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堂礼仪教案

课堂礼仪教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堂礼仪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堂礼仪教案

课堂礼仪教案范文第1篇

实训课教学过程

课    题

色彩的搭配技巧

授课时间

4节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彩色的基本色

2、基本色相:红、橙、黄、

绿、蓝、紫。

 

重点难点

同类色搭配(45度)

临近色搭配(90度)

对比色搭配(135度)

互补色搭配(180度)

设计意图

掌握色彩的对比性,学会色彩搭配。

实物、模型、课件

ppt课件

教学环节

实训课教学活动

备注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色彩的纯度是指色彩的鲜艳程度,表示颜色中所含有色成分的比例,比例越大则色彩越纯,比例越低则色彩的纯度就越低。

展示加工工件、模型;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加工工件场景、流程等

教师讲

操作要点

教师做

操作示范

同种色搭配从12环中两个比较接近的颜色相配。如蓝色-绿色、橙色-红色、蓝色-紫色。邻近色搭配,所谓临近色系指色环大约在90度以内的邻近色。对比色搭配,指在24色相环上相距120度到180 度之间的两种颜色

 

 

 

 

讲解加工工件所需知识与技能,示范操作加工工件动作、流程

学生学

  操作要点

学生做  

技能训练

色彩的搭配是美术工作者必备的基本色彩技能,同学们要多把不同的色彩进行对比,进行分析,找出色彩搭配的规律,才能把色彩课学好。

学习加工工件的知识与技能,合作或独立操作加工工件,教师指导学生安全操作,纠正不规范动作。互动中形成活力课堂

展、点

作品展示

教师点拨

让同学们展示各自的色彩搭配效果图。一般来说全身色彩以三种颜色为宜,不宜过多。

 

展示学生加工工件;教师点拨工件优缺点,以及与标准工件的差距。互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评价

幸福提升

看看哪个同学配色好,并能讲出对比的原理。让同学自己找出来,或同学们帮他找出来,老师做最后总结。使他们感受到色彩的魅力。

课堂礼仪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地理课堂;教学案例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现代地理教师的思想在不断地提升,教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也在提升。将探究式教学的方式引入现代地理课堂,将对传统地理教学产生冲击,进而带来地理课堂教学的一次变革。

一、探究式教学的特点

探究式教学是以探究作为基本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具备探讨和研究的过程。在中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十分重要,一个知识点的提出,学生可以提出质疑,同时更多的学生参与对质疑解答中,使中学地理课堂具备研究性。

1.研究性

探究式学习的本质是研究,学生可以在课堂中通过提出问题,随后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能力。找出所学习内容中的问题,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

2.实践性

探究式教学的实践性主要是强调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手段。通过教学过程,无论是动手能力、学习能力还是知识的掌握都将得以提升,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探究、提升。

3.开放性

探究式学习的开放性是指课堂教学和课后研究,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具有活力而又不失宽松环境的课堂,营造了一个可以群体交流的活动氛围,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探究式教学的步骤

在地理教学之前,学生脑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概念,但是这些具备的概念并不是完全正确的,有一些概念是明显有问题的,这就需要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改变。探究式教学,很大程度上可以推动学生获取新概念,改变错误的旧概念。

要使学生能够接受新概念并不是容易的事情,通过对高中学生对地理概念的调查、了解、统计,逐渐整理出学生已经具备的概念,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和学习,帮助学生逐渐获取科学概念。

1.揭示学生的前概念

学生在以往的学习活动中,不断地对知识进行积累,在认识过程中产生了自己的观点,教师一般通过不同的方式去了解学生的掌握概念的情况,例如,问卷调查、座谈或者概念图方式,为以后的探究式教学打下基础。

2.诱发概念矛盾

诱发概念矛盾是让学生对其原有认知结构和现实的现象之间无法包容的矛盾。学生在学习新概念的时候,一定有原有的认知结构作为基础,学生往往都是通过原有的认知结构来接受新的问题,但很多时候是会产生矛盾的,一旦产生矛盾,就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适当时机引入科学概念,产生替代

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就是概念发展、概念更替的过程。当前一个概念无法解释现有问题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接纳新的概念,纠正以往的认识。

