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教师学习材料

小学教师学习材料

小学教师学习材料

小学教师学习材料范文第1篇

1、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学习还没有完全做到全面、系统。

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时缺乏认真思考,只从字面上理解马列主义、思想,存在应付上级要求的情况,没有深刻认识思想精髓,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理解得不深不透。

2、在平时工作中积极性和主动性还不够,没有做到谦虚学习、努力学习,仅停留在被动听从的层面上,导致在一些决定性、关键性的问题上缺少自主和判断能力。

3、在教学工作中,存在为了完成任务而工作的倾向,缺乏从学生角度出发、一切为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前瞻性,导致一些工作本可以做得更好而只流于形式。

三、产生问题的原因

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归纳和分析,我觉得主要涉及以下几点:

1、理论学习不够深入。宗旨观念和大局意识树得不牢,尤其是联系实际改造主观世界的自觉性不强,对科学发展观理解得不深刻。

2、以人为本的观念树得不牢。对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教学服务工作研究不够,思考不多,对学生在想什么、需要我们做什么、如何做得更好,了解比较少。

3、思想解放不够。未能自觉地运用党的基本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这就造成了思想不够解放,手脚放不开,政策运用的不活、不准、不到位。

4、缺乏群众观点。未能自觉坚持群众路线,这就很大程度上使思路受到局限,认识与实际脱节,从而影响一些决策的准确性、科学性和针对性。

四、今后努力方向和主要整改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和不足,今后的努力方向和主要整改措施是:

1、切实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修养。

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保持忠于党、忠于祖国和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改进学习的方式方法,注重向领导和身边同志学习,不懂就问;注重学习各类新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注重记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提高学习的质量。

2、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

增强“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勇气和魄力。发扬奋发向上的精神,高标准、严要求,开拓进取。增强群众观念、大局意识,主动、积极承担工作任务,经常深入学生中去发现矛盾和问题,防患于未然。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力戒形式主义和主观主义。增强宗旨意识,把社会是否满意,社会是否答应作为衡量工作的唯一标准。

3、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升自己开展教学工作的本领,提升业务能力和水平。

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从最紧迫的问题入手,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切实把握好“新课程标准”的真实内涵,结合实际进行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使学生得到实惠。

4、增强党性修养,提高自律能力。

小学教师学习材料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有效性、任务性

众所周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习的效果取决于学生是否有效地学习,而学生是否进行有效地学习,取决于教师的合理引导。本文结合自己的学习感悟和教学实践,从教师备课、授课和课外辅导等环节,谈谈教师如何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英语学习,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1.备课环节

新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纲领,它要求教师运用教材,有效开发课程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考虑教材内容。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以话题为主线的任务性教学材料,让学生通过完成听力材料,阅读材料,课后练习等活动,学习和掌握英语.因此教师在备课环节,必须思考以下问题.①本课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②教材内容是否有利于学生提高英语水平和能力.③如何结合学生实际开展教学活动,体现整体参与,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④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⑤运用那些教学材料激发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引入新的语言材料.

其次,在备课时要考虑课程资源的开发。在我们周围有种类繁多英语教材和教学辅导材料,方便快捷的网络资源。WWW.133229.cOm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教材内容、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可以开发的课程资源,对学生所学的教材进行合理的加工,合理调整、适时补充教学材料,删除内容陈旧的教学内容,对不适合教学情况的内容进行替换,使教学练习的语言材料符合学生的生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1调整教学材料.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材料或活动顺序,将教材的各部分重新排序,左表是经过调整后book i unit 8的教学框架.

经过对教学内容的调整,使得整个教学设计有易到难,层层深入,将完成任务的教学语言点连接起来.

1.2增加教学材料.教师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通过各种渠道补充语言材料,丰富教学内容.如引导学生介绍自己及家人的生日,和过生日的方式.引导学生记住长辈及朋友的生日,用正确的方式过生日.用自己的成长给长辈过生日,如帮长辈做些家务,给长辈表演个节目等.送朋友学习用具或给朋友推荐自己喜欢的书籍.引导学生阅读本单元的阅读材料,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

1.3改编教学材料的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让学生使用自己的身份证制作”id card”完成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学以致用.

