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语文教材

小学语文教材

小学语文教材

小学语文教材范文第1篇

她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用整整一个假期阅读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如《论安徒生童话的悲剧意识》、《以乐写哀倍增哀——卖火柴的小女孩反衬描写赏析》、《童话教学方法谈》等等;同时她还读了《儿童文学教程》、《小说语言 美学》、《相信童话》等相关理论书籍;然后再对课文和叶君健原译文进行对比,在比较中进行质疑与确认,写下了一万多字的解读札记;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先后易稿14次。在讲《秋天的怀念》时,她读了史铁生所有的著作,并亲自拜访了史铁生,所以她解读出的文本的内涵就更为深刻和全面。

一、如何研读小学语文教材

研读教材要从整体到部分,着眼于全套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每册每个单元的教材特点,以单元为单位,认真阅读教材(语文S版的教材以专题将课文组成单元)。在具体阅读教材时你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这个单元包括哪些内容?各部分内容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个单元的内容和其它各册相关的内容有哪些?2、每个单元的训练点是什么? 每个老师一定要重视单元前的单元导语和情境图。教材在每个单元前设计了专门的版面,安排了导语的内容。导语扼要说明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和方法,点明了单元主题和训练重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布置学习任务,为课文的学习作好准备.

二、研读教材的一些基本方法

下面介绍一些研读教材的方法,供大家参考。研读教材的全过程主要有“读、议、思、写”等几个环节:

读,即包括初读和细读两个部分。初读主要围绕教材所呈现的内容进行浏览,在浏览的基础上弄清教学目标和教学知识点。细读的起点一定是文本的语言,要触摸文本,咀嚼语言,悉心体会,发觉内涵,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发现文章字词句段、标点修辞上的亮点,并且将自己解读到的亮点变成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着眼点。在低年级,细读也可以是课题。俗话说“看书先看皮,看文先看题”,文章题目犹如人之眉眼,是最精彩、最醒目之处,它那精彩的文字,有着无比深刻的蕴含,文章的中心和实质往往就包含在题目之中。所以,有时深究题目往往就能抓往文章的中心。老师在细读文本时还要 领会揣摩插图。

各年级的教材或多或少都配有插图,教材为什么要设置插图呢?它的作用是什么?教师备课时应悉心领会揣摩插图的用意,发挥插图作用。怎样揣摩和运用插图的作用呢?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为了表现邱少云严守纪律、不惜献身的精神,课文编者特设计了一幅图。我认为既有图,就应有它存在的必要性。要仔细观察,寻找这幅图使用的时机、方法。

议,即包括交流和讨论两个部分。交流和讨论是研读教材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研读者可以和教研组的老师们共议,也可以和教研组长或个别教师个议,在“议”中使得教师思维碰撞、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这实际上和我们所倡导的集体备课是一致的。

思,即包括分析和反思两个部分。主要是把从研读教材中所获得的相关材料与原有的认识进行比较,判断其正误优劣,找出成败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予以分析和反思,从而确定改进教学的措施。

写,即包括写教学随笔和课后反思两个部分。“写”不仅能把读、议、思过程中所产生的点滴认识条理化、层次化和系统化,而且还能总结出成功的案例和小论文。写教学反思很重要,因为叶澜教授说过:“你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一个名师,但你坚持认认真真写三年的教学反思,你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名师。”

有的老师在没认真读教材之前,先去看参考书,这样不好。参考书写得再具体、再详细,也不能代替自己钻研教材,过早翻阅参考资料会妨碍自己深入地领会教材,所以正确做法应先自己认真研读教材,尔后再去翻阅有关参考资料。

三、老师在研读教材的同时一定要关注课后习题

小学语文教材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材选文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7-0006-01

1.问题提出

一套好的小学语文课本,关系着一代新人的成长,关系着民族语言的发展。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对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提高民族素质,都具有极为重要意义。语文教材的选文内容是否合理,如何在小学阶段教好语文,并以此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是否能适应时展的要求,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

