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华传统文化作文

中华传统文化作文

中华传统文化作文

中华传统文化作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职院校;学生管理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学生管理思想

1.以人为本。早在三千年前,我国就已经显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潮,西周时期三龙拥护一人的图形就展现了人的重要性,后来儒家思想也对这一理念非常推崇,成为统治阶级的重要执政思想之一。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行业同样适用,即以学生为本,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了解并尊重每个学生,实现教育的初衷。2.因材施教。孔子的弟子众多,但孔子坚持挖掘每个学生的特质,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和兴趣差异给予不同方向的引导,使学生们都能够发挥自己最大的优势,这一点是非常值得现代教育学习和借鉴的。3.修身正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传统文化对每个七尺男儿提出的要求,做好自身的管理是闯荡事业治理国家的基础,是现代教育对教育者提出的要求。儒家文化特别强调正己的思想,所谓正人先正己,教师的模范作用能够给学生健康三观地形成带来显著影响,因此修身正己的观念应该铭刻在每个教育者的心中。4.赏罚分明。早在先秦时期,法家就特别重视奖赏和处罚制度,这一观点随着我国朝代的兴替一直传承下来,成为有效的统治工具。赏罚分明在教育行业有非常恰当的应用,尤其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教育者应该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赏罚机制规范学生言行,引导学生走向正轨。

二、新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与教育行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尤其在人口基数较大的中国,教育观念对整个社会的舆论走向和价值取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五千年历史的精华,将其融入高职学生管理之中有助于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有利于指引我国教育行业形成端正的价值观念。2.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应用于高职学生管理之中,不仅能够指导教学观念的树立,也能够发挥从上至下的作用,教育出道德品质健康发展的优秀人才。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渗透能够帮助高职学生在复杂的互联网时代守住初心,更快地适应大量的信息冲击,形成良好的品质。

三、新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途径

1.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的优秀文化精华要求高职学生管理中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方面高职院校应提升教学品质,完善学生的基础生活设施,提高学生对高职院校的满意度;另一方面还要发掘学生精神层面的需求,帮助学生寻找自身的兴趣和优势,发现自我价值,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2.发掘学生的个体特色。因材施教的优秀文化精华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在进行学生管理时注重挖掘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选择,引导学生走多元化健康发展的道路。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设置不同类型的课程供学生们选择,让学生在自身爱好的指引下发展;另一方面要注意对学生进行选择上的指导,避免学生在多样的选择中误入歧途。3.发挥教师的模范作用。修身正己的优秀文化精华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注重自己的言行,确保发挥正向的示范作用。一方面要不断学习汲取营养,增强知识积累,提升个人魅力;另一方面对待学生要做到言行一致,要严于律己,为人行事让学生信服。4.建立合理的奖惩体制。赏罚分明的优秀文化精华要求高职院校设立健全的学生管理规范,要对学生的优秀表现进行奖励形成正向刺激,对错误行为进行惩罚避免再次出现。此外,奖惩机制要把握好力度,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区分实施强制性的奖惩或缓和性的奖惩,以此优化实施效果。

四、结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厚积薄发的作用开展逐渐展现,在教育行业更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出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修身正己、赏罚分明的学生管理思想,新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有利于高职院校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因此,新时期高职院校应着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掘学生的个体特色,发挥教师的模范作用,建立合理的奖惩体制,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教育管理事业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王珉.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6

[2]迟会礼,吕长芳,陈福刚,张忠立,李洁,张翠,房玉春,徐艳梅.弘扬传统文化创新德育途径——在高职院校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理论前沿,2014

