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范文第1篇

首先,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前言部分强调了语言文字的地位作用。语言文字是人类最终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这也向我们的语文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语文课程为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打下基础,在三个方面定位语文课程。

第一是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们可以从语文课程性质中明晰的看到语文课程强调的是实践运用,因此我认为这个阶段的语文课程相较于学术型,更偏向于实践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注意引导学生多运用语言文字。

第二方面是课程基本理念,分为四个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这四个要求中我认为倡导积极的学习方式是尤为重要的。拥有一个合适的学习方式,能够使教学更加的顺畅,学生的知识方面也能很快的吸收。在当今社会,合作已经成为主流,因此,我们要培养出善于合作并能在其中发挥个人优势的学生。

第三方面是课程设计思路,其中将义务教育九年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和7~9年级四个学段从“识字于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要求。

其次,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与内容。在第二部分中课程标准提出了总体目标与内容,要求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同时在上述四个学段中具体详细的明确学习内容与要求。使每个阶段循序渐进,易于达到效果。

最后,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第三部分为实施建议。实施建议主要是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充当一个引导启发的作用,我认为教师是最重要的部分。老师在教学前要先树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充分发挥老师在课堂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教学视频中,清华附小的窦老师在面对小学生群体,充分发挥能动性,调动课堂气氛,高质量的实现了当堂课的教学目标。我认为在她的课堂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她说话时拉长语音营造出与小学生对话的语气,同时承担整堂课的引导者身份,使教学内容有条不紊生动形象的进行,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通读全篇课程标准,在识字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中,我认为阅读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能够广泛深度的认识世界的绝大部分是来源于阅读。我们可以没有去过高山大海,但是通过阅读,也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们可以最初不懂大善大恶,但通过阅读也会明晰;或者我们可以不知目标深浅,通过阅读,也会了解大写与平庸。我们获取知识获得信息的途径有很多,但是自主的接触世界认识世界避免不了阅读。

课程目标中要求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因此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有很多老师因为教学上的硬性任务,布置大量的家庭作业,指定书目背诵阅读,使得学生除学习课本及课本相关的参考书之外,没有精力和时间去阅读。学生无法做到真正的自由的阅读。老师不能做到完全放任学生阅读各类作品,可以作为引导给予大方向,举几个好书的例子。应该实践课程标准,不能只一味强调成绩,教师也应该尽快从“素质教育”的观念中转变为“素养教育”。

教师要主动鼓励学生去阅读,有很多学生义务教育阶段结束除了课本基本没有阅读量。初中教育处于过渡时期,初中生要努力学习考上好的高中,上重点高中为了上更好的大学。老师和家长的目标一致,不停向学生灌输这样的思想,使学生除了死记硬背老师讲的重点及考试内容,没有别的选择。所以学生无法通过大量的阅读形成自己的有深度的思想,我们最终培养出来的只是应试考试的机器。语文课程既然是一个实践性工具性课程,就应该强调它的实用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运用语言文字,识字写字,交流阅读,这些基本能力,同时初步培养审美情操。但是我们现在除去基本能力之外,没有审美的能力,不会通过学习欣赏美,这样的学习必然是枯燥煎熬的。教师教学中应该注意这点,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欣赏美。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教师评价 纠偏 引发 求变 深化

新课程改革理论将教学的本质定位于交往,把教学过程理解为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1];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进行了教学设计探索。

一、自然引发,使学生的感悟从单一走向丰富

当文本给定的信息比较单一时,教师有必要开发文本,我们不仅是教材的执行者,更是教材的开发者,对古代的文本应赋予现代意识,对科技作品应赋予人文意识与科学精神,变“静”为“动”,将静态的文本以动态的方式展现出来。从各个角度、各个阶段体现学生对文本的直接认知,积极促成个体创造性地发现,体现学生的角色意识、主动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变“单一”为“丰富”,注重学生在文本解读中个性化的情感体验,打开学生认识的视野,创生更多理解的角度,使学生走出思维的死角或认识的狭长地带,使线性的思维拓展为一个丰富的面,多角度,多方位引发他们的认知、感悟、想象,最终形成一个多彩的情感、思维共生的立体空间

二、调整构思,适时铺设台阶

学生的问题一般有三类:一是没有偏离教学构思的,这类问题通过教学过程本身就可穿插解决;另一类是偏离教学思路的,这类问题可当场解决,也可课后个别解决,也可通过变换问题的角度来解决;还有一类是教师和学生都回答不了的问题,这类问题可先通过集思广益进行讨论,真的不行就留待课后再去解决。所以,碰到后两类问题应及时调整教学构思。学生的思维一旦调动起来,就会迸射出智慧的火花,教师要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火花,使之燃起智慧的圣火。

