节。此模块主要是《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的各个项目的学习阶段。项目包括:认识市场调查与预测;设计市场调查策划方案;确定市场调查的方式与方法;学会间接资料获取方法;进行实地调查与抽样调查;设计调查问卷;整理分析调查资料;撰写市场调查报告;进行市场预测等九个项目。以培养综合调研技能为主线,建立“931技能链”教学内容体系。“931”是指上述“九大项目”;“三项职业技能”,即与九大项目对应学生三项技能的培养,即市场调查策划技能、实地调查技能、市场分析预测技能;“一个综合技能”,即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综合市场调查与预测能力。其中前三个项目是训练学生市场调查策划技能,中间三个项目为训练学生进行实地市场调查技能,后三个项目是训练学生市场分析与预测技能。九个技能项目呈现流线式项目序化,即这些项目是按照前后逻辑关系依次进行的,符合学生学习的基本规律,同时又体现了真实工作流程。

项目准备环节。具体操作为:实训前6周,让同学自己去寻找委托商,洽谈真实项目。原则上尽量避免寻找学校周围的店铺,并鼓励学生多寻找企业类的项目。在此阶段,任课老师将全程服务学生,及时解决其遇到的各种困难。总体上看,此环节为整个项目体验中较难的一个环节。这就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与客户和陌生人进行对话交流,磋商谈判。这对经贸类和营销类专业学生来讲,又是一个非常难得的锻炼机会。并且这一环节契合了《市场调查与预测》的课程特征之一,即培养学生“人”的能力,即人际关系方面,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

      (2)真实项目实施环节。

此环节实质上为《市场调查与预测》实训课程的主要部分,是整个设计过程的核心环节之一,也是历时较长一环,工作任务也较为艰巨。学生在项目准备环节中寻找到的真实项目,即委托商交给的调查任务,开始根据真实项目学习环节中所学到的知识内容进行方案策划、确定调查方式与方法、设计调查问卷、分析调查资料、撰写市场调查报告等5个项目。从学生反映来看,进行实地调查这一项目任务的体验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对他们自身交流沟通、与陌生人接近能力有相当大的锻炼。

(3)真实项目反馈与评估。

此阶段为学生的调查报告撰写完之后,向其项目的委托商反馈调查结果,并结合自己所学市场预测知识,对委托商进行简单市场行情的预测。同时通过委托商的评价,学生再回馈到项目学习阶段,根据此次真实项目体验,进一步检查自己在项目学习中的长处与不足,从而得到升华。如果委托商评价良好,还可以继续为其服务,从而再次重复回到寻找项目阶段,以此反复。

原先的通过试卷展开考核的方式已经和现在的教学模式不相匹配,而本课程在教学模式探索中,考核主要以平时小组完成任务的质量为主,不同实训项目考核的具体分值比例(见表1)。同时,对于每一个实训项目本课程也都制定不同的评分标准,这也是评分公平、公开的一个体现。这里有调查报告考核标准(见表2)供大家参考。在教学考核方面中,我觉得还需要继续摸索、探讨,寻求出更有效、更切合实际的考核办法和方式,如多个老师作为评委分别考核、学生小组之间互评考核等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3.2各子真实项目流程设计:以市场调查问卷设计为例

《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项目教学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要以每个项目为载体,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和实践主线,通过市场调查项目的计划、实施、评价等多个环节来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优化教学过程。项目教学的一般教学流程如下图3所示(以市场调查问卷设计为例)。

(1)项目引入环节:教师呈现调查问卷设计职业情景,提出问卷设计的有关加工要求、生产条件与主要参数。

(2)知识铺垫环节:教师给学生铺垫和引入与解决完成设计调查问卷的有关概念、背景、理论知识和原理方法等。

(3)方案制订环节:学生借助查阅相关资料、手册,收集信息、制订计划、完成任务书和实施方案、明确团队分工,教师要给予学生提供相关建议。

(4)项目实施环节:要求学生根据拟定的加工方案和工艺流程完成任务,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巡回指导并适时提供咨询和建议。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经验,给出不同的解决任务的方案或策略,而且应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沟通与人际交往能力。

(5)评价总结环节:项目教学不是追求学习成果的唯一正确性,评价解决问题方案的标准并不是“对”或“错”,而是“好”或“更好”。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的方式进行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同时教师要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共性问题和重点难题予以深入分析和有效突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知识拓展环节: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结合后续项目实施的需要进行理论知识的拓展和有关原理的深化理解和拓展训练。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项目教学流程中的“知识铺垫”和“知识拓展”两个环节不是必备要求,要视项目的层级关系、难易程度和后续学习的需要进行灵活处理。另外,只是对于较为复杂的综合实践项目,在项目实施时才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组织,而对于培养学生关键职业能力和专业方法能力的教学项目,学生必须过关和掌握,最好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实施和完成。

参考文献:

[1] 徐国庆.高职项目课程的理论基础与设计[j].江苏高教,2006(6).

[2] 陈旭辉,张荣胜.项目教学的项目开发、教学设计及其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36).

[3] 汪.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4).

[4] 岳广军,陈伟,杨晓蒙,徐明霞.浅析市场调查与预测教学中实践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1).

[5] 汤汇道.论“干中学”教学模式和方法——以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为例[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6] 钟敏,刘媛媛.《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探讨——以商务策划管理专业为例[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6).

[7] 邵丹萍.高职《市场调查》课程实训主导型教学模式探索[j].职教论坛,2008(8)(下).

