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科技培训总结

农业科技培训总结

农业科技培训总结

农业科技培训总结范文第1篇

按照农业部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重点开展以小麦、玉米、蔬菜为主的实用技术培训,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活动,在全市掀起了学科技、用科技、争当科技示范户的高潮。通过广泛培训,我市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明显提高,科技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XX年我市小麦、玉米平均单产达历史最好水平。

一、培训工作开展情况

XX年,主要实施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启动了XX年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作为全面提升我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稳定的战略性措施来抓。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全面搞好组织协调,促进了培训工程的顺利开展。一年多来共举办市级培训班21次,培训市镇技术人员XX人次;技术人员入村举办各种类型的村级培训班累计XX余次,入户咨询培训30000人次,重点培训了1000个科技示范农户,示范带动了10000个农户,接受培训的农民累计300000余人次。

在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实施过程中,我们把这项工程与“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农业部“标准良田建设”及“科技书屋建设”等项目相结合,广泛组织开展了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大力实施了农业部“农业科技入户春季行动”、“测土配方施肥春季行动”和“测土配方施肥秋季行动”。

主要做到“九个落实”:

1、组织领导落实。在兖州市农业局分别成立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领导小组、技术小组和监督考核小组。

2、培训计划落实。农业局以文件形式印发了《兖州市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实施方案》和《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对培训目标、内容、对象、时间、方法等都提出了具体要求。

3、首席专家落实。确定了县域首席专家、小麦、玉米专家及项目区乡镇的区域首席指导专家,具体负责各项技术措施的落实。

4、技术人员落实。在农业系统选拔100名业务精通、年轻有为的技术人员,包村入户搞好培训。

5、培训对象落实。按照"相对集中,点面结合,择优推荐,公平合理"的原则,在主要粮食生产镇谷村镇、大安镇、小孟镇、漕河镇、新驿等镇选择100个村,由村民申请、村委会推荐、镇农技站审查、培训单位审定,确定1000个农户作为科技示范农户,进行重点培训,并建立示范农户档案,统一管理;保证每户培训一个明白人,每个示范户示范带动5-10个农户。

6、培训技术资料的落实。一年来共发放农民培训卡10000份;科技光盘XX多套;《高油玉米生产技术》及《优质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等教材13500本;特别是为农民发放了10000份科技挂历,把各个季节的主要生产技术、农业政策,印在挂历上,收到很好的效果。结合我市实际,在农时关键技术环节编印并发放《春季麦田管理技术要点》、《夏玉米套种技术要点》等明白纸共30余万份。

7、培训设施落实。全市共协调镇、村培训教室215间,建设农民科技书屋16个,100个村全部配齐电教设备。

8、培训经费落实。在资金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市农业局多方筹集培训资金,保证了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9、配套政策落实。为鼓励农民积极参加科技培训,发挥他们在农村经济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市农业局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优先享受国家农业部优质小麦示范区建设中的每亩10元的良种补贴政策;每个核心示范农户年底发一套农民科技挂历;优先免费得到示范新品种和相关技术资料,在资金、物资、技术上支持他们开展科学试验、生产示范、科技攻关等活动;积极引导、支持他们参加各种专业协会和技术协会。

二、培训的主要内容

主要培训以小麦、玉米、蔬菜为主的农业实用技术兼顾其它经济作物栽培技术,以及农业高新技术、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农产品产销信息;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种植新模式;小麦玉米精播半精播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配方平衡施肥技术、化学促控技术、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生物有机肥、标准化生产等技术以及党在农村的法律、法规、政策等。

三、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是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为加强培训工作,程局长多次召开会议,重点研究农民培训工作。农业局成立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各镇相应成立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协同作战,共同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2、加强技术人员自身建设培训是农民科技培训工作顺利实施的关键。针对当前农业生产发展的新阶段和新要求,千方百计壮大自身服务功能,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农业科技示范体系,强化技术人员自身建设,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3、优选拔技术人员优选科技示范户在全市选拔了100名技术骨干和100个科技示范村,每个村明确一名包村技术人员,在每个村重点培养10个核心示范农户,以村为单位开展培训,全市重点培养1000名核心科技示范户,示范带动10000个农户。同时鼓励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科技攻关示范田,与本单位所承担的农业科技项目相结合,开展农业科技实验、示范、推广。通过对1000个科技核心示范农户进行重点培训,涌现出了一批农业科技致富能手,通过他们进一步示范带动,初步解决了农业科技进村入户难的问题,满足了农民多层次的科技需求,使我市农业科技示范推广体系更加完善、有效。