教师要为学生搭好“脚手架”,让学生通过努力自己发现问题,不必做过多暗示,更不能替代,并做到学生能问的教师绝不先问,即使学生一时不能发现,教师也要有足够的耐心,给予充足的时间,等待学生去思考、发现。特别在新授课的开始、阶段性小结和课堂总结时,教师应留出一段时间供学生自由发问,并使之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环节。

有些文章,学生阅读往往一晃而过,不觉得有问题,或提不出有质量的问题,或者提不出体现课文重点或难点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及时设疑,以激发学生思考。所以,提倡学生提问并不是说就取消了教师的提问。

三、层层深化,使学生的体验从浅薄走向深刻

评价在教学中十分重要,“用点睛之语,就能指点迷津”[2],但这种评价不是一次到位的。因为学生的认识经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从知之甚浅到知之较深。而且阅读的心理过程包括感知、理解、想像、欣赏、表达几个阶段,这样复杂的阅读心理过程,也要求我们要采取层层深化的评价过程,比如朗读教学中应尽可能让学生学会自己评价自己的读,在他欲评无言或评而不准的时候,再采用他人评价,这样他就能更好地认识自己,改进自己,提高自己。

教师应该是学生知识内化、感受体验情感、认识自身价值的促进者。其行为主要表现在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找出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创建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果老师讲课只是照本宣科,台下学生的质疑流于表面,台上学生的解答硬套答案,教师仅以观望者的身份出现,整个教学过程几乎全由学生控制,将导致原本能够促使学生思维完善、提升的过程被忽略,这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掌握及元认知能力的发展都毫无益处,反而将学生培养成了只会记答案的书呆子。反之,如果教师能在学生答题后追问一个“为什么”,能在学生陷入困境时说一句“我来谈谈我的看法”,不但能促进课堂节奏的快速推进,而且还可帮助学生有目的地思维,触发学生探索研究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完善和提升。这点对初中生来说尤其重要。

四、合作教学,让老师和学生互动

作为教育资源,学生是一种具有再生性的活性资源。这一资源具有生生不息、越用越多、越用越丰富的特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立性,都有自己的学习积极性,都有着隐含尔后科学思维的内存,都有着为新的学习所准备的、被人忽视的、强大的基础。”[3]如果能够将这些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学生个体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课堂教学的新情景、学生的生命活力就会显现。

正是由于整合理论的科学性、针对性的有力支撑,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活动和“自主合作学习”是比较有效的一种学习组织形式。合作学习小组“可以是两人的、多人的”,一个小的群体对儿童个体来说,就是一个雏形小社会。正是由于这个小社会的存在,儿童才得以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这些固有资源,在师本教育体系下,所谓的这些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资源都是沉寂的、未被激活的。而在生本教育体系下,这些资源才能被开发出来。

五、布白艺术,课堂板书注意“布白”

1.课堂板书“布白”。

对学生来说,琐细的板书其效果不一定很好,一方面,学生需用大量的时间埋头抄写板书内容,从而忽略听课;另一方面,学生将做课堂笔记简单地看成抄板书。长期如此训练,学生的听、记能力得不到发展,思维的活跃性亦受到阻碍。再者,学生养成抄板书的习惯,无形中使他们产生惰性,课前、课后失去了对知识难点的探究。由此看来,课堂板书不宜太多太满,教师应该在这块“黑土地”上适当地留些“空地”,让学生参与“间作”、“套种”,使这块神奇的“土地”获得一茬茬大丰收。同时,课堂板书要粗简,并不是越少越好。板书上的“空白”要留得恰到好处,授课的主要内容不能省,一定要在板书上科学地、整体地体现;易混淆的知识概念不能省,一定要在板书上有所对比。

2.教学手势“布白”。

这方面我们提倡教学手势简约化。所谓教学手势简约化即指教学中教师的手势要简单、明了、干净、利索,那种手舞足蹈、东比西划、点点戳戳的课堂行为对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极为不利,特别是击掌、响指等习惯性不良手势更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上,一个教师除了板书,大部分时间他的手应该是静如处子,一两个手势只是在必要时刻,配合语言将知识信息予以准确、生动地传达。手势在课堂教学中呈现出大面积的“空白”,反倒有利于教学。