1.4根据遗忘曲线规律,引导学生适时复习学过的内容。复习的形式要经常变化,给学生新鲜感,确保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学习小组运用指定的语言项目进行课堂内外的会话活动,引导并督促所有学生参与。将所学内容变成歌曲,引导学生用英语歌曲复习所学内容。有了充分的备课,就奠定了完美的授课、课外辅导等活动的坚固基础。

2.教学环节

2.1教师要根据遗忘曲线规律,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内容,学习新的语言内容。首先是教师作示范,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内复习。确保学生主动参与与整体参与.如学习月份的词汇时,教师可问,“do you know what day new year comes on?”告诉学生用英语说,”new year comes on january 1st.” “how do you spell january?” “yes,j-a-n-u-a-r-y spells january.”运用此种方法,复习学过的单词和包含spell句子类型

2.2运用学生短时间内的亢奋状态,教师用挂历学习月份和序数词等英语单词,引导学生正确读写,尤其是单词的重音和首字母的大写,快速记忆.为了便于学生快速准确地记住所学单词,可按音节将单词划分几个部分。如,将九月”september”这个单词分成sep-tem-ber.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找到记住该单词的诀窍。

2.3牢记任务性教学.让学生在小组内运用所学词汇介绍自己或朋友的生日日期,确保所有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小组内的学生分工要明确,角色要轮流。小组内的活动情况,将有不特定的学生向全班汇报。根据汇报结果给小组记分,促使小组内合作,小组之间的竞争。

小学教师学习材料范文第3篇

数学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人脑对外部数学材料接受、分析、选择、整合的过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不仅体现在教学活动过程的本身,还体现在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所需要的学习材料的选择和组织上。学习材料是否有效,我认为不在于材料的新旧或数量的多少,而要看能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学生各方面有没有获得充分的发展。作为新时期的老师如何合理地选择学习材料,怎样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有效探索,是必须加以关注的问题。

一、合理选择学习材料

合理选择学习材料不仅要从知识系统出发,更要关注数学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重视创设问题情境,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准备状态。但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在公开课中),老师们比较关注材料的新(新颖)、奇(奇特)、趣(有趣味性),往往会忽视学习材料的数学味,忽视数学的本质,在看似“热闹”的课堂学习活动中,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我觉得选择学习材料既要关注现实性,又要体现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既要体现适度的开放性,又不宜过分繁杂。

1、学习材料要贴近学生的现实背景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教师在选择学习材料时,一定要从学生的现实背景出发,用奥苏贝尔的话来概括——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然后根据学生的起点来准确定位学习材料的思维含量,尽可能把思维含量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的材料才最具探究价值,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6的乘法口诀》教学片断:

[A教师]

(1)课件动态出示小鱼图(小鱼由6个组成),引导学生观察,探究第一句6的乘法口诀。

(2)揭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6的乘法口诀。

(3)根据小鱼图探究6的另外几句乘法口诀,并逐句理解其中的意思。

……

[ B教师]

(1)揭题:我们已经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这节课我们来学习《6的乘法口诀》,根据你的经验猜猜《6的乘法口诀》有几句?

(2)根据学生反馈把6的乘法口诀展示出来。

(3)让每个学生选择其中一句或几句口诀想办法进行验证。(可采用画图、举实例等方法,在这过程中理解含义。)

比较两位教师的学习材料,A教师提供的材料中生动的课件、精美的画面确实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但是,我们静心想一想,“6的乘法口诀”是在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再加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许多学生已经知道6的乘法口诀的几句或全部。而老师却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起点,“让学生装作不知道,一切从零开始”,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而在一些公开课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类似的知识老师把它看成一块独立的知识,然后进行精心地包装,却不知在华丽的背后已忽视了学生的自我。案例中B教师根据能学生的认知特点,没有过多的做作,顺着学生的思路来引入新课,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把学生的思维领到最近发展区,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因此,我认为学习材料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现实背景,让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际和现实背景零距离接触。花哨、华丽的未必实用,有效的才是关键。

2、学习材料要有利于学习活动的层层深入

一种学习材料呈现出来后,能够引起学生产生一定深度数学联想的,那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材料。因此,选择学习材料还应考虑如何使学习活动层层深入。

[学习材料一]

(1)出示一张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纸。

(2)估计10平方分米有多大,从生活中找找面积大概是10平方分米的物体。

(3)在生活中找找能用平方分米来测量的物体。

[学习材料二]

(1)出示一张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纸。

(2)2平方分米有多大?用手比画。

(3)4平方分米呢?8平方分米呢?……在我们教室里你能估计出哪些物品表面的面积?

