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行政法学课程论文

行政法学课程论文

行政法学课程论文

行政法学课程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职业能力

行政管理学作为政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随着政治学的恢复与发展,自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行政管理本科教育也得以恢复,并得到了迅猛发展,经过30多年的重建与发展,截至 2014 年,全国已有256多所本科高校设立了行政管理专业,中国行政管理专业已初步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与课程体系。但还不够成熟,必须优化课程体系,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满足社会多层次、多领域、多方面的需求。

一、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

根据国内主要大学的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选择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来进行分析比较,主要有这样一些学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北京大学、天津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宁波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广东商学院等。这些院校在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上大体上是相同的,国内各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基本上开设的课程模块有:政治学类主要包括政治学原理、中国政府与政治等;法学类包括法学概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民法、刑法等;管理学基础类包括管理学、领导学、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心理学等;社会类社会学概论、社区管理、社会工作实务、社会调查方法、社会保障概论等;公共行政学类行政管理学、城市管理学、行政伦理学、公共关系学公共危机管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等;公共政策分析类包括公共政策概论、公共政策规划与方法等;研究方法类包括行政研究方法;基本技能类包括信息检索与利用、公文写作、现代礼仪、电子政务原理、行政职能能力训练、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与管理等和其他类。

二、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课程体系的特点

文章所指的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基于目前国内各高校基本开设课程的类别,将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分为十大类型模块。为了说明该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特点或者与普通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异同,我们把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与全国不同类型的高校和本科层次的高校专业课程模块进行了对比,如表1、图1所示。

表1统计了各类层次普通高校(学士、硕士、博士)和本科院校出现的99 门专业课程、山西大学商务学院36门专业课程,反映的是十类课程模块在本科院校专业课程所占比例和在不同层次高校专业课程所占比例的平均水平和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专业课程中所占的比例。基于以上统计资料分析,关于不同类型高校间各模块类型课程分布情况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与不同层次普通高校和本科层次的高校的各课程模块分布折线图走势基本相同,这初步说明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在整体内容设置上具有较大相似性。

在分析了一些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之后,我国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一)各层次高校专业课程设置上体现了学科的综合性

行政管理专业主要研究对象是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管理,除了行政与公共管理类的学科外,还有大量专业课程来自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其他学科,体现了行政管理专业的复合型、跨学科性特征。

(二)政治学类和管理学类的课程所占的比重偏大,经济类的课程相对较少

从表1可以得出,行政与公共管理类的课程最高,管理类(18.89%)居第二,政治类(8.67%)居第三。政治学类和管理学类的课程相对较多这一统计结果与我国学者郭小聪、陈瑞莲、蔡立辉(2003)等关于我国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着严重的政治学和管理学取向的观点相互印证。目前开设的经济学类的专业课程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但经济类课程并不多,没有开设税收、公共预算、政府部门会计、政府部门审计、政府采购制度以及作为基础的会计学和审计学的课程。事实上,政府管理的大部分内容都与经济有关,若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不懂现代市场经济学的知识,缺乏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能满足岗位的需求。

(三)研究方法和公共政策类课程所占比例更低

从表1和图 1 的分析中,我们发现研究方法类课程和公共政策类课程在不同类型高校中的比重均最低,事实上很多高校都没有开设研究方法的课程,这体现出了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方法教育较为薄弱。我们发现公共政策类课程的比重,在学士点高校、硕士点高校和博士点高校中分别处于倒数几位,与公共政策在公共行政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中的地位而言,其重要性体现不足。

三、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评价

文章对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的课程评价进行了调查,问卷主要选大四学生,因为大四的学生已经修完大部分课程,他们更清楚本专业课程情况。共发放问卷91份,回收的有效问卷77份,问卷回收率为84.6%,主要调查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对目前学院课程设置在理论课、实践课、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方面的看法,具体评价如下。

(一)对理论课的评价

在课程设置上的评价,通过罗列本校行政管理专业所开设的36门专业课程让学生选择哪些课程最重要。经统计分析,90%以上的学生认为最重要的课程是《行政管理学》和《管理学原理》、《公文写作》、《行政组织学》;70%以上的学生认为最重要的课程是《公共政策学》和《政治经济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社交礼仪》《行政职业能力训练》《公务员面试》、《办公自动化》、《中国政府与政治》、《公共事业管理》重要;60%以上的学生认为最重要的课程是《政治学》和《西方经济学》、《社会保障》重要;50%以上的学生认为最重要的课程是《领导学》《地方政府治理》《企业行政管理》重要;认为最不重要、不需开设的课程是《物业管理》《社区建设与管理》《基层民主建设》。有24门课的被选率超过50%,占所有课程的66.7%;从学生对课程设置上的评价看,总体设置上还是比较合理的,但不完善。在课程教育上的评价,9%的学生认为通过课程教育学到了知识,提高了实践能力;45%的学生认为学到了理论知识;9%的学生认为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对课程教育的总体评价不是很高。

