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高校;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6-0191-02

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历史任务。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全面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体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觉性和完善自身品格修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当代价值,在社会主义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延续发展的内在动力。高校在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时,系统地、科学地概括和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使之同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有机融合,可提升高校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我们从社会和个人两方面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既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中华民族的传统优良道德,也包含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所形成无私奉献、顽强拼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求真务实、改革创新等优良革命传统,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要充分汲取中华传统美德的丰富资源,将诸如仁爱、公正、诚信、友善、和谐、责任、奉献、谦敬、礼让等传统文化因子转化成大学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和普遍的道德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引导我们正确参与社会活动,在社会实践中更好地体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能塑造我们的人格修养,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三观。

二、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而高校作为培养新时期人才的摇篮,在传统文化教育中负有更加艰巨的责任。我们要敢于发现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问题

1.教学层面

首先,高校开设了许多有关传统文化的通识课程,但在课程设置上未能给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很多学生反映学校开展的传统文化课程选择性较少,不能根据自身的兴趣和发展需要进行修读。同时,开设的课程形式过于单一化和理论化。很多学校开设的传统文化课程多是以阅读传统经典为主,在课程模式上偏重理论教学环节,而缺乏实践环节,很多学生渴望更加开放和灵活的授课形式。

其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在教学资源的配置上存在教师与课程之间的不协调,理工类院校在传统文化方面的教学资源相对紧缺,不能更好地照顾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求。而综合类院校传统文化方面的教学资源较为丰富,但其在具体教学环节上容易出现教学沟通不及时等现象。高校应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加强任课教师间的教学沟通,及时获取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并针对现存问题及时做出调整,让教育过程逐步完善。

2.学生层面

“教”与“学”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在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不仅需要学校和老师的积极付出,还需要作为受众的青年学生积极配合。因此,在分析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时,还应考虑到高校学生的态度和想法。

青年学生是教育的主体,然而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更多地处于被动的地位,没有形成一种自发自觉的学习态度,据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缺乏主动学习的态度和热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并不清楚,难以自发自觉地学习和体悟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高校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更应该创新教育形式,使学生参与的方式更加多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自发自觉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增强其内在的文化认同感。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1.改革教学方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是塑造理想人格和提高道德修养。这既要注重社会、学校等外部因素的教育引导,又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教学时要注重推行日常化的教育模式,使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从言谈举止等细微方面进行长期高效的传统文化教育。要采取引导式与启发式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并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者既要时刻扩充自身的知识体系、完善自身的知识框架,也要注重具体的教育教学方法,尽可能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做到因材施教,使受教育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教育本身所具有的乐趣和魅力,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务实高效地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

2.丰富教学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范围不应该仅仅局限于高校内部,高校应充分利用当地展览馆、文化遗址、名胜古迹等,拓宽教学渠道,丰富教学资源,使其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学生通过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仅增长文化知识和功底,更重要的是感悟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灵魂和底蕴,提升内在文化修养,锻铸自身的文化品格。高校要敢于突破课堂的局限,以日常生活中丰富的文化资源作为平台和依靠,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帮助学生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修身养性并追求较高的人格境界,进而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

3.扩展网络平台

在新时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高校不能仅局限于实体课堂,要充分开发网络平台。要建立网络学习园地来充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资料、音频、视频等上传到网络,使学生可以便捷地搜索到自身需要或感兴趣的资料。学生可以充分利用零散的时间,通过便捷的网络学习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还可以开通网络社区等交流平台,使学生通过群组讨论、在线对话等方法积极参与,在沟通交流中增进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进一步实现学生的独立学习和自我教育。同时,学校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聘请相关的专家学者为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讲座和辅导,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引导高校学生自觉接受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三、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则

(一)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

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大学生们的思维方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该充分发挥隐性和显性德育课程的价值互补作用,因此,高校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意识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我们可以利用校园媒体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每一个校园基本单位自媒体的宣传作用,把传统文化教育寓于校园环境、校园文化之中,促进广大学生全面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帮助其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理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们还要重视传统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助力作用,并将其推进成一套良性的、长期的发展模式,在高校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环节中形成辐射效应,引导学生更好地从主观上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二)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感受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实施疏导、自我教育、自觉服务等德育功能。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充分重视社会实践的作用,整合社会德育资源。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组织或参加各类有益的社团活动来进行社会实践,也可以以小组的方式走出校园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名人故居、各类纪念馆等;高校也可以通过开设学习绘画京剧脸谱、学习硬笔书法等实践类课程来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陶冶情操;此外,还可通过组织学生观看传统戏曲演出、观摩传统工艺流程、欣赏民间工艺技能展览、参加或举办各种民间文化节、参观人文历史景观或建立传统文化实践基地等,充分挖掘已有的实践教育资源,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领悟和感知。在形式多样、实践性强、新颖独特的活动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展现在大学生面前,这更加有利于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扩大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

