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安全系统工程论文

安全系统工程论文

安全系统工程论文

安全系统工程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安全管理;安全管理模式;三维模型

一、安全与安全管理理论

安全泛指没有危险、不出事故的状态。韦氏大词典把“安全”定义为,没有伤害、损伤或危险,不存在危害或损害的威胁,或免除了危害、伤害或损失的威胁。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安全,即安全生产,是指免除引起个人伤害、疾病或死亡的状态;或是免除设备损坏或财产损失的状态;或者免除环境危害的状态。

对于安全管理的理论,其发展的过程经历了由早期“事故”论到“预防”论、“职能”论等多元化的现代安全管理思想。早期的“事故”论是海因里希(H.W.Heinrich)在1929年对工业发展初期的安全管理思想和经验进行的较系统阐述,其等同于事故管理,安全管理主要是围绕着事故做文章,其效果有限;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专家学者开始从事故后管理开始向事故前的隐患管理转变,国内学者罗云把安全管理对象从事故系统拓展到安全系统,提出了“预防”论,但没有对安全管理实质进行解释。学者陈宝智提出“职能”论,把企业管理中管理的功能,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向安全管理进行了移植,强调安全管理是企业管理功能的一种,具有企业其它管理功能同等的属性,从管理角度为安全管理提供新思路,但没有反映出安全管理的要素与特征。

综上所述,安全管理是应在遵循管理的基本职能基础上,针对企业可能出现的危险源,采取科学控制的管理过程。因此,安全管理应强调两个方面:一是应遵循一般管理的基本职能,二是针对危险源进行管理。才有可能实施系统安全管理。

二、国内主要安全管理模式

当前,国内大多数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管理阶段,对于安全法规、标准的实施及安全教育、安全检查、安全考核等制度的落实,其作用大都发挥到了极限。

1.基于经验的安全管理模式。这一类管理模式属于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依靠个人的经验进行安全管理,员工缺乏全员参与安全管理的意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多采用这种模式。

2.“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把纠正人的不安全行为、控制人的误操作作为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如四川泸天化股份有限公司认为强化特种设备及作业人员的安全管理是维系化工安全生产的关键,马鞍山钢铁公司的“三不伤害”等。此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事故的发生,但缺少对危险源的管理。

3.基于过程的安全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实行事故的目标管理和过程控制。如1991年鞍钢的“0123”管理模式,即以零事故为目标;以一把手负责制为核心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为保证;以标准化作业、安全标准化班组建设为基础;以全员教育、全面管理、全线预防为对策。这些管理模式解决安全管理中的执行问题,但对于重大安全决策问题缺乏系统的分析。

从以上可知,目前我国安全管理模式建立了较完善的安全组织机构和各种安全规章制度,但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如何克服这些缺陷,从系统科学角度看,安全管理模式的建立需要科学的理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安全管理模式。

三、安全管理的三维模型建立

1969年,美国人霍尔提出了系统工程的三维结构,论述了如何运用系统工程的时间(阶段)、逻辑(步骤)及所需专业(知识)来解决系统工程问题,时间维表示系统工程活动的时间安排;逻辑维提出了如何研究某个问题的步骤,专业维是指解决一个系统工程问题,所需要的相应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结合安全管理的具体要求,建立安全管理的三维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该结构涵盖了风险源的管理、管理工作的过程及所需的安全理论及相关知识。

1.系统安全管理模型的构成。

(1)专业维。安全管理是一门综合学科的理论,一方面要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行业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除了需有安全领域的专业技术知识以外,还需要对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人机工程学、信息学、系统论、控制论、数理统计学等学科有较深入的研究和应用,它们共同构成了安全管理的基本理论基础。

(2)过程维。计划(决策)、组织、指挥、控制是管理的基本职能。安全管理应遵循这些职能,首先企业安全目标的制定是实施安全管理的前提,按照目标管理的方式,将具体任务层层分解,对目标实现情况进行考评,不断修正目标。其次,设置安全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管理人员和建设企业安全文化等组织工作是实施安全管理的基础;再次,激励和沟通机制是实现安全目标的重要保证,最后控制的手段如实行标准化管理是安全管理关键。