(二)对实践课的评价

在实践时间的安排和次数上:72.7%的学生认为学校安排的实习时间与次数都比较短,9%的学生认为实习时间和次数适当,18%的学生认为实习时间太长;在实习安排与实习辅导:36.3%的学生认为学校对实习的安排妥当,辅导到位,也有27%的学生认为学校对实习的安排妥当,但辅导不到位,9%的学生认为实习安排欠妥,辅导到位。9%的学生认为实习安排欠妥,并且辅导不到位。由于行政管理实习最对口的单位是政府部门,但是政府部门一个特殊的部门,专业化程度高,要求学生的素质较高,无法接纳大量毕业生,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建设面临很大挑战。这严重制约了行政管理专业实习教育的效果。

(三)对能力和素质提高的评价

通过接受行政管理专业的教育,27%的学生认为对提高能力和素质很有帮助,54.5%的学生认为对提高能力和素质有一定帮助,9%的学生认为无任何帮助,9%的学生认为无法评价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是否提高了。通过问卷统计,学生普遍认为他们的能力和素质提高不明显。

四、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课程体系的调整

面对目前就业形势越来越严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未来职业发展能力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逐步成为高等教育得到社会认可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变得多样化,对政府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更高水平和素质的人才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行政管理专业是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的基地,这要求普通高校本科行政管理专业教育必须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

通过分析课程设置的现状以及学生对课程设置的评价,课程设置必须体现能提高学生自身的知识、能力、素质,而学生自身的知识、能力、素质决定其职业发展情况,因此,构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把课程体系划分为四个模块,即公共基础模块、学科课程模块、专业模块、职业课程块。在学生掌握通用知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在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提高各项实践能力。在现有相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为目标,重新构建课程体系。

(一)行政管理类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分析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重构课程体系,必须在深入分析行政管理专业未来就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基础上,确定各专业的培养目标,然后设置相应的课程。行政管理专业是公共管理类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主要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掌握系统的行政管理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具备较高的管理、沟通、组织协调等能力的专门人才。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可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行政管理、市政管理、人事管理、社会工作、政策研究、秘书等工作。政府、社会和企业对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需求是多层次的。

(二)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的调整

1.公共课程。公共基础是全校学生必须修读,为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设置的通识教育类课程,以进行跨专业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教育为主要功能的课程。主要分为三大类课程:思想道德素质类课程、身体素质类课程(体育等)、基本知识与能力素质类课程主要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体育和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应用文写作等课程。以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能力、写作能力、适应社会能力等。

2.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同一学科中各专业学生必须修读,为了将来在某一学科领域从事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学生掌握该学科领域和相关学科领域的最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而设置的课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我国的社会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在逐渐强化,社会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增大。现代社会的需求的多样化和管理对象的广泛性与复杂性,决定了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应体现诸多学科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和相互发展的取向。因此,这类课程应该包括三类:学科基础课程、学科核心课程、跨学科课程。除了必须有的学科核心课外,还应该有二级学科基础课程、一级学科或跨学科基础课程,尤其是经济类、社会类、公共政策类等课程。

3.专业课程。专业课程模块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三个方面。专业基础类课程主要是使学生具有行政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专业能力与思维训练能力的课程。主要有中西行政制度史、公共组织理论、市政学、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等。专业必修课程是使学生了解本专业前沿的学术理论成果、最新实践应用成果,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主的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公共管理学、公共行政学、政策学、管理心理学等。专业选修课程是公共管理理论与方法拓展与素质课程,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应用方法与技能课程,旨在拓宽知识领域,增强专业技能素质。因此,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应该在保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上,增加专业选修课的门数和比例。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方法、技能和能力,同时可也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现代政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要求具有服务意识、公仆意识和公共责任意识等的道德素养,在课程设置上要体现个人修身与素质、专业素养等综合素养。

4.职业课程。高等教育传授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使知识转化为智力和技能,适应社会需求。据资料显示,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太过倾向于专业理论知识,对学生实践课程安排太少。从目前国内行政管理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上看,基本原理类的课程所占的比例为82%左右,明显偏大,而培养学生行政能力和技术方法方面的课程不到10%,明显偏小。学生只学到了一些基本的原理,却没有学到一些技能和方法,各方面的能力也没有得到提升。设置一些方法和技能类的课程,主要有公共管理统计学、行政案例分析与研究、公共管理定量分析技术与方法、社会研究方法基础、政府绩效管理、领导决策科学、普通逻辑学、公务文秘、公文写作与处理、电子政务与信息化、办公信息自动化科学等和其他文史哲、经管类等课程。

而就业市场更多地要求毕业生要有相关的实践经验及实践能力。主要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在职业课程模块主要是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整合通用知识、通用能力和学科课程,将学生知识和能力系统化,以达到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目的。行政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行政管理专业教学计划除设置大量的理论课程外,还应包括更多的实践环节。主要包括:认知实习、专业课程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社会实践、课内实践。要求学生独立研究公共服务领域里存在的问题,培养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行政管理活动深层次的现象进行分析、整合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屈站.我国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对比分析――基于国内15所高校培养方案的实证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3).