三、教学实例

以高中地理必修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第一课时)为例进行研究。

1.教材分析:这一节中包含着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大类型。对两种农业类型的比较是这一节的重点。

2.学情分析:从学生角度来说,因为城市学生很少对农业有所接触,对农时、农事、农业等概念非常模糊。一般学生出现的前概念包括:(1)过分强调区域概念,南稻北麦,很多学生认为北方就没有水稻。(2)农时不清。(3)很少接触农业。(4)地域不清,不清楚降水和气温对农业的影响。

3.操作过程

师:同学们,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在大力发展农业,主要是因为我国日益增长的人口。我国粮食作物的产量逐年升高,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什么?

生:小麦和水稻。

师:我们初中地理都学过,小麦和水稻的种植区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什么原因?

生:秦岭―淮河是我国800mm等降水量线,同时也是1月份0℃等温线。

师:因此农业生产和气温、降水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一种重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

资料1:水稻需要在什么条件下才能生长?

水稻习性介绍:属于喜温喜湿作物,生长期长,苗期生长要求10~12℃以上,开花授粉要求18~20℃以上的温度,同时,还要求有充足的水分供给。

资料2: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区与人口密度的关系。

从分布的地区而言,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地区往往是人口稠密的地区。这里人口数量较大,对稻米的需求量也非常大。

总结:季风水田农业的有利区位条件:

生:有利区位条件:(1)高温多雨的气候,适宜水稻生长;(2)地势低平,适宜水田管理;(3)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4)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

教师总结:由此可以看出,季风水田农业的区域分布来说首先处于地势平坦地区,需要良好的气温和降水条件,同时人口较为稠密,可以为季风水田农业提供充足的劳动力。

资料3:南方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010年的南方水灾报道:从6月13日的强降雨至今,南方大部地区频繁遭受强降雨侵袭。当前正值秋收作物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南方早稻陆续齐穗灌浆,中稻开始分蘖,双季晚稻正在育秧,而近期强降雨过程持续时间长、累计雨量大、雨区集中在长江流域,这一地区是我国的农业主产区,连续的强降雨给农业生产带来重创。

师:季风水田农业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生:特点:(1)小农经营;(2)单产高,商品率低;(3)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4)水利工程量大。

学生通过一节课的接触,发现与以往学习地理内容有着很大的不同,并不是通过简单的记忆就可以获得答案,而是通过不断地探究、思考、提问等方式来获取结果,在获取结果的同时也对以往的概念进行重新的整理,获得正确的信息。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探究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方式已经逐渐走进课堂,改变学生惯有的学习方法,通过探究式教学,使得学生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的主动性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实现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课堂礼仪教案范文第3篇

/

关键词:物理课堂教学改革;“双课堂”教学案例;《电容器的电容》;综合评析与质疑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4)2(S)-0073-2

多媒体教学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物理新课改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基于网络的物理“双课堂”教学应运而生。何谓基于网络的物理“双课堂”教学呢?就是将常态的现实课堂引入网络虚拟课堂,二者相结合的创新型物理课堂教学。虚拟课堂是在“教育云”网络教育平台上进行的教学课堂。本文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3―1)第一章第八节《电容器的电容》为例,赏析物理“双课堂”教学优秀案例《电容器的电容》的特色,窥视物理“双课堂”教学的新亮点,展示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最新研究成果。

《电容器的电容》在网络平台的支撑下,采用网络学案导学法,突破重点、化解难点(教学重点、难点:建立电容的概念,探究影响平行板电容器大小的因素)。出色完成了三维教学目标,达到了多媒体教学所不能及的,理想的教学效果。

1 特色赏析

(1)网络平台特有的共享功能。

①资源储备功能。网络平台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层次与水平分类选择学习。素质教育要求的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自主学习变为现实。

②交流功能。网络平台搭建了师生交流的便捷通道,学生不但提交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还能参阅评价别人的见解;教师及时浏览学生的回帖,批注学生提交的问题,及时发现问题,调整、修订教学方案,实现教学的针对性;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交流合作得到无缝落实。