(3)逻辑维。包括危险源识别,危险评价和控制危险三个阶段,安全管理应按照三个研究问题的步骤来实施。企业可应用多种的安全分析评价方法,如安全检查表、事故树分析、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事件树分析、预先危险性分析、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等。危险评价对识别出来的风险源的危险及程度进行分析和评估,以既定指数、等级或概率值作出定量的表示。最后提出危险的控制措施如采用法律、经济和教育手段和工程技术措施加以实施,改善企业的安全状况。对重大危险源应当登记建档、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并制定应急预案。

(4)安全管理三维结构的基石——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以上三维结构需要建立在一个有效的平台之上才能发挥其作用,这个平台就是安全文化建设。通过安全文化建设可创造一种良好的安全人文氛围和协调的人、机、环境关系,从而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和增强人的安全意识,达到减少人为事故的效果,安全管理工作才能再上一个台阶。

2.模型机理分析。此三维模型将过程维和逻辑维相互渗透——安全管理的各个阶段可能存在危险,需要进行危险源管理;而在进行安全管理的危险的辨识、评价和控制过程中又需要注重管理的基本职能。在模型中加入专业维,说明知识的匮乏也可能成为安全管理失败的原因,同时安全文化是进行安全管理具备的基础,安全管理成功应在以安全文化和国家法律法规为基础的前提下,结全三个管理维度,才能成功进行安全管理。

此模型为企业实施安全管理指明一条路径。首先通过时间维确定所处的阶段,再从逻辑维分析所存在的危险,最后通过知识维寻找解决安全问题的知识、技能。若已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可以直接解决实践问题,从本质上来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安全问题的复杂性的提高,需要安全管理人员不断学习来提高解决问题的水平,因此也是遵循上述路径的。

四、系统安全管理模式的构成

以安全管理的三维结构为思路,系统安全管理模式应包括以下一些主要子系统:为实施安全计划而建立的安全计划决策(计划)子系统;为实现目标而建立起组织管理体系及其分工、权限等的安全组织制约子系统;为实现危险源的管理而采取的危险控制子系统;为使安全管理模式对内外环境变化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而具有的安全协调和激励机制子系统;为保证安全管理模式推行力度及实施效果的安全文化建设子系统。以上五大子系统又分别包含不同的内容。

1.安全决策(计划)子系统。安全决策与通常的决策过程一样,应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进行。一般分为两个步骤,一是确定目标,在保证生产安全的目标前提下,应对决策目标有明确的指标要求,如事故率、经济损失金额等可量化的指标。二是确定决策方案,依据科学决策理论,拟出几个备选方案利用各种方法进行选择。安全目标管理是企业现代化管理技术在安全管理上重要应用。具体地,由领导根据上级要求和本组织具体情况,在充分听取广大员工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组织的安全工作总目标,然后层层展开、层层落实,下属部门以至每个成员根据安全总目标,分别制定部门及个人安全目标工作和保证措施,形成一个全过程、多层次的安全目标管理体系。

2.安全组织制约子系统。为了实现安全目标管理,有必要建立起组织管理体系及其分工、权限制约子系统。制约子系统主要应该包括建立健全安全组织机构和建立及落实安全生产的管理制度,其中安全生产责任制是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的安全组织机构,机构的成员必须有明确的安全职责,同时岗位操作人员必须有明确的安全操作规程和相关的责任,落实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中心的安全管理制度不但可以贯彻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明确员工在安全工作中的具体任务、责任和权利,而且把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检查考核、安全防护装置等安全日常管理工作落实下去,形成一个严密高效的安全管理责任系统。

3.安全协调和激励子系统。指安全管理需重视人的因素的重要作用,“以人为本”是管理的基本原则,安全管理的协调和激励就是充分发挥人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主观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1)激励子系统。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的双因素理论指出:保健因素如果得不到保证,将降低工作效率、质量;激励因素则唤起人们的进取心,对人的行为起激励作用。安全管理同样离不开激励机制。通过激励不仅可以使员工最充分地发挥其技术和才能,而且可以使员工的工作态度更加积极,保持工作的高效率。(2)协调子系统。安全管理工作要依靠各级领导和所有职工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因此,上下级和各部门之间必须协调一致,彼此取得平衡。协调原则有两个:一是平衡原则,协调各部门关系,管理工作不会在实施过程中失去平衡,造成管理效果下降;二是适应原则,使受到负激励的员工包括已存在心理失衡的人,不出现消极的思想而产生安全隐患,从而调动全员进入到安全管理模式的运行机制中去。

