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教育调查报告

农村教育调查报告

农村教育调查报告

农村教育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首先,多数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与要求相差甚远,现代教育设备少,教育手段简单,目前大多数农村地区在软硬件方面还不具备,要缩短城乡教育水平差距不易。受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的制约,农村中小学总体水平确实与城区存在较大距离,而且农村办学思想、教育观念方面还比较陈旧。我曾和唐家村的一个初中生聊过几句,他告诉我,他们上初中后才开始接触电脑,而城里呢,小学生就已经掌握电脑操作了,这就是差距。

其次,农村办学条件较差,加上教师工资偏低,普遍存在吸引高素质教师难的问题。农村学校优秀年轻教师和音乐、美术、体育、英语教师十分缺乏,目前大多数学校还不能向城里的学校那样采取高薪聘请优秀教师的办法。高水平的师资不足,导致农村教育质量难以保证。在我看来,乡村学校教师严重短缺,但同时我们看到,每年有那么多大学生找不到就业机会,而乡村学校又急需人才,为什么大学生不去真正需要自己的地方呢,每年毕业生都挤向人才济济的大城市,为了留在城市里,他们甚至选择专业不对口的工作。我记得在唐家村小学开总结大会时,就有位同学说过这样一句话:在唐家村的这几天,让我感受到了村民的热情和孩子们迫切渴望知识的心情,我被他们这样热情所感动,我想留下来

再次,农村中小学生辍学严重,教育程度偏低,除了教育体制的原因外,农村教育模式的单一化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国农村的教育也是单一的应试教育模式,一旦升学无望,则会前功尽弃。我们小组曾走访了许多村民和家庭,和家长们探讨过关于孩子辍学的问题,归结起来有以下三点:

第一点:学校老师讲的不好,一部分学生厌学,直接退学外出打工;

第二点: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而将差生分流出去,使好多初中高中生辍学外出打工;

第三点:考上学而供不起也导致一些学生辍学。

农村教育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8.8亿人,相应的农村教育更应加强。为更好地了解农村教育现状,我在假期通过走访和询问,对广东地区的农村教育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农村教育出现如教育经费不足和学校负债严重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农村孩子接受教育,而且使农民对新知识的吸收及民主与法治的贯彻实行造成障碍。这不但是问题而且将是农村教育的危机。

一、 乡村学校负债累累

由于农村学生的学费难收齐,而教师的办公经费又不足,很多农村学校只得向私人借款维持学校的正常运作。有的学校为达到"普九标准"向私人借贷修建设施,等到新学年开始就从学杂费中提取一部分支付债务。有些地方主管教育部门不顾农村的现状而要求一些小学、中学一定要达到"普九标准",这无异是在让学校背负沉重的债务。更有些学校为应付上级的各种检查,花费巨额的招待费。导致农村教育的发展变得越来越艰难,有很多农村少年儿童无法得到公平的受教育机会,造成很多农村少年儿童"望学兴叹",以致不得不离开学校。农村学校的负债累累将严重阻碍农村教育的发展。

二、 杂费和书费让学生家长难以承受

在调查中了解到,农村经济发展较落后,农民相对较贫困。政府在财政支出吃紧,教师工资难以发放的情况下,就通过增加学杂费,从中提取一部分发放给教师,以弥补财政亏空。有的学校为拿到出版社的回扣,把出版社的一些"辅导材料"强行要学生购买;一些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如美术、音乐、手工等因没有师资和条件完成教学如同虚设,但这些书还得学生购买,这些书除了增加他们的负担还有什么用?而农村还有一种怪现象就是摊派多,修路筑桥建戏台等,都要他们出钱,农民靠种几亩地如何能应付这么沉重的负担?

三、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问题多多

乡村学校任教的老师大多是民办教师,他们的学历通常都是初中到高中水平,而且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根据规定要转正参加培训考试得花一笔不少的钱,由于地方财政支出有限,教师工资又难发齐,这给教师带来沉重的负担。而很多乡村任教的教师还要承担一些摊派,如修建公路、地方报纸的征订,这些费用全都直接从教师工资中扣除,这些摊派根本就不同教师商量,犹如强

盗拦路抢劫,这些做法直接损害了教师的利益。一方面当地专科师范毕业生回乡任教,但政府由于教师工资、住房、福利待遇等支大而无力接收,另一方面没有经过正规师范教育的民办教师又由于能力有限而对学生的引导及培养造成阻碍。这就导致教育资源被浪费,而少年儿童接受知识的领域变得越来越狭窄。