(三)传承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

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他十分明确地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要正确处理传承和创新之关系的命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过去的,也是现在的,更是面向未来的。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等思想为指导,教育广大青年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观念,抵制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的滋长,把握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主动权,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另一方面,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始终坚持“创新性”原则。在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中实现传统文化的功能发挥。

四、结论

当前,高校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应不断改进教育过程存在的问题,必须不断提高文化自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引导学生在深刻理解和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我们更要不断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开发出助益高校综合改革、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新资源。

参考文献:

[1].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2-24.

[2]董云川,周宏.大学的文化使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张岂之.中华人文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范文第2篇

一、探寻: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一)时展的使命

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提高公民道德素养,应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作为小学教育内容之一的小学数学教育也是责无旁贷。

(二)培育学生的需要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各学科教学中,应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除了学习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外,还要让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构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的学科教育体系,在此过程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构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学课程

教师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出发,结合地域文化的特点,甄选适合的教学内容,撰写校本教材,开展校本教学活动,构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学课程。

1.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名人典故

我国历代数学家均对数学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校本教材中编入典故篇,使学生通过一个个名人典故,了解结绳计数、赵爽注释《周髀算经》、东汉的张衡、祖冲之和圆周率、杨辉三角等数学典故,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选择具有典型性的古代名题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典型问题,早在古代就有人们进行了研究,并成为了经典名题,可以选择部分切合小学生学习情况的典型题引发学生对一类问题的研究,拓宽学生的视野。例如,在研究假设问题时,可以引用“鸡兔同笼”和“百僧百馒”的问题;在研究盈亏问题时,可以引用“折绳测井”的问题。由此可见,小学数学阶段研究的部分典型问题在古代就曾经出现,选取这样的题目作为教学的一部分,既达到了学科教学的目的,同时又使学生了解到优秀传统文化,无痕的渗透并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3.选择具有趣味性的古典游戏

中国古代有许多益智趣味的民间游戏,其中也蕴藏着一些数学原理或者数学方法,可以将其作为校本教材的一部分介绍给学生。例如:七巧板、孔明锁、九连环、华容道这些集聚中华民族智慧的传统游戏不仅趣味十足,更可以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

1.挖掘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了解优秀传统文化

在数学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经验及生活经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充分的数学思考,更能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了解传统文化。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内容可以挖掘传统数学文化知识,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例如:在二年级“认识千以内的数”中,教材首次引用了中国独特的运算工具算盘帮助学生认数。在教学中,我借助认识算盘的教学,向学生介绍了我国数的发展过程。从用实物计数、结绳计数、刻道计数到算筹,在此基础上认识算盘。在认识算盘的过程中,我和学生一起认识了算盘各部分的名称,上档和下档的每颗算珠代表数的大小,如何用算盘数数、计数等。借助算盘,帮助学生在认数的过程中计数、写数、读数,成为学生认数的极佳工具。课末又带领学生简单认识了八卦算盘。通过借助算盘进行的人数活动,学生感觉利用40分钟穿越千年,不仅掌握了学科知识,更是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赞叹不已。

2.创设教学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优秀传统文化

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学情境的创设,在情境中教师有意识的引入优秀传统文化的素材背景,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数学学科知识,也可以在教学中潜移默化,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例如:在二年级教学“认识万以内的数”时,我创设了如下的情境,通过课件呈现“中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古代的中国就有7000千米的古代丝绸之路”,让学生在认识万以内大数的同时,感受到我国历史的悠久、古代丝绸之路带给学生的震撼,学生对祖国文化产生了油然而生的敬畏之情。

3.在数学活动中重温传统文化

数学的概念、规律、算理等都是经过几代数学家无以计数的实验、研究后得到的,数学的学习如果仅仅重视结论的运用,在学生的头脑中或许仅留有印象,学习便不再深刻。《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了学习的过程,指出要重视“经历”“体验”“探索”的过程。故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在学习过程中适时引入数学史料,不仅可以丰厚学生对该知识的认识,而且又能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中,我重视挖掘教材中蕴藏的数学史,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问题探究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圆的周长”一课时,可以借助教学内容在了解了计算圆周率的必要性后,让学生猜想如何计算出圆周率。通过小组讨论及组间讨论统一想法后,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通过测量并计算出圆周率。学生通过多次测量计算后,基本能都得圆周率大概是三点多一点的范围,但是,具体结果并不完全统一。此时,我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圆周率的发展史,通过史料,不仅以历史说明了圆周率的值,学生们在活动中亲历了计算圆周率的过程,更能深刻体会到古代数学家的伟大,为他们创造的辉煌历史成就而自豪。