4、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人人签定责任状是各项关键技术措施落实到位的重要保证。为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市设一名首席专家,各镇设区域专家;优势作物小麦、玉米和经济作物设立专业首席专家,负责对包村技术人员的培训以及对包村技术人员开展科技进村入户工作的监督指导。每个实施村固定一名技术人员。实行层层负责制,首席专家对所培训技术负总责,每个技术人员对所包村的10个核心示范农户及100个联系户负全责,首席专家负责对下一级人员培训、指导、释疑,每一级都需对上一级负责。

5、建立健全监督考核机制和奖惩制度。为切实加强广大技术人员的

责任心,调动广大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把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活动搞活搞实,农业局制订了《兖州市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监督考核办法》、《兖州市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奖惩办法》。农业局与每一位技术人员签订责任书,针对每名技术人员在所包村及所联系的核心示范户开展技术培训,对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和培训效果以及群众反映等进行严格考核。农业局成立了以纪委书记石亚鹏同志任组长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考核领导小组,不定期进村入户抽查,查看培训内容和培训效果,并根据农户电话随时了解培训情况,采取年终与平时相结合,注重平时,并把参加培训的核心示范户纳入微机管理。对技术人员严格考核,按考核分数,排出名次,作为评先树优和奖励的依据。凡是弄虚作假、减少培训次数不准晋升职级或解聘现任职务,表现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

6、加强核心示范户的能力建设,是实现农业科技培训由点到面全面提高的重要保证。100名技术指导员深入千家万户开展“面对面”、“手把手”、“田到田”的技术指导和服务,推广应用新品种和新技术,并充分利用各种媒介手段进行科普宣传,切实提高核心示范户的学习接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努力把科技示范户培养成一支学得会、用得好、留得住的农村科技服务人才。从而达到“专家进大户、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的农业科技“传、帮、带”体系。实施一年多来,在技术服务上采取“入户指导”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技术指导员在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如种植业在备耕、播种、田间管理、病虫草鼠害多发期、收获等)能及时到每个示范户家中开展技术指导,有些技术指导员甚至与农民吃住在一起。他们与示范户建立了经常性联系,平时可以通过电话、信函、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对示范户进行远程技术指导服务,及时帮助解决生产实际难题。

7、增加投入,制定优惠政策让农民积极参与是保证培训效果的重要措施。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量大,直接牵扯到农民的利益,发放科技光盘、书籍、科技挂历、明白纸等费用较大。为搞好这项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农业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多方筹措资金,推进农民科技培训活动扎实有效的开展下去。积极协助农民成立优质小麦协会、优质专用玉米协会等农民自发组织,与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对接,畅通销售渠道,实施定单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8、扩大宣传,形成合力。定期印发《科技入户工作简报》并通过各种媒体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站等广泛宣传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形成全社会都关心农业、支持农业科技发展的新局面,农业局广大技术人员自觉的把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到群众中去,及时宣传在科技行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相互借鉴,提高服务质量,使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活动真正深入民心,体现党和政府对农民群众的关怀。

四、下步工作打算

1、认真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

深入贯彻落实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作的意见》和《XX年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实施方案》精神,实施我市“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以科技示范户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为重点,以推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实施主体培训为关键措施,进一步整合资源、创新农技推广和服务机制,通过政府推动,市场引导,项目带动,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推广机制,不断提高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劳动者素质。

2、加强科技推广培训体系建设

不断完善农民培训体系,按照农业部和省厅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以农广校为主体的农民培训机构建设,健全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体系建设,与互联网、电视、报刊等现代化的传媒手段紧密结合,不断加快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步伐,提高新品种、新技术的入户率。

3、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进一步完善资金投入方式,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在资金投向上,除了培训资料,要进一步扩大核心示范户新品种、新肥料和无公害农药的无偿试用,实现更好的示范效果。

4、大力发展专业协会

农业科技培训总结范文第2篇

一、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形势严峻

(一)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据河北省2009年调查推算,全省农村劳动力2846.5万人,农村实用人才总数为227.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7.99%。每百名农村劳动力中实用人才不足8名,农村实用人才总量明显偏低。