[3]黄红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德育工作研究[D].湖南大学,2013

中华传统文化作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中职;德育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是华夏五千年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严谨的道德规范,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同志曾在《弘扬中华文化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提到“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道德建设标准。可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在商品经济和外来文化冲击下,我们的社会道德出现了滑坡现象,如是非颠倒、自私自利、价值观扭曲、极端个人主义盛行等,面对诸多不良社会现象,如果不能引导即将走上社会的青少年从根本上净化自己,就是德育教育的失职。职业院校的中职生刚初中毕业,正处于青少年思想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刚结束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接受社会负面影响较少,所以,这个群体的主流还是好的。但由于他们多数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较强,在人生价值、个性心理、日常行为习惯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具体表现为:缺乏信心,自卑感强;文化基础差,不爱学习;行为规范和自律能力差,法制观念淡薄等。因此,在现行的社会环境下,加强中职德育教育至关重要。长期教育实践证明,在德育教育的环节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借助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及由此产生的民族自豪感对学生加以熏陶和引导,对于开启学生智慧、弘扬民族文化、激发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笔者以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具体阐述中华传统文化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一、引导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学院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接触中华传统文化,并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通过更新教育理念,构建了三个课堂教学体系,将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成为进行文化理论课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通过诵读《三字经》、《弟子规》,弘扬兵团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古圣先贤的伟大,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将第二课堂成为学生课余时间开展的多种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举办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运动会,传唱感恩歌曲等自发性表演 ,使他们感受到了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精神面貌随之有了较大改观。通过系统的、循序渐进的学习,学生带着良好的精神面貌,进入“第三课堂”,即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即中华传统与法制知识讲座、礼貌礼仪知识讲座、典型人物事迹报告、主题班会等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新的思想道德体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提高了学生道德修养,滋润了学生人格

人的一生都在与人打交道,能否处理好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也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值得深入研究。美教育学家卡耐基说过:一个人要想成功,15%靠他的专业技能,85%靠他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与技巧。从中职生所处的阶段来看,他们正处于交际能力得到提升的关键阶段。 中职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弱,学习能力不强,在为人处事上存在很多不足,而他们又处于易躁动的青春期,跟同学朋友之间产生了矛盾也不善于处理,极易与他人发生各种摩擦,导致与同学、朋友、父母、教师间的关系紧张,而学校通过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指引学生注意为人处世问题,协调与他人的关系。以学习《弟子规》这个传统文化的经典集成就可以教会中职生很多处理人际关系的规范: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就是教我们要孝敬父母,言行要谨慎、讲信用,友爱兄弟姐妹,与人交往要平等仁和,有闲暇时间时学习其他优秀文化知识,若这些人际关系能处理得好,那么个人身心就能得到健康发展,人际关系也能实现良性互动,身心愉快自然就有一个良好的外在氛围,为实现个人身心和事业的发展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三、知行结合,实践学习,激越学生人格成长

学校开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创建和谐校园”工程,在宣传教育的过程中更采用知行相结合的实践学习:1.通过每日晨读,解析中华传统文化特点和精髓,反映文化理念,从而延伸到学生做人、做事的原则,启迪学生学会与人融洽相处,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2.每周一记,总结本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和所获,作为个人成长日志,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认识和情感,培养学生对道德情感的自我评价能力。3.每日一行“善”,中华传统文化倡导我们要力行,我们要求学生们每天做一件好事,可以为他人、为班级、为学校或为社会,好事从小事、从平常事开始做起。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强调道德实践。4.开展多种渠道、多形式地中华传统文化学习交流,“每周一讲”活动,由学生和班主任共同参与每周开展一次,向大家交流自己从思想到行为上的转变,并倡导大家持之以恒力行。5.每月一选,将本月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进行大汇总,把班级中本月表现最佳的同学评为 “文化使者”,通过讲演的形式全院汇报,并通过网络平台、橱窗宣传对“文化使者”事迹进行宣传,树立好学生身边的榜样,让学校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和思想脉搏,从而产生“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传统文化内容的熏染。这就扩大了德育教育工作的影响, 使德育功能在最大范围内得到实现。

四、提升了德育教育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学院通过开展一系列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也锻造了一支素质过硬,功底扎实的优秀教师队伍。俗语说,“德育工作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正人先正己,为人师者,必先正其身,先修其德,先立其行,然后才能育人。”也就说明了德育工作者一方面要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通过渊博的理论知识,高超的能力有效而独特的工作手段吸引和影响学生,另一方面还要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涵养自己的气质和品德,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培养严谨的治学风格和实事求是的教学态度,用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去做学生信赖和学习的行为楷模,亲其师信其言效其行,从而才能达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效果。