1.1 语文基本信念。语文教学并非简单的识字、写字教学和记叙文教学,而是全方位为提高人一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打基础,教师应具有全面而宽广的语文学科视角,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差别化学习指导。作为教师,教材只是教育工作者进行教学的工具,可以通过编写有深刻教育意义的教材,然后通过老师富有个人魅力的教学达到教书育人的真正目的。

1.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的成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智力因素,新教材的编写要求学生应该能从教材中体验到人间真善美,从中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乐观、进取,追求个人价值。

2.教材教育目的的不足之处

2.1 教材的价值取向偏离。语文教材属于人文学科,不仅要使同学们把握相关的文学与语言知识,更要求他们弘扬真善美,批判假恶丑。通过教科书的途径讲述、等英雄的故事,但现在的学生大多家庭优越,只使用教材讲诉,不能起到根本上教育心灵的效果。拿《西门豹》、《武松打虎》的故事来看,宣扬正义的时候,破坏大自然、草菅人命也充分的表现在课文中。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应试教育目的却占据主导地位,教材的道德教育目的不但没被很好的激发,反而越来越淡化。《小彼得的账单》教会了我们学会理财,针对国外教育而言是正确的,但中国这样一种家庭教育环境,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溺爱有加,很多孩子在这种优越的环境下养成了"小霸王"的习惯,对于这样一个故事,家境优越的学生也许会嗤之以鼻,因为这是站在不同的教育立场上,学生不一定真正能够体会,达不到真正从思想上教育目的。

2.2 教材与《语文课程标准》三维目标不契合。《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明确提出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这表明语文教育对学生思想教育的足够重视,教材是语文知识及思想、文化的载体。教材教育力度跟不上学生身心发展步伐,是青少年违法乱纪,素质教育力度滞后的重要原因,一位高素质的老师能将一本好的教材通过自己的表达能力,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的深意,而教育就应该如此。著名心理学家黄希庭指出,教师教育好学生不能仅停留在对学生的外部行为的了解上,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据官方统计资料表明,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这种趋势一定要想办法遏制,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把下一代教育好。教育必须从心理学上探索儿童的兴趣和习惯开始,课本的教育应该适应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注重身心健康和素质的教育。

3.建议

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怎样才能发挥更大的育人作用?小学语文教材建设还有哪些差距?当前使用的小学语文课本还存在哪些不足?都是我们编写新教材时,应首先思考的问题。

3.1 选文要具教育意义。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曾对教材和方法的关系进行了专门的讨论,他指出,教材是方法化的教材,"一门科学的材料总是有自制的,这个事实说明,这种材料已经经过理性的学科化,它已经方法化了"。"方法就是安排教材,以使教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他把教育过程看成是儿童经验的生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在教师三维指导下运用特定教材所内在要求的方法学习教材,以使经验不断生长。可见,教科书的编制,尤其是内容的选择都直接关系到教科书应有的教育目的。

语文教材中教育资源很丰富,但总体感觉零散,并且很多内容所蕴含的教育要素是隐性的,这需要老师自身必须深刻理解,才能传达给学生,很有必要系统地把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内容加以归纳,有计划的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来教育学生,思想内容方面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和"绿色教育"。要解决选文的问题,则须以整合的思路编排课文,如,编者可以采用相同主题安排课文单元,让学生在接受某方面上有较大收获,如"遵纪守法"为主题,将相关主题的不同题材的文章组成一个单元,接受遵纪守法的教育,将课文编成结构化的教科书指导小学生,使思想教育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从而在到达教育学生效果上更有力度和实效。

3.2 实现《课标》三维目标融合。语文课本的选文应该紧密结合《新课标》的理念来编写,应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3.3 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说:"当今的语文教材内容应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不能搞社会需要什么就学什么的实用主义,应该站在时代更高的层面上,从社会需求中概括人才应有的基本素质,据此确定语文教材的内容,选择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21世纪教育"四大支柱"作为编写语文教材的方向是顺理成章的。" 语文是母语学习,资源丰富,教材的选文应加强开放性,把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材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教材;小学语文;教学