从行业分布上看,种养殖、加工型生产人才占人才总量的36.67%;领办企业、农村经纪人、合作经济组织管理者等经营型人才占12.60%;从事畜禽防疫、植保、农机作业、新能源物业管理、农资经营等技术服务型人才占19.24%;农村劳务经纪人、村级金融保险、村组社区管理干部社会服务型人才占11.48%;能工巧匠、进城务工返乡等技术带动型人才占19.99%。其中真正能为农民服务的技术服务型人才数量只占实用人才总数的19.24%,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农业生产的需求。从年龄结构上分析,30岁以下、31~40岁、41~50岁和50岁以上分别占人才总量的11.81%、33.76%、34.57%和19.85%。40岁以上人员占实用人才总量的54.42%,年龄结构明显偏高。从学历结构上看,初中以下的人才占到61.92%,这些人才技术经验丰富,但知识结构单一,缺乏理论知识及综合素质培养。

(二)农村实用人才教育培训能力不足。在河北省调查中显示,农村实用人才中接受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培训占13.31%;接受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育培训占7.73%;接受农业职业学校培训的占7.96%;通过中国农函大培训占2.37%;由代际或师承培养的占11.30%;自学成才占40.44%。自学成才者占农村实用人才的比重较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农民科技培训渠道单一、覆盖面窄,或缺乏吸引力。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缺乏资源共享和规划的统筹实施。

(三)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能力偏弱。以承德市为例,据2011年统计,县以下确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编制195个,人员编制1462人,其中,县级各类专业技术服务站人员编制446人,区域站或乡级占998人;农业、农机服务站人员编制713人,人均服务耕地面积5000亩;畜牧站人员编制394人。“线断、网破、人散”的状态刚刚进入转型期,服务面与服务能力不对称,也不能适应作为一个农业大市对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需求。

(四)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内容、方式、方法亟待创新。在乡务农人员主要以妇女和老年劳动力为主,文化基础较差,接受教育有困难,但农民渴望得到科技文化知识;特色主导产业不突出的乡村成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死角;在培训的方式、方法、内容、时间、地点上与农民实际需要仍存在一定距离,针对性、实效性不够,时间上有冲突;外出打工的农民工缺少参加教育培训的机会;在农业主导产业发达的地方农民求知欲相对较高,参加各种科技培训的欲望和自觉性更强,对培训内容、师资水平的层次要求较高。

(五)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体系机制尚不完善。个别地方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和经济建设“两张皮”的现象依然存在,把科技教育培训当作软任务,缺乏长远的规划和过硬的措施。部门之间以及农业部门内部也由于专业分工细腻,产生条块割据,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各自为战,无法形成系统工程。

(六)经费投入不足,制约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开展。据2009年统计公告显示,我国2008年全国教育经费为14500.74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10449.63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48%,虽然比2007年有所增加,但远低于目前世界平均数4.9%及发达国家5.1%的水平。同时,政府教育投资侧重城市,在全社会的教育开支中城市使用占77%,农村仅占23%。农村职业教育经费短缺,无力购置先进的教学设备,难以开发实训基地,最终影响农村职业教育的规模发展和质量提高。

二、新形势下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特殊意义

(一)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需要。我国9亿农村人口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0%,文盲半文盲占23%,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对新事物、新技术、新成果缺乏自觉认知能力,思想观念保守落后,农业劳动者的现状决定了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二)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是适应农业市场化变革的需要。与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相比,我国农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和科技附加值不高;农产品销售不畅,市场不稳;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农业综合效益不高;农民增收缓慢;农产品品质安全亟待提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有待加强。农民作为“三农”的主体,如果没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将无法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的挑战。

(三)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是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邓小平同志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发达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已大大高于其他生产要素的贡献,达到70%~80%,事实也是如此。河北省平泉县榆树林子镇农民应用实用技术发展设施菜生产,温室大棚亩均收入3.5万元,冷棚亩均收入8000元,分别是大田亩均收入600元的58倍和13倍。兴隆县车道峪村果农,因掌握了品种改良、科学修剪、生物防虫、应用有机肥等果品生产技能,平均每亩果园收入1万元以上,而该地区果品亩均纯收入仅为1200元。农民的科技水平是决定自身收入的关键要素。

(四)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是适应“三同步”的需要。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重要任务。新形势下,农村劳动力从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方面意味着农村劳动力将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从农村向城镇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任务繁重;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现代农业投入品大量使用,农业机械化水平快速提高,对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质量提出了刚性要求。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体力量,培养觉悟高、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是时代赋予新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抢抓机遇,积极探索和创新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新路子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的出台,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提供了政策保障。抓住这个机遇,不断探索和创新农民教育培训新路子已时不我待。

