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契合性;研究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目前已经得到了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高度认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我国文化的精髓,其对国人的思想、行为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指导意义和作用,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能够帮助国人找到自身的历史归属感,同时增强国人的民族自信心。然而部分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还未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重要性,从宏观角度来说,这既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亦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提升。所以,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就将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进行详尽的阐述,除此之外,还会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意见。

一、国内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

(一)思政教育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所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实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集体生存发展形成的智慧,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与群众的工作、生活、娱乐等都是紧密相连的。国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融入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其不可避免地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内思想政治教育联系密切,而且思政教育工作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1]。为此,在当代学生的实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能出现脱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为,而是要使二者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二)二者都具有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无论是正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都具有重要的教化和育人功能,并且主要体现在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塑造和行为规范引导方面。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较重视文化艺术修养和个人自身的人文素质,不仅具有引导人行为执行方面的功能,还能持续对广大社会成员的内心世界形成正面影响。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实就是对不同层次的社会成员进行有目的的影响,使社会成员的行为、思想等方面都得到有效的规范,这是现代社会能够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从这一方面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因此,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融入具有高度的可行性[2]。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支撑思想政治教育

中华民族长期沉淀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精神、含义等都可以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譬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重人伦、崇道德”的良好伦理道德体系,这一道德体系就具有很强的教育、引导方面的功能,其对于培养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作用,任何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3],其必然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空洞和形式主义现象,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成效。

(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情感和态度

由图1的数据显示,97.4%的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持积极、愉悦的态度,不到3%的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持消极态度。44.3%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产品相结合,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改造,用先进、新颖的现代文明代替腐朽的封建文化,把传统文化和美德作为新形式、各种交流平台和现代文化观念来接受,而不是简单地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不少高校倾向于在日常课程中传授各种科技理论,导致在人文和思想教育,尤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传播方面没有投入。我国高校思想教育中缺乏优秀的文化教育,因此正在引发各种新问题。比如:教育学科过分强调工程教育模式,因此存在重大的缺陷。但是他们缺乏情感,未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尤其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人文教育不满意,明显缺乏对人性重要性的认识。世界各地的许多大学都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各种优质的人文教育项目也被提上了日程。我国部分高校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深化学术的广度和多元化。然而,经过多年的研究、实践、改革,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很多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肤浅的,采取的教育措施也没有产生实际效果,采取的做法也没能帮助大学生提高人文素养。在优质教育号召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未能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很多还处于摸索阶段。如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融入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定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传承下来的、能够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精神成果的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文化的历史继承性,是从过去发展起来的文化,也是现代文化的反映;是存在于民族土壤中稳定的东西,但又是动态的,是过去与现在的交融,渗入了不同时代的新思想、新血液。在高校思政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促使国内高等教育的德育工作回归生活,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成长。高等教育的德育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体验性、多元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也为了保证经典诵读课题的实施,部分学校组织骨干教师编写经典诵读校本教材《“礼”遇经典》等,使新时期的思政教育水平取得了阶段性的发展。在现代社会,人们处于一个异常发达的网络时代和新媒体时代,相关的衍生事物充斥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其既能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负面影响。在众多高等学校的学生中,存在身心发育不健全的情况。因此,在这种网络发达但内容鱼龙混杂的情况下,学生更容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而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后,能够促使学生朝着更加系统的方向发展,而且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非常多的德育内容,能够起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除此之外,在强化相关教学之后,学生能够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同时强化学生的自我分辨能力,可以在日益复杂的网络环境中进行积极正向的学习和自我提升。

三、现阶段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路径

目前,在全球化经济大背景下,不同国家的文化、经济互相促进的同时也在相互影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更需要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避免外来文化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同时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从长远角度来说,这对于国内社会长期的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是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的。

(一)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

事实上,国内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二者之间的结合能够形成重要的互相促进的作用,因此,为了保障二者结合的效果和作用,就需要在当下开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争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更加合理地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后续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础。这样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无论是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还是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且任何一项工作、任务,其实都是理论先行的,开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研究[4],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得到有效引导,避免在教育工作中走上错误的路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就是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经之路。

(二)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难以真正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其主要原因在于融入深度不足。因此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后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开设专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一方面需要确定课程的主要内容和课程形式,另一方面需要确定相对应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可以在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职业领域内进行融入,使学生在不同阶段都能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熏陶和引导,这也有利于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发展。从成长规律角度来说,需要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覆盖率,同时要真正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等。这样就能够使学生在不同方面都能够得到全方位、多角度和立体化的教育,有利于在社会中形成良好氛围,增强社会成员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对于后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对于教育工作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5]。

(三)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方面的活动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地域文化也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多样化特色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有力的保障,就需要以各种文化实践活动为载体,促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教师可以开展参观当地博物馆、纪念馆等活动,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影响到学生,这是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最有效的一种方式,能使学生的精神层面和实践层面同时富足[6]。

(四)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传承、发展至今,并且依旧发挥出相对应的作用和价值,其主要原因就是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因此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同样也需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一方面要大力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7],另一方面要使创新改革的精神融入其中,进而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对应的内涵和新的活力,推进创新发展。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间具有很强的契合性,因此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具有充分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的。不同的院校需要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切实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同时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魏信平.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40(4):93-95.