市场调查预测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一、《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的特点

《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应用型课程,与其它课程相比,有着自身的特点。

1.专业性强,难以理解。《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是一门以数学为基础的专业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牢固的数理统计知识以及计算机软件在市场调查中的应用。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围绕调查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展开的,从样本量的确定到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从定性预测到定量预测等都是以概率论、统计学、高等数学、计算机等学科为基础。

2.实践性强。《市场调查与预测》是一门应用型课程,在教学中应突出“做什么、怎么做”,而不应过多地讲“为什么”。在整个市场调查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设计调查方案、编制调查问卷,进行实地调查,整理分析调查资料,撰写市场调查报告。这就意味着学生既要切实操作整个市场调查的所有环节,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为企业作出决策提供依据。

二、《市场调查与预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生硬,缺乏启发性在市场调查与预测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将重心放在讲授概念、原理,教学方法主要是以课堂讲授为主,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而不关心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情感的激发。这种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只把精力投放于理解、记录、背诵课堂内容,很少主动思考和独立分析问题,学生严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这种封闭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只能停留在抽象的理论思维上,缺乏生动直观的实践感受,学生应变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

(二)教学手段老套,效率低目前该课程教学手段陈旧,仍然是黑板加粉笔,由于硬件设施(如多媒体教室、辅助教学软件的开发等)的限制,利用计算机软件对调查资料进行编码、分组、统计、陈示,建模、案例的分析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不充分,再加上《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中包含有大量的公式和复杂的数据计算,学生在做练习时往往感到单调乏味,计算工作量大、效率低,相互之间抄袭现象严重。这就导致了既浪费大量的课时,无法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又丧失了师生交流、讨论的时间,造成教学信息量少、课堂气氛不活跃、理论联系实际不足等问题。

(三)考核方法单一《市场调查与预测》这门课程的考核方式比较简单,期终考试以书面理论考试为主,占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分成作业和考勤,占总成就的30%,平时成绩主要指考勤。这种考核方式只注重理论掌握程度,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利于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提高《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作为一名市场调查与预测老师,在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深感采取适应性的教学方法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作用。课堂教学因课程内容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方法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放弃“满堂灌”的封闭式的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变,形式各异的教学方式。第一,突出课程重点,对于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如市场调查与预测的方法非常多,应用范围也很广泛,因此,讲授的内容要有比较和取舍,并采取提问和课堂练习等方式加强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第二,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为使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和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必须将课堂讲授与学生讨论有机结合,倡导互动式教学。如在江门开湘菜馆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调查?再如在设计调查问卷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等都可以在课堂上展开讨论。第三,进行模拟实训。在课堂上进行模拟实训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掌握调查方法和技术,在模拟实训中,学生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疑问,就会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寻求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通过教师的启发与诱导,学生会自觉地参与到教学实践过程中。这样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也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四,课外作业和课堂教学同步进行。为达到巩固和加强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应在当天课程结束之后布置相关的作业,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然后加以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第五,推广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有效桥梁,如果在市场调查与预测教学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案例,就会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灵活选用合适的案例来为教学服务,在案例选择中,要选择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原理或方法,让学生能够理解原理的内涵或者方法的效用。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并加以整理,运用这些现实素材来训练学生,这样可以使学生把市场调查与预测的基本理论和实际案例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第六,加大实训力度。《市场调查与预测》这门课程总课时多安排为36课时,目前基本上是在课堂上讲解理论和方法,大量的数学计算,使学生不知道学以致用,而且由于总课时安排较少,还使得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更不要说进行一定课时的实地调查了。为了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应在教学安排上进行调整,加大该课程的总课时直至54课时左右,并且安排一半左右的课时让学生进行课堂外的市场调查。

(二)加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集教学图、文、声、像于一体,能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教学内容。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预先把教学内容所包含的文字、图表等集成在课件中,以简约清晰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增加大量教材之外的实例,不但能够节省教师板书的时间,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而且可以营造一个较为轻松、活泼的教学环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始终集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充分展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师将课件储存在校园网或者是任课班级的公共邮箱,便于学生的课后复习。目前,随着市场调查与预测与计算机科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统计软件的使用已经成为市场调查与预测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SAS、SPSS(统计分析软件)、TSP(时间序列软件)、EXCEL等计算机应用软件中,EXCEL软件功能强大、普及性广、操作简单实用,因此把EXCEL作为市场调查与预测教学首选的辅助教学软件,使得数据处理、陈示、分析迅速。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采用SAS、SPSS、TSP等软件,为学生生动展示更专业、强大的分析处理工具。如SPSS8.0,在许多具体方法的使用上,如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都需给学生演示有关软件的应用,这在普通教室根本无法实现。因此,在市场调查与预测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不仅有助于理解和掌握有关公示和方法,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市场调查预测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一、目的

通过检查全省卷烟销售网络建设工作以及“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相关工作的完成情况,发现各单位网建工作中的特色、亮点,查找问题,督促整改提升,为2009年卷烟销售网络建设全面提升及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工作各项目标的全面实现奠定基础。

二、检查范围及时间

2009年2月16日-2月25日,省局(公司)对全省所有市、州公司进行全面检查。

三、检查内容

包括客户服务、营销管理、督察投诉、物流管理、队伍素质、运行指标六个方面,每个检查项目100分,综合评价根据每项实际得分,加权计算。计算方式:综合评价=客户服务*0.2+营销管理*0.2+督察投诉*0.15+物流管理*0.2+队伍素质*0.1+运行指标*0.15。(检查细则详见附件)

四、检查方式

(一)了解情况:通过市、州公司网建及“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工作的情况汇报,全面了解市、州公司2008年卷烟销售网络建设全面提升及“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推广工作整体情况。