四、 资源分配不公平

在调查中,可以看到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各政府、电力、交通等机构拥有资源支配的权力,它们利用部门所掌握的权力最大限度地实现部门利益,或从财政分配计划中优先得到所需资金,他们的办公室及职工住房等都是最好的。而教育资源却少之又少,何况城市人口的教育需要被优先满足,农村人口得到的教育资源就非常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需要。在一所农村中学中我看到一种现象:篮球场是黄泥地,足球场是一块荒田,实验室的仪器陈旧的难以利用。如此的设施怎么进行有效的教学呢?相反在城镇的小学,教学活动多种多样,体育设施和其它教学设备可以说是完善,如此的差距是为什么?是资源的分配不公平。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使农村少年儿童处在教育资源非常短缺的环境中,而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不仅严重阻碍农村少年的发展而且使农村青年就业更难。

农村教育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一、调查实施概况

本次调查对象为全镇居住的居民,调查方式主要是实地考察、深度访谈、召开座谈会、发放问卷等。调查结果:走访了120名农村妇女,发放问卷120份,回收问卷120份,回收率为100%。被调查的120名农村妇女中,已婚妇女90人,未婚22人,离婚或丧偶的8人。年龄结构,20岁以下的8人,2130岁的22人 ,3140岁的42 人,4150岁以上的48人。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的48人,占40% ;初中的66人,占55%;高中(职高、中专、技校)的6人,占5 %;大专的0人,;本科以上的0人。

二、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及特点

从调查情况看,**镇农村家庭教育现状主要呈以下特点:

(一)农村家长重视家庭教育程度提高,但仍过分依赖学校教育

实地调查反映,95%的农村女性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很重要,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重视儿童的全面发展都给予一致肯定。71%的农村妇女表明愿意不惜一切投入,培养子女成才。问卷调查中显示,67.61%的农村女性家长重视孩子的学业问题(成绩差、听课困难、学习态度不端正等),重视孩子情绪问题(暴躁易怒、焦虑、抑郁、自卑等)、交际问题(内向冷漠、不善交际、经常与人发生矛盾等)以及行为问题(违反校规等)的比例分别为11.83%、13.80%和6.76%。很多农村家庭父亲和母亲分头负责儿童的生活、学习和教育。而且父母共同管理儿童学习教育比例最高达77.55%,说明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以及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 为国教子、以德育人 为主题与核心的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的家庭教育观念被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所认同,多数家庭民主和谐,父母协力、协商共同承担家庭教育责任。

但实地调查也发现,农村学生家长教育观念落后,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严重不足,农村学生家长真正认识到自己对子女教育负有责任,并能较好地担当起这一责任的农村家庭只占15%。85%的农村家庭认为孩子的教育责任在老师、在学校,与己无关,他们只负责从经济上、生活上满足子女的需要,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给了学校,孩子出了问题就怪学校和老师,一味感叹孩子没遇上好老师,甚至指责学校误人子弟。有的家长和监护人甚至认为:孩子在学校,家长出钱学校管,自己还操什么心?这种教育理念与思想认识,大大增加了学校对这部分学生教育管理的难度。更有一部分父母或监护人教育理念差,认为只要吃好喝好就行,儿孙自有儿孙福,认为只要能挣钱,读书也没什么用,不读书照样可以赚钱,大学生不是还找不到工作吗?这些观念势必影响孩子,产生学习无用的情绪;在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中,由于学校单方施教,往往收效甚微。

(二)农村家庭教育方法逐渐更新, 但科学家教任重道远

问卷调查中,52.6%和32.3%的农村女性家长选择私下赞赏、公开表扬方式鼓励儿童的进步。孩子做错事时,61.5%的农村女性家长选择心平气和的方式指出孩子的错误。与孩子沟通交流上,60.5%和30.4%的被调查者觉得自己与儿女的关系非常好或比较好;64.5%的女性家长表示自己能够很好或较好地与孩子沟通;47.94%和47.17%女性家长明确自己的孩子经常或偶尔告诉父母他(她)开心或不开心的事情。走访调查发现,孩子有事瞒着家长时,多数家长采取引导而不是强迫孩子交待的方法。孩子与家长意见相悖,一时难以确定对错,45%的家长会采取冷处理。孩子有吸烟、喝酒、沉迷网络游戏和上网聊天等不良行为,部分家长能按照问题的性质采取不同的纠正措施。这说明,广大农村家庭教育方法逐渐在改善,但调查也反映,农村家庭教育方式传统简单,不能适应现今社会的发展:

一是教育方式简单粗暴。部分农村家长认为棍棒下面出孝子,信奉棍棒教育,觉得孩子是打出来的,父母打孩子天经地义,对孩子动辄打骂、训斥、体罚等。问卷调查显示,在教育孩子做错事情的方式上,有32.41%的被调查者选择教育方式是责骂或打孩子;3.77%的被调查者采取禁止孩子参加喜欢的活动或拿走孩子喜欢的物品等惩罚方式,甚至有2.76%农村家长认为,小孩子都会犯错误,做错就做错了,由他去。被调查的家长中,对孩子采取物质奖励的占8.86%。而且,考试取得名次或完成某件事情,均以物质奖励;直接用金钱奖赏的家长占2.08%。在与小孩之间的沟通问题上,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在父母面前所需要的是服从,根本没有与孩子沟通的意愿。 24.21%的农村女性家长表示沟通的时间很少,6.49%的农村妇女反映自己与孩子双方虽有沟通的想法,但沟通过程中,总是因无法克制的情绪而中断与孩子交谈;有2.91%的农村妇女直接表态自己不知道如何与孩子沟通,或很难与孩子沟通。农村家长缺乏与孩子的交流,缺少对孩子正确的思想教育,长此以往,孩子容易变得胆小、退缩、冷漠,或以攻击和敌意对待他人。

二是疏于对孩子的教育管理。实地调查反映,大部分家长整天忙于农活或打工挣钱,没有更多的精力来教育孩子,更谈不上有闲暇时间与孩子一起玩耍、交流、沟通,基本疏于对孩子的教育管理。有些农村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漠不关心,不管不问,甚至有些家长连孩子的确切年龄和所在年级都不知道。有的家长过分纵容子女,对于子女不正确的言行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管教不严、一味纵容,认为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就是对孩子的爱,特别是留守儿童监护人中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在这方面显得更为突出。

由此可见,教育方式传统简单,缺乏先进家教理念和科学家教知识,放任自流的教育方式仍是我镇广大农村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提高广大农村家庭科学育儿的家庭教育水平任重道远。

(三)农村家庭对孩子的支持能力欠缺,家长能力建设亟待加强

一方面,农村家长素质普遍偏低。被调查的农村妇女中,小学及以下的48人,占40% ;初中的66人,占55%;高中(职高、中专、技校)的6人,占5 %;大专的0人,;本科以上的0人。农村妇女承担社会、家庭双重角色,大部分时间被挤占,很少有时间来充实提高自己,有部分小学文化的人渐渐退化到了半文盲的状态。现在读书真难,孩子的作业拿回家,我根本看不懂是农村家长普遍存在的现状。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镇广大农村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家长所受的教育少,文化底蕴差,因而无法对子女进行有效的教育和指导。

另一方面,农村家庭缺乏教育氛围。目前,由于农村经济相对滞后,大部分农村家庭条件差,家庭收入只能是解决衣食问题,家长们根本无能力投资家庭教育设施建设,为家庭教育提供更好的条件,因此,虽然广大农民的住房及经济条件提高很快,但有书房或书桌的学生并不算很多。同时,农村中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少,农村女性家长农闲时大多用于聊天,或沉迷搓麻将、打扑克,很少看得见书籍,父母亲平时不看书读报的占绝大多数。

教育孩子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家长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品德素质对孩子影响是综合的,相互渗透,缺一不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许多农村家长认识不到知识和文化对子女成长的意义,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子女的教育责任、义务,忽视家庭教育。许多家长缺乏家庭教育知识,无法担当起家庭教育的责任,还有一些家长采取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甚至在无意识中对孩子进行错误的教育和导向,直接影响了农村家庭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实施。作为家长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根据自己的条件,扬长避短,加强对孩子的家庭教育。

三、解决农村家庭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社会、家长、学校共同关注农村家庭教育问题

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农村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要把农村家庭教育作为重要任务来抓。要认真做好农村家庭教育指导、督查工作,使家庭教育工作管理规范化。