(一)丰富培训内容,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劳动力的结构和科技技能教育培训的需要。新时期农村劳动力就业岗位发生了深刻变化,一部分劳动力不离土不离乡从事农业生产,另一部分则转移输出就业。

以承德市为例,截至2010年底,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78.9万人(其中劳务转移56.9万人),五分之二的农民已经离开土地,进入二三产业就业创业。在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就近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22万人,占转移总量的27.9%,这部分劳动力基本进入种植、林果、养殖业基地,投入到肉类、菌类、果品产业等五大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之中。而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其科技技能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仅仅重视产中的实用技术培训已远远不够,还需要向产前的良种、良畜、良禽等新品种和新农机、新农资等技术,以及产后的贮藏、加工、流通等技术培训扩展延伸。不仅需要对生产技术的培训,还需要对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政策法规、外向型农业等多学科、多门类的新知识进行培训。培训对象要向农产品深加工、流通、生产经营等从业人员延伸;向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要求的二三产业劳动技能教育培训扩展。在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上树立大农业、大农村、大科技、大市场和“三化同步”的理念。

(二)创新教育培训形式,适应不同层次,不同产业的就业岗位需求。层次性需求是新时期农民科技培训的重要特征,因此,在实施教育培训过程中必须具有针对性,才能达到有效性。

1. 围绕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开展农民大中专学历教育。调查数据显示,河北省大多数农村实用人才虽受过文化教育,但缺乏接受全面系统教育,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才仅占全省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3.09%,中专高中(技校)学历34.99%;承德市转移输出的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0%,大专以上学历的只有11.8%,文化水平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就业范围。河北省从2009年开始实施送教下乡农民涉农中专学历教育,尽管在课程设置、学习时间等方面尚需改革完善,以便更加适应农民亦工亦农、边学边干的学历教育的特点,但毕竟在相当大的范围内满足了农民对提升文化、科技、技能综合素质的夙愿,提高了认知能力,开阔了视野,掌握了技能,增加了从事不同产业就业创业的信心和勇气。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村级农业科技骨干力量和科技带头人,以此作为延伸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链条的又一有效途径。

2. 围绕新农村建设,大力组织实施阳光工程培训。抓住国家大力实施阳光工程的良好机遇,充分发挥农广校等具备培训资质要求的教育培训机构在农民教育培训中的主渠道作用,紧紧围绕当地特色主导产业、农村、城镇二三产业发展需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强化“阳光工程”农科培训,在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集聚区以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培养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农业产业劳动者队伍,提高农民承接、吸纳和使用先进科技成果的能力。

3. 围绕发展劳务经济,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品牌培训。我国农村每年至少新增大约劳动力总数1.5%的新成长型劳动力,仅承德市剩余劳动力达34.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7.7%。通过实施免费系统教育,使其成为既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又具有较高实践操作能力的技能人才,带动农业劳动者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提升。承德市的十大务工品牌中,服务员和机电工曾获得全省十大品牌称号,热河导游员、平泉钻井工、清宫烹饪专业成为“河北省知名品牌”。从而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或异地有序转移就业或创业,推动了单一的体力型输出向技能综合型输出的转变,实现了“培养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的效果,有效带动农村人力资源整体开发,协调推进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4. 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实施农科教、政产学研结合。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是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根本出路,也是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生命力所在。要注重与农业重大科研、开发、推广项目相结合,把项目的资金、人才优势,用于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吸收高素质的农民参与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通过项目实施建立示范基地,将教育培训实习和试验示范推广有机结合起来。鼓励科技户、示范户和经营大户学用结合,力争做到“培训一批骨干农民,办好一个基地,振兴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群众”。

5. 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自主培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是现代农业的骨干代表力量,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他们围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和自身产业发展需要开展专业性培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实践技能,推动产业升级。

6. 围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开展技能培训。按照企业下订单,培训下菜单,政府来买单的方式,形成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有效机制。以二、三产业为主,开展定向、定岗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使学员尽快适应进城务工的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

四、更新观念,创新机制,统筹推进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

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在观念上更新,在机制上创新,形成合力,统筹推进。

(一)树立大农村、大教育观念。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不仅要为“三农”服务,还要为小城镇建设服务,为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服务,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科技型职业农民、适应现代工业发展需要的职业化产业大军,进而实现农民身份向城市社区居民的转换。

农业科技培训总结范文第3篇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2014年中央1号文件、各级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党代会、人代会精神为指导,围绕全年农业生产任务、冬季农业生产和春耕春播春管,以农业项目为载体,以培训为手段,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农业科技培训。