(二)检查核实:查阅相关文件、制度、资料,了解各项指标完成情况,检查、核实工作落实情况及相关数据资料。

(三)实地走访:本次检查层面包括营销中心、督察(投诉)中心、物流中心、营销部,其中,每个市、州公司抽查所在地营销部和县级营销部各1个,每个营销部走访5户零售客户。实地走访过程中,注重加强与市场经理、客户经理、电话订货员等一线基层人员沟通,注重开展客户调查,了解情况,收集意见和建议。

(四)沟通交流:通过座谈形式,及时反馈检查信息,总结工作亮点和特色。

五、分组安排

本次检查由陈霖副总经理负责,卷烟经营管理部牵头,办公室、人劳处、政工处、计划处参与,分5个检查小组进行分组检查。

六、工作要求

(一)市、州公司要高度重视,严格按照检查方案要求,整理归集相关资料,认真总结,形成书面汇报材料,切实体现2008年以来网络建设全面提升工作情况、工作特色和亮点,切实做好迎接检查准备。

(二)省局(公司)各检查组要坚持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客观公正的原则,严格按照检查标准,全面、细致开展检查工作,如实记录检查结果,形成检查报告,并将检查结果作为2008年先进评选依据。

附件:

2008年全面提升卷烟销售网络建设及运行水平检查细则

一、客户服务

(一)客户服务体系建设

按照《四川省烟草公司卷烟零售客户服务管理办法》要求,制定、完善客户服务管理办法,健全服务体系。

(二)客户信息维护

1.v3系统中及时、准确维护零售客户基础信息。

2.按照国家局客户分类标准,定期分类测评。

(三)客户拜访

1.合理设置零售客户拜访周期,制定零售客户拜访计划。

2.客户经理拜访到位情况及拜访服务情况。

3.市场经理每周拜访客户不低于10户,营销部副经理每月走访客户不低于20户,营销部经理每月走访客户不低于10户,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记录。

(四)基础工作资料

1.在v3系统中按时完成周/月工作小结。

2.市场经理在v3系统中按时填写月分析。

3.客户经理每月选取2-3户客户在v3系统中进行客户分析和个性化服务。

4.客户经理每月固定10户客户在v3系统中进行客户盈利水平分析,市(州)公司形成半年盈利水平分析报告1份。

(五)大客户监控

1.对月销量1000—1500条的客户加强管理,严格控制。

2.其户数及销量比例达到1%和10%以内。

3.跟踪记录,定期分析。

(六)边远农村委托配送管理

1.制定边远农村委托配送管理办法,严格审批。

2.其户数及销量比例达到1%和10%以内。

3.跟踪记录,定期分析。

(七)特殊场所客户管理

1.加强大型商场、超市、连锁店、烟酒专营店、娱乐等特殊场所等客户的服务管理,制定管理办法。

2.跟踪记录,定期分析。

二、营销管理

(一)需求预测

1.按照国家局、省局(公司)相关要求,建立健全卷烟需求预测工作机制、制定相关制度文件。

2.按照国家局、省局(公司)相关要求,切实制定统一的卷烟需求预测流程,作好需求预测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完善需求预测体系。

3.提高需求预测工作的执行力,按时、保质完成需求预测相关数据、报表以及开展情况的层层收集、整理、汇总、上报和评审,及时分析总结问题,不断改进,注重痕迹化管理。

4.加强对客户经理等营销人员以及零售客户的培训和宣传,提高客户经理预测能力和零售客户素质,不断提升卷烟需求预测的水平。

(二)货源组织及采购管理

1.根据省局(公司)下达的计划以及交易安排意见,结合本地市场情况,精心组织货源,作好协议、合同的签订工作。

2.建立预测对采购的指导机制,充分发挥需求预测结果对采购的指导作用,加强对商业订单等数据形成过程的质量控制,作好相关分析和数据记录,注重痕迹化管理。

3.加强对供应商的评价及管理工作,制定选择评价和重新评价供方的准则和方法,并保存评价结果记录和对供方采取的控制措施记录。

4.采购卷烟产品的信息要清楚、明确、适当,要符合产品合格标准/接受条件、接受程序、生产过程要求、过程设备要求、人员资格要求、qms要求等。

(三)订单采集和货源供应

1.客户经理和电话订货员的职责要明确,不能给电话订货员下达销售指标,客户经理不能制作订单。订单部必须真实、完整记录零售客户的自主需求信息,坚决杜绝“按货源安排订单”的错误做法。

2.货源供应要对工业负责、对品牌负责,对客户负责。制定统一的货源分配管理办法。特别是对限量品牌,要作到科学合理地确定实施限量的客户、品种、数量的合理比例,基本满足零售客户合理需求,尊重零售客户品牌选择权。