在上述材料选择中,[材料一]中“1平方分米”到“估计10平方分米”,材料梯度跳跃性太大,学生会有一定的困难,而且“从生活中去找”开放性过大,学生很难从某个方面去思考。对交流反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带来负面影响。而[学习材料二]中的材料梯度十分恰当,有力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同时还渗透了一些倍数的思想,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对平方分米的理解。“在教室里寻找”也体现了学习材料适度的开放性。

二、正确使用学习材料

合理选择学习材料为凸现学生的数学思考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但如果学习材料使用不当,依然难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教学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学习材料的内涵还需要我们老师去挖掘、开发,同时还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及时渗透。

1、用活材料,挖掘其内涵

我们要抓住学习材料中的契机,注意挖掘蕴藏于材料内的有用信息,给学生提供更优化的学习机会,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新课程实验教材三年级“两位数的口算”配有一幅主题图,在两次教学中我对这幅主题图采用的处理方式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

[第一次处理]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

生1:我发现小朋友在买玩具。

生2:玩具柜里有三种玩具,小火车是44元,小轿车是25元,小客车是38元。

生3:小男孩指着要买一辆小火车的一辆小轿车,小女孩要买一辆小火车和一辆小客车。

师:怎样才能知道小男孩和小女孩分别应付多少钱呢?

学生说出算式: 44+25 44+38

接着学生计算并说算法

[第二次处理]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

生:……

师:如果让你挑选两种玩具,你会选择哪两种?要知道该付多少钱。应怎样列式?

生1:我挑选小火车和小轿车,算式:44+25

生2:我会选小轿车和小客车,应这样列式:25+28

生3:我选小火车和小客车,算式应该这样列:44+38

同样一幅主题图,由于两次处理得不一样,教学效果大相径庭。第一次对学习材料的使用,虽然很顺利地得出了算式,引出了课题。但我对主题图的处理缺乏创意,过于简单,没有挖掘出主题图的真正效能。第二次我改图中两位小朋友买玩具为学生自己选择买玩具。这样一来,变成让学生自己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使学习行为因需要而产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为学生创造了选择的机会,能更好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而且使问题更具开放性,学生可在多道算式的对比中更好地理解算理,较好地发挥了主题图的效能。

2、用活材料,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正确使用学习材料,创设富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情境,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运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问题。而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初步的数学思想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找规律”一课的应用练习安排:

[教学实践一]

(1)小朋友在排队伍,他们是按什么规律排的?

(男、女、男、女……)

(2)园林工人在种树,你发现这些树木的规律吗?

(杉树、松树、松树、杉树、松树、松树……)

(3)观察图片是按什么规律贴的?

(正方形、圆形、正方形、圆形、圆形、正方形、圆形、圆形、圆形… …)

[教学实践二]

同时呈现上述三组学习材料,让学生任选一题,观察其中的规律,并把发现的规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在交流过程中,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解决策略。有学生用文字(男、女)来表示(1)的规律,也有用数字来表示的(1、2、1、2……),也有用符号来表示(2)的规律……,甚至有小朋友创造性地使用了字母来表示(1)的规律(A、B、A、B……)

[教学实践一]中老师这样的练习设计安排,从形式上、内容上看层次清楚,但从数学思角度分析却几乎是在同一层面上展开的,是同一水平上的思维活动。[教学实践二]从表面上看,教师仅仅将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作了改变,其实这一改变不但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了有序思考的方法,而且恰当地渗透了符号化的数学思想。在我们很多教学中,有时只要做一个小小的改变就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

从老教材到现在的新教材,学习材料一直是我们最关注的部分之一,面对新的理念,新的教材和新的科技,学习材料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但是数学是门严谨的科学,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要善于在异彩纷呈的学习材料中选择有利于学生思维投入的学习材料,并且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学习材料的价值,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小学教师学习材料范文第4篇