六、审美教育,把审美与育人相结合

人文性、审美性都是文学的基本本质属性,它们共同交融、相互包含,共同决定了文学作品独具的艺术魅力。西勒曾把美育的目标设定为培养“审美的人”,即通过审美教育,使人从感性必然与理性强迫的双重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自由而自律的人。美育须与人文教育相结合起来方能显示文学作品教学的深层意义。因此,我认为文学作品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更应着眼于学生人生态度、人生理想、精神旨趣、完善人格等人文精神方面的建树,以培养学生的审美人生观。

那么什么是审美人生观?审美人生观是一种超功利的人生观,以追求“美”作为人生的支点,其本质乃在于对生命的挚爱。对生命的热爱与关怀,即体现在对个体生命的珍惜与热爱,更体现于对所有生命的珍视与尊重。

审美人生观的内容决定了审美人生教育的内容与方式,审美人生教育乃是以感受生命、热爱生命为核心内容,融人生教育于审美活动中的教育。基于此,在文学教育中实施审美人生教育务必从两方面着手:第一,挖掘作品的生命意识,提高文学鉴赏的层次;第二,由品文到悟道再到实践,把审美与育人相结合起来。

目前不少语文教师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往往无法突破两个粗浅的认识:(1)作品是作者个体意识的流露。(2)作品反映了作者的某种阶级倾向。作品既是作者个体思想情感的流露,但同时又深含着作者对生命的理解与感悟,读者之所以能与作者沟通,与作者产生共鸣,正在于作品隐含着人类共同的生命意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突破时空的局限,始终能唤起人们心灵的震动,究其原因也正在于它包含着浓厚的生命意识。同时,一个作者除了是一个阶级的、社会的、政治的人之外,他更是一个有着独立意志、人格、个性丰富的人。

总之,“教学必须让学生参与以探究活动为主线的新学习方式之中”。自主、合作、探究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较高境界。自主,着重在于学生的主动、独立、选择;合作,是课堂走向生本化还需要营造的一种教与学的融合;探究,是突现学生主体智慧的有效途径。沿着符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活动去不断实践,实现学生的生命活力在动态生成中张扬。

参考文献:

[1]孟召友.个性化阅读浅析.新课程学习(下),2011(11).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191-01

进入21世纪,语文教育进入了新时代,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给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开辟了新的天地。新语文课程标准,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了初中学段的课程目标。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落实新课标、完成新目标的关键。

1.如何搞好语文阅读教学呢?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1)了解阅读能力的要求,深化(2)能够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把握重点,扩大阅读范围,求多也求精,扩展自己的视野。(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准确掌握文章所释放的含义,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文段中的意义和作用。(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除了把握其中心思想外,还能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和疑义,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文中抽出或是自设的问题。(5)在阅读中有的放矢,读完后要了解文中所运用的叙述、描写、说明、议论及抒情等文学表达方式,还有就是能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杂文、戏剧等多种文体。(6)阅读科技类文章,注意领会文中所体现出来的科学道理、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阅读简单的议论文,注意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找出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联,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 ;欣赏文学类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某种有意义的启示。对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仔细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文字。通过以上五点不难看出,《课程标准》重在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语文素养要求。

2.活化教学策略

2.1 强化"读"的环节。阅读教学的根本是"读",多"读"见真知、显真情。略读感整体,精读得神韵,默读体内理。教师应特别重视默读,学生在默读中能潜心体悟文章内蕴。重视教师的导读、范读,教师可通过精心设计提示、启示、过渡语等进行导读,并做好范读。在范读时,应注重情感熏染,做到披文入情,引生入境,正如于漪所说:"我们语文教师要怀着春风化雨的热情,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以美好的事物,高尚的情操熏陶感染他们,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撒下美的种子。"

2.2 注重弹性留白,自由驰骋想象。教师应充分利用阅读材料,适时利用留白挖掘学生阅读潜能,驰骋学生的想象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经验教师讲课,往往只是微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不讲。"李镇西正基于此,让学生用一句话表达《孔乙己》的阅读感受,才有了学生极具概括力的声音:一个无望的人物,一个无望的社会。教师有意识在最佳时机将自己的理解隐藏,留给学生反思、探究的自由空间。圈这样巧妙地应用留白,锻炼了其发散思维,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