[2] 赵瑞峰.中外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教育课程设置比较[J].高教论坛,2003(1).

[3] 吴波,孟霞光.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课程体系对比分析――基于对国内20所高校的调研[J].黑龙江教育,2012(4).

行政法学课程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行政管理 教学内容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中国不断推进的改革进程,中国公共管理领域面临着巨大的管理创新和变革,公共管理学科的理论与实践都在日益得以丰富。我国高校行政管理课程在国内新发展背景之下,需要有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当前行政管理专业对原有教学内容和模式进行思考和创新,以期推动行政管理专业发展和行政管理的人才培养。尤其在财经类的学科影响之下,内蒙古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行政管理专业具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因此分析当前其面对的现实状况,进一步提升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水平是本专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1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创新的现状分析

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内容是由其研究对象所决定的,在本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其研究内容和方向也呈现出多学科渗透和融合的特点。行政管理专业的研究内容一般涉及政府组织结构、职能及其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活动的规律;具体地说,包括行政权力、行政环境、行政职能、行政组织、行政领导、人事行政、行政决策、行政伦理、行政管理的方法与技术、行政效率等方面,所涉及有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及法学等学科,可见其领域内容比较多元且交叉,综合性比较强。就我校而言,行政管理的教育工作者的任务艰巨,一方面,要顺应社会要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具有视野广阔、通晓国情,熟悉现代公共行政及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技术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可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相关组织中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面对国家社会变革的实践要求,实现行政管理专业教育的规范化、现代化和创新发展。然而,在目前本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学的质量和目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因素:

(1)教师队伍专业理论与实践素养有待提高。本校行政管理专业现在拥有的教师数量比较充足,但由于我国高校专业设置及学校自身发展需要的问题,专业对口教师不多,教师大多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本专业对理论综合性等要求;但行政管理的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方法和技能课涵盖多层次的行政管理领域的诸多问题,也容易出现教师专业研究程度不足等问题,由于缺少专业本身长期关注和系统研究,理论基础的积淀不足,难以适应本科教育特点,实现授课的系统性和规范性。

(2)现有教材编写和使用也存在问题,很多教材体例流于形式,内容未能和社会现实结合紧密,专业性和应用性也不强,学术含量比较低;另一方面,在选取专业课教材时,教师事先缺少集体商讨和协调,根据自己的偏好进行选择,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就会出现不同课程之间在内容衔接方面的问题,从而影响到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和水平。在课程设计的规范上,在同一专业的课程中有重叠交叉现象,反映了思路不清晰、理念模糊和内容不科学合理等问题。

(3)在近些年来的行政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注重对学生讲述理论性的内容,课程在教学内容平铺直叙,有时候只是照本宣科,使得课堂效果不佳,还影响学生的出勤率。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以传统讲授为主,缺乏生动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单向学生灌输知识,忽视教师与学生之间双向的互动,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尽管部分老师授课过程中也会有讨论课等形式,但其所占比例很小,同时这种形式往往在学期中间或是期末时间,让学生集中在一段时间准备多门课程的讨论内容,学生疲于应付,有时候会敷衍了事,达不到预想效果。

2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的内容建设

(1)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首先,要进行课程梯队建设,专业必修课程的师资要以具有高级职称且科研突出的教师为核心,吸收专业知识基础扎实、授课和科研能力有待锻炼提高的青年教师。同时,应当保证课程和教师队伍相对稳定,利用学校里如访学、进修、参加学术会议等各种形式,不断提高师资水平。其次,在教学内容方面,注重教师教学大纲的编写和教材选择建设,组织教师每年定期对编写的教学大纲进行讨论交流和修订,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同时,选择专业领域内权威的教材,并注意各门课程的衔接与搭配;另外,随着我院学科制度、学术队伍以及课程经验总结等条件的逐步成熟,应鼓励教师团队自行编写出版专业教材及实务案例。

(2)完善专业课程架构设置,保证课程的理论完整,突出专业能力。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较扎实的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既了解公共行政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又要熟悉相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从而全面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务技能。由于本校是财经类大学,所以诸如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管理学等课程都是学生的学科基础必修课,专业主干方面有公共行政学、行政法学、公共政策学等必修课,可以说课程安排比较系统完整,但同时也应在行政管理专业选修方向上更多地考虑到当前学生的兴趣点和未来职业需求来设置和引导,如当前的国考热、事业单位招考、三支一扶、村官等各种考试,从基础上来说,行政管理专业是占有相对优势的,但在具体的门课方面需要一些学习和引导,所以在课程设置上面要尽量结合社会的实际来进行一些调整,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