一、设计与投放区域活动材料的依据

(一)班级主题课程

开展区域活动是实施主题课程的一个重要形式。在班级主题课程中,并不是所有活动都适合用集体教学的形式进行,教师可依据班级主题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筛选出其中适合幼儿个别化学习的内容放到区域活动中进行。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幼儿个体间在兴趣、需求和能力方面差异较大的内容;二是幼儿通过看图片、看视频、操作材料等就可以自主学习的内容;三是幼儿必须在不断探索、反复操作中,通过与材料的充分互动,才能获取经验的内容。上述三类课程内容如果放在相应的区域中,由教师提供多元的、难易程度不同的操作材料,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开展自主学习,则能更有效地落实课程目标。

如,在大班关于“秋天”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将美术活动“画秋天的树”放到了美术区,原因是教师经过分析认为,大班幼儿对于树的经验已经相当丰富了,能够自己感知、欣赏各种关于树的美术作品了,也会依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艺术表现了。再者,幼儿之间能力水平有差异,绘画所需时间大不相同,集体教学活动会导致有的幼儿难以尽情发挥,而活动一结束,所有颜料和工具都要收掉,既浪费材料,又浪费时间。如果将此活动放到区域中进行,这些问题都能得到较好的解决。教师只需提供三类物品:(1)将各式各样关于秋天的树的美术作品、摄影作品张贴于美术区桌上或墙面上,便于幼儿自主欣赏、学习。(2)各种颜料、画笔、画纸等绘画工具和材料,供幼儿自主选择。(3)架子、夹子等展示用具,便于幼儿自己将绘画作品及时展示出来。又如,在大班开展主题活动“祖国”时,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设计了学习民族舞的内容。教师将各民族舞蹈视频投放到音乐区,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欣赏或学习。有些幼儿能力强,每次进区学习一种舞蹈,很快就将几种舞蹈全学会了;有的幼儿特别喜欢蒙古舞,每次进区只学习这一种舞蹈。再如,中班幼儿在探索“泡泡”的活动中有一项学习用吸管吹泡泡的内容,幼儿必须亲身实践、多次尝试,才能慢慢建构起关于如何吹出泡泡、如何吹出大泡泡、如何长时间地保留泡泡等经验。为此,教师将这一内容放到科学区,让幼儿自主探索。这些做法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不同幼儿差异化学习的需求。

(二)学科领域内容

教师在设计与投放区域活动材料时要确保幼儿通过与材料互动所获得的经验不是零散的、孤立的,而是建立在已有经验基础上,且有前后联系的。为此,教师可依据每一学科领域的内容,系统地来设计与投放材料,保障每一学科领域的内容有层次地在区域活动中得以落实,避免遗漏。这样做还可以促使教师对每一学科领域的目标和内容进行梳理,使教师对幼儿的发展更敏感,指导更灵活,支持更有力。

为此,我们在数学区按“数与量”“图形与空间”两个内容系列来提供材料,在健康区按“身心状况”“动作发展”“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三个内容系列来提供材料,在科学区按“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和空间科学”三个内容系列来提供材料,在音乐区按“歌曲”“舞蹈”“打击乐”“欣赏”四个内容系列来提供材料,在美术区按“绘画”“折纸”“泥工”“手工制作”四个内容系列来提供材料,在语言区按“倾听”“表达”“阅读”“书写准备”四个内容系列来提供材料。在小、中、大班,同个区域同一系列的材料会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在内容上也会有不同的侧重。如,小班阶段在语言区虽然也有“书写准备”方面的内容,但更侧重于“倾听”“阅读”和“表达”方面的内容,且“表达”也更侧重于口语表达。在“书写准备”方面,教师只是会提供一些纸笔,一方面满足幼儿用涂涂画画的方式来表达的兴趣,另一方面满足幼儿模仿成人书写动作的兴趣,为中大班的“书写准备”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到了大班,“书写准备”就成了语言区的重点内容,教师会有目的、有计划地逐步提供相应材料,创设前书写环境,引导幼儿逐步学习用图画、符号等来“写”《好书推荐》《读书笔记》《学习计划》《班级日记》等。由于每个学科领域的每个系列都包含丰富的内容,所以,教师在提供材料时还要注意每个系列中内容的全面性和多元性。如,在语言区的“倾听”系列中,教师提供的材料既要有故事,又要有儿歌、儿童诗、语言游戏等。“表达”系列既要有前书写表达,也要有故事、儿歌表演等;既要有经典的故事、儿歌等,也要有幼儿自己创编的故事、儿歌等。“阅读”系列既要有故事书,也要有科学类图画书、百科全书和适合幼儿阅读的杂志等。