3.不准与零售客户进行协议销售,同时严格执行“六个不准”。

4.加强对总量浮动管理、限销品牌管理、顺销品牌管理以及货源自动分配等工作进一步的研究、探索和实践。

(四)品牌培育

1.按照国家局、省局(公司)的相关要求,建立品牌培育的组织机构,制定相关的制度。

2.统一制定品牌规划及管理办法、品牌评价体系,确定品牌培育的目标、计划方案、实施执行步骤、方法以及持续改进的措施。

3.做好品牌引入与退出、新品上市、品牌培育、维护、广告促销等管理工作,定期分析,注重痕迹化管理。

4.加强对重点品牌的培育和扶持工作,把重点品牌做大做强。

(五)工商信息协同

1.及时准确的向工业企业提供市场基础信息、工业企业产品信息、市场预测信息、零售客户信息、卷烟价格信息、卷烟质检信息以及专卖信息等。

2.及时准确的向工业企业收集工业企业的基本信息、卷烟品牌发展规划、卷烟产品研发信息工业企业计划信息、卷烟发货信息等。

3.所有信息记录及时、真实、详尽,注重痕迹化管理。

(六)工商服务协同

1.工商双方协同做好对零售客户培训及信息、共享的工作,提升客户的素质及满意度水平,共建和谐的利益共同体。

2.工商双方协同做好对消费者的服务工作,通过建立和协调零售客户与消费者的沟通机制以及开展质量测评等工作来收集分析消费者需求、意见及建议,并通过提供优质的产品和良好的消费环境等增值服务来引导、满足消费者需求。

(七)工商预测协同

1.按照国家局、省局(公司)相关要求,建立健全工商协同预测机制,制定相关制度文件。

2.开展市场调研协同,与工业企业共同开展市场调查,对区域内的市场容量、市场消费特性、卷烟零售渠道、工业企业品牌表现等进行相关的调查,摸清市场容量和工业企业潜在的市场需求,为工商企业制定销售目标提供可靠的依据。

3.开展预测协同实施,应在年度、半年度、季度、月度需求预测之前收集工业企业对本地区需求预测意见,并纳入到需求预测体系,根据工业企业需求预测的准确程度及重要程度,可设定相应的预测权重。最终需求预测意见形成后需第一时间反馈给工业企业。

(八)工商衔接协同

严格按照国家局、省局(公司)规定的相关流程和交易管理办法进行货源的规划和采购,加强与工业企业的衔接协同。

(九)工商品牌协同

1.按照国家局、省局(公司)的相关要求建立工商品牌培育协同的相关组织机构和制度文件。

2.要建立新品牌引入机制和卷烟品牌退出机制,坚持公平公正合理的原则,充分尊重工业企业的意见和建议。

3.工商双方共同作好对卷烟品牌的市场定位和维护工作,促进卷烟品牌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4.建立工商双方评价考核体系,一是要注重重点品牌培育、维护、跟踪、进货面、上柜率、合理定量、订单满足率、消费群体和生命周期的评价。二是要注重对卷烟产品质量、价格、市场宣传促销等相关信息的评价。

(十)工业企业满意度测评

1.做好对市场预测、货源衔接、品牌培育、信息共享、物流管理等方面的服务的评价工作。

2.做好对规范服务、调剂服务、会议服务、培训服务、保障服务等方面的评价工作。

3.遵守对工业企业的承诺,讲信用,尊重工业企业的意见和建议,接受评价,及时解决问题,不断提升工作质量和工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十一)订单供货及工商协同营销工作的实施及考核1.按照国家局、省局(公司)相关文件要求,切实制定订单

供货工作实施方案、工商协同营销实施方案。

2.研究制定并落实对订单供货工作、工商协同营销工作的督导考评体系,提升这两项工作的执行力。

(十二)沟通调研

1.营销中心定期召开营销例会,每月一次,有会议记录,并有效解决问题。

2.营销中心每年确定1~2个经营网建调研题目,开展调研,形成报告。

三、督察投诉

(一)健全工作制度

制定并完善监督、检查及考评实施细则。

(二)投诉受理

设置“800”免费投诉电话,设立专门的投诉工作场所,统一开展客户投诉及处理工作,跟踪落实,定期汇总分析。

(三)三级督察

1.督察考评部门制定年度督察工作方案及督察工作计划。

2.实施三级督察,市(州)公司领导按季度督察;督察(投诉)中心每月督察,督察面不少于20%;营销部每月督察,督察面不少于30%,与督察(投诉)中心督察面不能重复。

四、物流管理

(一)入库管理

1.健全完善卷烟入库管理工作流程,规范操作。

2.严格按照国家局“一号工程”要求,卷烟入库扫码。

(二)库存管理

1.健全完善卷烟库存管理工作流程,规范操作。

2.加强库存预警线管理,确保库存合理。

(三)出库管理

1.健全完善卷烟出库管理工作流程,规范操作。

2.严格按照国家局“一号工程”要求,卷烟出库扫码。

(四)盘点管理

1.健全完善卷烟盘点管理工作流程,规范操作。

2.盘点记录详实。

(五)分拣管理

1.健全完善卷烟分拣包装工作流程,规范操作。

2.卷烟打码到条。

(六)送货管理

1.健全完善卷烟送货管理工作流程,规范操作。

2.货物交接手续齐备,货款及时回笼。

(七)退货管理

1.健全完善卷烟退货管理工作流程,规范操作。

2.退货记录详细。

(八)物流资源优化及成本管理

1.制定线路优化方案,综合分析,合理优化线路。

2.编制物流费用预算,加强配送成本监控,定期分析。

五、队伍素质

1.制定具体培训方案,积极开展培训,市公司集中培训全年至少2次,客户经理的培训时间不少于30小时。

2.组织对《v3系统操作指导大纲》进行学习培训,并进行测试。

3.组织开展对卷烟包装标识调整宣传工作的培训。

六、运行指标

1.完成省局(公司)下达卷烟各项销量计划及重点品牌计划。

2.零售客户订单满足率。

3.月度需求预测总量准确率。

4.协议变更率。

5.百牌号销售比重。

6.重点骨干品牌增长率。

7.卷烟入网销售率100%。

8.电话订货率98%以上,电话订货成功率98%以上。

9.市(州)公司所在地城区电子结算率60%以上,电子结算成功率90%以上。

10.第三方调查,零售客户满意度达到90%以上,对卷烟供应满意度80%以上,零售客户毛利率10.5%以上。

11.投诉数量同比下降,客户对处理结果满意率95%以上。

12.分拣到户率100%,含手工分拣。

市场调查预测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1.1目的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资源集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贯彻《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适应本区特点和未来建设、发展的需求,建立一个以科技为依托、以统一协调为支撑的常备不懈的防范体系和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置体系,一旦发生环境污染事故,能够立即、快速、正确地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消除危害,使污染事故对人身、财产和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区域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2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6.《市环境保护条例》;