③统计功能。课上练习学生完成提交后,教师、学生利用平台提供的统计功能,第一时间准确统计出掌握的情况(作业智能评定功能和课堂检测反馈功能),减轻了教师的劳动量,为学生作业交流、发现问题的及时纠错(生生互相纠错、教师引导纠错)赢得了必要的时间,保证问题不带到课后,消除了学生的思想负担与精神压力。

(2)网络学案的导学、助学作用。

在课前提前网络学案,以便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课前预习。课前学案(电容器的构造、概念、充放电过程特点,电容定义式及单位,电容器的识别等)是比较简单的学生在学习资源的辅助下通过自学能够独立基本弄懂的知识,主要落实自主学习。课间学案是根据学生课前提交学习任务中出现的问题(如:充放电过程的认识等)以及课堂教学重点(理解电容定义式和探究平行板电容器决定式),通过教师点拨、引导、组织学生学习,主要落实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课外学案通过三个微格课例巩固拓展重难点知识,一个思考讨论题满足了学有余力的学生:同时提供了师生间的再次教学沟通的机会:教师能及时发现教学的薄弱环节和不很到位的地方并进行补救,让课外辅导有了较强的针对性,同时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了准备;主要落实独立学习。

(3)虚拟和真实巧妙结合。

①电容器放电过程,先虚拟后真实。课堂上教师先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操作完成“电容器充放电过程的动画模拟”并解释,瞬间不可观察的过程用动画模拟再现出来,学生一目了然:接着教师用真实的演示实验验证。虚拟的动画模拟实验辅助了对疑难问题的突破,不但体现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还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观察、思考、表达能力。

②静电实验,先演示后虚拟。教师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得出实验的探究方法――变量控制法,接着播放事先录制好的“探究平行板电容器的实验录像视频”再现实验,学生观察、记录实验数据,完成实验推导;再让学生操作学习资源中心的“研究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因素动画模拟”,弥补演示实验(真实实验难现)的不足,同样达到实验目的,巧妙突破难点。

(4)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这节课以生为本,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充分采用了“721”信息化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自主学习70%、合作学习20%、教师引领学习10%),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网络平台使先进的教育理念得到真正落实。网络学案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资源(动画、微格课例等)自学,辅助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学生突破课堂时空的限制,充分自主、合作、探究成为知识的主动接受者,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合作者,从根本上转变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培养得到提高。

(5)多种教学方式得到有效应用。电容器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定量得出定值电容器的电荷量与两极间电压的定量关系有一定难度。演示实验中增减干电池的节数给电容器充电,观察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的格数,初步得到这个关系,实验设计巧妙。学生自己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得到初步结论,老师略加引申,顺利得到电容的定义式。这样处理,老师没有强扭给学生难掌握的概念。

2 搓商质疑

(1)搓商之点。对平行版电容器大小因素的探究,将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设计了两套方案,以备条件变化(天气选择),有利有弊。利,通过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在亲自操作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实验能力。弊,在无形之中增重了任务,增大了难度,课堂时间更加紧张。可能会因时间不足或外界因素(天气因素等)的影响不能顺利进展,造成不成功,带来不必要的后果,影响继续学习的进展。对此应该谨慎处理。建议这样处理(不妨一试):可以让有兴趣的同学自愿组成研究性学习小组,课前或课后(最好在课前)选择适宜的天气做(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成果提供全班课上分享,辅助课堂教学;再用演示实验加强。笔者身处农村贫困地区。对类似问题曾经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尝试获得了成功。

(2)物理“双课堂”教学优势显而易见,但同时不可避免的或多或少带来新的问题。网络学案限制了自主学习的路径。网络平台现成的资源的确给学生自主学习带来了便利,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提出问题寻找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造成学生学习按预先设定路线模式行走的思维定势。一旦脱离教师引导会独立行走吗?课前后网上学习得花一定时间,加重课外负担。学生回帖上传图片要有一定的电脑操作技能、足够的时间保证、还要有一定的外部条件保证(如:网络、供电等),一旦断电断网怎么办?学生过分依赖网络,教师如何面对海量的回帖等等。只有正视不足。理性思考,才能不断改进。物理“双课堂”教学才能日趋完善,健康发展。