教材编制也采取了以知识与能力为中心的逻辑序列,这种转变对新时期以来的语文教育朝科学化方向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有较大的片面性表现在童话教学中,就是忽视了作品的人文内涵和不同作品在语文教育中的不同功能。有学者按课文的类型及不同类型的功能各种方式,将课文分为“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四种类型。“定篇”用以学习经典的丰厚内涵,“例文”用以学习其生动显现的关于诗文和诗文读写的知识,“样本”用以学习其阅读过程中形成的读写“方法”,“用件”则主要指“语文知识文”、“引起问题文”和“提供资料文”等。可见,不可能在所有的童话课文教学中都进行“语言与文字的训练”,达到“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的目的。因此,要正确处理好童话教学中工具性与艺术性的关系。童话是儿童喜爱的与儿童心理为契合的一种艺术形式,在教学中,应以艺术性为主要内容,否则童话教学对于儿童来说只是一种被强迫的负担。功利化的第二种表现:过于强调道德教化和思想教育的使命,即要在每篇童话教学中,通过分析和挖掘都要“告诉儿童一个道理”,完成道德劝诫和思想教育的使命。这种倾向观表现在教材的选编上,也表现在课堂教学之中,如《骄傲的孔雀》告诫儿童要虚心,不要骄傲,《小猫钓鱼》表达了做事不能三心二意的主题,《一只小雁》告诉孩子们不能离开集体的道理,《神笔马良》、《卖火柴的小女孩》向儿童揭露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这种重教化的童话教学忽视了童话的特点,忽略了儿童的精神活动和独特的文化,它是从成人世界的现实原则出发的结果。它将儿童视为“不完善的人”,是尚不了解世界、尚无能力、尚没长大的人。将儿童时代设定为一个准备时期,“准备成为未来的行为者”。事实上,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儿童文化是审美的、感觉的、移情的、热情的,化则更多的是科学的、理性的、冷静的;儿童文化中充满了想象和创造,化更多的是理性和重复”。《小猫钓鱼》中的小猫(代表年幼的儿童)在美丽如画、生机盎然的大自然里,与蜻蜓和蝴蝶追逐嬉戏,而不是“专心致志”地钓鱼(代表工作),这正是小猫天性的自然流露,是儿童文化的一个表现,我们为什么非得要求它像猫妈妈一样抵御外在的“诱惑”,而去从事“钓鱼”这类成人世界中严肃而重要的事情呢?《小猫钓鱼》进入语文课本,以及批评“三心二意”教学主题的确立正是化中心意识的表现。这种化中心意识是传统价值观念影响的结果。在我国封建社会以君权、父权、夫权为中心的传统文化中,是非常轻视、漠视,甚至无视儿童的存在的。因此,尽管几千来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可谓汗牛充栋,被誉为“诗的国度”、“散文大国”,但真正意义上的童话作品少之又少。虽然“五四”以后,随着西方民主与科学精神的东渐,人的价值、儿童的价值开始被发现与确立,作家开始关注儿童,创作了大量儿童文学作品,有些儿童文学作品被选入到小学语文教材,但一些作品仍受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站在成人的立场进行训育,而没有真正深入到儿童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兴趣与需要。

新教材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和儿童认知的规律,合理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教材充分考虑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儿童的学习兴趣、儿童的生活经验,努力贴近儿童生活。重视积累、诵读、语感,重视熏陶感染,重视扩大阅读的面、增加阅读的量。尝试创新单元设计。好多教材都改变以知识点组织单元的方式,探索以生活主题等方式组织单元。尝试创新练习设计。好多教材都努力探索创新练习设计,使练习不仅有利于巩固学习成果,而且有利于学生的思考与探究,同时还努力改变简单的、枯燥无味的练习形式,着力设计儿童化、活动化和互动性的练习。