7.《市区(县)处置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框架指南》。

1.3事件分级

事件分级标准参照经国务院同意的《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1.4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依法规范,加强管理;快速反应,协同应对;依靠科技,资源整合。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1.5适用范围

区域内发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及其衍生造成的突发事件。

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2.1区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

本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由市区委、区府统一领导。区人民政府是本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最高行政领导机构和责任主管,区环境保护局是本区处置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主要责任部门。

2.2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2.2.1领导机构

区环境保护局成立处置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应急领导小组,由局长担任组长,分管副局长担任常务副组长,副局长担任副组长。当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发生时,应急领导小组整体转换成应急处置指挥组。

局应急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

(1)研究确定应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突发事件决策和指导意见;

(2)在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突发事件的组织指挥;

(3)当突发事件超出处置能力时,依程序请求区、市支援。

应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局办公室主任兼任主任,副主任由区环境监察支队队长和局办公室副主任担任,另有工作人员若干名。

局应急办公室的主要职责:

(1)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综合协调工作,发挥运转枢纽作用;

(2)组织编制修订区环保局处置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应急预案,指导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3)组织协调环境污染事故的预防、应急演练、应急处置、调查评估、应急保障和宣传培训工作;

(4)承担局应急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任务。

2.2.2受理中心

以市环境热线12369、区环保热线*为受理平台,24小时接受市民举报、报警。值班受理人员必须在第一时间向应急领导小组报告,同时通知应急监测小组和应急处置小组赶赴现场。并与举报人、报警人和各小组保持通讯畅通,随时掌握、通报最新情况。

2.2.3应急监测小组

区环境监测站成立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小组,由环境监测站站长任组长,各科室骨干任组员。负责制定应急监测方案及现场监测布点、采样、分析、化验,出具监测报告等工作,监测数据及时反馈给应急领导小组。

2.2.4应急监察小组

区环境监察支队成立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小组,由支队长任组长。其主要职责:一旦发生任何级别的环境污染事故,在接到事故报警信息后,应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根据事故现场初步调查结果,初步判断环境污染事故等级,及时向局应急办报告事故情况和污染状况,负责实施一般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工作,并随时上报调查处理的进展情况。

2.3应急联动机制

按照“精简、统

一、高效”的原则,与公安、民防、安监、卫生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充分利用其他部门的资源优势,实施信息共享,密切配合,加强和巩固环境污染事故的防范和应急的整体优势,提高整体综合能力。

2.4组织体系框架

各处置环境污染突发事件的职能部门及相关单位要按照统一指挥、分类管理、分级负责、资源共享、条块结合、属地管理。

3预警和预防机制

3.1信息监测

确定信息监测方法与程序,对全区有毒、有害、易燃化学品的化工、电镀等企业建立信息档案,加强排污监测。对污染事故易发地区及企业进行风险分析,建立区内重大风险源名录。建立信息来源与分析、常规数据监测、风险分析与分级等制度。建立区内相关风险单位的应急预案监督、管理和审查的机制和体制,并把处置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工作放入年终考核之中。

3.2信息报告

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接警后立即根据其性质和威胁程度,将有关信息半小时内以口头形式报告区应急联动中心、市环保局等有关单位;一小时内以书面形式报告区应急联动中心。市民有义务通过110、12369等报警、特服电话和其它途径迅速报告和反映突发公共事件信息。

建立一套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信息报告体系和制度,明确报告对象、报告内容、时限要求、监督管理和责任制等。

3.3预警

按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按照市预警级别规定,分为四级:即一般(IV级)、较重(III级)、严重(II级)和特别严重(I级)预警,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由局应急处置指挥组会同区应急办公室及时研究并明确环境污染事故预警的级别、决定、等具体运作规程。

如遇监测分析调查有困难的,及时与市环保应急机构请求支援,进行处置方法等信息交流,污染事故通报由局应急领导小组负责。

4应急响应

4.1分级响应程序

4.1.1等级划分

本区环境污染突发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分为四级:即一般环境事件(IV级)、较大环境事件(III级)、重大环境事件(II级)和特别重大环境事件(I级)。

4.1.2应急响应及处置过程

4.1.2.1决定响应等级

按响应等级和处置要求启动预案。根据预警级别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即蓝色预警启动IV级响应,黄色预警启动III级响应,橙色预警启动II级响应,红色预警启动I级响应。

4.1.2.2处置过程

区环保局应急领导小组在区委、区府、区应急委以及市局应急办领导下,通过组织、指挥、调度、协调各方资源和力量,采取必要的措施,对环境污染突发事件进行先期处置,并确定事件等级,上报现场动态信息。

应急处置队伍成员接到报警后,应在第一时间向值班长报告,应急领导小组依据情况报告,决定启动应急预案。应急人员接到指令后,携带环境污染应急专用设备,在规定时间内赶赴事故现场。