(三)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是教师设计与投放区域活动材料的一个重要依据。只有满足幼儿当下的兴趣和发展需求,才能吸引幼儿主动积极地与材料互动,实现自主化发展。

1.时刻关照幼儿的兴趣,让幼儿感受到自己是区域活动的主人

(1)了解幼儿的兴趣。采取定期讨论的方法了解幼儿喜欢什么内容、什么材料,根据幼儿的兴趣与幼儿共同收集材料。如,教师在一次和大班幼儿讨论时,了解到他们最近对“怪兽”非常感兴趣,想要在美术区画怪兽,做怪兽玩偶和面具。在和幼儿讨论要用到哪些材料时,幼儿提出,怪兽就是要怪,所以什么材料都可以。他们说:“蛋壳、小球、饮料瓶子、罐子、纸袋、纸盒都可以,这些材料我们可以自己从家里带来。”第二天,孩子们就将家里的废旧材料都带来了,教师又提供了画笔、浆糊、双面胶、透明胶和各种颜色的纸等。那段时间,男孩们几乎每天都到美术区利用这些材料创作各式各样的“怪兽”。

(2)采纳幼儿的建议。幼儿常常会期望表现自己印象深刻的事件或内容。如,有幼儿在观看元旦运动会上一位家长表演的太极拳后,向班上教师建议将表演视频放到音乐区供他们学习。教师立刻采纳了这一建议,还和幼儿一起从网上搜索并剪辑了一套更适合他们的太极拳视频投放到音乐区,供他们欣赏和学习。

(3)发现幼儿的新兴趣。教师要观察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使用材料的情况,由此发现提供的材料是否合适,幼儿有什么新的兴趣,从而调整现有材料或投放新材料。如,教师在观察大班科学区活动时,发现幼儿已不满足于按多米诺骨牌原有的玩法玩,而是喜欢将多米诺骨牌向上叠加,还自发地和同伴比试谁叠得高。由此,教师在科学区投放酸奶罐、面包盒等更多“叠叠高”游戏材料,满足了大班幼儿不断接受挑战的愿望。

2.根据本班幼儿发展需要提供材料,弥补幼儿发展中的不足

(1)依据本班幼儿在阶段性发展评估中的不足来投放材料。如,小班的一位教师根据幼儿在上学期末的健康评估中呈现出的整体运动能力较弱的情况,调整健康区的材料,不仅安排了锻炼手部小肌肉的活动,还专门设置了大肌肉运动区:利用大纸箱做了一个长长的转弯的“隧道”,引导幼儿带着自己的玩具小车钻隧道;利用矿泉水桶和PVC管制作“蹬架机”,引导幼儿躺在垫子上通过用腿踢蹬使水桶转起来,从而吸引幼儿每天主动到健康区进行锻炼,发展运动能力。

(2)依据对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发展情况的观察诊断来投放材料。如,小班的一位教师在语言区投放了和集体活动中学过的儿歌、故事相匹配的纸偶等操作材料,希望幼儿边讲述儿歌或故事边操作。可是教师观察两周后发现,大多数幼儿只摆弄材料不讲述。教师分析,幼儿并不是不想讲,而是对这些儿歌或故事的内容不够熟悉,不知道如何讲述。于是,教师又提供了若干播放器,一个播放器播放一首儿歌或一个故事,这样,幼儿可以跟随录音一起讲述,由一开始的只讲自己熟悉的句子和对话,到后面可以完整地讲述。正是由于教师发现了幼儿的需求,及时提供支持性材料,才推进了幼儿表达能力的发展。