2.3 注重课堂生成。生成意味着不确定性和创造性,显现着生命的律动。叶澜曾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生成性教学要求教师适时根据教学情境和学生具体情况,整合教学中诸多因素,灵活组织教学,生成新的教学流程,兼顾学生和教学的互动,提升学生能力。教师应追求生成性教学,在预设基础上生成,实现预设和生成的有机结合。

2.4 鼓励个性化阅读,倡导自主探究。新课标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强化学生的阅读实践"。这样做更能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和自我意识。但多元并非任意,所以无论怎样的多元和个性解读最终都需指向并回归主题。同时,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如某教师教《死海不死》时,便以鼓励自主探究的姿态请学生以死海湖边氏大的一位居民身份,向巴勒斯坦和约旦政府、居民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避免这个神奇的湖泊消失在世人视野中。经学生的出谋划策,还增强了探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利于提高语文素养。

3.遵循阅读教学步骤

第一步,自学字词,疏通文意,了解学习重点和难点。首先让学生充分阅读课文,巩固已知,发现疑难,从文中找出生字生词,划出读不懂的句子和段落。其次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自学生字词,理解句子的含义,感知课文内容,为分析课文扫清文字障碍。第三引导学生阅读"单元提示"、"课前提示"和课后练习,把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第二步,整体感知,质疑问难。"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学生在认知活动中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思维,不断提出问题。

第三步,合作探究,解疑释惑。这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步骤,对完成教学目标起着决定性作用。学生对课文的研读,可以是小组,也可以是个人;可以是一个问题,也可以是问题组。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之后,进行小组讨论,各抒己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求同存异,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考方法。

第四步,体验反思,熏陶感染。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体验自己的多彩人生,通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第五步,总结成果,激励评价。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的实践过程,而不应只看重研究的成果。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的价值取向重点是学生参与研究的过程,诸如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知识整理与综合、信息资料的收集、处理和判断等,重视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

在整个阅读教学中,教师只要注重渗透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充分调动其阅读兴趣,就能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协同合作、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的学习习惯。只有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训练,才能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岳二平.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性教学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州28).

[2] 陈永忠.构建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教学课堂[J].中小学教学研究,20州6).

[3] 重肖留.谈新课改背景下语文阅读的有效性教学[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 (1).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初中语文 日喀则

【中图分类号】G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2-0108-01

新课程标准的主题是“新课程,新理念”。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创新。语文教学本身是一门艺术,如何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实践中去追求和完善这门艺术,需要我们教师的实践和总结。本次深入调查了日喀则地区,对少数民族的中学语文教育有了更深的了解。

一 学生学习时遇到的问题

1.语种复杂,母语情节重

日喀则地区少数民族种类繁多,到2003年年底,全地区总人口为64.74万人,其中藏族人口占95%,汉族、回族、蒙古族、土族、满族、苗族、壮族等共十几个民族,约占人口总数的5%,另有少数夏尔巴人。各个民族的语言都有差异,造成语言错综复杂情况,且学生都在母语的环境下长大,受母语影响严重,对说汉语没有太大的兴趣。

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教育基础设施不完善

日喀则地区经济能力有限,加上对教育的重视度不够,很多学校的语言教学方法落后,教学设备也极为简陋。一些学校虽然拥有多媒体语音教室,但数量极其有限,质量也不好,根本满足不了语言教学。另外,学校的图书资料也非常有限,几个学生平均只有一本图书,而且内容陈旧。这明显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也不利于对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3.师资力量薄弱

日喀则地区的教师学历结构普遍偏低,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各地市均不到5%,研究生学历也不到5%。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仅占教师总数的8%,初级职称所占比例达50%以上。50岁以上具有较为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比例低于3%,年轻没经验的老师偏多。师资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各科老师都能教语文,有的老师还是兼职。

4.教学质量差

在一次语文测试调查中,我们发现:小学生的汉语文平均分为47.09,初中汉语文平均分为25.15,高中汉语文平均分为29.11。从中可以看出日喀则地区学生的语文基础很差,小学基础不牢固,直接导致了初中高中语文成绩不及格。

二 根据日喀则地区学生的特点,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方法

1.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生是学习之根本,教师是授课之根本,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课程,要教好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功底,只专不博或只博不专,都无法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老师应做好备课、讲课、总结工作,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要不断“充电”。鼓励大学生走进西部,这不仅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也对西部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以新教材为基础,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新课程方法的推进,离不开教学内容的创新,以教材为基础,加以创新,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是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题中之意。除了完成必要的语文课文教学之外,还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写作、口语交际能力。