[2]丁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20.

[3]王燕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9.

[4]王春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9.

[5]王金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71-73.

[6]赵红梅,王晨曦.论中华传统孝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6(10):135.

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历史任务。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全面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体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觉性和完善自身品格修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当代价值,在社会主义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延续发展的内在动力。高校在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时,系统地、科学地概括和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使之同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有机融合,可提升高校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我们从社会和个人两方面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既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中华民族的传统优良道德,也包含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所形成无私奉献、顽强拼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求真务实、改革创新等优良革命传统,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要充分汲取中华传统美德的丰富资源,将诸如仁爱、公正、诚信、友善、和谐、责任、奉献、谦敬、礼让等传统文化因子转化成大学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和普遍的道德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引导我们正确参与社会活动,在社会实践中更好地体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能塑造我们的人格修养,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三观。

二、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而高校作为培养新时期人才的摇篮,在传统文化教育中负有更加艰巨的责任。我们要敢于发现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问题

1.教学层面

首先,高校开设了许多有关传统文化的通识课程,但在课程设置上未能给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很多学生反映学校开展的传统文化课程选择性较少,不能根据自身的兴趣和发展需要进行修读。同时,开设的课程形式过于单一化和理论化。很多学校开设的传统文化课程多是以阅读传统经典为主,在课程模式上偏重理论教学环节,而缺乏实践环节,很多学生渴望更加开放和灵活的授课形式。

其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在教学资源的配置上存在教师与课程之间的不协调,理工类院校在传统文化方面的教学资源相对紧缺,不能更好地照顾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求。而综合类院校传统文化方面的教学资源较为丰富,但其在具体教学环节上容易出现教学沟通不及时等现象。高校应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加强任课教师间的教学沟通,及时获取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并针对现存问题及时做出调整,让教育过程逐步完善。

2.学生层面

“教”与“学”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在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不仅需要学校和老师的积极付出,还需要作为受众的青年学生积极配合。因此,在分析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时,还应考虑到高校学生的态度和想法。

青年学生是教育的主体,然而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更多地处于被动的地位,没有形成一种自发自觉的学习态度,据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缺乏主动学习的态度和热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并不清楚,难以自发自觉地学习和体悟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高校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更应该创新教育形式,使学生参与的方式更加多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自发自觉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增强其内在的文化认同感。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1.改革教学方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是塑造理想人格和提高道德修养。这既要注重社会、学校等外部因素的教育引导,又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教学时要注重推行日常化的教育模式,使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从言谈举止等细微方面进行长期高效的传统文化教育。要采取引导式与启发式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并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者既要时刻扩充自身的知识体系、完善自身的知识框架,也要注重具体的教育教学方法,尽可能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做到因材施教,使受教育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教育本身所具有的乐趣和魅力,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务实高效地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

2.丰富教学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范围不应该仅仅局限于高校内部,高校应充分利用当地展览馆、文化遗址、名胜古迹等,拓宽教学渠道,丰富教学资源,使其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学生通过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仅增长文化知识和功底,更重要的是感悟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灵魂和底蕴,提升内在文化修养,锻铸自身的文化品格。高校要敢于突破课堂的局限,以日常生活中丰富的文化资源作为平台和依靠,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帮助学生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修身养性并追求较高的人格境界,进而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

3.扩展网络平台

在新时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高校不能仅局限于实体课堂,要充分开发网络平台。要建立网络学习园地来充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资料、音频、视频等上传到网络,使学生可以便捷地搜索到自身需要或感兴趣的资料。学生可以充分利用零散的时间,通过便捷的网络学习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还可以开通网络社区等交流平台,使学生通过群组讨论、在线对话等方法积极参与,在沟通交流中增进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进一步实现学生的独立学习和自我教育。同时,学校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聘请相关的专家学者为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讲座和辅导,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引导高校学生自觉接受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三、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则