二、目标任务

全年组织实施送科技培训活动,培训300场7万人次,各乡镇农技中心培训3万人次,各二级单位、二级局培训4万人次。其中:基层农技人员培训22名、培训村级农技推广员候选对象125名、新型职业农民100名、农村实用人才300名。印发技术资料7万份,编印《农业》12期12万份,开展农技“110”专家咨询、农业产销信息发送等服务,确保农业实用技术入户率和到田率。

三、培训内容

根据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现代农业建设的需要,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万名干部进万村惠万民”活动和阳光工程提质增效,依托现有各类项目资源,重点开展防灾减灾、稳产增产、病虫害防治、农机农艺融合、测土配方施肥、农产品初加工等科技培训和技术服务。2014年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年,要以此为契机,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理念、法规、技术纳入培训内容,强化农民质量安全意识,推进标准化生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四、培训形式

(一)集中办班。通过农业系统各单位专家和邀请有关农业专家在全市各乡镇、村举办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培训班,推广“划片办班,集中培训”、“农民点单,按需培训”等模式,对农业技术人员和广大农民开展培训。加强师生互动,采取趣味答题、有奖问答、培训游戏等有效办法,提高农民参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培训模式,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

(二)利用媒体网络宣传。组织广大农民认真收看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开办的“现代农业科技与农耕文化大讲堂”,认真学习农业远程教育网开辟的“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专题节目”,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对广大农民进行先进实用农业技术的宣传和培训。

(三)科技人员进村入户。结合生产实际和重点推广普及的农业实用先进技术,编发制作成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技术明白纸”、光盘等资料下发给农民,做到科技直接入户。

(四)专家现场田间指导。及时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在关键农时农事季节,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解决生产技术难题。

(五)典型经验推介。总结宣传推广种植、养殖、加工等不同产业的科技致富大户、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等致富典型经验,以点带面,扩大辐射带动范围。

五、任务安排

(一)早部署、早启动。2014年2月,市农业局在红花套镇南桥村举办2014年全市农业科技大培训行动现场启动仪式。

(二)科学分组、常年培训。按照各单位工作职能,组成科技培训组,开展常年农民科技培训。

1、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组(6人):组长:重点抓好主导产业农业生产投入品使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追溯培训,全年培训6400人,发放技术资料6400份。

2、农业科技培训组(6人):组长:负责全市粮、油、菜作物技术培训,重点抓好万亩优质粮油示范园区和粮、油、菜相关项目村、重点村农民培训。全年培训3000人,发放技术资料3000份。

3、特产科技培训组(5人):组长:负责全市柑、茶、桑产业技术培训,重点抓好百个柑桔精品园、百里高效茶园走廊和“一村一品”专业村农民培训。全年培训100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0000份。

4、植保科技培训组(5人):组长重点抓好农作物、特产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培训。全年培训30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3000份。

5、土壤肥料科技培训组(5人):组长:重点抓好农作物、特产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区域农民培训,全年培训30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3000份。

6、全市基层农技推广考评人员和全市村级农技推广员知识更新培训组。一是依托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等项目,组织局属各单位和乡镇处农业服务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分期集中到农业高等院校参加“全省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班”的学习,共22人。二是以产业为单元,结合农事时节,聘请专家、教授采取专题讲座、现场示范等形式,对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知识更新培训,培训120人。三是依托农民培训阳光工程、对全市125名村级农技推广员候选对象进行知识更新培训,增强其服务能力。四是依托农民培训阳光工程、退耕农民技能培训、基层农技推广改革与建设等项目为载体,重点抓好农业生产人员、涉农企业从业人员、专业合作组织人员、农民创业人员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和就业技能,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全年培训1600人,发放资料1600份。其中新型职业农民100人,农村实用人才300人,基层农技推广改革与建设项目科技示范户1200人。全年共培训1967人,印发技术资料1967份。

7、农业科技远程培训组(2人)。充分利用“12316”三农综合服务热线、农业网、农业报、“三峡手机报”、《垄上行》栏目、农村信息化平台等传播媒体广泛开展惠农政策、农业三新技术培训。全年培训5000人,印发技术资料5000份。

8、农机科技培训组(6人):组长:艾家会。成员:李反修、王家宏、陈砚平、梁俭、周祥春。重点围绕农业和农机化转型发展需要,建设有文化、懂技术、讲诚信、会操作、善经营、能致富、保安全的农机作业与维修的人才队伍,确保农机手和农机具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到春耕生产。全年培训2500人,印发技术资料2500份。