(3)保证课程的理论完整前提下,避免具体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复。在进行行政管理专业的授课过程中,不少教师发现不同的门课之间存在内容上的交叉重复现象,如《公共行政学》中的人事行政章节就同《公务员制度》课程的内容重复;《市政学》中的一些内容与《城市社会学》中的某些内容类似,这样授课内容的重复,是由于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科综合性所导致的,每门课首先必须要保证逻辑体系上的完整,囊括的东西比较全面,因此与相近门课存在重复,但这样的内容交叉会浪费授课时间,对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无意义的。因此,教师之间要多进行课程交流与讨论,明晰授课内容,既要保证课程的完整性,也要避免授课内容的交叉重复。

3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的模式采用

(1)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理论丰富,并且很多方向与现实结合紧密,很多内容无法只通过之前的传统黑板书写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而多媒体教学可将集文字、数据、图形和案例融为一体,使课堂内容更生动丰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学校在硬件设备上已经完全可以支持这样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现有的多媒体设备,采取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利用课件可以生动直接地讲解知识点和现实案例,图文并茂加上视频文件等资料,使得教学效果突出。

(2)引入案例分析,进行互动启发式教学。长期以来,行政管理专业教师有所忽视课堂实践教学,“填鸭式”的理论教学方法,形成了课堂只有教师讲,而学生被动听记的局面,以致教学无法实现跟各位灵活和现实的教学效果。行政管理专业属于应用性科学,教师应根据其特点改变单向灌输式的讲授教学模式,采取现实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辩论等方法教学方式,通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使课堂由教师的被动要求变成学生的积极主动,这不仅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而且有利于专业理论联系社会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

(3)设立专业团体,积极开展科研实践教学。从学校整体层面上来看,本校为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的组织观念、集体观念和爱岗敬业的精神,设计了由军训与军事理论教育、社会调查、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毕业实习、读书活动、就业指导与实践、其它实践教学等环节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但是这些几乎都是自上而下的硬性规定,缺乏由学生自发组织的团体性活动。因此,学院可以组建院内的相关临时专业兴趣小组或固定形式的协会,通过这些由学生成立的小组和协会举办一些具有跟本专业相关的群团活动,可以让学生就感兴趣的某些问题进行某项社会实践活动或学术讨论。这个过程不仅能增加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还能锻炼他们语言表达和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在群体活动中得到检验和提高。同时,学生可以和相关专业的老师进行联系并获得其指导,学院教师在指导其活动时,不仅要积极动员学生参加,还要加以正确引导。鼓励支持学生专业团体定期举行相关的讨论会、辩论、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现在学校为促进学生科研能力的开发,校级课题申请时要求老师吸收一名本科生,那么在教师做其它各级课题时,可以让有兴趣的学生有选择性的参加,以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水平。

(4)加快实践操作平台建设,丰富专业实践基地。课堂教授学生的是理论知识,而学生最终的学习目的是学以致用,希望自身所学能够应用于将来的社会需求。因此,专业实践基地就成为学生与社会联系与沟通的渠道和平台。根据行政管理课程体系的特点和属性,行政管理的知识点涉及政府职能行使的相关部门、公共政策、决策过程、管理体制等各方面,因此,学院应与本地区相关的政府行政机构、学术团体或其他公共组织建立较为密切良好的合作模式,可聘请在专业领域内的具有丰富经验或权威的校外专家或部门领导作为兼职教授,建立数量丰富且能长期合作的社会教学实践基地,让学生可以亲临其境,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和工作人员身上进行学习;另一方面,行政管理专业可以创建自己的模拟操作实验室,为实践教学提供基地。我们可以有计划地根据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的内容和进度安排学生去校外的政府部门进行实习,也可以让学生在模拟的实验室中,进行模拟工作实践,进而形成较强的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1] 卢文刚.公共行政管理教学方法的改进与优化[J].中国行政管理,2005(2).

[2] 周艳玲,冯婕,刘鹤.对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中公共关系教学问题的若干思考[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行政法学课程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改革 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2-145-02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环节不仅是贯彻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使命的主要渠道,而且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重要依托。只有确立先进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思路,才能协调好四门课关系,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真正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注度以及对理论教学内容的接受度。

一、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一体化

思想政治理论四门课是有机联系的思想教育课,四门课教学活动各自有侧重,又一脉相传。教师要集思广益谋划特色创新,发挥团队精神,凝练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思路,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仅限于课堂、书本,更要扩展到社会实践,通过四门课这四个点,辐射甚至延伸至整个学生四年的大学生活,由点到面形成一体化,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才有旺盛的生命力。