五、结论

综上所述,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将教育理念落实到学生的行为习惯中,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借助于富有特色的系列活动,能够使中职生的道德水平大大提高。学得好,就业好,才能发展好,人人成才也就有了前提。因此,我们要把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和思想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德育功能,从思想上启发学生,从精神上鼓舞学生,从行动上引导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为培养数以千万计高素质劳动者而服务,把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开辟新型社会环境下德育教育工作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李萍.润物细无声--中职德育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点滴体会[J].职业技术,2011(8).

[2]李春来.浅谈传统文化在当代中职德育教育中的意义[J].科技文汇,2011 (7).

作者简介:

杨 涵 (1964.10-),男,河南人,高级实习指导教师,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学。

中华传统文化作文范文第3篇

1中华传统文化与服务外包企业的联系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应用广泛的主要有儒家、道家、佛家文化等,以其独到的思想理念与现代文明的契合,使之蔓延数千年,经久不衰。服务外包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企业管理模式,通常指企业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和营销经验以后,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地把一些如人力资源等业务外包出去,在不影响企业正常运作的前提下还能够实现高效产出,堪称一种新经济形势下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下面就来看一下中华传统文化与服务外包企业的联系。

1.1儒家文化与服务外包企业的联系

儒家思想在我国已传承千年之久,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成为我国历史上各朝代君王所确定的主导思想。一旦一种文化或者一种思想理念被一个国家作为了主导思想,那么必将对国家未来的发展、人民的生活状况产生深远影响。孔子是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庸思想是其核心理念,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企业的管理仍有重要意义。所谓中庸思想就是强调做人行事要有度,掌握分寸,适时适宜[1]。对服务外包企业来说,就是管理工作要实行既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又满足企业自身条件,恰到好处的模式,真正做到按照国家的政策方针,紧跟时代步伐,发挥企业自身优势,与国家接轨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服务外包企业管理中经常强调以人为本,这正是儒家思想仁人观念的现时体现,也是企业树立管理威信,尊重员工的必然要求。服务外包企业的出现,也说明企业管理者有着远见卓识,能够高瞻远瞩,管理能力正逐步提高,从而也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益。可见在现代文明飞速发展的当下,服务外包企业的管理仍然离不开中庸、仁人等思想的指导,儒家文化与服务外包企业有着密切的联系。

1.2道家文化与服务外包企业的联系

道家文化理念集中体现在哲学思想方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历史上乃至现代化的中国都有不容忽视的地位。老子是道家文化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事原则推出了“无为而治”“、天人合一”等重要理念,注重顺从自然法则,不违背天理,成为区别于儒家思想的又一文化瑰宝[2]。老子上善若水的思想与当前服务外包企业管理中的“人本”理念正好契合。古往今来,功成名就的帝王将相无不注重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以期在其建功立业、固国安邦的时候能够助自己一臂之力。在如今看来,企业把后勤保障、人力资源、财会核算等服务外包出去正是看重专业服务公司优秀的服务能力,从而借彼之长补己之短,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正是识人善任的表现。所以服务外包企业管理要坚持以人本思想为主导,深刻意识到人才的作用,把充分发挥人才的优势作为管理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坚持选择符合企业自身发展节奏,满足企业服务目标的公司进行合作,从而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率。可见当今企业遵循市场发展规律,加强人本思想,正是道家文化影响企业发展的具体体现。因此,服务外包企业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文化同样有密切的联系。