安全系统工程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系统工程;危险有害因素;技术监督;安全管理

我国近些年中,各种机械、轻工业伤害事故较为严重,对广大操作人员的身体与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对于这类的企业来讲,需要应用有效方法来进行生产作业,确立起“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将安全工作始终作为企业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来抓。而系统工程作为一个重要的学科,可以更好的研究和分析企业安全隐患问题,为企业构建良好技术监督安全管理体系提供帮助与支持。

1系统工程理论思想含义

系统工程理论主要是运用有效理论知识、思想、方法、手法依据实际需要,将企业生产、科研、经济活动等进行有机联系,运用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的模式与网络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进行融合,对企业技术监督安全管理体系结构、要素、信息控制反馈与交流等等方面进行科学分析,优化企业生产、管理的方面工作,保障企业生产的质量和安全性。其中,霍尔三维结构是系统工程理论应用方法的基础,体现了系统工程的标准化、最优化、综合化、系统化特征(其结构形态如图一所示)。而切克兰德方法更适合经济与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软”系统问题分析和研究工作。

2某轴承厂主要危险有害因素

2.1主要危险有害因素的确定与分析

某轴承厂主要危险有害因素有:第一,爆炸与火灾。火灾的发生主要来源于回火用油与淬火。往往在油温失控情况下,超过了燃点就会发生自行火灾等等为问题。一些有机的清洗剂、渗碳剂(甲醛、丙烷)等燃料、一些制备可控气体原料发生泄露的情况下,遇到明火就会发生火灾问题。同时,工厂的配电室存在设备、线路老化的问题,也存在发生火灾的危险问题。第二,触电。在轴承厂中存在大量的设备。这些设备与雷电有效接触后就非常容易造成电击风险。第三,高处坠物风险。一些人员在劳动作业中没有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导致设备部件发生脱落、装置失灵问题,会对于人体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第四,车辆损害。一些车辆驾驶人员没有严格依照相关规定进行车辆操作,出现了对人员的损害问题出现。第五,机械损害。一些机械部件在运行中与人的身体部位发生直接接触,发生了绞、割、刺、夹击、卷入、碰撞等方面问题。

2.2自然环境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一些自然环境因素也会对人员等造成安全上的威胁。比如:雷击、雨水、高低气温等等,会导致人们处于一种危险环境中,需要工厂采取有效举措,降低人员的伤亡与财产损失[1]。

3系统工程在企业技术监督安全管理中应用方法

3.1规划论在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1)安全成本控制原则。企业在新形势下需要构建起安全成本控制体系,运用有效控制原则,保障企业的生产安全、管理安全,实现企业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具体来讲,第一,企业需要严格的遵守三个全面原则,即对于生产与管理全过程进行控制,对于全体的工作人员进行控制,对于企业的生产成本进行全方位控制。第二,需要遵循成本效益的原则。在进行企业技术监督安全管理工作中,需要投入较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控制效益和价值。第三,需要遵循系统性原则。第四,例外性原则。第五,及时性原则。第六,动态性原则。(2)事故损失程度估测。在进行安全事故损失评估工作中,需要性、安全性。对于主要的设备进行定期检查、维护与保养工作,提升这些机械设备运行的质量和安全性,极大降低了轴承厂发生安全事故的程度,有利于提升系统工程应用的效益和价值,保障轴承厂技术监督安全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2]。

4结论

本文以某轴承厂为例子,就系统工程理论思想含义、轴承厂主要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提高系统工程在企业技术监督安全管理工作中方法进行全面性分析和研究,构建起安全投入最优配置方式,加强了人员、机械设备等管理水平,降低了企业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为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实现良好效益和价值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姜鹏.系统工程理论在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12.