1.实现教学方法要多元并用。教学中必须突出团队意识,加强团队合作。变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各自为战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联手攻关。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教学内容上必须环环相扣,教学活动上优势互补。培养学生从道德观、价值观的树立到思维能力的培养再到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这方面黑龙江科技学院的做法非常好,实现教学内容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转变,改变过去一本教材从头讲末,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内容、教学时数、学生关心的问题把教材融会贯通,四门课分别采用专题式、3w式、全景式、问题式教学法。通过一个循环的教学实践,这四种方法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启发了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理性思考,增加双边活动和双向交流,使学生在动态和创造中接受教育并得到理论提升和思想升华。

教师实施教育的过程,也是学生成长与成才的过程,情感教学法、互动教学法是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中主要使用的教学方法。同时探讨多元并用的方法,即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对比法、讨论法、对话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2.教学案例要贴近现实、贴近学生实际。实现一体化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教师就必须在一起集体备课,使用的教学案例必须是学生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教学案例可从远到近,从全国的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到本校的考研代表、就业先进代表及航模、英语大赛获奖者。从没有看到的闻名全国的华西村、、到学生去过的黑龙江阿城红星村、黑龙江三精制药。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的教学案例必须反映各自课的教学内容,不能重复使用,既体现各自教学内容,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又要对理论形象、恰如其分地说明。

3.教学课件、网站要凸显艺术性、科学性、现实性、针对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站进行立项建设研究,建设目的是利用网络辅助课堂教学,在加强指导学生自学的同时,提供师生交流的新渠道,建成既能辅助教师课堂教学又能为学生课余自学提供大量参考资料,并能扩展学生学习兴趣的网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积极开发网络资源,提供师生互动平台,及时解决教学疑难问题,为学生自学提供保障。

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网站,一个红字把四门课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的建设目标,实现网上师生互动,把四门课的课堂教学延伸到网络,拓展了教育教学空间。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占领网络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实现理论课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课件要从静到动,从平面到立体,从单机板到网络版,由只有文字和图片到图、文、音、视频、动画并茂,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艺术性。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上课低头不听课都很难。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配合教学内容,提供整套教学课件,内容包括课堂教学演示、课后思考题、课后练习题、在线能力测试以及师生在线交流等。

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网站要信息量大:有学习目的、电子教案、电子课件、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答疑、自学指导、学术交流、哲学家简介、名句分析、重要会议文件、趣味知识等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网站形式生动、新颖,有文字、图片、录像等。

4.教学活动要与学校多部门联合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融入学校大德育建设之中,要积极与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宣传处、保卫处等多单位联合开展德育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可以与教务处、校团委联合指导大学生人文素质科研立项。思想政治理论教师与学生处共同考核学生的德育践行情况,把学生处对学生的综合测评纳入基础课考核中。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可以与校团委、学生处共同申报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专项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还可以与校团委共同开展纪念建党90周年知识竟赛、开展举办爱国主义教育电影周,播放电影《辛亥革命》、《建党伟业》、《太行山上》、《建国大业》。还可以向保卫处索要本校学生违法案件,在课堂进行案例分析。向宣传部索要优秀毕业生采访的专辑,在课堂有选择的播放,这些是学生最关心的,也是他们看得见够得着的,很有激励作用。这些教学资源利用好了,也就实现了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

5.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承载着意识形态传播与巩固的历史使命,教学中需要始终秉承“把握正确政治方向”的理念。理念指导行动,行动导向效果,教学中既要遵循普遍的教育规律,又要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尊重教育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关爱学生,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生活的客观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和进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注意从加强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入手,积极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有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践教学以它特有的直观、生动、感性等特点起到课堂教学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这些年来,我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1)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个融合历史、理论与价值观的课程体系,这一课程的教学若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解决学生的思想疑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就一定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并使之终身受益。思想政治理论课每门课程在教学计划中都有实践教学安排,有实践教学的时间、地点、活动主题、学生人数并严格按计划组织实施,确保实践教学制度化、规范化。

(2)建立稳固的校外社会实践基地。为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必须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不断开辟校外社会实践基地,例黑龙江科技学院与大庆铁人纪念馆、东北烈士纪念馆、侵华日军第731部队遗址陈列馆、哈市三精制药厂、省新建监狱、黑龙江省博物馆等单位建立实践基地。目前,该院有比较稳定的校外社会实践基地15个。

(3)不断创新实践教学新形式,四门课分别进行实践教学活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进行了哲学论坛,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进行了经济论坛,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组织学生进行纪念建国60周年、建党90周年知识竞赛;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组织学生法律知识辩论赛,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

《基础》课参观东北烈士纪念馆、《原理》课组织学生参观阿城金上京博物馆、《纲要》课参观日军侵华731遗址;《概论》课组织学生参观了大庆铁人纪念馆。

(4)实践教学效果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生动真实,教育性强,深受学生欢迎。几年来,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上万人,行程上万里,足迹遍布工厂、乡村、要塞、边陲,学生受到的教育至深致远。实践证明,校外社会实践熏陶了学生思想感情,充实了学生精神生活,提高了学生道德境界,激发了学生时代的使命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老师在愉快的氛围中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黑龙江科技学院毕业生以“思想道德素质高,工程实践能力强”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普遍赞誉,这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的育人作用是分不开的。