政府应该适当加大对农村家庭教育的投入,设立农村家庭教育基金,应付必要的农村家庭教育支出,确保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正常运行。政府要尽最大可能挖掘农村教育资源,大力创建有益孩子身心的娱乐活动场所。尽最大努力发挥农村的家庭教育功能,使农村家庭教育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家长要想方设法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创设丰富的信息环境来帮助孩子扩大视野,培养其探索的兴趣和习惯以及陶冶情操。家长可以利用电视机为孩子选择合适的节目,指导孩子收看;可以带孩子到具有教育意义的场所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可以为孩子选购有关书籍,订阅报刊杂志,并坚持与孩子一起阅读、欣赏。

(二)办好家长学校,切实提高家长素质

农村中小学应注重宣传发动,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学校章程,规划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健全教学管理,采取多种措施,努力办好家长学校,切实提高农村学生家长整体素质。

学校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将提高家长素质当成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切忌只重形式不重内容,学校要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制定出提高农村学生家长素质的长远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要根据家长的实际需要制定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内容。定期组织家长来校学习,提高家长素质和教育素养。家长学校的授课形式应灵活多样,可以采用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家庭教育论坛等形式。家庭教育论坛内容既包括知识讲座也包括家长发言、提问,使家长、教师形式互动,在互动中交流经验,提高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要将提高家长素质和提高家长实施家庭教育能力紧密结合起来,侧重培养家长掌握现代家庭教育理念,家庭教育知识和家庭教育方法,最终实现提高农村家庭教育质量的目的。

(三)家长要了解自己的孩子,与孩子建立心连心的沟通。

要教育好孩子,首先必须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长处,并尽可能的积极的引导。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打击孩子的自信心。避免用专横的态度对孩子进行体罚,让孩子去接触社会生活影响,包括社会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甚至是敌对作用的影响,父母应该指导他们去跟不好的影响进行斗争,从而增强孩子的抵抗力。另一方面,给孩子的自由空间应该是有限的,不能一味地去溺爱孩子,所谓一切为了孩子、盲目地去爱自己的子女,结果是害了自己的子女。

农村教育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一、发挥师资作用,走集中办学之路

为改变不利局面,木耳镇经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严密论证和精心准备,于2007年下学期施行了集中办学,将部分村级小学撤并,全乡只办一所六年制中心小学,在校生达389人,服务半径20公里。开始走上创办乡镇中心学校的集中办学路子。

二、加大资金投入,实行农村学童寄宿制

三、健全制度,加强完善规范化管理。

近年来,木耳镇中心学校的集中办学和实施学生寄宿制走过的是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路子。在集中财力解决好基础设施的同时,校领导十分重视有关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努力使全新的办学方式和物质资源收到最好的成效和发挥最大的作用。通过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他们的办学和学生寄宿管理模式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

1、以管理约束人,建立完善制度。

寄宿制学校师生几百人在一起学习生活,犹如一个小社区。学校及时拟订并实施了《日常行为规范》、《文明住校生标准》、《文明寝室评比制度》等,使学生个人、班级集体、寝室集体都有道可循、有据可依、有效地促进学生生活秩序的正常化。一是加强宣讲教育。利用集会、红领巾广播站等阵地,结合发生在学生当中的好习惯或不良习惯展开剖析,使学生明辨是非,从而树立正确的观念;二是建立校监督岗和班级监督岗。成立值周班监督岗,负责全校教室的卫生包干区的监督。对住校生早、中、晚三餐就餐情况进行监督。通过记录和文明班级评比挂钩,督促了学生良好卫生、生活习惯的形成;三是大力开展文明寝室,文明班级评比活动。放手让学生自由地去美化自己的寝室、教室。让学生大胆、自由地发挥他们自己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通过活动来增强学生热爱集体的观念,感受分享劳动成果的喜悦。

2、配齐配全生活指导老师,充分发挥班主任作用。

一是配齐了生活指导老师。特别是对低年级寄宿生,学生年龄相对较小。因此,生活指导老师注重加强了对学生夜间就寝的管理。如在晚上,每隔两个小时生活指导老师起床一次,给学生盖被,叫学生上厕所,监督寝室纪律等。每周二、四开设劳动兴趣课,由生活指导老师负责帮助寄宿生学会洗脸、洗脚。叠被晒被、洗饭盒、蒸饭、系鞋带、换洗衣服、洗浴、伤风的防治等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和自我保护的能力;二是充分发挥了班主任的指导作用。班主任一方面承担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又是班集体的组织和管理者,这种工作的双重角色有利于班主任自觉地履行教书育人重任。寄宿生在校时间长,班主任更成了联系学校工作与学生的桥梁与纽带。班主任每学期都制定出学生生活能力培养计划,并付诸实施。如定期开展生活能力实践活动,举行生活能力分项、综合竞赛等。