(一)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

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大学生们的思维方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该充分发挥隐性和显性德育课程的价值互补作用,因此,高校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意识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我们可以利用校园媒体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每一个校园基本单位自媒体的宣传作用,把传统文化教育寓于校园环境、校园文化之中,促进广大学生全面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帮助其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理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们还要重视传统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助力作用,并将其推进成一套良性的、长期的发展模式,在高校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环节中形成辐射效应,引导学生更好地从主观上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二)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感受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实施疏导、自我教育、自觉服务等德育功能。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充分重视社会实践的作用,整合社会德育资源。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组织或参加各类有益的社团活动来进行社会实践,也可以以小组的方式走出校园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名人故居、各类纪念馆等;高校也可以通过开设学习绘画京剧脸谱、学习硬笔书法等实践类课程来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陶冶情操;此外,还可通过组织学生观看传统戏曲演出、观摩传统工艺流程、欣赏民间工艺技能展览、参加或举办各种民间文化节、参观人文历史景观或建立传统文化实践基地等,充分挖掘已有的实践教育资源,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领悟和感知。在形式多样、实践性强、新颖独特的活动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展现在大学生面前,这更加有利于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扩大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

(三)传承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

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他十分明确地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要正确处理传承和创新之关系的命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过去的,也是现在的,更是面向未来的。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等思想为指导,教育广大青年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观念,抵制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的滋长,把握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主动权,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另一方面,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始终坚持“创新性”原则。在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中实现传统文化的功能发挥。

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仍然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无论思想共识形成、精神力量汇聚,还是社会风尚引领、文化繁荣发展,都需要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激发全民族创造活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具有独特的文化系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与责任,注重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追求,这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特别是儒家所倡导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牢固积淀在每个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中,深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血脉,是海内外华人共有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统一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形成和完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离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育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学校是继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基础性作用,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对此责无旁贷。

中国文化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注重道德。古人讲“仁义礼智信”,讲“礼义廉耻”,讲“恭宽信敏惠”,讲忠恕之道。仁就是爱;义就是适宜;礼就是懂礼貌,讲文明;智就是有智慧,能分清是非善恶;信就是讲诚信。我们现在面临很多问题,比如电话诈骗、食品安全问题,老人摔倒没人扶……,都与道德失落有关系。

当今社会为什么会出现道德失落的现象?这当然有很多的原因,主要还是缺乏科学适时道德教育,由于历史的原因,社会上重理轻文,忽视了传统的道德教育,尤其是经历过的十年浩劫,把我们原来一些好的道德传统批判、破坏掉了,社会缺乏伦理道德。所以,大力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重建中国的伦理道德非常必要。

中国的伦理道德可以增强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传承、创新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是让大家认识和认同优秀传统文化,发挥文化在影响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潜移默化的作用。我国传统的“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精神追求,已经融入国人的血液,成为大众的基本行为准则。当前,随着人们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也趋于多样,如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就显得尤为紧迫。应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宣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强化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为主线,以强化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重点,整体规划、分层设计、有机衔接、系统推进,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实施意义

1.理论意义。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等。

依据“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的原则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还会对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2.实践意义

(1)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抵制社会不良环境影响。有利于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正气,传递正能量。

(2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迎接全球化挑战的需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内经济社会转轨转型,深刻变革,现代传播技术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社会思想观念日益活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从而为培养迎接全球化挑战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好基础。

三、实施原则

1.要坚持《纲要》中确立的几项原则,即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坚持针对性与系统性相结合。

2.面要坚持以下三项原则

(1)全面性原则: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思想贯彻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2)全体性原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使全体学生受益,努力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得到和谐发展。

(3)发展性原则: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依据学段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提高,呈一定的发展性。

四、建设目标

1.近期目标: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示范学校”创建指导思想,达成共识,制定实施方案。

2.中期目标:通过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修养,逐步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校风。

3.远期目标

(1)通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定基础。

(2)培养和造就一批师德高尚,教学风格独特,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名师。

(3)形成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具有我校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学校在办学思想、办学水平、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示范校”的创建目标。

五、主要内容

低年级段,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认识常用汉字,学习独立识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诵读浅近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了解一些爱国志士的故事,知道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了解家乡的生活习俗,明白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初步了解传统礼仪,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初步感受经典的民间艺术。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礼貌待人,养成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言行一致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培育热爱家乡、热爱生活、亲近自然的情感。

六、实施途径

加强对创建活动的检查与指导,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全面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效果实行综合评价;依据肥西县教育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优秀教师评选规定》对教师实行考核;以宣传教育活动为载体,营造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如:利用广播、板报、墙报、手抄报等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宣传;组织好各种节日、纪念日的教育活动,通过主题班队会、读书教育活动、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形式使优秀传统文化入心入脑;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确立以下具体途径:

具体安排如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的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

(1)将《传统文化经典导读》、《写字》作为校本课程,纳入课表。每天早晨20分钟诵读课,下午15分钟写字课。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大课间的活动中。

(2)开发校本课程: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发2―3种校本教材。

(3)学科渗透:根据肥西县教育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各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制定可操作的学科实施方案,针对不同学科,具体细化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途径及方法及目标。