(3)关注不同群体幼儿的发展需要。如,教师发现,音乐区中提供的舞蹈方面的材料有点偏女性化,无法满足那些对舞蹈感兴趣的男孩的发展需要。于是,教师在提供民族舞视频材料时,特别搜索并剪辑了适合男孩学习的粗犷、阳刚的舞蹈,从而吸引了男孩积极地进音乐区来学习舞蹈。

二、教师对于材料投放的几点疑惑

(一)材料是一次性投放还是累加式投放

依据我们的实践经验,两种方式都可以,但要注意,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应保证每个区域中的活动材料是充足的,班级所有区域的活动材料总的数量和种类也是充足的,要让每个幼儿都有选择的余地。一般来说,我们会以全班幼儿平均分到每个区域参加活动为前提来准备材料。如,我园一个班幼儿是30~35人,每个班有数学、科学、语言、美术、音乐和健康六大区域,这样,每个区域至少应能容纳6名幼儿同时参与活动。我们会依据活动内容的新旧程度,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以及材料准备的难易程度等,决定是先投放某种材料,然后逐步加入新的材料,还是一次性将不同种类的材料同时投放下去。如,在大班科学区活动中,教师一般采取一次性投放包含“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等不同内容的材料,然后逐步替换和增加材料,以满足不同兴趣、需求和能力的幼儿进行差异化学习的需求。当我们希望所有幼儿近期都能够去探索一种新材料、获得新经验时,我们会投放足够数量的这种新材料,但不会撤掉其他材料,这样,幼儿探索过新材料后,还可以进行其他感兴趣的科学探索活动。而对于中班语言区故事表演的材料,我们是累加式投放的。幼儿学过一个故事后,教师就将相关的头饰、道具等投放到语言区,随着幼儿学过的故事越来越多,语言区始终有新材料不断加入,既满足了有些幼儿对新材料的渴望,又延续了有些幼儿对旧材料的兴趣。

(二)教师辛辛苦苦做的材料孩子不喜欢怎么办

许多教师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自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准备的材料投放到区域中后,幼儿一点儿都不感兴趣。这时,要把材料撤掉吗?我认为,教师先不要感到沮丧,也不必立刻撤掉材料,可通过观察和询问,了解幼儿为什么不感兴趣:是因为难度太大还是难度太小,是不是游戏性不强……了解了原因就可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了。如,小班一位教师在数学区墙面上制作了一块“海底世界”游戏板,板上画了大小不同的鱼吐出大小不同泡泡的场景,每个泡泡都是教师截取不同口径瓶子的瓶口粘在板上做成的。教师提供了与之匹配的瓶盖,引导幼儿将其一一拧上以形成完整的“泡泡”。谁知,该材料投放后去玩的幼儿不多。教师观察发现:由于材料置于墙面上,与幼儿平时习惯的拧瓶盖的角度有差异,使得幼儿感到很难拧,不容易获得成功体验,而且,幼儿似乎更喜欢往瓶口里塞东西,而不是拧上瓶盖。于是,教师将游戏板移至桌面上,在保留一部分瓶盖“泡泡”的同时,增加了嵌入式“泡泡”和不同形状的嵌入式“礁石”,降低了幼儿拧瓶盖的难度,加入了幼儿喜欢的嵌入式操作,使活动更适应幼儿当前的小手肌肉动作发展水平,满足了幼儿游戏的兴趣和发展的需求。

(三)孩子对材料厌倦了怎么办

如果发现幼儿厌倦了原有的学习材料,教师可对其进行升级改版。一是改变规则,以增加难度。如,中班数学区游戏材料“瓶盖滑滑”,教师在底板上由里到外画了红、蓝、黄三个同心圆,最初的玩法是两名幼儿分别将瓶盖由外圈向内圈滑,比比谁能将更多的瓶盖滑入中心的红圈。一段时间后,幼儿不感兴趣了。于是,教师改变游戏规则,增加了骰子,谁掷的骰子点数大才可以滑瓶盖,点数小的停一轮,最后数一数各自滑入红圈的瓶盖数,多者为赢。骰子的投放改变了规则,增加了难度,又激发了幼儿的兴趣。二是调整部分材料,以增加难度。如,中班科学区“打气球”的活动材料,在开始阶段,教师提供的气球“口”刚好能套住打气筒的“嘴”,大小一致,在幼儿熟练后,教师加入了大口径的气球和小口径的打气筒,这样幼儿打气时要将气球口子捏紧以防漏气,操作难度增加了,对于幼儿而言是一个新的挑战。同时,用不同口径的打气筒给同样的气球充满气所需时间是否一样,也引发了幼儿新的探究兴趣。