(三)在阅读中丰厚对传统文化的感悟

数学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语言,它已然成为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等工具和语言。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言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因此,数学的学习离不开数学的阅读,数学的阅读必定也包含数学的优秀传统文化的阅读。再说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方面的阅读,会促进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提高。

1.重视课内阅读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每册都编排了“你知道吗”的知识链接,在这些内容板块中有许多与数学优秀传统文化的紧密相关。例如:在这一板块中补充了先祖计数的方法、七巧板、九九歌、算盘等,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产生活,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这些知识链接可以作为课内阅读重要素材,在教学过程中相机呈现,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了解数学的知识和文化。

2.指导课外阅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3-0253-02

一、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代价值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沉淀和积累,本身就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为高职医学院校的教育提供了宝贵且丰富的教学素材。纵观医德所倡导的核心思想,以及社会普遍反映的医德问题,大多都可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答案,例如:“推己及人”、“医非仁爱不可托”等,这些医德的理念世代相传,经久不衰,应该将其精髓引入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贯穿于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整个过程。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2014年5月4日主席考察北京大学在师生座谈会上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必须从中汲取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高职医学院校作为培养技术型医务人员的重要阵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学中来,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们担负起生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是内在统一的。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和价值观为教育的目的。例如其内容包括理想信念的教育、思想道德的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等,这些内容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不谋而合。在高职学院对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善于挖掘中华文化传统的精华,有利于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缺失及其原因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缺失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所有的高校中都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学生们都非常的时髦,他们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对西方的文化和节日非常了解,并被卷入“海外热”的浪潮中。最热衷于韩剧、美国大片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名人、名著等了解甚少,尤其是在高职院校,由于学生文化层次的差异,他们对中华优秀文化相关的知识十分薄弱。

(二)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缺乏的原因

1.高职医学院校教育的弊端。高职医学院作为职业教育的医卫类学院,主要是培养与社会接轨的医务人员,医学技术人才作为主要目标。学院都会比较偏向于医学知识的专业教育,而对于基础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一般都处于比较边缘化的状况,更不用说中华传统的优秀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导致培养出来医务人员并不具备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和创造创新能力都比较差的现象。这就是为什么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脱节的重要症结所在,也是现在医患关系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之一。

2.教师正确地传授观念。在高职院校的课程教育中,教师应该对学生正确地进行知识的传授,除了重视本课程的传授之外,对其他门类的课程也不应该持有偏见。作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老师,更应该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的同时,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要做好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地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除了高校任教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之外,需要全体的教师们共同地参与其中,对学生进行正确观念的传授。

3.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的影响下,很多高校在培养人才的时候目标非常的明确,这是为了提高学校的就业率,让学生更好地就业就成为一个比较单一的培养方向。但很多的企业因为发展的需要,比较青睐复合型人才,他们更注重大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养,以及他们受教育的程度。我们在重视专业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综合素养。

4.学生自身的重视程度。职业院校的学生普遍来说都比本科院校的学生文化水平上存在一些差异,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学中来,要让学生首先从思想上得到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提高学生重视传统文化,重视思想道德教育。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源远流长,是值得每一个中华儿女一直传承下去的。如果作为一个国人,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连自己的国家传统文化都不了解,是可笑和可悲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范文第4篇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与支撑

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与血脉,包括中华民族的最根本内容,而且代表着民族的精神共识,滋养着中华民族,正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的“根”与“魂”。儒家思想的“仁”推广到政治领域,实质就是“仁政”,即统治者要亲民爱民,以民为本。正如孟子所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第二,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道义支撑和价值指向。中华文化是中华文明途径百年沧桑所积累下的精华,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成果的智慧结晶,承担着高尚的道德传统与伟大的民族精神。它在长期的历史和文化进化发展中铸就为一种“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1]的中华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并不排斥对其他文化优秀成果的吸收。在高速发展的今天,多元化、全球化趋势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对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要求我们从中华文化的根处找出国民都能认同并且能够引起共鸣的价值理念,最终指引中华民族的发展,同时重视学习西方优秀的文化,加以借鉴。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社会层面,抑或是个人的价值理念,都在一定意义上凸显着中国元素和中国特色的内涵所在。