1.3佛家文化与服务外包企业的联系

佛家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以其浅显易懂、平实朴素的特点在我国民间普通百姓中广为流传,甚至在当前的很多佛家文化圣地、广大农村依然较为盛行。佛家思想强调人的心性和谐,提倡人们要“弃恶从善”“、慈悲为怀”,由此很自然地就想到当前国家一直在国际关系中倡导和平,反对战争;在国内的经济战略中,提倡要走和谐发展道路,创建和谐社会。而企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角,其发展前景的好坏,无疑制约着国家经济发展的走向,所以企业在管理中同样要秉行走和谐发展之路,尤其是服务外包企业可能涉及到离岸外包、近岸外包等,更要树立我国企业的良好形象,不能因利益的驱使忘掉中华儿女善良的根本。企业管理者要培养自己和谐的心性,始终本着互利共赢的目标,加强交流与学习,增进友谊与共识,使服务外包企业管理向和谐统一的方向发展[3]。可见佛家文化大道至简,却有着绝妙的相处之道隐含其中,对我国当前经济的发展,对服务外包企业的管理工作仍然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说佛家文化与服务外包企业也是密不可分的。

2中华传统文化在服务外包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2.1儒家文化在服务外包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儒家的仁人思想不仅适用于人与人的关系,同样适用于人与企业的关系当中。如今我们常会看到企业欠薪、员工以死相逼,员工在其位不谋其职等不和谐现象的发生。可见当今企业管理想要处理好员工与企业的关系依然要坚持仁人思想,寻求和谐发展。我们通常所说的“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就是这个道理[4]。企业也是一个大家庭,如何处理好这个大家庭里的日常事务、人际关系就成了管理者需要考虑的问题。儒家文化正是仁和文化的集中体现,强调中庸、平和等思想观念。推而至今,就是说明企业的发展首先要求企业团体内部达到和谐统一,目标一致,只有团结一致,企业具有凝聚力与可塑性,接下来才能求生存求发展。服务外包企业的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正是运用了儒家文化的思想,把员工作为企业发展的主体,通过服务外包降低生产成本,而对本企业员工放宽福利政策,优化人员结构,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使企业深得民心,逐步走上良性发展道路。与此同时,服务外包也体现了企业间的求同存异,互利共赢,优化了企业市场结构,实现合理竞争。

2.2道家文化在服务外包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前面提到道家文化强调无为而治的思想,这点在服务外包企业管理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企业把原本应该自行处理的技术服务、财会工作、人力资源服务等外包出去,表面上是“无为”,却通过与更优秀的服务企业合作达到了“而治”的效果。这种企业管理方案的实施,达到了“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境界,使企业的管理模式更加科学、完善,加强了不同业态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了企业的高效性发展,是企业管理者高明智慧的结晶,顺应了时代潮流[5]。服务外包企业的管理较一般企业管理而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必须拟定更加实用、长久性的管理模式才能符合服务外包企业的管理特点和发展需要,同时确保企业管理模式的执行力和高效性。然而服务外包属于朝阳行业,仍处于发展时期,相应的管理运作尚不成熟,因此企业管理模式的确立很容易发生蝴蝶效应,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小觑。这就要求管理者在拟定管理模式时要有思想格局,全面考虑问题,切不可一意孤行。这也是道家“无为”思想在服务外包企业管理中应用的结果,所以企业管理要计划周密,谨慎抉择,确保万无一失。可见合理运用道家文化思想有助于企业在制定执行管理制度时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规避企业自身发展弊端,为企业提高竞争力,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3佛家文化在服务外包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中华传统文化作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4-0042-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将自身在课堂教学中具有的主渠道作用全面发挥,充分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不仅是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还是现阶段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因此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成为了现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焦点话题。本文首先阐述了高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然后介绍了高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进”工作的原则,最后阐述了高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进”工作的具体途径,旨在为更好地开展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进”工作提供一定得意见与建议。

一、高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多元文化共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了高度关注