安全系统工程论文范文第3篇

运用WSR方法论,从物理(W)-事理(S)-人理(R)三个层面分析了目前国内建设工程中安全管理系统的构成,按照WSR工作过程,构建以人理为核心的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模型,并分析构建了基于WSR方法论下的安全管理运作模式,这将有助于提高建设工程中的安全管理水平。

【关键词】

建设工程项目;安全管理;WSR方法论;运作模式

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在造成事故的原因中,85%都涉及到与安全管理相关的各种因素[1]。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日益重视建设工程中的安全管理问题,形成了一套由中央到地方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从管理层到基层的相关施工安全体系,使每一个合法建设工程项目都按相应的安全管理模式运行。但是,在如此重视程度和相应模式的实施下,每年仍有众多的安全事故发生。因此,在建设工程中安全管理的问题上我们有必要继续进行有效的研究和方法的完善。本文运用系统工程领域的WSR方法论,从物理、事理、人理三个层面对建设工程中安全管理所涉及到的几大要素进行划分,试图从一个新的视角对建设工程中的安全管理进行相关研究,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模型,并形成了科学的运作模式,保证了建设工程中安全管理工作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1WSR方法论在建设工程安全管理的适应性分析

物理—事理—人理方法论简称WSR,是一种解决巨型系统的方法论,是顾基发和华裔学者朱志昌博士提出的[2]。其中,“物理”主要解决的是“物是什么“的问题;“事理”主要解决的是“怎样做”的问题;“人理”主要解决的是“最好怎样做”的问题[3]。简而言之,WSR是一种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于一体的方法,是一种更具条理性、层次性和实用性的方法。建设工程中安全管理由各种客观物质的组成部分构成了系统的“物理”层,支撑着建设工程中安全管理的实施。而“事理”则是在“物理”的基础上,结合系统的管理目标,寻求科学、高效的方法来保障建设工程中安全管理。而系统中的“人理”则强调不仅通过管理层直接组织协调各层人员的安全控制的实施,且通过结合“物理”层中各方面安全管理基础和意识的学习以及综合“事理”层中的方法来对最终目标的实施进行管理决策。因此在基于WSR方法论的建设工程中安全管理系统适应性分析下,形成了以“物理”分析为基础,借以合理的“事理”分析为方法,围绕以“人理”为核心的运行模式,进而达到最终需要完成的安全管理实施目标。三者之间的联系。

2基于WSR的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模型构建

2.1建设工程安全管理的因素分析

(1)安全管理中W因素分析。系统“物理”层在实际工程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设过程中的人员安全,二是工程交付物的安全,三是工程项目财产安全[5]。建设过程中的人员安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建筑施工过程中对人身的安全管控;另一方面是指在工程竣工之后对交付物的使用者的人身的安全管控。建设项目的最终目的即为生产可交付使用的建筑物,因此保证工程交付物的安全也显得尤为重要。它主要是指在其项目过程中需满足“四控两管一协调”的目标。建设工程项目中财产安全主要包括两方面,即集体财产安全和个人财产安全。在整个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要做好防范措施,防止机械设备的丢失及操作不当引起的损失,以及材料的消耗和浪费,保证整个建设工程项目的成本最小化。

(2)安全管理中S因素分析。本系统而言,“事理”层在实际工程中主要由工程建设中相关安全生产法规和规范、建筑安全生产行业管理模式、安全教育及相关培训、安全监管机制、建筑安全生产基础、安全管理的相关科研项目所构成,通过这些客观、物质的方法和途径,力求以最有效、最小成本的投入来达到最优的安全管理效果。在工程建设中应遵守的相关安全生产法规和规范,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生命无价,安全第一”的指导性原则[6]。通过现有的建筑安全生产行业管理模式对工程建设过程进行系统的安全管理,其中我国目前的建筑安全管理模式为“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在现有建设行业的安全管理模式之下,为保障安全管理的实施,应对相关人员进行定期的安全教育,提高施工人员及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并通过相应的技术培训来规范施工人员的安全操作技能,不断完善安全生产制度的同时加强监督与管理力度,从而约束相关工作人员不安全行为以达到安全管理目的。对于管理模式中存在的第三方监理方而言,也是构成S因素的一大要点。通过监理方的专业性的监理,直接有效地避免工程质量安全问题的发生的同时,也保证了建筑质量的目标的达成。同时,在建设工程中开展必要的相关科研项目,对现有的安全管理机制和运作模式进行总结和提升。