应急处置小组到达现场后,应迅速控制现场,划定紧急隔离区域,设置警告标志,制定处置措施,切断污染源,防止污染物扩散。期间应急监测小组应制定应急监测方案及现场监测布点、采样、分析、化验,出具事故监测评估报告等工作,监测数据及时反馈给应急领导小组。

应急处置小组应迅速展开现场调查、取证工作,查明事件原因,影响程度等;并负责与公安、消防等单位协调,共同进行现场勘验工作。

4.2信息共享和处理

4.2.1局应急办应配置电话同步录音装置、传真机、互联网终端,并利用公用通信网建立通信联系。现场指挥部配置手机、对讲机、手提电脑等通信设备,通过无线通信网络进行通信联络。

4.2.2应急处置期间,应根据需要实行值班制度并随时向区、市应急办报告。

4.2.3现场信息采集。现场信息包括人员伤亡、危险源现状、发展趋势及控制情况、现场医救情况、现场救援进展情况和现场救援队伍情况、现场环境监测情况。现场信息由现场指挥部采集,及时向区应急办报告,并按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开。

4.3通讯

4.3.1以市环境热线12369、区环保热线27227929、58011929、13916307817为受理平台,24小时接受市民举报、报警。同时接受领导和其他相关部门的污染事故信息。购买6台高频率对讲机,分别由应急小组指挥长、副指挥长、应急监测小组组长、应急监察小组组长和受理中心掌握,在应急时使用。

4.4指挥和协调

4.4.1应急处置指挥

区环保局处置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领导小组是污染事故应急处理的现场指挥,负责一般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下设应急监测小组和应急监察小组。

根据环境污染突发事件等级和事态发展情况,开设应急处置现场指挥部,现场指挥部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制订处置的具体方案并组织实施。主要职责负责现场应急联动处置的组织协调、指挥调度。

4.4.2应急处置协调

发生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后,由公安分局按照现场指挥机构的要求,迅速展开警力,做好安全防护距离内的警戒工作。

交警部门迅速对通往事故发生地的道路进行交通管制。

医疗卫生部门立即组织人力、物力对人员伤亡或可能出现的人员伤亡情况进行紧急救治处理。

农业、渔政等部门迅速对事故所产生的相关损失情况进行调查取证。

4.5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坚持“实事求是,及时准确”的原则。除按照有关规定需要保密的信息外,环境污染突发事件的信息由区政府新闻办负责。

4.6应急结束

4.6.1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处置工作已基本完成,次生、衍生和事件危害被基本消除,应急处置工作即告结束。

4.6.2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局应急领导小组需将应急处置工作的总结报告按照事件等级上报区应急委员会办公室或市应急委员会办公室,报请委员会主要领导批准后,作出同意应急结束的决定。必要时可通过新闻媒体同时向社会应急结束消息。

5后期处置

5.1善后处置

5.1.1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后,区环保局及有关单位,要积极稳妥,深入细致地做好善后处置工作。区环保局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污染事故的影响进行评估,为有效控制污染趋势和进行善后处理提供决策依据。

5.1.2根据现场专家组的科学结论及相应监测意见,组织事故应急处理后援力量开展现场处置工作,消除污染隐患。环境污染事故中产生的污染物要交由有污染物处置资质的单位进行收集、处理。同时监测部门提供跟踪性监测,环境监察部门对现场进行看护。

5.1.3根据现场调查情况及相应技术支撑部门的科学依据,对事故中涉及的损害赔偿问题,依据行政调解程序进行。

5.2社会救助

提倡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捐赠资金和物资。在局财务科设立专门帐户,委托局财务科管理,做到专款专用。

5.3保险

为解决参与处置人员的后顾之忧,为处置人员购买人生意外保险。

5.4事故调查报告和总结

5.4.1环境污染事故处置完毕后,区环保局应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关规定,对污染事故的起因、性质、影响、责任和经验教训等问题进行调查评估,编写事故调查报告,确定责任,提出整改和防范措施,做出事故总结,并向市环保局和区政府作出报告。

5.4.2对责任事故,应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5.4.3对应急工作进行总结,找出管理上的薄弱环节,找出预防、预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环节中的经验和教训,提高管理水平和相应能力,修订应急预案,逐步完善应急机制。

6保障措施

6.1信息保障

6.1.1通过市环保12369受理中心以及区环保27227929(值班小灵通)、13916307817(值班手机),24小时受理信息,确保环境污染事故信息的畅通与快速传递。

6.1.2开展和加强环境污染事故、事件预测预报工作,开发研制全区环境信息数据库,规范事故信息获取、分析、、报送格式和程序。

6.1.3加强环境污染事故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按月以零报告方式向区应急办报送环境污染事故信息,重要信息和变更要立即报送。

6.2通讯保障

应急处置(救援)现场指挥通信,以移动电话和对讲机为主。配备先进对讲机六部。随时和市环保局、区应急办及有关部门保持联系。

6.3应急队伍保障

6.3.1应急监测队伍保障

区环境监测站负责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队伍的组建。建立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小组,由监测站站长任组长,各科室骨干任组员。负责制定应急监测方案及现场监测布点、采样、分析、化验,出具监测报告等工作,监测数据及时反馈给应急领导小组。

6.3.2应急专家队伍保障

区环保局聘请市环保局、市环境监测中心及市环境监察总队等有关部门的专家成立处置环境污染事故专家小组,其主要职责是对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处置工作提出建议;对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处置工作进行技术指导。

6.3.3其它应急队伍保障

区环境监察支队建立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小组,由支队长任组长。其主要职责:一旦发生任何级别的环境污染事故,在接到事故报警信息后,应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根据事故现场初步调查结果,初步判断环境污染事故等级,及时向局应急办报告事故情况和污染状况,负责实施一般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工作,并随时上报调查处理的进展情况。