当然,新教材本身就是一种实验教材,有成功的探索,也有不足的地方。最明显的问题就是“小学味”还不够浓。既然是小学语文教材,就必须充分考虑到儿童游戏、儿童文学、童年养护等方面的因素。然而现实的状况却是“小学语文”指数偏低。小学语文教材“儿童游戏”指数过低,需要增强童心的力度,增添侦探故事的元素小学教材在编辑的过程中,成人立场仍然占主流位置。我们的教材,无论是课文的编排,还是习题的呈现;无论是单元练习的编制,还是习作的设计;无论是知识的排布,还是能力的培养,都过于严肃、古板,缺少活泼的童趣。也就是说,现行的小语教材存在着与儿童文学化思维不合拍,与儿童的兴奋点不吻合的现象。能维持一个人对学习与研究持久兴趣的正是他的好奇心。再好的东西,只有为学生所喜爱才能使他们能接受。因此小语教材需要大幅度地提升“儿童游戏”指数。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材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A-0000-00

目前,很多老师都希望设计完美的教学流程,配以精彩的教学课件等,期许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的效果。实际上,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更能使语文教学的内容丰富,并且方式多样化,取得令人欣喜的效果。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学会不断开发、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材资源,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实践,在学语文、用语言中渐渐掌握语文规律,不断丰富语文素养,不断提高整体能力。

一、巧用多媒体,让学生贴近历史

多媒体这一教学资源在现代语文教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它的信息量大,内容丰富,且具有动画、视频等效果,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学生可以从大量的影像中,理解并感悟文本中的深刻含义。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对于一些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只是囫囵吞枣,并不了解为什么作者会发出如此的感慨。而理解这些,就必须让学生明白当时作者所生活的历史环境。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多媒体教学资源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文中大部分的篇幅抒写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学生虽然可以通过反复的诵读,品味圆明园的恢弘气魄。可是却很难具体理解课文中所写的:“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圆明园的建筑如何宏伟,文物如何珍贵、丰富,是学生无法想象的。不过通过多媒体的影像介绍后,学生有了一定的视觉审美,以至于在文章最后看到我国这一伟大的园林艺术遭到毁灭时,学生内心无不激起千层浪。在慷慨激昂的读书中,可以充分地体现学生心中那种强烈的爱国精神,让他们更有直观的感受:“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有些文学作品选入教材时常常是节选段,只是原著内容的一部分,教学时学生理解比较困难,更弄不明白前因后果。虽然阅读原著能够全面熟悉故事发展情况,但是阅读的时间长,不能保证教学需要,观看影像资源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原著的内容梗概。比如教学《草船借箭》,课文是根据《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改写的,书中描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为什么要陷害他呢?大多学生一头雾水,我们可采用多媒体有选择地播放《三国演义》电视剧,让学生搞清楚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为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了解“既生瑜,何生亮”,周瑜因心胸狭窄最终吐血而亡等故事梗概。

因此,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使用在教学中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是有关于那些距离学生时代较远的历史,更需要借助这些视听录像,让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学习语文,而且在更大的平台上汲取知识的力量。

二、妙用教材,让学生放飞想象

如今的小学语文教材按照新课程要求,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不断贴近生活,在生活中品味语文所带来的无限美好。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在我国,人教版、苏教版等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非常多,但不论什么教材,“插图多”是每一种教材所具有的共性特点。插图不仅数量很多,而且色彩特别鲜艳,具体、生动、形象、富有童趣,它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为了片面追求课堂效果,把本来可以用插图解决的问题,变为用教学课件来解决。有的时候,为了吸引学生,尤其是为了充分吸引低年级小朋友的注意力,特意把插图移进课件,并且做得技术高超一点,动起来,会说话。这样反而把本来应该据此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的教学场景给抹去了。