(3)安全管理中R因素分析。在建设工程的安全管理中,人理子系统包括领导层、管理层和执行层[7]。领导层的人理因素即工程负责人以及项目安全责任人等,负责整个项目的安全生产管理的总体规划部署,管理层则是领导层往下分级设置的各专职部门人员,主要有安全员、技术员和施工员,需要具有专业的知识技能并落实安全管理的实施,能有效监督和指挥现场施工人员。执行层则为建设工程现场施工人员,如各类劳务班组。建设工程的领导在管理工程项目施工的同时,必须做好安全管理的工作。工程项目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即为项目经理,需对项目进行中的所有安全工作负主要领导责任。企业管理层在建设工程运行开始之后以及到项目开工、施工、竣工及验收交付整个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中都起到关键作用,建设工程中管理层的安全意识、安全重视度将直接影响建设项目的运行及其项目进度的管理效果,继而对工程项目的整体安全管理造成影响。而对于建设工程中的执行层,即各类劳务班组,作为施工人员,个人安全意识以及安全施工水平直接作用于工程项目。因而,R因素作为核心位置,以上所分析的人理子系统中的三大层级主导和管控着整个工程项目的运行以及建设工程的安全管理实施。

2.2构建建设工程安全管理的WSR模型

建设工程中安全管理涉及要素众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通过上文中基于WSR方法论对事理、物理、人理的因素界定分析,从W、S、R三个层面来构造建设工程中安全管理的WSR模型,见表1,这将有助于系统、全面地从宏观上了解安全管理在建设工程项目中具体阶段的实施。

3基于WSR的建设工程安全管理的运作模式

3.1基于WSR方法论对安全管理过程的分析

按照WSR方法论的工作过程,结合建设工程中安全管理系统的特点,其安全管理可分为以下6个阶段来进行[8]:

(1)理解领导意图:本阶段主要包括各项法律法规的收集,对行业安全管理水平进行调查和了解,而后与领导层、管理层进行沟通,在安全管理的问题上达成共识。这一步主要强调的是与领导的沟通,为下阶段打基础。

(2)调查分析:重点是调查项目现有资源和约束条件。由管理人员通过查阅相关文件、现场巡视及与现场工作人员谈话等来了解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术水平,并了解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从而达到对整个建设项目的安全全局认识目的。安全管理人员需要弄清楚项目组织结构框架。

(3)形成目标:通过对上阶段的总结,本阶段即可确立具体的安全管理目标。这一目标必须与整个项目的最终目标相一致并且为其服务。其关键在于确定项目所能接受的风险水平,同时必须符合相关安全生产条例并为社会和行业所接受,建设工程安全管理的目标是为了把各项指标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和水平之内。(4)制定方案:确立目标之后,安全管理人员应针对调查分析过程中发现的安全隐患,与领导层共同商议解决方案。而解决方案主要是由一系列的技术和管理措施组成,当然,一切方案都需要根据应用场合并恒定成本差异,据安全隐患的危险程度并结合项目的预算经费来确定。

(5)协调关系:一是技术上的协调,如在解决安全问题的过程中,若出现技术与成本上的冲突,则需要改变技术措施来满足成本要求。二是更为重要的一方面即人际关系上的协调,包括与领导层的协调,与同级的协调还包括与下级直至现场人员的协调。

(6)实施与完善:安全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必将会遇到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仅靠之前的单一部门协调很难完全解决。定期召开管理阶层的阶段会议来共同商议新的解决方案,进而对整个建设工程中的安全管理方案的运行进行不断完善,以达最优目标。