6.4交通运输保障

发生突发环境污染事故时,报区应急办,由区应急办协调区公安分局实施道路交通管制,开设应急处置“绿色通道”,保障器材和人员的紧急输送,满足应急处置工作的需要。

6.5医疗卫生保障

区卫生局负责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工作中医疗与卫生保障的组织和实施。环境污染事故发生时由区应急办协调区卫生局组织医救人员对伤员进行应急救治,尽最大可能地减少伤亡。坚持“救死扶伤,以人为本”和“分级救治”的原则,区医疗急救中心负责院前急救工作,各级医院负责后续救治。

6.6治安保障

区公安分局负责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的治安保障。要迅速组织处置现场治安警戒及管理,维持秩序,疏散群众;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现场、重点人群、重要物资设备的防范保护。

6.7装备物资保障

区环保局系统必须配备必要的交通、通讯、监测、调查取证和人员防护工具,并安排专人定期维护。

6.8经费保障

对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工作所必需的专项资金,区环保局列入本部门的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应急处置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所必需的设备的添置和日常维护。

6.9立法保障

按市人民政府、市环保局有关规定执行。

6.10技术储备与保障

按市环保局处置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的有关规定予以保障。

7宣传、培训和演习

7.1公众宣传教育

区环保局负责应对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宣传教育。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进行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等常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公民危机防备意识和应急基本技能。

结合环境绿色学校建设,与区教育局一起负责组织实施在校学生环境灾害应急知识的教育。

7.2培训

7.2.1局各级干部培训

将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应急管理教育培训纳入局各级领导干部日常业务培训内容。以环境污染突发事故预防、应急指挥、综合协调等作为重要内容,增加干部应对环境污染突发事故的知识和能力。

7.2.2专业人员培训

明确应急管理和救援人员上岗前和常规性培训。区环保局督促各企业将环境污染事故预防列入员工培训和环境教育计划之中,并组织实施。

7.3演习

7.3.1区环保局各职能部门应根据预案,定期组织专业性和综合性的应急演习,明确演习的队伍、内容、范围、场所、频次、组织、评估和总结。做好跨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及通信联络,确保各种紧急状态下的有效沟通和统一指挥。

7.3.2通过应急演习,培训应急队伍,落实岗位责任,熟悉应急工作的指挥、决策、协调机制和处置的程序,检验预案的可行性和完善应急预案。

8附则

8.1名词术语定义

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是指由于违反环境保护法规的经济、社会活动与行为,以及意外因素的影响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原因致使环境受到污染,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受到破坏,人体健康受到危害,社会经济与人民财产受到损失,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突发性事件。根据事故类型可分为水污染事故、大气污染事故、噪声与振动危害事故、固体废弃物污染事故、农药与危险化学品污染事故、放射性污染事故及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与自然保护区破坏事故等。因污染事故性质复杂,突发性强,变化较快,影响范围广,问题涉及方方面面,已经成为了影响公共安全的重要因素。

8.2预案管理与更新

8.2.1为确保应急预案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局应急办依据有关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文件,组织有关部门、专家制定处置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保障计划和应急手册,经区应急办审查,报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办公室及市环保局处置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办公室备案。

8.2.2应急预案修订

市场调查预测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摘要】 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任务之一,新形势下的公共卫生人才,既要有知识,又要有能力,更要有使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应急的素质,探讨和实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基层疾控人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水平。

【关键词】 公共卫生;应急;人才培养;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621-0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影响人群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我国现阶段国情而言,处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第一线的基层应急处置人才能力的提高,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因此,很有必要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人才队伍。2010年通过实施《宾阳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人才培养》项目,努力探索和实践我国基层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模式。

1 宾阳县疾控人力资源现状、特点与知识需求

1.1 人力资源现状:2007年12月,因疾病控制与卫生监督两项体制改革,宾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原来的卫生防疫站基础上组建而成, 至2010年,中心核定编制为80人,在编职工81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76人,占职工总数的93.83%;工勤人员5人,占职工总数的6.17%。年龄结构为:55岁以上2人,占2.47%;45-54岁14人,占17.28%;35-44岁52人,占64.20%;30-34岁13人,占16.05%,无29岁以下人员。专业技术人才平均年龄为41岁。学历结构为:本科学历10人(全部为医疗卫生专业),占人员总数的12.35%;大专学历47人,占58.02%,中专学历的18人,占22.22%,高中及以下学历6人,占7.41%。职称结构为:高级职称4人,占人员总数4.94%;中级职称32人,占39.51%;初级职称30人,占37.04%;其它无职称的人员15人,占18.52%。

1.2 基层在职人员的特点:2010年宾阳县中心在职人员有四大特点,一是年龄偏大,专业技术人才平均年龄达41岁;二是高学历人员所占比例较少,多为中专或专科学历,甚至无正规学历;三是因受自身专业基础知识和单位条件限制,没有条件接受继续医学教育跟踪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知识与技能难以得到充实和更新;四是专业技术知识面窄,实践操作技能低,无法适应新的疾病控制工作职能,无法满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需要,应急人才综合素质亟待提高[2]。

1.3 在职职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的需求:经对全中心在职人员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培训的形式上,85.53%(65/76)的职工希望参加上级部门举办的短期培训班或到兄弟单位参观学习;47.37%(36/76)希望到上级部门跟班学习,其中实验室人员8人(占实验室人员总数的80%);94.74%(72/76)希望聘请专家到本单位上课;在培训的内容上,71.05%(54/76)的职工希望系统培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与报告要求、监测资料的分析与利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资料的分析、实验室采样检测,防控措施效果评价,调查报告的撰写、信息的交流与沟通技术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相关知识与技能。