9、水产科技培训组(4人):组长:重点抓好清江库区和全市专业鱼池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培训。全年培训2500人,印发技术资料2500份。

10、农业法律法规培训组(7人)。对农资经营户重点开展《农业法》、《种子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药管理条例》等农业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培训农资经营户、柑桔打蜡加工业主3000人次,发放资料3000份。

11、乡(镇、处)农技服务中心培训组:重点围饶本区域主导产业农民实际需求开展短期实用技术培训,同时,紧密配合市级各培训组,做好培训人员的组织工作。全年培训30000人,印发技术资料30000份。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成立专班。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科教科,由科教科长任办公室主任。科教科具体负责方案制定、组织协调、情况汇总等日常工作。

(二)整合项目资源,形成工作合力。要统筹利用各方资源,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阳光工程、粮油高产创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等项目,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科技大培训工作,形成“体系、项目、基地、人才”相结合的强大合力。

农业科技培训总结范文第4篇

我校依据职教工作精神和我校职校现状,我校将切实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为宗旨,以精神为指导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一真理,落实教育局年度责任目标分解精神,围绕“抓培训,强管理,扩招生”的工作思路开展工作。摆正心态,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工作思想,面向农村学生做好职业教育工作,落实服务三农,服务当地建设的思想。顺利完成了本年度职教工作计划。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根据市场调研和上级要求,结合乡村情况,采用讲座发放科技小报观看录像等形式向农民普及法律知识;顺利完成大豆、玉米、马铃薯高产栽培,北方果树栽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

二、认真做好就业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实用人才、农村双带头人培训各项工作,加强教学管理,集中培训和网络培训,个人自学相结合。充分利用远程教育中配套设备,收看实用技术培训专题节目。登陆农业技术网络,发挥网络优势开展实用技术和科技知识宣传教育活动。

三、积极支持参加各级培训活动,制定和实施了有效的培训计划,逐步完善培训管理制度。落实职业技术培训总数1500人次以上,其中,就业再就业培训15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20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1100人次,农村双带头人培训30人。

农业科技培训总结范文第5篇

一、新疆自治区农牧民与农村劳动力现状分析

(一)新疆农牧民的基本情况

1. 数量比重大。据新疆统计年鉴公布,截至2008年底,全区总人口213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029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48.3%。

2. 增长速度快。新疆农村人口增长速度非常快,从1978年到2008年,农村人口由911万人增加到1029万人,年均增加3.9万人,年均增长0.43%。

3. 少数民族众多。新疆属于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有13个少数民族。2008年底,少数民族达1294万人,占新疆总人口的60.75%;南疆部分偏远地区可高达90%以上。

4. 农户单元变化不大。2008年,新疆农户为236万户,户均人口为5.44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52人,与1978年户均人口持平。

5. 收入分布不平衡。 农村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是南疆4地(州),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喀什、克州及和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低。2009年克州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800元;巴州增长最快,达到了23.1%;克拉玛依市农民人均收入位居榜首,为7876元;农民人均收入最高的地区是最低地区的3.4倍。

(二)新疆农牧民年龄和知识结构

2010年5月,自治区农广校对全区1261户农民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

1. 农牧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全区农民受教育平均年数为7.1年,其中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23.55%,初中占42.9%,高中及高中以上占32.27%。教育的区域差别依然明显,北疆地区平均受教育程度最高,南疆最低。

2. 农牧业从业人员老龄化现象严重。全区务农人员的年龄结构呈现明显的老龄化,25岁以下只占到2.46%,25至50岁的占68.28%,50岁以上占24.26%。

3. 农牧民以一业为主、兼营他业的趋势明显。全区从事种植业的有65%,从事养殖业的有32%,从事其他产业的占3%。同时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有12%。

4. 农牧民科学种养水平明显偏低。调查中,农民对种植生产过程中最常见的良种、化肥、农药的基本知识技能“知道一些”的分别占28.5%、34.6%和33.2%,“不太知道”和“不知道”的占7.7%、8.3%和9.1%。

(三)新疆农村劳动力及其就业的特点

1. 农村劳动力资源极其丰富。据新疆统计年鉴公布,截至2008年底,新疆乡村从业人员为435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42.27%。其中:北疆8地(州、市)乡村从业人员占农村总人口的40 %以上;南疆5地(州)乡村从业人员占农村总人口64%以上,其中28%从事牧业生产;东疆地区乡村从业人员占农村总人口56 %以上。