二、实现科研、教学一体化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始终不可能是孤立的教学,教学与研究相辅相成的理念是推动课程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必须把课程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把教学体系转化为学生的思想认识体系和信仰体系。教师教学的同时研究重大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研究学生的思想实际及其对理论和教学的接受状况。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发挥集体力量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专题研究:从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方法改革、实践教学摸式研究、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到课堂教学评估体系的建立等内容进行专题研究。为学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更进一步促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

三、实现师资队伍建设一体化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关键,要想有一流的教学质量,必须有一流的师资作保障。通过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为人为师的道德修养,使教师从内心热爱理论课,从内心研究理论课,让理论课真正发挥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热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良好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师资队伍的一体化建设主要是通过导师制、开学初开课答辩制、课前课中的集体备课制、公开课制、评课制活动提高了团队的整体素质。通过盯课制使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提高,方式可以是采取盯名校名师的课与盯校内骨干教师课结合起来的方法。要经常开展公开课教学活动,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领略优秀教师的风采。通过这些方式使新老教师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徐蓉,湖江东.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讨会综述.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9)

2.常春红.提高“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思考.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5)

行政法学课程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程体系比较

[作者简介]刘万英(1964-),女,辽宁沈阳人,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广西南宁530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8年度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基金项目“高职院校思政课‘05’方案教学改革体系整体性构建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08B53)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2-0140-02

一、课程体系比较:“85”“98”“05”三个版本的历史分析

1.“85”母本:基于根本要求的本专一统。198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中发[1985]18号),通知针对所有高等学校提出“三课两辅”的基本要求。“三课”一是“进行以中国革命史为中心的历史教育”,二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三是“进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理论、政策和实际知识的教育”。“两辅”是“在进行上述各项教育中,要适时地穿插各种切合学生需要的时事教育、文学艺术教育和课外活动”,“还应向学生介绍当代世界政治经济的基本状况、国际关系的基础知识”。根据中共中央的这一文件,1986年3月,原国家教委下文,将政治理论课调整为“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原理”三门课程。“85”版思政课程要求对各类高校都是统一的原则要求,虽然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文件,但尚未形成严格规范的课程体系,各地各高校按照上述要求,在实施中以教材编写等方式,对本专科作了有所区别的具体安排。85版思政课程的总要求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成为后来1998年“98”方案和2005年“05”方案的重要母本。

2.“98”方案:基于学制不同的本专有别。1995年10月24日,原国家教委发出《印发〈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教社科[1995]10号),对本专科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时数安排作了明确的区别对待。在课程体系上,本科的课程为“5+1”,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革命历史”“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而“二年制和三年制大专,应分别各开设2~3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和思想品德教育课程”。1998年6月10日,、教育部发出《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教社科[1998]6号),以学制区别来明确课程体系区别:二年制专科设4门课,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邓小平理论概论”“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三年制专科设5门课,即比二年制专科增设“思想概论”。本科设7门课,即比三年制专科增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98”方案的出台,第一次以、教育部联合发文的形式制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表明了党和政府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的重视,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课程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3.“05”方案:基于与时俱进的理论强化。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5]16号),为“05”方案定了基调。2004年11月17日,、教育部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以学制来制定学分区别:“形势与政策课按平均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计算。本科四年期间的学习,计2个学分;专科期间的学习,计1个学分。”2005年2月7日,、教育部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意见》对本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作了新的规定。本科设4门必修课,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同时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另外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意见》同时指出,、教育部要在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确定专科层次和硕士生、博士生层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2005年3月9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印发《〈、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的通知》(教社政[2005]9号)。《通知》重申了5号文件对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规定,同时明确专科设置2门与本科相同的必修课,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同时强调本专科都要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开设“形势与政策”课。2008年8月6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出教社科厅函[2008]15号文件,将高校“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名称调整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二、课程设置比较:本专科学制、学科、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的差异

1.本专科学制不同,学时可以有别。1995年原国家教委教社科[1995]10号文件规定,在教学时数上,“四年制本科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时数,文科类不少于250学时,理工农医类不少于200学时;三年制大专文理科均不少于150学时,二年制不少于100学时。四年制本科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时数为教学计划内不少于85学时;专科不少于68学时”。1998年、教育部教社科[1998]6号文件规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二年制专科为36学时,三年制专科为50学时,本科为54学时;“邓小平理论概论”二年制专科为64学时,三年制专科为60学时,本科为70学时;“思想概论”三年制专科为40学时,本科为理工类36学时、文科类54学时;“思想道德修养”二年和三年制专科为40学时,本科为51学时;“法律基础”二年和三年制专科为28学时,本科为34学时。2005年、教育部教社政[2005]9号文件规定: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4门必修课,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称“原理”)3学分,48学时;“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简称“概论”)6学分,96学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2学分,32学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3学分,48学时。另外,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专科课程设置2门必修课,即“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4学分,64学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学分,48学时。同时,本专科学生都要开设“形势与政策”课,本科2学分,32学时;专科1学分,16学时。