3、寓教于乐,开展丰富多采学习教育活动。

抓好学科渗透。《生活与劳动》课的老师将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都落到实处。在生活与劳动课堂上,教师还结合本校实际,教给学生如何蒸饭、洗衣、刷牙、洗浴、管理财务、与人交往等一些常识。同时对学生行为习惯可以提出一定的要求,采用直观的、形象的方法向学生阐述,使他们有感性的认识。如有的学生身上的零用钱较多,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这些钱,教师就适当加以引导。如有的同学花钱大手大脚,每天吃许多零食。教师就帮助他统计一下一天或一个星期吃零食所花的钱,并建议他用同等的钱买一些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或学习用品。通过认知、对比,学生渐渐主动地能节约用钱,多买书,多看书,形成了良好的习惯。

4、家校配合,建立与学生家长沟通联系。

学校和家庭的联系至关重要,该校充分利用开办家长学校这种有效形式,加强了校内外教育的衍接沟通。学校每学期至少两次定期开办家长学校。及时通报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虚心听取学生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既使家长能放心孩子的学生和生活,又更加密切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同时抓好定时家访,填写家访联系单,记录每个学生的家庭档案。做到学校尤其是班主任对每个学生的家庭状况、经济水平、智力水平、思想情操等有全面的了解。努力做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收到对孩子的最大教育效果。

四、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木耳镇中心小学在办学管理模式改革取得较大成效的同时,不可避免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引起重视。如:一些学生很少做过打扫卫生、整理房间这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存在着生活能力过低现象;一些学生自制力较差,常常将家中带来的钱用于吃零食上,直接影响到学习和生活的正常维持;不合格的小食品既无营养,也不卫生,直接影响到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等等。

农村教育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当前,农民外出务工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我市农村农民外出务工也极为普遍,全市约47万多名,年收入大约在20亿元以上,外出务工劳动力人均5000元以上,这已成为我市多数农民增加经济收入,改善贫穷面貌的一条重要途径。可以预料,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农民离乡进城务工的状况还将继续下去。由于各种原因,外出务工的农民不可能全家进城,家中未成年的尚在读书的子女,只能留在农村,托付给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朋好友代为照看,稍大一点的孩子,干脆让他们自己打点自己的生活,甚至还要照看年幼的弟妹。

这些农村“留守孩子”,由于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其教育和身心健康都受到了严重影响,并由此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已经开始受到全社会的关注。

我市农村“留守孩子”的现状如何?有何问题?如何解决?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深入到我市固镇县农村进行了一次实地调查。现将调查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查的时间、地点及方法

按照民盟省委、市委要求,由民盟市委妇女委员会组织“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研小组”,我们一行七人于05年6月17日前往固镇县石湖中学和石湖小学进行实地调查。

调查采取听取校方介绍有关情况,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并召集政教处、团委、班主任及部分教师参加座谈会,还深入班级与部分留守孩子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通过调查,我们对两校留守孩子的生活、学习、思想等基本情况有所了解。我们认为,两校的情况基本上可以反映我市农村“留守孩子”的现状。

二、石湖中学的基本情况

石湖中学是固镇县的一所市级示范中学,现有初中和高中学生3000多名,教师135名。学校为配合调研做了材料准备,由校方提供的数据反映,全校五个年级中(初中三个年级,高中二个年级,高三已离校),单亲外出务工的学生为295人,双亲外出务工的为159人,二者占学生总数的15.1%。另外还有10%的高、初中学生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干脆辍学放弃了上学。

但据校方介绍,石湖中学的“留守孩子”现象还不算最严重的,有些农村初级中学“留守孩子”的比例高达40%以上,给学校的正常教学、管理等都带来了众多负面影响,情况是令人担忧的。

下表为石湖中学在校学生家长外出务工的情况表

年级

总人数

单亲外出

双亲外出

占年级人数的比例(%)