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中华民族是由多个分散的部族经过斗争和融合而形成的新民族。同时由于各地区历史和传统的不同,区域文化在迈向大同的趋势下,各地区依然保存着各自不同的文化特点。概括的说来就是文化的区域多样性与民族文化大同性的辩证统一。文化的区域多样性是指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各地区的文化个性,这种个性则表现为本地区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大同性是指各地区传统文化的共性,即对外统称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各地区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发展出来的,是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多层次的统一体。文化的区域多样性与民族文化大同性造成各地区文化认同的双重性――对本地区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对本地区传统文化的认同并不否定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也不代替对本地区传统文化的认同,这两者应该是辩证统一的。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加强各地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显得尤其重要,而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逐渐成熟期的高中生,是各地区先进文化知识的学习者,加强高中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从而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稳定良好的精神动力。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必定是建立在文化的区域多样性基础之上,只有在了解本地区传统文化的前提下,才谈得上对这个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因此加强高中生对本地区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认识是十分重要的。

我国民间美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承载着上述的辨证关系,即民间美术的区域多样性与中国民间美术大同性的辩证统一。中国民间美术是各地区传统民间美术的融合统一体,民间美术的发展是建立在各地区传统民间美术基础之上的,各地区传统民间美术的持续发展是我国民间美术的原动力。千百年来民间美术代代相传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创造了许许多多的无形价值,但如今的发展现状却令人担忧。一方面,各地区传统民间美术在没有系统化保护的前提下一些传统技艺逐渐失传;另一方面,大批民间传统美术为了生存,挤向现代市场,一味迎合市场,遭遇机械化、批量化。各地区传统民间美术正在散失自己原本的位置和影响。此外当今“西化”媒介宣传的影响,使得作为各地区先进文化知识的学习者的高中生对于本地区传统民间美术还知之甚少,对民间美术的认识也较为模糊肤浅。因此,加强本地区传统民间美术的学习与研究对于高中生提高综合素质有着很大的帮助。

1.在高中美术教育中引入本地区传统民间美术 有利于确立本地区美术文化在全国范围内的独特性

我国民间美术历史悠久,博大深厚,各地区传统民间美术更是百花齐放,每个地区都有能代表自己地方特色的传统美术。以八闽文化中的漆文化为例,从脱胎漆器到漆画作品,从供人使用的精美器具到供人欣赏的艺术作品,漆文化从此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将这样有地域性的民间美术引入高中美术课堂,能很好的扩大漆文化发展的基础面,同时也能创出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色课程。我国各地区传统民间美术有着巨大的潜力,如果将它引入高中美术教育进行学习,有利于各地区美术文化在全国范围内树立其独特性,带来无法估量的艺术价值。

2.在高中美术教育中引入本地区传统民间美术 有利于激发学生在学习研究中的创新意识

在将各地区传统民间美术引入高中美术教育的同时必定伴随着许多需要解决磨合的问题。例如,福建传统的傀儡戏、布袋戏中蕴涵大量的民族传统服装元素,如果将这些元素运用到设计模块或是绘画模块的教学上,就是一个需要运用创新思维解决的问题。一个具有丰富价值的审美客体自身所散发出来的艺术魅力是激发审美主体进行创新活动的主要力量。地区传统民间美术作为这样的审美客体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将其引入高中美术教育必定有利于激发学生在学习研究中的创新意识。

3.在高中美术教育中引入本地区传统民间美术 有利于本地区传统民间美术长期持续的发展帮助高中生树立民族意识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社会媒体对本国文化宣传不到位不全面。一方面,受世界各国竞争日益激烈的影响,我国的工作重心偏向经济发展,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宣传力度不够,没有真正普及大众;另一方面,各种社会媒体片面的宣传,对本地区传统民间美术缺少准确和到位的介绍和报导,过分的倡导西方文化。“西化”宣传使我国传统民间美术特色淡化,或是被变相包装。正处于塑造阶段的高中生从日常生活到个人价值观都显现出民族文化认同危机。在高中美术教育中引入本地区传统民间美术,不但可以为古老的传统民间美术注入来自高中生的年轻生命力,促进本地区传统民间美术长期持续的发展,而且有助于高中生在学校研究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树立民族意识,提高民族自信心。

鉴于在高中美术教育中引入本地区传统民间美术所带来的众多帮助,我们应该尽快将地区传统民间美术系统化的引入高中美术教育。就此我们应该尽力完成以下几点

1.改革课程设置,建立本地区传统民间美术资料库

首先,改革课程设置,对传统文化教学中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要敢于创新,重新整合、专设有关传统民间美术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中适时加入本地区传统民间美术的材料,有助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累计传统民间美术的知识,为创新做好准备;其次,收集素材,建立本地区传统民间美术资料库,做到学生问什么教师都可以有据回答,同时丰富的材料也便于学生理解和提高学习兴趣。

2.教育行政部门给予政策和物质扶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