2.文理学科不同,内容可以取舍。1995年原国家教委教社科[1995]10号文件规定,对“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课程,按学科有不同要求:文科类专业应开设,有条件的理工农医院校和专业可列入选修课。同时,还提出“应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综合大学和师范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财经政法、民族类院校的课程设置,可与本专业基础课程统筹考虑,作必要的调整”。1998年、教育部教社科[1998]6号文件规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理工类40学时,文科类36学时;“思想概论”理工类36学时,文科类54学时;“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文科类开设36学时,理工类不开设。文件同时规定,“职业道德课,除师范、医学等一些特殊专业要作为专业基础课纳入教学计划外,其他专业可作为选修课或作为思想道德修养课的一部分安排教学”。

3.对应专业不同,课程可以整合。1998年、教育部教社科[1998]6号文件规定:“有关院校政治理论专业和财经类、政法类专业,可根据‘本意见’的规定,与专业基础课统筹考虑,在覆盖‘两课’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确定本校此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教育部将推荐若干指导性课程方案,供参照执行。”2005年、教育部教社政[2005]5号文件规定:“有关高等学校政治理论和财经类、政法类专业,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课程时,在覆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可根据‘本意见’的规定,与专业基础课统筹考虑。”从上述的国家文件规定中可以看出,高校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开设门数、学分设置、教学时数、内容取舍,甚至于课程融合等,都根据学制、学科、专业的不同而不同。

三、目标模式比较:本专科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的差异

1.培养目标不同:本专科“创新型”与“创业型”人才在目标定位上的差异。2010年7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划》对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两种教育类型的发展目标定位不同。《规划》对高等教育发展目标的定位是:“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规划》对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的定位是:“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规划》对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可以看得更清楚。《规划》对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表述是:“高等教育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规划》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表述是:“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同样是培养人才,但本科教育更偏向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作为既是高等教育层次又是职业教育类型的高等职业教育,则偏向于“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2.培养模式不同:本专科强化科研能力与强化工作能力在模式选择上的差异。培养目标的差异,必然产生差异化的培养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本科教育培养模式的提法是:“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规划》对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提法则是:“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可以看出,本科教育以强化学生的科研能力来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专科教育是以强化工作能力来促进“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不同的目标定位,以及采用的不同的培养模式,必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和考核评价方式产生影响。

四、教学对象比较:本专科学生在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上的差异

1.本专科学生外部来源不同,知识基础有差异。改革开放后我国恢复了高考制度。高考制度恢复三十多年来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但以高考分数划分本科和专科的录取线,在客观上打上了专科学生是高考“低能儿”的烙印。以2011年广西高考为例,该年广西高考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是:本科第三批文科为396分,理科为334分,专科文理统一为210分。广西高考满分为750分,以得分率计算,本科第三批文科396分、理科334的得分率分别为52.8%、44.5%。也就是说,本科教育中最差的独立学院,其生源的高考得分率基本在44.5%以上,而专科生的高考得分率却在28%~44.5%,处在高等教育体系的底层。本专科学生在知识基础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2.本专科学生内部成绩落差不同,学习能力有差异。高考本专科录取政策上的差异,也导致本专科学生内部成绩落差较大。同样以2011年广西高考为例,本专科在录取政策上出现两方面的不同:第一,录取分数线不同。文科一本519分,二本456分,三本396分;理科一本506分,二本424分,三本334分;专科文理统一为210分。第二,专科可以补录,本科一律不实行补录,补录时各院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录取分数线,部分专科院校补录分数线降到了170分。因此,我们看到本科院校内部学生高考分的差异在50分左右,即学生的高考分上下落差不到10%;而专科院校内部学生高考分的差异达到了200分以上,即学生的高考分上下落差是30%左右。这种情况带来的问题是本科院校内部学生知识基础差异不大,而专科院校内部学生知识基础差异较大,学生对知识探求的广度和深度、理解问题的兴趣和能力都有着较大的差异。高考定本专科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和质疑的问题,改革高考制度的呼声甚高。因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年)》提出:“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入学考试由全国统一组织;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

从实际情况来看,本科生的研究型、创新型发展倾向明显,考研成为一种追求,对理论知识有强烈的求知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文化基础较好。而专科生对理论知识兴趣不大,也缺乏探究的能力,他们更关注与个人职业发展有直接联系的问题,更关注具有实用性的问题,比如,怎样提高个人素质,国家在某个领域里存在的问题和采取的政策等。

从以上比较中不难看出,同样是高等教育,不同的教育类型和不同的教育层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教学对象上均有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对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评价方式均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和标准。如何针对本专科不同的特点,整合差异化的教学内容,采用差异化的教学方法手段,运用差异化的考核评价方式,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将是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面临的严峻课题。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中发[1985]18号)[Z].1985-08-01.