正如儒家代表人物大都从民为邦本出发分析问题,强调保民富民,坚持在富民的基础上教育人民,从而达到仁政礼治。

中国自古以来以礼仪之邦著称,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无论对文明的追求程度上抑或是对文明成果的保护和捍卫上,都足以让后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断继承和弘扬着中华优秀的文化传统。《中庸》中提到中华文明有礼仪三百,以尽吉、凶、军、宾、嘉之制,有威仪三千,以悉乎登降、进反、酬酢之文,故“洋洋乎流动而不滞,充满而不穷,极于至大而无外矣”[2]。构建社会主义文明国家,应该努力发掘中华古代的优秀资源,并加以创造性转变,使之凸显民族魅力和精神价值。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彰显着“和”的价值取向,体现着中华优秀的和谐文化所在,也铸就了和平文化的优秀品质。

社会公共层面,中华文化也有着对自由平等和公平正义独特的价值追求。毛泽东指出:“中华民族不仅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3]庄子“独与天地相往来”的逍遥游思想也正是对其充分表达。

三、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与传承,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不仅需要弘扬传统文化,而且需要对其进行创造性发展实现本身的民族化与本土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范文第5篇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这一项目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价值。

1.为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中实施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切实可行的途径与方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为融入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及内容的选择提供依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如何选取其中对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最具典型意义的项目和内容,是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前提条件;本项目研究成果,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选择原则、方法及内容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其次,为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提供参考。在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多途径、多维度和多层次的。多途径主要体现在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的途径包括课内与课外,而课内又包括专列的传统文化类课程和其它课程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课外又包括大学生社团活动、各种素质拓展活动等;多维度主要体现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包括理论阐述、技能操作、实践训练等多种方法;多层次主要体现在对传统文化项目及内容的认知程度要求,包括熟练掌握、基本了解、感知体验等。

2.为高职其他专业人才培养融入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提供参考和借鉴: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下称《纲要》)的通知,明确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针对大学阶段,《纲要》提出要“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鼓励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职业教育教学。”可见,在高职院校各专业人才培养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已是势在必行,本项目针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结合进行研究,研究成果也将为其他专业在人才培养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提供参考和借鉴。

3.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的传承提

供参考路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培养人的需要,同时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开辟了新路径,本项目研究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的传承提供方式与方法,同时也为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打造师资力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传承。

二、项目实施方案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人才培养,首先要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体系的构建、传统文化类课程的课程标准制定和特色素质拓展活动的设计等;其次是组建学前教育专业实验班,根据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人才培养;第三是根据实验班学生的就业情况分析,本项目实施后所取得的人才培养效果;最后,将项目进行总结与完善,并予以推广。

三、项目实施过程

1.组建研究团队

本项目研究跨学前教育、古代文学、中国传统艺术和中国传统武术等多个学科领域,因此,在2012年项目实施之初,便组建了由以上各学科领域专家构成的研究团队,经过两年的分工协作,研究团队成员不管是在各自领域的研究,还是在跨领域的合作研究上,都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研究模式。

2.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本项目研究的核心,是探寻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途径和预期达到的目标。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文件,其中包含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所需具备的各种条件,包括课程体系的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的设计等。比如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如烟海、门类众多,哪些内容可以构建成一门课程进入课程体系、哪些内容则可以作为素质拓展以活动形式呈现,都是需要斟酌研究的。所以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结合,首先必须研究制定出科学的、切实可行人才培养方案。

3.研究制定传统文化类课程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学前教育专业开设传统文化类课程,主要服务于以高文化素养、深道德涵养为目标的一线幼儿教师的培养,所以在各课程目标的定位、课程内容宽度与深度的选择、以及教学方法的选用上都必须进行深入研究,以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4.开设学前教育专业国学实验班

在研究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实施人才培养,进行实践研究,形成研究报告:在对实验班的培养期间,将实验班学生,从待人接物礼仪、日常行为规范、学习生活态度、职业素质状况、文化修养水平等多个维度与非实验班学生进行比较与分析,考查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同时,通过对实验班的人才培养评估,进一步反思和完善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和素质拓展活动内容。

5.对学前教育专业国学实验班学生的就业以及职业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形成调查报告

学生毕业后,通过跟踪调查,将实验班学生,从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等两个方面与非实验班学生进行比较与分析,考查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6.形成项目研究总结报告,并进行项目推广

研究总结报告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传统文化类课程标准、传统文化主题类素质拓展活动项目,以及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影响分析等。

四、项目初步运用所取得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