3.2基于WSR方法论的建设工程安全管理运作模式

综合以上“六步”分析,得出了基于WSR方法论的建设工程安全管理运作模式,见表2。

4结论

我国现有的建设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由于项目过程中的复杂性使得建筑行业成为事故多发行业之一。建设工程中的相关负责人大多缺乏实质上的安全意识,对安全管理机构的人员配备不足,多依靠于行业相关管理部门通过监督执法来督促其安全管理工作的进行。此外安全生产也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直接导致安全管理基础不足,进而建设工程中的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施落实困难重重。本文通过对WSR方法论在建设工程中安全管理的适应性分析,建立了相关模型和运作模式该模式,力图有效应对和确保项目过程中的安全管理的实施,达到目标最优化,保证安全管理目标的实现。希望本文所分析研究的内容能对现今建设工程中安全管理的实施有所帮助。

作者: 陈凌姗 刘洋 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吴穹,许开立.安全管理学[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

[2]荣玫,韩传峰.基于WSR基础设施系统管理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1,25(6):140-143

[3]董丽娅,刘子玲,任远,等.WSR方法论在科技投入宏观系统管理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软科学,2006,(2):89-93

[4]王磊,陈国华.基于WSR方法论的企业安全管理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8,4(1):112-115

[5]金雷.浅谈工程管理中的安全管理[J].价值工程,2014,(30):117-118

[6]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J].中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认证,2002,(4):4-9

安全系统工程论文范文第4篇

1 信息安全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

信息安全是一门涉及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等应用学科,法律、管理、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人文学科,因此,信息安全学科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从信息安全技术应用的角度来讲,涉及到软件技术、信息安全技术、通信技术等,还与安全服务、安全管理以及公共信息安全等密切相关,因此,信息安全技术具有高度综合性的特点,信息安全技术的应用与管理密切相关。因而,对信息安全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相对较高。

1.1信息安全人才需求的类型

第一类:信息安全技术人才。这类需求来源于以信息安全产品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岗位有:系统工程师、研发工程师、软件工程师、数据库程序员、业务流程分析师、Window内核开发程序员、软件测试工程师、产品规划工程师、技术文档工程师、病毒分析工程师、数据集成工程师、网络安全高级人员等。除信息安全产品系统集成商外,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领域也需要大量的信息安全技术人才。由于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为安全服务付费,因而安全服务的人才缺口更大。安全服务涉及到安全咨询、安全管理、风险评估以及安全集成等, 既需要能够提供咨询服务、风险评估的高端人才, 又需要能够进行安全集成、工程实施的技术人才。

第二类:信息安全管理人才。企业的核心技术知识产权保护需要建立专门的信息安全管理部门及信息安全管理人才来保证企业的生存和正常运行。从国家利益的角度,需要一批信息安全技术标准人才。以前我们国家的企业主要是跟从型, 很少参与标准制定,知识产权大棒使得我们最近屡屡吃亏。在国际上信息安全领域的标准才刚刚开始重视,单从国内来看, 真正符合安全标准需要的人才非常少,安全标准职业也是今后安全领域的一个热门需求职业。

第三类:公共信息安全人才。主要来源于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和国家安全系统,为维护国家信息安全,国家重要部门和安全系统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以保障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安全。因此,这类人才需要具备法律和信息网络犯罪侦察技术,具备电子安全对抗技术。

第四类:信息安全专业技术教育人才。主要来源于高等院校,许多高校非常重视信息安全学科的发展,从信息安全专业的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正在形成,需要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专业教师。

1.2信息安全本科专业学生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要求

(1) 素质要求

信息安全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纯技术问题,与管理、法律、道德和文化相关,因此,信息安全本科专业学生应具备较高的素质,特别是应当具有较高水准的道德素质。学生的素质主要包括:文化素质、思维素质、能力素质、创造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等。虽然这些素质要求是信息安全专业学生最基本的要求,但我们特别强调专业特色的要求,对信息安全专业的学生而言,创造素质是指学生具备分析和处理变化多端的信息安全事件的基本素养,善于发现分析和处理问题的途径,能够采取适当的应变对策,而不固守书本知识。道德素质是指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律意识和法律意识,因为本科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防御技术,但反过来,不掌握好攻击技术,很难学好防御技术。如果学生滥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危害社会,后果是非常危险的。因此,特别强调学生的道德素质。

(2) 能力要求

① 掌握较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和一定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运用外语的能力。