通过赏析这一典型课例,可以看出物理“双课堂”教学这一物理课堂教学的新生事物与现行的多媒体教学的不同之处。亮点明显、不足不可避免。优点值得继续发扬光大和供暂时没有条件实施的教师吸取可用之处;与优势相比,与之带来的问题虽然微不足道,但不可否认也不可轻视,不足之处需要大家继续实践摸索、思考、改进中不断完善。

这节课是执教老师、教研组、项目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网络课堂与现实课堂有机融合,展现了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最新理念,体现出物理学科“双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办法(理念和设计方法);值得物理教师体味网络课堂与现实课堂碰撞出的创新的教学方式和创新的学习方式以及尽量满足个性化需求的玄妙之处。尽管如此,《电容器的电容》是值得观摩收藏的物理“双课堂”教学优秀案例。

物理“双课堂”教学是近年来脱颖而出的最新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是近期课堂教学研究的前沿与热点,备受关注。“双课堂”教学关系到物理教学改革的前景。不单是项目组与实验校的事,更现实的是物理同仁的事。因此,物理教师不应做旁观者,都应来关心、参与、呵护。

参考文献:

课堂礼仪教案范文第4篇

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据调查,当前《品德与社会》中,制约着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教师课堂教学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设计教学的内容乏味,没能调动学生兴趣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中,大多教师按教材照本宣科,是在“教教材”,没有应学生生活的实际去筛选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话题,也没有用心去收集多方资源对教材进行重组,让学生感到这学科的课堂枯燥乏味,对学科不感兴趣。

(二)教师教学方式方法比较单一、呆板

表现为大多教师惯用讲授方法把教材的道德知识、社会知识习惯地按照传授加接受的教学方式灌塞给学生,较少组织思考、体验、交流等活动,难以激发同学间进行思维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不注意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和认同观点的情感需要,造成学生习惯于课堂上倾听、等答案的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道德的习得质量。

(三)教师命令式的教学态度,影响师生关系

教师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态度没有顾及学生的情感需求,高高在上、一副师道尊严地组织教学。上课惯用祈使句命令式,一味要求学生顺从、倾听,使学生倍感隔阂。谈不上有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学相长的成果分享氛围,打击了学生学习情感的建立,学习的自信心不足,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建立。

(四)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有形无实

在新课程的学习方式要求下,很多老师都组织小组学习,但对如何建立学习小组却欠缺研究和指导;在平常的观课中常常发现,教师在小组讨论前没有对小组作具体明确的要求,讨论中没有进行有效指导,讨论后没有必要的评价,这种没有做具体指导的做法难以让小组成长起来。所以,小组活动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

(五)课堂教学随意性大、教学有效时间短

课堂上,教师教学随意性大,常常出现讲授时不到位或漫无边际地引发、离题等现象。没有把准教学的观点,没有把握好教学的有效时间,收放无度。

二、运用案例教学,改进课堂教学

在探索改进课堂教学中的这些问题时,笔者认为以案例教学法为切入口,是个不错的策略。

(一)案例教学法与《品德与社会》教学

案例教学法源于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所创造的“问答法”,苏格拉底的教学围绕一定的问题,根据学生所学到的知识、结合他们所了解的情况,以求教的口吻平等地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其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找出问题的真正解决办法。

现代的案例教学法,一般认为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采用案例形式,再现情景,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分析、讨论,以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方法。它具有以下的特点:

第一,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为中心任务:

第二,案例教学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正是这样的特点使她成为哈佛大学举世闻名的“哈佛模式”。

从苏格拉底的“问答法”的教学可见,此法很适合学生道德的学习;从案例教学的概念、特点可见,此法与我们课程标准倡导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培养方法和能力等核心观点是极为一致的。

(二)应用案例教学的一般步骤

在小学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教学可以按照这样的步骤进行。

第一,教师展示案例,引发学生思考拟定的问题,说明对小组评价的方法。

第二,学生围绕案例进行小组讨论,想办法解决问题。教师适当引导。

第三,小组汇报讨论的结果,同时接受其他组学生的质疑和老师的质疑。老师和学生对汇报的小组进行评价评分。

第四,老师引导学生拓展问题并予以解答。

第五,教师总结

(三)案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作用

笔者通过文献研究和实践,认为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帮助教师改进课堂教学问题。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信心