比如在学第三册《识字6》的时候,让学生把新词贴在插图上,教师为之取个好听的名字“给动物挂牌”。就是这样简单的一个细节,比那种花哨的课件要合理许多。因为,学生在贴新词的时候,必须要认识插图上的静态事物,然后在认识并且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才能把词语贴准确。其实这就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自学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学生也会在贴词语的过程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把本来可能单调、乏味的识字写字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时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在这样的过程中,简化了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制作,用教学课件与教学插图一起配合,以帮助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应该说,这样的课件虽然未必能在课件比赛中获奖,但是对于这样的一个教学细节而言,使得教材中的插图得以充分利用,插图使用的有效性达成度非常高。有效使用插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重难点,教师教起来生动有趣,学生学起来也轻松愉快,教学工作也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教学画面,如此的课堂场景,虽然朴实,但是特别精彩。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有几百篇,这些课文不但包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而且都有很强的艺术性。这些呈现在学生眼前的课文,往往都非常的含蓄,特别的精练,文章的作者有的时候不会将文章每个细节都很详细地表现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这就是蕴涵在文本字里行间的空白所在。

如在学习一些古诗词时,教材中那幅插图为学生更快地融入诗境,起到很大的作用。例如,《牧童》是一首以牧童为主人公,展现他在放牧之后,躺在月夜下的草丛中一边吹着笛子,一边欣赏着皎洁的月光。表现出儿童那种无拘无束、恬淡宁静的童年生活。教授这首诗之前,让学生认真地观察教材中这幅图画:“在图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此时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有的说:“牧童在吹笛子。”有的说:“牧童在休息。”……此时,又提出疑问:“放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语写出画中的场景外,你还会想到什么呢?且完成后说一说。”如此,传授品读诗词不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唯一,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发挥自我表达能力,体会图画中的无限意境。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会拘泥于诗中所说“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照月明。”他们往往会以不同的眼光来看待牧童的生活:“牧童可以如此悠闲自在,难道晚上可以不用给主人做工吗;牧童怎么没有和家人一起吃晚饭;他一个人在吹笛子,他的伙伴们呢……”这些想法,是原本单一传授诗词所未感受到的。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语言的交流、思想的碰撞,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此时诗人心中的那份纯真的童年生活情趣。同时,学生在学习第一首诗之后,也可以利用相同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后面两首诗词,从而实现由教师的教学到学生的自学的转变。

教材在教学资源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生在欣赏、陶冶美的同时,也在逐步地把文本与图画相结合,强化自己的学习能力,从而使之内化。

三、挖掘生活,引发学生思想共鸣

文学作品大部分来自于生活的提炼。在小学语文课本,大部分的作家生平生活在农村,农村的各种趣闻是他们笔下所喜闻乐见的素材之一。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孩子而言,课本中所讲述的事情或许就是他们昨天或是今天所做的事情。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地了解学生们的生活经历,从而引导他们通过对比自身的生活与作者笔下的生活,感悟作者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引发学生的共鸣。

如学生在学习许地山《落花生》一课时,大部分的学生对文章中花生的形象再熟悉不过了。特别是文中有关作者几个兄弟姐妹一起种花生、收花生的场景,学生们的情绪热烈而激动,这与他们的生活是如此的相似。在引导学生学习父亲那段平淡却又含意隽远的话:“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全班同学无以不欣然点头,的确如此。由花生的品质延伸到做人要如花生那样默默奉献、不图虚名的精神,也是学生切身感悟领会的深刻道理。

在语文课堂中时刻围绕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受其实作者们描写的生活场景并不遥远,它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此时,教师只要充分挖掘学生生活的趣事,让学生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体会那不一样的视野天地。如《祖父的园子》中那些常见的小昆虫,以及“我”调皮的“劳作”,不时引来学生的阵阵发笑。这其中的滋味,教师已不需要言明,学生们的心中早有一份属于自我的认同感。课文的主题也已深入学生们心灵:童年是如此美好,又是如此畅快。

小学语文教材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 教育性 趣味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65-01

小学语文教材设计的初衷在于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程教学的好感,初步培养学生对语文课程教学的兴趣。但是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来看,兼顾学生发展特点的同时,还要结合课程教学大纲,充分考虑“教育”特性的实现。下文论述中,笔者从小学阶段学生的具体特点入手,围绕小学语文教材“教育性”与“趣味性”二者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并就如何对二者进行结合展开了详尽的分析。