(四)未设目标的非结构化材料怎么投放

小学教师学习材料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习材料 选择 学习效果 生长点 投靠点 切入点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6-027

学习材料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载体,不同学习材料的选择和利用,相同学习材料的不同处理和使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好的学习材料往往能使教学事半功倍,那么教师该怎样选择有价值的学习材料,切实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呢?

一、学习材料的选择应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生长点

教学应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生长点,充分估计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引导学生不断探究。因此,教师在选择学习材料时,应对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有个透彻的了解,然后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来选择学习材料。

例如,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时,教师先出示43+20的算式让学生计算,再巧妙将43+20中的0变化成5,从而顺理成章地将计算43+20的方法迁移到了计算43+25中。然后教师让学生尝试计算,在展示、交流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算法。最后教师出示22+7、36+30、4+53这三题,并巧妙地将这三道转化成22+17、36+32、41+53,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算理。如果教师仍将“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的教学起点定在“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不进位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上,然后花大力气引导学生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显然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上述教学,教师就是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起点,利用学生的知识储备,提供合适的素材,适当铺垫,巧妙迁移,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独立探索算法。这里,教师把重点放在算理的交流和内化上,使学生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不断丰富和拓展,并学得积极主动。

二、学习材料的选择应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投靠点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原型,所以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相联系时,他们会更感兴趣。因此,教师在选择学习材料时,应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投靠点,赋予知识鲜活的背景,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

例如,教学“认识东南西北”一课时,教师将学生带到操场上,问学生太阳每天从哪个方向升起并指一指。因为是上午第一节课,太阳从东方升起,所以学生一下子就指出来了。教师接着问:“你们知道的方向还有哪些?是怎样知道的?”让学生边指边说,然后教师出示儿歌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方向。在学生对方向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教师组织学生玩听指令做动作的游戏:让学生向西转,学小猫向着西方叫两声;然后向南转,学企鹅向着南方走两步;再向东转,学小狗向着东方叫两声……太阳东升西落、操场四周的景物等都是学生熟悉的事物,教师巧妙地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引导学生在指、说的过程中获得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体验。

三、学习材料的选择应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切入点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选择学习材料的时候,教师应以学生的思维为突破口,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用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和富有积极意义的操作,激活、引领、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通过尝试、交流、比较、分析等活动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建构新的知识结构。

例如,“认识面积”的同课异构教学,在学生充分理解面积的含义后,甲教师出示两个宽度一样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让学生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学生一眼就能看出长方形的面积大,正方形的面积小。接着,教师出示两个面积接近的图形和一些工具,让学生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学生想出了重叠法和将方格纸放在两个图形上数方格的方法。教师问:“白色长条纸有没有派上用场?”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想出了量一量的方法。这节课看起来学生的探究活动丰富多彩,但由于学习材料的选择,导致学生只要将提供的工具一个个用上就能比较出图形面积的大小,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而乙教师教学时先出示四张卡片,让学生任选两张卡片比较面积的大小。这四张卡片中的两张红色卡片一样大,白色卡片比红色卡片大但宽相同;蓝色卡片和白色卡片的长与宽都不相同,不能直接比较。对于比较白色卡片和红色卡片面积的大小,学生可通过直接看或重叠法进行比较;对于比较白色卡片和蓝色卡片面积的大小,学生发现靠眼睛观察不能比较,但又不能用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认知冲突,自发产生画方格、数方格的方法或者重叠后比较余下部分等方法。因为将几类图形混合在一起,学生可以自由、有选择地进行比较,而且提供的工具不是非常充分,促使学生另外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学生的思维空间更大,收获也更多。