2 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人才培养的实践和做法

2.1 派出业务骨干参加上级部门举办的培训,接受当前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置知识新要求、新方法。

考虑到该类的培训配给县级参加人员的名额的有限性、培训知识的前瞻性、培训内容的独立性,主要选派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业务骨干参加,共派出18名25人次参加该类培训。要求培训回单位来后,1周内于科室内对科员进行培训,2周内于举办全员培训,使全体职工能够及时掌握当前全国、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新的要求、新方法,使参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人员应急处置理念、技术得到更新。

2.2 派出实验室人员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跟班学习,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

充分分析本中心所用的实验室仪器设备与上级业务指导部门的相近性,依托南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培训师资力量,选派5名(占50%)实验室业务技术骨干分期分批到南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跟班学习15天,分别学习先进仪器设备的维护与校对、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常见毒物的检测、实验室采样试剂的配制等知识。要求学成回单位后,于本科室内进行带班培训,其他实验室技术人员全面掌握所学内容。

2.3 利用本单位的师资,开展中心内部全员培训,扎实基础知识。

认真分析中心的人力资源,充分利用现有的师资力量,充分发挥各学科带头人的作用,组织开展各学科基础知识的培训,内容包括艾滋病、结核病、免疫规划等疾病预防控制知识,以全面提高全体职工专业知识水平;其次组织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法律规范、技术规范知识的培训,使全体职工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事件相关信息的报告范围、内容、时限等基本知识有所了解或进一步的熟练掌握。

2.4 聘请上级专家到本单位授课

2.4.1 开展专题培训 分别聘请区、市两级各1名专家到中心授课,所聘请的两名专家不仅有丰富现场应急处置实践经验,而且均熟悉全市、全区、宾阳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特点以及宾阳县应急处置工作开展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专家通过典型的案例,亲身的经历,全面讲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流程各环节的知识点,关键点,并用图片形象反映当时事件的场景及处置情况,使所有的学员如临现场,参与其中。同时通过听取专家对本县应急处置事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基本掌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与报告、监测资料的分析与利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测与预警、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卫生学调查,实验室采样检测,调查资料收集、分析,现场防控措施的落实等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流程。

2.4.2 开展应急处置模拟演练 以人禽流感应急处置为背景开展应急处置模拟演练,演练流程包括事件接报、应急前工作的准备、应急方案预案的制定、现场处置、实验室采样检测、资料的分析以及组织协调能力等。演练方案的编写首先由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管理者起稿,交由中心专家成员讨论核定,然后根据聘请的专家审核后提出的建议,进一步对方案进行修改,并作预演后确定。演练严格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规范处置要求开展,演练完毕由聘请的专家进行点评。通过方案的制订、修改,预演、正式演练、点评等一系列的环节,进一步加深应急处置人员全面的领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与报告、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卫生学调查,实验室采样检测,调查资料收集、分析,现场防控措施的落实,调查报告的撰写等应急处置技能与技巧。

3 培训效果

3.1 使中心所有职工基本掌握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要求。考核结果表明:培训前该类知识答题正确率为59.21%(45/76),培训后答题正确率达89.47%(68/76),培训后答题正确率较培训前提高了51.11%,明显高于培训前。

3.2 制订或完善了本辖区内重点、常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案30种,类别包括水污染应急预案、核事故应急预案、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不明原因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流感、伤寒副伤寒、细菌性痢疾、麻疹、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手足口病、其它感染性腹泻、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水痘等,预案体系完整率达90%以上,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提供了技术保障。

3.3 传染病疫情的监测、分析能力得到提高。首次开展对本县重点防控的传染病,如:艾滋病、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季节性流感、流行性腮腺炎进行趋势分析或专题分析,并及时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为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提供防控决策依据。

3.4 实验室检测人员病原微生物检验检测能力明显提高。在2010年从业人员健康体检标本中检出沙门氏菌4株,在食品安全风险样品检测中检出沙门氏菌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2株、副溶血性弧菌2株、阪崎肠杆菌1株,这是近10年来在该项工作的开展中首次检出致病微生物。

3.5 应急处置人员对事件应急处置调查报告书写的意识及水平得到提高。能及时从不同角度提出处置报告,如流调人员的调查报告,检验人员的检测报告,消毒人员的疫点终未消毒情况报告、疫情报告人员的疫情分析报告等。

3.6 应急处置人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敏感性得到加强,及时处置事件相关信息意识加强,事件规范处置指数得到提高。2010年共接到或监测到突发公共卫生相关事件90起,经及时规范处理,仅11起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事件发生数较2009年(39起)下降71.80%,无特大、重大、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事件规范处置指数较2009年提高23.61%。

4建议

应急处置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础,多层次、广适应性、全方位性的应急人才队伍培养显得越来越重要,培养和造就有中国科特色应急处置人才是有效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治本之策[3]。因此应建议各级政府、业务部门的领导要高度重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人才培养工作,完善应急培训体系,加大人才培训专项经费的投入,采取派出学习,参加部级专家举办的培训、专题研讨,到兄弟单位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经验交流,聘请专家授课或到现场指导等灵活多样的有目的、有针对性、系统全面的培训模式;同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人员要加强自身工作能力的提高,采取自学方式,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及技术水平,有效的服务于群众。

参考文献

[1] 王重建,向洁,柳东如,等.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5):2455-2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