一、小学生特点分析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之外,首先需要完成的工作,就是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充分了解和把握。除幼儿园阶段外,小学是学生步入学习生涯的第一个较为正式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学生的知识量、知识架构以及学习习惯都处于快速发展和形成的时期,学生们对知识的态度呈现出明显的反差,热爱学习的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有的学生却存在厌学思想;除了学习态度两极分化的情况以外,小学生还存在较为明显的多动倾向,即对游戏或是活动表现出由衷的喜欢;小学生由于知识体系的缺乏,基础知识的空白,对所有不明白的东西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伴随好奇心而来的,还有一颗容易遭受挫折的敏感的心。

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在于对学生的基础语文知识及素养进行培养,但是在知识传输的过程中如果不充分考虑学生天性,断然进行教学的话,必然难以取得好的效果;而“趣味性”是指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对教材涉及的知识点进行重新整合与调整,以一种小学生更为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激发学生对课程教材兴趣的同时,提升整个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活力与张力。但是就二者来说,少了其中任何一个都有可能造成极大的缺失,因此,“教育性”与“趣味性”的结合,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同时更是从小学生特点出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小学语文教材“教育性”与“趣味性”的有效结合

通过上文论述,我们已经对小学语文教材“教育性”与“趣味性”结合的重要性有了基本的认识与了解,结合现阶段小学语文教材状况来看,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合理把握教材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对教材的要求进行合理把握,体现出教材的创新性与实践性,提升课堂教学的活力与张力,把握教学主旨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实现知识的延伸,拓宽学生知识面。教师在把握教材主旨的过程中,首先要对相应章节教学内容的思路进行宏观把握,看看章节教学规定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样的,然后再根据课程教学安排的进度,将这一目标设定与自身的教学素养及业务水平能力进行联系,从而促成教学计划与教学实施的一体化,保证教学过程的效果和质量。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教师除了对教学内容涉及到的知识进行梳理外,还应结合学生的兴趣倾向,选择合理的教学手段及途径,并且通过实际生活例子来对知识内容进行说明,这样一来,不仅能最大限度挖掘教材资源,同时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

(二)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教材

除教师对教材进行合理把握外,小学语文教材“教育性”与“趣味性”的有效结合,还应加强学生对教材的了解。这一部分功课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完成。在每一章节教学内容开始时,教师可以提前引导学生对这一章节知识内容的架构及构成进行大致的了解,让学生明确这一章节学习的主要目的和内容,让学生在心理构建出一个合理的学习体系,帮助学生与教学计划进行对话;在每一堂课程的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问题,引起学生对教材知识的共鸣,激发学生对接下来教学内容的兴趣,这一途径可以是故事性的讲述,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源播放相关视频,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活力,加深学生对教材的认知。

(三)师生沟通交流的有效进行

小学语文教材“教育性”与“趣味性”的有效结合,应着力建立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教师与学生是课堂教学中极为关键和重要的两个要素,知识的传递与知识的吸收都靠着二者之间的交流来完成,载体作用是否能够得以发挥与这二者之间有效沟通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过程中,建议教师应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以及教学评价的环节中来,调动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实现通过QQ、微信等通讯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深入掌握、了解学生的知识架构,将学生的兴趣爱好及能力层次纳入到教学设计中去,通过“对话”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其次,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适当转换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表现机会;在测试与评价环节,教师也应对学生的意见进行合理筛选,保证教学测试任务及目标完成的同时,提高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热情。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就小学语文教材“教育性”与“趣味性”二者的有效结合来说,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同时更是从小学生特点出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来看,要想充分实现教材的“趣味性”和“教育性”,必须从学生角度入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及教师的教学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兴趣,帮助学生深入语文教学的世界,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琦.论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与“趣味性”[D].中国海洋大学,2013.

[2]徐立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小学语文教材二次开发研究[D].喀什师范学院,2014.

[3]肖云.文学教育中的童话世界[D].湖南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