2. 农村女劳动力较多。新疆农村劳动力的构成中,妇女已成为真正的“半边天”,在农田里已成为主要劳动力。目前,在农田里的男性劳动力比例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1978年,男、女劳动力的比例是1U0.5,到2008年这一比例降为1U0.8。

3. 农村人均耕地面积差异较大。2008年,新疆农村人均耕地面积2.95亩,是全国人均数的2倍多。但地区间分布不平衡,北疆地区人均耕地面积最高的塔城地区可达18亩以上;南疆地区人均耕地面积最低的和田地区只有1.68亩,仅有最高地区的1/10。

4. 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未变,但行业分布发生了变化。改革开放30年来,从事第一产业的传统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占乡村劳动力的比例在不断下降。同时,乡村工业、乡村建筑业、乡村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讯劳动力、乡村批零商业劳动力比例在不断上升。与南疆地区相比,东疆和北疆地区从事非农行业的劳动力比例要大。

5 .农村富余劳动力较多,转移难度大。据统计,南疆喀什、克州及和田三个贫困地区,闲置100余万农村劳动力。由于当地自然条件极其恶劣,人多地少,经济发展滞后,就业机会少,存在着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民增收十分困难,转移富余劳动力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

二、新疆自治区农民教育与培训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新疆是一个农业大区,农牧民占绝大多数,提高农牧民的整体素质,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党中央、国务院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援疆的重要文件,为新疆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新疆的农民教育与培训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

1. 实施“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1999-2005年,新疆开展了“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2006年,农业部与财政部共同启动实施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截至2009年底,自治区农广校承担了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和新型农民培训15.4万人,为农村造就了一大批觉悟高、懂技术、善经营的青年农民骨干,有效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2. 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2004年,阳光工程启动实施以来,农广校系统以“阳光工程”为抓手,开展农民培训。据自治区农广校统计,2004-2009年全区农广校系统共承担9.07万人的培训任务,占培训全区总计划的37.8%以上。

3. 实施“绿色证书工程”。1994年以来,新疆在总结试点和借鉴区内外农民培训经验的基础上,实施了“绿色证书工程”。截止到2009年末,全区13个地(州、市)的84个县先后组织开展了绿色证书培训工作,有9.1万农民参加了培训,其中8万农民获得了绿色证书。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科学种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实现了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4. 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远程教育培训。新疆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自治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是全区唯一一所面向农村、面对农民进行远程教育培训的机构。目前,全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已形成一个庞大的教育培训网络,拥有1所区校、12所地(州)分校,91所县(市)分校,92个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47个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全区农广校体系共有专兼职教师和办学人员3000多名,新疆农业广播电视教育体系已成为全区农民教育的重要阵地。新疆农广校围绕自治区四大基地六大产业的建设与发展需求,以农民素质教育、技能培训和中专学历教育为主,广泛采取农民科技书屋、农村“大喇叭”开展“三进村”活动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教育。

新疆自治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开设有种植、养殖、农业经济管理、农业工程专业,以媒体教学和面授辅导两种形式为主,通过短期培训与长期教育相结合,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和专业技能。截至2009年底,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458万人次,其中有11893人取得了农业职业技能鉴定资格证书;累计培养中等职业技术人才13万人。媒体教育和培训主要采用广播、电视、互联网、录音、录像、VCD光盘等。组织翻译制作声像教材207种,翻译维、哈语教材60种;在37个县(市)分校建立了农业科技音像资料库;在272个村镇建立了农民科技书屋;在62个地、县广播电台、电视台播出农业实用技术节目;在全区建有132个卫星终端接收站;在931个村建立“大喇叭”广播站。

(二)教育培训取得的显著成效

1. 初步建立了具有特色的农业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目前,新疆自治区独立建制的农业职业技术学院6所,省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1所,县级以上农业广播电视学校91所,县级以上农业技术推广机构101个,乡级农业技术推广站970个。共有农业科技、教育、推广人员31799人,初步形成了全区自上而下的以农业教育、科研、推广单位等为骨干,多部门相互配合,科技、培训、推广等环节相互衔接,以县乡为重点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

2. 建立了一批农民教育培训基地。一是加强农业职业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在全区建立了28个农业职业教育示范基地。二是加强全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育才兴农示范校”建设,共建立132个卫星终端接收站,加强了基层农广校教学设备和远程教育设施的建设。三是加强绿色证书教育示范县多媒体教学设施建设,提高了培训质量。四是进一步改善乡镇农民科技培训基地的条件。