案例教学所展示的案例内容贴近生活,高度认真而又新颖,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是学生讨论,这环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根据一定的事件情景进行分析、讨论、辩论学习,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宽松的学习、创造环境。学生有较多的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每一个人的观点都被珍视,自由度较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这些学习活动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是一件有趣而富有挑战的事情,所以学习的兴趣自然被激发。

2.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前的课堂:讲授——倾听、记忆,询问——缄默的课堂文化,形成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案例教学法的特点是以教学案例为载体,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的形式展开。由于学生直接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就使教学过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升。案例教学的着眼点在于讨论和分析,希望得到的不一定是案例的标准答案,而是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能力;这同时也是学生在“做中学”的过程、习得道德认识、道德判断、道德情感的过程。

3.促进学生学会沟通和合作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通常要经过小组、大组合作学习讨论,思维碰撞、相互取长补短;在这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活动,在合作中互相沟通、在沟通中增进合作。从而使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同时也有助于增强说服别人以及聆听他人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

4.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时间

案例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了案例,避开了教材在角色叙述中的繁文缛节,使学生在上课之初就进入案例的理解和思考中。在老师的引导下,接连的讨论、小组辩论以及大组或全班的汇报。这种学习状态,学生是积极主动的,课堂学习的有效时间是充分的。

5.有利于教学贴近现实生活

例如,传统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模式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而案例教学中所编制的案例以学生所处的社会生活和学生的生活、思想实际为内容,把各种矛盾聚焦在案例中,非常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的发挥,注重引导学生通过现实生活案例的分析、推导,运用相应的政治、道德、经验等原则解决实际问题,拉近了课堂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感到亲切,很容易被吸引到课堂上。

6.有利于改进师生关系

课堂礼仪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 课堂评价 专业性 学生发展

1、案例背景

实施新课程以来,笔者所在学校每学期都围绕一个主题来开展校本教研。本期主题是:核心问题教学中的课堂教师评价研究。核心问题教学模式包含四个环节:提出核心问题――解决问题――反思提升――运用反馈。核心问题教学模式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深度体验和发展。本期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研究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语言评价对学生的影响,以发现:怎样的教师评价才能够使学生积极投身于核心问题的探究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深度体验和发展?

2、案例简述

公开课由A老师承担,课题是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三章第三节《盐类的水解(第一课时)》,所设计的核心问题是:测定盐溶液的酸碱性,探究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的原因。在教学过程中有三个片段值得我们思考:

片段1:在解决问题环节,学生甲上讲台分析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的原因:

学生甲说:“我们组选择了碱性和酸性的溶液进行分析。我们首先分析了盐的组成,发现盐的组成与其酸碱性相关。强碱强酸盐显中性,强碱弱酸盐显碱性,强酸弱碱盐显酸性。以氯化铵溶液为例,在它的溶液中有四种离子,NH4+、Cl-、OH-和H+,其中NH4+和水电离产生的OH-结合生成了NH3・H2O,促进了水的电离。”

A老师评价到:“甲说得很好!在他的分析中,我看到了化学基本方法――分类法的使用;化学基本观念――微粒观的建构;化学学科观点――结构决定性质的体现。非常精彩!”

全体学生鼓掌!学生甲很兴奋地走下讲台!同时又有两个同学举手踊跃发言!

片段2:在交流讨论环节,学生乙上讲台展示本组同学讨论的结果时:

学生乙说到:“我们组选择了醋酸钠溶液来分析。因为CH3COO-是弱离子,它就可以跟水电离出的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CH3COOH,导致OH-和H+的浓度就不同,所以就呈现碱性。”

该学生说到此处的时候,A老师打断她的发言,问到:“那么在这个溶液,OH-的浓度变了没有?”

学生乙:“没有变。”

A老师:“真的吗?请大家帮她想一下!”

没等全班学生思考,A老师就面向全体学生说到:“OH-的浓度肯定变化了!因为水的电离被破坏了,这就是我们平衡移动思想的体现!”

接下来,A老师就自行总结和分析了为什么醋酸钠溶液显碱性,将学生乙晾在了一旁。

片段3:在归纳提升的环节:

A老师问道:“谁来归纳一下,什么叫做盐类的水解?”