现阶段,随着世界的深入发展与不断变革,呈现出了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势态,使得世界上多种多样的思想文化:过去的和现在的、外来的和本土的、正面的和负面的,彼此产生了严重的激荡,有的互相吸纳,有的互相排斥,有的互相渗透,有的互相矛盾。对于这些情况,中华文化也不例外,在中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及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日渐突出下,使世界各国区域产生了学习中华文化的思想,由此,中华传统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青睐。然而,中华传统文化中存在的不足也在世界上泛滥影响,一些不怀好意的人常常钻中华传统文化漏洞的空子肆意妄为的攻击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现代大学生实际中也受到了各种文化的影响。当面对文化复古主义时,大学生们显得十分的兴奋,同时却又十分的迷茫;当面对东突、达赖的民族分裂言论时,大学生们在表现痛恨的同时又陷入深深的困惑之中,没有能力判断分裂主义分子的言论是对还是错。由此可见,现代大学生关于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了解还不够深入,所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进”工作,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二)西学东渐情势下提高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目前,虽然多数大学生都存在主流文化意识,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但随着整个世界形势的不断变化,部分大学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产生了自私自利、拜金主义的思想,尤其是部分大学生丢掉了中华优秀的道德风尚,诚信降低、价值观扭曲严重,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严峻的社会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散发着浓烈的人文精神与民族精神,充分体现了爱国主义情怀、努力奋斗的决心、自强不息的态度,这些文化精华的价值不应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而逐渐削弱,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可避免的会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扬弃,对于处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核心地位的大学生,应及时全面的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据此抵制外来文化的冲击与影响。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学生头脑,已经成为了西学东渐情势下传承与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实际需求。

二、高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进”工作的原则

中华传统文化涉及了思想、文字、语言,礼、乐、射、御、书、数,以及书法、音乐、武术、民俗等。传统文化具有世代相传、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特点。虽然人类创造的一切都能纳入文化的范畴,但由于历史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部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使用并不合适,所以应清楚获悉传统文化传播中应遵循的原则。

(一)坚持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科学世界观、价值观、人身观的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对高校提出的本质要求。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并非一直注重于传统文化的传授,而是保证传授的传统文化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服务。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是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素材。我国历史中一些享誉盛名的爱国主义者、革命先烈、优秀人物的所作所为都能有效激励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传统文化中的群体本位、道德本位价值取向是道德教育过程中必要的素材,孔孟等人的道德名言,教育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合思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育的关键素材。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了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实现,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科学理念、优秀素材。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文化两者间的辩证统一使得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良好运用。

(二)贯彻中华传统文化“多元一体”的内容

中华民族具有多样化、多层次的特点,而中华民族中汉族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其他少数民族也贡献巨大。中华民族文化体现出了多元性特点。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推进中华传统文化过程中,应将其多元性全面体现,不仅将传统的汉族文化传授给学生,还应使大学生掌握了解各种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少数民族文化逐渐朝着商品化方向发展,人们常常通过贩卖少数民族落后的文化来获得经济利益,而对于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很少受到人们的关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重视这一点,加大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度。

三、高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进”工作的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集思想政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于一体,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及方法的辩证统一。在传授中华传统文化时,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满足“三进”的要求。

中华传统文化作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油画 艺术精神 中国文化 精神与形式 文化特征

    从刚刚落幕的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油画展上,我得到了这样一个印象,即尽管还不能与西方几百年前的写实作品相比,但我国油画家的写实能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由此使人产生了一个焦虑,如果画得与照片一样,那么油画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在油画布上的彩色喷绘已经流行的情况下,一些油画形式(比如写实手法)存在的必要性、合理性确实令人生疑。现在的全国油画展就如一个照片临摹展,艺术的学术价值荡然无存。上个世纪中叶,西方人就声称绘画(油画)死了,现在看来不无道理,因为西方社会先进于我们,现在同样的问题也摆在我们面前。当下图像获得的廉价性和快捷性,就绘画的写实功能来说其发展的空间确实越来越小,使得以写实为目的的油画必然淡出艺术圈,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同时我们也希望看到,油画作为一门有着多元化取向与选择的艺术语言,在数码影像取代了它的写实功能以后,它能更积极地向另外的空间发展。如果说在过去的历史时期争论要画中国的油画还是要画地道的“油画”的话,现在似乎可以很明确地断言,所谓“地道的油画”,即西方写实性油画,在人类科技进步的背景下已经毫无出路了。如果还要想把“油画”保留在艺术圈,油画家不想被定性为“手艺人”而是艺术家的话,那么改革不可避免。