初一

749

121

51

23

初二

670

75

39

17

初三

535

46

27

13.6

高一

480

39

26

13.5

高二

389

14

16

7.7

由此表可见,初一的学生年龄最小,而父母外出务工的比例却最高。在此年龄段的学生自控能力最差,是最需要父母双亲呵护和家庭温暖的,而恰恰此时缺少了父母的关爱和家庭温暖,这将给孩子们带来的严重后果可想而知。

三、调查问卷的情况

为了方便调查,针对需要了解的问题,我们设计了一张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列出了30个问题,它们涵盖了年龄、性别、父母外出情况、父母联系情况、个人学习、生活、思想及课外活动情况,以及对父母外出务工的态度及希望等。

在校方的协助下,在石湖中学我们发放了180份调查问卷,收回了180份。石湖小学,我们发放了50份,收回了50份。

事后,我们对这230份调查问卷逐项进行了认真地统计和分析、归类。

我们认为,两校接受调查的学生们的回答是认真的,实事求是的,它们基本上可反映“留守孩子”的当前生活学习及思想心理等有关情况。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农村“留守孩子”的问题可以大致归纳为四个方面:生活行为失范、心理健康障碍、学习课业困难、违纪违规行为趋多。其中,以下列问题尤为普遍和严重。

四、“留守孩子”普遍存在的问题

1、普遍“不同意”,产生孤独、寂寞感

在石湖小学,从问卷中反映出,在11-14岁的学生中44人有43人不同意父母外出务工,15-18岁的学生中6人全部表示不同意父母外出。

在石湖中学,180人中有129人不同意父母外出,同意的为32人,其余19人无所谓。

大多数“留守孩子”都不希望自己的父母外出务工。父母的外出,使他们长期得不到父母关爱和抚慰,因此,非常想念在外的父母亲,看到别的孩子有父母为伴,自己就有一种寂寞和孤独感。

很明显,父母外出务工违背了大多数孩子们的心愿,使他们从小就被迫生活在无奈、无助和无望之中。调查显示,年龄越小的孩子越渴望同父母在一起,父母外出务工使他们幼小的心灵从小就蒙上了孤独的阴影,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留守孩子”大多表现为性格孤僻、内向,不愿与人交往和沟通。

2、失去了家,普遍缺乏安全感

父母不在家,“留守孩子”放学归来,没有家的感觉,他们失去了家,产生失落感,普遍感到安全没有保障,尤其女孩子更是如此。

石湖中学,180个被调查的学生中,有95人表示没有安全感,其中女孩子为64人,她们经常处在担惊受怕与戒备之中。多数“留守孩子”对他人缺乏信任,为了安全,自我封闭,为人处事一般都显得胆小谨慎,以致心理不健全,从而影响到他们正确的认识社会及正常的人际交往,因而也影响到他们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3、打工能挣钱,让学习受到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有些外出务工者在长期的打工生涯中或多或少形成了一种“读不读书都无关紧要”,“只要能打工,照样能挣钱”的思想。在教育孩子上也往往流露出“上不了学,大一点跟爸妈一起打工去”的倾向。这种思想潜移默化,助长了一些“留守孩子”的厌学情绪和“读书无用”的思想。这样,在学校里,这些孩子往往不能接受学校和老师的严格要求,学习上没有目标和动力,缺乏刻苦认真的劲头,学习成绩自然难以达到理想程度。由于没有父母的督促,一些成绩本来很好的孩子,也会日渐退步,甚至沦为“问题学生”。在我们的调查中,石湖小学49人中,学习成绩堪称优秀的仅1人,多数为中等偏下。在石湖中学,辍学的或现学习成绩排名偏后的学生,不少原来都是班级的前几名的学生,后因父母外出打工影响,迅速退步所致。学习成绩不好,又进一步加大了“留守孩子”的自卑心理和厌学情绪,如果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和学校的关心和帮助,极易“破罐子破摔”,引发出一些更为严重的问题。

4、心理失调,行为极易失控

“留守孩子”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无法和父母交流、沟通。苦恼时得不到安慰,高兴时得不到赞同,进步时得不到表扬,失败时得不到鼓励,彷徨时得不到指引。当“留守孩子”出现某些异常苗头时,学校老师也难以及时与家长沟通。尤其在放学离校之后的时间内,“留守孩子”多数处在无人监控的状况中,因此对自控、辨别能力不强的尚未成年的孩子,在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往往会行为失控。吸烟、打架、迷恋上网,甚至出现欺诈、行窃、校园暴力等不良行为。