② 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硬件系统、操作系统、网络系统等基础理论,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③ 掌握模拟和数字电子线路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分析方法、实验技能与方法;掌握信息系统、设备的基本原理,掌握信息采集、传输和处理的理论和技术;重点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技术,掌握信息安全的研究、设计、开发和应用的基本方法;具有对典型信息系统进行分析、设计的初步能力,具有在信息、信息过程和信息系统中进行信息安全分析、设计、研究、开发和应用的初步能力。

④ 具有较强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从事科研的初步能力。

2信息安全专业知识体系

信息安全学科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数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学科。因此,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应以计算机专业、通信专业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设置专业课程。除通识基础课程(外语、数学等)外,计算机相关课程有:离散数学、高级程序语言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及接口技术、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和Internet技术、网络程序设计等。通信相关课程有:通信系统导论、数字通信原理、信号系统与信号处理、电信网络、电磁场理论及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等;信息安全专业相关课程有:信息安全导论、信息安全数学基础、密码学、操作系统安全、计算机病毒、网络安全、信息隐藏技术和电子设备的电磁防护等。

3信息安全本科教学计划及实施

3.1本科教学计划

我校实行的是“学分制”的教学模式,共设置有学校定课(必修和选修课)、学院定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实践环节、课外必修项目和课外选修项目七大模块。学校定课程模块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专业课程的设置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从知识、素质和能力三个方面,建立一切为了学生,适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教学新体系。以我校2005级教学计划为例进行说明。

学校定必修课(基础公共课):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体育、英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工程识图、现代经济管理基础。

学院定必修课:电路与电子学、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字电路与逻辑电路、离散数学。

学院定必修课(专业基础课):计算机组成原理及接口技术、数据结构、信息安全数据基础、数字通信原理、密码学。

限选课:信息安全导论、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通信系统导论、信号系统与信号处理、信息论与编码、数据库概论、电子商务概论、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学科前沿、电子设备的电磁防护、网络安全、信息隐藏技术、DSP芯片原理及应用、电信网络、电磁场理论、单片机及嵌入式系统。

任选课:计算机病毒、操作系统安全、windows编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Internet技术、典型数据库系统、算法分析与设计等。

实践环节:密码学实验、网络安全实验等。

课外必修项目和课外选修项目:军训、军事理论、形势与政策、社会实践、讲座等。

3.2教学计划的实施

教学计划从时间上按以下三个阶段进行实施:

第一阶段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公共基础知识的学习,重点是夯实理论基础;

第二阶段是宽口径的专业技术基础知识的学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既加深对专业技术基础理论的掌握,又初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第三阶段是以工程实践训练为主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毕业设计训练,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个性发展、创新意识与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用图1来描述。图中的三个圆盘分别对应教学实施过程的三个阶段。

图1 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

4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理论知识学习偏多,实战演练编少。信息安全专业是一个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工程应用占有很大的分量。从教学计划可以看出,信息安全攻防编程、工程应用实战、产品应用实训等比较薄弱。从教师队伍的现状来看,虽然学历普遍较高,但大多以理论见长,软硬件产品开发经验不足。

(2) 实验室建设亟待加强。目前,学院拥有一个能容纳50人的信息安全专用实验室,能开出的实验大多为软件仿真,属演示型实验,只能基本满足教学需要。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可以加强对安全知识的理解和技术的掌握程度,但是,这离真实网络环境和实际的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理的要求尚存在一定的差距。

(3) 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脱节的矛盾将长期存在。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虽然这是一个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但我们认为这是合理的、正常的。本科毕业生不等于是人才,只有在实践中经过锻炼能够派上用场时,才能称得上是人才。在大学期间,只能打下扎实的基础,这不同于高职院校,它没有明确的职业类型。大学教育在理论上、思想观念上往往是超前的,它担负着引领时代和未来的历史使命,不可能为某个具体的企业或事业单位培养“规格”的人才。用人单位还需进行适当的培训才能正式上岗。学历教育与培训应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安全系统工程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安全管理与安全评价的关系,指出安全评价在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提高安全管理效率、实现安全管理的系统化和科学化方面的重要作用。