    其实,在西方油画中国本土化的过程中,一直有大批艺术家想将它纳人中国文化的努力,减弱西方油画对现实的模仿功能来突出它的艺术性。一些独辟蹊径的中国艺术家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注人油画的尝试。

一、从油画传入中国的过程看国人改造油画的努力

    西方油画是随传教士的文化传教活动传人中国的,油画传人中国的时期最早可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1579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罗明坚经澳门转人广东肇庆时,带来了一批圣像油画,这也是有史记载的西方油画首次进人中国。明末清初更多的有绘画才能的西方传教士陆续进人中国,如利玛窦、郎世宁、王致诚,蒋友仁、艾启蒙、潘廷璋等,将油画在中国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在明代油画的发展已出现中西绘画融合的倾向,一些用油画颜料绘制的肖像如在澳门发现的(明代武将像》,画家就以中国式的线条勾勒外形。现遗存的明末期间绘制的澳门圣母雪地殿小教堂天主教圣经故事壁画,也用中国画勾线技法加以描绘。这些尝试了中西交融的绘画,既有西方油画材质美感,又颇具中国画人物写意神韵。可见西方的油画在传人中国之初就有中西结合的努力,同时也是中国人用自己的审美观改造西方油画的开始。而供奉于清朝宫廷的郎世宁等外国画家,则将西方绘画的技法融人中国画之中,创造出了中国画的另一个表现形式。可以看出,在中西绘画表现形式的碰撞之初就出现了互相融合的现象。

    中国20世纪初的出国留学热潮中,主要以日本、美国和法国等欧洲国家为主要目的地。在早期留学生名单中,系统学习西方绘画艺术的年轻人有李铁夫、冯钢百、李毅士和李叔同等,他们是中国第一批走出国门、有意识地学习西方油画体系的先行者。第二次世界战之前,法国是西方艺术的中心,也是外国留学生们向往的艺术圣地,中国留学生逐渐抛弃作为西方艺术“转述者”或“转译者”身份的日本,转而直接选择法国。这一时期留学法国的人包括了庞薰某、常玉、潘玉良、常书鸿、林风眠、徐悲鸿、吴大羽、颜文梁等学子,之后还有吴冠中、朱德群、赵无极等也在巴黎学画。

    1915年乌始光、汪亚尘、俞寄凡、刘海粟、陈抱一、沈伯尘、丁惊七位上海图画美术院教师,在上海城内西门宁康里发起创立了国内最早的一个西画研究团体—东方画会。他们试图以画会的形式,来共同研究和促进西画运动。1919年9月28日,由丁惊、刘雅农、张辰伯、杨清磐、陈晓江等六人发起组织的“天马会”成立,画会成立之时提出五大主张:一、发挥人类之特性,涵养人类之美感;二、随着时代的进化,研究艺术;三、拿“美的态度”刨作艺术,开展艺术之社会,实现美的人生;四、反对传统的艺术,模仿的艺术;五、反对以游戏态度来玩赏艺术。到1927年初会员已达二百余人,成为二十年代中国最著名的美术团体之一。当时以上海美专为中心,还有一个名为“摩社”的绘画团体,刘海粟为召集人,摩社的宗旨是“发扬固有文化,表现时代精神”,庞薰栗、倪贻德以及当时在国内艺术界已负盛名的傅雷、潘玉良都是摩社成员。而后倪贻德和庞薰栗又在摩社的基础上,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著名的现代油画艺术团体“决澜社”。

二、关于国民政府时期油画本土化的研究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美术第一次大规模遭受西方艺术观念冲击的时期,当时我国油画的发展趋势基本与国际同步并密切受西方流行艺术影响。中国的油画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多元化的格局,画家的艺术个性不受限制的自由驰骋。留洋归国的艺术家把风行西方的现代主义样式介绍给国内,开创了中国现代美术的启蒙运动,他们传播新的思想和知识,兴建现代教育,组建各种艺术群体。从后印象主义到立体主义,塞尚、马蒂斯、毕加索、德朗、莫迪里安尼等现代派画家成为了30年代上海油画的偶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