在我们调查的两所学校中,虽然尚未发现严重犯罪的极端事例,但一些苗头还是存在的。如有些“留守孩子”乱花父母给他们的钱,无节制的上网,不恰当地消费,钱花完后互相乱借,从而引发同学之间的矛盾,甚至打架、斗殴,想歪门邪道等现象时有发生。校方对此也深感忧虑。

五、我们的思考和建议

“留守孩子”是当今我国青少年之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是特别需要呵护和关爱的群体。现有的种种迹象都已表明,他们的身心健康已经受到了严重影响。这对我们要将青少年一代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宏伟目标来说,是一个严重的挑战。也是新形势下,青少年教育中的一个新问题。对此,我们决不能视而不见,而应给以高度关注。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为使留守孩子同全国青少年一样能健康茁壮的成长,结合我市的具体情况,我们建议:

1、各级政府要高度关注“留守儿童“问题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的成长关系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兴衰,不仅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更需要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是学校的事,更是全社会的事,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政府来协调、统筹多方面的力量,上下联动,共同做好这件事情。

2、尽快建立我市“留守孩子”的资料库

由教育、共青团、妇委、关工委等部门组织,学校具体操办,全面摸清我市农村“留守孩子”的有关情况,尽快建立起相应的档案资料,并注意经常更新。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心中有数,针对各类“留守孩子”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的采取措施,更加有效地解决他们的困难和问题。

3、关注“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

农村“留守孩子”远离父母,没有爱的呵护,失去家庭温暖,很容易产生思想上的困惑、情绪和行为失控及心理上的障碍。问卷中明显反映出部分“留守孩子”已经出现心理问题。他们感到孤独、寂寞,出现社交行为上的自闭。因学习困难、考试压力而导致学习障碍。心理上恐惧和焦虑,又进而产生厌学和逃学。因此对中小学生,尤其是对“留守孩子”进行心理教育、心理咨询是非常必要的。在座谈会上石湖中学的校长,德育主任和老师也提出在学校开设心理教育课,对学生进行心理问题辅导、咨询的想法。鉴于目前心理学专业人才,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学校可采取举办心理知识讲座,利用电视专栏节目,学校校园网对“留守孩子”进行心理教育。(我们还有一种希望,学校老师不要把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处理)。

4、开通“留守孩子”的电话热线

为了使“留守孩子”能够有人、有地方倾诉自己的苦闷和渲泄自己的情绪,学校和有关部门可考虑开通专供“留守孩子”免费使用的电话热线,安排专人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及时发现问题,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要让每个“留守孩子”都清楚,他们并不是孤立无援的,老师和全社会都会随时随地地聆听他们的心声,并伸出援助之手。

5、帮助“留守孩子”和父母交流沟通

“留守孩子”和自己父母的交流沟通是必需的,不可取代的。但由于各种原因,一些“留守孩子”却很难与在外的父母交流。因此应帮助这部分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建立起正常畅通的交流渠道。

学校应督促外出家长定期给自己的孩子联系、交流,也应督促“留守孩子”采取电话或书信方式定期向父母汇报自己在校的情况。

调查中我们得知石湖中学为“留守孩子”和他们父母之间建立了电话联系制度,从而有力的促进了留守孩子和父母之间互相了解、交流和沟通。我们认为这种做法值得推广、借鉴。

6、帮助学习困难生,树立信心

因为种种原因,“留守孩子”中不少学生已成为学习困难生,课堂不能安心听课,作业不能独立完成,考试成绩下降,渐渐地他们对学习产生恐惧、厌学。学校应想法设法帮助他们,石湖中学有的班级采取老师分人包干,学生成立课外互学帮困小组,已经初见成效。,

7、尽可能的丰富“留守孩子”的课外活动

“留守孩子”的具体情况尽管各异,但总的特点都是在课外时间倍感孤独、寂寞,缺乏交流对象,此时特别渴望父母关爱。对“留守孩子”来说,如何度过每天的课外时间就特别关键。因此,学校或有关部门要特别注意做好这个时间段的工作。比如,学校可以成立、组织各种课外兴趣活动小组,吸收组织“留守孩子”参与,并配有专门的辅导老师,和他们一起活动,使“留守孩子”的课外时间充实起来,以转移和减轻由于对父母的思念而产生的各种思想情绪,把思想和兴趣集中到健康有趣的课外活动中来。

8、“留守孩子”需要全社会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