前言

安全,顾名思义“无危则安,无缺则全”,安全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广义安全是指全民、全社会的安全,狭义安全是指某一领域或系统的安全。现代安全的核心是系统安全工程,现代安全管理就是围绕危害辨识、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这三个基本环节开展风险防范工作,其体现在熟练地应用现代科学知识和工程技术研究、分析、评价、控制以及消除或削减生产领域的各种危险,有效地防止灾害事故,避免损失。这已经完全不同于以事故为中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事论事的事后型安全管理。

安全评价是依照国家安全生产的有关法律法规,通过对设备、设施或系统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是否复合有关技术标准、规范相关规定的评价,对照技术标准、规范确定系统存在的危险源及其分布部位、数目,预测系统发生事故的概率和严重程度,进而提出应采取的安全对策措施等。决策者可以根据评价结果选择系统安全最优方案进行管理决策,实现安全管理的系统化和科学化。

安全评价是以实现工程、系统安全为目的,应用安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对工程、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识别与分析,判断工程、系统发生事故和急性职业危害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提出安全对策建议,从而为工程、系统制定安全防范措施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近年来,随着安全评价工作向纵、深方向的开展,其作为安全管理的必要组成部分,正逐渐被社会广泛认可,对于安全生产所起的技术保障作用越来越显现出来,对安全管理模式的完善,更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展安全评价工作,有助于提高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管理水平

传统安全管理方法的特点是凭经验进行管理,多为事故发生后再进行处理。通过安全评价,可以预先识别系统的危险性,分析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状况,全面的评价系统及各部分的危险程度和安全管理状况,促使生产经营单位达到规定的安全要求。

安全评价可以使生产经营单位所有部门都能按照要求认真评价本系统的安全状况,将安全管理范围扩大到生产经营单位各部门、各环节,使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管理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系统化管理。

安全评价可以使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变经验管理为目标管理。安全评价一方面可以使各部门、全体职工明确各自的安全目标,在明确的目标下,统一步调、分头进行,从而使安全管理工作做到科学化、统一化、标准化。另一方面,可以使各层次领导及技术人员补充现代安全管理的知识,了解系统安全工程的精髓所在,从被动与事后型的“亡羊补牢”模式向以风险防范为重点的系统化安全管理模式迈进。

二、开展安全评价工作有助于提高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

开展安全评价与预评价有助于提高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即确保建设项目建成后实现安全生产,使因事故及危害引起的损失最少,优选有关的措施和方案,提高建设基础上的安全卫生水平,获得最优的安全投资效益。从设计上实现建设项目的本质安全化。拟建建设项目的安全生产水平,首先取决于安全设计。预评价作为安全设计的主要依据,它将找出生产过程中固有的或潜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及其产生危险、危害的主要条件后果,并提出消除危险、有害因素及其主要条件的最佳技术、措施和方案,为建设单位安全生产管理的系统化、标准化和科学化提供依据和条件。为安全生产综合管理部门实施监察、管理提供依据。预评价改变了“先建设、后治理”的被动局面,使建设项目的“三同时”的管理、监察工作沿着规范化、科学化方向深入地开展。三、开展安全评价工作为实现安全管理的系统化和科学化创造条件

当代人对安全生产问题的新认识、新观念表现在对安全本质的再认识和剖析上,把安全生产基于危险分析和预测评价的基础上。表现在对事故的本质揭示和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安全生产建立在预防和控制基础上。在新世纪人们逐渐修正和广泛应用事故致因理论、事故频发倾向理论、Heinrich因果连锁理论、管理失误理论、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危险源理论、事故原点理论等理论来指导安全生产。现代安全管理具有变纵向单因素管理为横向综合管理,变事故处理为事件分析与隐患管理,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变只顾经济效益的商业管理为效益、环境、安全与健康的综合经营管理,变被动、辅助、滞后的管理程式为主动、本质、超前的管理程式,变外迫型目标为内激型目标等特点。由此可见安全管理对象,内容和方法已发生重大变化,整个组织的安全管理理念也要因此作出相应转变。此时,积极开展安全评价工作就尤显其必要性。

近年来,安全评价工作在我国健康快速的发展,它作为现代安全管理模式,体现了安全生产以人为本和预防为主的理念,是保证生产经营单位保证安全生产的重要技术手段。实践证明,推行安全评价是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生产管理方针,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科技兴安战略的有效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