[2]国家教委.《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教社科[1995]10号)[Z].1995-10-24.

[3],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教社科[1998]6号)[Z].2006-07-07.

[4],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Z].2005-02-07.

行政法学课程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053-02

进入21世纪以来,高职教育已逐渐发展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学生因为入学成绩较低,在学习方面大多有挫折感。在行为习惯、自律性等方面对自我要求也较低,这使得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比本科院校面临更艰巨的任务,教学工作难度也更大。因此,必须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教学改革,创新观念、全面改革教学方法,整合教材以及教学内容,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以提高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效。

一、树立大思政课观,打造思政课教育教学大课堂

以思政课为统领,以其他人文素质课为重要组成部分,以顶岗实习、社会实践为大课堂,构建思政课教育教学课程群。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职院校主要有3门,分别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其他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我院开设了大学语文、语言表达与应用写作、社交礼仪、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等。各门课程都承担着育人功能,可以互补,起到合力的作用。为打造大思政课,我院以思政课为统领,建设了涵盖3门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语言表达与应用写作”、“社交礼仪”)的联合课程――职业综合素质和能力培育。此联合课程获得2012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成功立项,并与2013年10月建设完成。通过将三门课程内容进行重组与整合优化,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课程群的育人功能,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成为我院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一大成果。要打造思政课教育教学大课堂,还应该把学生的顶岗实习、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思政课教育教学中,使思政课教学从学校小课堂延伸到社会大课堂,从理论教学落实到实践应用,使学生真正做到学做一体,做人与做事相结合。

二、创新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树立全新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只关注课堂教学,忽视实践教学,使得学和做相分离,这种落后的教学已远不能适应当前的高职高专教学。高职大学生比起本科生,应该更加注重实践教学,以实现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教学目标。思政课尽管理论性很强,但是思政课的教学比起其他课程更不能停留在书本上,而应该践行。为加强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我院在全院范围内营造思想政治教育大氛围:从校训到校园文化、从课堂教学到每周的团课教育,再到学生的一日生活养成教育等等,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院齐抓共管的局面,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习成才搭建起良好的校园环境平台。同时我院还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服务和实践活动。比如每年组织学生参加青岛港集团春季运动会开幕式的大型团体操表演、青年志愿者活动;每年秋天参加海港艺术节活动等等,这些有益活动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绝佳项目教学素材。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历练思想、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院教师综合应用了项目引领式、任务驱动式、分组协作式、头脑风暴式、启发式、讨论式、辩论式等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

三、创新教材及教学内容

1.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在教材方面,高职的专业课教材总体上都是根据高职学生特点选编的,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实用性。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2本主要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都是全国统编教材,本专科通用。在高职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们普遍感觉统编教材理论性较强,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吃力。因此有必要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整合,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上下功夫,突出实用性。

2.将企业文化引进教材。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还应该具有行业职业特点,把优秀企业文化引入教学中,在这方面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背靠青岛港,码头就是我们的教材。为此,我院结合青岛港优秀企业文化,编写了具有鲜明港航特色的教学用辅助讲义《德育教材》,在大一新生第一学期中配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使用。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以国家统编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纲,以校本教材《德育教材》为补充,把行业企业文化直接引进课堂,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教育,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培养的学生具有鲜明的港口航运特色,真正做到了符合企业需要。

3.把中华优秀文化经典纳入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计好每一堂课。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是实现国家强盛的必由之路。五千年灿烂悠久的中华文化曾经在人类文明史上创造出无数奇迹。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中华文化所具有的博大智慧和神奇魅力越来越引起海内外有识之士的关注和推崇。思政课教师尤其应该从文化经典中汲取养分,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解决世界观这一根本问题,明白: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将来的路怎么走?在当前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重温经典,从文化传统中寻找力量,加强对高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思证课教师教育青年学生传承中华文化义不容辞的责任。“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四、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争夺话语权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在各种杂音中嘹亮发声,占领舆论制高点。置身信息时代,网络上各种负面信息对学生影响很大,这无形中加剧了思政课的教学难度。面对互联网,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充电,与时俱进,熟练运用网络资源,通过多种方式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争夺影响青年人成长的话语权。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面对新的世情、国情,我们的思政课教师要肩负起自身职责,首先要做到在互联网上和各种负面信息争夺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阵地,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切莫人云亦云,以看客的心态起哄、徒增互联网的混乱。其次,传播正能量,引导青年学生明辨是非,投身到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形成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参考文献:

[1]郭明飞.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N].人民日报,2013-11-21(07).

[2]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Z].2000.

[3]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Z].社教政[2005]5号[Z],2005.

[4]刘兆华,张艳君.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