3.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因材施教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教育思想,它主张尊重学生的客观实际,针对性格不同的学生采用相应的教育方法,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这时老师就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能,力求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4.国家扶持,完善教育基础设施

自1952年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颁布了一系列文件来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国家发展教育的政策是全面的、系统的,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教育政策的支持。并在经济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兴办学校,在教室广泛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们接触到最新的知识和设备。引进大量书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让学生们养成爱阅读的好习惯。

5.剔除陈旧的教学方法,改变观念

新课程改革表面上是改革旧教材,旧教法和旧的课程设置,本质上却是一次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的彻底转变。语文这门学科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要彻底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勇敢面对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提出的挑战。

三 总结

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育首先要更新教学思想,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因为教学思想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没有教学思想的更新,就没有新课程的推行。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育面临更大的考验,我们应在新课程标准的大前提下,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语文素养,打好初中语文学习的基础,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范文第5篇

一、根据学生兴趣,调整教学内容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新课标语文教学的关键正是在于教师能够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做到课堂启发诱导性强,语言幽默风趣,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缓解学生因学习紧张引起的心理压力,而且还能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敢于说话,敢于争辩,无所顾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萌生出创造的设想。

老师可以学田忌赛马,尝试对讲课内容的顺序进行调整,以期获得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看问题都存在一个角度的问题,同一问题,站在不同的角度就有可能产生不同的看法。单纯站在老师角度备课已经不能满足新课标的要求,老师可以尝试站在学生角度来思考,打破固守的讲课顺序,结合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将每篇课文所要讲的知识点按重要程度编好序号,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重新编排形式及讲授顺序,尤其要考虑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自主参与中得到锻炼,掌握更多的东西。另外,对所讲课文的重难点要有足够的了解,这也是每名语文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有此作为基础,老师就可以在头脑中对授课情形反复进行预演,并逐渐调整至最满意的状态,灵活地掌控课堂。

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进行教学

找准角色定位,明确各自职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调动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努力去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结论教学’,即结论传递、结论推导、结论印证,换个角度看也就是学习过程的缺失。这是语文教学低效率的主要原因之一。”将课文交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思考、解决找出的疑点,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由教师一味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向教师积极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的过程的转变,努力构建起学生自主探究语文知识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使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到不为盲目追求所谓的“新”的课堂教学形式,而进行多而杂、启而不发的“满堂问”,进行层次浅而不着边际的盲目的讨论。做到在不忽视实在的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有效地传授语文知识,强化学生语文基本功的训练,重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而不是忽视学进行机械操作、生搬硬套的教学模式,盲目给出过于宽松、模棱两可的评价。

课堂本就是学生的,没有他们的参与,一味听老师站在讲台上说,却又要求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这是极不合理的教学安排。所以,在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给学生一个发展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给学生一点自由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些提纲挈领的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答。课堂上老师要做的不是满堂讲解,挤占学生思考的时间,而是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是“强加”而是“点拨”、“引导”。只有做到“蹲下来”教学,才能把课堂真正的放还给学生。

三、凸显德育重要性,进行人文教育

“语文素养”是新课标极为重视的一个方面。它凸显了语文教学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之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地位。它要求“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努力学习,具备一定的哲学素养、较为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睿智机敏、博学仁爱的人格魅力,并能将其思想、精神、灵魂以及人生感悟、知识架构、文学理念等等浑然天成地融入到每一节的课堂教学中,进而影响到孩子的性格、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中学语文课本中能培养学生上述品格的篇目不在少数,要在教学过程中突出这些品格,渗透这些品格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各种高尚人格力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领域,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和创新意识,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健

全的人格,为他们日后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发挥创新能力、实现人生价值备下深厚的学识修养。总之,语文教师应该是以语文为载体的学生的人生导师。

四、感悟美的世界,启发对美的感知

与人文情怀相呼应,语文课同样为我们打开一扇欣赏世界之美的窗。语文课的讲授应该能让学生品味到文学作品描写刻画的内容美,还应该启发学生感悟到文章强调突出的内蕴美。

相较于其他课程,语文课承载着更多的社会责任。语文老师不仅要向学生讲授语文知识,还要带领大家从文学作品中分析情节,品评人物,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美”。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学会生活变得尤为重要。语文课在形成和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同时,也应该形成学生对美的认知,在语文课本中发现美,在文学作品中发现美,在生活中发现美,并且能够将美诉诸笔端,诉诸他人,学会感受美,学会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