学生没有反应。

A老师接着又说:“找一个归纳能力强一点的学生。”

学生依然没有反应。

A老师接着又说:“有没有自愿的,没有就语文课代表?”

学生依然没有反应。

停顿了一下,A老师又启发学生:“没有关系,大胆一点嘛,你把盐和水的这种相互作用说清楚,就是盐类水解的定义!大胆一点,或者全班可以一起说?什么是盐类的水解?盐和水的什么作用?怎么作用的?刚才已经分析得很清楚了!”

最后在A老师反复启发后有一个学生举手回答,然后归纳出了盐类的水解的定义。

3、分析与思考

从片段1中可以看出,学生在解决问题环节积极主动,“大胆发言”,是因为有老师来自专业层面的正向积极评价。而在片段2的交流讨论环节中已经把“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的原因”分析得非常清楚了,但是在片段3归纳提升时“盐类水解的定义”明明就是“话到嘴边、呼之欲出”的,为什么却没有学生踊跃表达出来呢?是什么让学生“胆子不够大呢?”。我想跟学生当时思维的断点不无关系。在片段2中学生乙表达时A老师插话打断学生,对学生乙的一些分析思路进行了点拨和评价。看起来对学生后续的表达没有影响,但是这个“打断”,是老师对学生思维的强势阻断,是老师单方面抢夺学生的话语权,是老师对学生不信任的表现!这就直接导致了在片段3中学生不能够积极主动踊跃发言。这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给学生带来的影响!

那么怎样的教师评价才能够使学生积极投身于核心问题的探究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深度体验和发展?

第一:教师评价角度的专业性

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的评价,其实是一种描述性的评价。对于高中孩子而言,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科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如果在描述性评价中,仅仅对学生给予“回答得好或者不好”的评价,对学生的激励显得很肤浅,并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我们不仅要告诉学生“回答得好”,更关键的是要让学生知道“好在哪里?”,而这个“好在哪里”,就是以学科视角来衡量,它包括学科的眼光、学科的观点观念、学科的思想方法、学科的素养。

因为在教学设计中对评价的预设很充分,所以A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不是浅表性的、肤浅的评价,而是真正进入到化学学科素养方面层面,如化学的眼光、化学的思想方法、重要的化学学科观点。这种学科专业性的评价是对学生在学科层面的赞赏,是对学生专业素养的肯定,是一种正向的的引导和激励!不仅激励学生现在学习化学的热情,有可能还会促使学生将来终生从事化学相关专业的工作!”

第二:教师评价切入点选择的专业性

课堂中学生在表达自己的看法,老师该选择什么时候对学生的活动予以评价呢?在课堂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不应该定义为评价和被评价的关系,而应该是一种观察、倾听和表达、分享的关系。大家围绕一个共同的核心问题展开思想之旅,分享期间所遇到的问题。而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建立在全面的观察与倾听的基础上。因此,我们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以完全表达,既要看到他们探究获得的正确结果,更要看到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疑惑。特别是要给时间,让他们展示出困难和疑惑、甚至是错误。而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学生的全面评价,才是促进学生深度体验的途径!

而这个过程,就是对教师选择评价切入点的专业性的高要求!这个过程,老师要能搁置自己的思维定势,尽量减少主观的结论和判断,允许和鼓励学生充分完整的表达!这个过程,既是对学生的尊重和接纳,也是教师自身的调整和控制。做好了这个过程,学生才能深度参与课堂。

第三:教师评价语言的专业性

教师在课堂说的话,有一些看似不是评价的语言,在学生那里也可能产生影响。如A老师在课堂上说“胆子大一点嘛”,这在学生看来,就是老师在指责他们胆子不够大。老师说找“一个归纳能力强点的学生”,那么那些自认为归纳能力弱的同学自然都不敢表达。

因此,教师要尽可能使用专业化的语言,以欣赏的视角鼓励和赞美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享受课堂、从而进一步促进其发展。

总之,如果教师在课堂都能选择恰当的时机、以专业的眼光、欣赏的视角对学生进行评价,势必可以促进学生的深度体验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钱力恒.论对初中化学展评教学模式的几点尝试与探索[J].文理导航, 2013(8)

[2]岳晓东,龚放.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教育研究,199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