3. 初步形成了农民教育培训良好的运行机制。一是初步形成“政府统筹、农业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管理运作机制,很好地协调了农业部门和各有关部门的关系,使有关方面形成合力,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很多地(州)、县(市)都把此项工作列入工作议程,作为目标考核任务来完成,明确提出了培训工作的计划、内容和要求,将各项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落到实处。三是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与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相结合。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考核和鉴定,发给农民职业资格证书。

4. 出台了一系列农民教育培训的规章制度。近几年来,在开展系统性、规范性农民岗位资格培训方面,颁布了《新疆绿色证书制度管理办法》,制订了21个绿色证书岗位规范,与区财政厅、区团委共同制定了《新疆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管理办法》、《新疆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实施操作规程》,还制定了《新疆农广校媒体资源使用管理办法》、《新疆农广校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等,各级农业部门根据当地实际,逐步建立了具有新疆特色的农民教育培训制度,并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成为政府行为,不断提高农民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农民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疆的农民教育与培训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全区的农民教育与培训仍不能满足未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实用人才的需求,也不能满足广大农民不断学习科学技术的要求,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农民教育与培训发展的因素。

1. 认识不到位。由于社会轻视农业和农民教育与培训的观念仍然存在,许多人还没有认识到农民教育与培训的重要意义,许多地方还没有把农民教育与培训列入议事日程,而把农民教育与培训当作软任务,认为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可有可无,可抓可不抓。目前,认识不到位是制约农民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2. 机制不健全。目前,只有天津市、甘肃省正式颁布《农民教育培训条例》,新疆自治区至今还未把这项工作列入计划。由于投入、激励、监督、竞争机制的不健全,导致农民教育与培训的地位、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3. 经费投入不足。全区农村劳动力有435万人,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有35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82%,农民技能培训任务十分繁重,但农民职业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一是没有稳定的投入渠道,未列入国家和各级财政预算,使一些地方难以开展农民教育与培训工作;二是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整个系统财政只拨付工资,无事业经费。许多基层农广校经常为农民教育培训缺乏经费而苦恼。

4. 体系不完善。全区虽然初步建立了农民教育与培训体系,但体系的运行机制、组织协调、统筹规划、培训网络、师资培训、条件建设还不健全,直接影响农民教育培训资源的合理利用,难以发挥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整体综合效益。

5. 办学条件较差。全区农广校系统的办学条件、校舍建设、教材开发、师资培训、实践教学基地、教学媒体资源开发的条件较差。

三、大力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积极培养新型农牧民

中央新疆工作会议和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到2015年全区农民人均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2020年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目标”。全区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民素质提高仍面临着严峻挑战,只有不断加大农民教育与培训的力度,才能满足当前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全区农牧业现代化目标的要求。要充分发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办学优势和特点,大力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积极培养一代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农牧民,适应城镇化、工业化发展需要的产业工人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农村实用人才。

(一)加强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积极出台支持政策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新疆农民教育与培训体系工作的领导,专门制定全疆农民教育培训中长期规划,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到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方案中,狠抓工作落实。要积极推进农民教育培训立法建设,以法律形式明确政府、培训机构、社会组织和农民的权利义务,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针对新疆农民教育与培训的实际情况,及时出台有关政策,明确农民教育培训的办学定位、办学经费、办学规模、办学环境和必备的办学条件,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有法可依,依法开展。

(二)加大对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力度,确保实现规划目标

农民教育与培训是一项公益性的事业,必须依靠各级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目前由于人员和经费投入不足,对农民进行相关的教育与培训缺乏应有的力度。因此,自治区发改委应每年设立一定数额的新疆农民教育与培训财政专项投资和基本建设项目投资,(下转41页)(上接14页)主要用于新疆农民教育与培训的办学条件、校舍建设、教材开发、师资培训、实践教学基地、教学媒体资源开发和专兼职教师待遇等经费开支,并给予支持和保证,确保农民教育培训规划目标的顺利完成。

(三)重视民族语言的开发和利用,努力提高农牧民教育培训水平

新疆地域广阔,少数民族众多,农民教育基础薄弱,办学条件较差,民族语言教育培训资源极度缺乏。因此,随着自治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势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基层少数民族农牧民急需本民族语言、通俗易懂的特色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教材和资料。为了宣传、推广新疆特色农业实用技术成果,增加农牧民收入,稳定农村社会,急需翻译、制作一大批少数民族语言的实用技术培训教材和资料,努力提高全区农牧民特色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整体水平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